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curial > hg > extraction-interface
view interface/parsing_files/45868_2014_04_05_08_54_37.txt @ 0:b12c99b7c3f0
commit for previous development
author | Zoe Hong <zhong@mpiwg-berlin.mpg.de> |
---|---|
date | Mon, 19 Jan 2015 17:13:49 +0100 |
parents | |
children |
line wrap: on
line source
【17】太原縣志卷之一 邑人高汝行纂輯 邑人王朝立校正 [T4]沿革 太原縣古晉陽也本唐叔虞所封之地 春秋晉旬吳戰于大鹵即此也三晉既分地 入於趙秦為太原郡漢為晉陽縣屬太原郡 後魏志云晉陽本唐國堯始都於此舜分為 并州復省入冀周職方為并州兩漢魏晉因 【18】 之高齊河清四年移晋陽縣于汾東而于城 中置龍山縣隋開皇十年省龍山縣徙晉陽 縣于城中而于城東置太原縣大業十二年 移太原縣入府城唐貞觀十一年展築東城 遂置太原縣於汾水東唐建北都並為赤縣 歴五代不改宋太祖建隆四年圍河東以晉 陽縣為平晉軍不克而還至太宗太平興國 四年平太原其城廢晉陽縣并罷軍名置 【19】 平晉縣于故城東北行營之次吕惠卿净明 寺碑云因北漢劉繼元降毁太原舊城歸平 晉縣以榆次為并州遷其士民於新邑即此 也咸平四年置永利監兼領縣事金大定中 并州人請罷河北監事於此廢監官止立縣 事貞祐四年秋七月廢平晋縣元復置太 原路 [T4]國朝仍為平晉縣洪武四年十二月 移縣治于汾河西故唐城基之南至洪武八 【20】 年三月改為太原縣編户九十里今為五十 五里 [T4]分野 太原属河北冀州為參井所臨之次 [T4]疆域 在府西南四十里東抵榆次縣東賈村 二十五里南抵清源縣故驛鎮三十里西至 陽曲縣界御道川四十里北至陽曲縣北屯 四十里東西相距六十里南北相距七十里 [T4]風俗 士窮理學兼集辭章敦厚不華淳儉好 【21】 學工賈務實人物軰出皆有文武全才 太原 圖經 其民勤儉質朴有唐堯遺風 太原 舊志 [T4]形勝 山環水繞原隰寛平 [T4]山川 嬰山 縣西北三里隋圖經云嬰山為并 州之主 即今五龍㙻是三十里 石室山 縣西北七里記云太原郡山有石室 方丈四尺旁有古字人莫之識今無 懸甕山 一名結絀山縣西一十里山海經云 懸甕之山晋水所出山腹有巨石如 甕形因以為名宋仁宗時地震 山拆巨石摧壞今無復甕形矣 風谷山 縣西 一十 里西屬交城縣入婁煩路唐北都西門之馹 路也下有石穴相傳神至則穴有声去則否 【22】 山 縣西五里漢劉聦征劉琨不克掠晋陽 之民踰山西歸即此山也上有周將 楊忠碑忠即 隋文帝父 尖山 縣西南一十 五里出礬炭 龍山 縣西八 里北齊 取以名縣唐有裴休退隱之所其北有童子 寺其南道中有泉嘗出白魚因名白魚泉 葦谷山 縣西南二十五里上 有仙巖禪寺一所 巉石山 縣西南 一十五 里有寺 一所 駝山 縣東北五十五里其形如駝峯 故名曰黑駝山出煤炭故也上 有補恩 寺一所 卧虎山 縣西南七里以 形似卧虎故名 栁子谷 縣西 南一 十五里入 天龍寺 黄蘆谷 縣西南一 十八里 胡谷 縣西北 四十里 井 谷 縣西北二 十五里 【23】 晋水 源出縣西南一十里懸瓮山下二泉北 曰善利南曰難老䟽為二池南曰大池 流經奉聖寺前名流盃池北曰八角池分為 三河其北派流經北神橋入安仁賢輔古城 金勝等村為北河即智伯遏水以灌城者名 智伯渠至唐貞觀中長史李勣架汾水東引 令民汲飲後名晋渠今廢其中派入大池流 經南神橋晋源都東庄為中河又一支派名 陸堡河流入大寺等村其南派流入索村等 處為南河俱緫會于清水河入汾其北渠舊 引入縣城通流街衢公舘 今渠道俱存而水不行 汾水 源出靜樂縣 經府城西流 入本縣南屯等村由西南馬村流 入清源縣界至夏泛漲多没禾稼 洞渦水 源 出 樂平縣經榆次縣永康鎮流入本縣北格等 村合於汾五代時汴人攻太原营于洞渦 【24】 沙河水 縣西七里風谷中經晋陽故城東流 入汾遇夏暴水每壞城郭縣民谷口 築堤障之 遇旱則涸 白龍池 縣西南三十里天龍深可 至丈許遇旱浚之則雨 蟾酥池 縣西南五里賢輔鄉 元時採辦今為民田 白魚泉 縣西南 十五里 龍山明仙寺北谷泉 出白魚因以名之 䑓駘澤 一名晋澤縣南 一十里晋水下 流滙而為澤中産蒲魚民人利之澤廣二十 里今為汾水所沫盡為民田其傍有昌寧公 庙即䑓 駘神也 蓮池 縣南五里晋水 聚䖏人間種之 龍泉 縣西北開 化山南谷 内有八角水池 泉後石罅噴出 烈女井 縣北十里元武氏女 管嬰投死其中後人 因呼 今名 九龍井 縣北三里金皇統八年有碑云 人有疾飲之即愈洗目即明 【25】 御井 縣西南十里近晋祠相傳宋太祖 下河東時嘗飲馬于此故名御井 滴 泉 縣西南十里王 舊志云王里村 索村古晋祠下 三十里恐非 [T4]城池 縣治初改晋陽城南関景㤗元年知縣劉 敏因舊基始築城周圍七里高三丈壕深 一丈門四東曰觀瀾西曰望翠南曰進賢北 曰奉宣正德七年邑人少師王恭襄公始倡 知縣白晟重修上各建城樓角楼十二年公 又倡督知縣梅寕崇廣之十四年復倡知縣 吴方作埤以磚其崇六尺廣五丈嘉靖二十 一年因北虜入境縣人王朝立高汝行等復 率邑人勸分財力更加補 葺又外增敵䑓三十二座 [T4]堡寨東庄水堡 墻高二丈三尺磚石包砌周圍 二里濠裏外二道各濶一丈五 【26】 尺宻栽桞樹四面水田各三四里沮洳不能 馳馬號稱險固鄉人高副使倡督鄉民修之 北堰寨 懸崖絶壁高數 十丈賊莫能近 義井堡 高二丈三尺 周圍六十丈 南堰堡 高二丈五尺周圍 九十丈以磚為之 董茹堡 高二丈七 尺周圍二 百 丈 西寨堡 高二丈二尺 周圍三百丈 晋祠堡 高一丈七尺 周圍三百丈 王郭村堡 高二丈八尺 周圍一百丈 姚邵堡 高二丈二尺 周圍五十丈 孫家寨堡 高二丈二尺 周圍二百丈 故驛堡 高二丈二尺 周圍三百丈 南格堡 高二丈周圍二 百丈 小店堡 高二丈八尺 周圍四百丈 辛村堡 高一丈八尺周 圍一百六十丈 西賈堡 高二丈五尺 周圍一百丈 【27】 賈家寨堡 高二丈二尺 周圍八十丈 張花堡 高二丈二尺 周圍八十丈 棗園頭堡 高一丈八尺 周圍八十丈 鞏家堡 高二丈二尺 周圍五十丈 鄭村堡 高一丈五尺 周圍八十丈 嘉節堡 高二丈五尺 周圍五十丈 許東堡 高一丈八尺俱嘉靖十九年廵撫都 周圍八十丈御史陳 行文修築 [T4]坊郭鄉鎮 在城五都 南関南 南関北 南関東 南関西 南関 中 在外五十都 安仁一 安仁二 晋源 源鎮 王索 蒲村 張花 北郭一 北郭二 苜蓿 嘉節 王名 高中一 高中二 許東 北関 胡泉 進陽南 東橋南 河下 乞伏 舊縣 将東一 東橋北 【28】 許西 將東二 西賈南 西賈北 義堰 辛村一 辛村二 三賢東 三賢西 勳南一 勳南二 馬村南 馬村北 黄陵南 黄陵北 姚邵一 姚邵二 姚西一 姚西二 姚西三 豊泉一 豊泉一 豊泉三 鳳中一二 [T4]橋梁 赤橋 縣西南七里晋水北渠上智伯引 水灌城初名豫讓橋至宋太祖鑿 卧虎山有血流 成河故更今名 北神橋 晋水北 渠上 南神橋 晋水 南渠 上有映月 樓今廢 清跨橋 縣南八里東庄清水河上 有楼今築于堡墻内 南屯橋 小店橋 栁林庄橋 俱在汾河上 秋冬以木為 之至夏撤去 渡以舟楫 沙堰 在風谷口先年築以障風 谷暴水成化間頺壊正德 【29】 七年王恭襄公倡督官民修築嘉靖七年復 壞公復倡率理問丁安縣丞田璋修築嘉靖 二十一年復壞主簿王儒修築用石纍砌嵌 以石灰長二百餘步知府黄卿作記 [T4]堠 東路六 馬村墩 嘉節墩 小店墩 流澗墩 北格墩 三賢墩 西路六 南屯墩 武家庄墩花塔墩 王索墩 棗園頭墩故驛墩 [T4]公署 縣治 在十字街東洪武八年知縣潘原 英建成化七年知縣任亨重修弘 治十四年知 縣李矅重修 牧愛堂 三 楹 大門 三 楹 儀門 三 楹 角門 一 間 戒石亭 堂前 有碑 後㕔 三 楹 幕㕔 堂東 三楹 官庫 堂西 三楹 六房 十二 楹 儀仗庫 儀門 外西 土地祠 儀門 外東 知縣宅 【30】 後㕔後内有樓 知縣焦古思建 縣丞宅 幕㕔 東北 主簿宅 官庫 西北 典 史宅 東三 房後 公 西三 房後 獄 儀門 内西 馬房 儀門 内東 旌善 亭 大門 外東 申明亭 大門 外西 預備倉 在城西南永樂 三年知縣王希 善 建 察院 東街北洪武十八年 知縣皇甫伯瑄建 布政分司 東街 北景 㤗元年知 縣劉敏建 按察分司 北街東舊府亭嘉靖二 十八年僉事朱改建 税課局 今廢 革 養濟院 南街西洪武十一年知 縣周時用建嘉靖十一 年知縣楊庭遷 于預備倉北 惠民藥局 南街東今民 居改學後 隂陽 學 僧會司 道會司 【31】[T4]學校 儒學 前代建立在縣東北二十里分河 之東古平晋縣城内元末廢毁至 [T4]國朝洪武六年知縣潘原英擇地創立儒學 在今縣治東街北向南洪武十六年知縣皇 甫伯瑄建立神厨等房前為星門星門 西為學外門[T4]今改于東星門裏為大成門 大成門裏東西列為兩廡正中為大成殿大 成殿之東列為神厨宰牲房及庫房大成殿 後為學内門通前外門門裏進一十步為明 倫堂堂前東西列為兩齋東曰時習西曰日 新明倫堂東列為會饌堂[T4]今廢明倫堂後列 為生員號房周圍繚以垣墻正統天順間叅 政楊璿令知縣劉敏張葵等繕完弘治十七 年知縣劉經重修堂齋正德七年少師王恭 襄公家居倡督官司大加修建教諭張琦等 束脩銀三百餘兩財力充足御史王委經歴 【32】 康安綜之工用克完嘉靖初提學副使周宣 又為拓馬道三間皆恭襄公力也詳見碑記 敬一箴亭 明倫堂後尊藏 御製碑嘉靖七年建 啓聖公祠 先師殿東嘉靖九年立祀啓聖公 以先賢顔路曾點孔鯉孟孫氏配 以先儒程餉朱松蔡元定從祀期于上丁 先 先師舉行祭品視十哲餘如常儀 名宦祠 鄉賢祠 俱未 設 射圃 觀德亭 在學 後廢 噐 銅爵五十枚正德十五年 邑人知州劉永振造送 [T4]郵舍 緫舖 在縣北街東先改為 府舘今為按察分司 王索舖 在西 南路 接清源縣 故馹舖 馬村舖 北接陽曲 縣親賢舖 嘉節舖 東橋 【33】 舖 将東舖 三賢舖 南接徐溝縣同戈舖 以上俱属東南路 武家庄舖 南屯舖 北接陽曲縣親 賢舖属北路 許西舖 鄭村舖 東接榆次縣侯 村舖属東北路 [T4]倉塲 預備倉 在縣城中西南隅永樂 三年知縣王希善建 演武塲 在南門外有將䑓一座東西寛 一百一十步南北長一百步 [T4]壇壝 風雲雷雨山川壇 縣南 門外 社稷壇 縣西 門外 邑 厲壇 縣治北八里今移縣 西門外社稷壇後 [T4]宫室 晋陽宫 在古城内魏靜帝所置北齊於 此置大明宫宫内建宣光建始 【34】 嘉福仁壽宣德崇德大明七殿德陽萬壽二 堂玄武樓今俱廢遺址㣲存宫東有起義堂 唐建 亦廢 號令堂 縣汾水東舊晋陽縣唐 高祖誓義師于此今廢 清華堂 環翠亭 俱在晋祠池島上水中翠草冬夏一 色名曰長生蘋可擷而茹之 均福堂 仁智軒 湧雪亭 流杯亭 在晋 祠大 池西 岸 寳墨堂 在晋祠以上俱北齊 天保年建今俱廢 難老泉亭 北齊天保年建嘉靖十 二年封官高用重修 善利泉亭 北齊天保 年建正德 初年廢嘉靖二 十七年重建 望川亭 在晋祠懸瓮山止存 遺址嘉靖二十七年 重建邑人高 汝行作記 讀書䑓 在望川亭後嘉靖二十 七年邑人高汝行建 【35】 避暑宫 有二一在縣西南三十里葦谷山上 北齊神武避暑䖏俗稱皇家宅一在 山上世傳劉□王避暑 寨一在天龍東今有遺址 暎月樓 縣西南十 里晋水中 河上成化六年居民郝郁 等建今廢有碑記尚存 清跨樓 縣南八里 東庄清水 河上王少 師書扁 仁朂堂 溪翁堂 俱在晋祠曲莊 喬白巖為少師 王公 題扁 泉心亭 内有伏泉王氏蓄沼建 亭中川陳公題今名 净業閣 縣南門外弘治初 年僧人圓寧建 [T4]祠廟 先師廟 舊稱大成殿 詳見學校 城隍廟 縣南 街 八蜡 廟 縣東 門外 虸蚄廟 在王郭村昌 寕公廟之傍 玄帝祠 縣北門 月城内 【36】 関王廟 在縣北 街西 文昌祠 縣東 門外 東嶽廟 縣治 東北 忠 襄頴川王廟 舊縣城中元 至正年間建 九龍廟 縣北 三里 唐叔 虞祠 縣西南懸瓮山麓晋水發源處叔虞始 受剪桐之封為唐侯至子爕因晋水更 國號曰晋祠亦以名 地形志云晋陽有晋 王祠即此昔智伯遏水以灌晋陽後人因之 蓄為池沼建祠水側結飛梁于池上北齊天 保中大興营建為北都之勝北史後主改為 大崇皇寺唐高祖義師之起嘗禱于此太宗 親製銘文又有飛白書刻碑石後晋高祖天 福六年封興安王宋天聖間改封汾東王太 宗既下河東即加完繕作亭以庇善利難老 二泉與祠下泉分灌民田及治水碾磨元至 元初修又建庙 [T4]國朝改稱唐叔虞之神 【37】 有司歲以三月二十五日致祭焉嘉靖二十 七年分守叅政劉 分廵僉事朱 及邑 人王朝立高汝行單希性段棋劉玠高汝言 智周劉子民倡義重修詳見廵撫都御史蘇 公碑并副使 高汝行續記 晋源神祠 縣西南晋祠舊名女 郎祠宋天聖間建熈 寕中以祈禱有應守臣請加號昭濟聖母廟 額惠遠崇寕初勑重建元至正二年修 [T4]國朝洪武初遣使禱雨有應加封廣惠顕靈 昭濟聖母四年改號晋源之神歲以七月二 日致天順五年廵按御史 茂彪亦以禱應継修見碑文 玉皇廟 三清 廟 㤗山廟 苗裔堂 臺駘廟 俗呼五 道庙 藥 王廟 真君廟 俱在晋 祠庙内 汾水川祠 一名䑓駘 神庙在縣 【38】 晋澤南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㝠師生䑓 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帝嘉 之封諸汾川後人立庙祀之節度使盧鈞不 欲名之改以是名晋封昌寕公宋封靈感元 應公賜額曰宣濟庙有掌禹錫所撰碑見碑 文 [T4]國朝洪武七年重修有司歲以五月五 日祀 焉 趙襄子廟 縣南祀晋趙無恤五代時潞 王從珂與石敬瑭同入庙中 神像屹然起 立今不存 天龍廟 縣西南三十里天龍 寺三里穿壁為池 白 龍廟 縣西一十五里明仙 谷白龍泉上今廢 青陽廟 縣西南一 十五里廢 龍母廟 縣北二十里有池旱 乾祈禱今無遺址 觀音廟 有二一 在縣西 南故馹鎮一在縣西街今 改為西寺有司習儀於此 龍王廟 有三一在 風谷内五 【39】 龍㙻一在縣西南故馹 鎮一在縣南東庄堡外 晉水賢祠 在晋祠南 初名晋溪 書院撫按三司為王恭襄公建前臨晋水大 池前門三間前是本堂五間後堂三間内設 恭襄公像左右翼室二十四間公子朝立以 非公本意改扁今名内祀唐李太白宋韓魏 公范文正公歐陽文忠公與公木主同祀於 前堂盖生有田宅及曾遊詠兹地而合祀典 者得 與焉 [T4]陵墓 [T4]周 唐叔虞墓 縣西南一十五里謂晋 王墓又曰晋王嶺舊經 云其子晋侯 爕墓亦附焉 [T4]北齊 彭城太妃墓 縣北十五 里石堂頭 爾朱荣之女北齊神 武帝之妃有誌石 左武烈墓 縣北三十里 井谷村武氏 【40】 後圃中有碑云名深字洪貴南陽人雍州刺 史封武陽侯贈司空謚武烈盖高歡别將立 功東魏之季世 其碑今壞不存 斛律丞相墓 縣西南十五里 北齊人名金光 之父 也 [T4]唐 門將軍墓 縣西南十 里唐人 吕柱國墓 縣 西 南十里索村唐武部常 選上柱國名斌字彦福 尉遲敬善墓 晋王嶺 南鄂國 公尉遲敬德之堂弟也嘉靖初年鄉 民發得寶貨若干誌石在縣庫内 [T4]後唐 李存進墓 縣東北三十里鄭村晋陽經云以 為李存信墓今有同光二年吕夣 奇所撰碑云存進字光嗣其間又云為振武 節度使單于都護天雄軍馬步都指揮使而 存信官至栁州刺史死於天福中是時唐未 亡晋不當有天雄軍而存信所在之官與傳 【41】 相合又死于天祐五年以二人皆晋 王養子故後世訛耳碑存見集文 李存孝 墓 縣西七里風谷口五代史孝事晋王為養 子官至邢州留後因通梁事露縳至太原 車裂 以狥 符存審墓 縣西南存審晋王養子 官至幽州刺史贈太師 [T4]後晋 史匡翰墓 縣東北三十里皇陵村又云史建 塘墓今墓前有天福中陶榖所撰 碑其額有云大晋義成軍節度使駙馬都尉 今以五代史考之建塘之子匡翰尚高祖妹 長公主且為義成軍節度使盖 匡翰墓也陶榖撰碑見集文 [T4]五代 北漢 劉氏墓 縣西南三十里天龍谷中五代史漢 世家不載劉崇而下三君葬所墓額 云大漢英武皇帝園陵八字今按英武二字 乃遼人冊劉継元之號考之宋太宗時継元 【42】 既以降宋不得葬於此山疑其為崇等墓或 継元預為壽域也墓額字弘治間為寺僧王 普明所毁今有 石香亭尚存 [T4]宋 吕氏先墓 縣東北三十 里吴村觀文 殿學士吕公弼之高祖也公弼罷樞府 帥太原嘗有奠謁詩碑在崇福寺今廢 邢昂 墓 縣西南十里晋祠奉聖院南原上昂字下 交太原人高蹈不仕既終而葬於此其墓 有宋相㓂凖文彦慱陳堯佐范仲淹等十四 人所贈之詩碑舊在陽曲縣天慶觀中今毁 無 跡 [T4]國朝 晋恭王陵墓 縣東北三十五里許 東都駝山之陽洪武 三十一年 七月造 王尚書墓 縣西十里風谷山店頭 南京工部尚書名永壽 天順七年 勑命工 部進士王應奎監造 王御史墓 在索村南古 晋祠庙左名 【43】 鑑有祠 堂存 王恭襄公墓 在縣西北七里山之 少保吏部尚書名瓊 嘉靖十三年 勑命工 部員外郎朱継忠監造 [T4]寺觀 净明寺 在縣北二里古城中隋仁壽二 年建額曰惠明宋太宗時塔壊 光見詔復建咸平六年脩有吕惠卿撰碑見 集文景德三年七月塔成累甓九級高一百 五十八尺元末寺塔皆廢 [T4]國朝洪武十八 年僧德閡重建歸併顕光等二寺正德十六 年重 修 華塔寺 在縣西三里安仁鄉唐貞觀八 年僧法寳建内有無垢净光佛 舍利塔天寶中修百尺宋咸寧二年重修元 至正間塔燬 [T4]國朝洪武中重建併明仙定 慧明秀流福 四寺入焉 崇福寺 在縣南五里安仁都北 齊天保二年僧永安建 【44】 唐大曆二年修會昌五年廢元至正初重建 經兵尋廢 [T4]國朝洪武十年重建併上生寺 入 焉 懸甕寺 在縣西南十里懸瓮山上北齊天 保三年僧離辨建依崖鑿石室為 佛堂宋仁宗時地震 廢元至正三年修 雨花寺 在縣西南十里 明仙谷洪武十 年重 建 奉聖寺 在晋祠南唐武德五年鄂國公 尉遲敬德建武德九年高祖賜 額十方奉聖禪寺金貞祐四年兵火焚毁止 存後殿并舍利塔一座元初僧洪智重建元 至正十八年火焚 [T4]國朝洪武二十四年併 明月龍福二寺入焉永樂十年僧圓覺于舊 舍利塔上建觀音堂一間修寺碑記見文集 先是縉紳大夫來修祠事者多止于此有唐 李德裕為張弘 靖唐叔虞文 上生寺 在縣西南十里晋源 都北齊天統二年僧 【45】 清輝建 [T4]國朝洪武二十四年歸併于崇善 寺永樂元年復囬本寺永樂十四年重建 崇聖寺 在縣東十里汾河西舊寨宋太平興 國四年太宗征劉継元毁太原城置 平晋縣于汾東建佛寺于駐䠋之所賜號平 晋寺一名囬銮寺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改寺 額為崇聖神宗熈寕間汾水衝壞元豐己未 詔重建立碑韓絳撰文至 [T4]國朝弘治十四 年汾水漂壊寺宇碑没于汾水止存文 見集文鄉民于故處復建佛殿三間 太山 寺 在縣西十里風谷山之半唐景雲元年建 [T4]國朝洪武二十四年併觀音童子五寺入 焉 明仙寺 縣西南十里龍山之半金天會二 年僧净慧建有五洞及石室三龕 有宋蘇過 所書詩刻 閑居寺 在縣西南十二里馬坊山 上唐貞觀二年僧洪辨建 【46】 元至元七年僧行果重修年深 倒塌見存東文殊堂伽藍堂 大雲寺 在縣 西北 十二里金勝村金大定十年僧汝勵建年深 廢毁止存基址大石佛頭一箇高三尺餘 [T4]國朝永樂十四年法 華寺僧悟冲重修 法華寺 在縣西北十五 里北齊天祿二 年建賜額開化寺後鑿石通蹊一里依山刻 佛像隋仁壽初建佛閣改額净明唐武德三 年李淵自守河東來遊于禪之後復改為開 化寺會昌甲子歲佛閣廢毁乾寧二年重修 宋淳化元年修釋迦如來舍利塔二座俱高 二丈元末廢毁止存僧房舍利塔 [T4]國朝洪 武十八年晋恭王重建有五代蘇禹 珪王好古所撰碑劉知遠立石見集文 六祖 寺 在縣東十五里劉監村金大定四年僧明 真建元至元元年僧桂堂重修至正十八 【47】 年廢 [T4]國朝洪武十七年僧惠空 重建併壽聖圓照吉祥諸寺入焉 天龍寺 在 縣 西南三十里王索西都北齊皇建元年建内 有石室二十四龕石佛像四尊及隋開皇間 碑刻石室銘寺東一里餘鑿壁為池有天龍 庙劉継元光運二年修有李宣碑記見集文 金天會二年廢元至正二年重建 [T4]國朝洪 武二十四年併仙巖寺入焉正德初僧净深 重修僧道永又建閣高四丈餘以庇石佛像 嘉靖二十五年又於西巖鑿石洞三龕以避 虜 患 童子寺 在縣西十里龍山上北齊天保七 年弘禮禪師起建為棲道之所時 有二童子見于山又有大石若世尊儀容 即鐫為像遂名童子寺前建燃燈石塔一座 高一丈六尺後鑿石室二龕高九尺濶八尺 為僧人住止之處至金大輔元年兵火焚毁 【48】 嘉靖初年僧 道永重修 明秀寺 在縣南十五 里北郭都 流福寺 在 縣 東十五里桞 林庄汾河西 定慧寺 在縣西北四 十里胡谷里 顯光寺 在 縣 東北二十 里下庄村 觀音寺 在縣東北三 十里黑駝山 仙巖寺 在縣 西南 三十里葦谷山北齊天保二年 建為避暑宫賜名一在邵勝村 明月寺 在縣 南十 里晋 祠東 隆福寺 在縣南十 五里張村 洪福寺 在縣南二十 里落陽村 永寕寺 在縣東北三 十里吴村 壽聖寺 有二一在縣東 北三十里許壇 一在縣東二 十里温庄 白雲迎福寺 在縣西十五里龍 山上即唐相裴休 退隱 之所 甘泉寺 在縣西北十 五里開化谷 龍華寺 在縣北二 十五里南 【49】 屯有古 磚塔碑 普照寺 在縣西南十三里馬坊 山上即桑維翰祠堂廢 彌勒 寺 在縣北十 里武家庄 萬光寺 在黄 陵村 觀音寺 孫家寨僧 永悟重建 昊天觀 在縣西一十里龍山絶頂元元貞元 年道士宋德方建觀東石崖列鑿石 室八龕有道者姓宋號披雲子所鑿一曰虚 皇龕内刻石像十一尊二曰三清龕内刻三 清像三尊三曰卧如龕内刻卧像一尊傳為 披雲子卧化之所四曰玄真龕内刻石像三 尊五曰三天大法師龕内刻石像三尊六曰 七真龕内刻石像七尊第七第八二龕俱名 辨道龕玉皇大殿五間 正德初年内官暢英重修 北極觀 在縣西花 塔村後唐 同光二 年建廢 清貞觀 在縣北十五里金勝村元延 祐二年道士魏道貞建廢 【50】 貞常觀 在縣西南十里長巷村金皇 統元年道士杜志義建廢 聖夀觀 在縣西五里山下舊有楊忠碑隋文帝之 父也嘗為周將伐齊有功立碑於此今廢 神清觀 在縣西南十里晋祠街西元至 元三十年道士宋德方建今廢 長春 觀 在縣西南三里城角村元延祐元年道士 劉志元建有學士陳碑記 [T4]國朝洪武 十八年道士 胡維賢重修 龍泉觀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三 賢村元大德五年道士 宋德 方建 元真觀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王名村 延祐四年道士張志全建 遇 仙觀 在縣東三十五里温庄元 大德二年道士尹志平建 玉真觀 在縣 東北 二十里舊平晋縣城内元 至元年道士張得雲建 三聖堂 在明仙寺 傍有吕惠 【51】 卿所撰碑 見集文 真武觀 在縣西北十二里董茹堡 北弘治年間鄉民修建 [T4]土産 [T4]榖屬 稻 有秔穤二種安仁 王索東庄等鄉出 黍 有軟硬 二種 稷 梁 麥 有大小 二種 粟 有百 種 蕎麥 荳 有黑 菉黄 莞姜匾小七種又有 羊眼龍瓜等諸荳 蔴子 [T4]果屬 棗 有十 數種 棃 核桃 出晋祠皮 薄仁滿 櫻桃 西山 出 桃 杏 有卜 丹海 東紅 數種 李 有玉黄朱 皮二種 葡萄 有紫白 二種 紅果 萍卜 天龍 寺出 軟棗 林檎 [T4]菜屬 蘿蔔 十 斤 胡蘿蔔 芥 白䑓 胡芹 莙薘 馬齒 莧 葱 【52】 韮 蒜 黄花菜 木欒芽 石耳 即地骨 攣雨後 生 蔓菁 藤蒿 茄 瓠 刀豆 萵苣 菠菜 蘑菇 香菜 西瓜 冬瓜 菜 甜瓜 黄 絲瓜 [T4]木屬 松 栢 樺 栝 榆 槐 栁 桑 棗 芊 棌 椵 棃 刊書 用 椿 梧桐 楸 楮 青楊 [T4]藥屬 甘草 地黄 酸棗仁 遠志 大 黄 小茴香 瓜蔞 班猫 房 芍藥 【53】 黄芩 蕤仁 蒼术 芫花 菖蒲 苦参 麻黄 澤㵼 防風 乳香 河参 荆芥 升麻 商陸 薄荷 柴胡 紫蘇 水蛭 茵蔯 茅香 麝香 栢子仁 牛旁子 天門冬 夏枯草 天花粉 旋覆草 椒 欵冬花 益母草 郁李仁 墓頭灰 [T4]禽屬 天鵝 野鴨 淘河 鷺鷥 青□ 紅鶴 鴛鴦 鸕鷀 魚虎 鵁鶄 鶺鴒 【54】 鸛 以上俱水 鳥出晋澤 黄鸝 戴勝 石鷄 訓狐 啄木 布谷 雉 鴈 鴇 鷹 鳶 鷂 以上俱 出西山 [T4]獸屬 牛 馬 羊 鹿 虎 豹 狐 兎 貛 麝 豺 麞 狼 野 猪 [T4]魚屬 鯉 鯽 鮎 鰍 鰱 鱔 金 鱉 蝦 螺 蚌 俱出晋 水澤中 [T4]花屬 牡丹 芍藥 黄葵 薔 馬櫻 海棠 芙蓉 碧桃 茉莉 地檀 欵冬 【55】 金銀 木槿 石榴 八仙 菊 梅 葵 蓮 有並 頭者 玉簮 白 紫 鷄冠 山丹 萱草 鳳仙 剪紅羅 紫蝴蝶 [T4]草屬 芭蕉 薜荔 即巴 山虎 葦 荻 珍珠蘭 棕櫚 藤蘿 浮萍 垂盆 蒲 鏡面葅 [T4]竹屬 慈竹 水竹 班竹 紫竹 俱晋祠 園中出 [T4]帛屬 綾 王村 出 絹 故驛 出 [T4]色屬 礬紅 羅粉 藍靛 紅花 以上俱 晋祠出 黄蘆 茜草 【56】 [T4]器屬 鐵噐 晋祠 出 磁噐 冶谷 出 瓦噐 南平 頭出 [T4]雜類 塩 濵河鄉 村俱出 礬 黑白二色 桞子谷出 煤炭 西山 俱出 石 灰 石鍾乳 黄礬 琉黄 □砂 栁絮 礬 自流礬 石硯 黑色 金星 鵝管石 以上俱 桞子谷 窰内 出 錫靈芝 寒水石 馬牙石 俱西 山出 草紙 [T4]户口 洪武二十四年 户九千五十三 口五萬二千七百十九 永樂十年 户八千二百五十六 口五萬二百二十八 成化十年 户 九 千四百二十二 口五萬一千六百五十二 嘉靖十四年 户九 千六 【57】 百五十六 口七萬九千六十八 [T4]田賦 洪武二十四年 地四千八百三十頃六 十七畆 税麥九千六 百四十三石二斗一升六合四勺三抄八撮 粮粟米二萬二千五百八十九石九斗三升 八合五抄八撮 桑一萬三百一十四株 絲六十四斤一十二兩五錢棗三千六十株 永樂十年 地四千七百八十七頃八十六畝 一分 税麥九千六百八十一石 一斗三升三合一抄一撮 桑一萬三百一 十四株 絲六十四斤一十三兩五錢 成化八年 地四千七百七十九頃七十二畆 四分 税麥九千四百二十六石 九斗二升四合二勺 粮粟米二萬二千一 百五十四石三斗九升六合八勺七抄 草 【58】 四萬四千三百一十五束九分 桑一萬三 千一十四株 絲八十斤一十三兩五錢 棗三千 六十株 嘉靖十四年 地四千七百七十九頃 八十九畆六分 夏税 九千四百六十九石三斗八升四合五勺 秋粮二萬二千一百五十九石四斗三升七 合五勺 草四萬一千八 百六十一束七分二厘 [T4]土貢 桃一千九百斤 羊四十五隻 歲 辦各色皮三百張 帶毛硝熟羊皮二 百張 羊硝熟粉皮一百 翎毛八千枝 酒醋課鈔七十一錠一貫六百四十文 户 口食塩鈔二千六百七十一錠二百五十文 歲辦 桑穰六千斤 税課 歲辦啇税課 鈔一千五百八 錠一貫一百文 【59】[T4]徭役 春秋祀銀共一百七兩 鄉飲酒禮 銀一十兩 王府将軍儀賔庶人房墳 葬婚禮出閣銀二百九十五兩 柴厰銀 五十四兩五錢 供應銀七十四兩九錢五 分四厘七毫 胖襖銀一百一十二兩五錢 柴薪馬夫銀二百八十二兩 黄絲銀一十 五兩 軍噐料價銀一百八十六兩四錢 舘夫銀三十兩 藥味白礬銀六兩七錢 曆日銀十四兩三錢 科舉銀一十四兩 儒學齋膳銀九十六兩 本縣皂三十六 名 各司皂四十名 禁子二十三名 兵二十名 快手二十名 各驛逓牛馬 頭七十 四名 [T4]屯莊 【60】晉府屯四䖏 東庄屯 小站屯 馬圈屯 馬藺屯 寜化府屯二䖏 古城屯 河下屯 太原三衛屯□䖏 張花营 圪塔营 化長堡营 [T4]水利 晋水四渠 北渠水七分溉赤橋花塔小 站縣城外古城金勝等村屯 南渠水一分半溉索村王郭村張村棗園頭 等村 中渠水一分溉長巷東庄等村屯 陸堡渠水半分溉 大寺上下等村 汾河十一渠 南関等都渠 一道南屯取 水灌北庄等八村馬村北渠一道看河樓取 水灌嘉節等五村東橋等都渠一道吴家堡 取水灌下庄等三村苜蓿等都渠一道看河 樓取水灌龐家寨等村晋陽南等都渠一道 【61】 看河樓取水灌河下等四村舊縣都渠一道 看河樓取水灌舊縣等一十八村豊泉都渠 一道看河樓取水灌城北等四村嘉節都渠 一道南屯取水灌河灘等三村鳳中都渠一 道看河樓取水灌本都鄉村苜蓿東渠一道 看河樓取水灌瓦窰等村河下都渠一道南 瓦窰取水灌監軍庄西柳林 庄河灘高家塲北庄頭等村 洞渦河四渠 乞伏等都渠一道永康鎮取水 灌劉家堡柳林庄石溝戴家堡 東里觧同戈三賢等村北格渠一道本村東 取水灌東北格西北格三賢村辛村渠一道 永康村取水灌本村西賈南都渠一道永康 村取水灌西賈等三村 論曰本縣水利比之隣邑最廣所係甚重 國初設主簿一員以專理之後革罷晋水每 【62】 覇于豪强汾水專利于渠甲弊也乆矣嘉靖 二十二年叅政蘇 均晋水之利随畆灌溉 而買水賣水之弊革至今稱便百世無改可 也詳見水利公移碑文 [T4]古蹟 晋陽城 縣治北城即古城南面唐叔虞 始封又曰子爕徙都之所一名 唐城後智伯引水灌之城不浸者三版即此 城也晋刺史劉琨展築其中又有三城一曰 大明城董安于所築北齊於此置大明宫其 一城東魏靜帝置晋陽宫至隋更名新城其 一城開皇十六年築名倉城其一在汾河東 岸曰東城唐貞觀十一年長史李勣築至德 宗時引晋水架汾瀦為東隍以省守埤萬人 又釃汾環城植柳固隄建中四年節度馬璲 亦引晋水架汾至城東為池武后時長史崔 神慶以二城隔汾乃于其間跨水聯堞合而 【63】 一之名曰中城宋太宗嘗御此城受劉継元 降始隳其城又西面外有羅城以禦西山之 水俗呼長龍城其近有羅城鎮 按五代劉 知遠劉崇相継為太原節度使及周郭威弑 劉崇子贇而自立劉崇乃稱帝是為北漢崇 没子鈞立宋太祖率兵從盤陀谷取北漢攻 圍乆不下時宋師屯甘草池會暑雨疾作不 克而還甘草池今當瓦窰頭迤南一帶其地 尚多甘草鈞没養子継元立至宋太宗太平 興國四年始取太原継元出降議者謂宋興 歸德為啇星分野太原居西北為参星分野 昔高辛氏二子不相能也堯遷閼伯於啇丘 主火而啇為宋遷沉實於䑓駘主水而参為 晋星自古参商不相見故國家盛則此地後 服衰則此地先叛不宜列以方鎮宜削奪之 乃下詔毁其城徙其民於唐明降州為平晋 【64】 縣至今幾六百年矣嗚呼參商之説信然否 耶継元降於太平興國四年所謂盛則後服 是已金人以東北夷虜長驅而有中原則所 謂衰則先叛者不在西北而在東北矣太宗 號稱明哲而乃輕信其説毁其城郭遷其人 民焚其廬舍使歴代藩鎮之地莾為丘墟豈 不深可歎邪 國初自平晋遷築縣城之始 建議者不依遷於濠堞具在之所而乃别築 於山水衝奔之處豈以為古昔宫禁之地故 避而不敢歟抑以今邑為南関村落而重遷 其民歟或其時已為 晋府封地 而有司不能專歟是未可知也 受瑞壇 舊 晋 陽倉城中唐高祖舉義兵使子元吉留守 瑞石有文曰李淵萬吉因築壇祀以少牢今 不 存 潛丘 縣東南八里舊城内長四千三百一 十步廣二千一百二十步周圍一萬 【65】 五千一百五十步高四丈相傳 宋修惠明寺浮圖陶土為瓦用 講武䑓 縣西 北舊 晋陽城内唐 慶間築今不存 尉遲恭别墅 縣西南八里奉 聖寺内今有遺 像 平晉故城 縣東北二十里基高一丈三尺 周圍四里餘内有故碑字多剥 落宋永利監 在焉今不存 三角城 縣治西北二十里義井 村一名徒人城又名提 胡城趙襄子所築以處刑徒慮其迯亡内置 卻敵外安龍尾為三面故名三角城其址尚 存 王陵城 縣汾水東舊縣東北 鄭村今名黄陵村 風洞 縣西三 里許風 谷口有甎甃洞一穴方五丈許上有亭三間 已壞惟洞尚存有司每以三月致祭否則多 風 響洞 縣西風谷口内太山寺北二里餘山 中人跡罕到方五尺有奇高下如之 【66】 不知作於何時人言於内則訇然有聲因名 正統間御史王鑑未第時讀書於此少倦欲 憇輙聞人呼其名 盖山靈也 御駕橋 縣西北二里智伯 渠上世傳北齊帝 避暑於山因建此以度駕年乆湮没 正德七年取其石以修縣城北門矣 永利 監 縣東北二十里 舊縣城中今廢 晋祠鎮 縣西南十 里宋舊鎮 聖佛塔 縣東北三十里鄭村見聞錄 云嘗有金光見其上今無 柳盗跖宅 在辛 村今 人呼為柳家窩跖春秋 時大盗年九十而死 馬塜 縣西門外沙河 橋西嘉靖二十 年西街民掘出金銀鞍轡鞦鐙諸物按五代 史劉崇高平之敗獨乗黄騮由間道歸太原 食以三品料號自 在將軍疑即此也 插旗石 柳子谷山上相傳 為柳盗跖插旗於 【67】 此石上有臼 深三尺許 北堰中堰南堰 相傳宋太祖引 汾水灌太原今 有遺 跡 [T4]景致 山曉月 見 山 汾水秋波 白龍時雨 池 名 見 川 卧虎晴嵐 山名 見山 廣惠靈泉 即晋溪 見川 浮圖瑞 靄 在惠 明寺 仙嵓避暑 在葦谷山 見宫室 御井停 見 川 [T4]名宦 [T4] 〈周〉 董安于 趙簡子使治晋陽教 化流行民樂其政 尹鐸 趙簡子使治晋陽請曰以為繭絲乎抑為保 障乎簡子曰保障㢤於是損其户數民寛以 和 [T4] 〈南北朝〉 [T4]晉 劉琨 展築晋陽城吹 蘆葉以散㐫奴 【68】 段韶 武威人工騎射有將領才畧文襄時守 晋陽委以軍事後為并州刺史為政不 存小察甚 得人和 [T4]唐 李義琰 昌樂人第進士太原 尉都督李勣嚴肅僚 吏憚之獨義琰敢庭 辨曲直勣甚禮焉 韋濟 陽武人開元初為 太原尹有治稱子 奥為夏縣尹 亦以能政聞 魏谷倚 太原主簿與晋陽尉富 嘉謨吴少㣲友善皆以 文辭著名時 稱北京三傑 [T4]金 盧孝儉 德州人累官太 原少尹大定三 年陜西用兵尚書省發本路税粟赴平凉克 軍實期甚嚴迫孝儉輙易以金帛馳至平凉 用省而不失 期并人德之 [T4]國朝 潘原英 洪武四年任 知縣徙建縣 治創修 廟學 郝瑾 直邯鄲人由監生永樂末除 知縣有惠政考滿人多思慕 【69】 藺從善 河南磁州人由舉人永樂初任太 原縣學教諭後累陞翰林學士 劉敏 直大興人由舉人正統四年任海豊 縣學訓導時考滿陞太原縣知縣再陞 大原府同知 始築本縣城 鄭瑾 河南新安人由舉人正統 十四年除太原縣學教諭 滿考陞國 子典籍 黄綱 河南南陽人由舉人成化六 年以盱眙縣學訓導陞靈石 縣學教諭以憂去復除太原 縣學先歴考陜西山西鄉試 李曜 蠡縣人由 舉人弘治 九年除知縣事重 修公署濬壕栽樹 劉經 北京人由舉人弘治 十五年任本縣知縣 事政尚寛平笞人惟笞地而 事無不集後擢監察御史 申綸 永年人由 進士正德 九年以平陸知縣調本縣度量寛洪為政持 大體期年陞潞州知州官至按察司副使 【70】 張磬 朝邑人由監生弘治九年以萬泉訓導 陞太原教諭訓士勤嚴所著有明倫時 破士多珍之陞 遼東都司教授 王尭卿 招遠人由監生嘉靖 六年以定興訓導陞 太原教諭待士以誠有古人風八年以老致 仕及歸諸生送者哭聲震野其得士心如此 張天憲 高苑人由監生嘉靖二十五年任縣 丞處事明敏待人誠敬士民無不得 其歡心本縣税粮最為難完限以期約小民 赴納者至門不能容雖間施鞭朴民畏而不 怨守已清廉不妄取以安 化舊職去官人咸惜之 [T4]職官 知縣一貟 縣丞一員 主簿三員 一 貟 管縣事一員管水利成化間裁 革一員管柴夫嘉靖間裁革 典史一貟 【71】 教諭一貟 訓導二貟 訓術一貟 訓科 一貟 僧會一員 道會一員 [T4] <dy>〈宋〉</dy>〈宋〉 <dy>〈宋〉</dy><office>〈縣尉〉</office>〈縣尉〉 <dy>〈宋〉</dy><office>〈縣尉〉</office><person>陳知白</person> 丞相文惠公之孫知平晋 縣分灑晋水使民得溉田 之 利 <dy>〈宋〉</dy><office>〈縣尉〉</office><person>郭京</person> 嘉祐年任是時民惧因水加賦雖水 及田不敢用也京為重廣之見碑記 [T4] <dy>〈金〉</dy>〈金〉 <dy>〈金〉</dy><office>〈縣令逹魯花赤〉</office>〈縣令逹魯花赤〉 <dy>〈金〉</dy><office>〈縣令逹魯花赤〉</office><person>三寳奴</person><person></person> 大定間任 平晋縣 [T4] 〈元〉 〈縣令逹魯花赤〉 無 考 [T4] 〈國朝〉 [T4] 〈知縣〉 <person>潘原英</person> 見名 宦 <person>周時用</person> 洪武十一 年任始修 壇宇養 濟院 <person>皇甫伯瑄</person> 洪武十八年任始按察分 司及旌善申明亭 【72】 <person>王希善</person> 永樂三年任 始修預備倉 <person>郝瑾</person> 見名 宦 <person>劉敏</person> 見名 宦 <person>曾友直</person> 天順年任陜西固原人由 舉人剛直有為時稱賢令 <person>張葵</person> 成化 元年 任 <person>劉敏</person> 成化年任四川 人由 任亨 <person>徐純</person> 鞏珊 永平府 人 單雄 <person>崔昂</person> 薊州 人 <person>王儒翰</person> 以上俱成 化年任貫 址無 考 <person>孟玉</person> 阜城縣人由 舉人 <person>韓光大</person> 任丘縣人由 舉人 <person>李景暘</person> 縣人由 舉人 <person>李曜</person> 見名 宦 <person>劉經</person> 見名宦 以上俱 弘治 年任 <person>張鸞</person> 清澗縣人由舉人寛仁有度 謫五䑓教諭復陞山隂知縣 <person>宋福</person> 棗强縣人由 監生三月去 <person>白晟</person> 宜川縣人 由舉人 吴度蜀 眉州人 由舉人 【73】 <person>梅寧</person> 歸德衛人由舉人平谷縣教諭陞任有 治事才前令修縣城數年不完公至民 咸踴躍一月畢工正德十二年 武宗由榆林幸宣府路經太原供應之物凢百 俱備至今稱有 才者曰梅公焉 申綸 見名 宦 <person>吴方</person> 完縣人由舉 人以壺関知 縣調任始經营修學及甎砌女墻鉄裹四門 于公多植槐 以上俱正德年任 <person>劉奎</person> 寳坻縣人 由舉人 <person>閻熈</person> 胙城縣人 由舉人 <person>楊庭</person> 澄城縣 人由舉 人陞雅 州知州 <person>孔泗</person> 洛陽縣人由進士 陞平凉府通判 <person>劉玳</person> 開州人 由舉人 <person>趙官</person> 永年縣人 由舉人 <person>張廷相</person> 南陽縣人由舉人以 真定縣教諭陞任 <person>焦古思</person> 灌縣人由舉人 清才妙年調 <person>侯瀾</person> 良鄉縣人由監 生慈仁淳謹調 【74】 <person>趙重噐</person> 深澤縣人由舉人 <person>李瀹</person> 濬縣人由 監生 <person>李景賢</person> 汲縣人由修學創建鄉賢名宦祠築沙堰 舉人 鑄鍾縣舊無鍾始鑄鍾覆亭其上 [T4] 〈縣丞〉 <person>劉玉</person> 南陽縣人由監 生成化年任 <person>馮鎰</person> 元城縣人由 監生 <person>李素</person> 陜西人 由監生 <person>張洪</person> 西鄉縣人由監生 以上俱 〈弘治〉年任 <person>魏綸</person> 濮 州 人由監生陞 徐溝知縣 <person>李昌</person> 濮州人由監生 陞京衛經歴 <person>歐陽㤗</person> 河 南 人由監生文 忠公之後 <person>胡憲</person> 徽州人 由監生 <person>田璋</person> 富平縣人由 監生以上俱 〈正德〉 年任 <person>李廷用</person> 任丘縣人由吏 員陞曹州判官 <person>李鉞</person> 華隂縣人 由監生陞 大同 知縣 <person>盧縉</person> 愽平縣人 由監生 <person>張天憲</person> 見名 宦 <person>李侃</person> 涇陽 縣吏 【75】 <person>陳松</person> 任縣人由監生見任 [T4] 〈主簿〉 <person>乃興</person> 交阯人 國初任 <person>張翰</person> 確山縣人 成化間任 <person>危奎</person> 棗强 縣人 <person>李勳</person> 夏邑縣人 <person>管柴夫</person> 白思賢 同州人由監生陞臨 邑縣丞以上俱 〈弘治〉 年 任 <person>馬玉</person> 狄道縣人由監生管 柴夫陞東明縣丞 <person>習釗</person> 平凉人 由監生 <person>王灝</person> 蠡縣人由 監生 <person>劉珪</person> 文登縣人由監生 以上俱 〈正德〉年任 <person>景昂</person> 盖州衛人 由監生 <person>張大寧</person> 陜西人 由吏員 <person>石寳</person> 汝陽縣人 由監生 <person>石應相</person> 會寕縣人 由監生 <person>王儒</person> 甘州衛人 由監生 <person>高巍</person> 葭州 人由 【76】 監 生 <person>杜時亨</person> 清豐縣人 由監生見任 [T4] 〈典史〉 <person>隂滋</person> 容城 縣人 <person>霍通</person> 雄縣人俱 〈弘治〉年任 <person>時景</person> <person>逯惟祚</person> 鉅野 縣人 <person>馬衡</person> 唐縣人以上 俱 〈正德〉年任 <person>王相</person> 寶坻 縣人 <person>張霖</person> 岐山 縣人 <person>周鳴岫</person> 濰縣 人 <person>董彦臯</person> 恩縣 人 <person>張珊</person> 涇陽縣人 <person>淡馭</person> 三原 縣人 [T4] 〈教諭〉 <person>藺從善</person> 見名 宦 <person>鄭瑾</person> 見名 宦 <person>周霖</person> 有文學天 順年任 【77】 <person>黄綱</person> 精於禮記聘試 官成化年任 <person>楊經</person> 夏邑縣人學規嚴 整弘治年任 <person>張磬</person> 見名 宦 <person>張舜舉</person> 武功縣人由舉人 歴陞通州知州 <person>張琦</person> 咸 寕 縣人由舉人經营修 學後陞夏縣知縣 <person>常制</person> 平山縣人 由監生 <person>王相</person> 商 州 人由舉人陞知縣 以上俱 〈正德〉年任 <person>盛璘</person> 北京人由舉人聘四 川主考陞宜川知縣 今占籍 太原縣 <person>王尭卿</person> 見名 宦 <person>張鵬</person> 開州人 由監生 <person>張天錫</person> 良 鄉 縣人由 監生 <person>蔡蘭</person> 漢陽縣人由 監生 <person>劉希佑</person> 任縣人由 監生 [T4] 〈訓導〉 <person>羅箎</person> 北京 人 <person>范忠</person> <person>孫珉</person> 新安人以上 俱 〈弘治〉年任 【78】 <person>蔡文學</person> 澄城 縣人 <person>馬淮</person> 故城 縣人 <person>祖俊</person> 淶水 縣人 <person>宋玠</person> 咸寕 縣人 <person>梁汴</person> 祥符 縣人 <person>劉漢</person> 金州人陞霍州學正 以上俱 〈正德〉年任 <person>韓宣</person> 扶 風 縣 人 <person>郭玘</person> 商河 縣人 <person>范欽</person> 易州 人 <person>王時敏</person> 晋州 人 <person>侯功</person> 鄆 城 縣 人 權永陽 陜西 人 <person>劉應祥</person> 廣宗 縣人 <person>楊沉</person> 開州人陞 靈山衛教 授 <person>梁公相</person> <person>高唐州</person> 人 <person>雍時㤗</person> 清水縣 人 <person>劉雲鳳</person> 玉 田 縣 人 <person>張尚質</person> 撫寧縣 人 太原縣志卷之一 【79】太原縣志卷之二 邑人高汝行纂輯 邑人王朝立校正 [T4]寓賢 [T4]漢 孟敏 鉅鹿人客居太原荷甑墮地 不顧而去郭林宗見而問其 意對曰甑已破矣顧之何益林宗異之因勸 令逰學十年知名三公俱辟並不屈 [T4]晉 周虓 南安城人少有節操寜康初為梓 潼太守遭符堅所欲以為尚書 不受屢詆堅乃謀襲之堅引問狀虓曰昔 漸離豫譲燕智臣猶身吞炭不忘忠節况 虓世荷晋恩豈敢忘也生為晋臣死為晋 復何問乎堅乃撻之徙于太原病卒其子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