Mercurial > hg > extraction-interface
comparison interface/parsing_files/24835_2014_04_22_14_51_41.txt @ 0:b12c99b7c3f0
commit for previous development
author | Zoe Hong <zhong@mpiwg-berlin.mpg.de> |
---|---|
date | Mon, 19 Jan 2015 17:13:49 +0100 |
parents | |
children |
comparison
equal
deleted
inserted
replaced
-1:000000000000 | 0:b12c99b7c3f0 |
---|---|
1 【23】 徐聞縣志目錄 典謨首卷 輿地卷之一 □□ 形勝 疆域 里至 山川 鄉都 市埠 社村 水利 土産 民俗 星野 氣候 風候 潮汐 災祥 古蹟 塋墓 沿革卷之二 事紀 建置卷之三 城池 官署 行署 雜所 行館 樓亭 坊表 街坊 鋪遞 橋梁 塔閣 賦役卷之四 户口 | |
2 田賦 均平 雜役 屯田 鹽課 魚課 雜税 倉儲 籍田 秩祀卷之六 縣學 學山 □學 義學 書院並田 學堂並田 職官卷之七 廟祠壇 祀典 寺堂 名宦卷之八 縣官 教官 縣屬官 籍官 流寓卷之九 | |
3 【24】 兵防卷之十 營署 營制 台墩 哨□ 廵哨 武鎭 軍官 街所 所官 防營 團練 廵警 勳烈卷之十一 武烈 武功 選舉卷之十二 登仕 薦辟 聽選 <entry_way>進士</entry_way> 恩賜<entry_way>進士</entry_way> <entry_way>舉人</entry_way> 恩賜<entry_way>舉人</entry_way> □□ 恩賜<entry_way>副榜</entry_way> <entry_way>拔貢</entry_way> 優貢 恩貢 歳貢 例□ 議員 | |
4 方正 廩增□貢 廩增附生 武官 武進 武舉 武生 封贈 畢業生 附□銜封增 人物卷之十三 鄉賢 儒行 義舉 敦眭 任卹 壽耉 附仙釋 列女卷之十四 貞孝 貞烈 貞節 藝文卷之十五 | |
5 【25】 徐聞縣志卷首 典謨志 世祖章皇帝 御製大淸律序 順浯三年 朕惟 太祖 太宗創業東方民淳法簡大辟之外惟有鞭笞朕仰荷 <jiguan>天庥撫臨中夏</jiguan><null>人</null>民旣衆情僞多端每遇奏讞輕重出入頗煩擬議律 例未定有司無所禀承爰敕法司官廣集廷議詳譯明律參以國 制增塤劑量期於平允書成奏進朕再三覆閱仍命内院諸臣校 訂妥確乃允刋布名曰大淸律集解附例爾内外有司官吏敬此 | |
6 【26】 成憲勿得任意低昂務使百官萬民畏名義而重犯法冀幾刑措 之風以昭我 祖宗好生之德子孫臣民其世世守之 <jiguan>御製</jiguan><null>人</null>臣儆心錄序 順治十二年 <jiguan>朕惟</jiguan><null>人</null>臣立身制行本諸一心心正則爲忠爲直衆美集焉不正 則爲姦爲慝羣惡歸焉是故心者萬事之本美惡之所由出也顧 事有殊塗心惟一致一於國則忘其家一於君則忘其身如此者 不特名顯身榮邦家亦允賴之矣若夫姦邪之流樹黨營私□□ 亂蚊卒至身名俱喪爲國厲階蓋緣居恒無正心之功一當勢利 遂昏迷瞀亂無肆驕矜上昧王章下乖臣誼或作威而聯羽翼或 比匪而效奔趨如譚泰石漢以累世舊臣久叨恩遇不思圖□□ | |
7 【27】 臆横行跋扈自恣目無綱紀陳名夏則一介豎儒驟冡顯拔倚任 深重賜賫優隆而乃背德植交蔑法罔上此皆自作罪薛以致隕 厥身家<jiguan>朕歷稽往古宵</jiguan><null>人</null>誤國代代有之觀諸近事復烱鑒昭然 足爲永戒恐後之爲臣者或仍蹈覆轍負王恩而渝素志至於身 羅刑憲悔悼無由故推原情狀而論列之<jiguan>録成一篇一爲</jiguan><null>人</null>臣儆 心之訓云 御頒示賦役全書序 順治十四年 朕惟古帝王臨御天下必以國計民生爲首務故禹貢則壤定賦 周官體國經野法至備也當明之初取民有制休養生息至萬歷 年間<jiguan>海内殷富家給</jiguan><null>人</null>足及乎天啓崇正之世因兵增餉加派繁 興貪史縁以爲奸民不堪命國祚隨之良足深鑒朕荷 | |
8 【28】上天付託之重爲生民主一夫不獲亦疚菐懷凡服御饍羞深自約損 然而 祖宗百神軍旅燕饗犒錫之繁以及百官庶役餼廩之給罔不取之民 間誠恐有司額外加派豪槖侵漁中飽民生先困國計何資茲特 命户部右侍郎王宏祚將各直省每年額定徵收起存總撒實數 編撰成帙詳稽往牘參酌時宜凡在參差遺漏悉行駿正錢糧則 例俱照萬歷年間其天啓崇正時加增盡行蠲免地丁則開原額 若干除荒若干原額以萬歷刋書爲凖除荒以覆奉御旨爲憑地 丁淸核次開實徵又次開起存起運者部寺倉口種種分晰存留 者欵項細數事事條明至若九釐銀舊書未載者今已增入宗禄 銀昔爲存留者今爲起運漕白二種確依舊額運丁行月必均平 | |
9 【29】 胿襖盔甲昔解本色今俱改折南糧本折昔留南用今抵軍需官 員經費定有新規會議裁冗改歸正項本色絹布顏料銀朱銅錫 茶蠟等項已改折者照督撫題價值開列解本色者照刋書價值 造入每年督撫確察時值題明填入易知單内照數辦解更有昔 未解而今宜增者有昔太冗而今宜裁者俱細加淸核條貫井然 後有續增地畝錢糧督撫按彚題造册報部以憑稽核綱舉目張 勒成一編名田賦役全書頒布天下庶使小民遵茲令式便於輸 將官吏奉此章程罔敢苛斂爲一代之良法垂萬世之成規雖然 此其大略也若夫催科之中寓以撫字廣招徠之法杜欺隱之奸 則守令之責也正己率屬承流宣化覈出納之數愼那移之防則 布政司之責也舉廉懲貪興利除害課殿最於荒墾昭激揚於完 | |
10 【30】 欠恪遵成法以無負朕足國裕民之意則督撫之責有特重焉其 敬承之毋忽 聖祖仁皇帝上諭十六條 康熙十八年 <jiguan>敦孝弟以重</jiguan><null>人</null>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 足衣食尙節儉以借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 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 非爲息誣告以全善良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 甲以弭盜賊解讐忿以重身命 御製 至聖先師孔子贊 康熙二十五年 蓋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jiguan>功一中傳而聖</jiguan><null>人</null>代宣其藴有行道 | |
11 【31】 之聖得位以綏猷有明道之聖立言以垂憲此<jiguan>正學所以常明</jiguan><null>人</null> 心所以不冺也粤稽往緒仰遡前徽堯舜禹湯文武達而在上兼 君師<jiguan>之寄行道之聖</jiguan><null>人</null>也孔子不得位窮而在下秉删述之權用 <jiguan>道之聖</jiguan><null>人</null>也行道者勳業炳於一朝明道者教思周於百世堯舜 文武之後不有孔子則學術紛淆仁義湮塞斯道之失傳也久矣 <jiguan>後之</jiguan><null>人</null>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爲治國平天下之凖其奚所 取衷焉然則孔<jiguan>子之爲萬古一</jiguan><null>人</null>也審矣 廵省東國謁祀 闕里景企滋深敬擒筆而爲之贊曰 淸濁有<jiguan>氣剛柔有質聖</jiguan><null>人</null><jiguan>參之</jiguan><null>人</null>極以立行著習蔡舍道莫由惟 皇建極惟后綏猷作君作師垂統萬古曰惟堯舜禹湯文武五百 | |
12 【32】 餘歲至聖挺生聲金振玉集厥大成序書删詩定禮正樂旣窮象 繫亦嚴筆削上紹往緒下示來型道不終晦秩然大經百家紛纭 殊途異趣日月無踰羹牆可悟孔子之道惟中與庸此心此理千 聖所同孔子之德仁義中正秉彜之好根本天性庶幾夙夜勗哉 令圖溯源洙泗景躅唐虞載歷庭除式觀禮器擒毫仰贊心焉遐 企百世而上以聖爲歸百世而下以聖爲師非師夫子惟師於道 統天御世惟道爲寶泰山巖巖東海泱泱牆高萬仞夫子之堂孰 窺其藩孰<jiguan>窺其徑道不遠</jiguan><null>人</null>克念作聖 御製顏子贊 康熙二十八年 聖道早聞天資獨粹約禮博文不遷不貳一善服膺萬德來萃心 齋坐忘其樂一致禮樂四代治法兼備用行舍藏王佐之器 | |
13 【33】 | |
14 曾子贊 洙泗之傳魯以得之一貫曰唯聖學在茲明德新民止善爲期格 致誠正均平以推至德要道百行所基纂承統緒修明訓辭 子思子贊 於穆天命道之大原靜養動察庸德庸言以育萬物以贊乾坤九 經三重大法是存篤恭愼獨成德之門卷之藏密擴之無垠 | |
15 孟子贊 <jiguan>哲</jiguan><null>人</null>旣萎楊墨昌熾子輿闢之曰仁曰義性善獨闡知言養氣道 稱堯舜學屏功利煌煌七篇並垂六藝孔學攸傳禹功作配 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 康熙三十六年 惟 | |
16 【34】天盡所覆海内外日月所出入之<jiguan>區悉以畀予一</jiguan><null>人</null>自踐阼迄今早夜 殫思休養生息冀臻熙皡以克副維皇大德好生之意庶幾疆域 無事得以偃兵息民廼厄魯特噶爾丹險阻<jiguan>北陲困此一方</jiguan><null>人</null>旣 荼毒塞外輒狡焉肆其凶朔犯我<jiguan>邉鄙虐我臣服</jiguan><null>人</null>用弗寧夫蕩 宼所以息民攘外所以安内邊宼不除則<jiguan>吾民不安此神</jiguan><null>人</null>所共 憤天討<jiguan>所必加豈憚一</jiguan><null>人</null>之勞弗貽天下之逸於是斷自朕心躬 臨朔漠欲使悔而革心故每許以不殺彼怙終不悛我師三出絶 塞菐皆親御以行深入不毛屢涉寒暑勞苦艱難與偏裨士卒共 之迨彼狂授首脅從歸誠荒外君長來享闕下西北萬里灌燧銷 烽中外乂謐子朕不得已用兵以安民既告厥成事廼蠲釋眚災 潔事禋望爲億兆祈昇平之福而廷臣請紀功太學垂示來茲朕 | |
17 【35】 勞心於邦本嘗欲以文德化成天下顧茲武略廷臣僉謂所以建 威銷㽐宜昭斯績于有永也朕不獲辭考之禮王制有曰天子將 出征受成於學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訉馘告而泮宮之詩 亦曰矯矯虎臣在泮獻馘又禮王師大獻則奏愷樂大司樂掌其 事則是古者文事武事爲一折衝之用具在樽爼之間故受成獻 馘一歸於學此文武之盛制也朕嚮意於三代故斯舉也出則於 神祗歸而遣祀闕里茲允廷臣之請猶禮先師以告克之遺意而 於六經之指爲相符合也爰此思樂泮水之義惟詩以銘之以見 取亂侮亡之師在朕有不得已而用之之實或者不戾於古帝王 伐罪安民之意云爾銘曰 巍巍先聖萬<jiguan>世之師敬信愛</jiguan><null>人</null>治平所基皇皇聖言文武道一禮 | |
18 【36】 樂征伐自天子出朕臨域中逾茲三紀嘗見羹牆寤寐永矢下念 民瘼上承帝謂四海無外盡隸侯尉維此凶醜凟亂典常旣梗聲 教遂窺我疆譬之於農患在螟螣秉畀不施將害稼穡度彼游魂 險遠是怙震以德威可往而取朕志先定龜筮其依屬車萬乘建 以龍旂祝融驂鸞風伯戒途宜暘而暘利我樵蘇大野水涸川凟 効靈泉忽自涌其甘如設爲犄角一出其西一出其東中自將 <jiguan>之絶域無</jiguan><null>人</null>獸羣受掩五日窮追彼狂走險大殱於路波血其拏 翦其黨孽俘彼卒徒衆鳥晝號單馬宵遁恐久駐師重爲民困愼 固戍守還轅於京自夏徂冬雨雪其零載馳載驅我行至再蠢茲 窮宼昏或不悔我邊我氓以休以助爰寧其居爰復其賦藩落老 稚斯恬斯嬉歲晏來歸春與之期春風飄翩揚我斾旓我今于邁 | |
19 【37】 如涉我郊言秣我馬狼居胥山登高以眺閔彼彈丸天降凶罰孤 雛就覊三駕三捷封狼輿尸既腊梟獍旣獼豺貙大漠西北解甲 棄殳振旅凱入澤沛郊卜明禋肆赦用迓景福昔我往矣在泮飲 酒陳師鞠旅誓屈羣醜今我來思在泮獻功有赫頌聲文軌來同 採芹採藻頌興東魯車攻馬同亦鐫石鼓師在安民非出得已故 人有作昭示此旨緬维虞廷誕敷文德聖如先師戰愼必克惟兵 宜戢惟德乃綏億萬斯年視此銘詞 御製訓飭士子文 康熙四十一年 國家建立學校原以<jiguan>興行教化作育</jiguan><null>人</null>材典至渥也朕臨御以來 隆重師儒加意庠序近復愼簡學使釐剔弊端務令風教修明賢 才蔚<jiguan>起庶幾樸棫作</jiguan><null>人</null>之意乃此年士習未端儒效罕著雖因内 | |
20 【38】 外臣工奉行未能盡善亦由爾諸生積錮已久猝難改易之故也 茲特親製訓言再加警飭爾諸生其敬聽之從來學者先立品行 次及文學學術事功源委有叙而諸生幼聞庭訓長列宮牆朝夕 誦讀寧無講究必也躬修實踐砥礪廉隅敦孝順以事親秉忠貞 以立志窮經考業勿雜荒䜥之談取友親師悉化驕盈之氣文章 歸於醇雅毋事浮華軌度式於規繩最防蕩軼子衿佻達自昔所 譏苟行止有虧雖讀書何益若夫宅心弗淑行已多愆或蜚語流 言脅制官長或隱糧包訟出入公門或唆撥姦猾欺孤凌弱或招 呼朋類結<jiguan>社邀盟乃如之</jiguan><null>人</null>名敎不容鄉黨勿齒縱倖脫褫朴濫 竊章縫返之於衷寧無愧乎况乎鄉會科名乃掄才大典關係尤 鉅士子果有眞才實學何患困不逢年顧乃標榜虛名暗通聲氣 | |
21 【39】 夤縁詭遇罔顧身家又或改竄鄉貫希圖進取囂凌騰沸網大營 私種種弊端深可痛恨且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貴以正若茲厥初 拜獻便已作姦犯科則異時敗檢踰閑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 持正爲國家宣猷樹績膺後先疏附之選哉朕用嘉惠爾等故不 禁反復惓惓茲訓言頒到爾等務共體朕心恪遵明訓一切痛加 改省爭自濯磨積行勤學以圖上進國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 特爾身有榮卽爾祖父亦增光寵矣逢時得志寧俟他求哉若乃 視爲具文玩愒勿儆毁方躍治暴棄自甘則是爾等冥頑無知終 不能率敎也旣負栽培復干咎戾王章具在朕亦不能爲爾等寬 矣自茲以往内而國學外而直省鄉校凡學臣師長皆有司鐸之 責者並宜傳集諸生多方董勸以副朕懷否則職業勿修咎亦難 | |
22 【40】 逭勿謂朕言之不預也爾多士尙敬聽之哉 世宗憲皇帝初登大寶諭外任文武諸臣 雍正元年 自督撫起至州縣 諭總督 自古帝王疆理天下必有岳牧之臣以分猷佐治而後四方寧謐 共臻上理此封疆大臣以總督爲最重也總督地控兩省權兼文 武必使將吏協和軍民綏輯乃爲稱職但統轄遼遠職務殷繁較 廵撫之所屬更大是在遴選屬僚之賢能者委任得宜則振綱飭 紀可無<jiguan>廢弛之虞而以</jiguan><null>人</null>報國亦得大臣之體特是澄淸吏治必 本大公之心虛懷察訪果係淸節素著才具練達者任以要劇卽 行保薦則舉一可以風百今或以逢迎意旨爲能以活名市譽爲 賢甚至暗通賄賂私受請托不肖官吏濫列薦章而樸素無華敦 | |
23 【41】 尙實治者反抑而不伸是豈風厲屬員之道乎朕視天下如一家 視臣鄰如一體爾等亦宜深體此意以一家之心視兩省以一體 之心視屬吏本之至公用之至當則上司之任使下僚如身之使 臂臂之使指<jiguan>凡有才有守之</jiguan><null>人</null>皆樂爲効用矣至於所在管轄地 方有作奸犯科之豪猾倚勢剥民之搢紳理應重加懲治因巧於 結納反得僥倖自全而家居之大臣官員皆經 <jiguan>皇考任用之</jiguan><null>人</null>致政投閒安靜自好爲大吏者並不加以禮貌或反被 土豪侵欺者有之亦非所以表率屬僚彰善癉惡之道也總督與 廵撫將軍提督誼屬同寅凡地方軍民事務宜互相商榷各本虛 公勿苟且雷同勿偏執臆見方於國計民生有所裨益總督參劾 知府例由司道揭報叅劾州縣例由兩司道揭報衆論僉同所以 | |
24 【42】 示公也鋜有叅劾之後始行補揭夫果其當劾司道府不能揭報 於前旣有徇庇之愆而令其補揭於後又欲寬其失察之罪彼此 巧飾以欺朝廷尙得謂之至公乎朕觀之純臣載在史册者興利 除弊以實心行實政實至而名亦歸之故曰名者實之華也今之 居官者釣譽以爲名肥家以爲實而云名實兼收不知所謂名實 者果何爲也爾督臣膺茲簡畀固宜篤矢忠誠尤當戒諭屬員痛 改陋習更有仕宦之初頗著廉名及身躋大位則頓易其操者古 人謂之巧宦其心事豈可問乎且職居制閫亦不徒以淸操自善 也若但謹身節用而遇地方大事一籌莫展雖免貪冒之名究鮮 屏翰之實國家又何所倚毗耶爾督臣皆 皇考擢任之大臣朕嗣紹丕基一切遵循成法惟冀爾等察吏安民練 | |
25 【43】 兵核餉崇實行而不事虛名秉公衷而不持偏見故諄諄告誡並 兩司道府州縣各有諭旨爾等亦宜細心體察與爾屬吏共勵官 箴交相儆惕朕自優加恩禮始終保全若爾等恣意狥私不能竭 忠盡職則深負 皇考簡用之恩其罪甚大國法森嚴朕雖欲寬貸爾等不可得矣特諭 諭巡撫 國家任官守土綏輯兆民封疆之責惟撫臣爲重今之巡撫卽古 者保釐夾輔之臣也一省之事凡察吏安民轉漕裕餉皆統攝於 巡撫苟非正已率屬振飭勵精則一切政刑錢穀必致隳墮拊循 保障之功何賴乎夫吏治不淸民何由安從來大法則小廉自兩 司以至郡縣平時叅見接談卽可略知其才品優劣迨試以委任 | |
26 【44】 訪之輿情賢否淸濁自難淆混惟上官偏私好諛屬僚善於逢迎 者卽推爲才能其樸直自好潔己受民之員反無見知之地及至 計典黜陟并遇選擇保題之缺或先納賄賂或責報異時始爲之 薦引亦有寄耳目於監司等官聽毁譽於幕賓僚友之口以致舉 劾不公潛滋奔競勸賞黜陟旣失其當地方安得良有司乎藩庫 錢糧虧空近來或多至數十萬蓋因巡撫之貲用皆取給於藩司 或以柔和交好互相侵那或先鈎致藩司短長繼以威制勒索分 肥入已徒供一身夤縁自奉之費罔顧朝廷帑藏財用之虛及事 發難㤿惟思加派補庫展轉累民負國營私莫此爲甚州縣積穀 本爲備荒之計水旱歉收之歲待此極濟於民生最爲關係今皆 視爲正供之餘項借出陳易新之名半爲胥吏中飽半爲州縣補 | |
27 【45】 空一遇災荒茫無賑貨皆由巡撫平時疎畧包容玩愒所致也屬 員缺出委署雖由兩司詳請其實巡撫操其權下屬鑚營囑託以 缺之美惡定酬賂<jiguan>之重輕攝篆之</jiguan><null>人</null>久則年餘近亦數月往往視 爲傳舍情同行劫不卹小民之脂膏但飽谿壑於無厭務償得署 之餽遺而止試思此一年數月之間窮黎何罪而可縱貪暴以剥 削之乎此等積弊尤爲國法所不容者巡撫叅劾知府應由司道 揭報叅劾州縣應由司道府揭報所以示公愼無私之義也近有 先行叅劾而令其補揭若所劾不公則其補揭木免以勢凌之使 不得不從果其當劾則司道府旣不能公揭於前而復巧飾於後 以寛其狗庇失察之咎上下容隱視功令爲具文公愼無私之謂 何撫標兵丁多者二千餘名少亦千餘名境内設有匪類竊發藉 | |
28 【46】 以捍禦搜捕今撫臣自謂無行軍進剿之職置標兵强弱於度外 不加訓練器械朽鈍營伍廢弛裁汰老弱之兵空糧悉歸私槖大 非國家設兵衛民之意矣雲貴川廣猺獞雜處其奉公輸賦之土 <jiguan>司皆當與内地</jiguan><null>人</null>民一體休養俾得遂生樂業乃不虛朕懷保柔 遠之心嗣後毋得生事擾累致令峒岷失所至於土豪臣猾結交 官吏武斷鄉曲逞奸于紀之徒每或彌縫漏網而告休歸田之大 臣官員安分杜門反狥私吹索借端凌踐此皆大失好惡之公尤 損保全耆舊之義非鎭撫者所當留意乎爾諸撫臣皆荷 皇考任用之恩受全省撫綏之寄朕纘承大統祗遵成憲優禮大臣保 全終始惟冀爾等各抒忠悃安靖封疆朕所諭者有則悔悟速改 無則省躬加勉兩司道府州縣各有諭旨爾亦宜詳細體察與諸 | |
29 【47】 屬吏共相勉勗同心協力以盡職守若不念 皇考簡畀之隆致貽地方黎庶之害負恩曠職自取罪戾朕又安能廢 法以宥爾乎特諭 諭督學 朕惟自古帝王皆以興賢育才爲務我國朝自 太祖 太宗肇造鴻圖 世祖定鼎中夏<jiguan>首隆學校加意</jiguan><null>人</null>才開國規模超越前古至我 皇考 聖祖仁皇帝御極六十一年培養教育怙冒涵濡深仁厚澤有加無已 御製訓飭士子女頒布學宮東西南朔海澨山陬户習詩書家敦禮樂 | |
30 【48】 遐邇無不嚮風文敎之隆莫過於此矣朕讚承大統遵守舊章寤 寐求賢惟恐或失念學校於士子進身之<jiguan>階督學一官尤</jiguan><null>人</null>倫風 化所繫遴選各省學臣倍加鄭重爾等須廉潔持身精勤集事實 行文風兩者所當並重若徒事文華而不敦崇實行猶未爲盡職 也表揚忠孝節義崇祀先聖先賢訪求山林隱逸搜羅名蹟藏書 而衡文一道專以理明學正典<jiguan>雅醇潔爲主古</jiguan><null>人</null>云言乃心聲氣 有夙養必士品端而後文風正他日爲國家柱石爲朝廟羽儀不 綦重歟勿私納苞苴勿瞻狥情而勿輕視武途勿濫取祠蔭勿矯 激沾名勿昏庸廢事勿卑汚<jiguan>貶節勿驕暴凌</jiguan><null>人</null>胥吏必謹關防幕 客尤宜選擇如此則内外交毖本末兼修上不負朝廷下不愧多 士䴆耳目所及必有見聞若罔顧聲名兼隅不飭國有常憲罸必 | |
31 【49】 隨之尙其勉旃毋忽特諭 諭提督 國家武功赫濯綏靖區夏用資專閫統率全省將士俾黎庶諴和 疆圉寧謐提督之任綦重矣當茲海宇承平士卒狃於晏安不以 兵革爲事相沿日久營伍漸弛非所以肅軍政飭戎行也爾等皆 係 皇考簡用節鉞之大臣尤宜恪遵令典倡率所屬將弁簡閱卒伍整理 器械操演技勇平時討論軍實訓練精勤乃稱節制之師折衝禦 侮庶幾有備無患矣夫儲糧裕餉所以足兵食壯干城非爲飽一 人之私槖也乃虛兵昉餉侵漁扣尅視爲故常以致朝廷恤兵養 士之典止供將吏肥家之計居心多慾自難彈壓下僚馭衆寡恩 | |
32 【50】 何以振興士氣提臣職任拊循果能廉正自持無虛給餉俾士肥 馬騰有不感激思奪者乎<jiguan>至山海要區得</jiguan><null>人</null>最重爾身爲大帥凡 將佐偏裨果其智勇素著才技優長肅紀律而輯兵民歷有成績 之員或軍政薦舉或破格題請皆當予以擾擢如本係庸劣之弁 狥情面受賄賂始則權宜委任旋復列名保奏不特冒干名器必 致貽<jiguan>悞地方濫用匪</jiguan><null>人</null>之咎其能逃於功令乎且設兵所以衛民 文武宜屬殊途而轄兵愛民均有責焉如各執已見不相和協勢 必有縱兵虐民挾制長吏以逞威作奸者在文臣豈容辭咎而提 臣統領水陸重師管轄不嚴調劑不力致文武抗衡兵民異視責 更難逭書曰同寅協恭和衷哉爾當一秉虛公和衷辦事嚴飭將 弁於所屬汎地實心衛勤緝奸宄俾居民安堵無虞地方咸受 | |
33 【51】 其利益爾等皆勤勞素<jiguan>著効力年久之</jiguan><null>人</null> 皇考屢加拔擢游膺斯任朕祗遵成憲優遇大臣保全終始爾等其各 抒忠悃以無負朕愛養兵民之至意其總兵副將叅遊等官各有 諭旨爾亦應詳細體察同心協力共相策勵靖共爾位永奠封疆 特諭 諭總兵 國家幅廣大凡巖疆重鎭關塞要害之地設立總兵俾之鎭守 上承督臣之節制下樹將弁之表率輯兵安民厥任綦重居是官 者當以寧謐地方爲念嚴飭官兵巡緝奸宄倘有匪類務必窮盡 根株使宵小無從潛慝良民得以寧居若平時漫無覺察日久必 致蔓延綢繆未雨之謂何武臣雖不干民事然保障捍衛責有攸 | |
34 【52】 歸守此方卽當軫念此方之民毋得視之膜外縱兵肆擾至文武 職任雖分盡心王事則一彼此和衷同心共濟自不致貽悞公事 况揆文振武經術同源善於恤兵必善於愛民尙何至縱兵虐民 失國家設兵衛民之意乎總兵統轄營汎甚多當以訓練爲先嫺 騎射整隊伍備器械限期校閱勤惰嚴分賞罸明而軍政肅隱然 一長城矣所屬將弁兵丁智勇超羣則立登薦剡武藝精熟則特 拔戎行以之鼓勵軍士猶有古良將風焉兵之所需糧餉最重給 糧而扣尅則師旅有枵腹之憂缺兵而不補則營伍有空虛之患 總兵率先潔已嚴飭偏裨毋得久懸兵缺以恣侵漁毋得尅减額 糧以肥囊槖則兵籍無虛士氣益奮有不收臂指之効者乎至於 馭兵之道務在寬嚴得中過寬則兵以怠玩而生驕過嚴則兵以 | |
35 【53】 拘廹而滋怨能於嚴明之中隱寓愛恤之意庶幾上下一心忠義 自奮此又在爾鎭臣之善爲運用者也仰惟 皇考垂誡提鎭諸臣有曰韜鈐宜裕紀律宜明拊循宜至訓練宜精又 曰文武輯睦毋相抗衡軍民調劑各得其平煌煌 天語勒於箴規久矣爾等皆係 <jiguan>皇考簡畀之</jiguan><null>人</null>果能實心力行不致始勤終怠上負 聖訓朕心嘉乃成績必懋錫殊典如其徒擁厚禄虛縻爾位既無益於 兵民致有乖於令典國法森嚴朕不爾貸也特諭 諭布政司 朕惟國家官制分省開藩爾職居方伯任寄旬宣所以綏輯羣黎 布昭德意實庶邦之㬋舌列服之網維任旣重矣責亦大矣府州 | |
36 【54】 縣官之賢不肖最關民生休戚當不時察核治行務知其實分别 臧否以告督撫爾以無私自信督撫自不以私心致疑協和盡力 以勸賢懲不肖則除害興利一方安矣今計典之黜陟特疏之薦 彈朝廷憑督撫之奏章督撫憑布按之詳揭爾布政爲官吏表式 自當益矣公忠若愛憎任情是非倒置以諂事上官通行請託爲 賢以不善逢迎恥投暮夜爲不肖其何以稱之屏之翰百辟爲憲 者哉夫官至監司歷有年當服官之初廉潔自守漸登高位頓 其初心更有矯飾虛聲潛納賄賂陋俗相沿謂之名實兼收其罔 上行私爲尤甚孔子謂事君勿欺寧不聞乎賦役會計皆爾專司 調劑均平乃爲稱職今錢糧火耗日漸加增重者每両加至四五 錢民脂民膏朘剥何堪至州縣差徭巧立名色恣其苛派竭小民 | |
37 【55】 衣食之資供官司奴隸之用爾試思户版稅籍誰爲職掌私派横 征誰任其咎顧可失於覺察乎各省庫項虧空動盈千萬是侵是 那總無完備耗蠧公帑視爲泛常尤爲不法宜嚴革前弊永杜侵 那如司庫盤查之責在巡撫虧空之根亦由巡撫巡撫借支而布 政不應者少矣然職在監守果能廉正自持則巡撫挾勢借支斷 不能行但爾謹身節用量入爲出司庫必無虧空矣州縣庫盤查 之責在知府覺察虛實之責獨在布政爾但潔身率屬不容狥庇 州縣庫必不虧空矣朕深悉弊原所以反覆諄切言之冀爾等悔 且改也 皇考德洽區宇六十餘年朕嗣守丕基惟成法是式爾等皆蒙 皇考簡拔職任藩宣果能各效忠誠凛遵功令朕自始終保全加以擢 | |
38 【56】 用若營私黷貨曠職累民爾旣負 皇考之深恩朕又安能弛國家之令典三尺莫逭爾其愼之特諭 諭按察司 朕惟直省大小獄訟民命所關國家各設按察司以專掌之一切 州縣申詳至爾司而獄成凡督撫達部題奏事件皆由爾司定案 任豈不重歟 皇考仁覆如天每覽西曹奏牘反覆推詳惟寬惟愼速情眞罪當猶施 緩决之恩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六十餘年於茲朕嗣守大訓思四 海之内有匹夫匹婦罰非其辜者卽非所以繼 皇考之志夙夜凜凜焉何道而能不濫不寃實爾司是賴朕惟國家考 定律例所以弻教非以厲民是故嚴立刑書防其或麗於法及至 | |
39 【57】 斷獄又條分縷析思以曲全其生書曰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又 曰與其殺不不辜寧失不經此律例之本意也今哉情例相違牽 合文法以納民於網或有兩例並見輒上下其手以自遂其私安 得無寃獄哉 太祖高皇帝之訓曰生殺之際不可不愼聽斷之官必期得情大哉聖 言包舉虞書周禮之義夫折獄憑口供而平反憑案卷今法吏不 求得情惟求完結州縣案卷之申詳爾司者多鍛鍊口供附於律 例冀免爾司之駁查漢路温舒所云奏當既成雖臯陶視之猶以 爲死有餘辜者也口供案卷如是寃抑何從平反咎在聽斷之初 心原非欲必得其情也今宜釐剔宿弊歸于明允毋得因循故事 自墮姦欺也大計黜陟由爾司詳報督撫宜以用刑明愼執法不 | |
40 【58】 阿者爲賢能毋以善事督撫弗逆爾意者爲賢能也地方豪猾若 苗有莠不除不剪害我嘉禾至於良善巨室致政大臣猾吏或借 端侵抑之非所以稱朕意也爾來士大夫好云名實兼收所謂名 者官爵也所謂實者貨財也習俗媮薄朕甚憫焉夫六廉之義百 司攸<jiguan>同至納賄出入</jiguan><null>人</null><jiguan>罪於法尤重戕</jiguan><null>人</null><jiguan>之命破</jiguan><null>人</null>之家以潤屋 奉身歷觀古來逃於國法者十無一二免於天罰者更百無一一 書之呂刑曰獄貨非寶非聽訟者之明訓歟爾司其正已率下使 法無枉撓庶幾刑措之風尙其勗諸特諭 諭道員 爾等官歷僉司所以贊襄藩臬承流宣化者也分守分巡職居協 理糧河鹽驛各有專司身居是官必顧名思義名者實之華也克 | |
41 【59】 副其實而後名歸焉如守巡兩道首當潔己惠民凡府州縣之廉 潔貪汚俱宜細加察訪不時密詳督撫以憑舉劾地方有土豪武 斷尤宜禁戢剪除衡良鋤莠乃稱其實若但知趨承大吏或祗圖 下屬陋規一切吏治民生概置不問貪庸陋劣殊負朝廷設官之 意矣糧道專理漕運職任匪輕使徒知起運規例扣尅運費苦累 運丁營私煩擾有玷官箴貽害百姓何所底止河道有董率工程 之責凡分修河員孰賢孰否俱應洞晰並宜親身經歷查勘估計 某口險峻某口平易某處堤工堅固某處冒支帑金倘不計虛實 不辨勤惰以納賄多者爲能員餽遺少者爲拙吏而於工程漠不 經意一遇坍潰誰之咎耶鹽道一官尤關國課邇年鹽法弊竇叢 生正項錢糧每多虧欠一由上<jiguan>下各官需索商</jiguan><null>人</null>巧立名色誅求 | |
42 【60】 無已窮商力竭不得不那新補舊上虧國課高擡鹽價下累小民 至於官鹽騰貴窮民販賣私鹽<jiguan>捕役鬬毆株連</jiguan><null>人</null>命流弊無窮一 <jiguan>由商</jiguan><null>人</null>用度奢靡相仍陋俗不知節儉致欠額徵爾等運籌鹽法 宜將陋例積習盡情禁革必思何以甦商何以裕課上供軍國下 利閭閻方爲稱職驛道爲驛站錢糧所係必廉潔自守乃克剔弊 釐奸凡驛遞馬匹數目多少每有假冒開銷歲修船隻亦有虛浮 不實該員一貪貲貨勢必昏庸或過於苛覈勒索多方經管屬吏 疲不能支總之病官病民悉緣貪黷敬爾有官垂諸古訓靖共爾 位載社風詩爾等各有常職各守官方名實二字極宜體認今以 獻賂爲實虛譽爲名動云名實兼收内以欺己外以負國有靦面 目其何以立身而抒忠蓋乎 | |
43 【61】皇考御極六十餘年以軫恤民生爲首務各省道員必親加遴擢諄享 誡勉極其詳愼朕讚承大統翼翼小心惟仰體 皇考愛養元元至意亦期爾等爭自濯磨振飭風憲以副朕望果能肅 淸綱紀無至廢弛朕當破格奬勵其或因循不改朕必置之重法 特諭 諭副將參將遊擊等官 朕惟國家兵制凡疆宇要地旣設提督總兵統率鎭守又設副將 叅遊分列營伍遞相鈐轄蓋從古治兵有大帥必有偏裨所以宣 揚威武協贊軍機收指臂之效奠盤石之安也爾等所屬地形有 險易兵數有多寡各宜預定練兵之法親校騎射嚴試技勇簡技 驍閱更換老嬴<jiguan>務令一營士卒</jiguan><null>人</null>材雄健武藝精嫻又時敎以行 | |
44 【62】 陣使之步伐進退井然有法日演月習氣壯心齊自成有制之師 而無難折衝禦侮矣乃有不肖將弁不勤訓練按籍徒有虛名珀 效毫無實濟營伍廢弛爲害最大究其弊由於將弁之貪利而廢 法一在冒虛粮而兵無實數一在尅月粮而兵有怨心上虧天家 之粮餉下朘窮卒之脂膏身司戎務而不能廉正以服衆雖日示 訓練之法誰爲之踴躍用命乎爾等遇有兵丁之空缺卽選力勇 技精者補足隊伍至於馬步各粮按期領給不得尅减分毫古之 良將多以愛恤士卒克建膚功㱼醪挾纊之風爾等宜知鄉慕焉 官軍之協守一方所以捍衛一方之百姓故曰設兵以衛民也防 亂於未萌緝奸於已發俾居民安家樂業共享昇平自然受兵之 利而不受兵之害倘或約束不嚴縱兵肆虐誘賭放債恃强奪利 | |
45 【63】 甚至地方小敬漫不防禦緝捕以致奸宄滋蔓徒卸責於有司文 武失和秦越相視殊背國家設兵鎭守之意律法具在罪有攸歸 至於爾等簡用督撫中軍責任匪輕尤宜潔己奉公恪遵法紀至 都司守備千總把總等員各有城守汎防之責亦宜努力稱職自 奮功名朕念爾等曾受 皇考選擢之恩自應保守前勞力圖後效果能整飭戎伍允著干城之 望朕自不惜寵以崇階倘若廢隳武備侵漁糗芻且妄執武官 不惜死之言恣意逞威虐民生事爲害於地方王法森嚴决難輕 貸特諭 諭知府 國家親民之官莫先於守令蓋州縣官與民最親而知府又與州 | |
46 【64】 縣官最親凡州縣興利除弊之事皆於知府有專責焉是知府一 官分寄督撫監司之耳目而爲州牧縣令之表率承流於上宣化 於下所繫綦重矣漢宣帝有曰太守吏民之本也又曰庶民所以 安其田里而無歎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惟 良二千石乎故兩漢循良稱盛而賢守尤<jiguan>多龔黄召杜諸</jiguan><null>人</null>大都 皆廉潔和平正身率屬以與民休養生息史稱其所居民富所去 民思此皆彰明較著者也 皇考澄肅官方愼簡僚吏知府中有政績茂異聲名著聞者必加優眷 數年之間卽膺殊擢所以鼓勵循良務令羣黎受福爾等蒙 皇考簡用之恩受國家民社之寄地方不甚遼遠則於民間之疾苦可 以周知勢分不甚懸殊則于屬下之賢否可以洞悉爾果廉正自 | |
47 【65】 持屏絕賄賂則督撫監司必不致肆行需索而州牧縣令亦不敢 恣意貪婪近聞州縣火耗任意加增罔知顧忌以小民之脂膏飽 貪吏之谿壑由爾不能却遺金於暮夜又安能禁屬吏之濫征乎 盤查倉庫必須覈實不可視爲故事乃或借盤查之名勒索餽遺 是因盤查而虧空愈甚矣而能時勤勸誡加以體恤則州縣可無 虧空之虞能制節謹度淡泊是安則爾亦可免虧空之累勸農課 桑以厚風俗禁强戢暴以安善良平情聽斷以淸獄訟皆爾職守 之所當盡者至於督撫舉劾州縣必由爾之詳揭務須秉公持正 勿涉偏私若善於逢迎者從而庇護薦拔之<jiguan>而端方恬靜之</jiguan><null>人</null>反 故爲摧抑下吏皆苟且營私以求容悅地方之事尙可問乎居官 者每有初入仕途淸操自矢漸登華要頓改初心旣知砥礪廉隅 | |
48 【66】 卽當始終一節更<jiguan>有巧於仕宦者</jiguan><null>人</null>每謂其名實兼收朕最不解 此語夫名者實之華果能潔己愛民奉公盡職此所謂實也治行 稱首民歌輿頌此所謂名也實至而名隨之如本立而華茂焉若 以弋取虛譽爲名而以封殖多<jiguan>藏爲實此則小</jiguan><null>人</null>之尤更甚於貪 黷彰聞之輩矣朕纘承大統夙夜祗懼惟恐有負 皇考付託之重深冀爾等各體此意精白乃心以古循良自勉若狥私 納賄不能率屬愛民貽害地方蔑視憲典三尺具在朕不能爲爾 等寬也特諭 諭知州知縣 朕惟國家首重吏治而州牧縣令乃親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貢 賦獄訟爾實司之品秩雖卑職任綦重州縣官賢則民先受其利 | |
49 【67】 州縣官不肖則民先受其害膺茲任者當體朝廷惠養元元之意 以愛民爲先務周察蔀屋綏輯鄉里治行果有其實循卓自有其 名非内聚賄而外干譽謂之名實兼收也全省吏治如作室然督 撫其棟梁也司道其垣墉也州縣其基址也書曰民爲邦本本固 邦寧夫所以固邦本者在吏治而吏治之本在州縣苟州縣之品 行不端猶基不立則室不固庸有濟乎 皇考臨御六十一年灼知州縣之重特行引見咨詢明試至詳至愼其 有廉能之員每不次超擢以示鼓勵今海内羣黎皆 皇考所懷保也朕膺 宗社重寄思纘 皇考之治功惟爾州縣諸臣具有父母斯民之責其爲朕立之基址以 | |
50 【68】 固邦本焉誠能潔己奉公實心盡職一州一縣之中興仁興讓教 孝敎㔿物阜民安刑淸訟簡朕將升之朝宁用作股肱如或罔念 民瘼姿意貪婪或朘削肥家或濫荆逞虐或借刻以爲淸或恃才 而多事或諂媚上司以貪位或任縱胥吏以擾民或狥私逞欲以 上虧國帑王章具在豈爾貸歟更有任州縣時私肥己槖而漫云 且俟顯要方立名節者其與初市淸<jiguan>名晚而改操之</jiguan><null>人</null>何以異哉 至於錢糧關係尤重絲毫顆粒皆百姓之脂膏增一分則民受一 分之累减一分則民沾一分之澤前有請暫加火耗抵補虧空帑 項者 皇考示諭在廷不允其請爾諸臣共聞之矣今州縣火耗任意加增視 爲成例民何以堪乎嗣後斷宜禁止或被上司察核或被科道糾 | |
51 【69】 叅必從重治罪决不寬貸夫欲淸虧空之源莫如節儉正直節儉 則用無不足正直則上官不可干以私若朘小民之生以飽上官 之貪欲冒不測之罪以快一時之奢侈豈砥礪廉隅爲民父母之 道乎爾州縣等官其恪供乃職勿貽罪戾毋謂地遠官卑朕不及 察其賢否也特諭 諭開墾 雍正元年 諭朕臨御以來宵旰憂勤凡有益於民生者無不廣爲籌度因念 國家承平日久生齒殷繁土地所出僅可贍給偶遇荒歉民食維 艱將來户口日滋何以爲業惟開墾一事於百姓最有裨益但向 來開墾之弊自州縣以至督撫俱需索陋規致墾荒之費浮於買 賈百姓畏縮不前往往膏腴荒棄豈不可惜嗣後各省凡有可墾 | |
52 【70】 之處聽民相度地宜自墾自報地方官不得勒索吏胥亦不得阻 撓至陞科之例水田仍以六年起科着著爲定例其府州縣官能 勸諭百姓開墾地畆多者准令議敍督撫大吏能督率各屬開墾 地畆多者亦准議敍務使<jiguan>野無曠土家給</jiguan><null>人</null>足以副朕富民阜俗 之意特諭 禁現任官立生祠書院 雍正二年 <jiguan>上諭</jiguan><null>人</null>臣膺命効職果能實心愛民淸白自矢則官去民思甘棠留 詠有愈久而不能忘者從古有之若今之生祠書院不知始自何 人自督撫提鎭以及監司守令所在多有究其實不過官員在任 之時或係下屬獻媚逢迎或地方紳矜有出入公門包攬詞訟之 輩倡議糾合假公派□占地興工甚至園囿亭臺窮極華麗勞民 | |
53 【71】 傷財一無顧惜及其後或爲晏會遊玩之塲或本官竟據爲產業 考其年月則官員去任之後百姓追思而特爲興造者甚少此事 向曾禁止而踵弊如故當再爲嚴飭嗣後如有仍造生祠書院者 或經告發或被糾參卽將<jiguan>本官及爲首之</jiguan><null>人</null>嚴加議處其現在之 生祠書院如果係名宦去任之後民間追思蓋造者准其留存其 餘俱着地方官查明一概改爲别用或爲義學延師授徒以廣文 教如此則以無用爲有用以惜民財力杜絕虛浮於地方風俗大 有裨益特諭 諭勸農 雍正二年 諭朕惟撫養元元之道足用爲先朕自臨御以來無刻不厪念民 依重農務本業已三令五申矣但以國家休養生息數十年來户 | |
54 【72】 口日繁而土田止有此數非率天周農民竭力耕耘兼收培獲欲 家室盈寧必不可得周官所載巡稼之官不一而足又有保介田 畯日在田間皆爲課農設也今課農雖無專官然自督撫以下孰 不兼此任也其各督率有司悉心相勸並不時咨訪疾苦有絲毫 妨於農業者必爲除去仍於每鄉中擇一二老農之勤勞作苦者 優其奬賞以示鼓勵如此則農民知勸而惰者可化爲勤矣再舍 傍田畔以及荒山不可耕種之處度量土宜種植樹木桑柘可以 飼蠶棗粟可刁佐食柏桐可以資用卽榛楛雜木亦足以供炊爨 其令有司督率指畫課令種植仍嚴禁非時之斧斤牛羊之踐蹈 奸徒之盜竊亦爲民利不小至孳養牲畜如北方之羊南方之彘 牧養如法乳字以時於生計不無裨益總之小民至愚經營衣食 | |
55 【73】 非不廹切而於目前自然之利反多忽畧所賴親民之官委曲周 詳多方勸導<jiguan>庶使踴躍爭先</jiguan><null>人</null>力無遺而地利始盡不惟民生可 厚風俗亦可還淳而督撫等官各各體朕惓惓愛民之意實心奉 行倘視爲具文苟且塗飾或反以擾民則尤其不可也 諭設社倉 雍正二年 諭社倉之設原以備荒歉不時之需用意良厚然往往行之不善 致滋煩擾官民俱受其累朕意以爲奉行之道宜緩不宜急宜勸 諭百姓聽民便自爲之而不當以官法繩之也近聞各省漸行社 倉之法貯蓄於豐年取資於儉歲俾民食有賴而荒歉無憂朕心 深爲喜悅但因地制宜須從民便是在有司善爲倡導於前留心 照應於後使地方有社倉之益而無社倉之害此則爾督撫所當 | |
56 【74】 加意體察者也又民間輸納錢糧用自封投櫃法亦屬便民之道 但偶有短少之處令其添補每致多索其數浮於所少之外理應 將原銀發還仍於原封内照數補足交納庶可免多索之弊此雖 細事督撫大吏亦不可不留心體察嚴飭有司以除民累特諭 諭教士子責成學臣敎職 雍正四年 諭爲士者乃四民之首一方之望凡屬編氓皆遵之奉之以爲讀 聖賢之書列膠庠之選其所言<jiguan>所行俱可爲鄉</jiguan><null>人</null>法則也故必敦 品勵學謹<jiguan>言愼行不愧端</jiguan><null>人</null>正士然後以聖賢詩書之道開示愚 民則民必聽從其言服習其敎相率而歸於謹厚或小民偶有不 善之事卽懷愧恥之<jiguan>心相戒勿令某</jiguan><null>人</null><jiguan>知之如古</jiguan><null>人</null>之往事則民 風何患不淳世道何患不復古耶朕觀今日之士子雖不乏閉門 | |
57 【75】 勤修讀書立品之輩而蕩檢踰閑不顧名節者亦復不少或出入 官署包攬詞訟或武斷鄉曲欺壓平民或違抗錢粮藐視國法或 代民納課私潤身家種種卑汚下賤之士難以悉數彼爲民者見 士子誦聖賢之書而行止尙且如此則<jiguan>必薄待讀書之</jiguan><null>人</null>而並輕 視聖賢之書矣士習不端民風何由而正其間關係極其重大朕 自卽位以<jiguan>來思學校培養</jiguan><null>人</null>材所以敎育士子者無所不至宜乎 天下之士皆鼓舞奮興爭自濯磨盡去其佻達之習矣而内外諸 臣條奏中臚列諸生之劣跡請行嚴懲者甚多朕思轉移化導之 法當先端其本源敎官者多士之儀型也學臣者敎官之表率也 敎官多屬中材又或年齒衰邁貪位竊祿與士子爲朋儔視考課 爲故套而學臣又但以衡文爲事任敎官之因循怠惰苟且塞責 | |
58 【76】 漫不加察所以倡率之本不立無怪乎士習不端而風俗之未淳 也朕孜孜圖治欲四海之大萬民之衆皆向風而慕義革薄而從 忠故特簡督學之臣愼重學臣之職欲使自上而下端本澄源以 收實效也凡爲學臣者務使持公秉正宣揚風化於教官之稱職 者卽以薦拔溺職者卽行叅革爲敎官者訓誨士子悉秉誠心如 父兄之督課子弟至於分别優劣則至公至當不涉偏私如此各 <jiguan>盡其道則士子</jiguan><null>人</null>人崇尙品詣砥礪廉隅且不但自淑其身而羣 黎百姓 聞善言日觀善行以生其感發之念風俗之丕變庶幾 其可望也特諭 <jiguan>諭老</jiguan><null>人</null> 雍正 諭朕覽户部奏銷本章見<jiguan>恩詔内賞給老</jiguan><null>人</null>項直隸各省七十以 | |
59 【77】 上至百歲以上老民老婦共一百四十二萬五千餘名等語凡此 <jiguan>老人尙就民</jiguan><null>人</null>而言如仕宦紳士商賈僧道皆不入此數之内洪 範以壽居<jiguan>五福之首而前</jiguan><null>人</null>稱七十爲古稀誠以壽爲難得而可 <jiguan>貴也乃今日老</jiguan><null>人</null>之多至於如此此皆由我 皇考聖祖皇帝六十餘年以來深仁厚澤休養生息凡山陬海澨僻壤 窮鄕無不沐浴 鴻慈涵濡大化太和翔治壽國壽民所以期頤耄<jiguan>耊龐眉皓首之</jiguan><null>人</null>至 數百餘萬之多所謂老耆以壽終幼孤得遂長者皆我 皇考之賜也從此益加培養日積月累則民間之享高年介眉壽者更 不知如何<jiguan>之衆也此等老</jiguan><null>人</null>躬際昌明年登上壽大抵皆居心忠 <jiguan>厚力行善事之</jiguan><null>人</null>卽或有一二年少時未盡醇謹者亦必中年暮 | |
60 【78】 <jiguan>齒能自悔悟之</jiguan><null>人</null>蓋一念修省卽荷上天福佑也是國家有培養 <jiguan>之恩而由本</jiguan><null>人</null>能修善以祗承之非倖而致之者也爾等百姓觀 百年之勝事當歡忻鼓舞謹身修德以姂天庥父與父言慈子與 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婦和順比閭族黨之間相親相愛無詐無欺 革薄從忠循分守法盡除乖戾之氣爲國家淳朴良善之民則天 地佑善錫福長享遐年此必然之理也但生齒日盛食指繁多則 謀生之計不可不講爾等百姓當重農桑以順天時勤開墾以盡 地利務本業以戒遊惰謹蓋藏以裕久遠而且節省食用愛惜物 力毋縱奢侈毋競紛華毋任意靡費以耗有用之財毋但顧目前 而忘經久之計朕以勤儉先天下宮禁之中於食餘之物皆不忍 <jiguan>棄必令</jiguan><null>人</null>檢取收貯之數年以來所貯米粟已至數十石之多朕 | |
61 【79】 臨御萬方尙多方撙節愛養以爲加惠元元之本爾等小民安可 縱口腹之所欲而忘物力之艱難乎爾等誠能體朕諄諄訓誨之 意敦善行則心體安務本計則俯仰足惜<jiguan>財用則家室裕</jiguan><null>人</null>心和 樂風俗醇<jiguan>美同爲壽考之</jiguan><null>人</null>長享昇平之福豈非朕之所厚望哉 著該部將朕此旨轉發直省督撫通行所屬郡邑鄉村咸使聞知 特諭 諭舉<entry_way>貢生</entry_way><entry_way>生員</entry_way> 雍正五年 諭從<jiguan>來爲政在乎得</jiguan><null>人</null>書曰野無遺賢萬邦咸寧蓋賢才登進在 位者多則分猷効職庶績自能就理而民生無不被其澤也朕卽 位以來加意旁求凡所以延訪擢用之道盡朕心力如現任官員 及候<jiguan>補候選科目諸</jiguan><null>人</null>每特令薦舉遴選引見廣開錄用之途冀 | |
62 【80】 收羣策之力又念各省學校<jiguan>之設原以養育</jiguan><null>人</null>才爰命學臣保舉 賢能升聞於朝以備任使乃直省學臣所<entry_way>舉人</entry_way>數不多又多草率 <jiguan>塞責不能副得</jiguan><null>人</null>之實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直省府州縣學 <entry_way>貢生</entry_way><jiguan><entry_way>生員</entry_way>多者數百</jiguan><null>人</null>少亦不下百餘其中豈無行誼醇篤好修 自愛明達之士乎著知州知縣官會同各該學教官將府州縣之 <entry_way>貢生</entry_way><entry_way>生員</entry_way>内居家孝友行止端方才可辦事而文亦可觀者秉公 確查一學各舉<jiguan>一</jiguan><null>人</null>於今年秋末冬初申報該上司奏聞請旨其 或僻遠中學小學實無可舉者令知縣敎官出具印結該督撫查 實<jiguan>奏聞朕因廣攬</jiguan><null>人</null>材舉此曠典所以黜浮華而資實用州縣教 職等官爲一方師長選賢薦能乃其專責倘敢有輕忽之心虛應 故事濫舉<jiguan>非</jiguan><null>人</null>者定照溺職例革職若或狥情受賄則又加倍治 | |
63 【81】 罪八旗之滿洲蒙古漢<jiguan>軍亦照此例將</jiguan><null>人</null>品端方通曉漢文者著 該佐領各舉<jiguan>一人如不得其</jiguan><null>人</null>之佐領亦具印結令該都統彙齊 奏聞請旨庶使潛修篤行之士得以表見<jiguan>而國家亦收得</jiguan><null>人</null>之效 矣特諭 禮義廉恥辨 雍正五年 諭近因考試新科<entry_way>進士</entry_way><jiguan>以宋儒所云士</jiguan><null>人</null>當有禮義廉恥句爲論 題諸<entry_way>進士</entry_way>試卷進呈朕躬自披攬具其文藝之工拙擾劣固有不 同然大概皆詞章記誦之常談見解卑淺識量狹隘未能眞知題 中之理藴而實有發明蓋所言止於儀文末節而已非禮義廉恥 之大<jiguan>者也朕所謂古</jiguan><null>人</null>言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者蓋以天下之大 四海之衆皆範圍其中而不<jiguan>可須臾離而士</jiguan><null>人</null>貴有禮義廉恥之 | |
64 【82】 說所指甚遠所<jiguan>包甚宏上之爲</jiguan><null>人</null><jiguan>君下之爲</jiguan><null>人</null>臣皆當求其大者 以爲務而不可屬儀文末節之間也以禮言之如化民成俗立敎 <jiguan>明倫使天下之</jiguan><null>人</null>爲臣者皆知忠爲子者皆知孝此禮之大者也 進退周旋俯仰揖讓此禮之小者也以義言之如開誠布公蕩平 <jiguan>正直使天下之</jiguan><null>人</null>無黨無偏和衷共濟此義之大者也然諾不欺 出入必謹此義之小者也以廉言之理財制用崇儉務本使天下 <jiguan>之人家給</jiguan><null>人</null>足路不拾遺盜賊不生爭訟不作貪官汚吏無以自 容此廉之大者也簟食豆羹一介不取此廉之小者也至於以恥 <jiguan>言之爲</jiguan><null>人</null>君者憲天出治誠和 民則當以一夫不獲其所爲恥 <jiguan>爲</jiguan><null>人</null>臣者行義達道兼善天下則當以其君之不爲堯舜爲恥若 夫姂拘曲謹如鄉黨自好<jiguan>之類不失言於</jiguan><null>人</null><jiguan>不失色於</jiguan><null>人</null>此乃知 | |
65 【83】 恥之小者耳曾何足以盡有恥之道乎欲爲君盡君道欲爲臣盡 臣道而其道曾不外禮義<jiguan>廉恥之四端士</jiguan><null>人</null>者必當以天下爲己 任其身卽爲臣之身而有致君之責者豈可徒知禮義廉恥之小 節而不知禮義廉恥之大者乎夫禮義廉恥由一端之小者擴而 充之皆可以保四海然必知其大者而務之自可不遺於其小若 或徒窺小節而不知其大則迂拘曲謹止圖檢束一身而不敢任 天下之重此則細<jiguan>民之行而非士</jiguan><null>人</null><jiguan>之道也孔子曰</jiguan><null>人</null>能宏道非 <jiguan>道宏</jiguan><null>人</null>其可不勉自奮立乎朕引見新科<entry_way>進士</entry_way>之時卽欲面加訓 諭因天氣炎熱恐伊等暫時跪聽不能細心領會今特詳爲宣示 朕願與大小諸臣交相儆勉詳思禮義廉恥之大者身體力行則 人心風俗蒸蒸日上而唐虞三代之治庶幾其可復見也特諭 | |
66 【84】<jiguan>諭</jiguan><null>人</null>子毋毁傷肢體 雍正六年 諭覽福建巡撫常賚奏稱羅源縣孝子李盛山割肝救其母病母 病愈後李盛山傷重身故請加旌表部議以割肝乃小民輕生愚 孝向無旌表之例應不准行朕念割肝療疾事雖不經而廹切救 母之實難得而可憫已加恩准其旌表矣嘗讀韓愈之文曰母疾 則止於烹粉藥石以爲事未聞毁傷肢體以爲養苟不傷於義則 聖賢當先衆而爲之矣又讀朱子書曰割股固自不是若誠心爲 <jiguan>之不求</jiguan><null>人</null>知亦庶幾今乃有以此要譽者是先儒論及此者屢矣 本朝順治年間定例割股或致傷生臥冰或致凍死恐民倣傚不 准旌表伏思我 世祖皇帝 | |
67 【85】聖祖皇帝臨御萬<jiguan>方立綱明倫與</jiguan><null>人</null>爲善而於此例愼予旌表者誠乃 天地<jiguan>好生之盛心聖</jiguan><null>人</null><jiguan>覺世之至道視</jiguan><null>人</null>命爲至重不可以愚昧 而誤戕念孝道爲至宏不可以毁傷爲正理立法垂訓實有深意 存焉但向來地方有司未嘗以聖賢經常之道與國家愛養之心 明白嘵諭開導編氓是以愚夫愚婦救親而捐軀殉夫而殞命者 往往有之既有其事若不予以旌表恐無以彰其苦志而慰其幽 魂所以數十年來雖定不予旌表之例而仍計其奏聞且有邀恩 於常格之外者仰見 聖祖皇帝哀矜下民之 聖心固如是之周詳而委曲也孝經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 孝之始也孟子曰事孰爲大事親爲大守孰爲大守身爲大此皆 | |
68 【86】 <jiguan>言</jiguan><null>人</null>子一身乃父母之遺體雖一髮一指不可偶有虧損以傷父 母之所貽也孔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蓋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 至偶有疾病尙以爲憂設有不肖忤逆之子父母且恕而矜之其 純孝之子而父母之憐愛又當如何也豈有以己身患病之故割 其子之肝肉充飲饌而和湯藥其父母之心斷無不敬憂慘惕不 安之理也若因此而至於傷生又豈父母所忍聞者乎夫父母有 <jiguan>疾固</jiguan><null>人</null>子所當盡心竭力之時而孝道多端實不容効命捐軀於 一節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塟之以<jiguan>禮祭之以禮是</jiguan><null>人</null>生孺慕之 誠原通百<jiguan>年而無間者也</jiguan><null>人</null>子一身承先啓後負荷甚鉅若舍生 殞命於倉卒之間而忘宗祀繼續之重恐非<jiguan>所以爲孝也况</jiguan><null>人</null>子 於親本乎天性倘能盡至誠純孝之實則親病雖篤呼籲請禱力 | |
69 【87】 省一身之<jiguan>過誓願爲一正</jiguan><null>人</null>如此必能感天地動鬼神何須割肝 封股以爲囘生之良劑乎家庭之行惟在至誠至敬善體親心不 必以驚世駭俗之爲著奇於日用倫常<jiguan>之外也至若婦</jiguan><null>人</null>從一之 義醮而不改乃天下之正道而其間節婦烈婦亦有不同者烈婦 以死殉夫慷慨相<jiguan>從於地下固爲</jiguan><null>人</null>所難能然列婦難而節婦尤 難蓋從死者取决於一時而守貞者必歷夫永久從死者致命而 遂志而守貞者備嘗其艱難且烈婦之殉節捐軀其間情事亦有 不同者或廹於貧窶而寡自全之計或出於憤激而不暇爲日後 之思不知夫亡之後婦職之當盡者更多上有翁姑則當奉養以 代爲子之道下有後嗣則當敎育以代爲父之道他如修治頻蘩 經理家業其事難以悉數安得以一死畢其責乎是以節婦之旌 | |
70 【88】 表載於典章而烈婦不在定例之内者誠以烈婦捐軀與割肝封 股之愚孝其事相類假若倣傚者多則戕生者衆爲上者之所不 忍也向來未曾通行曉諭朕今特頒諭旨著地方有司廣爲宣布 務期僻壤荒村家喻户曉俾愚民咸知孝子節婦之自有常道司 行而保全生命之爲正理則倫常之地皆合中庸不負國家教養 矜全之德矣倘訓諭之後仍有不愛軀命蹈于危亡者朕亦概不 加旌表以成閭閻激烈之風長愚民輕生之習思之思之特諭 詔禁賭博 雍正七年 諭游惰之民自昔治天下之所深惡<jiguan>若好爲賭博之</jiguan><null>人</null>又不止于 游惰而已荒棄本業廢盡家貲品行日卽于卑汚心術日趨于貪 詐父習之則無以訓其子主習之則無以制其奴鬬毆由此而生 | |
71 【89】 爭訟由此而起盜賊由此而多匪類<jiguan>由此而聚其爲</jiguan><null>人</null>心風俗之 害誠不可以悉數也大凡爲不善之事者雖干犯功令猶可得微 利於一時而獨至賭博則今日之所得明日卽未必能保若合一 年數月而計之勝者與負者同<jiguan>歸於盡此天下</jiguan><null>人</null>所共知者而無 <jiguan>如邪僻之</jiguan><null>人</null>一入其中卽迷而不悟且甘爲下賤而不辭者大可 悲矣數年以來屢降諭旨嚴禁而此風尙未止息者則以製造賭 <jiguan>具之尙有其</jiguan><null>人</null>而有司之禁約未曾盡力也百工技藝之事可以 獲利營生者何事不可爲而乃違條犯法<jiguan>製此壞風俗惑</jiguan><null>人</null>心之 具其罪尙可言乎嘗思賭博之風所以盛行者父兄爲之子弟見 而效之家主爲之奴僕在傍見<jiguan>而效之甚至婦</jiguan><null>人</null>女子亦沉溺其 中而不以爲怪總因習此者多故從風而靡者衆也假若嚴行禁 | |
72 【90】 <jiguan>止使</jiguan><null>人</null>不敢再犯則日積月累後生子弟無從而見卽無從而學 此風自然止息無俟條敎號令之煩也凡地方大吏有司有化民 成俗之責而乃悠悠忽忽視爲平常安亂溺職之咎今特定本地 官員勸懲之法以淸其源嗣後拿獲賭博必窮究賭具之所由來 其製造賭具之家果審明確有証據出於某縣將某縣知縣照溺 職例革職知府革職留任督撫司道等官各降一級留任如本地 有私造賭具之家而該縣能緝獲懲治者著加二級知府著加一 級督撫司道等官著紀錄二次將此勸懲之法永著爲例於雍正 庚戌年爲始著該督撫通行曉諭使城邑鄉村及遠陬僻壤咸使 聞知特諭 勸開墾 雍正七年 | |
73 【91】 諭國家承平日久户口日繁凡屬閒曠未耕之地皆宜及時開墾 以裕養育萬民之計是以屢頒諭旨勸民墾種而川省安插之民 又令給與牛種口糧使之有所資藉以盡其力今思各省皆有未 墾之土卽各<jiguan>處皆有願墾之</jiguan><null>人</null>或以食用無資力量不及遂不能 趨事赴功徘徊中止亦事勢之所有者著各省督撫就本地情形 細加籌畫轉飭有司作勸導之法其情願開墾而貧寒無力者酌 動存公銀穀確查借給以爲牛種口糧俾得努力於南畝集成熟 之後分限三年照數還項五年後按則起科總在該督撫等統率 州縣因地制宜實心經理務使田疇日闢耕鑿惟勤以副朕愛養 元元之至意特諭 諭富户 雍正七年 | |
74 【92】 諭直省各處富户其爲士民殷實者或由於祖父之積累或己身 之經營操持儉約然後空能致饒裕乃國家之良民也其爲鄉紳 有餘者非由於先世之留遺卽已身之俸祿制節謹度始能成其 家計此乃國家之良吏也是以紳衿士庶中之家道殷實者實居 五福之一而爲國家<jiguan>所愛養保護之</jiguan><null>人</null>則爾等本身安可不思孳 孳爲善以永保其身家乎夫保家之道若奢侈靡費固非所以善 守而慳吝刻薄亦非所以自全周禮以鄉三物敎萬民有曰孝友 睦婣任卹可知公財行惠任卹之義與孝友而並重者也蓋凡民 <jiguan>之情賤者忌</jiguan><null>人</null><jiguan>之貴貧者忌</jiguan><null>人</null><jiguan>之富彼窮乏之</jiguan><null>人</null>既游閒破耗自 困其生又皆不知已過轉懷忌於温飽之家若富户復以慳吝刻 薄爲心朘削侵牟與小民爭利在太平盛世年穀順成之時固可 | |
75 【93】 相安從來愚歉荒之時貧民<jiguan>肆行搶奪先衆</jiguan><null>人</null>而受其害者皆爲 富不仁之家也迨富家被害之後官法究擬必將搶奪之貧民置 之重典是富户以歛財而傾其家貧民以貪利而喪其命豈非兩 失之道大可憫惻者乎朕爲此勸導各富户等平時當以體卹貧 民爲念凡鄰里佃户中之窮乏者或遇年穀歉收或值靑黄不接 皆宜平情通融切勿坐視其困苦而不爲之接手如此則富户濟 貧民之急貧民感富户之情居常能緩急相周有事可守望相助 忮求之念旣忘親睦之心必篤豈非富户保家之善道乎從來家 國一理若富户能自保其身家貧民知共衛夫富户一鄉如此則 一鄉永靖一邑如此則一邑長寧是富户之自保其家尤富户之 宣力於國也朕<jiguan>臨御以來屢經</jiguan><null>人</null>條奏民間貧富不均請行限田 | |
76 【94】 之法乃至逆賊曾靜私著謗書謂方今輕徭薄賦惟利於豪强兼 併之家與貧民無涉非復行井田不能養贍百姓等語朕思此等 怪謬支離之說乃理勢所萬不能行者夫天下富者一而貧者百 <jiguan>以一</jiguan><null>人</null><jiguan>之有餘欲濟衆</jiguan><null>人</null>之不足貧者未必便能成立而富户無 辜已受摧殘矣此乃懷欲窮天下之賊論有此情理乎朕旣知其 必不可行若但令地方出示曉諭陽奉陰違朕實恥而不爲若以 不能行之事委之各省督撫以示德於貧民使之感朕恩意而以 奉行不力之故歸怨於各督撫等又朕所不忍爲者是以特頒諭 旨告誡爾等富户爲富户者當知己之得於天<jiguan>者甚厚當存濟</jiguan><null>人</null> 利物之心行救困扶危之事敦睦宗族周卹鄉鄰下逮佃户傭工 <jiguan>皆加惠養則人</jiguan><null>人</null>感其德意卽可消患於未萌况積善之家必有 | |
77 【95】 餘慶種福果於天地之間子孫必常享豐厚豈不美歟著各省督 撫將朕此旨通行<jiguan>該屬之紳士民</jiguan><null>人</null>等共知之料朕赤子良民必 不負朕期望之誠意也特諭 定訓飭州縣規條諭 雍正八年 諭牧令<jiguan>爲親民之官一</jiguan><null>人</null>之賢否關係萬姓之休戚故自古以來 愼重其選而朕之廣攬旁求訓勉告誡冀其奏循良之績以惠我 烝黎者亦備極苦心矣惟是地方之務皆發端於州縣頭緒紛繁 情僞百出而膺斯任者類<jiguan>皆初登仕籍之</jiguan><null>人</null>未練習於平時面欲 措施於一旦無怪乎徬徨瞻顧心志茫然卽採訪咨詢而告之者 未必其<jiguan>盡言無隱此古</jiguan><null>人</null>所以有學製美錦之歎也向以大學士 朱軾左都御史沈近思外任多年周知地方利弊雍正二年曾令 | |
78 【96】 二臣商著規則以爲州縣之南車乃書未就緒而沈近思物故邇 年以來朱軾復時多病此事遂至遲延去年始降旨委諸總督田 文鏡李衛今二臣各抒所見繕錄諸條以進朕親加披攬見其條 理詳明言詞剴切民情吏習罔不兼該大綱細目莫不備舉誠新 進之津梁庶官之模範也在二臣各就其所閱歷者而言繁簡同 異之間不必一致而愼守官方勤恤民隱興利除害易俗移風其 大旨則一而已矣爰就本文付之剞劂頒賜州縣官各一帙俾置 之案間朝夕觀覽省察提撕治效未臻必思所以勉之弊端未 革必思所以去之本之以實心行之以實力毋始勤而終怠毋靜 言而庸違如此則不但國家得司牧之賢草野有父母之頌而爾 等身膺顯擢叨被榮光福貽子孫名標史册豈不美歟特諭 | |
79 【97】諭富户借貸銀米毋重生息 雍正八年 諭民間借貸一事所以通彼此之有無濟一時之緩急意本善也 乃有貪利營<jiguan>私之徒往往乘</jiguan><null>人</null>匱乏靳索重利如借貸米穀則不 但加三起息竟有加五或多至加倍者小民偶爾窘廹止顧目前 乃禾嫁登塲終歲辛苦之所獲不能復爲己有雖豐潤之歲僅足 供償債之需一遇歉收之年則束手無策必致息上起息累年不 能楚結且貽累於子孫而挾貲射利乘急多取者視爲固然全無 矜憐憫惜之意貪饕爲性澆薄<jiguan>成風此亦世道</jiguan><null>人</null>心之患也夫緩 <jiguan>急亦</jiguan><null>人</null>所有周禮三物六行孝友睦婣而繼以任恤蓋儕類里黨 有急則相倚任有困則相賑恤此鄉鄰風俗之美玉化所先而其 人以仁厚居心亦所以長享福澤于勿替此卽仰邀 | |
80 【98】天地神明賜佑休徵之根本也從來窮通貧富境遇不常幸而富貴有 餘是 天之待我<jiguan>獨厚則當思濟</jiguan><null>人</null>利物恤災扶困以廣行善事仰答 天恩若以 天之厚我者<jiguan>持以爲剥削貧</jiguan><null>人</null>之具不但 上天監臨必加譴責卽返之於心亦忍爲之<jiguan>乎凡屬貪鄙之</jiguan><null>人</null>利令智 昏以爲如此可以致富獨不思貧富有一定之數善惡有不爽之 報假令爲富不仁者皆得擁厚貲以長子孫則樂善好施者必致 匱乏終身矣自古迄今有此天理乎嘗見不義之財得之若易乃 享受未久或耗於意外之災患或<jiguan>敗於不肖之後</jiguan><null>人</null>是知刻薄之 <jiguan>行損</jiguan><null>人</null>適以自<jiguan>損仁厚之風利</jiguan><null>人</null>還以自利也此種盤算薄惡之 | |
81 【99】 俗若不曉諭化導遽以官法繩之恐轉阻其借貸之路非所以爲 便於窮民故特將天道好還循環往復之道委曲詳明覺悟貪夫 薄夫而啓其良心杜其弊俗凡有借貸錢銀米穀者加二加三起 息尙屬情理可行若太多則誠爲富不仁矣著地方有司將天理 人心時<jiguan>時訓諭所屬之</jiguan><null>人</null>以化其殘忍刻薄之習倘勸導既久如 下愚頑惡之性不移尚有爲富不仁重利盤放<jiguan>者則訪確一二</jiguan><null>人</null> 加以懲治以儆其餘如此庶惡習可以轉移貪風可以止息也如 有無藉棍徒因朕此勸導之訓諭或借端圖賴或生事强借以擾 害良善温飽之家者尤當加以重懲不可寬貸但全賴地方有司 奉行勸導之公當勤誠也特諭 諭賓興典 乾隆十年 | |
82 【100】 諭三載賓興國家舉賢右文之大典必諸弊悉去然後可以拔眞 才所謂稂莠不除則嘉禾不生其理顯然向來察弊之法不得不 嚴者正愼重科名厚待良士之道昨歲朕親臨貢院遍觀堂所周 覽號舍矮屋風檐備極辛苦深可軫念比賦四詩命刻堂璧可以 知朕心矣今歲會試已展期三月以待春温嗣後卽以爲例茲特 豫降明旨命禮臣知貢舉俾得先期計議從容料理當嚴則嚴當 寬則寬於剔除弊端之中寓優卹士子之意知貢舉者其善爲之 特諭 | |
83 【101】 | |
84 【102】 | |
85 【103】徐聞縣志卷之一 輿地 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迨禹貢則壤釐定九 州而周禮又辨方正位設官分職後世史氏因之則創爲地理志 是輿地所紀所以辨察形勢聚米瞭然亦卽以設官分治而制其 土宜均之灋也吾徐處於南極地雖墳衍然三面環海天塹稱雄 而於魚鹽之利取之不竭其紫薑甘蔗穀菽葛蔴之產產於富媪 者又彌望密箐故徐民自來株守鄉閭而胼手繭足樂以卒歲邇 來海氛不靖時驚風鶴其北路綿亘直逹高凉綠林狐火每爲海 宼引線滋擾地方而窮民瞻烏靡止又多四方餬口視前日稱爲 樂土者相去懸壤此亦不免有遼鶴歸來之感矣有地方之責者 | |
86 【104】 果能師古法辨地勢以一泥丸塞北方陸路以重兵防禦扼塞口 岸躊躇布畫俾環海居民相安耕鑿則萑苻穴掃鱷舍氛淸民之 福亦國之幸也志輿地 圖經 縣之輿圖負府屬西南百七十里龍虎之石峙焉北雙䯻嶺遇賢 之水所岀龍床山灘急聲如雷其下爲龍潭南經海安入海 形勝 徐阻海觀濤三墩前開星鏡尖嶺雙䯻後擁翠屏瓊島外迎龍虎 近揖洵壯觀也錦囊海安天造門户舟航利涉此其要津 疆域 縣治在省西南一千六百零二里 | |
87 【105】 在府南一百八十里 里至 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里 東至黄塘港抵海九十里 西至流沙港抵海海康縣界八十里 南至那黄港抵海二十里渡海接瓊州府澄邁縣界五十里 北至調延屯海康縣界八十里 東南至博賒汛抵海六十里 西南至東塲汛抵海七十里渡海接瓊州府臨高縣界八十里 東北至錦囊汛抵海一百里 西北至英利汛海康縣界八十里 | |
88 【106】 山川 | |
89 石門嶺 縣西十里二石對峙若門高十丈周圍十餘里嶺際有池四時不 涸按此嶺奇峯峭 拔池水淸甘仙洞依然石門宛在衆山環繞爲<jiguan>邑城之保障士</jiguan><null>人</null>登臨每賞玩其石門 玉立焉 雙䯻嶺 縣北七十里高二十仞廣里許兩峯相對如髻故名昔有遊士題其山曰年年常喚作 丫頭何不梳粧岀嫁休肇忽乾下澗取水山神續云只爲㝷媒未曾得巖前空立萬餘 秋據府志 | |
90 石鼓灣嶺 縣東北七十里高五丈周圍十里石壁巉巖形勢屈曲上有流泉 龍床嶺 縣北六十五里雙髻嶺東約距十餘里突起一峯高二十餘丈周圍十里 尖山嶺 卽鷹峯嶺縣北八十里髙三十丈周圍五里其巔有泉極淸爲縣治后山 按此嶺在 石卯嶺南其中有二石髙廣各一丈一俗呼爲石牛一俗呼爲石豬山麓有淸泉從石 巖噴岀四時不涸巖下爲石洪形如敷磚古榕覆其上俱有淸幽之致 | |
91 高山嶺 縣東北十八里高五丈周圍四十里爲縣左臂 | |
92 石界嶺 縣東北八十里有石壁如碑高丈餘 | |
93 【107】 佛屠嶺 屠今作圖在石界嶺旁高二十丈周圍十餘里頂圓如摩尼佛頭故名 耳聾嶺 又名十萬山坡縣東三十里高十丈廣五十里樹林茂密採樵者呼不相聞故名 屯雲嶺 縣東八十里髙十七仞周圍六十里其中有九湖光緒間遂邑<entry_way>舉人</entry_way>陳喬森賞其名勝 有句云屯抱經綸志雲賡糺縵歌 舊志漌登里數今補之 三源山 縣東九十里高十丈廣十餘里山麓有三源泉 兜鍪嶺 俗名鳳來山縣東一百里高十丈周圍二里明嘉靖四年有鳳來於此旬餘乃去謫丞 林應騘紀其事 觀濤嶺 縣東南十里踏磊驛背高三<jiguan>丈周圍一里行</jiguan><null>人</null>至此渡海故名 | |
94 梁童山 縣南二十里曰二十四墩一墩稍大衆墩旋繞 冠頭嶺 縣南二十里高十丈周圍十餘里絶頂遠望如冠故名 孤超嶺 縣西南三十里髙三丈周圍二里上有真武廟天旱祈雨輙應 小遂山 縣南二十里突起海中髙一十五丈偏西相去五里計三墩相連其一墩有獨樹異種 四時常青舊有龍王廟久圯 浮墩嶺 縣西四十五里嶺峙海中高三丈周圍數里嶺頂又有小墩高丈餘四圍俱海潮旋繞 | |
95 【108】 乞雨嶺 俗名豬仔嶺縣東百二十里高數丈周圍里許頂有二古塜相傳有十二牧童共養一 <jiguan>豬遇天旱鄉</jiguan><null>人</null>設壇求雨童亦於嶺上殺豬祀神祈禱須臾雷雨大作及晴童不知所 <jiguan>之鄕</jiguan><null>人</null>招其魂<jiguan>葬之後每旱里</jiguan><null>人</null>率赴嶺祭其塜往往得雨 | |
96 金鷄嶺 距乞雨嶺二里許逶迤相連高五丈周圍數十里上有石峙宛然相傳有金鷄棲此故 名 | |
97 石蓮山 縣東南二十里濱海高五丈餘山中有石蓮巷山下有亭相距里許有東江嶺高四丈 上有真武廟 | |
98 方巾嶺 縣東北七十里高二十丈周圍十餘里 坡塘嶺 縣東北八十里嶺巔廣平有塘故名 調佃嶺 縣東北七十里高二十餘丈周圍十餘里 邁正嶺 縣東北乙百里形如長蛇綿亘十餘里 湖塘嶺 縣東北七十里三峯相連周圍十餘里中有湖塘故名 東溝嶺 縣東北乙百里高十餘仞周圍十餘里 三墪河嶺 縣東北七十里曲界墟東綿亘十里嶺上連起五小峯昔曾於此築土城鑿河溝築 望墩三故名 上見府志 | |
99 【109】 | |
100 石神嶺 縣東三十里髙四丈稍北爲耳聾山據通志 七星嶺 雙髻嶺西八里按此嶺石峯拱列形如北斗故名 調黎嶺 縣東南八十里 外羅嶺 縣東北乙百里 尖秀嶺 縣東九十里 羔山嶺 縣北二十里爲縣治後山 三墩 在小遂山西五里連峙海中有淡井號龍泉天旱祈雨取水屢應 上見舊志 叮喠宮嶺 屯雲嶺之次嶺也離城八十里前山市西五里後有大湖周圍六里許頂有叮喠宮 因名 左營嶺 縣東百一十六里先有汛官衙在其上今衙廢址存 | |
101 石壁嶺 縣北八十里尖山嶺東石山壁立如屏長百餘丈高十餘丈俗呼爲九層塔昔有林某 因洞刱成小觀因名爲石壁今觀址猶存 尖石嶺 縣北八十里尖山嶺西高十丈巔有一石卓立如笋高約一仞故名 | |
102 【110】 二十四坑嶺 縣北七十里高十餘仞横列數里泉穴數十處灌田甚多 鶯哥山 縣東八十里山水淸秀龍蟠虎伏洵可賞玩 發宫嶺 縣東四十里高十餘丈<jiguan>其巔有石神鄕</jiguan><null>人</null>每遇旱禱祝於此三日必雨 雙塘嶺 縣西北百三十五里高十餘丈周園二十餘里山頂有南北二塘山麓有甘泉湧岀灌 田千百頃其北塘多畜魚鄉民每以今年魚多少占來歲之豐歉現<jiguan>光緒甲辰冬漁</jiguan><null>人</null> 於塘捕魚數百斤乙巳則大有年 | |
103 金馬嶺 距雙塘嶺二里高六七丈周圍三里<jiguan>許相傳昔有畸</jiguan><null>人</null>騎一金馬由此嶺馳上雙塘嶺 農<jiguan>夫隨觀之須臾</jiguan><null>人</null>馬不知所之泹見馬蹄印在南塘口石中入跡印在北塘口石上 至今猶存 沙牯嶺 距金馬嶺二里許逶迤相連高五丈周圍二里許宛然肖一沙牛相傳昔有守薯者夜 見一沙牛食薯驅之不見何往疑爲怪歸問諸父老父老曰非怪也乃農祥也自古傳 聞此嶺夜間如有沙牛食薯來年薯必豐至今猶然故名 三篤嶺 縣北六十里高數丈周圍數里在英利墟南 飛鵝峯 縣西邁陳市外靑桐溪邊有一峯形如鵝故名諺曰飛鵝入溪 | |
104 【111】 | |
105 石馬嶺 縣西八十里靑桐台外石馬廟前有一石似馬故名 雨發嶺 縣東一百零二里高五丈周圍一里與鳳來<jiguan>山對峙嵗旱鄉</jiguan><null>人</null>卽於此祈雨多驗故名 武敎塲嶺 縣東北百零二里髙四丈周圍二里明設砲台於此演武故名 登頭嶺 縣東乙百零二里高四丈周圍一里許嶺形如瓜 頂嶺 縣東五十里髙十餘丈黄約五里嶺旁一石直一丈橫六尺形如牛<jiguan>俗呼爲石牛鄉</jiguan><null>人</null>誣其 傷禾苗鑿之今分爲二石 鵝頸嶺 縣東六十里高七八丈廣約三里四圍皆田環繞 那麻嶺 縣東五十里髙五六丈周圍約三里 南洋嶺 縣東五十里高五六丈横直四五里 | |
106 田心洋嶺 縣東七十里高十餘丈周圍八九里 樓仔嶺 縣東七十餘里髙十餘丈在宮村后 挖銀嶺 縣東八十里磊石而成沙時水秀高十餘丈綿亘二十餘里 | |
107 【112】 | |
108 高山嶺 縣南二十五里竹山村西綿亘數里其峯高十餘丈南臨瓊島北控石門左湖右洋洵 山川盛槪也 禄才嶺 縣南竹山村后四里其峯光圍秀麗卓立不羣其石多有如鱗 | |
109 高山挖嶺 縣北八十里高八九丈周圍十二里 松岵嶺 縣東八十里與髙山佛圖嶺連珠相貫高八丈周圍十里 筆架峯 縣南壇西半里今圮 邊尾角峯 在白沙埠東南一尖角拖入海中數十丈白峯凌空天陰時遠望似林木掩映近望 則白色而已 響鈴角墩 縣西八十里突起海中高九丈周圍二里波浪擊石響如鈴聲故名 福宮墩 縣東三十二里在木<jiguan>蘭村前田中鄕</jiguan><null>人</null>立社廟於此墩遇天旱祈雨多驗 崇誥墩 縣東三十二里與福宮墩相連高七八丈周圍里許形如印誥故名 九宫墪 縣東三十三里在繞朝村前田中上有古廟多林木下有淸泉 鯉魚墪 縣西二十里那松洋田中長十餘丈廣四五丈土起如鱗平之復生屢試不爽宛然活 魚 | |
110 【113】 靈壺天潭 縣西北三十里自龍床嶺西發源逶迤南下歷北山溪會大立前水西出中火橋由 邁采溪至壺壺天懸流瀑布聲若風雷湍激爲潭名曰龍潭再會雙髻嶺來源及磨 刀溪歷廉濱橋水合流南趨下會石門嶺西北二源一落那練一落昌化統歸西流赴英斐渡出流 沙港入海 見舊志 葫蘆溪 縣北十里源岀風流塘經葫蘆橋南流合大水入海 北山溪 縣北二十里西流入於港 南包溪 縣西北七十里源岀雙髻嶺過南包舖前去欄馬合遇賢水流出流沙港入海 益色溪 縣東八里卽大水上橋流下至一里許有龍窟岀水泉淸冷旋囘爲潭 大水溪 縣東十里源出龍床嶺流接大水下橋合響水灘南經海安城東門港入海 龍潭 縣東二十里源岀黄家村至此旋囘爲潭流向南入海 邁勝溪 縣東四十里源出東松流下南經博賒港入海 上見府志 響水溪 縣北五十餘里原岀雙髻嶺流約數里自石壁瀉下聲如擂鼓再流數里合龍床嶺水 歷東坑橋白墓橋三篤橋會三棟橋水岀流沙港 蒙灣溪 縣東八十里地名黄村山深有二丈底如鍋形四時不涸水出北臘港入海 | |
111 【114】 堰頭溪 縣西四十里 那車溪 縣東百一十里源岀龍井塘從奄下港入海 | |
112 文昌溪 縣東二十里龍屯村前水從大水溪出海安港入海 上新採 那冷灘 縣西北四十里源岀雙髻嶺過遇賢舖合南包溪水下流沙港 | |
113 何家灘 縣東七十里源出高山嶺東南流自六齊村東入海 水吼灘 縣東一百里自石震村南奔入海天將雨則水吼 上見府志 東西灘 縣東南三十五里一自那宋坑發源落東灘一自燕鳥窼發源落西難合流出白沙港 舊志 按舊志載二雖發原誤二難俱累巨石東難水落聲響如攤西灘水落聲鼓如鼓 西洲灘 縣北六十里源岀龍床嶺自層巖㵼下形如瀑布匯於靑桐洋 新採 頓吞水 縣西北三十里源出龍摹嶺灌南賞洋田經那網橋合廉賓水 廉賓水 縣西北四十里源出雙髻嶺流至那網橋合頓吞水過靑桐至流沙港入海 博黎水 縣西南十里 | |
114 【115】 古源水 縣南十五里 上見府志 英利橋水 縣西北九十里由東塘田發源西流入海康界 三篤橋水 縣北六十里自雙髻嶺西發源西流入海康界下東溪堰 遇賢橋水 縣北七十里自雙髻嶺西二十四坑發源水海康東溪堰合南包三篤水歸流沙港 后蘭坑水 縣東九十里一自石鼓灣發源入田心洋一自湖塘嶺發源入老虎橋歸坑合流歷 髙州潭循錦囊城岀北門港入海 温張橋水 縣東五十里自古頭塘發源入赤嶺洋歷邁勝橋下大敎洋會龍塘橋水下博賒港 新村橋水 縣東南三十五里自闊洋發源落北龍洋歷塘西橋出三座港入海 塘西橋水 縣東南三十里自濶洋發源落北龍洋歷新村橋出三座港 博覽橋水 縣東南三十里自坡照發源歷四角井橋出白灣港入大海 | |
115 何家橋水 縣東八十里自佛屠坑發源落前山洋水岀那尾港入海 <jiguan>仙</jiguan><null>人</null>洞水 縣東九十里自東坑發源落前山洋合和家橋水流出那尾港入海 | |
116 【116】 龍井塘水 縣東九十里出暗下港入海 那榜橋水 縣東九十里自車轆灣發源出銅軍港入海 西排田水 縣東九十里自何家後發源岀南門溝港入海 風流橋水 縣東北一百里出雞網港入海 | |
117 金貓溪水 縣東北九十里自坡塘干坑后發源歷南行橋岀臨官港入海 牛郞橋水 縣東北九十里自山羅園發源歷海徐交界歸徐聞横村石壁古觀岀銅錫港入海 龍床嶺東北水 縣北七十里出海康調襖社 西北水 自靑桐洋入海康馬王橋 豐隆水 縣西七十里落烏頭出自盤港入海 那朗洋水 縣西六十里落東塲港入海 提塘水 縣西四十里落提來岀包西港入海 討鈴水 縣西南四十五里由侍郞岀新地港入海 | |
118 【117】 白鶴山水 縣西南二十里自西北橋上發源岀討網港入海 東坑仔水 縣西南二十五里出鯉魚港入海 那統溪水 縣西南二十里岀磨練港入海 莫厓水 縣西南二十里落那㵎由那黄港入海 潭洞塘水 縣南十五里自禄黎發源由踏磊港入海 犀牛潭水 縣南十五里自禄黎發源由踏磊港入海 | |
119 石橋水 縣東六十里自狐狸坑發源落牛港村至合溪口會下溝水合流出北臘港入海 新市橋水 自山蘿園發源歷潭吼村出松樹港入海 | |
120 謝家社水 離縣百四十里東一支自蒲蘆兜發源歴油河後北流海康界西一支自海康高落 坡發源歷黄家北流岀海聚界 上見舊志 鷄爪水 源出七星嶺下流數里會二十四坑水歸於遇賢橋 龍鵝橋水 縣東九十里源岀洲海尾由陳軍港入海 | |
121 【118】 佛屠溪水 縣東八十里前山市西二十里發源於高山嶺奔流浩翰直至何家灘灌漑洋田千 餘畆匯於山狗吼港入海 上新採 青桐港 縣西三十里接北山溪 按此港内口有兩洲如雞諺曰那朗東英斐西一對金雞回 崹 乾窖港 縣西四十里自海口入觀昌村 東塲港 縣西五十里自海岸入東山左爲包西港 那黃港 縣南二十里 博漲港 卽海安港縣東南二十里 麻崙港 縣東南三十里風濤泊天宼舟畏避 靑灣港 縣東南三十里白沙港之東 鯉魚港 縣西南二十五里 磨練港 縣西南二十五里 磨豐港 縣西三十里 | |
122 【119】 新地港 縣西南四十里 白盤港 縣西七十里府志縣南二十五里誤 踏磊港 縣南二十里 三墩港 縣西南三十里 白沙港 縣東南三十里 討網港 縣西南三十五里 博賒港 縣東南六十里左爲赤坎海府志四十里誤 鵝豆港 縣西六十里 北門港 縣東北一百里錦囊汛西北通大海 山狗吼港 縣東一百二十里外爲七連石大海 松樹港 縣東北乙百里接南桁橋水 | |
123 【120】 水頭港 縣東北一百里接新市橋水 白灣港 縣東南二十里 三座港 縣東南三十里 博臘港 縣東南八十里 那尾港 縣東九十里卽南上山狗吼海 南門溝港 縣東九十里 暗下港 縣東北九十里 銅軍港 縣東北乙百里 雞網港 縣東北乙百里 臨官港 縣東北乙百里 銅錫港 縣東北乙百里 | |
124 【121】 包西港 縣西七十里 流沙港 縣西八十里 上舊縣志 大村港 錦囊城東南四里港口有大石一幅髙約一丈四圍約四丈 西坡港 錦囊城東南七里 南蕉港 縣東一百里前山市東十里如一大灣可泊大小艇其水之出入憑潮之起伏 鹽井港 縣東九十里前山市東南十二里源發於屯雲嶺東黄竹坑又發於東之小坑坎支派 細流港中所蓄之水如小溪焉 綠花溝港 縣東九十里發源於屯雲嶺南小坑紆廻屈曲東行灌漑大洋田由東南而匯於港 北石仔港 縣東百零三里源接下田溪水流入海 奄下港 縣東百零三里源接下洋市溪流入海 | |
125 陳軍港 縣東百零三里源接溪卜橋水流入海 關三港 縣東南二十五里竹山村兩邊砂岸廻環包裹周密颶風將發漁舟多泊於此以備不 虞 | |
126 【122】 草埠港 離城百一十里 新堰港 離城百一十里 雙䯻嶺塘 縣北七十里雙髻嶺夾中四時不涸 英斐渡 縣西四十五里 對樓港 縣西南三十餘里 北海港 縣西南四十餘里 蓬蒣港 縣西南六十里 港門港 縣西六十里 鄕都 在城 洪志圖二今圖三 仁政鄉 在城領都二 | |
127 【123】 第十二都 縣西百二十里舊圖四洪志圖一今同 第十三都 縣西南十里舊鬬十二洪志圖四今同 太平鄕 縣西三里領都三 第十四都 縣西南二十里舊圖十九洪志圖四今五 第十五都 縣北十里舊圖七洪志圖一今同 第十六都 縣東南四十里舊圖二十五洪志圖七今同但第一至第六與十三實無第七圖 積善鄉 縣東五十里領都三 第十七都 縣東五十里舊圖二十洪志圖六今同但第一至第四與第十第十二實無第六圖 第十八都 縣北五十里舊圖三洪志圖一今同 第二十八都 縣東北八十里舊圖七洪志圖三新圖一今止一六七三圖 市埠 | |
128 【124】 東關市 附縣城 博覽市 卽邁稔縣東三十里久廢宣統年復興 舊廉市 縣東二十里 下橋市 縣西北四十里 龍塘市 縣東五十里 邁陳市 縣西南五十里 戴黄市 縣西三十里 福田市 縣東四十五里團雲張市今廢 | |
129 石板市 縣北六十里 | |
130 石橋市 縣東六十里 英利市 縣北九十里前止有下市至國初又創上市 武安市 卽曲界市縣東八十里寕海司駐此 前山市 縣東九十里 麻市 縣東北四十里光緒年創 錦囊市 縣東北百一十里 下洋市 縣東北百一十里 加墩市 縣東三十五里光緒年創 龍興市 縣東二十五里宣統年創 那黄埠 縣南二十里 靑灣埠 縣東南四十里 | |
131 【125】 白沙埠 縣東南三十五里 麻豐埠 縣西南三十里 東塲埠 縣西南五十里 七蓮石埠 縣東一百里 麻鞋埠 東門下埠 縣東一百里錦囊汛 齋崙埠 麻羅埠 縣東百一十里 踏磊埠 縣南二十里 東松埠 三塘埠 縣南二十五里 對樓埠 縣西四十里 四塘埠 縣南二十五里 黑樹埠 縣西南三十里 招搖埠 卽牛寮埠縣東五十里 新地埠 縣西四十里 赤坎埠 縣東六十里 透海埠 縣東四十里 南蕉海埠 縣東九十里 博懷埠 聚英埠 博雞埠 | |
132 【126】 舊縣埠 地郎埠 調黎埠 社村 上堡 下堡 白沙社 西松社 久荒 博賒社 龍門社 調黎社 | |
133 黄堂社 舊志堂作塘 崙塘社 古郡志塘作頭 那黃社 赤坎社 久荒 南宋社 對樓社 東塲社 那社社 龍摹社 | |
134 【127】 靑桐社 | |
135 謝家社 | |
136 文明坊 縣城西門内鄧姓世居 登桂坊 縣城南門外何姓世居 塘南庄 縣城南門外潘姓世居 攀桂巷 縣城東門外何姓世居 賓九村 縣東三里駱姓世居 龍屯村 縣東二十里吳林世居 那創村 縣東十里王黄姓世居 上俱上堡社 禄黎村 縣南八里歐楊姓世居 北坡仔村 縣南一十五里胡姓世居 | |
137 田耦村 縣東二十里顔姓世居 黎山村 縣東南二十里鄭姓世居 木棉村 縣東南四十里譚姓世居 排村 縣東五十里陳姓世居 | |
138 【128】 蓮塘村 縣東五十里陳姓世居 邁靈村 縣東五十里吳姓世居 龍城村 卽府志那斜村縣東五十里鄒姓世居 北龍村 縣東四十里余姓世居 土墩溝村 縣東四十五里陳姓世居 鐘鼓坑村 縣東五十里方姓世居 塘西庄 縣東南三十里何姓世居 | |
139 石震村 縣東九十里 博禮村 縣東五十里 上俱白沙社 龍來村 縣東六十里黄姓世居 柯家村 縣東七十里王姓世居 | |
140 【129】 過眼村 縣東六十里王姓世居 赤嶺村 縣東五十里翁姓世居 新村仔村 縣東四十里李姓世居 上俱博賒社 | |
141 洪府村 縣東八十里林姓世居 佛屠村 縣東八十里陳丁世居 西坡村 縣東八十里歐姓世居 軍村 縣東八十里周姓世居 坡塘村 縣東七十里陳姓世居 竹山村 縣北十里陳倪世居 赤坎村 縣東八十里 上俱龍門社 邁梅村 縣東七十里翁姓世居 | |
142 【130】 柑園村 縣東八十里朱姓世居 后蘭村 縣東九十里王姓世居 北坑村 縣東九十里楊姓世居 延塘村 縣東一百里楊姓世居 | |
143 文斗村 縣東百二十里黄姓世居 上俱崙塘社 龍窩村 縣南五里林薛世居 后僚村 縣南二十里溤姓世居 竹山庄 縣南二十里楊姓世居 邁稔村 縣南二十里 上俱那黄社 | |
144 安次村 縣西三十里謝姓世居 那練村 縣西三十里駱姓世居 | |
145 【131】 麻鞋村 縣西二十里 那松村 縣西二十里鄭沈符王張黄余鍾周駱陳林居 博漲村 縣西十五里 上俱南宋社 芝蘭村 縣西二十里鄧姓世居 東塲社 | |
146 石門嶺村 縣西十里鍾林潘王葉居 角廂村 縣西南十五里黄姓世居 上俱那黄社 龍摹村 縣北二十五里 下井村 縣北二十里何姓世居 上俱龍摹社 | |
147 林家村 縣北九十里林姓世居 那卜村 縣北九十里鄜姓世居 西山村 縣北八十里彭姓世居 | |
148 【132】 尖山村 縣北九十里卽鷹峯新村柯徐陳王林世居 上俱青桐社 | |
149 謝家村 縣北百一十里謝黄世居 油河村 縣北四十五里黄姓世居 | |
150 王家村 縣北百二十里馮姓世居 后排上村 縣北百三十里陳姓世居 上俱謝家社 府志 書房墩村 縣東南二十里駱姓世居今廢 那泗村 縣東南三十里張王世居 新鳳村 卽和福村縣東南二十里蘇姓世居今廢 五里村 縣南二十里翁姓世居 | |
151 唐家村 縣南二十里洪姓世居 厚皮頭村 縣南二十里韓姓世居 | |
152 【133】 邁文村 縣南二十里梁姓世居 邊坡村 縣東百一十里張姓世居 錦囊大村 縣東一百里莫姓世居 禄仔村 縣東一百里彭姓世居 東湖村 縣東一百里張姓世居 上俱崙塘社 邊城村 縣北二里李姓世居 上堡社 三墩河村 縣東七十里楊何陳賴劉居 | |
153 黄塘村 縣東百二十里黄姓世居 橋頭村 縣東一百里張周世居 北叢村 縣東一百里何姓世居 那屋村 縣東一百里黄姓世居 | |
154 【134】 和家村 縣東百二十里蔣黄世居 東山村 縣東一百里黄巫世居 城家村 縣東八十里吳竇世居 邊板村 縣東一百里李周世居 北里村 縣南十里吳梁世居 内村園村 縣東南五里陳姓世居 | |
155 黄黎村 縣東二里周姓世居 | |
156 馬林村 縣西北十五里吳姓世居 上舊志 青桐村 縣北八十里吳姓世居 新興村 縣北七十里黄姓世居 靑桐西村 縣北八十里彭王世居 | |
157 【135】 保祿村 縣北八十里陳黄世居 東隴村 縣北八十里吳姓世居 | |
158 馬道園村 縣北八十里陳吳世居 山繞村 縣北八十里翁姓世居 | |
159 曾家村 縣北八十里李馮唐戴王世居 北坡村 縣北八十里鄧姓世居 牛角窩村 縣西北七十里周張世居 良馬村 縣西北七十里駱黄世居 北良村 縣北七十里紀林黄世居 横都村 縣西北四十五里梁姓世居 | |
160 高山村 縣北六十里林姓世居 | |
161 【136】 灣尾村 縣北六十里林姓世居 那有村 縣北六十里羅姓世居 后挖村 縣北六十里馮姓世居 蕃桃園村 縣西北六十里李吳廖彭世居 東塘村 縣西北八十里陳姓世居 上靑桐社 東田村 縣西五十里鄧姓世居 英產村 縣西五一里翁陳柯鄧世居 西山村 縣西五十里何曾世居 北插仔村 縣西五十里林姓世居 赤嶺村 縣西五十里曾彭古世居 舖仔村 縣西五十里李梁關陳世居 | |
162 【137】 塘口村 縣西五十里李林符世居 新村仔村 縣西六十里林姓世居 | |
163 董宅村 縣西五十里董姓世居 北海村 縣西六十里黄鄭宋世居 西挖村 縣西五十里鄧張黄世居 邊板村 縣西六十里鄭陳羅世居 水尾村 縣西七十里陳吳劉世居 北插村 縣西六十里林周世居 東湖村 縣西六十里林姓世居 臺樓村 縣西七十里黄沈陳世居 新村 縣西七十里沈許世居 | |
164 【138】 北壘村 縣西六十里林黄世居 南坑村 縣西七十里陳蘇世居 白雲村 縣西六十里潘姓世居 邁谷村 縣西五十里鄒鄧世居 潭新村 縣西六十里羅姓世居 西坡村 縣西五十里何姓世居 南好村 縣西六十里麥林張世居 山狗吼村 縣西六十里李姓世居 東山村 縣西五十里林姓世居 樂琴村 縣西六十里李姓世居 北田村 縣西六十里李姓世居 | |
165 【139】 大井村 縣西六十里謝姓世居 烏土村 縣西六十里謝朱汪世居 豐隆村 縣西六十里黄吴羅古陳世居 良才村 縣西六十里謝姓世居 油搾村 縣西六十里翟姓世居 沙土園村 縣西六十里陳姓世居 龍耳村 縣西七十里樊姓世居 | |
166 石馬村 縣西七十里梁黄蘇世居 英坵村 縣西七十里梁姓世居 英民村 縣西七十里莊姓世居 沙化樓村 縣西七十里黄姓世居 | |
167 【140】 | |
168 金土村 縣西七十里黄周吳世居 | |
169 許家村 縣西七十里許鄒朱石世居 東嶺村 縣西七十里許張世居 昌南村 縣西七十里馮姓世居 | |
170 蘇家村 縣西七十里許蘇世居 承梧村 縣西七十里黄姓世居 昌盆村 縣西七十里黄姓世居 瓜籐村 縣西六十里李姓世居 英斐村 縣西四十五里鄧姓世居 汶仔村 縣西四十里鄧姓世居 潭板村 縣西四十里陳姓世居 | |
171 【141】 邁陳村 縣西四十里陳姓世居 打銀村 縣西四十里梁姓世居 龍液村 縣西五十二里黄林世居 上東塲社 | |
172 高洋村 縣西北二十五里陳廖世居 邁遨村 縣西北二十里廖潘世居 南賞村 縣西北二十里劉符吳王駱潘洪廖世居 社園村 縣西二十里王陳黄劉温世居 東園村 縣西二十里蔡陳世居 | |
173 譚琶村 縣西二十五里林黄周鄒世居 北插村 縣西二十里李姓世居 西山村 縣西二十里李姓世居 | |
174 【142】 提創村 縣西三十九里周姓世居 邁報村 縣西二十里駱王世居 | |
175 安湖村 縣西二十里陳姓世居 邊古村 縣西二十四里李姓世居 昌化村 縣西二十五里鍾秦周世居 邊古仔村 縣西二十三里黄姓世居 嘉樂園村 縣西一十里何梁鄒許世居 邁政村 縣西三十里陳李鄧何吴世居 昌穴村 縣西十六里陳姓世居 山村 縣西二十里張姓世居 鹽灶坡村 縣西二十六里馮黄李祝潘楊陳林世居 | |
176 【143】 那塘村 縣西二十里馮何潘世居 龍禄村 縣西三十里林毛鄭翁世居 討菜園村 縣西二十五里蔡姓世居 八斗村 縣西二十五里符姓世居 扶宜村 縣西三十里何姓世居 仕仁村 縣西二十五里吳陳世居 北潭村 縣西十里鄧吳世居 江胆村 縣西北二十五里符鍾黄世居 后坡村 縣西二十里鄧蔡世居 赤桶村 縣西二十五里董姓世居 南田村 縣西北二十五里鄧黄姓居 | |
177 【144】 那利村 縣西北三十里陳麥孫熊房世居 那靈仔村 縣西北三十里曾姓世居 社長村 縣西二十五里潘鍾世居 社朗村 縣西二十五里李姓世居 開平村 縣西十五里黄姓世居 東潭村 縣西十八里林姓世居 龍山村 縣西二十五里羅黄蒙世居 那宋村 縣西五十里黄姓世居 新村仔村 縣西四十里陳姓世居 龍潭村 縣西四十六里符楊黄謝王世居 討泗村 縣西四十里何姓世居 | |
178 【145】 大湖村 縣西四十里王戴世居 | |
179 宋屯村 縣西四十里卞姓世居 東坡村 縣西四十里李周世居 | |
180 黃處昌村 縣西四十里周姓世居 仔山村 縣西四十里劉姓世居 北街村 縣西五十里鄭姓世居 那黄村 縣西四十里符梁鍾李世居 峙頭村 縣西四十里凌伍世居 邊孟村 縣西十五里董林周鄒容世居 隆盛村 縣西十五里董姓世居 上南宋社 英印村 縣東七十里 | |
181 【146】 洋角村 縣東八十里 西陽村 縣東八十里王姓世居 梹榔園村 縣東七十五里劉陳羅世居 東閣村 縣東八十里 邊胆村 縣東七十五里 大家村 縣東八十里 亭止村 縣東八十里 麻枲村 縣東八十里 麻湖村 縣東八十里 厦洋村 縣東八十里 | |
182 田西村 縣東八十里 | |
183 【147】 塘仔尾村 縣東七十六里尤姓世居 | |
184 吳家村 縣東八十里 | |
185 湯村 坡尾村 灣仔村 方葉姓世居 下並村 縣東七十里 北街墩村 湖鏡村 牛朗村 縣東七十里陳符世居 前村 縣東六十里翁姓世居 后村 | |
186 【148】 國稱村 縣東七十里李姓世居 篐桶村 鐵塘村 西洋村 縣東九十里王姓世居 西坎村 縣東八十里羅楊李吳唐王符世居 后埇村 居梅村 垌仔村 甲村 縣東九十里黄姓世居 以上調藜社 | |
187 石堰村 縣東九十里梁姓世居 本坑村 縣東九十里林姓世居 | |
188 【149】 和家村 縣東一百里蔣黄徐姓世居 后屯村 縣東九十里吳姓世居 北禮村 縣東百一十里陳林周馮塘方世居 | |
189 侯尾村 縣東九十里黄姓世居 那胡村 縣東一百里李黎王何張世居 北屯村 縣東九十里黄孫吳王世居 卜吉村 縣東一百里李姓世居 東園村 縣東九十里鄭姓世居 祿尾村 縣東百零六里黄何符梁李世居 大?村 縣東九十三里蔡傅世居 魚橋村 縣東九十里陳姓世居 | |
190 【150】 封高堂村 縣東百一十里蘇林世居 龍托村 縣東一百里陳姓世居 | |
191 黃家村 縣東百一十里方陳世居 坑尾村 縣東九十里王姓世居 那黎村 縣東百一十里黄姓世居 城家村 縣東九十里吳竇譚陳世居 | |
192 孫田村 縣東百一十六里陳符世居 深水村 縣東九十里吳盧雲黃世居 下村園村 縣東百一十六里李姓世居 三脚石村 縣東百一十六里梁林符李陸世居 下營村 縣東百一十六里施傅世居 | |
193 【151】 后海村 縣東百一十六里黄姓世居 塘仔尾村 縣東九十里彭符何廖許世居 溝南村 縣東八十餘里岑陳譚周李世居 大橋村 縣東九十里廖楊麥岳世居 大湖村 縣東八十五里梁姓世居 北松村 縣東九十里何符王世居 巡宫村 縣東八十五里譚姓世居 祿齊村 縣東九十五里何陳林梁張世居 調祿村 縣東八十里黄賴世居 祿敬村 縣東九十六里柯姓世居 新村仔村 縣東八十里陳賴世居 | |
194 【152】 后坑村 縣東九十六里譚侯世居 祿馬村 縣東八十里林姓世居 上東村 縣東九十八里楊陳吳譚危世居 | |
195 梁村 縣東八十里黄姓世居 | |
196 曾家村 縣東九十二里楊姓世居 祿蘭村 縣東七十五里蔡陳王世居 | |
197 馮村 縣東九十四里陳姓世居 | |
198 高坡村 縣東八十里蔡姓世居 乾坑村 縣東八十里李姓世居 | |
199 馬家村 縣東八十里盧陳世居 | |
200 梁家村 縣東八十里陳張世居 | |
201 【153】 土秀湖村 縣東八十里謝姓世居 調蘭村 縣東八十里陳姓世居 前山村 縣東九十里何姓世居 菉竹村 縣東八十里林姓世居 綠梅村 縣東八十里蔣蔡世居 雲子坡村 縣東九十里韓何世居 后吉村 縣東八十五里楊車世居 墩尾村 縣東九十里陳林李何黄楊鄭容世居 白水村 縣東九十里林楊蔣陳洪世居 掃手坡村 縣東九十里蘇陳世居 南邊田村 縣東九十里鄒李世居 | |
202 【154】 埇仔尾村 縣東九十里楊姓世居 科家村 縣東九十里楊姓世居 | |
203 丁村 縣東九十里方梁周世居 麟角村 縣東九十里楊姓世居 | |
204 丁村角村 縣東九十里周姓世居 甕仔村 縣東九十里陳林鄧世居 西港村 縣東九十里陳鍾黄徐許關李世居 后嶺村 縣東九十里陳汪世居 南蕉園村 縣東九十里李許關世居 | |
205 安林村 縣東九十里陳楊世居 南安村 縣東九十里符李陳楊黄潘顔世居 | |
206 【155】 | |
207 雷公嶺村 縣東九十里林王陳符蘇世居 海桃山村 縣東九十里陳姓世居 外墩村 縣東九十里梁楊陳李周馬世居 邁梅村 縣東七十二里歐姓世居 村仔村 縣東九十里李姓世居 山秋村 縣東七十里陳姓世居 邊溪村 縣東一百里何鄧蔡龐吳劉世居 港尾村 縣東一百里陳譚伍世居 打鐵塘村 縣東七十六里李梁世居 花盆村 縣東八十五里黃葉世居 本胆村 縣東七十六里陳方世居 | |
208 【156】 順安村 縣東八十里黄姓世居 | |
209 田蟹村村 縣東八十里陳姓世居 下海村 縣東五十里姓世居 竹園村 縣東五十里吴姓世居 東坎村 縣東八十里許陸符世居 北禄村 縣東五十里張姓世居 | |
210 曹家村 縣東八十六里黄楊陳蕭劉世居 敎庠村 縣東三十里周姓世居 紅坎村 縣東八十六里楊饒吴黄世居 后塘村 縣東南三十里蔡姓世居 羗園村 縣東八十六里黄楊陳曾世居 | |
211 【157】 東富村 縣東二十五里李陳世居 那内村 縣東南四十五里黄姓世居 北臘村 縣東八十六里鄭陳世居 梹榔園村 縣東南四十里黄姓世居 六角井村 縣東九十里陳楊徐劉譚周世居 西月村 縣東八十里陳姓世居 琅環村 縣東五十五里江吳世居 | |
212 吳家田村 縣東三十里陳鄭世居 鹽田村 縣東五十五里蔡姓世居 邁壽窩村 縣東三十五里 案頭窩村 縣東四十里陳姓世居 | |
213 【158】 下池村 縣東四十里楊姓世居 東山村 縣東五十里李姓世居 邁赤屯村 縣東四十五里 下挾村 縣東四十五里李姓世居 窩仔村 縣東四十里余姓世居 錦山村 縣東四十里蘇林黄世居 后祿村 縣東五十里王姓世居 繞朝村 俗名后寮縣東三十二里陳吳世居 山田村 縣東三十里何陳鄧梁尹吳世居 瓊村 縣東三十一里黄王世居 西湖村 縣東三十二里陳吳世居 | |
214 【159】 木蘭村 縣東三十二里鄧丁魏洪吳世居 那甸村 縣東三十二里楊彭陳梁黄宋世居 羣橋村 縣東三十里蘇姓世居 北平村 縣東三十六里倪姓世居 | |
215 文斗村 縣東三十五里方陳余黄曾蔡世居 坡尾村 縣東三十二里何陳鄭世居 加墩村 縣東三十五里洪趙吳世居 温良村 縣東三十五里唐朱楊世居 濶洋村 縣東三十四里符蔣黄洪宋世居 北龍村 縣東三十八里余唐鄒謝湯洪柯世居 東山村 縣東三十八里高周世居 | |
216 【160】 赤嶺村 縣東三十八里余姓世居 大 小 窩村 縣東三十二里余李何世居 里美村 縣東三十里馮曹世居 坡倍村 縣東三十里曹余世居 操益村 縣東三十二里歐陽楊顔世居 | |
217 潘屋村 縣東三十二里潘姓世居 余竹窩村 縣東二十五里陳曹黄羅世居 | |
218 雷打石村 縣東三十五里曾麥鄭世居 那帆村 縣東二十六里陳王黄李吳梁世居 | |
219 田靑朗村 縣東二十五里曾麥鄭世居 | |
220 石狗井村 縣東二十八里陳蘇鄭世居 | |
221 【161】 茅園仔村 縣東二十里李陳蘇世居 益神村 縣東二十二里陳劉世居 邊黎村 縣東三十里彭陳王張文世居 和福村 縣東二十二里彭黄謝朱楊許衡梁世居 那錦村 縣東二十里李龔羅黄曹趙何世居 洞口村 縣東二十五里鄧姓世居 八角潭村 縣東四十里張姓世居 八角窩村 縣東四十里湯姓世居 西坑村 縣東四十五里吳姓世居 温永村 縣東三十五里柯姓世居 龍榜村 縣東五十里黄姓世居 | |
222 【162】 | |
223 蕭家村 縣東百一十里陳姓世居 大乳湖村 縣東九十里黄姓世居 里埠村 縣東九十里林韓世居 南坪村 縣東一百里黄蘇世居 大葛尾村 縣東九十里胡陳林世居 北門港村 縣東一百里黃梁世居 橫村 縣東九十里余姓世居 水頭村 縣東一百里鄭吳莊林世居 | |
224 吳家村 縣東一百里朱姓世居 綠泗村 縣東四十里譚張黄陳梁葉鄧岑世居 南山村 縣東一百里吳姓世居 | |
225 【163】 新橋村 縣東三十里周姓世居 后溪村 縣東一百里符陳世居 凉姜村 縣東四十五里楊姓世居 邁政村 縣東九十里陳姓世居 | |
226 孔吟村 縣東五十里黄姓世居 后灣村 縣東一百里鄧倪世居 白水塘村 縣東南四十五里勞姓世居 大塘村 縣東南四十里唐姓世居 挖尾村 縣東三十里蔡姓世居 紅坎村 縣東南三十里何黄世居 合山園村 縣東四十里陳姓世居 | |
227 【164】 三造村 縣東南三十里何姓世居 山湖村 縣東四十五里廖江唐世居 棉花湖村 縣東南四十里林姓世居 昌發村 縣東六十里王姓世居 坑仔村 縣東三十三里陳蘇楊劉黄吴葉鄧世居 窩仔村 縣東五十里黄姓世居 靑安村 縣東南四十里陳楊葉程世居 大村 縣東五十里戴黄蘇唐陳吳世居 仔村 縣東南三十三里何王吳世居 鹽田村 縣東三十里陳黄林世居 家墩村 縣東五十里黄姓世居 | |
228 【165】 烏港村 縣東南三十五里葉姓世居 窩仔村 縣東四十五里陳姓世居 | |
229 文部村 縣東南三十里祝姓世居 月塘村 縣東四十里黄姓世居 塘口村 縣東南三十里高姓世居 | |
230 石引村 縣東四十里勞姓世居 白池村 縣東南四十里陳姓世居 那宋村 縣東四十里王姓世居 排尾村 縣東南四十里李鄭黄麥張世居 窩仔村 縣東四十五里符姓世居 | |
231 文步尾村 縣東三十里王張世居 | |
232 【166】 | |
233 田靑村 縣東南四十里鄧薛世居 新村 縣東三十里周張世居 大敎村 縣東南六十里王姓世居 以上俱白沙社 港尾村 縣東北百一十里陳周姓居 竹籮村 縣東北一百里陳姓世居 龍包村 縣東六十里 那逵村 縣東北一百里馮劉世居 邁勝村 縣東六十里陳姓世居 邁遨仔村 縣東百一十里陳李世居 三家村 東坎村 縣東北百一十里符姓世居 | |
234 【167】 后湖村 縣東五十五里王姓世居 后灣村 縣東北百一十里劉姓世居 羗園仔村 縣東北一百里吳姓世居 月凌村 縣東七十里吴姓世居 南邊村 縣東北一百里岳姓世居 | |
235 安永仔村 縣東五十里宋姓世居 南邊嶺村 縣東北一百里岳姓世居 | |
236 石盆村 縣東五十里陳廖符世居 顔赫村 縣東北一百里鄧林世居 龍鵝村 縣東四十里蘇林黄世居 下洋村 縣東北百一十里許鄧世居 | |
237 【168】 邠藍村 縣東四十里劉陳世居 邊勝窩村 縣東四十里謝黄世居 燒灰窩村 縣東四十里楊姓世居 乙灣村 縣東五十里戴陳世居 深井村 縣東五十里蔣許木世居 深田村 縣東五十里鄒賴蔡世居 | |
238 金竹園村 縣東五十里彭姓世居 南洋村 縣東五十里翁姓世居 包羅山村 縣東四十五里楊姓世居 水尾村 縣東六十里陳黄世居 | |
239 黃定村 縣東五十五里翁姓世居 | |
240 【169】 那包村 縣東六十里陳柯世居 大敎北村 縣東六十里胡姓世居 北旺村 縣東五十里何姓世居 龍山村 縣東四十里王曾世居 羊覓村 縣北百一十里林黄李世居 以上博賒社 禄嶺村 縣北百二十里陳姓世居 大坑村 縣北百二十里陳李林吳黄包世居 德地村 縣北百一十里黄梁何莫世居 甘蒲豆村 縣北百二十里潘姓世居 竹仔山村 縣北百五十里李陳黄世居 油河村 縣北百三十里黄姓世居 | |
241 【170】 | |
242 蔡家村 縣北百三十里李陳黄世居 狗眼地村 縣北百三十里黄姓世居 陽坡村 縣北百五十里洪姓世居 排溪村 縣北百三十五里陳姓世居 挖尾坑村 縣北百三十里譚姓世居 南坡村 縣北百五十里陳曾世居 | |
243 田寮村 縣北百三十里梁姓世居 竹橋村 縣北百五十里洪姓世居 南灣村 縣北百三十里劉姓世居 夢草塘村 縣北百五十里陳黃鄧郭世居 櫓窖溝村 縣北百二十里林姓世居 | |
244 【171】 滿樹村 縣北百二十里傅勞世居 坡塘村 縣北百五十五里陳左世居 曲堰村 縣北百二十里孫姓世居 西挖村 縣北百三十里戴蔡世居 山内坑村 縣北百三十里譚姓世居 邊城村 縣北百三十里陳姓世居 南坡村 縣南百二十五里林姓世居 以上謝家社 海安城内庄 縣東南二十里鄧楊張世居 海安南關庄 縣東南二十里楊吳世居 井仔田村 縣南二十五里黄姓世居 東山村 縣南二十五里蘇姓世居 | |
245 【172】 水井博漲村 縣東南二十五里許陳黃王世居 三塘村 縣東南二十五里林王謝世居 赤窟村 縣東南二十五里黄沈麥世居 | |
246 唐家村 縣南二十五里洪蔡世居 邁熟村 縣南二十里林姓世居 關三村 縣南二十二里陳姓世居 賓陽窩村 縣南五里林陳劉世居 西門墩村 縣東南二十里黃姓世居 邊港村 縣南二十二里許吳世居 踏磊村 縣南二十二里陳林世居 東田村 縣南十九里廖吳世居 | |
247 【173】 五里街 縣南十五里王林翁世居 下洋村 縣東百二十里蘇楊李張方世居 以上那黄社 净坡園村 縣東百二十里楊譚傅世居 后草窟村 縣東百二十里柯姓世居 姑村 縣東百二十里陳林世居 新村 縣東百二十里鄭陳世居 山黎村 縣東百二十里楊姓世居 | |
248 黃塘村 縣東百二十五里黄姓世居 那屋村 縣東百二十里黄姓世居 | |
249 田園村 縣東百二十里吳姓世居 北山村 縣東百二十里吳黄世居 | |
250 【174】 后山尾村 縣東百二十里張姓世居 | |
251 許甲村 縣東百二十里陳張楊世居 港北村 縣東百二十里陳張楊世居 后嶺村 縣東百二十里楊姓世居 坡頭村 縣東百二十五里吴蘇徐世居 雙溝村 縣東百二十五里鄭莊世居 | |
252 吳家仔村 縣東百一十里黄林吳鄧世居 桐挖村 縣東百一十里王姓世居 小蘇村 縣東百一十里黄姓世居 車路門村 縣東百二十五里蔡姓世居 西祿村 縣東百二十里沈陳江楊世居 | |
253 【175】 | |
254 田南湖村 縣東百一十里王姓世居 | |
255 黃家墩村 縣東百二十里陳姓世居 港南村 縣東百三十里黄張世居 封溝塘村 縣東百二十里蘇陳世居 南尾宮村 縣東百三十里梁黄符龐世居 龍宮村 縣東百二十里凌姓世居 灣仔福塲村 縣東百二十里林何世居 牛賽坑村 縣東百二十里鄧譚何世居 后村 縣東百二十里鄭黄林李陳蔡世居 山家村 縣東百二十里黄姓世居 下田村 縣東百二十里黃姓世居 | |
256 【176】 厚禄村 縣東百二十里張姓世居 | |
257 田西村 縣東百二十里張姓世居 | |
258 田西湖村 縣東百二十里張姓世居 北架尾村 縣東百二十里林姓世居 草甲塘村 縣東百二十里李王姚蔡世居 外海村 縣東百三十里陳黄林世居 奄下村 縣東百三十里張姓世居 后窟村 縣東百三十里黄姓世居 后坑村 縣東百三十里符姓世居 含口村縣 東百三十里竇姓世居 后撥東湖村 縣東百一十五里張柯李世居 | |
259 【177】 墪尾村 縣東百一十里文姓世居 弄坡村 縣東百一十里夏姓世居 西尾村 縣東百一十里陳張世居 橋頭村 縣東百一十里張姓世居 龍板村 縣東百一十里鄭姓世居 甘塘村 縣東百二十里蔡姓世居 草塘村 縣東百二十里譚姓世居 | |
260 柳尾村 縣東百二十里譚姓世居 地塘村 縣東百一十里李林世居 | |
261 程祿村 縣東百一十里譚姓世居 西尾湖村 縣東百一十里王姓世居 | |
262 【178】 | |
263 石頭坑村 縣東一百里邱姓世居 | |
264 梁村仔村 縣東一百里陳姓世居 后橋村 縣東一百里陳姓世居 | |
265 廖家村 縣東九十里鄭姓世居 調曉村 縣東九十里鄭姓世居 内村 縣東九十里鄭姓世居 | |
266 馬林村 縣東二十里吳陳世居 以上崙塘社 | |
267 王家村 縣北三十里陳林世居 北山村 縣北二十四里謝梁世居 | |
268 田西村 縣北二十里王姓世居 深井村 縣東北三十里李許王世居 | |
269 【179】 立角村 縣東北二十四里楊姓世居 坑仔村 縣東北四十里陳顔世居 糖房村 縣東北十八里陳官世居 | |
270 陳屋菴村 縣北二十八里吳李世居 | |
271 譚家村 縣東北二十里吳姓世居 龍模村 縣北二十里陳姓世居 東坑村 縣北二十里鄧姓世居 討岳村 縣北十里廖姓世居 和家村 縣北十五里陳高世居 頭舖村 縣西北十里游林世居 | |
272 馬琴村 縣北八里劉李世居 | |
273 【180】 宿虎村 縣北十里鄧姓世居 茅園村 縣北十二里鄧姓世居 那博村 縣北六里林劉許世居 麻園村 縣東北十里林姓世居 東園村 縣東北六里蘇黄王世居 西窩村 縣北五里林姓世居 邊祥村 縣東北七里鄧姓世居 鶴投村 縣北四里魏姓世居 | |
274 黃黎村 縣東七里張姓世居 長昤村 縣東北五里許姓世居 | |
275 洪宅園村 縣東二里張姓世居 | |
276 【181】 | |
277 石馬村 縣東七里符姓世居 | |
278 何宅村 縣北一里何姓世居 邊城村 縣東一里黄姓世居 英含窩村 縣北一里董蔣譚陳世居 上坡村 縣東七十里梁姓世居 以上龍摹社 調甸村 縣東六十里韓戚楊路蘇世居 | |
279 金滿堂村 縣東六十里劉姓世居 西邊山村 縣東六十里許姓世居 龍門村 縣東七十里陳戴唐世居 羗園村 縣東北一百里陳姓世居 頭堂村 縣東北九十里李姓世居 | |
280 【182】 后□村 縣東北九十里 天堂村 縣東北九十里 鶯哥嶺村 縣東北九十里 那育村 縣東北九十里 邊板村 縣東北百一十里 溝西村 縣東北百一十里 南畔村 縣東北百一十里 那楚村 縣東北一百里 | |
281 高雲村 縣東北一百里 后塘村 縣東北四十里陳姓世居 邁幹村 縣東北一百里 | |
282 【183】 鐘鼓園村 縣東北一百里 那祿村 縣東北一百里 邁遨村 縣東七十里鄭吳世居 后坑村 縣東七十里吳姓世居 那井村 縣東七十里陳姓世居 后湖村 縣東九十里鄧周世居 東村 縣東九十里鄧姓世居 鹽田仔村 縣東一百里李姓世居 | |
283 陳家村 縣東一百里朱李世居 大文村 縣東九十里陳姓世居 三窩村 縣東九十里葉姓世居 | |
284 【184】 茅園村 縣東九十里朱陳黄梁世居 龍羣村 縣東九十里蔡陳世居 定村仔村 縣東八十里 望田村 縣東九十里葉姓世居 南村 縣東九十里吳姓世居 后海村 縣東一百里吴李世居 下尾村 縣東一百里陳卓曾符世居 雲頭村 縣東一百里李文世居 鹹田村 縣東百一十里鄧姓世居 束零村 縣東八十里楊姓世居 松樹園村 縣東七十五里楊唐張世居 | |
285 【185】 新村仔西村 縣東十五里蔡李余駱世居 那山仔村 縣東二十里鄭張世居 新村仔村 縣東十五里蔡鄭徐吴陳陽世居 坡塘村 縣東二十里顔陳世居 后坑村 縣東三十里何張世居 南包村 縣西北八十里宋姓世居 良窩村 縣西七十五里駱姓世居 新安村 縣西北六十里黄姓世居 新橋村 縣西北六十里劉黄世居 三品齋村 縣西北六十里柯陳世居 篤隆村 縣西北六十里梁姓世居 | |
286 【186】 那温村 縣西北八十五里彭姓世居 | |
287 石山村 縣西北二十里林柯世居 坡田村 縣北四十里鄧姓世居 | |
288 石窩村 縣北四十里潘侯世居 官司村 縣北六十里馮姓世居 八斗村 縣北六十里羅梁世居 邁老村 縣北六十里王陳世居 八角園村 縣北五十里陳姓世居 八角塘村 縣北五十里黄姓世居 | |
289 安馬村 縣北五十里陳姓世居 后窩村 縣北四十五里李唐關世居 | |
290 【187】 長窩村 縣北四十五里林姓世居 窩仔村 縣北四十里林姓世居 加丁頭村 縣北四十五里吴姓世居 坡塘村 縣北四十里林姓世居 北插村 縣北五十里林符楊世居 竹林村 縣北四十里陳鄭世居 百畝村 縣北五十里潘黄世居 華堂村 縣北四十里胡林世居 西坑村 縣北四十里黄姓世居 邁老窩村 縣北四十里鄭姓世居 上窩潘宅村 縣北二十里潘姓世居 | |
291 【188】 對樓村 縣西南三十里黄金世居 邁菜園村 縣西南二十五里鄧姓世居 新地村 縣西南四十里鄧符姚莫林陳世居 九江村 縣西十七里蔡姓世居 那社村 縣西二十里鄧姓世居 邊姓村 縣西二十里鍾李世居 | |
292 石園村 縣西南二十里林葉蔡世居 官田村 縣西南三十里陳金趙世居 北冲溝村 縣西南六十里李姓世居 邁戴村 縣西三十里鍾姓世居 東菀村 縣西四十里鍾鄭潘世居 | |
293 【189】 城東庄 附城曾姓世居 | |
294 蔣宅園村 附城南一里蔣姓世居 | |
295 朱宅園村 附城南一里朱姓世居 内園村 縣東一里黄姓世居 下窩村 縣東二里程姓世居 下井村 縣南二十里 芒鞋村 縣南三十里 二橋村 縣南二十六里 南山村 縣南三十里 <jiguan>仙</jiguan><null>人</null>座村 縣南二十六里 南灣村 縣南二十五里 | |
296 【190】 海珠港村 縣南三十里 港頭村 縣南二十八里 上園村 縣南十八里 南灣仔村 縣南三十二里 鯉魚港村 縣南三十里 龍所村 縣南二十五里 | |
297 譚蓬村 縣南九里 祿馬里村 縣南八里 東江村 縣南二十六里 無涯村 縣南十五里 公祖村 縣南十里陳姓世居 | |
298 【191】 潭園庄 縣南十里陳林世居 西園村 縣南十里陳姓世居 那澗村 縣南十八里 白墓村 縣南二十里 下田村 縣南二十里 西港村 縣南二十六里 四塘村 縣南二十七里 | |
299 石籬田村 縣南二十七里 官井村 縣南二十六里 上坡村 縣東八十里梁姓世居 干坑村 縣北九十里蔡姓世居 | |
300 【192】 西邊山村 縣東五十里許姓世居 | |
301 田心洋村 縣東八十里周韓世居 | |
302 張疇村 縣東七十里陳鄒世居 大湖村 縣東七十里謝劉温世居 | |
303 田仔村 縣東八十里凌姓世居 那愛村 縣東九十里方姓世居 那捧仔村 縣東九十里楊姓世居 | |
304 黄桐尾村 縣東六十里劉姓世居 坡蘇村 縣東六十里殷符張世居 蘭草村 縣東八十里陳姓世居 靑桐村 縣西三十五里詹姓世居 | |
305 【193】 那樓庄 縣西三十二里趙姓世居 | |
306 田寮村 縣西三十二里黄鄧世居 賓胆村 縣北六十里吳姓世居 龍所嶺村 縣北七十里陳梁世居 西州村 縣北七十里鄧龍世居 | |
307 吳家仔村 縣北八十里楊姓世居 | |
308 石塘村 縣北七十里鄭姓世居 龍平村 縣北六十里龍何張世居 松樹園村 縣北六十里龍陳世居 坡村 縣北六十里巫劉鍾世居 | |
309 黃桐尾村 縣北六十里竇彭世居 | |
310 【194】 北溝尾村 縣北五十里方姓世居 廣湖村 縣北七里劉倪鄧世居 屋地仔村 縣北六十里陳鄒世居 南陽坑村 縣東北八十里温姓世居 調勝村 縣東九十里陳姓世居 北山村 縣東北九十里林葉世居 洋寮村 縣東北八十里陳姓世居 猪母湖村 縣東北八十里黎陳世居 | |
311 葛園村 縣東北六十里陳姓世居 魚塘村 縣東北六十里周姓世居 那朗村 縣西四十六里金龍陳何楊符梁世居 | |
312 【195】 東塲村 縣西五十里陳姓世居 | |
313 石榴村 縣西二十里凌姓世居 北註村 縣西南六十里鄧姓世居 包西村 縣西四十里鄧姓世居 水利 水明塘 縣西南二十五里濟田千餘畝其水常淸其明如鏡夏涼冬温四時不涸 南門塘 舊名月也縣城南門外明隆慶間知縣謝朝爵買田鑿池萬歷二年知縣張師益鳩工 或之周圍二百餘丈深丈許中建水心亭匾曰水心冰壺十二年知縣蔡宗周伐石甃 砌 國朝康熙三十四年知縣縣挹復浚深運石環砌 五里塘 縣南十五里五里村前塘内建亭一所儲水灌田 淸水堰閘 縣西南二十里明洪武十八年海康御史黄惟一奏築引水灌討網等處田 | |
314 潘家塘閘 縣東六十里灌播家村前後田 | |
315 【196】 大水上下二堰閘 縣東十里灌邁椰龍斗田 麻欄堰閘 縣東十里 龍門堰閘 縣東五十里灌龍門洋心田百餘畝 淸水官 縣東南七里明弘治二年每北道傅 委通判熊魁督民開築申設塘長塘甲優免 差役巡守灌田知縣熊魁敏伐石修砌 麻練陂 縣南二十五里明洪武三年知縣武亮築灌麻練等田 保水塘 縣南十五里明洪武間砌灌保水田 邁果塘 縣東六十里積水灌田極旱不竭 | |
316 李家塘 縣東七十里官爲開渠灌田四百餘頃原設塘甲修整後廟明正德五年知縣平網復 之灌漑如初按職官門正德五年係汪澤任徐聞縣舊志當有誤 顔家現攝二塘 縣東七十里明洪武間築堰灌後湖田又設田甲至今修整不廢 南壅塘 縣南十里許東灌祿灣舊片田西灌那流邊貢田百餘頃 龍船塘 縣東四十里篤牛村前灌田百餘頃 | |
317 【197】 | |
318 石門嶺塘 縣西十里石門嶺頂儲水灌嶺邊田久圯明嘉<jiguan>靖三十八年邑</jiguan><null>人</null>敎授鍾世盛捐銀 築堤儲水不竭 那包塘 縣東七十里灌那包田 暢草塘 縣南十里許灌雙溝那貢等田 龍摹塘 縣西北十五里相傳昔有龍出其地遂成陂池灌本處田十餘頃 北潭塘 縣西十里北潭村四圍十餘里均屬髙原無泉之地惟此塘中儲水不涸 龍井塘 縣東八十里龍門社相傳有龍出其中 雙䯻嶺塘 縣北五十里雙髻嶺兩峯夾中塘水四時不竭 坡塘湖 縣東北八十里坡塘大嶺上湖水四時不涸周家墾田於四圍 上見府志 那澗堰 縣東二十里 書房墩堰 縣東十七里 黎頭坡堰 縣東十五里 | |
319 【198】 邁營堰 縣東十里 那平堰 縣東十里 井仔園堰 縣東十二里 禄仔堰 縣東十里 西溝堰 縣東五里 角窩堰 那創上下堰 公折堰 堰頭堰 白水堰 昌山堰 | |
320 【199】 塘西塘 縣東南三十里 上俱舊志 龍眼六角井 縣西二十五里戴黄市西泉源盛大值天大旱數里之内皆來提汲可濟田數 十頃 龍噴井 縣東四十里在那塘洋水淸如油旁有榕樹石立如<jiguan>壁每逢天旱村</jiguan><null>人</null>禱祝社神卽雨 謝雲階有詩云豐草長林志未償舊遊猶憶古泉香沙如鼎<jiguan>沸通鹹汐石可</jiguan><null>人</null>眠當 午床鷺去鷗來成世界水流花落問滄浪曾邀侣伴榕根坐幾處連陰對夕陽 深井 縣城内永福坊泉水澄淸四時不涸 古井 縣南十里潭蓬村前深有二丈泉味甘香井邊有社壇在大榕樹下濟田千餘畆水岀三墩 口 甘丹井 縣南二十五里竹山村南高山嶺下泉源盛大氣味淸甘大旱不涸數里村鄰咸藉提 汲 窩田井 離城二里英含堝村前泉盛味甘足供村鄰提汲 長昤井 在長?村東南泉源盛大足供百里内之提汲 | |
321 譚家井 縣東北二十里譚家村前泉源灌注久旱不涸味極淸甘足供百里内之提汲 龍窩池 縣西南二里龍堝村中積水以防其旱 | |
322 【200】 壅隆池 縣南十里潭蓬村東南水淸泉盛池前林中有石室高廣各有丈許父老相傳天季有 <jiguan>王姓</jiguan><null>人</null>有石室中避亂過淸泉邊又有一池名六子池水文會濟田數百畝合出三 墩口 魚水池 縣南二十五里竹山村東水深丈餘源流長遠大旱不涸左右園田俱資灌漑 那落堰 縣西北四十五里建造之始無從稽考迨光緒間駱克良倡<jiguan>捐重修利便行</jiguan><null>人</null>蓄水應 那落坑田四五百畆 龍鏢堰 縣西十里 草地堰 縣北百一十里俗名德地堰 那婆堰 縣北百一十里俗名曲堰 按此上二堰上下之田俱屬徐聞稅田並全受堰水灌漑府志修入海康誤 土產 稻之種十有七 山早稻 砍山之種 界稻 獨出徐聞 光芒稻 | |
323 【201】 早稻 二月種六月熟 虎頭秫 米紅性柔 長芒稻 早黏 種熟與早稻同 | |
324 黄稻 米極潤白 紅芒稻 香秔 粒小性柔味香 古秔稻 性柔次秫 長鬚糯 芮稻 二月種十月熟 百穄稻 陂田稻種 荔枝糯 烏芒稻 | |
325 陸田米紅 珍珠稻 米圓而色潔 黍之種四 糯黍 | |
326 黄黍 一名金黍 飯黍 牛黍 稷之種三 即粟 鴨脚粟 釀酒 狗尾粟 一年二熟 大粟 一年一熟 麥之種二 長芒麥 三角麥 俱八九月種十二月正月熟 菽之種八 即荳 綠荳 可作荳粉 白荳 可作荳腐皮白性凉 紅荳 | |
327 柳荳 | |
328 【202】 烏荳 可作荳腐荳鼓皮烏 番荳 即落花生 扁荳 刀鞘荳 麻之種一 曰芝麻 油香即用此作外有苧蔴 竹之產其種十有一 麻竹 笋甘可食 靑竹 紫竹 靑絲竹 筋竹 䓶竹 笋甘可食 粉竹 可作器用 | |
329 孟宗竹 包竹 | |
330 黃皮竹 鑒竹 木之產爲種十有七 山桂 皮香似桂可作香客家每採用 木棉 花紅實白似棉花可作褥 水松 觀音柳 葉细浸水眼凉 香樹 頭結黑者正爲淸香 鶴木 楓 脂香可焚 榕 | |
331 葉繁多陰 桃 光榔 樹如檳榔子串珠用 樟 木香而有紋理 刺桐 花紅 | |
332 【203】 貓尾樹 可用制噐 鷄骨香 鄕市多焚 苦煉 木有紋理 栢樹 冬青 山蘿 子可榨油 花之產其種三十有二 蘭 楚詞蘭長而花一蕙葉短而幹多花此中所産者皆蕙也靑色佳 素馨 接蘭 以木樨根接其幹葉花類木樨而小<jiguan>氣味尤香廣州</jiguan><null>人</null>正善接 茉莉 <jiguan>淸香襲</jiguan><null>人</null> 靑茉莉 架生碧色 梅桂 類月桂蔓生氣味淸甘可作糕 木樨 一名山蘭花似魚旦氣味甚香 月桂 亦名長春花類蔷薇四時昏放 山茶 有二種 海棠 色紅無香 | |
333 楊妃蘭 葉似月桂又名密友 | |
334 羅漢蘭 九里香 一名鳳尾 綿花 含笑 一名紫笑色紫淸香 七里花 | |
335 【204】 珍珠蘭 郁李 鳳仙 一名指甲花 桂花 色白 萱花 一名忘憂草即鹿葱 菊花 品色最多 雁來紅鐡樹 即百日紅 | |
336 石榴 一種雙瓣一種單瓣結子可啖 海楊梅 鷄冠花 紅白二色似鷄冠和酒炒銷痔至效 玉簮 葵花 淑英 色白似茉莉而尖小 | |
337 金錢 花紅圓如錢子時關午時缷又名子午花 剪春羅 花似石竹瓣如剪成 草之產爲種十有五 九里明 煎水可療瘡毒 | |
338 馬崇 煎水療毒 鳳尾 搗汁愈痢 車前 利小水愈白濁 | |
339 【205】 長生 | |
340 石蓮蓬 治癰 菖蒲 五月取浸酒飲去毒 薟 一名苦草煎水洗毒用蜜製丸九蒸九晒服之解毒降火固精延壽或用蜜九蒸九晒飲之 蔓陀羅 花<jiguan>白浸酒飲之令</jiguan><null>人</null>發狂 猪耳 即是車前 萬撥 蒼耳 鴨脚 可製藥治痢症 蔞 即扶籐合檳榔食之多出錦囊 斷腸 <jiguan>極毒</jiguan><null>人</null>食之立斃 瓜之産爲種有十 西瓜 皮靑肚紅 冬瓜 本草云經霜後皮生白粉故名 水瓜 一名絲瓜即國中天羅 苦瓜 味苦而性凉 葫蘆 即瓠子 | |
341 金瓜 形圓而短熟時黄如金色 甜瓜 亦名田瓜 土瓜 野肴類何首烏 木冬瓜 樹高 菜瓜 類冬瓜 | |
342 【206】 蔬之產爲種二十有八 白芥 紫芥 甕菜 蔓生花白莖虚種出起時在東海外始以甕盛故名甕菜 蘿匐 莧菜 爾雅註云莧與鼈同食食則<jiguan>肚中産鼈能殺</jiguan><null>人</null> 茭笋 蕷 有四種旱蕷生於高山東蕷麪蕷生於澤中薑蕷主於旱坡 猪鬃 鹿角 波菜 岀波稜國解諸毒 羊角 韮菜 紫菜 海出 葱 又一種名珍珠葱其為纍纍類門冬 薑 鱟脚 海粉 雙筋 春不老 冬種至正二月不花 薤 本草云似韮用之皆去靑留白 | |
343 【207】 靑苔 海出 芹 生地澤中一名水英爾雅謂之楚葵 菰 山氣遇雨輒生斃者不可食之 薯 有四種甜薯番薯文薯山薯生山中 | |
344 石粉 海岀 油菜 葉類蘿匐子可作油 蒜 辣菜 果之產爲種三十有二 桃 梅 李 有蜡紅二種 柑 種有三様扁柑珍珠柑饅頭柑 菱 柿 橘 蔗 有四種蜡蔗牛腿蔗烏脚蔗味甘可煎糖 荔枝 龍眼 橘紅 | |
345 石榴 | |
346 【208】 菩提 色白者味甘五月實 蓮房 即荷實 柚 香椽 橄欖 | |
347 黃皮 | |
348 楊梅 生山中三月熟 胭脂子 皮淡綠穰紅味酸甘似胭脂故名 | |
349 楊桃 五稜味酸 餘甘子 圓如龍眼味酸 椰子 芭蕉 有數種無子者日蕉 瑪瑙 味甜造酒用 倒秥子 一名海漆子可釀酒 | |
350 胡桃 可作油 槌子 歲饑可茹亦可造酒 | |
351 毛韶子 狀似荔枝殻有毛味酸甜 仙竹子 似菩提色黄味甘可釀酒 稔子 六月熟造酒味極佳 波羅蜜 樹高子圓有䓶附幹生者味甘性 藥之產爲種四十有五 | |
352 【209】 | |
353 何首烏 本草云苗葉相對如山芋而不光澤蕚莖花黄白子有稜角徐産大有數斤者最佳食 之可烏鬚黑髮 萆蔴子 <jiguan>炒熟治瘰婦</jiguan><null>人</null>難産者取八顆搗爛塗脚心即下久恐腸出又取搗爛塗頂心亦可 作油 益智子 半夏 荆芥 海河皮 白丁香 即雀屎 麥門冬 土岀不堪入藥 車前子 俗名猪耳菜性極凉 螵 本草云即葉上螳螂子 益母草 葉似艾莖大葉可治難産故名 白扁豆 香附子 即莎根 橘紅 蓮鬚 斑貓 豆葉者良 白芨 花紫根似菱節間有色 百兩金 蛤蚧 皂莢 | |
354 【210】 木鼈 茴香 良薑 産山中白沙社岀者 山藥 即本草云薯芋性温 忍冬 蒼耳 一名羊負來 蜂房 蛇蛻 石上完全者佳 虎骨 芭豆 子可藥魚 海馬 治産難 菖蒲 草芨 土南星 艾 意苡仁 又名老鴉朱 天門冬 葉似茴香蔓生有䓶 三籟 味香 山總管 解漆毒 | |
355 柳豆 茱萸 仙茆 | |
356 【211】 蟬蛻 取得當蒸熟勿令囊 黑牽牛 觀音茶 性温味淡每日香數次産東鄉山林中冬月居民爭採以備用 布之品有六 綿布 | |
357 葛布 葛<jiguan>產高州顧洲雷</jiguan><null>人</null>所製布甚精舊入貢今罷 踏匾布 苧蔴布 | |
358 黃蔴布 靑蔴布 皮之品有十 虎皮 豹皮 鹿皮 獺皮 麖皮 狸皮 牛皮 鯊魚皮 南蛇皮 山狗皮 絲之品有四 絲 絲綢 水綢 絲經 | |
359 【212】 用之品有八 蜜 | |
360 黃蠟 吉貝 翠毛 錢 紅花 染布用 青石 灰 食之品有八 茶 油 酒 糖 醬 醋 鹽 綶 禽之産爲類三十有一 鷹 有蒼鷹暗鷹 烏 其頸白者曰鴉能反捕 鴛鴦 喜鵲 鶻 其性悍能捕魚 鷂 鳶 燕 即<jiguan>紫燕春來巢於</jiguan><null>人</null>家至立秋始去 | |
361 【213】 鷺 鳩 | |
362 杜鵑 雀 翡翠 毛可上首飾衣服用 鷓鴣 取雄耆養爲囮春有雖啼占山頭者服囮對啼 設網取之 鶴 | |
363 黃營 鸜鵒 鶿老 畫眉 眉白身黄毛似鴛 百舌 百勞 即傳勞 叫天兒 似雀愈鳴有而愈高 鵪鶉 列子云蛙化爲鶉 白頭公 鵓鴿 即白鴿 知還 山雞 水鴨 即鳬鷖 山呼 本地產者多黑腮其白腮善鬬者 間有之 鷯哥 養久能言 | |
364 【214】 啄木 嘴尖似鐡能啄木穴爲巢 獸之產爲類十有五 虎 豹 麖 麞 野猪 箭猪 遍身俱<jiguan>䓶如箭怒則射</jiguan><null>人</null> 香狸 穿山甲 狐狸 山狗 喙夜食 尾大能樹上疾走取食 山貓 | |
365 金錢貓 毛斑紋似金錢 豺 瀨 似狐而小靑黑色水居食魚一歲二祭豺祭方獺祭圓有淡水鹹水二種淡水者皮住 魚之產爲類四十有二 | |
366 【215】 海龍翁 其大如屋 海狸 鯽 形如鯉而體促肚大脊隆 | |
367 金鯽 塘虱 首有角成羣能含水過坡 鰭白 赤魚 | |
368 黄魚 | |
369 黄齊 紅魚 紅花魚 頭中有花大少 白帶 絲刀 尖嘴 | |
370 金錢花 朝天 即羊肝魚尾有二星 扁魚 鹹淡水□□ 鱆 鯉 鮎 别名鯷 燕魚 長五寸陰雨起飛高丈餘 䱽魚 鰻魚 鰍魚 鱸魚 黑魚 虎鯊 <jiguan>長曰</jiguan><null>人</null>首脊有骨莿 海猪 魧魚 䱟鯊 長二尺兩牙如鋸 鹿鯊 如犂頭背斑文如鹿 鱔魚 | |
371 【216】 比目 一名鞋屉 綿絲魚 宛魚 扁鱗 鱨魚 錦鱗 銀魚 靑鱗 薄脊 介之產爲類十有九 龜 俯有者靈用以卜吉凶 鱉 伏於淵卵於陵 鱟 成對不離形如惠文冠目生背壳上尾尖而堅 蜆 蠔 即牡蠣附石而生壳可燒灰 車螺 香螺 指甲螺 <jiguan>仙</jiguan><null>人</null>掌螺 紅繡螺 | |
372 馬蹄螺 白螺 九孔螺 玳瑁 薄小者間有之 | |
373 【217】 蝦 龍蝦 蟹 蛉蜊 蟛麒 蟲之產爲類二十有七 蠶 能吐絲繭分黄白二様 蝻蛇 最大皮可 蝎虎 蜘蛛 蝦蟆 蜥蜴 靑蛇 與孔雀交 薰鼠 水蛇 蜈蚣 看家蛇 螳螂 蜜蜂 佛蛇 即草花蛇 | |
374 【218】 蜻蜓 促織 蚱蜢 火蛇 色赤如火故名 蝙蝠 蟋蟀 蝴蝶 蟬 蛙 兩頭蛇 色<jiguan>紅紫長六尺許</jiguan><null>人</null>見之必有災 簸箕甲蛇 黑蛇 可作藥 土綿蛇 將生<jiguan>子必當大道供</jiguan><null>人</null>繫之腹<jiguan>破子始岀若無</jiguan><null>人</null>擊之則<jiguan>子食母而岀故</jiguan><null>人</null>以爲不孝 蛇 | |
375 【219】 民俗 徐地僻濱於海俗尙樸城中冠服大類中州弟子知好學有鄒魯 風秉禮義見長者則遜而下之鄕村率事簡畧器用麤拙里甲嚴 事官府征科如期靡敢悍法性不好爭間有小民輕生敢鬬然亦 不能堅訟向久則釋俗喜賓客飲食宴會大家出於豐美上曠而 <jiguan>穀賤</jiguan><null>人</null>窳於耕作多不事蓄積故徐無萬金之產卽稱素封者不 過免饑寒而已販易惟梹榔魚菜米穀食物木石挍作俱自廣州 陶冶諸工無甚奇巧士大夫家多行朱子家禮冠三加婚納采納 幣奠雁一如儀喪重其殯殮卒哭大小祥咸有陳奠葬亦擇墳塋 民間或不知冠禮娶重裝奩雖貧亦强效之喪用鼓吹富者多請 道僧設齋供佛岀殯則列明器喪具競爲巧飾貧者或用火葬歸 | |
376 【220】 則祓於巫有病則請巫以禱罕用藥餌大家婦女多不岀閨門惟 事紡織鄕落之婦尤勤其街市貿易皆使徸侯大約西北土瘠俗 淳東南土沃習於纎漓而信鬼尊巫其蔽則一此徐地習尙之大 較也 徐之言語三有官語則中州正音也士大夫及城市居者能言之 有東語亦名客語與漳潮大類鄕落通談又有黎語即瓊崖臨高 之音惟西鄕之言他鄕莫曉大抵音兼角徵蓋角屬東而徵則南 也徐地盡東音蓋本諸此耳東語已謬黎語益侏非正音其孰 能齊之 見舊志 按六書之制有諧聲會意正其語者所以昭同文之意也然方 言所域各操土音勢所必然我徐僻居南極去中州甚遠囿於 | |
377 【221】 土談俚語習與性成操正音者蓋鮮舊志謂徐之言語區爲三 有官語客語黎語又謂西鄕之語别爲一種以今考之黎語卽 土音也土音所習一邑皆然未嘗有分畛域邇來文明進化士 夫俊秀<jiguan>正音者不乏</jiguan><null>人</null>通客語者士夫而外商貿皆能之然 客語原係廣東土音惟正音乃通上國雍正六年有諭閩廣正 鄉音云朕每引見大小臣工凡奏對之時惟福建廣東兩省之 人仍係鄉音不可通曉然則學習正音亦士夫進身之嚆矢也 | |
378 吳光森志 徐之居處屋宇多簡陋蓋濱海多風地氣復濕風則飄搖濕則易 蠧朽城中惟官署始得磚石差可耐久里巷則土垣素壁僅蔽風 而已不數年俱圮壞世家豪族宅頗完美然亦稀覯鄕落間瓦 | |
379 【222】 蓋者少農家竹籬茅舍有太古風但終歲拮据未可以爲安也 徐俗節序與廣州大同立春先一日所屬有司晨至東門外迎春 公署關内小民各辦雜劇俟<jiguan>祭芒神畢諸邑</jiguan><null>人</null>前導迎春以入老 稚咸集通街看土牛或灑以菽稻名曰消疹次早黎明有司出儀 門外鞭土牛畢衆兵將棍槌倒競取其土作小牛以爲利市是日 啖春餅生菜元旦夙興祀祖禮畢乃拜所親岀賀閭里親友是日 酌相酒燒爆竹上元先數日作燈市剪綵爲花獻神廟寺觀遍懸 家堂公署每夜火樹鞦韆放爆竹烟火粧故事雜劇絲竹鑼鼓迭 <jiguan>奏遊</jiguan><null>人</null>達曙二月上戊鄕民祭社祈穀懽飲是夕擊鼓逐疫淸明 先數日各家載酒殽登壟墓祭掃男女俱簮柳枝謂之明日四月 八日浮屠氏浴佛爲龍華會端午衆往觀競渡好事者懸銀錢於 | |
380 【223】 竿龍舟競奪謂之奪標是日設菖蒲酒束角黍祀祖閭里相餽遺 懸虎艾於門童子鬬百卉男女老少俱簮艾去毒六月六日祀竈 各曬衣服祛蠧濕七月七夕設酒會飲謂之乞巧十五日中元薦 殽醬楮衣祀祖爲盂蘭會八月中秋家設殽酒蒸芋啖餅賞月九 月重陽携榼於樓臺高山會飲謂之登高冬至有司夙興拜 聖節交賀是日各家祀祖臘月二十四日祀竈用竈經曰送竈神升天 除夕設酒殽祭祖閭里相餽遺是夕燒爆竹堂宇俱燃燈謂之守 歲 徐俗女工以機織爲快當良宵白月機聲軋軋響徹比鄰彼此怡 情咸有閨秀林下風相傳有土歌云月光光月圓圓四娘織布在 庭邊足蹈織機響軋軋手合檳榔認同年 | |
381 【224】 男子有志四方蓬弧桑矢已壯生初徐民習慣向緣沾沾土著微 利株守舊<jiguan>窩一岀門而家</jiguan><null>人</null>婦子輙增苦楚<jiguan>作杜鵑啼泣狀</jiguan><null>人</null>每 以風氣蔽塞病之今者士夫樂觀光每涉重洋騁千里不爲畏途 此固男子之志應爾抑亦天地之氣自北而南徐雖僻於嶺之南 又南亦可見文明之化以漸輸入生於徐者移多搏鵬翔鳳無復 甘作井底蛙矣 | |
382 吳昭泰志 星野 天文牛女分野 按禹貢淮安惟揚州周禮保章斗牛女當揚州之域春秋元命 苞牽牛流爲揚州史記天官書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魏晋書 俱自斗十二度至女七度爲星紀吳越分野於辰在丑故廬江 | |
383 【225】 以南盡於朱崖皆揚州分域然續隋書鶉尾擁慧而吳越饑鶉 尾者翼軫也是吳越與楚亦同分歐必元嘗志粤省主此葉春 及志端州則又揆北極遠近謂尾箕當閩粤之南揚太子至惠 州亦謂惠宜殷乎尾箕在斗牛下而以南粤錄左帶牛頭右據 龍尾爲證總之三代以前北長而南縮北踰朔方南止衡山百 粤山川且稱荒服不以列於分野故兗冀并豫所析轉繁而江 漢以南惟荆揚稱焉今南方封域極於溟海斗旣以屬江湖而 牛女二宿兼之吳淅閩粤殊有未盡且星熒或岳衡山粵於衡 爲近則鶉尾同占故其所乎若謂箕尾爲閩粵則吾未敢然蓋 幽燕之分業有定域且其次爲析木之津津者河也負海諸國 皆以屬河故朝鮮之拔星茀於河界越亡熒?守牛女與牛女 | |
384 【226】 皆河側閩粤也而占河津理或近之耳雷爲揚州外境卽以星 紀析之爲占無幾又惡能寸寸而符之乎斗爲天廟牛爲關梁 婺女爲小府其候不一大小之祥各以類應謹修德政以敬天 威則有土之責惟按星野之說以僧一行之論爲確不以地理 方位南北而定也三代以前嶺以外不入職方故止於荆揚吳 越之占止於斗牛女舊矣嶺以外要以上下流别之附海者屬 牛女五羊潮惠瓊屬及邊海之縣屬之若自肇雄韶高皆直翼 軫此其較也然順治十年冬蓬星岀參之王井斜行没於天船 而明季李定國出石城高州而敗新會之古樓不能越江以及 肇則高雷分野其在此乎 氣候 | |
385 【227】 嶺南炎方氣候與中州别近山多燥近海多濕徐山勢平衍無嵐 瘴惡惟近挹海洋土卑而薄霜雪之嚴遠不能加乃洪濤震蕩濕 氣上蒸晴則甚熱陰則轉凉一歲間暑熱過半入秋不改隆冬值 晴或至用扇春夏多淫雨晨起積霧四塞三伏時偶值陰翳便覺 凄然舊志謂陽氣常泄陰氣湧溢迭勝而<jiguan>相薄陽氣泄故</jiguan><null>人</null>腠疎 <jiguan>多汗陰氣溢故</jiguan><null>人</null>多體倦脚氣之病此濕熱交侵所至也三縣氣 候相同而徐爲最逼海諺傳四時皆似夏一雨便成秋於此爲尤 信 風候 海邑多風而徐爲甚其變而大者爲颶風颶者具也具四方之風 而飈忽莫測也發於春秋間將發時或濤聲倐吼或海鳥交翔或 | |
386 【228】 天脚暈若半虹俗呼爲破蓬不數日則輪風震地萬籟驚號更挾 以雷雨則勢彌暴拔木揚沙壞稼破<jiguan>屋牛馬縮栗行</jiguan><null>人</null>顛仆是爲 鐡颶颶之止亦有候起東北轉西或起西北轉東俱囘南乃息否 則踰數日必再作尋常必對其時日作次日止夜作次夜止有一 歲再三作者有三四歲不作者若風調雨順海不揚波又賴乎在 上之 <jiguan>聖</jiguan><null>人</null>矣 潮汐 徐之潮汐與廣州畧同其其壯盛悉視月之朔望爲候一月之再盈 再虛如前月之二十五六潮長至朔而盛初三大盛後又漸殺十 一二又長至望而盛十八而大盛後又漸殺新舊相承日遲一日 | |
387 【229】 每歲八九月潮勢獨大夏至潮大於晝冬至潮大於夜此其大較 也徐聞最廹海但其地稍亢暴潮不能深入田園灌漑大半取資 溪澗罕鹹鹹患而調黎東每日兩潮兩汐調黎潮東减而西滿那 黄潮西減而東滿凡春則水小不潮不汐者二三日冬不潮不汐 者或三四日無常期大潮大汐謂之大水漁者集焉不潮不汐謂 之小水漁不取魚其渡瓊者亦視潮汐爲進退潮孔而暴舟舵戒 止矣論曰五星聚房而周武興熒?退舍而宋景應歲星居心元 符幽贊子韋觀象知德史墨卜吳必凶梁沛興<jiguan>曹東井識漢古</jiguan><null>人</null> 鏡天象而知禍福騐風氣以徹盛衰星紀所係洵重矣然孔門傳 受不及璇璣玉衡徐處海之角而天之涯星度曠遠莫考執此徵 應不亦渺<jiguan>乎竊聞天道遠</jiguan><null>人</null>道邇君子事共邇者徐之星野始存 | |
388 【230】 而弗論也至於氣候風潮機隨地轉雷較粤東諸郡大同而小異 焉災而不害則良牧者其爲計早也 災祥 明嘉靖三年地震 四年五月鳳來於兜鍫嶺有數千鳥從之逾旬乃去 二十年雹 二十七年秋九月地震 是月雨色綠 四十年颶風 隆慶四年夏六月颶風 萬曆六年秋慧見西南方尾散如 其長竟天五十餘日方滅 十五年蝗殺稼 | |
389 【231】 十七年颶風 十九年颶風 二十二年春二月地震 二十三年大旱無禾稼 二十四年大旱赤地千里是年斗米價銀二錢五分民多茹樹皮 延活饑死者萬計 二十六年冬地震 三十三年夏五月地大震 四十六年戊午冬十月白氣如練長竟天月旁初有小星散爲白 氣鷄鳴時起於東北直指西南形如大刀長數十丈在九月閱十 一月始汲其占爲蚩龍旗是年大徵師征遼東明年二月四將軍 | |
390 【232】 之師皆没 天啓三年癸亥六月熒?犯南斗 國朝順治十年徐<jiguan>大饑病傷虎傷</jiguan><null>人</null>民死者殆盡先是壬辰癸巳土 人張彪與駱家兵相殺連年不解繼復荒殘大饑瘴發闔室而死 百僅存其一二焉 康熙元年秋八月颶風大作徐之颶風常也以後非大不書 二年十一月彗見東南 七年二月二十四日昏白氣見西方初昏白氣光灼尖直如鎗久 而木勾乃漸化連見三昏蓋攙搶星也木曲故不爲害 十年邑東產神芝 二十二年地大震 | |
391 【233】 二十七年五月初三日大颶風官衙廟宇民舍損壞城圮是年知 縣孫挹修築 論曰邾鄫檜微之爲封而其事軼見於左氏卽歲月不與爽徐 彈丸小邑猶邾也府城列其北瓊筦峙其南四面環海南北有 警徐必中之地方蓋多事矣秦迄今二千餘年其間分合異制休 咎異施治亂異跡若可知若不可知彰往察來寧無殘缺之憾博 採舊聞綜次歲月固當世得失之林也要之天<jiguan>時或不可知而</jiguan><null>人</null> 事則有備無患夫伏莽小醜何代蔑有庭除蔓草艾而復生君子 因時應之隱憂之大固有在也稽事紀而較然明矣 舊志 咸豐元年彗星見於東 同治三年大疫並颶風烈作數次重災也 | |
392 【234】 九年秋大熟斗米只四百餘錢 光緒元年至今牛瘟倒斃十家居其七八耕夫甚苦 二十四年淫雨大作連日不停水漲城内居屋幾徧 二十八年大旱田盡涸秋熟不得一二雖富户亦蹉屢空前後小 旱不書 二十年來縣東山林深密虎<jiguan>患最烈牧子行</jiguan><null>人</null>被其吞噬者不可 屈<jiguan>指數然虎能死</jiguan><null>人</null><jiguan>亦多死于</jiguan><null>人</null>近日壯丁聯團體執器械而環 搏之每能入穴生擒寝其皮而食其肉尙武之效果此見一斑矣 宣統元年四月天炮響地震 二年彗星見于東南 古蹟 附塋墓 | |
393 【235】 伏波祠 在討網村海邊 水心亭 在南門外月池中 貞女臺 在石門嶺頂相傳有女子父母没於<jiguan>此守貞不嫁鄕</jiguan><null>人</null>築臺祀之久廢 塘北井 縣東十七里灌田四百餘頃 討南井 縣西二十里泉源湧溢灌那社田數百頃 | |
394 石馬井 縣東三里有馬夜食禾苗追者見入井隨㝷井内有石似馬刻曰石馬之 華捍井 縣北一里乾隆初僧遠實浚泉源盛大味極淸甘天雖大旱足供城廂内外提汲胡蓋 凡有記 湧錢井 縣東一百里錦囊城城邊泉水淸甘相傳有孝婦家貧姑雙瞽紡織供養不給泣於 天於是每晨岀没見井中浮大小錢數十足供姑媳一日之用婦没則否舊志稱錦 川湧錢註云有子母錢湧岀即此 仙棋洞 縣東九十里何家灘灘高二丈餘石如削成内空洞深邃寛三<jiguan>丈相傳昔有仙</jiguan><null>人</null>圍棋 其中天將雨灘聲徹三四里 響水灘 即大水溪稱爲靈山鎮海灘在縣東二十里水從大水溪溪復下與海潮相接石壁竣立 下有巖洞相傳有陳姓者被水冲入洞中見石結如室室高六七尺廣四五丈寛平無水 | |
395 【236】 尋得一則從旁引岀乾隆四十八年大水冲擊石巖崩數尺五六月間雨少水淺從旁觀之則巖洞 豁然 靈壺天 縣西北三十里又曰龍潭潭上大石壁立水懸若瀑布聲擬風雷石巔鐫靈壺天三 <jiguan>字相傳以爲仙</jiguan><null>人</null>書潭水淸深無底中有蛟宮每逢端午婦女浣浴不潔天必大雨 賓陽窩 舊名賓包在縣南四里有神祠久廢址存遇旱祈頗應 龍爬石 在舊縣五石齋埠其石枕海宋嘉定元年天大雷雨龍經其地爪痕在石上如鑿泉從 石隙湧出遂爲澤 | |
396 韓公碑 在縣東南三十里青灣港宋代韓公琦之孫約貶瓊南携三子留二子於白沙家焉後 葬於青灣港七世孫顯甫刊公戒子孫詩於墓側 | |
397 高山嶺井 縣東北二十里深八丈泉水甘香 龍泉淡井 縣西南三十里討網村即舊縣地前臨海峙三墩中有淡井號龍泉天旱祈取此 勺水甘雨立至 | |
398 石壁古觀 縣北六十里臨峯東石山壁立如屏長百餘丈高十餘丈俗呼為九層塔壁間有林 姓者因洞刱成小觀修道於此遺蹟猶存壁下有泉從石巖噴出如瀑布巖髙一丈 餘廣二丈餘古榕蓋其頂下爲石濱形如敷磚具右淸幽之致 壽康石 縣東十里那平堰下磊仔溪溪口連叠東邊溪坎有大石刻壽康二大字 旁石刻云 願四海兮皆壽康水底有大石刻詩云豈曰尋幽賞微名遠絆身歸心流水急渲興白 雲深旁刻東湖二字壽康字對面刻臨淸 二大字<jiguan>不知題於何代</jiguan><null>人</null>氏俗傳蘇長公由朱崖北歸道 經於<jiguan>此偶題其處後</jiguan><null>人</null>受之鐫於石又云詩後有東坡二字未知是否 上見舊志 | |
399 【237】 陽江井 縣東三十二里加墩市南因中歳雖旱水不竭相傳水源通陽江昔有漆箱陽江書信 並陽江産物從井中湧岀故名 廉仙池 縣西北四十五里周圍八十餘步池水澄淸味甘而永俗傳夏景渴病百藥不效得此 水飲之輙愈其妙如神仙之法術又池東南有觀音寺創自明嘉靖間常有道士修整祀奉淸幽廉 潔故名 <jiguan>仙</jiguan><null>人</null>洞 縣西十里石門嶺塘東奇石壁立宛然仙<jiguan>洞相傳昔有仙</jiguan><null>人</null>對奕於石上騷客登臨敲 其石則有八音 仙洞 離城百二十里横村西北洞内石<jiguan>床天然尙有仙</jiguan><null>人</null>之跡仔焉 塋墓 | |
400 宋郡主墓 縣東百三十二里白沙社温永村東土名赤嶺挖相傳宋郡主偕郡馬陳以進至此 薨以從者殉墓前原有郡主井今圮現有碑卧於旁書宋趙宗室成城六大字可考郡縣舊志載爲 | |
401 【238】 公主墓疑誤 | |
402 宋郡馬墓 縣東六十里那灣村南墩尾原係<jiguan>大敎村十六都</jiguan><null>人</null>相傳宋郡馬陳以進與郡主偕 行薨葬此墓前有明堂石砌現有址存今碑字蒙晦難考第由宋趙宗室數字推之舊郡縣志與上 人傳爲駙馬墓者疑誤 知縣平綱墓 明弘治間綱卒於官力不能歸遂塟於徐地名觀濤嘉靖二十七年知縣方逢 堯改葬邁亭 鄕賢駱效忠墓 在縣西三十里那利村 | |
403 【239】卷之二 沿革志 漢以前南徼荒服未入版圖鱗介錯處幾與澤國蛟龍爲伍矣自 邳離侯平南粤始置徐聞縣合浦此徐聞之名所緣起也由齊 而梁而陳隋或分置或改隷紛若置棋唐貞觀二年改齊康郡復 置徐聞縣乾元元年始以雷州領之於是由明迄於 國朝皆以之於雷而設官分治禮樂炳麟蠻花<jiguan>犵鳥之區悉成</jiguan><null>人</null> 物衣冠之藪是奏韶樂而開聾俗表龍章而衣裸壤風俗醇懿幾 與中州肩袂矣特以山海巖疆實屬南方屏蔽故 國初置營呰於口岸扼守要害邇來綠<jiguan>營陶沐鎮守無</jiguan><null>人</null>濱海一區 宼氛熾逼當事者非爲規畫險守則籬撤户洞民有不安枕者矣 如謂徐以一片壤孤懸<jiguan>海外無事爲衆</jiguan><null>人</null>輿瓢之舉亦未知海道 | |
404 【240】 蛇蟺實爲常山蛇勢也可忽視乎哉志沿革 禹貢屬楊州爲南徼荒服舊志古百粤在要荒之服 春秋戰國屬 史記鬻熊之後封楚據有南服故屬焉 秦始皇併百粤屬象郡秦亡趙陀稱王南粤雷併屬者焉 秦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篤命龍川令趙陀行尉事囂死陀并象 郡稱南粤王漢初屬陀如故 高祖時未暇加兵詔立陀爲南粤 王 武帝元鼎六年遣伏波將軍路博德平南粤置徐聞縣屬合 浦郡 粤相呂嘉殺使及粤太后謀反帝遣將討平之以其地爲 南海合浦等九郡徐聞縣屬焉 光武二十六年平交趾南粤仍 屬合浦郡督於交州 時交趾女子徵側徵貳反九真日南合浦 諸郡皆應之帝遣伏波將軍馬援發兵討平之三國屬吳因之 | |
405 【241】 永安七年以南海爲廣州雷屬交州 | |
406 宋屬越州 宋分合浦置 宋壽郡屬交州 又改屬越州齊分置徐聞縣爲齊康郡 | |
407 梁武 帝大通中屬南合州梁以徐爲合州續加南字爲南合州陳隋俱 屬南合州 陳永定間改徐聞爲齊康并以南合州領之隋開皇 間併模薄羅阿雷州三縣又置海康縣鐡把縣改齊東爲隋康縣 湛縣爲湛川縣州所領縣凡七煬帝大業初復屬合浦郡大業間 廢合州而模薄七縣復屬合浦郡 唐高祖武德十四年分合浦 郡置合州太宗貞觀元年改東合州尋改雷州貞觀初更合州爲 東合州復隋康爲徐聞八年改東合州爲雷州以有擎雷水故名 玄宗天寳元年以雷州爲海康郡肅宗至德初復爲雷州領徐聞并 遂溪屬嶺南道咸通三年屬嶺西道五代南漢亦爲雷州宋太祖 | |
408 【242】 開寳四年平南漢改爲雷州軍屬廣南西路併遂溪入海康以徐 聞爲遞角塲尋復舊 宋初遣潘美平南漢劉鋹索衣白馬以降 得州六十縣四百七十雷之元世祖年以雷爲宣尉司十八年 改爲雷州路總管府行中書省平章阿里海牙平海北改司爲總 管府順帝十五年山海<jiguan>賊宼雷是時士</jiguan><null>人</null>麥伏黃應賓潘龍等聚 徒山僭號割據十九年化州路樞密院同僉羅福領兵擊之諸賊 敗走州境以寜以保障功陞本州都元帥尋據其地 明洪武元年春羅福以全城歸附改路爲府屬廣東布政司屬海北 道大將軍廖永忠克福州順取廣州諭福納欵以指揮張秉彝成 守同知 余 麟孫開設府治領海康并遂溪徐聞三縣 二年遣副 將軍參政朱亮祖鎮之師次雷州九年增廉州石康靈山欽縣入 | |
409 【243】 雷州十四年改廉州爲府領石康靈山欽縣而海遂徐三縣仍 | |
410 雷州治 國朝因之 縣雷屬縣本漢舊縣屬合浦郡齊改齊康縣梁大通間分其地置 合州隋罷郡改縣曰齊康屬合州唐貞觀初復爲徐聞縣雷州宋 開寳初併入海康紹興中復置元明仍舊 國朝因之 徐自貞觀始名謂其地廹海濤聲震蕩曰是安得其徐徐而聞乎 此徐聞所由名也邑革置不常吾惡得而齊之雖然伯樂之御馬 也可原可濕而驪黃不與焉夫治徐者亦善御之而已 事紀 | |
411 【244】 堯命羲和宅南交舜巡狩至衡則嶺南之區當在唐虞時已入職 方乃各郡志皆始於秦蓋本史記秦取百粤之地以爲桂林象郡 然取齊取楚亦取也何獨於粤顧謂權輿且志周武王十四年儋 耳入貢十八年陳詩至南海則不待秦始通中國可知矣而載籍 不備難以考信孔子病杞宋無徵曰文獻不足春秋去夏商未遠 詩書稱載尙惜無徵矧兹海濱文献益缺欲以千百世之下追徵 千百世之上夸父逐日何可得哉且微諭太古卽宋元至今曾幾 何時而其事亦渺兮漠兮不可稽矣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紀事於徐姑從秦始中有未備俟博雅者詳焉 秦始皇三十三年遣任囂趙陀擊南趙平之置桂林南海象郡雷州 時爲象郡地 | |
412 【245】 漢高帝元年冬十一月故秦龍川令趙陀自立爲南武王陀行南海 尉事尋并桂林象郡而自立十一年夏五月遣陸賈封陀爲南越 王 文帝元年遣大中大夫陸賈諭南越王陀稱臣奉貢 武帝元鼎六年冬十月遣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僕討平南 越置七郡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立徐聞縣屬合浦 郡越相呂嘉殺漢使及越太后謀反帝遣將討平之以其地爲南 海合浦等九郡 東漢建武二十六年交趾女子徵側徵貳反遣伏波將軍馬援平之 畧地至雷交趾南粤仍屬合浦郡督於交州三國屬吳因之至宋 屬越州 | |
413 【246】 元初三年蒼梧合浦蠻反遣侍御史任連督州郡兵討降之 齊永明中改徐聞爲齊康縣 梁大通中分齊康縣置合川尋改南合州析其地置模薄羅阿雷州 湛縣並屬南合州 隋開皇十年改齊康縣爲隋康縣復析置海康鐡杷二縣仍屬南合 州大業初廢合州統屬合浦郡 唐武德五年高州總管馮盎以地降拜盎子智彧東合州刺史卽南 合地盎於三年擊新興賊洗寳徹擒之遂有番南珠崖地自號爲 總管十四年分合浦郡置合浦州以海康隋康鐡杷扇沙四縣 貞觀元年改南合州爲東合州復齊康爲徐聞 八年改東合州爲 | |
414 雷州 | |
415 【247】 天寳元年改雷州爲海康郡 至德二年復雷州領海康遂溪徐聞定三縣 梁開平三年以淸海節度使劉隱爲南海王改國號曰漢隱盡有嶺 南之地雷屬南漢 宋開寳四年遣桂州道行營都部署潘美平南漢改雷州爲雷州軍 劉德傳孫鋹遊幸無度委政宦官作燒煮剔剝刀山劍樹之刑至 是擊降之嶺南悉平以雷屬廣南西路併遂溪而入海康以徐聞 爲遞角塲尋復舊 元至正十五年土賊麥伏來張子三等據遂溪徐聞以叛十九年化 州路樞密院同僉羅福領兵擊麥伏來等平之陞福宣慰司都元 帥 | |
416 【248】 明洪武元年命征南大將軍廖永忠平嶺南羅福以全郡來歸遣指 揮張秉彝戍雷改路爲府仍以徐聞爲屬邑 二十七年命安樂 侯吳傑都督馬鑑視雷要地在徐則立海安錦囊二千户所廣東 指揮使花茂奏沿海宜立所備海盜故有是命 宏治十四年徙徐聞縣於賓樸 正德五年築徐聞縣子城 嘉靖四十三年狼兵突至刦縣庫 萬曆四十三年建登雲塔定基 四十八年詔天下餉遼是爲增餉 天啓三年癸亥登雲塔成 崇禎三年庚午裁冗官吏部題汰冗官以舒國用裁海安所吏目一 員錦囊所吏目一員磊驛丞一員 | |
417 【249】 國朝順治四年二月大兵至雷雷州明叅將蔡奎迎降淸副將汪宗 宏同降盜黃海如入鎮雷未幾海如叛去 冬十二月黃海如駕 船南渡刦雷通察奎爲内應外陷雷城汪宗宏岀走海如據雷州 先是元月有明監軍古鼐都督孫時顯帥狼兵圍雷不克海如通 蔡奎内應攻雷城陷之遂據雷<jiguan>州自稱宫保雷</jiguan><null>人</null>陳仕陞張彪爲 之爪牙富者破家貧者斃命徐有梁兄弟舉<jiguan>人三</jiguan><null>人</null>俱被殺也 徐聞士民之害實始於此矣 順治六年都督閆可義帥師撫定雷州破黃海如於平崗坡黃海如 敗遁下徐駐紥屠戮士民運米浮海而去是時海如敗遁入海爲 <jiguan>風所覆雷</jiguan><null>人</null>始得安生 順治九年知縣胡守欽貪酷異常與投誠遊擊官洪維新虐殺士民 | |
418 【250】 百無一脱鄧父子舉<jiguan>人二</jiguan><null>人</null>俱受其害土賊張彪大肆暴虐與那 練駱家相殺連年不解壬辰癸巳間民斷耕種歲飢瘴發死者闔 室 康熙元年壬寅冬十一月建海安所城設高宙廉三府水師副將將 兵二千五百統戰船援剿高雷廉三府 初詔遷海<jiguan>内差科介二大</jiguan><null>人</null>與平南王李兩廣尙固山楊提督王 將軍沈國公栗總兵同勘遷 三年詔再遷海移白鴿寨水師駐紮海安嚴詰海禁徐三面距海 被遷甚衆 是年裁縣學教諭一員英利驛驛丞一員 四年廵撫王來任革各縣里長值日夫馬 | |
419 【251】 員是年冬十二月總督部院周有德巡撫雷州展界復海安所水 師於白鴿寨 十年復水師哨船分白鴿寨海安營 十四年假兵變亂刦掠城墟鄕村民無逃生 十七年春三月海賊楊二盤踞下寨殘害徐地極慘上與府城兩 不相通士民大失天日十二月大兵渡河剿滅賊遁歸海地方始 定 二十年癸亥復設敎諭一員改分巡雷廉道 歸分巡瓊州道改 爲瓊道 二十三年甲子改高雷鎮爲高雷廉鎮 二月展開海禁 | |
420 【252】 雷地於七年雖已展界而東海地方爲賊淵藪猶在禁内至此海 氛廓淸開復原額<jiguan>魚課杜石二大</jiguan><null>人</null>會同總督吳巡撫李巡海開 復原地民始獲享魚鹽耕鑿之利 裁錦囊守備歸雷州左營撥千總防守 二十九年庚午春正月裁雷州衞及海康所歸併海康遂溪徐聞 縣 抽雷州海安二營兵撥歸三江口新協招募充額雷州營馬步守 兵二十名海安營戰守兵十五名 抽海安營兵撥歸新設州營充額 戰守兵二十二名 移白 鴿寨守備駐州本營仍以千總管領 裁兵七十四名 雍正八年庚戌改設分巡道 | |
421 【253】 肇高廉羅道改爲肇羅道駐紮肇慶仍分巡道銜分出高廉二府 合雷州一府爲高雷廉道駐高州改雷瓊道爲海南道專轄瓊州 一府並惠潮道俱加兵守銜 設各營外委千把總協理營務 雷州左營五員右營四員徐聞營一員海安營六員裁海海安所 歸併徐聞縣 九年辛亥 詔封前海安水師副將江起龍爲英 佑驍騎將軍之神 起龍宦績詳勳烈志本傳身没後靈旗雲馬 顯赫異常布政王士俊請封之 三年改設分巡道 析雷州歸 海南道復爲雷瓊道從總督鄂 奏也 二十七年壬午改雷 州各營歸瓊州鎮管轄 三十年乙酉裁雷州營副將添參將裁 中軍都司計裁兵二十名雷州協副將原管轄海安營至是改參 將兩營各管兵額不相管轄四十七年壬寅裁各武職隨丁名糧 | |
422 【254】 給養廉裁减糧額計存雷州營馬步守兵一千二百九十七名徐 聞營馬步守兵二百四十二名海安營兵八百九十六名 嘉慶十六年正月改設陽江鎮水師總兵管轄海安營九月改雷瓊 鎮爲瓊州鎮管轄海安營添設兵額外二員並設徐聞營額外二 員 十二月設海安營字識兵十八名 二十二年抽裁海安營守兵六十名 道光十一年裁海安步兵五名守兵十一名 十二年七月裁撥海安營步兵七名守兵十八名歸新改崖州協 配防 十五年裁撥海安營步兵九名守兵二十七名歸儋州營水師 | |
423 【255】 十九年裁撥海安步兵一名歸水師提標營募補配防炮台 二十九年裁撥海安營步兵五名守兵十二名歸新改大鵬協 同治八年裁海安螢兵三成 徐聞營兵三成 光緒十五年撥來海安營壬字七號銅底拖船一隻挑練水軍三十 六名 十六年閏三月挑練海安營陸軍二百五十名步兵儘數歸入 二十二年裁海安營兵二成徐聞營兵二成 二十二年撥囘海安營底兵七十五名 二十五年辦團局于治城及各市 二十八年 詔天下停科舉辦學堂縣高等小學堂設于舊義學内裁海安營底 | |
424 【256】 兵七十四名 徐聞營兵二成 加捐糧稅三成 三十年裁海安陸軍一百七十五名歸底操防 辦本城及各市巡警 三十一年裁海安營兵七成 徐聞營兵七成 舉辦防營設治城防勇三棚 外羅防勇三棚 設電局于城南門樓 三十三年改雷瓊道爲高雷道 裁海安同知一員以釐金稅項歸徐聞縣 裁海安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三員外委五員額外二員 裁徐聞守備一員外委一員 | |
425 【257】 本營現存官缺歸雷營撥守 添設邁陳市防勇三棚 裁縣學復設教諭一員 廩粮二十四名 縣各海濱鹽商報稅開作生鹽 宣統三年裁海安營兵四成 裁撥徐聞營把總一員歸雷營 并裁本營兵四成 | |
426 【258】徐聞縣志卷之三 建置志 徐邑三面環海港紛歧又無崇山峻嶺扼塞要害籌其建置城 池所當急矣易謂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周禮掌固掌修城郭溝池 樹渠之固治國然即治一邑何獨不然然城池所以衞邑縣而旌 表所以樹風聲舉凡旌淑彰善懿範<jiguan>流傳此則足繫</jiguan><null>人</null>思而當峴 山墮淚之碑者也若夫濟惠有倉避賢有驛利涉有橋與夫亭臺 塔<jiguan>閣勢若棋布前</jiguan><null>人</null>既創舉焉亦不可聽其湮没於荒煙蔓草間 也至於官廨公署乃爲出政之所尤當珍重以紀之所以崇體統 肅觀瞻與城池有互相關鍵之勢焉不可或缺也志建置 | |
427 【259】 城池 徐聞城漢元鼎置海濱討網村唐貞觀間立在蔴鞋村元至元二 十八年遷賓朴未有城明正統三年知縣李就始築土城大順六 年遷入海安所以西宼剽掠故遷宏治十四年知縣平綱申覆賓 朴創石城民苦軍桀鷔思故土故鋼復城之周圍六百餘丈 正德五年知縣汪澤增築濬濠城高一丈四尺廣八尺有奇用堪 輿議填塞北門匾其城門東曰寅賓西口迎恩南曰太平北曰永 安四門各十三丈 嘉靖三十六年知縣方逢堯開鑿城濠因雨水氾濫故環城鑿之 萬曆三年知縣張師益增築 周城間高三尺復建敵臺十二丈濶如之覆以瓦舊南 門在縣治西至是改縣前匾曰民安物阜 五年知縣田舜耕加修 以粗石重加築固 | |
428 【260】 二十五年知縣張大猷重修 月城各鐫石匾東曰朝陽南曰若時西曰有成 北曰拱極 崇禎十二年知縣吳國斗詳將文廟前建子城開文明門 旋田閭 門塞 國朝康熙三十五年知縣孫挹復開文明門 尋塞 乾隆三十七年知縣胡蓋凡重修城濠水溝 此水原北行經華捍寺至此改 行龍尾街 咸豐七年知縣梅占元大修城垣 光緒二十一年知<jiguan>縣童鳳池仝擧</jiguan><null>人</null>鄧國霖等重修城濠水溝至 此改水復北舊道 月池 縣治南門外隆慶間知縣謝朝爵田邑多火災且乏灌漑 置田鑿池申議未行萬曆二年知縣張師益鳩工成之周圍二百 餘丈許水漬不竭囘祿消息至於十二年知縣蔡宗周伐石甃砌 灌漑便之歲久湮塞至康熙三十四年知縣孫挹復加浚深運石 | |
429 【261】 環砌儲水不竭城邑賴之 海安所城 在徐聞縣東門博張村明洪武二十七年吳傑創立宏治間千户徐真重建 國朝 康熙元年復重修嘉慶六年知縣尹大璋重修 錦囊所城 縣東百里明洪武二十七年吳傑建 萬曆二十二年指揮馮馬春重修今圮基址尚存 官署 縣署 元至元二十八年遷今地廨宇無紀明洪武初知縣武亮 鼎建天順六年燬於宼宏治間知縣平綱復建規模草創正德四 年知縣汪澤重建衙宇稍備嘉靖二十六年知縣方逢堯擴而新 之中爲正堂堂東爲庫西爲幕廳後爲川堂燕堂堂左爲丞廳右 爲簿廳兩廊爲吏房折而西南爲典史廳簿㕔南爲架閣庫旋廢 萬曆八年裁承缺以丞廳爲簿廳簿廳爲典史廳以典史廳爲攢 造局尋廢局爲戒石亭爲儀門門左爲神祠祠前爲賓舘 知縣蔡宗周 改建今廢 | |
430 【262】 右爲禁獄前譙樓 國朝康熙五年知縣王玉鼎重修縣堂二十五年知縣閆如珆重修儀 門並譙樓三十一年知縣孫挹重修川堂燕堂花廳庫房改建吏 房於正堂之兩廊規制始備嘉<jiguan>慶六年知縣尹</jiguan><null>人</null>璋重修今正堂 房屋槪圮惟左右科房頗存 儒學署 明倫堂右北敎諭康熙二十二年教諭邱琳重建乾隆 四十四年教諭鍾仲裕重修前廳並大門嘉慶十年教諭石吟臯 重修後廳後廳南訓導康熙三十年訓導陸九逵重建乾隆四十 六年訓道羅禮瓊重建前廳並大門後均圮訓導假明倫堂居光 緒三十二年改爲學堂 典史署 縣治前横街西南順治年間買民屋建造 | |
431 【263】 税課司 一所西門内久廢一海安南關 寧海巡檢司署 縣東北十里武安市即曲界 東塲巡檢司署 縣西四十里邁陳市 海安倉大使 久裁署廢 錦囊倉大使 久裁署廢 英利驛驛丞 縣北遇賢塘康熙三年裁缺署廢 蹈磊驛驛丞 縣東南二十里明崇禎三年裁署廢 行署 海北道 縣北西久圮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東久圮 按察分司 縣治東久圮 | |
432 【264】 雜所 院試 東門内光緒四年知縣謝效芬仝紳士建今借爲縣署 電報局 在南城樓有線電通陸路光緒十年設無線電通海口光緒二十一年設 醫學正科 縣治西登雲坊久廢 道會司 縣治南久廢 總舖 旌善亭南今廢 崇禮祠 在城内光緒癸卯年駱克良等倡建 行館 英利公舘 康熙三十四年知縣孫挹重建乾隆四十八年知縣郭棠重修 濂濱公館 康熙三十七年知縣孫挹建今廢 中伙公館 今圮 | |
433 【265】 下橋公館 今圮 海安所公館 康熙三十五年同知斐國禎知縣孫挹建嘉慶十一年知縣羅有尚重修 縣行館 郡城府治前久爲營官所據康熙二十七年 知縣孫挹申詳歸復捐貲重建今廢爲民居 樓亭 玄武樓 縣治後 申名亭 譙樓左今圮 旌善亭 譙樓右今圮 水心亭 南門外月池中久圮同治年知縣王伯良造改 八角亭 西門外光緒二年縣主謝效棻造 泰華亭 治城安樂境雍正年造 燈樓 縣西南九十里在角尾嘴光緒<jiguan>十六年法國商</jiguan><null>人</null>建立夜間雖大風雨燈火常明輪船來往 石之以定方向 坊表 承流坊 | |
434 【266】 宣化坊 俱縣治前久圮 節愛坊 縣東西久圮 騰蛟坊 縣學東久圮 起鳳坊 縣學西久圮 | |
435 文明坊 學宫前乾隆五十四年建道光十三年改移學宮東同治五年復建立舊處 挺秀坊 <entry_addr>爲明成化</entry_addr><entry_time>戊子</entry_time><entry_way><entry_way>舉人</entry_way></entry_way>劉直卿立久圮 雙桂聯芳坊 <entry_addr>爲嘉靖</entry_addr><entry_time>乙卯</entry_time><entry_way><entry_way>舉人</entry_way></entry_way><entry_addr>陳素藴嘉靖</entry_addr><entry_time>甲午</entry_time><entry_way><entry_way>舉人</entry_way></entry_way>陳文彬立久圮 雙鳳齊鳴坊 爲明嘉靖申酉同科<entry_way>舉人</entry_way>鄧邦基鄧邦髦立久圮 登科坊 縣<entry_addr>治西爲明萬曆</entry_addr><entry_time>戊子</entry_time><entry_way><entry_way>舉人</entry_way></entry_way>駱效忠立 來鳳坊 明嘉靖謪丞林應聰以有五色鳥來翔之兆故立 都閫提刑坊 明正德間爲黄塘村斷事黄彦政立今圮 | |
436 【267】 登科坊 海<entry_addr>安所爲明天順</entry_addr><entry_time>壬午</entry_time><entry_way><entry_way>舉人</entry_way></entry_way>陳元立今廢 陳氏旌節坊 乾隆二十一年爲祿齊村何其傑妻立 鄭氏旌烈坊 雍正年爲白水塘村 妻立 黃氏旌節坊 嘉慶八年立 失傳 陳氏旌烈坊 乾隆元年爲麥聖淸妻立 詹氏旌烈坊 乾隆九年爲一排村陳子成妻立 李氏旌烈坊 乾隆十六年爲鄭丕顯妻立 林氏旌節坊 嘉慶六年爲竹仔山村楊文孝妻立于竹山村之陽 吳氏旌節坊 嘉慶六年爲 村陳舜揆妻立 趙氏旌節坊 嘉慶七年爲新村仔村李長光妻立 何氏節孝坊 道光十九年爲龍屯村吳維南妻武舉何文振女立于舊廉墟 | |
437 【268】 百歲節孝坊 光緒二年爲檳榔窩村陳文綱妻並次媳立干城外海安路左 歐氏節孝坊 爲駱妻立在治城西門外 街坊 | |
438 文教坊 西城直街 | |
439 文明坊 聖廟前街登科坊後 應瑞坊 登科坊前 仁和坊 典史署北 仁厚坊 典史署西 仁政坊 南城直街 | |
440 文前坊 義學前 | |
441 文後坊 義學后 道前坊 北城直街 元會坊 三宮堂前 元桂坊 東城直街 元亨坊 縣署北 永福坊 深井街 元富坊 縣倉前 純嘏坊 城隍廟左 | |
442 文塔坊 | |
443 文塔前 | |
444 【269】 龍德坊 打鐵街 永福坊 大街 登桂坊 南門塘 | |
445 文古坊 | |
446 文塔西 龍福坊 | |
447 文塔東 舖遞 府城南下大路 南門頭舖 十里至 南渡舖 十里至 | |
448 陳春舖 十里至 髙水舖 十里至 中伙舖 十里至 調亭舖 十里至 將軍舖 十里至 平樂舖 十里至 淳化舖 十里至 英利舖 十里至 南包舖 十里至 遇賢舖 十里至 | |
449 【270】 三篤舖 十里至 濂濱舖 十里至 蘭攤舖 十里至 頭舖 十里至 二舖 里至 觀濤舖 十里至 西門舖 徐聞城十里至 海安舖 十里至 橋梁 龍濤橋 縣東南城脚通水關 通惠橋 縣西南城脚通水關嘉靖間知縣方逢堯西南水汛乃環城鑿渠疏通水势自西而 東名玉帶水架橋一形家善之乾隆三十七年知縣蓋凡重修水溝有記 大水上橋 縣東十里元大德間主簿吳均順造長十五丈濶二丈乾隆六年<entry_way>生員</entry_way>韓莊拔重修 光緒二十年龍屯吳姓倡修 大水下橋 縣東二十里元大德間造明正德十年<entry_way>生員</entry_way>薫朝綱捐貲重造今圮 調祿橋 縣東六十里永樂十一年知縣石彦誠建 新安橋 縣東九十里知縣石彦誠建 | |
450 【271】 那調橋 縣東一百里明洪武四年知縣武亮建 孤洲橋 錦囊所西門外 官田橋 縣西南三十里成化間主簿彭用乾建 顧家堰橋 縣西南二十里明顧家建 中伙橋 縣西北三十里明代建康熙三十五年知縣孫挹重修 英利橋 縣北九十里明洪武五年縣丞楊天佑建康熙三十五年知縣孫挹重修 遇賢橋 縣北七十里遇賢舖那温水上 南包橋 縣北八十里南田水上二橋俱明洪武二年武知縣建康熙三十五年知縣孫挹移建 改名巡司 三篤橋 縣北六十里 濂濱橋 縣北五十里明洪武間縣丞楊天佑建 下橋 縣東北四十里 | |
451 【272】 | |
452 謝家橋 縣西北一百二十<jiguan>里明嘉靖間鄉</jiguan><null>人</null>謝德等建萬曆二十四年<entry_way>生員</entry_way>謝鴻恩捐貲重造 乾隆間<entry_way>貢生</entry_way>謝書禮重修爲堰 温張橋 縣東福田墟東北乾隆二十年<entry_way>監生</entry_way>翁祥槐鄒玉璧捐建 利行橋 縣西二十里戴黄市東北鄒廷佐羅肖連羅振天梁世珍鄒戴氏捐貲建 西北橋 縣西二十里芝蘭村西北故名 邁采溪橋 縣西北三十里嘉慶十三年<entry_way>生員</entry_way>謝之寶<entry_way>監生</entry_way>駱良能等倡首捐建宣統元年崩壞 歳貢駱克良捐貲重修 邁章橋 縣東北十里 那黄橋 縣南二十里 葫蘆橋 縣西北十里 庵前橋 縣西二十里真武廟前 那榜橋 縣東一百二十里 龍鵝橋 縣東九十里 | |
453 【273】 □竹橋 縣東八十里 調順橋 縣東北一百里廩生梁位魁建 桐村橋 縣東一百里崙塘社桐村前 | |
454 何家橋 縣東一百里調黎社何家村 <jiguan>大</jiguan><null>人</null>橋 調黎社 | |
455 石橋 縣東四十里石橋市東北 下尾橋 縣東北八十里龍門社田洋下尾廩貢梁位魁建 担蒟橋 縣東北八十里龍門社曲界市北廩貢梁位魁建 東灣橋 縣東北九十里崙塘社東灣村西廩貢梁位魁建 | |
456 石頭坑橋 縣東北九十里崙塘社石頭坑村東<entry_way>監生</entry_way>莫汝昭建 | |
457 石盤橋 縣東北一百里崙塘社石盤村東 | |
458 【274】 新市橋 縣東北九十里崙塘社寺郎□市 南桁橋 縣東北九十里崙塘社南□□□□□楊弼相建 海安港渡 縣東南二十里原明官渡□□江公祠 冠頭渡 縣東三十里 靑桐渡 縣西七十里即流沙渡 翁皮渡 縣西四十里 竹橋渡 海安東門石蓮山下舊造竹橋故名 九階橋 縣東九十里梁位魁建 | |
459 方巾橋 縣東七十里 | |
460 石頭橋 縣北六十里 東錠橋 縣北六十里 福田橋 縣東五十里前山石橋兩車往來要路 巡司橋 縣北七十五里 龍發橋 縣東五十里 堰頭橋 縣東四十三里 永安橋 錦囊西二里 東橋 錦囊南十八里 東井橋 錦囊西四里 鯉魚橋 錦囊西九里 | |
461 【275】 英印橋 縣東七十里連砌石路四十餘丈創自明代 康熙間林魁春修同治八年魁春子孫又自修 檳榔園橋 縣東七十里連砌石路八十餘丈雍正間林魁春倒 居梅橋 縣東七十里雍正間林魁春建路通 龍塘市 | |
462 高州潭橋 離城一百里 鳳來橋 離城百一十里相傳造橋時有一大鳥飛來棲橋頭形如鳳故名 | |
463 金貓頭橋 縣城百乙十里橋上有嶺形如貓故名 響灘橋 離城百二十里有一大石由溪底生起爲橋高四丈餘長十餘丈濶三丈餘其半如砥 水從石面過其聲潺潺故名 臨安橋 縣東八十里曲界北 泮水橋 離城一百里 邁政橋 離城百乙十里 | |
464 金薄橋 又名西嶺橋在錦囊東南傳此橋生一 半造一半 邁勝橋 縣東五十五里邁勝村東南 棉花墩橋 棉花墩村東南 紅花園橋 紅花園村東 龍塘橋 縣東九十里光緒甲午年武生頗國棟 重修 錦山橋 錦山村東南 緑泗橋 綠泗村東南 | |
465 【276】 | |
466 田靑橋 田靑村東南 洞口橋 洞口村東南 茅坡橋 縣東五十五里今圮 百畝橋 縣北五十里 | |
467 石烈橋 縣東 | |
468 馬家橋 縣東 甲村橋 縣東 | |
469 梁村橋 縣東 打嵐塘橋 縣東 利樂橋 縣東 山秋橋 縣東 那嶺橋 縣東六十里那嶺村梁姓修 仙橋 縣東六十里 | |
470 石籬溪橋 縣東五十里 水頭橋 縣東五十八里 魚埠橋 縣東四十里 長含橋 縣東八十里 澗橋 縣東八十里 伙爐橋 縣北十里 老虎橋 縣東七十餘里 博覽橋 縣東三十里 和家橋 縣西北十五里 | |
471 【277】 九宮橋 縣東七十里 木蘭橋 縣東三十五里 溪卜橋 縣東八十久圮宣統元年<entry_way>監生</entry_way>蔡 文釗陳國軍造 下洋溪橋 縣東一百里附生 李凌雲倡造 西北橋 縣西二十里芝蘭村西北故名舊址久廢光緒間監牛鄧廷璋出貲重修 邁才溪橋 縣西北三十里原有橋崩圮宣統元年駱克良捐貲重修 | |
472 高田溪橋 縣東乙百里原無橋光緒乙巳年附生何澤棠倡造 市蓄上下二橋 縣西二十五里附近戴黄市北不知建自何時舊志漏今補 塔閣 登雲塔 縣城東門外疊七級萬曆四十三年知縣趙一鶴定基天啓三年知縣應世虞畢工有記 復於塔邊建登雲會紹三座祀 | |
473 文昌 文士之赴科者餞於此黄士俊有記今館廢 塔仔 縣東壇左邊光緒初邑大旱民毁之 在兹閣 縣登雲塔前明崇禎十年知縣吳國斗建後圮國朝康三十二年知縣孫挹倡捐重 修登雲塔南祀文昌於上改名文昌閣四十八年傳謂如沈子才捐銀買遇桶那梅金竹等處田二 | |
474 【278】 十四畆令爲閣内香燈等費雍正九年學院陳惪華謂祀文昌不宜當街道諭移建文廟東祀之將 傅沈置田盡入 文廟東閣至乾隆十年仍祀文昌關帝於城外之閣分 文廟東閣田租一半土 名金竹後東坡田税一十二畝零八分八厘爲香燈五十六年知縣湯元芑重建 奎樓 縣義學前敎諭鍾仲裕建 魁星文昌閣 縣東四十里新村仔水口亭 | |
475 【279】徐聞縣志卷之四 賦役志 古者井田之法寓兵於農田所以供賦兵所以供役而其詳莫如 周禮嘗考賦貢以馭其用田役以馭其衆出於天官至於邦中之 賦四郊之賦邦甸之賦與夫家削邦縣邦都之賦關市山澤幣餘 之賦則賦有專司焉若伍兩軍師之法即兵役也師田追胥之法 即徒法也府<jiguan>史胥徒之有其</jiguan><null>人</null>即胥役也比閭族黨之相保即鄕 役也是役又有專司矣然賦役所以衞國即以衞民自後世頭會 箕歛無復周禮均土均力之遺意於是有傷杼柚之告空聽鼛鼓 而興怨者我 朝仁化翔洽苛政豁免又以丁稅攤入地糧定爲常額元元者承流 | |
476 【280】 仰化二百餘年矣特吾徐地濱於海瘠地曠莽卽禹貢所謂海濱 廣斥又所謂下土墳臚者也禹貢則壤有上中下之錯若吾徐賦 役幾難與中州比例矣姑志之以當鄭圖之陳焉志賦役 户口 漢户口入合浦郡 唐宋户口無考 元縣户二萬四千六百九十六 坊都九十里 明洪武縣户八千二百口六萬四千四百一十八 永樂同前 天順六年縣户五千八百六十 軍户二千六百三十九 醫户 二 弓兵舖兵防夫堠夫户五十五 各色匠户共二百二十 | |
477 【281】 坊都五十里 成化八年縣坊都止存二十八里 成化十八年縣户五千九百六十二口一萬三千一百七十七 弘治五年縣户五千八百三十八口一萬三千零五十三 内復蛋圖一 正德七年縣户五千六百八十二口一萬五千零七十七 嘉靖十一年縣户五千九百口一萬八千五百二十五案海南流 民一圖 萬歷十一年縣户五千八百二十三口一萬四千六百九十五 萬歷四十一年縣户五千八百二十三 軍户二千六百三十九 民户二千七百二十九 蛋户八十 醫户二 各色匠役户 二百二十 弓兵舖兵防夫户一百五十五 丁口男婦一萬四 | |
478 【282】 千七百五十六 男子九千八百四丁 成丁七千三百四十二 未成丁二百九十 不丁二千一百六十九 婦女四千九百 五十二口 崇禎十年同前 國朝順治十一年被王翰占三盤踞西山據其半户口無考 康熙三年遷海版籍未定户口無考 康熙十一年縣户一千三百八十六 縣徵丁九百九十一丁五 分婦女七百九十三口又屬編審增丁除抵補老弱開除外實增 人丁一千一百六十婦女一千一百六十八口 康熙十二年至雍正十年編審縣户男婦共五千六百七十八丁 口 男丁二千七百零三十 婦女二千九百七十五口 共編 | |
479 【283】 征銀八百五十一兩四錢一分二釐零五絲五忽遇閏加銀三十 九兩六錢六分五釐零五絲九忽五微 按丁賦自康熙五十年奉 旨以本年丁册定爲<jiguan>常額續後滋生</jiguan><null>人</null>丁永不加賦康熙五十五年奉 旨將丁糧攤入地糧永行遵照今載康熙十二年至雍正十年丁口所 徵丁賦係就攤入地糧中分晰開載非地糧之外又有丁賦也 乾隆元年 十一年 十六年 二十一年 二十六年五屆編 審縣户男丁一萬一千四百六拾五丁食鹽課口七千四百七十 四口 按丁賦旣攤入地糧則婦女已無可徵之項業經奉停編審婦 女今仍載乾隆元年至二十六年五屆編審食鹽課口仍照前 | |
480 【284】 欵以存虛名非婦女尙有計口納鈔也 乾隆三拾一年<jiguan>屆編審縣滋生</jiguan><null>人</null>丁一百零四丁 乾隆三拾六年<jiguan>屆編審縣滋生</jiguan><null>人</null>丁一百零九丁 乾隆三拾七年奉 上諭編審之例永行停止 嘉慶拾五年縣民屯户三萬零一百七拾九男六萬二千七百九 拾六丁婦女四萬五千七百八拾八口 據府志 宣統三年通邑户共二萬三千二百三拾一丁口共九萬八千四 百九拾三 按丁口舊志載康熙至雍正年共五千有奇嘉慶間增至拾萬 七千有奇此後鳩居日廣生齒日繁歷載來版籍所登應視前 | |
481 【285】 數爲更倍蓰顧嘉慶迄今代遠年湮案卷朽爛其間衰旺若何 隆替若何固無從查核第就今生聚之數計算尙不逮嘉慶間 之繁昌不知因近年飢饉薦臻民多流亡而然抑登記者之有 誤歟謹錄之以備詳考 | |
482 田賦 宋元田賦無 明洪武二十四年三千一百九十六項四十六畝四分九釐夏稅折 米一十四石九斗二升九合七勺八抄秋糧二萬五千 百六十 二石四斗八升八合二勺七抄一撮 桑絲一十二兩 魚課米 六百六十三石一斗九升一合七勺四抄 魚油八百四十五斤 一十二兩 魚鰾一十七斤十三兩 鈔一千三百五十貫四十 | |
483 【286】 四文 銅錢一千一百一十六貫六百二十文 永樂十年宣德正統景泰至天順六年官田地山稅三百大十三 項九十五畝八分八毫夏稅小麥折收糧米四斗三升八合二勺 一抄八撮秋糧租課米一萬零九百五石三斗六升七合七勺六 抄一撮 民田地塘税二千八百一十六項六十八畝四分五釐 夏小麥稅折收糧米一十石四斗七升四合二勺一抄八撮秋粮 課米九千五十五石零一升七合一勺五抄七撮 額派周歲商 稅課鈔二千一百七十八貫閏月加鈔一百八十一貫五百文周 歲市舶課鈔一十四貫六百四十文閏月加鈔一貫一百二十文 周歲比附課鈔二百七貫七百一十八文 成化元年稅三百六十三項九十五畝八分零八毫夏稅四斗三 | |
484 【287】 升八合二勺一抄二撮秋粮一萬零九十五石三斗七升七合六 勺一抄時值猺賊殘破田地荒棄丁粮大减郡御史韓雍均有實 徵定數有司見納實徵數不足又派陪粮充之 弘治十五年又加藥味翠毛麖羔水底鹿皮生漆等項夏稅一十 四石八斗一升三合四勺三抄秋粮米一萬九千九百六十一石 三斗八升四合九勺一抄八撮有徵米一萬九千九百六十九石 八斗八升三合五勺四抄八撮 歲辦魚油八百四十五斤十二 兩 歲辦魚鰾一十七斤二兩 歲歷本紙二萬一千張 歲貢 益智子一百觔 歲辦藥味料二百六十觔銀二兩五錢 歲辦 翠毛三十箇生漆四百觔共價銀三十五兩 歲辦麖羔羊狐各 色皮五百一十張價銀一百零一兩 年例坐派水底皮四張銀 | |
485 【288】 六十一兩七錢二分 白硝鹿皮二十四張半銀一十五兩一錢 五分四釐五毫六絲二忽 年例生漆一百五十觔銀一十二兩 酒醋各色課程鈔二千五百二十九貫零四百七十九文 課 米六百六十五石二斗九升二合二勺 正德七年賦稅加料與前同 秋粮遞年存留府縣各倉徵納本 色不敷每石折色價銀三錢七分賠貱虛粮其價亦同間有抽撥 折色解京銀兩弘治十四年里老呈訴殘耗後難視廣潮二郡參 議管琪覈實准免解京又嘗起運廉州府倉水陸艱阻正德十年 知府王秉良議謂非便申請都御史陳金准免起運其存留兼收 折色每石減納粮銀三錢五分賠粮查照無徵課米事例每石减 納銀二錢六分五釐民困自此少蘇 | |
486 【289】 嘉靖十一年官民田地塘三千一百六十九項四十四畝四分九 釐夏稅小麥折收米一拾四石八斗一升二合四勺三抄八撮秋 粮米一萬一千三百二石一升二合六抄 課米三拾八石六斗 三升七合五勺始行均一料價先時里甲岀料或過料多年而粮 派少或遇粮寡年而料派多民以爲病嘉靖元年始折鰾由翖毛 三項他料未折尙多至九年邵豳具奏酌定一切料價遞年官米 一石料銀一分八釐民米一石四料銀三分八釐七毫以十年爲 率解布政通融辦買與民無預民始便之 萬歷元年官民田地塘三千一百五十二項八畝五釐七毫夏稅 一十四石八斗一升二合四勺三抄秋糧一萬一千二百八十一 石六斗二合四勺五抄 | |
487 【290】 萬歷二十年續續派甲丁供用三庫料價及鋪墊銀官米每石加 派銀五釐五毫 民田地賦稅及派額折徵俱與前同 萬歷四十一年官民田地山塘稅三千二百六項一十七畝二釐 九絲五忽 夏稅小麥抵斗折收米一十四石八斗一升二合四 勺四抄 秋糧官米一千六百六十八石一斗五升八合六勺七 抄二撮一圭七粟四粒民米一萬零六十九石零四升五合四勺 五撮一圭 塘課米三十九石七斗三升二合五勺 魚課并比 附米無閏六百六十五石二斗九升二合四勺八抄遇閏加米四 十石八斗二升俱課户辦納不入通縣糧米條銀内 又屆陞科 官米課米一十二石九斗一合九勺四抄六撮五圭 實編丁五 千九百四十七丁半 歲派京庫銀以通縣官米一千二百六十 | |
488 【291】 八石五斗四升九合二勺二抄四撮一圭七粟四粒每石派銀二 錢九分又於民課米内派五百二十一石八斗七升三合一勺二 撮二圭三粟四粒每石派銀五錢四分二頂共該銀五百九十八 兩九錢四分八釐七毫八絲一忽二微五僉每兩帶徵水脚銀三 分該銀一十七兩九錢六分八釐四毫六絲三忽零 本府廣積 倉本折色米一千四百五十三石八斗九升七合四勺三抄四撮 六圭七粟三粒以通縣民課米每石連耗簟派銀四錢二分六釐 該銀六百一十九兩三錢四分三厘三毫六絲七忽零 本縣際 留倉折色學米三百一十二石以民課米每石理銀五錢該銀一 百五十六兩 派撥廉州府廣儲倉米八百七十四石五斗六升 八合七勺八抄一撮四圭八粟二粒以民課米每石折銀五錢四 | |
489 【292】 分該銀四百七十二兩二錢六分七釐一毫四絲二忽 派撥合 浦縣永安倉米八百三十八石三斗九升七合九勺九抄四撮四 圭四粟五粒以民米每石派銀五錢四分該銀四百五十二兩七 錢三分四厘九毫一絲七忽零 存留本縣際留海錦三倉本折 色米俱以民課米派五千七百六十二石九升二合五勺五抄二 撮二圭六粟六粒又稅稅米一十四石八斗一升二合四勺四抄 每石連耗簟俱派銀四錢二分六釐共該銀二千四百六十兩九 錢六分一厘五毫二絲六忽七微零 解司軍餉米二百石以民 課米每石派銀五錢四分該銀一百零八兩 額派均一料銀四 百一十三兩六錢四分一厘四毫一絲二忽零以通縣官民課米 派官米每石派銀一分八厘民課米每石派銀三分八厘六毫六 | |
490 【293】 絲一忽零 續派四司料并續增貢布價共銀二百五十二兩一 分六厘一毫七絲一忽四微零以通縣官民課米均派官米每石 派銀九厘二毫民課米每石派銀二分三厘七毫七絲六忽四微 零 鋪墊京佔料銀六十三兩六分五厘四毫九絲五忽零以通 縣官民米每石俱派銀五厘五毫六絲六忽零 增派紫竹梨木 翠毛等料銀一十三兩二分二厘三毫七絲六忽五微零以通縣 官民課米每石俱派銀一厘一毫四絲四忽六微零 軍器料銀 三十五兩九錢五分八厘一毫九絲零以通縣民米每石派銀三 釐五毫七絲一忽零 總兵廩給無閨銀三兩五錢一分五厘以 通縣官民課米每石派銀三厘零八忽九微零又椽吏衣資銀八 錢八分二釐五毫五絲五忽以通縣民課米每石派銀八絲七忽 | |
491 【294】 三微 魚課米並比附無閨六百六十五石二斗九升二合四勺 八抄該額銀二百九兩五錢六分七厘一毫三絲零内奉支除豁 虛糧一百九十七石一斗四升二合八勺六抄該銀六十二兩一 錢零議將實徵民課米内抽派抵補外尙實徵米四百六十八石 一斗四升九合六勺二抄每石折銀三錢一分五厘該銀一百四 十七兩四錢六分七厘一毫二絲遇閏年照有閏米添派係課户 辦納不入通縣糧米銀内 魚油料并水脚無閨銀五十八兩六 錢一分六厘一毫二絲五忽遇閏添派俱係蛋户納辦不入糧米 内派 供應稅監銀四兩二錢六分九厘七毫零以通縣民米每 石派銀四毫二絲四忽 按本縣田賦據舊志載 | |
492 【295】 萬歷四十一年各項銀米數目詳之矣嗣後遞年加征備悉於左 萬歷四十七年官民田地山塘三千二百零二頃八十六畝四分 八釐七毫照派銀八百六十九兩三錢八分五釐七毫 萬歷四十八年又加派三釐五毫旋又加派二釐連前每畝共九 釐通省只派七釐照派加該銀二千二百五十三兩五錢三分五 釐七毫 崇禎四年又加派三厘連前共一分二厘通省只派九厘照派課 銀二千零二十兩九錢二分二厘一毫 崇禎五年又將前剩數内每畝移派一厘三毫充本省缺額兵餉 照移派該錢四百一十六兩二錢七分二厘四毫遼餉粤餉共銀 三千四百三十七兩三錢一分四厘五毫 | |
493 【296】 崇禎九年又將前剩數内派溢地每畝一厘零三絲除前加派外 又該銀三百二十九兩七錢一分六厘二毫水脚每畝派銀四絲 該銀一十一兩一錢九分一厘一毫 崇禎十年又均糧每畝派銀三厘九毫除前加派外又該銀一千 二百三十八兩九錢三分九厘六毫水脚每畝派銀五絲該銀一 十五兩四錢八分六厘七毫 崇禎十一年俱照十年派徵惟均糧止徵一厘九毫該銀六百一 十九兩四錢六分九厘八毫水脚每畝二絲五忽該銀七兩七錢 四分三厘三毫 上明季因軍興缺餉加征額數按本縣田地 熟徵今田地荒蕪户口凋敝大有土滿之歎兹稽 | |
494 【297】 本年額徵之數詳列於右 國朝順治十一年土宼王翰黃占三<jiguan>等占據西土故</jiguan><null>人</null>民逃散稅糧 無稽 康熙三年遷海版籍未定稅糧無考 縣原額官民田地共稅三千二百零二頃八十六畝四分八厘七 毫内除荒遷無徵外 康熙十一年尙存徵熟民地塘稅三百七十七頃一十七畝零六 分二厘五毫九絲四忽六微應徵銀一千二百一十一兩一錢一 分四厘六毫應徵米色二百一十六石六斗六升六合 地丁共 銀一千五百二十三兩四錢九分零六毫四絲六忽五微起運連 閏共銀一百五十一兩三錢八分一厘七毫四絲七忽六微八僉 | |
495 【298】 七沙五塵 存留額編兵餉及留縣備支官役俸食均平驛傳軍 器料解户水脚歷日額外等項連閏共該銀一千三百七十二両 一錢零八釐八毫八絲八忽八微一僉二沙五塵内除驛傳連閏 共銀九両三錢七分二釐凢毫五絲一忽尙存實徵連閏共銀一 千三百六十二両七錢三分五厘九毫四絲七忽八微一僉二沙 五塵 差壯銀八百一十両零三錢九分六厘五毫七絲四忽零 備支府縣官役俸食心紅等項用 均平銀五十八両凢錢八分 五厘留支春秋二祭無祀鬼神等項用 均平 縣均平額銀七百六十四両六錢三分九厘八毫八絲 歲辦派 數 拜牌習儀香燭銀五錢 二次祭丁銀三十六両 祭啓聖 | |
496 【299】 鄕賢銀一十四両五錢四分 祭山川銀一十四両七錢 祭社 稷銀一十一両四錢 厲壇三祭共銀一十五両 曆日銀二両 門神挑符銀一両四錢 鄕飲二次共銀八両 迎春土牛芒 神牲醴祈雨祈晴護日月食香燭共銀四両 本縣朔望行香講 書紙筆銀四両 季考<entry_way>生員</entry_way>銀二十二両 縣所操練犒賞軍兵 銀四両 守巡二道閱操犒賞銀七両五錢 解海康縣湊支 分守道油燭銀八両 解海康縣凑交 上司巡歷駐紥皂迎 送銀八両 上司經過紙箚油燭米菜銀二両零五分二厘 查 盤委官紙箚油燭米菜銀三両六錢八分八厘 夫馬銀二百四 十両 <jiguan>正來降彝</jiguan><null>人</null>稻穀銀二十五両 孤老柴米布帛銀六両 三錢六分 府學歲<entry_way>貢生</entry_way>盤纒花紅羊酒銀二十四両六錢六分 | |
497 【300】 七厘 額辦派數 察院考試<entry_way>生員</entry_way>花紅卷餅銀一十三両 察院閱操 犒賞軍兵銀二両 修補知縣轎傘銀二両 應朝官員造册酒 席銀四両 應朝囘任典史什物祭祀銀二両八錢六分六厘七 毫 賀新<entry_way>進士</entry_way>旗匾花紅羊酒銀一両一錢六分六厘九毫 迎 宴新<entry_way>舉人</entry_way>旗匾花紅酒席連府共銀二両九錢四分九厘五毫 起送會試<entry_way>舉人</entry_way>酒席銀三両凢錢二分六厘 縣學歲<entry_way>貢生</entry_way>盤 花紅酒席銀三十七両 歲考<entry_way>生員</entry_way>童生入學花紅銀一十六両 五錢 縣科舉<entry_way>生員</entry_way>盤銀五両九錢八分六匣五毫七絲 新 官到任合用祭祀酒席轎傘執事小修什物本府同知經歷訓導 銀一十六両三錢六分二匣六毫一絲 本縣銀二十八両 | |
498 【301】 雜辦派數 原額派銀四十両續加四十両一切迎送 詔 香 燭陞任官員執事祭祀猪羊卷箱扛索修襦各衙什物上司使客 下程敎官出入夫馬發學寫榜紙筆造册書手工食檢驗什物總 叅官員提兵經過柴燭米菜察院考試花紅等項俱在此支用修 理各衙宇公舘共銀七十両 除荒遷裁扣外現存均平銀一百 零八両四錢二分零一毫留支 拜牌銀五錢 迎春銀四両 春秋二祭銀三十八両五錢六分 無祀鬼神銀一十五両 歷 日銀六両 孤貧口糧銀六両三錢六分 府學歲貢盤銀七 両四錢零一毫 會試水手銀三十六両 雜役 縣均徭無閏額銀一千九百零三両八錢八分八厘 遇閏加銀 | |
499 【302】 九十二両五錢九分八厘六毫 布政司解户銀七十五両 分 守海北道皂工食銀三十一両六錢遇閏加銀一両八錢 梧 州府門役廩給銀一十九両五錢 逢會試<entry_way>舉人</entry_way>水手銀三十六 両 本府佐貳並首領柴薪銀七十一両遇閏加銀六錢 本府 皂並各廳一十八名工食紋銀一百二十二両四錢遇閏加銀 一十両零二錢 本縣知縣主簿典史薪夫七名共銀八十四両 遇閏加銀九両九錢九分九厘 本縣值堂門子工食銀七両二 錢遇閏加銀六錢 本縣值堂並各廳皂工食共銀一百一十 両二錢遇閏加銀九両六錢 禁子工食刑具共銀四十四両八 錢遇閏加銀三両七錢三分三釐二毫 儒學齋夫四名工食銀 四十八両遇閏加銀四両 膳夫二名銀四十両遇閏加銀三錢 | |
500 【303】 三分三厘三毫 聖殿門子一名工食銀六両遇閏加銀八錢六 分六厘六毫 分守海北道門子工食銀五両遇閏加銀四錢一 分六厘六毫 預備海錦三倉斗級工食銀三十両零六錢遇閏 加銀二両五錢五分 際留倉斗級工食紙箚銀一十七両九錢 六分八厘遇閏加銀一両二錢 舖兵工食銀並赤曆等項銀二 百四十七両七錢二分遇閏加銀一十九両八錢 弓兵共工食 銀一百一十五両二錢遇閏加銀九両六錢 裁扣充餉銀一百 四十五両五錢 各處渡夫工食並修船銀一十二両六錢遇閏 加銀八錢正 按前項均徭銀両此本縣原額舊制也因荒遷無徵錢糧不敷間 有支給盡入在均平差壯等項之内姑存之以備考焉 縣民壯 | |
501 【304】 額銀一千三百八十七両二錢遇閏加銀一百零凢両八錢 守 城民快一百三十八名工食銀九百九十三両六錢遇閏加銀八 十二両六錢 雜差守庫民壯五十四名工食銀三百二十四両 遇閏加銀二十七両 餘扣牌充餉銀六十九両 除除荒遷裁 扣連閏共現徵銀八百一十両零三錢九分六厘五毫七絲四忽 零留備支府縣官役俸食心紅等項 縣驛傳額銀四百七十七両六錢零五毫 踏磊驛支銀一百八 十八両八錢三分九厘零七絲二忽 英利驛支銀一百七十九 両八錢七分零一絲一忽餘餘扣解府充餉銀一百零八両九錢 九分一厘四毫四絲 國朝驛傳銀自兵荒遷界無徵並除節裁充餉外僅存十之一二矣 | |
502 【305】 康熙十年本縣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及荒遷外尙存徵銀八両 七錢九分一釐二毫八絲三忽遇閏加銀四両二銀正 縣稅契原額徵銀五十両現徵起解充餉 康熙二十三年奉文加增銀二十両遞年足徵起解 上見舊志 通縣自康熙十二年至乾隆十八年墾復稅一千六百二十四頃 九十畝零八分四釐七毫二絲四忽應徵銀三千八百八十三両 八錢六分九釐三毫二絲一忽一微四僉六沙八塵遇閏加銀四 十九両八錢九分九釐九毫 乾隆十九年至二十四年墾復稅一十五頃零四畝六分八釐三 毫一絲應徵銀一十八両零五分六釐一毫九絲四忽遇閏加銀 六錢三分六釐九毫八絲八忽 | |
503 【306】 乾隆二十五年至三十五年墾復稅七頃六十二畝四分應徵銀 九両一錢四分八厘遇閏加銀三錢二分二厘七毫七絲 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五年墾復稅四頃零二畝七分應徵銀四 両八錢三分八厘四毫遇閏加銀一錢零九厘四毫零五忽 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墾復稅二頃二十四畝八分應徵銀 四両九錢一分三厘六毫遇閏加銀一錢零二厘七毫八絲七忽 又一頃乾隆三十四年額外陞科官民田地山塘起稅七頃二十 二畝五分四厘二毫九絲二忽應徵銀一十八両六錢二分一厘 三毫一絲七忽八微七僉六沙 上共墾復稅一千六百六十一頃二十五畝九分七厘三毫二絲 六忽連存熟稅三百七十七頃一十畝零六分二厘五毫九絲四 | |
504 【307】 忽六微通縣共稅二千零三十八頃三十六畝五分九厘九毫二 絲零六微 起科則例 一則官田每畝科官正耗米三斗七升 四合五勺積二畆六分七厘零二絲爲糧一石 二則改科官田 每畆科官正耗米一斗二升四合八勺三抄四撮積八畆零一厘 零六絲爲糧一石民田通縣同則每畆科民正耗米三升二合一 勺積三十一畝一分五厘二毫爲糧一石 一則官地每畆科官 正耗米二斗一升四合積四畝六分七匣二毫爲糧一石 二則 改科官地每畝科官正耗米七升一合三勺四抄積一十四畆零 四厘七毫爲糧一石民地通縣同則每畝科民正耗米三升二合 一勺積三十一畝一分五厘二毫爲糧一石 一則官僧寺地每 畝科官正耗米二斗一升四合積四畝六分七厘二毫爲糧一石 | |
505 【308】 二則改科官僧寺地每畝科官正耗米七升一合三勺四抄積 一十四畝零一厘七毫爲糧一石 一則民麥地每畆科夏稅米 二升一合四勺積四十六畆七分二釐九毫爲粮一石 二則改 科重麥地每畝科夏稅米五升九合九勺二抄積 十六畝六分 八厘八毫爲粮一石每畝又派民正耗米一升六合零正抄積六 十二畝三分零五毫爲粮一石 三則正重麥地每分科夏稅米 一升一合九勺八抄四撮以地八釐三毫四絲爲粮一升又帶派 民正耗米三合二勺一抄積三分一釐一毫五絲爲粮一升 一 則官山每畝科官正耗米二斗一升四合積四畝六分七釐二毫 爲粮一石 二則改科官山每畝科官正耗米七升一合三勺四 抄積一十四畝零一釐七毫爲粮一石 民山每畝科民正耗米 | |
506 【309】 三升三合一勺積三十一畆一分五釐二毫爲粮一石 塘通縣 同則每畆科民課米五升積二十畝爲粮一石 各官米每石派 粮科銀二錢九分一厘七毫二絲四忽 不派四差 民米每石派粮 科四差銀八錢六分二厘八毫零七忽 民課米每石派課科銀 五錢二分零五毫八絲六忽 不派四差 夏稅米每石派倉料銀四 錢二分六厘 不派四差 又一頃地畝 即鹽灶畝 餉銀以通縣官民 田地山塘等稅照萬歷四十八年例每畝派銀七厘零三絲零八 微三僉一沙每両派水脚銀一分五釐 上係起科舊例 現在徵米係照官民二例按畝奉行頒徵官稅每畝征銀五分一 釐二毫六絲遇閏加銀三毫民稅每畝征銀三分七厘四毫遇閏 加銀六毫七絲 | |
507 【310】 按舊志不載起科則例查則例之設自裕國籌軍而外所以厘 奸蠹絶侵漁使民知 國家之取民有制而樂於輸將隨地立法叅錯不同而惟正之供歸 於恤下今據郡志引賦役全書增入稅畝之下以便考 通縣徵米六千九百八十七石六斗三升凢合一勺八抄二撮 已 折 入徵銀項下 今無此米數 微銀五千三百七十五両零一分六厘 徵本折物 料溢額價銀二十八両零九分 康熙二十七年 歸入起運項下 徵雕漆衣裝銀三両 五錢九分九厘 康熙三十四年 歸入起運項下 徵南工匠價銀一十一兩四錢七分 六釐 始於雍正七年連水 <jiguan>脚派</jiguan><null>人</null>民糧徵解 徵稅契額銀五十両 尙有盈餘按年徵收 多少不等盡行批解 徵雜 稅銀一百一十両零九錢零八厘 徵魚課銀六十兩零五錢六 分 徵新增丁口銀六百三十二兩六錢八分五釐 徵屯丁地 | |
508 【311】 租銀一十五両六錢八分四釐 上共徵銀六千二百八十八両零一分八厘内除改徵本色米銀 二百二十六両五錢三分八厘尙實徵銀六千零六十一両四錢 八分遇閏加銀一百零三両五錢三分 起運銀四千三百三十 八両零八分四厘遇閏加銀六十両零六錢五分九厘 存留備支均平共銀一千七百二十三両三錢九分六厘遇閏加 銀四十二両八錢七分一厘 少不足支起 運項下支足 解布政司解户水脚銀 四十三両五錢零二厘 原額銀一百二 十両除荒扣去 解海防同知俸銀八十両 役食銀一百七十四両遇閏加銀一十九両三錢 燈夫工食銀 一十二両 奉裁彚解 解府學敎授俸銀四十五両 訓導俸銀四 十両 膳夫工食銀一十三両三錢三分三厘遇閏加銀一両一 | |
509 【312】 錢一分一厘一毫 齋夫門子工食銀四十五両六錢 本縣俸 銀三十三両一錢五分一厘 原額四十五 両扣荒攤減 役食銀二百九十四両 遇閏加銀二十四両五錢 民壯二十名工食銀一百零八両遇 閏無加 原壯五十名工食銀三百両閏加銀二十五両除扣荒外尚存銀二百二十四両六錢 零八釐雍正十三年裁民壯三十名扣銀一百零四両六錢零八釐彚解充餉又除銀 十二両加給禁卒閏 銀奉文扣解充餉 舖兵工食銀一百九十二両遇閏加銀一十六 両 縣燈夫工食銀二十四両 奉裁彚解 典史俸銀三十一両五 | |
510 錢二分 門皂馬夫工食銀三十六両遇閏加銀三両 敎諭俸 銀四十両 訓導俸銀四十両 齋夫門子工食銀四十七両六 錢三分五厘遇閏加銀四両二錢 寜海司巡檢俸銀三十一両 五錢二分 皂工食銀六両遇閏加銀五錢 東塲司巡檢俸 銀三十一両五錢二分 皂工食銀六両遇閏加銀五錢 廩 | |
511 【313】 生二十名餼糧銀四十八両 膳夫工食銀一十三両三錢三分 三厘遇閏加銀一両一錢一分一厘 上係備支項 拜牌香燭銀五錢 迎春土牛等項銀四両 縣學春秋丁祭銀 四十五両五錢八分一厘 山川社稷春秋二祭銀二十四両 文昌春秋二祭銀二十六両六錢六分七厘 關帝春秋二祭並 賀䜥銀四十両 無祀鬼神每年三次祭銀一十四両八錢零二 厘 時憲書銀七錢二分五厘 解司造册 孤貧口糧銀一十四両 四錢遇閏加銀一両二錢 鄕飲酒禮銀四両 荒缺無徵 修理學 宮銀四両 荒缺無徵 上係均平項 另昭忠祠春秋二祭銀六両 三錢一分 嘉慶九年奏文建 曠項下請領支銷 以上據府志 原熟稅並首墾共二千零三十八頃三十六畝五分九厘九毫二 | |
512 【314】 絲零六微除虚報攤墾外今尙徵實銀五千一百三十八両一錢 二分七厘四毫 又徴本折物料溢價銀二十八両零九分 徵 雕漆衣裝銀三両五錢九分九厘 徵軍器銀一両五錢零二厘 徵匠價派入地稅銀一十一両四錢七分六厘 徵稅契銀五 十両 徵雜稅銀一百一十両零九錢零八厘 徵魚課銀六十 両零五錢六分 徵舊丁口銀二百一十八両七錢三分六厘七 毫 徵新增丁口銀六百三十二両六錢八分五釐 徵屯丁地 租銀一十五両六錢八分四厘 徴額外陞科官民田地銀一十 六両六錢四分九厘九毫 上共徵銀六千二百八十八両零一分八釐内除改徵本色米價 銀二百二十六両五錢三分八釐尙存銀六千零六十一両四錢 | |
513 【315】 八分正遇閏加銀一百零三両五錢三分正 起運銀四千三百 二十四両七錢五分一厘遇閏加銀六十両四錢七分二厘七毫 八絲三忽二微留支 均平銀一千七百三十六両七錢三分九 釐遇閏加銀四十三両零五分五釐一毫零八忽七微 少不足支起 運項下支足 備支均平項 解布政司解户水脚銀四十三両五錢零二釐 原額銀一百二 十両除荒扣去 解解海 同知俸銀八十両 光緒三十四 年奉裁彚解 役食銀一百七十四両遇閏加銀 一十九両二錢 光緒三十四 年奉裁彚解 燈夫工食銀一十二両 久奉裁 彚解 解府 學敎授俸銀四十五両 訓導俸銀四十両 膳夫工食銀一十 三両三錢三分三厘遇閏加銀一両一錢一分一厘一毫 齋夫 門子工食銀四十五両六錢 本縣俸銀三十三両一錢五分一 | |
514 【316】 厘 原額四十五 両扣荒攤減 役食銀二百九十四両遇閏加銀二十両零五錢 民壯工食銀一百零八両遇閏無加 原額五十名工食銀三百両遇閏加銀二十 五両除扣荒外尚存銀二百二十四両六錢 零八釐雍正十三年裁壯三十名扣銀一百零四両零六錢零八 釐彙解充餉又除銀一十二両加給禁卒閏銀奉文扣解充餉 舖兵工食銀一百九 十二両遇閏加銀一十六両 燈夫工食銀二十四両 久奉裁 彚解 典 史俸銀三十一両五錢二分 門皂馬夫工食銀三十六両遇閏 加銀三両 敎諭俸銀四十両 光緒三十三 年奉裁彚解 訓導俸銀四十両正 齋夫門子四名工食銀四十七両六錢三分五厘遇閏加銀四両 二錢正 據今奏銷作五十両零四錢光緒三十四 年已奉裁三名扣銀三十七両八錢彚解 寜海司俸銀三十一両五 | |
515 錢二分 皂工食銀六両遇閏加銀五錢 東塲司俸銀三十 一両五錢二分 皂工食銀六両遇閏加銀五錢 廩生二十 八名餼糧銀四十八両 光緒三十三 年奉裁彚解 膳夫工食銀一十三両三錢 | |
516 【317】 三分三厘遇閏加銀一両一錢一分一厘 光緒三十三 年奉裁彚解 拜牌香燭銀 五錢 久奉裁 彚解 迎春土牛等項銀四両 久奉裁 彚解 縣學春秋丁祭銀四 十五両五錢八分一釐 山川社稷春秋二祭錢二十四両 文 昌春秋二祭銀四十両 原二十六両六錢六分七 釐後奉文加入足四十両 關帝春秋二祭並賀 䜥銀四十両 無祀鬼神三次祭銀一十四両八錢零二厘 久奉裁 彚解 時憲書銀七錢二分五釐 另册解司 孤貧口糧銀一十四両四 錢遇閏加銀一両二錢 鄉飲酒禮銀四両 荒缺無徵 修理學宮 銀四両 荒缺無徵 另縣養廉銀六百両 由司請領 縣巡典三員養 廉銀一百八十両 由公用火 耗支領 昭宗祠春秋二祭銀六両三錢一分 奉文建曠項 下請領支銷 三成加捐自光緒二十八年奉文行起至今宣統三年未停止 | |
517 【318】 每年加捐糧稅三成每畝銀一分一厘二毫二絲共徵銀一千七 百七十両零一錢七分一釐六毫解司 遇閏加銀四十二両一 錢九分九釐四毫解司 每年加捐民米三成共徵銀七十八両九錢二分三釐解司 糧稅應徵火耗額數 一奉頒額徵地丁錢糧并外賦首墾漁課屯丁各項共銀六千二 百八十八両零一分八釐内除米價雜稅稅契三項共銀三百八 十七両四錢四分六釐例不徵耗外尙實銀五千九百両零零五 錢七分二釐 一派徵九分火耗銀五百三十一両零五分二釐 解司 一派徵三分院司養廉銀一百七十七両零一分八厘解司 | |
518 【319】 一派徵九釐部費銀五十三両一錢零五厘解司 一派徵四分公用火耗銀二百三十六両零二分二厘留支縣巡 典三員養廉銀有餘解司 按徵册派畝徵銀五千九百両零零五錢七分二厘計稅有一 十五萬七千七百六十九畝三分一厘五毫四絲八忽外有盈 餘銀一百三十八両不上解計稅有三千六百八十九畆八分 三厘九毫七絲二忽較之前稅二十萬有奇固因虛報攤墾而 减少然卽此額徵五千九百両餘之數細核尙有外賦漁課屯 丁等項在内究非全解畝數可知年久積弊科吏隱瞞脫漏不 可以言 又按每年徵稅原富户輪當貼差後因若輩營私罔利充欵三 | |
519 【320】 四千金買官攬圖合甲以私相授受至圖差收糧勒索貼差倍 數民不堪其騷擾且火耗銀原每徵正銀一両卽帶徵火耗銀 一錢六分後有加至四錢七分者每百両原補紋水八両後有 加至十四両者每百両原補秤頭三錢後有加至六七錢者科 吏種種舞弊苛派蠹民殆甚宣統元年駱紳克良憐民傷慘自 出控費多數聯名累訴 上司竟爲科吏運動寢案三年得吳 紳霏呈請諮議局表决照會 制憲札府飭縣查覆適遇 王 明府保民若赤集紳妥議詳禀定章而箕斂之苛始免焉 | |
520 蘇步濂 志 本縣優免銀三十七両五錢遇閏無加每衿一名免地丁銀二錢 七分九厘四毫七絲 每年不足支於起運項下扣足若支不足盡歸 起述郡志所裁如比今僅得四十名生優免 按郡志載各縣優免銀於乾隆十年經合郡紳衿同捐岀助修 | |
521 【321】 貢院知府孫慶槐刻碑記之在院大堂左核其數自與房科開 出不符未知孰是且查海遂二邑優免例後均如舊今我徐僅 四十名生優免餘俱向隅不知奉文裁减抑書吏舞弄私肥而 然無從實考 屯田 錦囊所二屯 一百户張鑑 一百户朱宣共田三十六頃六十 畝納實糧五百零一石 海安所二屯 一百户石榮 一百户張延共田四十頃五十六 畝納實糧五百九十四石六斗 國朝順治間雷以土宼擾攘征剿頻仍軍户死於盜賊繼於流離十 亡八九屯已幾廢迨康熙元年三年兩遷界衞官奉裁屯田棄於 | |
522 【322】 界外遂不復知有屯矣康熙七年展界設衞所漸復官職招墾給 牛種以次修屯兵之政而田經屢遷多半荒不可種康熙二十九 年奉文仍裁衛所官職將衞屯糧及海康樂民二所屯糧歸併海 遂徐三縣民田粮内徵納除荒遷僅存屯稅二十四頃一十三畆 九分徵粮二百一十一石一斗八升二合自康熙三十五年至嘉 慶十五年共墾復衛及海康樂民所屯稅二十七頃三十三畝一 分徵粮一百零八石一斗三升九合四勺計原存並墾復共歸併 實稅五十頃八十五畝八分徵米四百一十九石八斗二升一合 四勺雍正八年又奉文將錦囊海安二所屯粮歸併徐聞縣管理 除遷荒僅存屯粮稅三十二頃三十八畝九分徵米二百八十七 石六斗四升一合二勺自雍正十年至嘉慶十五年共墾復錦囊 | |
523 【323】 海安二所屯稅二十六頃五十三畆五分四釐徵米二百三十五 石六斗六升零八勺計原存並墾復共歸併實稅五十八頃九十 二畝四分四厘徵米五百二十三石三斗零二合一勺衛及四所 通共歸併屯稅一百零三頃七十八畝二分四厘實徵米九百四 十三石一斗二升三合五勺自歸併屯粮之名雖存實皆民納之 而非軍納之也今將歸併屯粮條目及撥給各營兵食開列於左 歸併衞所黄源卞政任深鄭玘陳和唐良俊六屯 海安錦囊所屯丁陳文高劉起信劉仕通陳土正陳國興五名 共歸併屯米六百四十四石四斗一升零五勺按年徵收撥給徐 聞海安二營兵粮 内除唐良俊一屯係欺 隱稅撥歸粤秀書院 改徵本色米二百六十三石零七合五勺撥給徐聞海安二營兵 | |
524 【324】 粮 康熙二十九年編審屯丁銀一十五両六錢八分四厘零 海安地租銀二両正 自乾隆三十七年後編審之例永行停止其新增及滋生屯丁食 鹽課口永不加賦與民賦同 屯軍之設始於洪武間原以備海倭二賦其後官則或裁或設軍 則或全伍或革伍粮則或全科或減科或折色或本色二百年來 因其變而爲之所者實稱多故康熙初年因土宼滋擾大有修復 屯政之意然久荒之田不可耕已散之户不可集未幾而土宼貼 附郡不用兵裁衞所罷軍官陞科屯田軍歸營制自康熙二十九 年雷無屯矣兹除衛所軍官仍舊具載兵制外而屯田屯丁徵米 | |
525 【325】 徴銀另紀於此各以類附庶便查考 據郡志 按屯米所以撥歸徐聞海安二營爲兵粮其米每年限於九月 内輸納三分之一其二分限於十二月内輸納第年久生弊官 衙藉口納來之米不佳致屯户一再延悞無能完課後廹變通 辦理公議於催徵時期按照市價折錢繳納以歸劃一而便施 行乃一弊方去一弊又生譬如市價每斗官米只須三四百錢 官衙必勒至六七百錢始准完納者其餘房規雜費尙占多數 種種苛歛民實不堪宣統元年經陳德明爲民訴寃聯名上控 旋被葉主誣禀加罪累月始脫此案遂寢兹王明府會紳妥 酌將屯粮折徵定價若干詳禀批准以裁革積弊而民便輸納 孔邇之歌卽在此舉矣謹就所定章程開列於左 | |
526 【326】 每年額徴屯米六百四十四石四斗一升零五勺 原徵不及額每年由官 墊米一十七石零零零 五勺 每年每米一石折價銀一両一錢九分另加補水銀共銀一両三 | |
527 錢零九釐 每徴正銀一両帶征耗銀一錢六分 如每徵正銀一両一錢九分即 帶徵耗銀一錢九分零四毫 每徵米一石帶收厘頭書吏雜費銀三錢七分四厘每徵米一石 帶收倉房辦公費銀一錢七分 連上共計每官米一石應徵正耗規費銀二両零四分三厘四 毫 | |
528 吳霖志 鹽課 縣厫原額鹽課銀三十八両七錢四分五厘又續增引餉銀一十 | |
529 【327】 両零二分係灶丁辦納起解 國朝康熙二十年奉文加增課餉銀六十一<jiguan>両二錢五分商</jiguan><null>人</null>輸納 康熙二十六年奉文按丁加增銀二両零四分於康熙三十二年 欽奉 上諭事案内減除一半尙加銀一両零二分係灶丁辦納起解 康熙三十二年奉文按餉配引加銀三十七両九錢三分又照引 加滷耗銀一十一<jiguan>両一錢七分商</jiguan><null>人</null>輸納起解 康熙三十二年至四十六年奉文該配引四百三十二道六分一 厘零八絲七忽三微零一沙一塵三<jiguan>埃一渺三漠商</jiguan><null>人</null>告折完餉 今仍之 鹽鈔 | |
530 【328】 縣鹽鈔額銀一百六十四両五錢三分八厘有閏加銀一十三両 七錢一分一厘五毫 按鹽鈔額編銀両明萬歷二年酌定額銀隨丁口多寡派數也 今荒遷逋絶鈔銀减少俱編入前項丁口數内姑存之以備考 生鹽漏水 光緒三十三年本縣<jiguan>西南各海濱商</jiguan><null>人</null>報稅開造生鹽有百餘漏 水每漏水納銀二十五両迄今鹽路滯消原創漏水已廢圯幾半 魚課 縣魚課原額無徴虛實米共銀一百二十五両四錢二分五厘一 毫 康熙二十四年報復魚課虛米共銀二十一両九錢八分零八毫 | |
531 【329】 四絲零五微五僉現徵起解充餉 無徵魚課銀一百零三両四錢五分四厘二毫五絲九忽四微五 僉現在召募 雍正十三年墾復魚課米一百二十二石四斗五升八合二勺四 抄徵銀三十八両五錢七分四厘三毫又魚油料銀五十八両六 錢一分六厘二毫遇閏加銀一十三両蛋户逃絶全荒無徵今仍 之 舊郡志洪氏論曰稽其版圖民之分數可知觀其稅畆國之貧 富可知雷屬在濱海地稱魚鹽萬頃沃野斥減半之地財賦無 所岀民無素封之家卽儉積一二不過供歲終輸將使門無索 貸之吏巷絶夜吠之犬亦云樂矣遇歲豐則傷於穀賤而追呼 | |
532 【330】 不前歲歉則苦於騰價而饔餐不給此雷屬疾苦之通病也在 順治四年丁亥以來狼兵之擾重以西宼大兵之後加以遣徙 流逋亡十不存一雷户口二萬四千有奇今止五千矣稅項一 萬三千有奇今止二千<jiguan>四百矣按其籍</jiguan><null>人</null>滿傷心履其畝土滿 <jiguan>慘目仁</jiguan><null>人</null>君子至此勢窘於點金治等於畫餅雖陳鄭陝之圖 徒泣賈生之淚於實用奚 裨哉近奉 嚴旨招撫安插户口之册歲上牛種之給難周如遂徐二邑土著絶 少插地報墾大半吳石流民今年東莊明年西市今歲告墾來 歲抛荒將來莫大之隱患實始於此匪繫民病亦官之苦揆其 所由皆因差役繁難不敢久居以圖避役之故全賴良司牧子 惠元元以實心行實政以實政期實效馭之以廉撫之以寬毋 | |
533 【331】 襲安插之虛名克臻牛種之實惠需以十年之生聚十年之敎 誨然後庶而富富而敎<jiguan>次第可圖也鄭</jiguan><null>人</null>之著誦也曰我有田 疇子產植之我有弟子子<jiguan>產誨之雷屬之</jiguan><null>人</null>將翹首祝之矣按 近百年來縣屬地土辟田野治加以推廣商務殖貨居奇稱富 <jiguan>有者頗不乏</jiguan><null>人</null>卽在貧民耕山漁水亦各食力有餘無甚嗷嗷 苦是昔之徐爲荒郊者今爲樂土矣諺云欲拔貧詣徐聞或非 誇語乎所願生於徐者力圖進步勿沾沾自足可矣 | |
534 吳昭泰志 雜稅 檳榔稅 檳榔靑每籠稅銀四分正計四千爲一籠 奉减每包稅銀九厘正計三千爲一包 | |
535 【332】 檳榔鹹每籠稅銀三分計一萬枚爲一籠 奉減每籠稅銀一分三厘五毫 檳榔乾每萬個稅銀二分正 奉减每萬個稅銀九厘正 檳榔玉每百觔稅銀二分正 奉減榔玉每百觔稅銀九厘 按舊志載雷俗嗜檳榔合蔞葉食之賓主婚聘尙此成禮商自 瓊南舶海至府城南亭河下發沽舊無稅因建新城衆議抽稅 佐之城成稅遂報入充餉委官抽收檳榔之稅實自此始舊刻 碑例俱船載檳榔蔞數以貨之多少爲稅之輕重今本縣則係 手車陸運照籠數輸納耳 | |
536 【333】 額徵東關市榔稅銀三十三両七錢零八厘遞年抽收解司充餉 康熙十九年奉文加增榔稅銀一百三十両 奉裁無徵 棉花紙茶木板鹹蝦苦油等項今俱不徵蓋先年禁革已久也 縣雜稅原額應徵銀一百一十両零九錢零八厘 額徵葛價稅銀二十七両二錢<jiguan>遞年各社採葛</jiguan><null>人</null>户派徵解司充 餉 按舊志本縣山坡稅銀五<jiguan>十両各社耕坡</jiguan><null>人</null>户派徵其稅起於 明嘉靖四十一年派各社户墾耕辦納解司充餉自 國朝淸丈後耕熟者盡數新陞科此稅倍納民甚苦之縣南工匠價 原額應徵銀並水脚共銀九錢零七釐一毫遞年徵完起解司充 餉 | |
537 【334】 牛稅 遞年通府徵銀一百二十両解府充餉 水牛每隻稅銀五分 黄牛每隻稅銀三分 陳郡志曰舊志載牛稅在府北八十里拱辰市按季委官抽收 各牛商販牛隻多少不一遇多溢額盡報循還遇少缺額亦照 收數起解難以補足凡販牛自海南徐聞到府俱於此報稅三 縣無抽查雷郡盛時拱辰墟乃牛販之集也故足有數額自兵 荒<jiguan>以來墟塲絶無</jiguan><null>人</null>到何從一牛至墟作賣買耶自 國朝順治康熙間郡守屢詳 上臺請割牛稅竟不邀允檄徴如故萬 不得已俱行三縣捐解今雖流亡稍聚而瓊南高凉販牛者亦 不一顧前請 兩院各憲檄行鄰郡弛敗牛之禁而本屬申私 宰之條庶幾日後漸復墟塲得徵舊額不致貽永遠賠納之累 | |
538 【335】 也 按此稅三縣抽捐亦萬不得已之舉乃行之愈久其弊愈多前 收水牛每頭銀五分今竟折收三百錢者前收 牛每頭銀三 分今竟折收錢二百五十者民脂民膏能堪此朘削之厲哉 駱 克良志 牛判稅 明萬歷二十七年稅鹽入粤奉文徵起本府派徵額銀三十両又帶 徵遂溪四社銀十二両係屬<jiguan>九關屠户軍民</jiguan><null>人</null>等告判四十二 年奉文於四月初一日以後停止 按牛判銀起於稅鹽當時極稱厲民幸卽停止 國朝嘉道以後復舊抽收派行三縣日增多數有每牛收錢一千二 | |
539 【336】 百五十者流害誠無窮也 倉儲 常平倉 縣治内東北 際留倉 貴生書院東今廢 義倉 分司東今廢 社倉 有入設在戴黄曲界觀濤塘濓濱石橋五里 英利錦囊八社 見郡志建置門 按縣有社倉所以助常平之所不及誠爲便民良法惟行之旣 久社正書役營私蠹耗弊竇叢生不得不追價歸官以致捐於 民者竟於民無濟查各倉及穀皆紳耆管理未卽隳廢爰附詳 之以望廢者之議復存者之善後云今光緒間現繳岀蔡如秀 倉穀折錢一百餘千文 | |
540 【337】 藉田 縣藉田四畝九分祭 先農粢盛穀四斗耔畝穀一石 | |
541 【338】卷之五 學校志 天地生才天地不能使其才一一成就以歸範圍此其責付之於 君師故三代之時庠序學校各有專司流及春秋王綱解紐大道 榛蕪斯文之統寄在儒生而尼山一席薈萃七十三千之士於其 内遂爲千古大敎育家之宗師由春秋而來歷秦漢隋唐以迄宋 元明官而曰博士曰文學椽曰敎授曰學正曰敎諭訓導等員儒 而若鄒嶧若江都若河汾若鵝湖鹿洞若東林復社諸講學所命 名雖殊培才則一矧我 國朝崇儒重道敎化覃敷普天之下執不共被同文同倫之林故徐 雖片壤代暢學風稽自廣文宣鐸飛譽靑衿者接踵相望次而碩 士魁儒開帳講<jiguan>授裁成復不乏</jiguan><null>人</null>况際文明進化時代敎育普通 | |
542 【339】 儲才更立有基礎哉然巧婦不能以無米炊從公而困枵腹筆耕 而嗟鮮飽誰能堪此是以學田膏火亦在所必需不可不並載以 垂久遠也志學校 縣學宮 宋治建於討網村 即舊縣治 元至正間縣遷於賓朴敎諭陳瑜白因建學宮於李氏家塾 在縣治西 八年海康縣尹鄭開重修 明洪武三年知縣武亮拓地重建 天順六年避宼隨縣遷於海安所城 通志作成化二年 十二年知縣魏瀚改遷於所城西建 殿堂 宏治十四年知縣平綱復遷於賓朴 | |
543 【340】 正德五年知縣汪澤敎諭楊檣請建 大成殿兩廡堂齋戟門櫺星門泮池射圃亭明倫堂左右庫房 | |
544 李著有 記 十二年知府王秉良石摹 聖像在木主前建號房造祭器射圃亭 在學前西街 嘉靖二年縣丞林應聰修櫺星門戟門齋廡復建名宦鄕賢二祠 於戟門側 三年參議李靖鎮置祭器 時學宮之建雖久而祭器尚未具備適李鎮來觀丁祭因 捐金募工鑄之器數詳于秩祀門文廟内林應聰有記 十二年知縣朱夢昌飾 聖像建 啓聖祠敬一箴亭射圃亭 十三年推官徐逹建號舍砌 殿亭 十九年敎諭文桂增置祭器 | |
545 【341】 二十五年知縣方逢堯李鑰相繼修葺 隆慶三年知縣謝朝爵建 啓聖名宦鄕賢三祠 萬曆十二年知縣蔡宗周移 啓聖祠於西名宦鄉賢二祠於東 三十六年推官葉際英因射圃地窪潴水環砌爲沼 三十九年知縣孫世芳重修 世芳修學宮東西建 二齋西南建啓聖祠堂後建敬 一亭西爲敎諭訓導署東齋之左建魁星亭復建諸生 號舍於 啓聖祠西規制始備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宋灝重修 正殿 灝以兵燹之後學宮榛 蕪捐俸百両倡修之 二十一年知府沈聯鑣知縣閏如珆曁合邑紳士大加修葺 二十五年奉 頒到萬世師表 御匾遵懸 | |
546 【342】正殿 三十六年知縣孫挹曁紳士捐修 正殿兩廡移建名宦鄕賢二祠於東西隅 三十七年颶風毀壞知縣孫挹倡捐重修 雍正二年知縣嚴潔仝紳士捐修 正殿兩廡戟門 乾隆四十八年遷魁星亭於學宮東南隅 敎諭廡仲裕合紳士捐貲爲之迨光 緒元年始重修二十三年又重建 五十四年知縣鄧元芭敎諭鍾仲裕曁紳士重修學宮建文明坊 於櫺星門前 武舉何文振督修 <jiguan>郡</jiguan><null>人</null>陳昌齊記 名宦祠 今在㦸門左 鄉賢祠 今在戟門右 道光十三年知縣趙榛曁紳士李梓瑤何斯惪等重修式廓規模 | |
547 【343】 佈置詳備舊有明倫堂在大成殿后後改爲崇聖祠舊有燕居亭 在明倫堂前中奉 聖像後改建崇聖祠之東舊有靑雲路閉塞 已久後闢而新之崇聖祠後拓地數丈新建尊經閣三間并東西 廊六間爲藏書之所其大成殿大成門東西兩廡周圍墻垣及名 宦鄉賢忠義各祠一槪折修舊有文明坊逼照墻之南後改照墻 之東前有塘緣居民挖泥欹形斜角並填爲方整建明倫堂二座 于尊經閣東又建文武閣于廟學東起三峯筆架于文明之東是 役也以十三年六月興工十五年秋告竣共費金壹萬貳千餘元 以十四年十一月奉升 先師牌位到座廣東學憲李星沅有記 同治五年知縣黎學箕仝合邑紳士何詞榮鄧蔚奇等重修移文 明坊于正南砌石以圍塘邊防其崩陷并建東西路聖域賢關 | |
548 【344】 學田 那密庄田稅三十五畆租乙十六石四斗 明鹽運司同知鄧士元送學以爲 諸生會考燈油濟貧之費 國朝 順治間全荒無徵康熙雍正間招墾後報 稅在十三都一圖三甲户名招學秀完納 新庄田稅一頃四十八畝租穀八十石 明萬歷二十年運同鄧士元孫兆麟故 絶母王氏送入學知縣熊敏詳允歸學 除納秋粮銀三両九錢八分二釐餘銀解縣給<entry_way>生員</entry_way>科資及學道刷印考卷支用 國朝順治間全 荒無徵至康熙間訓導白世師招墾内除荒一頃二十六畆二分三釐六毫無徵熟田只二十畆零 七分六釐四毫遞除離項無徵照例止貼正銀每畝三分一釐七毫與鄧户納糧雍正八年敎諭何 際盛訓導許官吉以招學秀名字首報十二年余國泰林魁武等在新庄虎士等處各自報墾混佔 經訓導王翼仝諸生鄧慧仁駱噐環等勘詳繪田形申詳縣府將余國泰墾稅還學又分岀石頭 坑白水塘兩處士名仍歸招學秀户名完納將租作諸生科資現今新庄田稅二十三畆係鄧名儒 户完納 咸豐七年經 梅縣令奉文撥歸書院 石頭坑田稅一十三畝五分六釐租穀五十八石係十三都一圖 三甲户名招學秀納 白水塘田稅一十一畆九分租谷一十一石係十三都一圖三甲 | |
549 【345】 户名招學秀納 吳家庄田一頃稅五頃五十畝租穀一百五十四石 明萬歷十年知縣 蔡宗周淸丈溢額 包隱田詳允入學爲諸生會考燈油濟貧之費現今田稅一百一十六畝四分 租乙百五十四石每年除租銀五両零四釐批解學院餘歸公費蔡宗周有記 按學田自咸豐七年經梅縣令奉文撥分後永遠遵行不少更動 迨光緒三十四年奉裁敎諭經學堂校長禀請撥充學費已將學 租一半歸學堂矣此誌 縣社學 崇德社學 舊夢槎書院 廣業社學 東城内北址存 復初社學 縣治東北址存 明善社學 東門北萬歷二十六年換起建總鋪均圮 | |
550 徐陽義學 左學宮右原文昌閣舊址乾隆四十六年知縣周萃元敎諭鍾仲裕曁合邑紳士建 上座五楹下座三楹東西齋七楹左右耳房共八間中建講亭二門外東西建二祠 光緒三年重修下座二十二年重修上座三十二年知縣 何炳修曁合邑紳士鼎新而增廣規模改爲今學堂云 | |
551 【346】 貴生書院 萬歷十九年添註典史湯顯祖知縣熊敏共捐資俸建公舘東湯顯祖有記見藝文 後地震崩廢道光元年趙王兩知縣曁合邑紳士相踵建造面上下座與講堂及東 西學齋備焉後倡牌位賓興以充膏火并祀 各鄉先達於院之首座又孫公東暘之力也 書院田 虎仕坑 租八十石 白水塘 租一十一石四斗 包墩 租五石合計三處田共租九十六石 按此田迺前明運同鄧士元曁孫兩次撥爲士子會課科資之費 自國初兵燹後全荒無徵康熙雍正間學師報墾混佔并于新庄 田内别開土名四所經理管批較原額溢多租谷六十四石六斗 久假不歸烏知非有然靑雲之士大半由憑藉而興此田失而士 乏斧資後之勞勞于青燈黄卷者鮮不坐困相如四壁束縛前程 驥足者矣咸豐七年賴有邑紳何如海等援府志上控蒙憲札府 | |
552 【347】 飭縣查明詳報旋得梅縣令備由具申奉文批准照舊以新庄内 虎仕白水塘包墩三處土名撥歸書院外有那密石頭坑溢多六 十四石六斗之數仍歸學内收取由是永遠遵行而士子會課科 資之典始不湮没弗彰迄光緒三十一年科舉停而學堂立此田 又槪撥充辦學經費矣謹誌始末以備參考 | |
553 吳昭泰志 邁城坑租谷八石 石馬安平等坑田 共租一百五十一石五斗迺光緒二十四年邑西邁陳市<entry_way>監生</entry_way>楊秀杰 撥入書院會同邑紳鄧國霖林滋秀等商議每年歸錢三十千文與 聖廟執事爲香燈費歸銀三十員與秀杰子孫爲拜掃之 資係在城二圖完納有碑記 以上田亦皆撥入學堂 官高等小學堂 光緒三十一年就舊義學 修飾而增廣之 學堂出 係光緒三十一年將書院原額槪撥歸堂内充學費 原額並三十四年學田撥 | |
554 【348】卷之六 秩祀志 明有禮樂幽有鬼神道原一貫矧文敎覃敷共仰宮牆美富師表 垂于萬世卽爼豆隆乎千秋鉅典煌煌自古迄今弗廢也若乃竭 崇報之忱一誠相格廣懷柔之意羣祀聿修又凖周禮天神地祗 人鬼之享之遺制推曁靡窮者也故其城鄕禋薦有近于正非等 萃降石言之怪誕者亦附載以彰靈爽焉外此庵觀禪林供奉淸 凈馨香食報足與儒道二敎比隆梁武捨身固太媚昌黎表拒亦 過苛西竺影響以來崇信已久烏可以其虛無䙝玩之哉志秩祀 | |
555 文廟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位 歷朝皆塑像至明嘉靖間始通撤像易木主凡崇聖四配兩廡皆 | |
556 【349】 然至今沿之 按漢平帝追諡孔子爲襄成宣尼公唐太宗定孔 子爲先聖明皇封孔子爲文宣王宋真宗加稱至聖元武宗加號 大成至聖文宣王明嘉靖九年改稱至聖先師孔子改大成殿爲 文廟國朝順治二年稱大成至聖先師孔子 四配 復聖顔子 封袞國公 宗聖曾子 封郕國公 述聖子思子 封沂國公 亞聖孟子 封鄒國公 十二哲 舊止十哲康熙五十二年升朱子西哲末位乾隆三年升有子 東哲末位共十二哲 東六哲 | |
557 【350】閔子損 <jiguan>魯</jiguan><null>人</null>封費公 冉子雍 <jiguan>魯</jiguan><null>人</null>封薛公 端木子賜 <jiguan>衛</jiguan><null>人</null>封黎公 仲子由 <jiguan>魯</jiguan><null>人</null>封齊公 卜子商 <jiguan>衞</jiguan><null>人</null>封魏公 有子若 <jiguan>魯</jiguan><null>人</null>封平陰侯 西六哲 冉子耕 <jiguan>魯</jiguan><null>人</null>封鄲公 宰子予 <jiguan>魯</jiguan><null>人</null>封衞公 冉子求 <jiguan>魯</jiguan><null>人</null>封徐公 言子偃 <jiguan>吳</jiguan><null>人</null>封吳公 顓孫子師 <jiguan>陽城</jiguan><null>人</null>封陳公 | |
558 朱子熹 <jiguan>婺源</jiguan><null>人</null>封徽國公 先賢 <jiguan>東廡四十</jiguan><null>人</null> | |
559 鄭公孫僑 | |
560 林 放 原 憲 南宮适 商 瞿 漆雕開 | |
561 【351】司馬耕 | |
562 梁 鱣 冉 孺 伯䖍 冉 季 漆雕徒父 漆雕哆 公西赤 任不齊 公良孺 公肩定 臬 單 罕父黑 榮 旂 <jiguan>左</jiguan><null>人</null>逞 | |
563 鄭 國 原 亢 廉 潔 叔仲會 公西輿如 邽 巽 | |
564 陳 亢 | |
565 【352】琴 張 步叔乘 秦 非 顔 噲 顔 何 縣 亶 牧 皮 樂正克 萬 章 | |
566 周敦頣 | |
567 程 顥 | |
568 邵 雍 先<jiguan>儒東廡三十六</jiguan><null>人</null> 公羊高 伏 勝 | |
569 毛 亨 | |
570 孔安國 后 蒼 | |
571 許 慎 | |
572 鄭康成 | |
573 陸 贄 | |
574 【353】 | |
575 范 甯 | |
576 歐陽修 | |
577 范仲俺 | |
578 謝良左 司馬光 | |
579 李 綱 | |
580 羅從彦 | |
581 陸九淵 | |
582 張 栻 真德秀 | |
583 陳 淳 | |
584 文天祥 | |
585 何 基 | |
586 趙 復 | |
587 金履祥 | |
588 陳 澔 | |
589 方孝孺 | |
590 薛 瑄 | |
591 胡居仁 | |
592 羅欽順 | |
593 呂 枬 | |
594 劉宗周 | |
595 【354】 | |
596 孫奇逢 | |
597 黄宗羲 | |
598 張履祥 | |
599 王夫之 | |
600 張伯符 | |
601 陸隴其 先賢 <jiguan>西廡三十九</jiguan><null>人</null> 蘧 瑗 澹臺滅明 宓不齊 公冶長 公哲哀 | |
602 高 柴 樊 須 商 澤 巫馬施 顔 辛 | |
603 曹 卹 公孫龍 泰 商 顔 高 | |
604 【355】壤駟赤 | |
605 石作蜀 公夏首 后 處 奚容蒧 顔 祖 句井疆 秦 祖 縣 成 公祖句兹 燕 伋 樂 欬 狄 黑 | |
606 孔 忠 公西蒧 顔之僕 | |
607 施之常 申 棖 左邱明 秦 冉 公明儀 公都子 | |
608 【356】公孫丑 | |
609 張 載 先儒 <jiguan>西廡三十六</jiguan><null>人</null> | |
610 程 頣 穀梁赤 | |
611 高堂生 | |
612 董仲舒 | |
613 劉 德 | |
614 毛 萇 | |
615 杜子春 諸葛亮 | |
616 王 通 | |
617 韓 愈 | |
618 胡 瑗 | |
619 韓 琦 | |
620 楊 時 | |
621 游 酢 | |
622 尹 焞 | |
623 胡安國 | |
624 李 侗 吕祖謙 | |
625 【357】 | |
626 袁 燮 | |
627 黄 幹 輔 廣 | |
628 蔡 沈 | |
629 魏了翁 | |
630 王 柏 | |
631 陸秀夫 | |
632 許 衡 | |
633 吳 澄 | |
634 許 謙 | |
635 曹 端 | |
636 陳獻章 | |
637 蔡 淸 | |
638 王守仁 | |
639 呂 坤 | |
640 黄道周 | |
641 陸世儀 顧炎武 | |
642 湯 斌 崇聖祠 | |
643 【358】 雍正元年癸卯晉封孔子五代王號改啓聖爲崇聖二年甲辰增 橫渠父張迪從祀 肇聖王木金父公 裕聖王祈父公 詣聖王防叔公 昌聖王伯夏公 啓聖王叔梁公 配位 顔無繇 封曲阜侯 | |
644 孔鯉 封泗水侯 | |
645 曾 點 字子哲曾子父 | |
646 孟孫激 字公宦孟子父 從祀 | |
647 程 珦 字伯温二程父 | |
648 朱松松 字喬年朱子父 | |
649 蔡元定 字季通沉父 | |
650 周輔成 字伯大周子父 | |
651 【359】 | |
652 張 迪 | |
653 張子父 | |
654 文廟祭器 銅簠 一十五個 銅簋 一十五個 銅爵 一十五個 銅鉶 一十五個 錫香爐 七個 錫燭臺 六個 籩豆 共一百餘今俱缺 鐵牛 一對 林氏應驄曰 縣逖京師民重耕牧薄聲利有太古之風自平知縣復舊邑汪知 縣創學宮邑稍改觀而禮文尙未之備嘉靖甲申秋少叅李公鎮 弭節是邑適丁祭公往觀焉爼豆未修儀文樸畧公惻然曰吾 宣聖神化遠仁大同而有司崇報獨可以遠而䙝哉乃檄是邑措 金募工範銅爲鉶爵籩豆簠簋始命遂溪縣主簿黄沂署敎事葉 秀訓導陳瑗董其事驄主而成焉竊惟學校者士之林而禮樂者 | |
655 【360】 士之不可斯須去身者也自近世有司學校岐爲二途學校視簿 書爲俗吏有司以禮樂爲虛文故政多無本<jiguan>而學不適視古</jiguan><null>人</null>學 校相須之意荒矣公旬宣海濱獨注意於此其以儒飾吏者歟器 成鳳翔於是邑五色備諸鳥從閱旬而去邑之士咸作而嘆曰不 圖今日共見中州之禮器也駿奔周旋禮之文也仁義道德禮之 本也執其器思端其容端<jiguan>其容思敦其本</jiguan><null>人</null>民久墜之餘將不有 所振起乎哉先是颶風大作學舍傾圯幾盡驄白於當道修櫺星 門戟門齋廡復建鄕賢名宦二祠於戟門之側立綽楔於櫺星門 之東皆所以廣公意而永其稱也因併及之公諱鎮由<entry_way>進士</entry_way>科監 察御史擢今官云 | |
656 吳霖謹述 樂器 | |
657 【361】 鐘架 一座 磬架 一座 琴架 一座 瑟架 一座 銅鐘 二十一個 | |
658 石磬 一十六個 琴 十張 瑟 四攅 柷 一件 敔 一件 節鼓 一個 舞籥 三十二條 小樂棹 五張 縣磬絲縧 三十二條 節縧連竿 二副 紅絹舞衣 六十件 祭不設樂相沿已久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九奉 旨特敕各府州縣學宮春秋二祭禮儀樂舞廢缺未備者亟行修補 錯悞不符者改正舊制宜列以俟舉行樂生四十名舞生四十八 名係府州縣考選充轉詳批奪第有司奉行不力有名無實相沿 至今舞<jiguan>生久缺略無其</jiguan><null>人</null>矣 正殿陳設 帛一 白色 白磁爵三 牛一 羊一 豕一 登一 太羹 鉶一 和羹 簠一 黍稷 簋二 稻粱 籩十 白餅粟 黑餅榛 形鹽芡 | |
659 【362】 藳漁 鹿脯 棗 菱 豆十 脾肵 鹿鹽 兎鹽 漁鹽 醋鹽 豚胉 韮菹 菁菹 芹菹 笋菹 酒罇一 四配陳設每位一案 帛一 白磁爵三 羊一 豕一 鉶一 簠二 簋二 籩八 豆八 酒罇一 十二哲陳設東六位六案 帛一 白磁爵各一 豕一 羊一 罇各一 簠各一 簋各一 籩各四 豆各四 東廡陳設三案 西廡同 帛一 銅爵各三 豕三 簠各一 簋各一 籩四 豆四 崇聖祠正位陳設五案 | |
660 【363】 帛一 白磁爵三 羊一 豕一 鉶一 簠一 簋二 籩八 豆八 酒罇一 配位陳設每位一案 帛一 銅爵三 簠一 簋一 籩四 豆四 豕肉一 豕頭一 東廡陳設 西廡同 帛一 每位銅爵三 簠一 簋一 籩一 豆四 豕肉一 新樂章 乾隆八年部頒 迎神樂奏咸平之章無舞 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世之師祥徵麟紱韻答金絲日月旣 | |
661 【364】揭乾坤淸夷 初獻樂奏寧平之章 有舞 予懷明德玉振金聲生民未有展也大成爼豆千古春秋上丁淸酒旣 載其香始升 亞獻樂奏安平之章 有舞 式禮莫愆升堂再獻響協鼗鏞誠孚罍甗肅肅雍雍譽髦斯彦禮陶樂 淑相觀而善 終獻樂奏景平之章 有舞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於論思樂惟天牖民惟聖時若彝倫攸 敘至今木鐸 徹饌樂奏咸平之章 無舞 | |
662 【365】先師有言祭則受福四海黌宫疇敢不肅禮成告徹毋疏毋凟樂所自 生中原有菽 送神樂奏咸平之章 無舞 鳧繹峨峨法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澤無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 民育我膠庠 正殿祝文 部頒 惟先師德隆千聖道冠百王揭日月以常行自生民所未有屬文敎昌 明之會正禮和樂節之時辟雍鐘鼓咸恪薦於馨香泮水膠庠益致嚴 於籩豆兹當仲 春 秋 祗率彝章肅展微忱聿陳祀典以復聖顔子宗聖曾 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配尙饗 崇聖祠祝文 | |
663 【366】惟王奕葉鍾祥光開聖緒盛德之後積久彌昌凡聲敎所覃敷悉循源 而溯本宜肅明禋之典用申守土之忱兹屆仲 春 秋 聿脩祀事配以先賢 顔氏先賢曾氏先賢孔氏先賢孟氏尙饗 祭期 每祭春秋二仲上丁日 儀禮 每祭前三日齋戒沐浴更衣二日齋戒一日致齋前三日獻官陪 祭官詣學明倫堂觀樂敎官率弟子員習禮前一日迎牲獻官常 服詣省牲所省牲是日乏夜獻官陪祭官俱詣在學幕次上宿及 獻掌印官行三獻禮僚屬敎官行一獻禮已 鄧蔡二公祠在此廟内久圯 | |
664 【367】 名宦祠 原品同兩廡祝文缺 前漢伏波將軍邳離侯路公博德 後漢伏波將軍新息侯馬公援 宋禮部尙書贈資政殿學士謚文忠蘇公軾 明知縣嘉興王公樸 明知縣古吳趙公一鶴 明知縣長洲平公綱 明户部員外郞徐聞縣丞莆田林公應驄 明知縣錢塘武公亮 明知縣竹谿汪公澤 明知縣桂林呂公璋 | |
665 【368】明知縣分宜石公彦誠 明禮部主事徐聞縣尉林川湯公顯祖 明知縣樂平方公逢堯 明敎諭龍溪李公驥 明縣丞寶坻劉公淮 明敎諭閩縣紀公輔 淸雷瓊兵備道山東周公諱鳴鑾 鄉賢祠 祭品同兩廡祝文缺 元南京國子監學錄陳先生諱淵 明誥賜<entry_way>進士</entry_way>中憲大夫崇榮左史鬰林知州駱先生諱効忠 明海南敎諭陳先生諱元 | |
666 【369】明全州學正黄先生諱登 明<entry_way>進士</entry_way>翰林院檢討鄧諱宗齡號子振先生 明泗州澧州知州鄧先生諱邦髦 明山西道監察御史鄧先生諱鑑 忠義孝弟祠 在學宫東 雍正六年奉文動項與節孝祠並建堂廡門樓牌坊如制祀闔邑 已<jiguan>故忠義孝弟之</jiguan><null>人</null>設主其中并將姓名表揭牌坊之上每歲有 司春秋致祭祭品部頒用帛一爵三豕一羊一行三獻四拜禮儀 注與鄉賢祠同祝文 頒部 維靈禀賦貞純躬行篤實忠誠奮發貫金石而不渝義問宣昭表鄉閭 而共式柢事懋彝倫之大性摯峨嵩克恭念天顯之親情殷棣萼楷模 | |
667 【370】咸推乎懿德綸恩特闡其幽光祠宇維隆歲時式祀用陳罇簋來格几 筵尙饗 節孝祠 在學宮西雍正六年奉文建祭儀同忠義祠祝文缺 治城壇廟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演武亭東 祭期每年春秋兩祭 祭品用剛鬛三柔毛三及各菓品 風雲雨雷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 先農壇 在縣東五里光緒三十年知縣許南英撥銀二百両曁紳士韓之潮等重修 厲壇 在縣北三里 | |
668 文昌廟 在縣東門内康熙十九年闔邑紳士仝建三十四移于在兹閣後傾 嘉慶七年奉 旨舉行春秋兩祭因徐陽詣學内原有神像就此行禮 | |
669 【371】 祭期每年春秋二祭 祭品用太牢一剛鬛一柔毛一及各菓品 武廟 在縣北門内明崇禎九年合邑仝建 祭期每中春秋二祭 祭品用太牢一剛鬛一柔毛一及各菓品 城隍廟 在縣治西康熙三十五年知縣孫挹重建宣統元年重修 | |
670 馬王廟 在縣北門内 火神廟 在縣北門内 祭期每年春秋兩祭 祭品用剛鬛一柔毛一及各菓品 龍王廟 在龍尾街嘉慶十八年知縣于學賢曁合邑紳民建 | |
671 【372】 祭期每年春秋兩祭 祭品用剛鬣一柔毛一及各菓品 玄壇廟 在武東大街 華光宫 在西門外 伏波廟 在縣南門内蘇軾李綱有記久圯 太華廟 在縣東門外明萬歷二年建北向與文塔相對崇禎十年知縣吳國斗移向東國朝康熙十 一年重建乾隆四十一年重修光緒二十八年知縣何炳修仝紳士韓之潮等重造增華 鄔王廟 在城内縣署東 海安城 城隍廟 在城東門内乾隆五十三年重修 龍王廟 在南關渡頭康熙三十一年督學蔣宏緒捐資修 天后廟 在城南門外渡頭 | |
672 【373】 江公祠 祀 國朝副賤江起龍原建海安城内乾隆二十六年知縣張三仁 遷丁南渡關頭嘉慶六年雷瓊道蔡共武遊擊何英重建共武有記 錦囊城 | |
673 方駙馬祠 駙馬公諱道盛尚宋仁宗次公主淑玉拜兵部尙書都察院右都御史世居 莆田後遷廣東新會縣國初有後裔來徐建祠在錦囊城西十里郁村 關帝廟 在城東關相傳國初海宼洋二洋三等聚船數十隻泊東門下海攻城城垣上忽起大鐵炮 一個有一髯公引火放之即傷賊船數隻其髯翁并炮忽不見賊由是退<jiguan>不敢攻城城中</jiguan><null>人</null> <jiguan>民得以保全時</jiguan><null>人</null>皆謂帝之顯聖云 天后廟 在城南門外 曲界市 關帝朝 在市内乾隆四年建兼祀文昌帝君倉頡先師 | |
674 文昌閣 在市南乾隆己亥年建 天后廟 在市東乾隆十三年建 英利市 | |
675 【374】 黎公祠 在下市明天啓五年驛丞黎珍多惠政士民爲生祠後珍遷高州大使轉陞主簿行之口捐 金二十両置田三十畝以遺後勒碑爲記國朝康熙問因爲僧尼寄住遂改爲萬巖庵嘉 慶六年歲貢蔡如璧程書成陳方策等呈縣復之 邁陳市 關帝廟 在市内 龍塘市 關帝廟 在市頭 戴黄市 文武火雷廟 在市内嘉慶間創建同治三年重修光緒三十年 紳士潘兆璧潘維保鄧以佑鄧定邦籌建重造 鄕村 真武廟 一在縣西二十里社村東白鶴山上 一在縣東江嶺嘉慶十一年重修 | |
676 雷祖廟 一在錦囊城西十二里三安村 一在烏港村東南白沙埠東北 | |
677 【375】 白馬廟 一在塘西村 一在靑安村 五嶽廟 在縣東高雲村 闔邑寺堂 三元堂 在縣城内光緒三十四年改後進爲官署 西來寺 在縣西二十里戴黄市乾隆四十四年鄉民馬騰雲倡建同治九年重修置田一十六畝 濓山寺 在縣北五十里 善應寺 在縣東北賖社石橋市離城六十里寺產有僧海定户稅二十餘畆那包村陳姓遞年管理 觀音樓 在舊縣署後 三佛堂 在錦囊城内 圓通寺 在縣東澄淸宋紹定間僧四舍地創立明洪武二十年主簿彭用 乾爲多火灾砌石塔七層於寺以鎮之永樂間梁傳敎重修久廢 廣德寺 在縣東二十八都元至正十四年僧德種重修王景賢記平 章闕里吉思匾曰廣德寺原禾傾圮田爲鄕民陳氏所佃 | |
678 【376】 崇真寺 在縣西登雲坊宋景定間建明洪武二十二年知縣 蔣生雄重修尋圯正德五年知縣江澤重建久廢 華捍寺 在北門外明崇禎三年建尋圮國朝康熙二十六年知縣孫挹以寺北捍水門 有關縣治偕守備宋瑞昭捐資重建乾隆元年及六年二十三年俱有重葺 西竺寺 在縣西四十里邁陳市康熙五十八年陳志亨施建置田園稅二十畆 海平寺 在海安南關渡頭萬曆間建國朝東熙八年經歷劉倡 捐重修置田四十畝乾隆五年重修大殿嘉慶六年又修 鎮龍庵 在海安北關内 | |
679 石蓮庵 在石蓮山僧源李募建雍正五年置田五十畆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四十九年添造兩廊 上元庵 在縣東十六都白石村久廢 和福庵 在縣東南二十里和福村歲久傾圯址存 三官堂 在海安北門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