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A, 1] 1  天工開物 [000B, 2] 1  明崇禎十刻本 [001A, 3, 一a] 1  天工開物卷序     N400020 2 天覆地載物數號萬而事亦因之 3 曲成而不遺豈人力也哉事物而 4 既萬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後識之 5 其與幾何萬事萬物之中其無益 6 生人與有益者各載其半世有聰 [001B, 4, 一b] 1 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棗梨之花 2 未賞而臆度楚萍釜鬵之範鮮經 3 而侈談莒鼎畫工好圖鬼魅而惡 4 犬馬即鄭僑晉華豈足爲烈哉幸 5 生聖明極盛之世滇南車馬縱貫 6 遼陽嶺徼宦商衡游薊北爲方萬 [002A, 5, 二a] 1 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見見聞聞若 2 爲士而生東晉之初南宋之季其 3 視燕秦晉豫方物已成夷產從互 4 市而得裘帽何殊肅慎之矢也且 5 夫王孫帝子生長深宮御廚玉粒 6 正香而欲觀耒耜尚宮錦衣方剪 [002B, 6, 二b] 1 而想像機絲當斯時也披圖一觀 2 如獲重寶矣年來著書一種名曰 3 天工開物卷傷哉貧也欲購竒攷 4 證而乏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 5 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隨其孤陋 6 見聞藏諸方寸而寫之豈有當哉 [003A, 7, 三a] 1 吾友塗伯聚先生誠意動天心靈 2 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長可取 3 必勤勤懇懇而契合焉昨歲畫音 4 歸正由先生而授梓茲有後命復 5 取此卷而繼起爲之其亦夙緣之 6 所召哉卷分前後萬貴五榖而賤 [003B, 8, 三b] 1 金玉之義觀象樂律二卷其道太 2 精自揣非吾事故臨梓刪去丐大 3 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于功名進 4 取毫不相關也 旹      5 崇禎丁丑孟夏月奉新宋應星書 6  于家食之問堂 [004A, 9] 1  天工開物卷目錄 2  上卷 3  乃粒第一卷 4  乃服第二卷 5  彰施第三卷 6  粹精第四卷 7  作鹹第五卷 8  甘嗜第六卷 9  中卷 [004B, 10] 1  陶埏第七卷 2  冶鑄第八卷 3  舟車第九卷 4  錘鍜第十卷 5  燔石第十一卷 6  膏液第十二卷 7  殺靑第十三卷 8  下卷 9  五金第十四卷 [005A, 11] 1  佳兵第十五卷 2  丹靑第十六卷 3  麯蘖第十七卷 4  珠玉第十八卷(目錄終) [005B, 12] [006A, 13, 一a] 1  天工開物卷上 2  分宜教諭宋應星著 3  乃粒第一卷     N400105 4 宋子曰上古神農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微號兩言至今 5 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穀生之五穀不能自生而生 6 人生之土脈歴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不然神農 7 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豈有隱焉 8 而紛紛嘉種必待後稷詳明其故何也紈褲之子以赭 9 衣視笠蓑經生之家以家夫爲詬詈晨炊晚餉如其味 [006B, 14, 一b] 1 而忘其源者眾矣夫先農而繫之以神豈人力之所爲 2 哉 3  總名     N40015A 4 凡穀無定名百穀指成數言五穀則麻菽麥稷黍獨遺 5 稻者以著書深賢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 6 什七而來牟黍稷居什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餌 7 膏饌之中而猶繫之穀者從其朔也 8  稻     N40019A 9 凡稻種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徐米曰 [007A, 15, 二a] 1 糯南方無粘黍酒質本粳而晚收帶粘俗名婺源不可    皆糯米所爲。        光之類。   2 爲酒只可爲粥者又一種性也凡稻榖形有長芒短芒 3 江南名長芒者曰瀏陽長粒尖粒圓頂扁靣不一其中   早短芒者曰吉安早。             4 米色有雪白牙黃大赤半紫雜黑不一濕種之期最早 5 者春分以前名爲社種遇天寒有凍最遲者後于清明            死不生者。        6 凡播種先以稻麥藁包浸數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 7 出寸許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畆逢 8 早乾水溢不可揷秧秧過期老而長節即栽于畝中生 9 穀數粒結果而已凡秧田一畝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 [007B, 16, 二b] 1 畝几秧既分裁後早者七十日即收穫粳有救公飢喉                  下急糯有金包 2 銀之類方語百最遲者歴夏及冬二百日方收穫其冬   千不可殫述。                3 季播種仲夏即收者則廣南之稻地無霜雪故也凡稻 4 旬日失水即愁旱乾夏種冬收之穀必山間源水不絕 5 之畝其穀種亦耐久其土脈亦寒不催苗也湖濱之田 6 待夏潦已過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種撒藏高畝之 7 上以待時也南方平原田多一歲兩栽兩穫者其再栽 8 秧俗名晚糯非粳類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膏田插再 9 生秧其秧清明時已偕早身撒布早秧一日無水即死 [008A, 17, 三a] 1 此秧歴四五兩月任從烈日暵乾無憂此一異也凡再 2 植稻遇秋多晴則汲灌與稻相終始農家勤若爲春酒 3 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則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種粳而 4 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異也香稻一種取其芳氣以 5 供貴人收實甚少滋益全無不足尚也 6  稻宜     [N4002C2] 7 凡稻土脈焦枯則穗實蕭索勤農糞田多方以助之人 8 畜穢遺榨油枯餅枯者以去膏而得名也胡麻萊菔子          爲上芸薹次之大眼桐又次之樟桕 9 棉花又草皮木葉以佐生機普天之所同也南方磨緑   次之。              豆粉者取 [008B, 18, 三b] 1 溲漿灌田肥甚豆賤之時撒黃豆于土性帶冷漿者宜   田一粒爛土方三寸得欲之息倍焉        2 骨灰蘸秧根凡禽石灰淹苗足向陽暖土不宜也土脈        獸骨               3 堅緊者宜耕隴疊塊壓薪而燒之埴墳松土不宜也 4  稻工:   耕 耙 磨耙 耘耔(具圖)     N400330 5 凡稻田刈穫不再種者土宜本秋耕墾使宿藁化爛敵 6 糞力一倍或秋旱無水及怠家春耕則收穫損薄也凡 7 糞田或撒枯澆澤恐霖雨至過水來肥質隨漂而去謹 8 視天時在老農心計也凡一耕之後勤者再耕三耕然 9 後施耙則土質勻碎而其中膏脈釋化也凡牛力窮者 [009A, 19, 四a] 1 兩人以找懸耜項北相望而起土兩人竟日僅敵一牛 2 之力若耕後牛窮制成磨耙兩人肩手磨軋則一日敵 3 三牛之力也凡牛中國惟水黃兩種水牛力倍于黃但 4 畜水牛者科與土室御寒夏與池塘浴水畜養心計亦 5 倍于黃牛也凡牛春前力耕汗出切忌雨點將雨則疾 6 驅入室候過穀雨則任從風雨不懼也吳郡力田者以 7 鋤代耜不藉牛力愚見貧家之家會計牛值與水草之 8 資竊盜死病之變不若人力亦便假如有牛者供辦十 9 畝無牛用鋤而勤者半之既已無牛則秋穫之後田中 [009B, 20, 四b] 1 無復芻牧之患而菽麥麻蔬諸種紛紛可種以再穫償 2 半荒之畝似亦相當也凡稻分秧之後數日舊葉萎黃 3 而更生新葉青葉既長則耔可施焉俗名植杖于手以                 撻禾      4 足扶泥壅根倂屈宿田水草使不生也凡宿田菵草之 5 類遇耔而屈折而弟稗與荼蓼非足力所可除者則耘 6 以繼之耘者基在腰手辨在兩眸非類既去而嘉欲茂 7 焉從此洩以防潦溉以防旱旬月而奄觀銍刈矣 8  稻災     [N400425] 9 凡早稻種秋初收藏當午晒時烈日火氣在內入倉廩 [010A, 21, 五a] 1 中關閉太急則其穀粘帶暑氣勤農之家明年田有糞               偏受此患      2 肥土脈發燒東南風助暖則盡發炎火大壞苗穗此一 3 災也若種穀晚涼入廩或科至數九天收貯雪水冰水 4 一甕交春即清明濕種時每石以數碗激灑立解暑氣     不驗。                 5 則任從東南風暖而此苗清秀異常矣崇在種內凡稻                  反怨鬼神   6 撒種時或水浮數寸其穀未即沉下驟發狂風堆積一 7 隅此二災也謹視風定而後撒則沉勻成秧矣凡欲種 8 生秧之後妨雀烏聚食此三災也立標飄揚鷹俑則雀 9 可驅矣凡秧沉腳未定隂雨邊綿則損折過半此四災 [010B, 22, 五b] 1 也邀天晴霽三日則粒粒皆生矣凡苗既函之後畝土 2 肥澤邊發南風熏熱函內生蟲形似此五災也邀天遇               蠶繭        3 西風雨一陣則蟲化而穀生矣凡苗吐穡之後暮夜鬼 4 火游燒此六災也此火乃朽木腹中放出凡木母火子 5 子藏母腹每身未壊子性千秋不滅每逢多雨之年孤 6 野墳墓多被狐狸穿塌其中棺板爲水浸朽爛之極所 7 謂母質壞也火子無附脫母飛揚然陽火不見陽光直 8 待日沒黃錯此火衝隙而出其力不能上騰飄游不定 9 數尺而止凡禾穡葉遇之立刻焦炎逐火之人見他處 [011A, 23, 六a] 1 樹根放光以爲鬼也奮梃擊之反有鬼變枯柴之說不 2 知向來鬼火見燈光而已化矣凡火未經人間燈傳者               總屬隂火故見燈即滅 3 凡苗自函活以至頴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 4 失水即枯將刈之時少水一升榖數雖存此七災也汲       米粒縮小入碾臼中亦多斷碎      5 灌之智人巧已無餘矣凡稻成熟之時遇狂風吹粒殞 6 落或隂雨竟旬穀粒沾濕自爛此八災也然風災不越 7 三十里隂雨災不越三百里偏方厄難亦不廣被風落 8 不可爲若貧困之家苦于無霽將濕穀升于鍋內燃薪 9 其下炸去穅膜收炒糗以充饑亦補助造化之一端矣 [011B, 24, 六b] [012A, 25, 七a] [012B, 26, 七b] [013A, 27, 八a] [013B, 28, 八b] 1  水利  筒車 牛車 踏車 拔車 秸橰(皆具圖)     N400577 2 凡稻防旱藉水獨甚五穀厥土沙泥磽膩隨方不一有 3 三日即乾者有半月後乾者天澤不降則人力換水以 4 濟凡河濱有制筒車者堰陂障流繞于車下激輪使轉 5 挽水入筒一一傾于見內流入畝中晝夜不息百畝無 6 憂不用水時拴木礙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轉盤或    止使輪不轉動。              7 聚數人踏轉車身長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內用龍骨拴 8 串板關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畝而 9 牛則倍之其淺池小澮不載長車者則數尺之車一人 [014A, 29, 九a] 1 兩手疾轉竟日之功可灌二畝而已揚郡以風帆數扇 2 俟風轉車風息則目此車爲救潦欲去澤水以便栽種 3 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適濟埋用桔槔轆轤功勞又甚細 4 已 5  汲水圖 [014B, 30, 九b] [015A, 31, 十a] [015B, 32, 十b] [016A, 33, 十一a] [016B, 34, 十一b] [017A, 35, 十二a] [017B, 36, 十二b] [018A, 37, 十三a] [018B, 38, 十三b] 1  麥     N400614 2 凡麥有數種小麥曰來麥之長也大麥曰牟曰穬雜麥 3 曰雀曰蕎皆以播種同時花形相似粉食同功而得麥 4 名也四海之内燕秦晋豫⿑魯諸道烝民粒食小麥居 5 半而黍稷稻梁僅居半西極川雲東至閩浙吳楚腹焉 6 方長六千里中種小麥者二十分而一磨麵以爲捻頭 7 環餌饅道湯料之需而饔飧不及焉種餘麥者五十分 8 而一閭閻作苦以充朝膳而貴介不與焉廣麥獨產陝 9 西一名青稞即大麥隨土而變而皮成青黑色者秦人 [019A, 39, 十四a] 1 專以飼馬飢荒人乃食之大麥變有粘者雀麥細穗穗             河洛用以釀酒      2 中又分十數細子間亦野生蕎麥實非麥類然以其爲 3 粉療飢傳名爲麥則麥之而已凡北方小麥歴史時之 4 氣自秋播種明年初夏方收南方者種與收期時日差 5 短江南麥花夜發江北麥花晝發亦一異也大麥種穫 6 期與小麥相同蕎麥則秋半下種不兩月而即收其苗 7 遇霜即殺邀天降霜遲遲則有收矣 8  麥工:   北耕種  耨(具圖)     N4006C9 9 凡麥與稻初耕墾土則同播種以後則耘耔諸勤苦皆 [019B, 40, 十四b] 1 屬稻麥惟施耨而已凡北方厥土墳壚易解釋者種麥 2 之法耕具差異耕即兼種其服牛起土者耒不用耕並 3 列兩鐵于橫林之上其具方語曰鏹鏹中間盛一小斗 4 貯麥種于內其斗底空梅花眼牛行援動種子即從眼 5 中撒下欲密而多則鞭牛疾走子撒必多欲稀而少則 6 緩其牛撒種即少既播種後用驢駕兩小石團壓土埋 7 麥凡麥種緊壓方生南地不與北同者多耕多耙之後 8 然後以灰拌種手指拈而種之種過之後隨以腳跟壓 9 土使緊以代北方驢石也耕種之後勤議耨鋤凡耨草 [020A, 41, 十五a] 1 用闊靣大鋪麥苗生後耨不厭勤有三過餘草生機盡                四過者      2 誅鋤下則竟畝精華盡聚嘉實矣功勤易耨南與北同 3 也凡糞麥田既種以後糞無可施爲計在先也陝洛之 4 間憂蟲蝕者或以砒霜拌種子南方所用惟炊燼也俗名                       地灰 5 南方稻田有種肥田麥者不糞麥實當春小麥大麥青 6 春之時耕殺田中蒸罨土性秋收稻穀必加倍也凡麥 7 收空隙可再種他物自初夏至季秋時日亦半截擇土 8 宜而爲之惟人所取也南方大麥有既刈之後乃種遲 9 生粳稻者勤農作苦明賜無不及也凡蕎麥南方必刈 [020B, 42, 十五b] [021A, 43, 十六a] [021B, 44, 十六b] [022A, 45, 十七a] [022B, 46, 十七b] 1 稻北方必刈菽稷而後種其性稍吸肥腴能使土瘦然 2 計其穫入業償半穀有餘勤農之家何防再糞也 3  麥災     [N4007B8] 4 凡麥防患抵稻三分之一播種以後雪霜晴潦皆非所 5 計麥性食水甚少北土中春再沐雨水一升則秀華成 6 嘉粒矣荊揚以南唯患霉雨倘成熟之時晴乾旬日則 7 倉廩皆盈不可勝食揚州諺云寸麥不怕尺水謂麥初 8 長時任水滅頂無傷尺麥只怕寸水謂成熟時寸水軟 9 根倒莖沾泥則麥粒盡爛于地靣也江南有雀一種有 [023A, 47, 十八a] 1 肉無骨飛食麥田數盈千萬然不廣及罹害者數十里 2 而止江北蝗生則大祲之歲也 3  黍稷 粱粟     N400814 4 凡糧食米而不粉者種類甚多相去數百里則色味形 5 質隨方而變大同小異千百其名北人唯以大米呼粳 6 稻而其餘槩以小米名之凡黍與稷同類粱與粟同類 7 黍有粘有不粘粘者稷有粳無粘凡粘黍粘粟統名曰         爲酒              8 秫非二種外更有秫也黍色赤白黃黑皆有而或專以 9 黑色爲稷未是至以稷米爲先他穀熟堪供祭祀則當 [023B, 48, 十八b] 1 以早熟者爲稷則近之矣凡黍在詩書有虋芑秬秠等 2 名在今方語有牛毛燕頷馬革驢皮稻尾等名種以三 3 月爲上時五月熟四月爲中時七月熟五月爲下時八 4 月熟揚花結穗總與來牟不相見也凡黍粒大小總視 5 土地肥磽時令害育宋儒拘定以某方黍定律未是也 6 凡粟與粱統名黃米粘粟可爲酒而蘆粟一種名曰高 7 粱者以其身高七尺如蘆荻也粱粟種類名號之多視 8 黍稷優甚其命名或因姓氏山水或以形似時令總之 9 不可枚舉山東人唯以穀子呼之倂不知粱粟之名也 [024A, 49, 十九a] 1 已上四米皆春種秋穫耕耨之法與來牟同而種收之 2 候則相懸絕云 3  麻     N4008ED 4 凡麻可粒可油者惟火麻胡麻二種胡麻即脂麻相傳 5 西漢始自大宛來古者以麻爲五穀之一若專以火麻 6 當之義豈有當哉竊意詩書五穀之麻或其種已滅或 7 即菽粟之中別種而漸訛其名號皆未可知也今胡麻 8 味美而功高即以冠百穀不爲過火麻子粒壓油無多 9 皮爲疏惡布其值幾何胡麻數龠充腸移時不餒炬餌 [024B, 50, 十九b] 1 飴餳得粘其粒味高而品貴其爲油也發得之而澤腹 2 得之而膏腥膻得之而芳毒厲得之而解農家能廣種 3 厚實可勝言哉種胡麻法或治畦圃或壟田畝土碎草 4 凈之極然後以地灰微濕拌勻麻子而撒種之早者三 5 月種遲者不出大暑前早種者花實亦待中秋乃結耨 6 草之功唯鋤是視其色有黑白赤三者其結角長寸許 7 有四棱者房小而子少八棱者房大而子多皆因肥瘠 8 所至非種性也收子榨油每石得四十觔餘其枯用以 9 肥田若飢荒之年則留供人食 [025A, 51, 二十a] 1  菽     N40099B 2 凡菽種類之多與稻黍相等播種收穫之期四秀相承 3 果腹之功在人日用盖與飲食相終始 一種大豆有 4 黑黃兩色下種不出清明前後黃者有五月黃六月爆 5 冬黃三種王月黃收粒少而冬黃必倍之黑者刻期八 6 月收淮北長征騾馬必食黑豆筋力乃強凡大豆視土 7 地肥磽耨草勤怠雨露足慳分收入多少凡爲豉爲醬 8 爲腐皆大豆中取質焉江南又有高腳黃六月刈早稻 9 方再種九十月收穫江西吉郡種法甚妙其刈稻田竟 [025B, 52, 二十b] 1 不耕墾每禾藁頭中拈豆三四粒以指及之其藁凝露 2 水以滋豆豆性充發復侵爛藁根以滋已生苗之後遇 3 無雨亢亁則汲水一升以灌之一灌之後再耕之餘收 4 穫甚多凡大豆入土未出芽時防鳩雀害驅之惟人  5 一種緑豆圓小如珠緑豆必小署方種未及小暑而種 6 則其苗蔓延數尺結莢甚稀若過期至于處署則隨時 7 開花結莢顆粒亦少豆種亦有二一曰摘緑莢先老者 8 先摘人逐日而取之一曰撥緑則至期老足竟畝拔取 9 也丹緑豆磨澄晒亁爲粉盪片搓索食家珍貴做粉溲 [026A, 53, 二一a] 1 漿觀田甚肥凡畜藏緑豆種子或用地灰石灰或用馬 2 蓼或用黃土拌收則四五月間不愁空蛀勤者逢晴頻 3 晒亦免蛀凡已刈稻田夏秋種緑豆必長接斧柄擊碎 4 土塊發生乃多凡種緑豆一日之內遇大雨扳土則不 5 復生既生之後防雨水浸疏溝澮以洩之凡耕緑豆及 6 大豆田地耒耜欲淺不宜深入盖豆質根短而苗直耕 7 土既深土塊曲壓則不生者半矣深耕二字不可施之 8 菽類此先家之所未發者 一種豌豆此豆有黑斑㸃 9 形圓同緑豆而大則過之其種十月下來年五月收凡 [026B, 54, 二一b] 1 樹木葉遲者其下亦可種 一種蠶豆其莢似蠶形豆 2 粒大于大豆八月下種來年四月收西浙桑樹之下遍 3 環種之盖凡特樹葉遮露則不生此豆與豌豆樹葉茂 4 時彼已結莢而成實矣襄漢上流此豆甚多而賤果腹 5 之功不啻黍稷也 一種小豆赤小豆入藥有竒功白 6 小豆一名當食助嘉欲夏至下種九月收穫種盛江淮     飯豆                  7 之間 二種穭音豆此豆古者野生田間今則此土盛         呂               8 種成粉蕩皮可敵緑豆燕京負販者終朝呼穭豆皮則 9 其產必多矣 一種白藊豆乃沿籬蔓生者一名蛾眉 [027A, 55, 二二a] 1 豆其他豇豆虎斑豆刀豆與大豆中分青皮褐色之類 2 間繁一方者猶不能盡述皆充蔬代穀以粒藊民者博 3 物者其可忽諸 [027B, 56, 二二b] [028A, 57, 二三a] 1  乃服第二卷     N400B48 2 宋子曰人爲萬物之靈五官百體賅而存焉貴者垂衣 3 裳煌煌山龍以治天下賤者裋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 4 蔽體以自別于禽獸是故其質則造物之所具也屬草 5 木者爲枲麻萵葛屬禽獸與昆蟲者爲裘褐絲綿各載 6 其半而裳服充焉矣天孫機杼傳巧人間從本質而見 7 花因繡濯而得錦乃杼柚遍天下而得見花機之巧者 8 能幾人哉治亂經綸字義學者童而習之而終身不見 9 其形象豈非缺憾也先列飼蠶之法以知絲源之所自 [028B, 58, 二三b] 1 葢人物相麗貴賤有章天實爲之矣 2  蠶種     N400BC3 3 凡蛹變蠶蛾旬日破繭而出雌雄均等雌者伏而不動 4 雄者兩翅飛撲遇雌即交交一日半日方解解脫之後 5 雄者中枯而死雌者即時生卵承藉卵生者或紙或布 6 隨方所用嘉湖用桑皮厚紙一蛾計生卵二百餘粒自       來年尚可再用。           7 然粘于紙上粒粒勻鋪天然無一堆積蠶主收貯以待 8 來年 9  蠶浴 [029A, 59, 二四a]     N400C0E 1 凡蠶用浴法唯嘉湖兩郡湖多用天露石灰嘉多用鹽 2 鹵水每蠶紙一張用鹽倉走出貞水二升參水浸于盂 3 內紙浮其靣石灰逢臘月十二即浸浴至二十四日計        仿此               4 十二日周即漉起用微火炡乾從此珍重箱匣中半㸃 5 風濕不受直待清明抱產其天露浴者時日相同以篾 6 盤盛紙攤開層上四隅小石鎮壓任從霜雪風雨雷電 7 滿十二日方收珍重待時如前法盖低種經浴則自死 8 不出不費葉故且得絲亦多也晚種不用浴 9  種忌 [029B, 60, 二四b]     N400C68 1 凡蠶紙用竹木四條爲方架高懸透風避日粱枋之上 2 其下忌桐油烟煤火氣冬月忌雪映一映即空遇大雪 3 下時即忙收貯明日雪過依然懸挂直待臘月浴藏 4  種類     N400C90 5 凡蠶有早晚二種晚種每年先早種五六日出川中者                     不同。 6 結繭亦在先其繭較輕三分之一若早蠶結繭時彼已 7 出蛾生卵以便再養矣晚蛹戒凡三樣浴種皆謹視原            不宜食          8 記如一錯誤或將天露者投鹽浴則盡空不出矣凡繭 9 色唯黃白二種川陝晉豫有黃無白嘉湖有白無黃若 [030A, 61, 二五a] 1 將白雄配黃雌則其嗣變成褐繭黃絲以豬胰漂洗亦 2 成白色但終不可染漂白桃紅二色凡繭形亦有數種 3 晚繭結成亞腰葫盧樣天露繭尖長如榧子形又或圓 4 扁如核桃形又一種不忌泥塗葉者名爲賤蠶得絲偏 5 多凡蠶形亦有純白虎斑純黑花紋數種吐絲則同今 6 寒家有將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種一異也野蠶自爲 7 繭出青州沂水等地樹老即自生其絲爲衣能御雨及 8 垢污其蛾出即能飛不傳種紙上他處亦有但稀少耳 9  抱養 [030B, 62, 二五b]     N400D3E 1 凡清明逝三日蠶尐即不偎衣衾暖氣自然出生蠶室 2 宜向東南周圍用紙糊風隙上無棚板者宜頂格值寒 3 冷則用炭火于室內助暖凡初乳蠶將桑葉切爲細條 4 切葉不束稻麥藁爲之則不損刀摘葉用甕壇盛不欲 5 風只枯悴二眠以前騰筐方法皆用尖圓小竹筷提過 6 二眠以後則不用箸而手指可拈矣凡騰筐勤苦皆視 7 人工怠于謄者厚葉與糞濕蒸多致壓死凡眠齊時皆 8 吐絲而後眠若謄過須將舊葉些微揀淨若粘帶絲纏 9 葉在中眠起之時恐其即食一口則其病爲脹死三眠 [031A, 63, 二六a] 1 已過若天氣炎熱急宜搬出寬涼所亦忌風吹凡大眠 2 後計上葉十二食方騰太勤則絲糙 3  養忌     N400DA8 4 凡蠶畏香復畏臭若焚骨灰淘毛圊者順風吹來多致 5 觸死隔壁煎鮑魚突脂亦或觸死灶燒煤炭爐爇沉檀 6 亦觸死懶婦便器援動氣侵亦有損傷若風則偏忌西 7 南西南風太勁則有合箔皆殭者凡臭氣觸來急燒殘 8 桑葉烟以抵之 9  葉料 [031B, 64, 二六b]     N400DED 1 凡桑葉無土不生嘉湖用枝條垂壓今年視桑樹傍生 2 條用竹鈎掛卧逐漸近地靣至科月則拋土壓之來春 3 每節生根則剪開他栽其樹精華皆聚葉上不復生葚 4 與開花矣欲葉便剪摘則樹至七八尺即斬截當頂葉 5 則婆娑可扳伐不必乘梯緣木也其他用子種者立夏 6 桑葚紫熟時取來用黃泥水搓洗倂水澆于地靣本秋 7 即長尺餘來春移栽倘灌糞勤勞亦易長茂但間有生 8 葚與開花者則葉最薄少耳又有花桑葉薄不堪用者 9 其樹接過亦生厚葉也又有柘葉三種以濟桑葉之窮 [032A, 65, 二七a] 1 柘葉浙中不經見川中最多塞家用浙種桑葉窮時仍 2 啖柘葉則物理一也凡琴弦弓弦絲用柘養蠶名曰棘 3 繭謂最堅韌凡取葉必用剪鐵剪出嘉郡桐鄉者最犀 4 利他鄉未得其利剪枝之法再生條資月葉愈茂取資 5 既多人工復便凡再生條葉仲夏以養晚蠶則止摘葉 6 而不剪條二葉摘後秋來三葉復茂浙人聽其經霜自 7 落片片掃拾以飼綿羊大獲絨氈之利 8  食忌     N400E98 9 凡蠶大眠以後徑食濕葉雨天摘來者任從鋪地加食 [032B, 66, 二七b] 1 晴日摘來者以水灑濕而飼之則絲有光澤未大眠時 2 雨天摘葉用繩懸挂透風簷下時振其繩待風吹亁若 3 用手掌拍亁則葉焦而不滋潤他時絲亦枯色凡食葉 4 眠前必令飽足而眠眠起即遲半日上葉無妨也霧天 5 濕葉甚壞蠶其晨有霧切勿摘葉待霧收時或晴或雨 6 方剪伐也露珠水亦待盱亁而後剪摘 7  病症     N400EE9 8 凡蠶卵避受病已詳前款出後濕熱積壓妨憶在人初 9 眠騰時用漆合者不可盖掩逼出炁水凡蠶將病則腦 [033A, 67, 二八a] 1 上放光通身黃色頭漸大而尾漸小倂及眠之時游走 2 不眠食葉又不多者皆病作也急擇而去之勿使敗羣 3 凡蠶強美者必眠葉靣壓在下者或力弱或性懶作繭 4 亦薄其作繭不知收法妄吐絲成濶窩者乃蠢蠶非懶 5 蠶也 6  老足     N400F2C 7 凡蠶食葉足候只爭時刻自卵出尐多在辰已二時故 8 老足結繭亦多辰已二時老足者喉下兩颊通明捉時 9 嫩一分則絲少過老一分又吐去絲繭壳必薄捉者眼 [033B, 68, 二八b] 1 法高一只不差方妙黑色蠶不見身中透光最難捉 2  結繭  山箔(具图)     N400F60 3 凡結繭必如嘉湖方盡其法他國不知用火烘聽蠶結 4 出甚至叢桿之內箱匣之中火不經風不透故所爲屯 5 漳等絹豫蜀等紬皆易朽爛若嘉湖產絲成衣即入水 6 浣濯百餘度其質尚存其法析竹編箔其下橫架料木 7 約六尺高地下擺列炭火炭忌方圓去四五尺即列火             爆炸          8 一盆初上山時火分兩略輕少引他成緒蠶戀火意即 9 時造繭不復緣走繭緒既成即每盆加火半斤吐出絲 [034A, 69, 二九a] 1 來隨即亁燥所以經久不壞也其繭室不宜樓板遮盖 2 下欲火而上欲風涼也凡火頂上者不以爲種取種寧 3 用火偏者其箔上山用麥稻藁斬齊隨手糾捩成山頓 4 插箔上做山之人最宜手健箔竹稀疏用短藁略鋪洒 5 妨蠶跌墜地下與火中也 6  取繭     [N400FE9] 7 凡繭造三日則不箔而取之其壳外浮絲一名絲匡者 8 湖郡老婦賤價買去每斤用銅錢附打成線織成湖紬           百文            9 去浮之後其繭必用大盤攤開架上以聽治絲擴綿若 [034B, 70, 二九b] 1 用廚箱掩盖則浥欝而絲緒斷絕矣 2  物害     N401018 3 凡害蠶者有雀鼠蚊三種雀害不及繭蚊害不及早蠶 4 鼠害則與之相終始防驅之智是不一法唯人所行也 5 雀屎粘葉蠶食   之立刻死爛。 6  擇繭     N401040 7 凡取絲必用圓正獨蠶繭則緒不亂若雙繭倂四五蠶 8 共爲繭擇去取綿用或以爲絲則粗甚 9  造綿 [035A, 71, 三十a]     N401058 1 凡雙繭幷繅絲鍋底零餘倂出種繭壳皆緒斷亂不可 2 爲絲用以取綿用稻灰水煮過不宜傾入清水盆內手               石灰        3 大指去甲淨盡指頭頂開四個四四數足用拳項開又 4 四四十六拳數然後上小竹弓此莊子所謂洴澼絖也 5 湖綿獨白淨清化者總緣手法之妙上弓之時惟取快 6 捷帶水擴開若稍緩水統去則結塊不盡解而色不純 7 白矣其治絲餘者名鍋底綿裝綿衣衾內以御重寒謂 8 之挾纊凡取綿人工難于取絲八倍竟日只得四兩餘 9 用此綿墜打線織湖綢者價頗重以綿線登花機者名 [035B, 72, 三十b] 1 曰花綿價尤重 2  治絲  繅車(具圖)     N4010BC 3 凡治絲先制絲車其尺寸器具開載後圖鍋煎極沸湯 4 絲粗細視投繭多寡窮日這力一人可取三十兩若包 5 頭絲則只取二十兩以其苗長也凡綾羅絲一起投繭 6 二十牧包頭絲只投十餘牧凡繭滾沸時以竹簽撥動 7 水靣絲緒自見提緒入手引入竹針眼先繞星丁頭以                       竹 8 棍做成如然後由送絲干勾掛以登大關車斷絕之時   香筒樣。                  9 尋緒丟上不必繞接其絲排勻不堆積者全在送絲干 [036A, 73, 三一a] 1 與磨木之上川蜀絲車制稍異其法架橫鍋上引四五 2 緒而上兩人對尋鍋中緒然終不若湖制之盡善也凡 3 供治絲薪取極燥無烟濕者則寶色不損絲美之法有 4 六字一曰出口亁即結繭時用炭火烘一曰出水亁則 5 治絲登車時用炭火四五兩盆盛去車關五寸許運轉 6 如風時轉轉火意照亁是曰出水亁也若晴光又風                  色則不用火 7  調絲     N401150 8 凡絲議織時最先用調透光簷端宇下以木架鋪地植 9 竹四根于上名曰絡篤絲匡竹上其傍倚柱高八尺處 [036B, 74, 三一b] 1 釘具斜安小竹偃月挂鈎懸拾絲于鈎內手中執矍旋 2 纏以俟牽經織緯之用小竹墜石爲活頭接斷之時扳 3 之即下 4  緯絡  紡車(具圖)     [N401181] 5 凡絲既矍之後以就經緯經質用少而緯質用多每絲 6 十兩經四緯六此大略也凡供緯矍以水沃濕絲搖車 7 轉鋌而紡于竹管之上竹用小            箭竹。 8  經具  溜眼 掌扇 經耙 印架(皆有圖)     N4011A4 9 凡絲既矍之後牽經就織以直竹竿穿眼三十餘透過 [037A, 75, 三二a] 1 篾圈名曰溜眼竿橫架柱上絲從圈透過掌扇然後纏 2 繞經耙之上度數既足將印架捆卷既捆中以交竹二 3 度一上一下間絲然後及于筘內此筘非及筘之後以                織筘。      4 的杠與印架相望登開五七丈或過糊者就此過糊或 5 不過糊就此卷子的杠穿綜就織 6  過糊     N4011F3 7 凡糊里麵觔內小粉爲質紗羅所必用綾綢或用或不 8 用其染紗不存素質者用牛膠水爲之名曰清膠紗糊 9 漿承于簆上推移染透推移就亁天氣晴明頃刻而燥 [037B, 76, 三二b] [038A, 77, 三三a] [038B, 78, 三三b] [039A, 79, 三四a] [039B, 80, 三四b] [040A, 81, 三五a] [040B, 82, 三五b] 1 隂天必藉風力之吹也 2  邊維     N401220 3 凡帛不論綾羅皆別牽邊兩帝各二十餘縷邊縷必過 4 糊用筘推移梳乾凡綾羅必三十丈五六十丈一穿以 5 省穿接繁苦每匹應截畫黑于邊絲之上即知其丈尺 6 之足邊絲不登的杠別線機梁之上 7  經數     N40124B 8 凡織帛羅紗筘以八百齒爲率綾絹筘以一千二百齒 9 爲率每筘齒中度經過糊者四縷合爲二縷羅紗經計 [041A, 83, 三六a] 1 三千二百縷綾綢經計五千六千縷古書八十縷爲一 2 升今綾絹厚者古所謂六十升布也凡織花文必用嘉 3 湖出口出水皆乾絲爲經則任從提挈不憂斷接他省 4 者即勉強提花潦草而已 5  機式(具全圖)     N40128B 6 凡花機通身度長一丈六尺隆起花樓中托衢盤下垂 7 衢腳水磨竹棍爲之對花樓下掘坑二尺許以藏衢腳     計一千八百根              8 地氣濕者架提花小廝坐立花樓架本上機末以的杠   棚二盡代之                 9 卷絲中用疊助木兩枝直穿二木約四尺長其尖插于 [041B, 84, 三六b] [042A, 85, 三七a] [042B, 86, 三七b] [043A, 87, 三八a] [043B, 88, 三八b] 1 筘兩頭疊助織紗羅者視織綾絹者減輕十餘觔方妙 2 其素羅不起花紋與軟紗綾絹踏成浪梅小花者視素 3 羅只加桄二扇一人踏織自成不用提花之人閒住花 4 樓亦不設衢盤與衢腳也其機式兩接前一接平安自 5 花樓向身一接斜倚低下尺許則疊助力雄若織包頭 6 細軟則另爲均平不斜之機坐處斗二腳以其絲微細 7 防遏疊助之力也 8  腰機式(具图)     N4012FE 9 凡織杭西羅地等絹輕素等綢銀條巾帽等紗不必用 [044A, 89, 三九a] 1 花機只用小機織匠以熟皮一方置坐下其力全在腰 2 尻之上故名腰機普天織葛苧棉布者用此機法布帛 3 更整齊堅澤惜今傳之猶未廣也 4  花本     N401338 5 凡工匠結花本者心計最精巧畫師先畫何等花色于 6 紙上結本者以絲線隨畫量度算計分寸杪忽而結成 7 之張懸花樓之上即織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綜帶經隨 8 其尺寸度數提起衢腳梭過之後居然花現盖綾絹以 9 浮輕而見花紗羅以糾緯而見花綾絹一梭一提紗羅 [044B, 90, 三九b] 1 來梭提往梭不提天孫機杼人巧備矣 2  穿經     [N401373] 3 凡絲穿綜度經必用四人列坐過筘之人手執筘耙先 4 插以待絲至絲過筘則兩指執定足五七十筘則絛結 5 之不亂之妙消息全在交竹即接斷就絲一扯即長數 6 寸打結之後依還原度此絲本質自具之妙也 7  分名     [N4013A0] 8 凡羅中空小路以透風涼其消息全在軟綜之中衮頭 9 兩扇打綜一軟在硬凡五梭三梭最厚者之後踏起軟                七梭。      [045A, 91, 四十a] 1 綜自然糾轉諸經空路不粘若平過不空路而仍稀者 2 曰紗消息亦在兩扇衮頭之上直至織花綾綢則去此 3 兩扇而用桄綜八扇凡左右手各用一梭交互織者曰 4 縐紗凡單經曰羅地雙經曰絹地五經曰綾地凡花分 5 實地與綾地綾地者光實地者暗先染絲而後織者曰 6 緞北土屯絹就絲綢機上織時兩梭輕一梭重空出稀    亦先染絲                 7 路者名曰秋羅此法亦起近代凡吳越秋羅閩廣懷素 8 皆利晉紳當暑服屯絹則爲外官卑官遜別錦鏽用也 9  熟練 [045B, 92, 四十b]     N401416 1 凡帛織就猶是生絲煮練方熟練用稻藁灰入水煮以 2 豬胰脂陳突一晚入湯浣之寶色燁然或用烏梅者寶 3 色略減凡早絲爲經晚絲爲緯者練熟之時每十兩輕 4 去三兩經緯皆美好早絲輕化只二兩練後日乾張急 5 以大蚌壳磨使乖鈍通身極力刮過以成寶色 6  龍袍     N401450 7 凡上供龍袍我朝局在蘇杭其花樓高一丈五尺能手 8 兩人扳提花本織過數寸即換龍形各房斗合不出一 9 手赭黃亦先染絲工器原無殊異但人工慎重與資本 [046A, 93, 四一a] 1 皆數十倍以效忠敬之誼其中節目微細不可得而詳 2 攷云 3  倭緞     N401484 4 凡倭緞制起東夷漳泉海濱效法爲之絲質來自川蜀 5 商人萬里販來以易胡椒歸里其織法亦自夷國傳來 6 盖質已先染而斮綿夾藏經靣織過數寸即刮成黑光 7 北虜互市者見而悅之但其帛最易配污冠弁之上頃 8 刻集灰依領之間移日損壞今華夷皆賤之將來爲棄 9 物織法可不傳云 [046B, 94, 四一b] 1  布衣  赶  彈  紡(具圖)     [N4014BB] 2 凡棉布禦寒貴賤同之棉花古書名枲麻種遍天下種 3 有木棉草棉兩者花有白紫二色種者白居十九紫居 4 十一凡棉春種秋花花先綻者逐日摘取取不一時其 5 花粘子于腹登赶車而分之去子取花懸弓弱化爲挾                      纊漫 6 衾襖者就彈後以木板擦成長條以登紡車引緒糾成   此止功。                  7 紗縷然後繞矍牽經就織凡紡工能者一手握三管紡 8 于鋌上捷則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織造尚松江漿染尚      不堅                 9 蕪湖凡布縷緊則堅緩則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質膩者 [047A, 95, 四二a] 1 每塊佳者石不民燒則縷緊不松泛鞠湖巨店首尚佳   值十餘金                  2 石廣南爲布藪而偏取遠產必有所試矣爲衣敝浣猶 3 尚寒砧搗聲其義亦猶是也外國朝鮮造法相同惟西 4 洋則未核其質併不得其機織之妙凡織布有雲花斜 5 文象眼等皆仿花機而生義然既曰布衣太素足矣織 6 機十室必有不必具圖 [047B, 96, 四二b] [048A, 97, 四三a] [048B, 98, 四三b] [049A, 99, 四四a] [049B, 100, 四四b] 1  枲著     N40155A 2 凡衣衾挾纊御寒百人之中止一人用繭綿餘皆枲著 3 古纏袍今欲名胖襖棉花既彈化相衣衾格式而入裝 4 之新裝者附體輕暖經年板緊暖氣漸無取出彈化而 5 重裝之其暖如故 6  夏服     N401582 7 凡苧麻無土不生其種植有撒子分頭兩法池郡每歲                    以草糞壓 8 頭其根隨土而高廣南色有青黃兩樣每歲有兩刈者   青麻撒子種田茂甚。             9 有三刈者績爲當暑衣裳帷賬凡苧皮剝取後喜日燥 [050A, 101, 四五a] 1 亁見水即爛破析時則以水浸之然只耐二十刻久而 2 不析則亦爛苧質本淡黃漂工化成至白色先用稻灰                    石灰水煮 3 過入長流水再漂紡苧紗能者用腳車一女工併敵三   再灑以成至白。               4 工惟破析時窮日之力只得三五銖重織苧機具與織 5 棉者同凡布衣縫線革履串繩其質必用苧糾合凡葛 6 驀生質長于苧數尺破析至細者成布貴重又有茼麻 7 一種成布甚粗最粗者以充喪服即苧布有極粗者漆 8 家以盛布灰大內以充火炬又有蕉紗乃閩中取芭蕉 9 皮析緝爲之輕細之甚值賤而質枵不可爲衣也 [050B, 102, 四五b] 1  裘     N40161B 2 凡取獸皮制服統名曰裘貴至貂狐賤至羊鹿值分百 3 等貂產遼東外徼建州地及朝鮮國其鼠好食松子夷 4 人夜伺樹下屏息悄聲而射取之一貂之皮方不盈尺 5 積六十餘貂僅成一裘服貂裘者立風雪中更暖于宇 6 下瞇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貴也色有三種一白者曰 7 銀貂一純黑一黯黃黑而毛長者近值凡狐貉亦產燕           一帽已五十金。       8 齊遼汴諸道純白狐腋裘價與貂相仿黃褐狐裘值貂 9 五分之一御寒溫體功用次于貂凡關外狐取毛見底 [051A, 103, 四六a] 1 青黑中國者吹開見白色以此分優劣羊皮裘母賤子 2 貴在腹者名曰胞羔毛文初生者名曰乳羔皮上毛似           略具       耳環腳。 3 三月者曰跑羔七月者曰走羔毛文胞羔乳羔爲裘不               浙直        4 羶古者羔裘爲大夫之服今西北晉紳亦貴重之其老 5 大羊皮硝熟爲裘裘質癡重則賤者之服耳然此皆綿 6 羊所爲若南方短毛革硝其鞟如紙薄止供畫燈之用 7 而已服羊裘者腥膻之氣習久而俱化南方不習者不 8 堪也然寒涼漸殺亦無所用之麂皮去毛硝熟爲襖褲 9 御風便體襪靴更佳此物廣南繁生外中土則積集楚 [051B, 104, 四六b] 1 中望華山爲市皮之所麂皮且御蜴患北人制衣而外 2 割篥以緣衾邊則蜴自遠去虎豹至文將軍用以彰身 3 犬豕至賤役夫用以適足西戎尚獺皮以爲毳衣領飾 4 襄黃之人窮山越國射取而遠貨得重價焉殊方異物 5 如金線猿上用爲帽套扯里猻御服以爲袍皆非中華 6 物也獸皮衣人此其大略方物則不可殫述飛禽之中 7 有取鷹腹雁辦毳毛殺生盈萬乃得一裘名天鵝絨者 8 將焉用之 9  褐  氊 [052A, 105, 四七a]     N40172C 1 凡綿羊有二種一曰蓑衣羊剪其毳爲氈爲絨片帽襪 2 遍天下胥此出焉古者西域羊未入中國作褐爲賤者 3 服亦以其毛爲之褐有粗而無精今日粗褐亦間出此 4 羊之身此種自徐淮以北州郡無不繁生南方唯湖郡 5 飼畜綿羊一歲三剪毛夏季希每羊一只歲得絨襪料            革不生          6 三雙生羔牝牡合數得二羔故北方家畜綿羊百只則 7 歲入計百金云一種矞芀羊番唐末始自西域傳來外              語          8 毛不甚蓑長內毳細軟取織絨褐秦人名曰山羊以別 9 于綿羊此種先自西域傳入臨洮今蘭州獨盛故褐之 [052B, 106, 四七b] 1 細者皆出蘭州一曰蘭絨番語謂之孤古絨從其初號 2 也山羊毳絨亦分兩等一曰搊絨用梳櫛搊下打線織 3 帛曰褐子把下諸名色一曰拔絨乃毳毛精細者以兩 4 指甲逐莖尋下打線織絨褐此褐織成揩靣如絲帛滑 5 膩每人窮日這力找線只得一錢重費半載工夫方成 6 匹帛之料若搊絨打線日多拔絨數倍凡打褐絨線冶 7 鉛爲錘墜于緒端兩手宛轉搓成凡織絨褐機大于布 8 機用綜八扇穿經度縷下施四踏輪踏起經隔二拋緯 9 故織出文成斜現其梭長一尺二寸機織羊種皆彼時 [053A, 107, 四八a] 1 歸夷傳來名姓故至今織工皆其族類中國無典也凡       再詳                2 綿羊剪毳粗者爲氈細者爲絨氈皆煎燒沸湯投于其 3 中搓洗俟其粘合以木板定物式鋪絨其上運軸趕成 4 凡氈絨白黑爲本色其餘皆染色其氍俞氆魯等名稱 5 皆華夷各方語所命若最粗而爲毯者則駑馬諸料雜 6 錯而成非專取料于羊也 [053B, 108, 四八b] [054A, 109, 四九a] 1  彰施第三卷     N401831 2 宋子曰霄漢之間雲霞異色閻浮之內花葉殊形天垂 3 象而聖人則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有虞氏豈無所用 4 其心哉飛禽眾而鳳則丹走獸盈而麟則碧夫林林青 5 衣望闕而拜黃朱也其義亦猶是矣君子曰甘受和白 6 受採世間絲麻裘褐皆具素質而使殊顏異色得以尚 7 焉謂造物不勞心者吾不信也 8  諸色質料     N401877 9 大約色其質紅花餅一味用烏梅水煎出又用鹼水澄      數次或稻藁灰代鹼功用亦同澄得多次色則 [054B, 110, 四九b] 1 鮮甚染房討便宜者先染蘆木打腳凡紅花最忌沉麝   袍服與衣香共收旬月之間其色即毀凡紅花染帛之 2 後若欲退轉但漫濕所染帛以鹼水稻灰水滴上數十   點其紅一毫收轉仍還原質所收之水藏于緑豆粉內 3 放出染紅半滴不耗染蓮紅桃紅色銀紅水紅色以上   家以爲秘廖不以告人          質亦 4 紅花餅一味淺深分兩加減而成是四木紅色用蘇木   色皆非典繭絲所可爲必用白絲方現   煎水入 5 明礬紫色蘇木爲地赭黃色制未鵝黃色黃蘖煎水染   棓子  靑礬尚之   詳。   靛水盖上。 6 金黃色蘆木煎水染復用茶褐色蓮子殻煎水染大紅      麻藁灰淋鹼水漂   復用青礬水盖   7 官緑色槐花煎水染藍澱豆緑色黃蘗水染靛水盖今      盖淺深皆用明礬   用小葉莧藍煎水盖 8 者名草豆油緑色槐花薄染天青色入靛缸淺染葡萄   緑色甚鮮   青礬盖。   蘇木水盖。   9 青色入靛缸深染蛋青色黃蘗水染然翠藍天藍二色     蘇木水深盖   後入靛缸。    俱靛 [055A, 111, 五十a] 1 水分玄色靛水染深青蘆木楊梅皮等分煎水盖又一   深淺  法將藍芽葉水浸然後下青礬棓子同浸令 2 布帛月白草白二色俱靛水微染今法用莧象牙色蘆   易朽      藍煎水半生半熟染。   木 3 煎水薄染藕褐色蘇木水薄染入蓮附染包頭青色此   或用黃土   子殻青礬水薄盖      黑 4 不出藍靛用栗殻或蓮子殻煎煮一日漉起然附染毛   後入鐵砂皂礬鍋內再煮一宵即成深黑色。    5 青布色法布青初尚蕪湖千百年矣以其漿碾成青光       邊方外國皆貴重之人情久則生厭毛青乃 6 出近代其法取淞江美布染成深青不復漿碾吹亁用   膠水參豆漿水一過先蓄好靛名曰標碙入內薄染即 7 起紅焰之色隱然   此布一時重用。 8  藍澱     N4019C5 9 凡藍五種皆可爲常茶藍即菘藍插根活蓼藍馬藍吳 [055B, 112, 五十b] 1 藍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藍小葉者欲名莧藍種更佳 2 凡種茶藍法冬月割穫將葉片片削下入窖造澱其身 3 斬去上下近根留數寸薰亁埋藏土內春月燒淨山土 4 使極肥松然後用錐鋤其鋤勾末向刺土打斜眼插入            身長八寸許        5 于內自然活根生葉其餘藍皆收子撒種畦圊中暮春 6 生苗六月採實七月刈身造澱凡造澱葉與莖多者入 7 窖少者入桶與缸水浸七日其汁自來每水漿一石下 8 石灰五升攪衝數十下澱信即結水性定是澱沉于底 9 近來出產閩人種山皆茶藍其數倍于諸藍山中結箬 [056A, 113, 五一a] 1 簍輸入舟航其掠出浮沫晒亁者曰靛花凡靛入缸必 2 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執竹棍攪動不可計數其最佳 3 者曰標缸 4  紅花     N401A5F 5 紅花場圃撒子種二月初下種若太早種者苗高尺許 6 即生蟲如黑蟻食根立斃凡種地服者苗高二三尺每 7 路打橛縛繩橫闌以備狂風拗折若瘦地尺五以下者 8 不必爲之紅花入夏即放綻花下作求匯多刺花出梂 9 上採花者必侵晨帶露摘取若日高露旰其花即已結 [056B, 114, 五一b] 1 閉成實不可採矣其朝隂雨無露放花較少旰摘無防 2 以無日色故也紅花逐日放綻經月乃盡入藥用者不 3 必制餅若入染家用者必以法成餅然後用則黃汁淨 4 盡而真紅乃現也其子煎壓出油或以銀箔貼扇靣用 5 此油一刷火上照亁立成金色 6  造紅花餅法     [N401AD0] 7 帶露摘紅花搗熟以水淘布袋絞去黃汁又搗以酸粟 8 或米泔清又淘又絞袋去汁以青蒿覆一宿捏成薄餅 9 隂亁收貯染家得法我朱孔揚所謂猩紅也染紙吉禮                    用亦必用 [057A, 115, 五二a] 1 製餅不然   全無色。 2  附:燕脂     N401B05 3 燕脂古造法以紫礦染綿者爲上紅花汁及山榴花汁 4 者次之近濟寧路但取染殘紅花滓爲之值甚賤其滓 5 亁者名曰紫粉丹青家或收用染家則糟粕棄也 6  槐花     N401B1E 7 凡槐樹十餘年後方生花實花初試未開者曰槐蕊緑 8 衣所需猶紅花之成紅也取者張度與稠其下而承之 9 以水煮一沸漉乾捏成餅入染家用既放之花色漸入 [057B, 116, 五二b] 1 黃收用者以石灰少許晒拌而藏之 [058A, 117, 五三a] 1  粹精第四卷     N401B4B 2 宋子曰天生五穀以育民美在其中有黃裳之意焉稻 3 以糠爲甲麥以麩爲衣粟粱黍稷毛羽隱然播精而擇 4 粹其道寧終秘也飲食而知味者食不厭精杵臼之利 5 萬民以濟盖取諸小過爲此者豈非人貌而天者哉 6  攻稻  (擊禾軋禾) (風車水碓) (石碾臼) (碓篩) (皆具圖)     N401B85 7 凡稻刈穫之後離藁取粒束藁于手而擊取者半聚藁 8 于場而曳牛滾石以取者半凡束手而擊者受擊之物 9 或用木桶或用石板收穫之時雨多霽少田稻交濕不 [058B, 118, 五三b] 1 可登場者以木桶就田擊取晴霽稻亁則用石板甚便 2 也凡服牛曳石滾壓場中視人手擊取者力省三倍但 3 作種之穀恐磨去殻尖減削生機故南方多種之家場 4 禾多藉牛力而來年作種者則寧向石板擊取也凡稻 5 最佳者九穰一秕徜風雨不時耘耔失節則六穰四秕 6 者容有之凡去秕南方盡用風車扇去北方稻少用颺 7 法即以颺麥黍者颺稻盖不若風車之便也凡稻去殻 8 用礱去臘用舂用碾然水碓主舂則兼併礱功燥亁之 9 穀入碾亦少礱也凡礱有二種一用木爲之截木尺許 [059A, 119, 五四a] 1 質多斲合成大磨形兩扇皆鑿縱斜齒下合植徇穿貫   用松                    2 上合空中受穀木礱攻米二千餘石其身乃盡凡木礱 3 穀不甚燥者入礱亦不碎故入貢軍國漕儲千萬皆出 4 此中也一土礱析竹匡圍成圈實潔淨黃土于內上下 5 兩靣各嵌竹齒上合篘空受穀其量倍于木礱欲稍滋 6 濕者入其中即碎斷土礱攻米二百石其身乃朽凡木 7 礱必用健夫土礱即孱婦弱子可勝其任庶民饔飱皆 8 出此中也凡既礱則風扇以去糠秕傾入篩中團轉穀 9 未剖破者滔出篩靣重復入礱凡篩大者圍五尺小者 [059B, 120, 五四b] 1 半之大者其中心偃隆而起健夫利用小者弦高二寸 2 其中平窪婦子所需也凡稻米既篩之後入臼而舂臼 3 亦兩種八口以上之家掘地藏石臼其上臼量大者容 4 五斗小者半之橫木穿插碓頭碓嘴冶鐵爲之足踏其               用醋滓合上。    5 末而舂之不及則粗太過則粉精糧從此出焉晨炊無 6 多者斷木爲手仵其臼或木或石以受舂也既春以後 7 皮膜成粉名曰細糠以供犬豕之豢荒歉之歲人亦可 8 食也細糠隨風扇播揚分去則膜塵淨盡而粹精見矣 9 凡水碓山國之人居河濱者之所爲也攻稻之法省人 [060A, 121, 五五a] 1 力十倍人樂爲之引水成功即筒車灌田同一制度也 2 設臼多寡不一值流水少而地窄者或兩三臼流水洪 3 而地室寬者即並列十臼無憂也江南信郡水碓之法 4 巧絕盖水碓所愁者埋臼之地卑則洪潦爲患高則承 5 流不及信郡造法即以一舟爲地撅樁維之築土舟中 6 陷臼于其上中流微堰石粱而碓已造成不煩琢木壅 7 坡之力也又有一舉而三用者激水轉輪頭一切轉磨 8 成麵二節運碓成米三節引水灌于稻田此心計無遺 9 者之所爲也凡河濱水碓之國有老死不見礱者去糠 [060B, 122, 五五b] 1 去膜皆以臼相終始惟風篩之法則無不同也凡豈砌 2 石爲之承藉轉輪皆用石牛犢馬駒惟人所使盖一牛 3 之力日可得五人但入其中者必極燥之穀稍潤則碎 4 斷也 5  攻麥 颺 蘑  羅(具圖)     N401D3E 6 凡小麥其持爲麵盖精之至者稻中再舂之米粹之至 7 者麥中重羅之麪也小麥收穫時束藁擊取如擊稻法 8 其去秕法北土用颺盖風扇流傳未遍率土也凡颺不 9 在宇下必待風至而後爲之風不至雨不收皆不可爲 [061A, 123, 五六a] 1 也凡小麥既颺之後以水淘洗塵垢淨盡又復晒亁然 2 後入磨凡小麥有紫黃二種紫勝于黃凡佳者每石得 3 麪一百二十觔劣者損三分之一也凡磨大小無定形 4 大者用肥健力牛曳轉其牛曳磨時用桐壳掩眸不然 5 則眩暈其腹繫桶以盛遺不然則穢也次者用驢磨觔 6 兩稍輕又次不磨則止用人推挨者凡力牛一日攻麥 7 二石驢半之人則強者攻三斗弱者半之若水磨之法 8 其詳已載攻稻水碓中制度機同其便利又三倍于牛 9 犢也凡牛馬與水磨皆懸袋磨上上寬下窄貯麥數斗 [061B, 124, 五六b] 1 于中溜入磨眼人力所挨則不必也凡磨石有兩種麵 2 品由石而分江南少粹白上麪者以石懷沙滓相磨發 3 燒則其麩併破故黑纇參和麪中無從羅去也江北石 4 性冷膩而產于池郡之九華山者美更甚以此石制磨 5 石不發燒其麩壓至扁秕之極不破則黑疵一毫不入 6 而麵成至白也凡江南磨二十日即斷齒江北者經半 7 載方斷南磨破麩得麫百斤北磨只得八十斤故上麵 8 之値増十之二然麫觔小粉皆從彼磨出則衡數已足 9 得值得多焉凡麥經磨之後幾番入羅勤者不厭重復 [062A, 125, 五七a] 1 羅匡之底用絲織羅地絹爲之湖絲所織者羅麵千石 2 有損若他方黃絲所爲經百石而已朽也凡麵既成後 3 寒天可經三月春夏不出二十日則鬱壞爲食適口貴 4 及時也凡大麥則就舂去膜炊飯而食爲粉者十無一 5 焉蕎麥則微加舂杵去衣然後或舂或磨以成粉而後 6 食之盖此類之視小麥精粗貴賤大經庭也 7  攻黍稷粟粱麻菽  小碾 枷(具圖)     N401E55 8 凡攻治小米颺得其實舂得其精磨得其粹風颺車扇 9 而外簸法生焉其法篾織爲圓盤鋪米其中擠勻揚播 [062B, 126, 五七b] 1 輕者居前簸棄地下重者在後嘉實在焉凡小米舂磨 2 揚播制器已詳稻麥之中唯小碾一制在稻麥之外北 3 方攻小米者家置石墩中高邊下邊沿不開槽鋪米墩 4 上婦子兩人相向接手而碾之其碾石圓長如牛趕石 5 而兩頭插木柄米墮邊時隨手以小彗掃上家有此具 6 杵臼竟懸也凡胡麻刈穫于烈日中晒亁束爲小把兩 7 手執把相擊麻粒綻落承藉以簟席也丹麻篩與米篩 8 小者同形而目密五倍麻從目中落葉殘角悄皆浮篩 9 上而棄之凡豆菽刈穫少者用枷多而省力者仍鋪場 [063A, 127, 五八a] 1 烈日晒亁牛曳石趕而壓落之凡打豆枷竹本稈爲柄 2 其端錐圓眼拴木一條長三尺許鋪豆于場執柄而擊 3 之凡豆擊之後用風扇揚去莢葉篩以繼之嘉實灑然 4 入廩矣是故舂磨不及麻豈碾不及菽也 5  攻治成糧諸色圖 [063B, 128, 五八b] [064A, 129, 五九a] [064B, 130, 五九b] [065A, 131, 六十a] [065B, 132, 六十b] [066A, 133, 六一a] [066B, 134, 六一b] [067A, 135, 六二a] [067B, 136, 六二b] [068A, 137, 六三a] [068B, 138, 六三b] [069A, 139, 六四a] [069B, 140, 六四b] [070A, 141, 六五a] [070B, 142, 六五b] [071A, 143, 六六a] 1  作咸第五卷     N401F0D 2 宋子曰天有五氣是生五味潤下作咸王訪箕子而首 3 聞其義焉口之于味也辛酸甘苦經年絕五無恙獨食 4 鹽禁戒旬日則縛雞勝匹倦怠懨然豈非天一生水而 5 此味爲生人生氣之源哉四海之中五服而外爲蔬爲 6 穀皆有寂滅之鄉而斥鹵則巧生以待孰知其以然 7  鹽產     [N401F45] 8 凡鹽產最不一海池井土崖砂石略分六種而東夷樹 9 葉西戎光明不與焉赤縣之內海鹵居十之八而其二 [071B, 144, 六六b] 1 爲井池土鹼或假人力或由天造總之一經舟車窮窘 2 則造物應付出焉 3  海水鹽     N401F89 4 凡海水自具咸質海濱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蕩地 5 皆產鹽同一海鹵傳神而取法則異一法高堰地潮波 6 不沒者地可種鹽種戶各有區畫經界不相侵越度詰 7 朝無雨則今日廣布稻麥藁灰及蘆茅灰寸許于地上 8 壓使平勻明晨露氣衝騰則其下鹽茅勃發日中晴霽 9 灰鹽一併掃起淋煎一法潮波淺被地不用灰壓候潮 [072A, 145, 六七a] 1 一過明日天晴半日晒出鹽霜疾趨掃起煎煉一法逼 2 海潮深地先掘深坑橫架竹木上鋪席葦又鋪沙于葦 3 席之上俟潮滅頂衝過鹵氣由沙滲下坑中撒去沙葦 4 以燈燭之鹵氣衝燈即滅取鹵水煎煉總之功在晴霽 5 若淫雨邊旬則謂之鹽荒又淮場地靣有日晒自然生 6 霜如馬牙者謂之大晒鹽不由煎煉掃起即食海水順 7 風飄來斷劃色取煎炬名蓬鹽凡淋煎法掘坑二個一 8 淺一深淺者尺許以竹木架蘆席于上將掃來鹽料不                       論 9 有灰無灰鋪于席上四圍隆起作一坤當形中以海水   淋法皆同                  [072B, 146, 六七b] 1 灌淋滲下淺坑中深者深七八尺受淺坑所淋之法然 2 後入鍋煎煉凡煎鹽鍋古謂之牢盆亦有兩種制度其 3 盆周闊數丈徑亦丈許用鐵者以鐵找成葉片鐵釘拴 4 合其底平如孟其四周高尺二寸其合縫處一經鹵汁 5 結塞永無隙漏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 6 八眼共煎此盤南海有編竹爲者將竹編成闊丈深尺 7 糊以蜃灰附于釜背火燃釜底滾沸延及成鹽亦名鹽 8 盆然不若鐵葉鑲成之便也凡煎鹵未即凝結將皂角 9 椎碎和粟米糠二味鹵沸之時投入其中攪和鹽媽頃 [073A, 147, 六八a] 1 刻結成盖皂角結鹽猶石膏之結腐也凡鹽淮揚場者 2 質重而黑其他質輕而白以量較之淮場者一升重十 3 兩則廣浙長蘆者只重六七兩凡蓬草鹽不可常期或 4 數年一至或一月數至凡鹽見水即化見風即鹵見火 5 愈堅凡收藏不必用倉廩鹽性畏風不畏濕地下疊藁 6 三寸任從卑濕無傷周遭以土誇泥隙上盖茅草尺許 7 百年如故也 8  池鹽     N4020D7 9 凡池鹽宇內有二一出寧夏供食邊鎮一出山西解池 [073B, 148, 六八b] 1 供晉豫諸郡縣解池界安邑猗氏臨晉之間其池外有 2 城堞周遭禁御池水深聚處其色緑沉土人種鹽者池 3 傍耕地爲畦隴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濁水參入即淤 4 澱鹽脈凡引水種鹽春間即爲之久則水成赤色待夏 5 秋之交南風大起則一宵結成名曰顆鹽即古志所謂 6 大鹽也以海水煎者細碎而此成粒顆故得大名其鹽 7 凝結之後掃起即成食味種鹽之人積掃一石交官得 8 錢數十文而已其海豐深州引海水入池晒成者凝結 9 之時掃食不加人力與解鹽同但成鹽時日與不藉南 [074A, 149, 六九a] 1 風則大異也 2  井鹽     N40215B 3 凡滇蜀兩少遠離海濱舟車艱通形勢高上其咸脈即 4 韞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遠者多可造井取鹽鹽 5 井周圍不過數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餘深必十丈 6 以外乃得鹵性故造井功費甚難其器冶鐵錐如碓嘴 7 形其尖使極剛利向石山舂鑿成孔其身破竹纏繩夾 8 懸此錐每舂深入數尺則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長初 9 入丈許或以足踏錐梢如舂米形太深則用手捧持頓 [074B, 150, 六九b] 1 下所舂石成碎粉隨以長竹接引懸鐵盞挖之而上大 2 抵深者半載淺者月餘乃得一井成就盖井中空闊則 3 鹵氣游散不克結鹽故也井及泉後擇美竹長丈者鑿 4 淨其中節留底不去其喉下安消息吸水入筒用長縆 5 繋竹沉下其中水滿井上懸桔槔轆轤諸具制盤駕牛 6 牛曳盤轉轆轤絞縆汲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煉只用中                     釜不用 7 牢頃刻結鹽色成至白西川有火井事竒甚其井居然   盆                     8 冷水絕無火氣但以長竹剖開去節合縫漆布一頭插 9 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緊對釜臍注鹵水釜中只見火 [075A, 151, 七十a] [075B, 152, 七十b] [076A, 153, 七一a] [076B, 154, 七一b] [077A, 155, 七二a] [077B, 156, 七二b] [078A, 157, 七三a] 1 意烘烘水即滾沸啟竹而視之絕無半點焦炎意未見 2 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間大竒事也凡川滇鹽井逃課掩 3 盖至易不可窮詰 4  末鹽     N402234 5 凡地鹼煎鹽除并州末鹽外長蘆分司地土人亦有刮 6 削煎成者帶雜黑色味不甚佳 7  崖鹽     [N40224B] 8 凡西省階鳳等州邑海井交窮其岩穴自生鹽色如紅 9 士恣人刮取不假煎煉 [078B, 158, 七三b] [079A, 159, 七四a] 1  甘嗜第六卷     N402267 2 宋子曰氣至于芳色至于靘味至于甘人之大欲存焉 3 芳而烈靘而艷甘而甜則造物有尤異之思矣世間作 4 甘之味什八產于草木而飛蟲竭力爭衡採取百花釀 5 成佳味使草木無全功孰主張是而頤養遍于天下哉 6  蔗種     N40229B 7 凡甘蔗有二種產繁閩廣間他方合併得其什一而已 8 似竹而大者爲果蔗截斷生啖取汁適口不可以造糖 9 似荻而小者爲糖蔗口啖即棘傷唇舌人不敢食白霜 [079B, 160, 七四b] 1 紅砂皆從此出凡蔗古來中國不知造糖唐大曆間西 2 僧鄒和尚游蜀中遂寧始傳其法今蜀中種盛亦自西 3 域漸來也凡種荻蔗冬初霜將至將蔗砍伐去杪與根 4 埋藏土內土忌窪聚雨水前五六日天色晴明即開出       水濕處。              5 去外壳砍斷約五六寸長以兩個節爲率密布地上微 6 以土掩之頭尾相枕若魚鱗然兩芽平放不得一上一 7 下致芽向土難發芽長一二寸頻以清糞水澆之俟長 8 六七寸鋤起分栽凡栽蔗必用夾沙土河濱洲土爲第 9 一試驗土色掘坑尺五許將沙土入口嘗味味苦者不 [080A, 161, 七五a] 1 可栽蔗凡洲土近深山上流河濱者即土味甘亦不可 2 種盖山氣凝寒則他日糖味亦焦苦去山四五十里平 3 陽洲土擇佳而爲之黃泥腳地凡栽蔗治畦行闊四尺           毫不可爲          4 梨溝深四寸蔗栽溝內約七尺列三叢掩土寸許土太 5 厚則芽發稀少也芽發三四個或六七個時漸漸下土 6 遇鋤耨時加之加土漸厚則身長根深庶免欹倒之患 7 凡鋤耨不厭勤過澆糞多少視土地肥磽長至一二尺 8 則將胡麻或靶苔枯浸和水灌灌肥欲施行內高二三 9 尺則用牛進行內耕之半月一耕用犁一次墾土斷傍 [080B, 162, 七五b] 1 根一次掩土培根九月初培土護根以防砍後霜雪 2  蔗品     [N402395] 3 凡荻蔗造糖有凝冰白霜紅砂三品糖品之分分于蔗 4 漿之老嫩凡蔗性至秋漸轉紅黑色科至以後由紅轉 5 褐以成至白五嶺以南無霜國土蓄蔗不伐以取糖霜 6 若韶雄以化十月霜侵蔗質遇霜即殺其身不能久待 7 以成白色故速伐以取紅糖也凡取紅糖窮十日之力 8 而爲之十日以前其漿尚未滿足十日以後恐霜氣逼 9 侵前功盡棄故種蔗十畝之家即制車釜一付以供急 [081A, 163, 七六a] 1 用若廣南無霜遲早惟人也 2  造糖 (具圖)     N4023E8 3 凡造糖車制用橫板二片長五尺厚五寸闊二尺兩頭 4 鑿眼安柱上筍出少許下筍出板二三尺埋築土內使 5 安穩不搖上板中鑿二眼並列巨軸兩根木用至軸木                   堅重者   6 大七尺圍方妙兩軸一長三尺一長四尺五寸其長者 7 出筍安犁擔擔用屈木長一丈五尺以便駕牛團轉走 8 軸上鑿齒分配雌雄其合縫處須直而圓圓而縫合夾 9 蔗于中一軋而過與棉花趕車同義蔗過漿流再拾其 [081B, 164, 七六b] [082A, 165, 七七a] [082B, 166, 七七b] 1 滓向軸上鴨嘴及入再軋又三軋之其汁盡矣其滓爲 2 薪其下板承軸鑿眼只深一寸五分使軸腳不穿透以 3 便板上受汁也其軸腳嵌安鐵錠于中以便捩轉凡汁 4 漿流板有槽見汁入于缸內每汁一石下石灰五合于 5 中凡取汁煎糖並列三鍋如品字先將稠汁聚人一鍋 6 然後逐加稀汁兩鍋之內若火力少束薪其糖即成頑 7 糖起沫不中用 8  造白糖     N40248B 9 凡閩廣南方經冬老蔗用車同前法榨汁入缸看水花 [083A, 167, 七八a] 1 爲火色其花煎至細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試粘手則信 2 來矣此時尚黃黑色將桶盛貯凝成黑沙然後以瓦溜 3 教陶家置缸上共溜上寬下尖底有一小孔將草塞住   燒造。                   4 傾桶中黑沙于內待黑沙結定然後去孔中塞草用黃 5 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內溜內盡成白霜最上一層 6 厚五寸許潔白異常名曰洋糖西洋糖絕下者稍黃褐               白美故名      7 造冰糖者將洋糖煎化蛋青澄去浮滓候視火色將新 8 青竹破成篾片寸斬撒入其中經過一宵即成天然冰 9 塊造獅象人物等質料精粗由人凡白糖有五品石山 10 爲上團枝次之甕鑒次之小顆又次沙腳爲下 [083B, 168, 七八b]     [N402639] 1 凡造獸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糧五十斤 2 其下發火慢煎火從一角燒灼則糖頭 3 滾旋而起若釜心發火則盡盡沸溢于 4 地每釜用雞子三個去黃取清入冷水 5 五升化解逐匙滴下用火糖頭之上則 6 浮漚黑滓盡起水靣以笊籬撈去其糖 7 清白之甚然後打入銅銚下用自風慢 8 火溫之看定火色然後入模凡獅象糖 9 摸兩合如瓦爲之杓寫糖入隨手覆轉 10 傾下模冷糖燒自有糖一膜靠模疑結 11 名曰享糖華筵用之 [084A, 169, 七九a] 1  峰蜜     [N402563] 2 凡釀蜜蜂普天皆有唯蔗盛之鄉則蜜蜂自然減少蜂 3 造之蜜出山岩土穴者十居其八而人家招蜂造釀而 4 割取者十居其二也凡蜜無定色或青或白或黃或褐 5 皆隨方土花性而變如菜花蜜禾花蜜之類百千其名 6 不止也凡蜂不論于家于野皆有蜂王王之所居造一 7 台如桃大王之子世爲王王生而不採花每日群蜂輪 8 值分班採花供王王每日出游兩度春夏造游則八蜂                 蜜時。     [084B, 170, 七九b] 1 輪值以待蜂王自至孔隙口四蜂以頭頂腹四蜂傍翼 2 飛翔而去游數刻而返翼頂如前畜家蜂者或懸桶簷 3 端或置箱牖下皆錐圓孔眼數十俟其進入凡家人殺 4 一蜂二蜂皆無恙殺至三蜂則群起螫人謂之蜂反凡 5 蝙蝠最喜食蜂投隙人中吞噬無限殺一蝙蝠懸于蜂 6 前則不敢食俗謂之梟令凡家畜蜂東鄰分而之西舍 7 必分王之子去而爲君去時如鋪扇擁衛鄉人有撒酒 8 糟香而招之者凡蜂釀蜜造成蜜脾其形鬣鬣然咀嚼 9 花心汁吐積而成潤以人小遺則甘芳並至所謂臭腐 [085A, 171, 八十a] 1 神竒也凡割脾取蜜蜂子多死其中其底則爲黃蠟凡 2 深山崖石上有經數載未割者其蜜已經時自熟土人 3 以長竿刺取蜜即流下或未經年而扳緣可取者割錬 4 與家蜜同也土穴所釀多出北方南方卑濕有崖蜜而 5 無穴蜜凡蜜脾一斤煉取十二兩西北半天下盖與蔗 6 漿分勝云 7  飴餳     [N40251A] 8 凡飴餳稻麥黍粟皆可爲之洪範云稼穡作甘及此乃 9 窮其理其法用稻麥之類浸濕生芽暴乾然後煎煉調 [085B, 172, 八十b] 1 化而成色以白者爲上赤色者名曰膠飴一時宮中尚 2 之含于口內即溶化形如琥珀南方造餅餌者謂飴餳 3 爲小糖盖對蔗漿而得名也飴餳人巧千方以供甘旨 4 不可枚述惟尚方用者名一窩絲或流傳後代不可知 5 也 [086A, 173, 一a] 1  天工開物上卷 2  天工開物卷中 3  陶埏第七卷     N40268C 4 宋子曰水火既濟而土合萬室之國日勤千人而不足 5 民用亦繁矣哉上棟下室以避風雨而瓴建焉王公設 6 險以守其國而城垣雉堞寇來不可上矣泥甕堅而醴 7 酒欲清瓦登潔而醯醢以薦商周之際俎豆以木爲之 8 毋亦質重之思耶後世方土效靈人工表異陶成雅器 9 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凡筵文明可掬豈終固哉 10  瓦 [086B, 174, 一b]     N4026D4 1 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擇取無沙粘土而爲之百里 2 之內必產合用土色供人居室之用凡民居瓦形皆四 3 合分片先以圓桶爲模骨外畫四條界調踐熟泥疊成 4 高長方條然後用鐵線弦弓線上空三分以尺限定向 5 泥不平戛一片似揭紙而起周包圓桶之上待其稍幹 6 脫模而出自然裂爲四片凡瓦大小古無定式大者縱 7 橫八九寸小者縮十之三室宇合溝中則必需其最大 8 者名曰溝瓦能承受淫雨不溢漏也凡坯既成幹燥之 9 後則堆積窯中燃薪舉火或一晝夜或二晝夜視窯中 [087A, 175, 二a] 1 多少爲熄火久暫澆水轉銹音與造磚同法其垂于簷              右          2 端者有滴水下于脊沿者有雲瓦瓦掩覆脊者有抱同 3 鎮脊兩頭者有鳥獸諸形象皆人工逐一做成載于窯 4 內受水火而成器則一也若皇家宮殿所用大異于是 5 其制爲琉璃瓦者或爲板片或爲宛筒以圓竹與斵木 6 爲模逐片成造其土必取于太平府舟運三千里方達                 京師參沙之偽雇 7 役擄舡之擾害不可極即承造成先裝入琉璃窯內每   天皇陵亦取于此無人議正           8 柴五千斤燒瓦百片取出成色以無名異棕櫚毛等煎 9 汁塗染成綠黛赭石松香蒲草等塗染成黃再入別窯 [087B, 176, 二b] 1 減殺薪火逼成琉璃寶色外省親王殿與仙佛宮觀間 2 亦爲之但色料各有配合採取不必盡同民居則有禁                       也 3  磚     N4027A3 4 凡埏泥造磚亦掘地驗辯土色或藍或白或紅或黃閩                       廣 5 多紅泥藍者名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爲上汲水   善泥江浙居多                6 滋土人逐數牛錯趾踏成稠泥然後填滿木匡之中鐵 7 線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凡郡邑城雉民居垣牆所用 8 者有眠磚側磚兩色眠磚方長條砌城郭與民人饒富 9 家不惜工費直壘而上民居算計者則一眠之上施側                       磚 [088A, 177, 三a] 1 一路填土礫其中以實之盖省嗇之義也凡牆磚而外 2 甃地者名曰方墁磚榱桷上用以承瓦者曰皇板磚圓 3 鞠小橋梁與圭門與窀穸墓穴者曰刀磚又曰鞠磚凡 4 刀磚削狹一偏面相靠擠緊上砌成圓車馬踐壓不能 5 損陷造方墁磚泥入方匡中平板盖面兩人足立其上 6 研轉而堅固之燒成效用石工磨斵四尚然後甃地刀 7 磚之直視牆磚稍溢一分楻板磚則積十以當牆磚之 8 一方墁磚則一以敵牆磚之十也凡磚成坯之後裝入 9 窯中所裝百鈞則火力一晝夜二百鈞則倍時而足凡 [088B, 178, 三b] 1 燒磚有柴薪窯有煤炭窯用薪者出火成青黑色用煤 2 者出火成白色凡柴薪窯巔上偏側鑿三孔以出烟火 3 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後使水轉幼凡火候少一 4 兩則幼色不光少三兩則名嫩火磚本色雜現他日經 5 霜冒雪則立成解散仍還土質火候多一兩則磚面有 6 裂紋多三兩則磚形縮小拆裂屈曲不伸擊之如碎鐵 7 然不適于用巧用者以之埋藏土內爲牆腳則亦有磚 8 之用也凡觀火候從窯門透視內壁土受火精形神搖 9 蕩若金銀鎔化之極然陶長辯之凡轉幼之法窯巔作 [089A, 179, 四a] 1 一平田樣四圍稍弦起灌水其上磚瓦百均用水四十 2 石水神透入土膜之下與火意相感而成水火既濟其 3 質千秋矣若煤炭窯視柴窯深欲倍之其上圓鞠漸小 4 並不封頂其內以煤造成尺五徑闊餅每煤一層隔磚 5 一層葦薪墊地發火若皇居所用磚其大者廠在臨清 6 工部分司主之初名色有副磚券磚平身磚望板磚斧 7 刃磚方磚之類後革去半運至京師每漕舫搭四十塊 8 民舟半之又細料方磚以甃正殿者則由蘇州造解其 9 琉璃磚色料已載瓦款取薪台基廠燒由黑窯云 [089B, 180, 四b] [090A, 181, 五a] [090B, 182, 五b] [091A, 183, 六a] [091B, 184, 六b] [092A, 185, 七a] 1  罌甕     N4028F3 2 凡陶家爲缶屬其類百千大者缸甕中者缽孟小者瓶 3 礶款制各從方土悉數之不能造此者必爲圓而不方 4 之器試土尋泥之後仍制陶車旋盤工夫精熟者視器 5 大小掐泥不甚增多少兩人扶泥旋轉一捏而就其朝 6 延所用龍鳳缸窯在真定曲陽與南直花缸則厚積其         與揚州儀真。          7 泥以俟雕鏤作法全不相同故其直或百倍或俉十倍 8 也凡罌缶有耳嘴者皆另爲合上以幼水塗粘陶器皆 9 有底無底者則陝以西炊甑用瓦不用木也凡諸陶器 [092B, 186, 七b] 1 精者中外皆過釉粗者或釉其半體惟沙盆齒鉢之類 2 其中不釉存其粗澀以受研擂之功沙鍋沙罐不釉利 3 于透火性以熟烹也凡釉質料隨地而生江浙閩廣用 4 者蕨藍草一味其草乃居民供灶之薪長法這三尺枝 5 葉似杉木勒而不棘人其名數十陶家取來燃灰布袋            各地不同         6 灌水澄濾去其粗者取其絕細每灰二碗參以紅土泥 7 水一碗攪令極勻蘸塗坯上燒出處厲光色北方未詳 8 用何物蘇州黃罐釉亦別有料惟上用龍鳳器則仍用 9 松香與無名異也凡瓶窯燒小器缸窯燒大器山西浙 [093A, 187, 八a] 1 江各分缸窯瓶窯余省則合一處爲之凡造敞口缸旋 2 成兩截接合處以木椎內外打緊匝口壇甕亦兩截接 3 合不便用椎預于別窯燒成瓦圈如金剛圈形托印其 4 內外以木椎打緊土性自合凡缸瓶窯不于平地必于 5 斜阜山岡之上延長者或二三十丈短者亦十余丈連 6 接爲數十窯皆一窯高一級盖依傍山勢所以驅流水 7 濕滋之患而火氣又循級透上其數十方成陶者其中 8 苦無重值物合並眾力眾資而爲之也其窯鞠成之後 9 上鋪覆以絕細土厚三寸許窯隔五尺許則透烟窓窑 [093B, 188, 八b] [094A, 189, 九a] [094B, 190, 九b] [095A, 191, 十a] [095B, 192, 十b] 1 門兩邊相向而開裝物以于小器裝載一頭低窯絕大 2 缸甕裝在最末尾高窯發火先從頭一低窯起兩人對 3 面交看火色大抵陶器一百三十斤費薪百斤火候足 4 時掩閉其門然後次發第二火以次結竟至尾云 5  白瓷 附青瓷     N402A29 6 凡白土曰堊土爲陶家精美器用中國出惟五六處北 7 則真定定州平涼華亭太原平定開封禹州南則泉郡 8 德化土出永定微郡婺源祁門他處白土陶範不德化     窯在德化      粘或以掃壁爲墁   9 窯惟以焼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真開等郡 [096A, 193, 十一a] 1 瓷窯所出色或黃滯無寶光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 2 產浙省處州麗水龍泉兩邑燒造過釉懷碗青黑如漆 3 名曰處窯宋元時龍泉華琉山下有章氏造窯出款貴 4 重古董行所謂哥窯器者即此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 5 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此鎮從古及今爲燒 6 器地然不產白土土出婺源祁門兩山一名高梁山出 7 粳米土其性堅硬一名開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軟兩 8 土和合瓷器方成其土作成方塊小舟運至鎮造器者 9 將兩土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後入缸水澄其上浮者爲 [096B, 194, 十一b] 1 細料傾跌過一缸其下沉底者爲粗料細料缸中再取 2 上浮者傾過爲最細料沉底者爲中料既澄之後以磚 3 砌方長塘逼靠火窯以借爲力傾所澄之泥于中吸幹 4 然後重用清水調和造坯凡造瓷坯有兩種一曰印器 5 如主圓不等瓶甕爐合之類御器則有瓷屏風燭台之 6 類先以黃泥塑成模印或兩破或兩截亦或囫圇然後 7 埏白泥印成以釉水塗合其縫燒出時自圓成無隙一 8 曰圓器凡大小億萬懷盤之類乃生人日用必需造者 9 居十九而印器則十一造此器坯先制陶車車豎直木 [097A, 195, 十二a] 1 一根埋三尺入土內使之安穩上高二尺許上下列圓 2 盤盤沿以短竹棍撥運旋轉盤頂正中用檀木刻成盔 3 頭冒其上凡造杯盤無有定形模式以兩手棒泥盔冒 4 之上旋盤使轉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 5 上即成一懷碗之形初學者任從作廢功多烽熟即千           破坯取泥再造。       6 萬如出一範凡盔冒上造小懷者不必加泥造中盤大 7 碗則增泥大其冒使幹燥而後受功凡手指旋成坯後 8 覆轉用盔冒一印微晒留滋潤又一印晒成極白乾入 9 水一汶漉上盔冒過利刀二次過刀時手脈微振然後               燒出即成雀口。   [097B, 196, 十二b] 1 補整碎缺就車上旋轉打圈圈後或畫或書字畫後噴 2 水數口然後過釉凡爲碎器與千鐘粟與褐色杯等不 3 用青料欲爲碎器利刀過後日曬極熱入清水一蘸而 4 起燒出自成裂紋千鐘粟則釉漿捷點褐色則老茶葉 5 煎水一抹也古碎器日本國極珍重真者不惜千金古        香爐碎器不知何代造度有鐵釘其釘掩 6 光色凡饒鎮白瓷釉用小港嘴泥濼和桃竹葉灰調成   不鏽                    7 似清泔汁泉郡瓷仙用松毛水調泥盛于缸內凡諸器       漿處郡青資釉未詳所出        8 過釉先蕩其內外邊用指一蘸塗弦自然流遍凡畫碗 9 青料總一味無名異漆匠煎油亦此物不生深土浮生           用以收火色         [098A, 197, 十三a] 1 地靣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直皆有之亦辨認上料 2 中料下料用時先將炭從叢紅煆過上者出火成翠毛 3 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煆出只得七兩中 4 下者以次縮減如上品細料器及御器龍鳳等皆以上 5 料畫成故其價每石值奶二十四兩中者半之下者則 6 十之三而已凡饒鎮所用以衢信兩郡山中者爲上料 7 名曰浙料上高諸邑者爲中豐城諸外者爲下也凡使 8 料煆過之後以乳缽極研其缽底留然後調畫水調研             粗不轉釉        9 時色如皂入火則成青碧色凡將碎器爲紫霞色懷者 [098B, 198, 十三b] 1 用胭指打濕將鐵線紐一兜絡盛碎器其中炭火炙熱 2 然後以濕胭脂一抹即成凡宣紅器乃燒成之後出火 3 另施工巧微炙而成者非世上殊砂能留紅質于火內 4 也宣紅元末已失傳正凡瓷器經畫過釉之後裝入匣    德中歷試複造出。             5 缽裝時手拿微重後日燒缽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餅托    出即成坳口不複周正            6 一器底空處以沙實之大器一匣裝一個小器十余共 7 一匣缽缽佳者裝燒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壞凡匣缽 8 裝器入窯然後舉火其窯上空十二圓眼名曰天窗火 9 以十二時辰爲足先發門火十個時火力從下攻上然 [099A, 199, 十四a] 1 後天窗擲柴燒兩時火力從上秀下器在火中其軟如 2 棉絮以鐵叉取一以驗火候之足辨認真足然後絕薪 3 止火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 4 節目尚不能盡也 5  附:窯變 回青     N402CA5 6 正德中內使監造御器時宣紅失傳不成身家俱喪一 7 人躍入自焚托夢他人造出況傳窯變好異者遂妄傳 8 燒出鹿象諸異物也又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 9 頭青上料無名異出火似之非大青入洪爐存本色也 [099B, 200, 十四b] [100A, 201, 十五a] [100B, 202, 十五b] [101A, 203, 十六a] [101B, 204, 十六b] [102A, 205, 十七a] 1  冶鑄第八卷     N402CD5 2 宋子曰首山之採肇自軒轅源流遠矣哉九牧貢金用 3 襄禹鼎從此火金功用日異而月新矣夫金之生也以 4 土爲母及其成形而效用于世也母模子肖亦猶是焉 5 精粗巨細之間但見鈍者司舂利者司墾薄其身以媒 6 合水火而百姓繁虛其腹以振蕩空靈而八音起願者 7 肖仙梵之身而塵凡有至象巧者奪上清之魄而海宇 8 遍流泉即屈指唱籌豈能悉數要之人力不至一此 9  鼎 [102B, 206, 十七b]     N402D20 1 凡鑄鼎唐虞以前不可考唯禹鑄九鼎則因九州貢賦 2 壤則已成入貢方物歲例已定疏浚河道已通禹貢業 3 已成書恐後世人君增賦重斂後代侯國冒貢奇淫後 4 日治水之人不同其道故鑄之于鼎不如書籍之易去 5 使有所遵守不可移易此九鼎所爲鑄也年代久遠末 6 學寡聞如賓珠曁魚狐狸織皮之類皆其刻畫于鼎上 7 者或漫滅改形亦未可知陋者遂以爲怪物故春秋傳 8 有使知神奸不逢魑魅之說也此鼎入秦始亡而春秋 9 時郜大鼎莒二方鼎皆其列國自造即有刻畫必失禹 [103A, 207, 十八a] 1 貢初旨此但存名爲古物後世圖籍繁多百倍上古亦 2 不複鑄鼎特並志之 3  鐘     N402D93 4 凡鐘爲金樂之首其聲一宣大者聞十里小者亦及里 5 之余故君視朝官出署必用以集眾而鄉飲酒禮必用 6 以和歌梵宮仙殿必用以明攝謁者之誠幽起鬼神之 7 敬凡鑄鐘高者銅質下者鐵質今北極朝鐘則純用響 8 銅每口共費銅四萬七千斤錫四千斤金五十兩銀一 9 百二十兩于內成器亦重二萬斤身高一丈一尺五寸 [103B, 208, 十八b] 1 雙龍蒲牢高二尺七寸口徑八尺則今朝鐘之制也凡 2 造萬鈞鐘與鑄鼎法同掘抗深丈幾尺燥築其中如房 3 舍埏泥作模骨其模骨用石灰三和土築不使有絲毫 4 隙拆幹燥之後以牛油黃蠟附其上數寸油蠟分兩油 5 居什八蠟居什麼二其上高蔽抵晴雨夏月不可爲油                  油不凍結。  6 蠟墁定然後雕鏤書文物象絲發成就然後舂篩絕細 7 土與炭末爲泥塗墁以漸而加厚至數寸使其內外透 8 體幹堅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蠟從口上孔隙鎔流淨 9 盡則其中空處即鐘鼎托之區也凡油蠟一斤虛位填 [104A, 209, 十九a] 1 銅十斤塑油時盡油十斤則備銅百斤以俟之中既空 2 淨則議鎔銅凡火銅至萬鈞非手足所能驅使四面築 3 爐四面泥作槽道其道上口承接爐中下口斜低以就 4 鐘鼎入銅孔槽傍一齊紅炭熾圍洪爐鎔化時決開槽 5 梗先泥土爲一劑如水橫流從槽道中視注而下鐘鼎    槽梗塞住                 6 成矣凡萬鈞鐵鐘與爐釜其法皆同而塑法則由人省 7 嗇也若千斤以內者則不須如此勞費但多捏十數鍋 8 爐爐形如箕鐵條作骨附泥做就其下先以鐵片圈筒 9 直透作兩孔以受杠穿其爐墊于土墩之上各爐一齊 [104B, 210, 十九b] 1 鼓鞲鎔化化後以兩杠穿爐下輕者兩人重者數人抬 2 起傾注模底孔中甲爐既傾乙爐疾繼之丙爐又疾繼 3 之其中自然粘合若相承迂緩則先入之質欲凍後者 4 不粘釁所由生也凡鐵鐘模不重費油蠟者先埏土作 5 外模剖破兩邊形或爲兩截以子口串合翻刻書文于 6 其上內模縮小分寸空其中體精筭而就外模刻文後 7 以牛油滑之使他日器無粘糷然後盖上泥合其縫而 8 受鑄焉巨磬雲板法皆仿此 9  釜 [105A, 211, 二十a]     [N402ED2] 1 凡釜儲水受火日用司命系焉鑄用生鐵或廢鑄鐵器 2 爲質大小無定式常用者徑口二尺爲率厚約二分小 3 者徑口半之厚薄不減春模內外爲兩層先塑其內俟 4 久日幹燥合釜形分寸于上然後塑外層盖模此塑匠 5 最精差之毫厘則無用模既成就幹燥然後泥捏冶爐 6 其中如釜受生鐵于中其爐北透管通風爐面捏嘴出 7 鐵一爐所化約十釜二十釜之料鐵化如水以泥固純 8 鐵柄杓從嘴受注一杓約一釜之料傾注模底孔內不 9 俟冷定即揭開盖模看視罅綻未周之處此時釜身尚 [105B, 212, 二十b] 1 通紅未黑有不到處即澆少許于上補完打濕草片按 2 平若無痕跡凡生鐵初鑄釜補綻者甚多唯廢破釜鐵 3 鎔鑄則無複隙漏朝鮮國欲破釜必棄凡釜既成後試          之山中不以還爐。       4 法以輕杖敲老祖宗響聲如木者佳聲有差響則鐵質 5 未熟之故他日易爲損壞海內叢林大處鑄有千僧鍋 6 者煮糜受米二石此真癡物云 7  像     N402F6C 8 凡鑄仙佛銅像塑法與朝鐘同但鐘鼎不可接而像則 9 數接爲之故寫時爲力甚易但接模之法分寸最精云 [106A, 213, 二一a] 1  炮     N402F87 2 凡鑄炮西洋紅夷佛郎機等用熟銅造信炮短提銃等 3 用生熟銅兼半造襄陽盞口大將軍二將軍等用鐵造 4  鏡     [N402FAA] 5 凡鑄鏡模用灰沙銅用錫和不用考工記亦云金錫相              倭鉛         6 半謂之鑒燧之劑開面成光則水銀附體而成非銅有 7 光明如許也唐開元宮中鏡盡以白銀與銅等分鑄成 8 每口值銀數兩者以此故朱砂斑點乃金銀精華發現 9 古爐有入我朝宣爐亦緣某庫偶災金銀雜銅錫化作   金于內者                  [106B, 214, 二一b] [107A, 215, 二二a] [107B, 216, 二二b] [108A, 217, 二三a] [108B, 218, 二三b] [109A, 219, 二四a] [109B, 220, 二四b] 1 一團命以做爐真者錯唐鏡宣爐皆朝延盛世物也         現金色            2  錢     N402FF1 3 凡鑄銅爲錢以利民用一面刊國號通寶四字工部分 4 司主之凡錢通利者以十文抵銀一分值其大錢當五 5 當十其弊便于私鑄反以害民故中外行而輒不行也 6 凡鑄錢每十斤紅銅居六七倭鉛京中名居三四此等                水錫。      7 分大略倭鉛每見烈火必耗四分之一我朝行用錢高 8 色者唯北京寶源局黃錢與廣東高州爐青錢高州錢                     行盛漳 9 泉其價一文敵南直江淛等二文黃錢又分二等四火   路                     [110A, 221, 二五a] 1 銅所鑄曰金背錢二火銅所鑄曰火漆錢凡鑄錢鎔銅 2 之罐以絕細土末打碎幹和炭末爲之京爐用牛蹄甲          土磚妙     未說何作用。 3 罐料十兩土居七而炭居三以炭灰性煖佐土使易化 4 物也罐長八寸口徑二寸五分一罐約載銅鉛十斤銅 5 先入化然後投鉛洪爐扇合傾入模內凡鑄錢模以木 6 四條爲空匡木長一尺一寸土炭末篩令極細填實匡        闊一寸二分。           7 中微灑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于其面上或熏模則用 8 松香與清油然後以母錢百文用錫或字或背布置其               雕成        9 上又用一匡如前當填實合盖之既合之後已成面背 [110B, 222, 二五b] 1 兩匡隨手覆轉則母線盡落後匡之上又用一匡填實 2 合上後匡如是轉覆只合十余匡然後以繩捆定其木 3 匡上弦原留入銅眼孔鑄工用膺嘴鉗洪爐提出鎔罐 4 一人以雖鉗扶抬罐底相助逐一傾入孔中冷定解繩 5 開匡則磊落百文如花果附枝模中原印空梗走銅如 6 樹枝樣挾出逐一摘斷以待磨差成錢凡錢先錯邊沿 7 以竹木條直貫數百文受差後差平面則逐一爲之凡 8 錢高低以鉛多寡分其厚重與薄削則昭然易見鉛賤 9 銅貴私鑄者至對半爲之以之擲階石上聲如木石者 [111A, 223, 二十六a] 1 此低錢也若高錢銅九鉛一則擲地作金聲矣凡將成 2 器廢銅鑄錢者每火十耗其一盖鉛質先走其銅色漸 3 高勝于淞銅初化者若琉球諸國銀錢其模即鑿鍥鐵 4 鉗頭上銀化之時入鍋夾取淬于冷水之中即落一錢 5 其內圖并具後 6  附:鐵錢     [N40311B] 7 鐵質賤甚從古無鑄錢起于唐藩鎮魏博諸地銅貨不 8 通始冶爲之盖斯須之計也皇家盛時則冶銀爲豆阿 9 伯衰時則鑄鐵爲錢併志博物者感慨 [111B, 224, 二十六b] [112A, 225, 二十七a] [112B, 226, 二十七b] [113A, 227, 二十八a] [113B, 228, 二十八b] [114A, 229, 二九a] 1  舟車第九卷     N40313D 2 宋子曰人群分而物異產來往懋遷以成宇宙若各居 3 而老死何藉有群類哉人有貴而必出行畏周行物有 4 賤而必須坐窮負販四海之內南資舟而北資車梯航 5 萬國能使帝京元氣充然何其始造舟車者不食尸祝 6 之報也浮海長年視萬頃波如平地此與列子所謂御 7 冷風者無異傳所稱奚仲之流倘所謂神人者非耶 8  舟     N40317D 9 凡舟古名百千今名亦百千或以形名如海鰍江扁或                  山梭之類。  [114B, 230, 二九b] 1 以量名載物或以質名各色不可殫述游海濱者得見      之數    木料           2 洋船居江湄者得見漕航若局趣山國之中老死平原 3 之地所見者一葉扁舟截流亂筏而已粗載數舟制度 4 其余可例推云 5  漕航     N4031C0 6 凡京師爲軍民集區萬國水運以供儲漕航所由興也 7 元朝混一以燕京爲大都南方運道由蘇州劉家港海 8 門黃連沙開洋直抵天津制度用遮洋船永樂間因之 9 以風濤多險後改漕運平江伯陳某始造平底淺船則 [115A, 231, 三十a] 1 今糧舡之制也凡船制底爲地枋爲宮牆陰阻竹爲覆 2 瓦伏獅前爲閥閱後爲寢堂桅爲弓弩弦篷爲翼櫓爲 3 車馬稟纖爲履鞋聿索爲鷹雕筋骨招爲先鋒舵爲指 4 揮主帥錨爲箚軍營寨糧船初制底長五丈二尺其板 5 厚二寸採巨木楠爲上粟次之頭長九尺五寸梢長九 6 尺五寸底闊九尺五寸底頭闊六尺底梢闊五尺頭伏 7 獅闊八尺梢伏獅闊七尺梁頭一十四座龍口梁闊一 8 丈深四尺使風梁闊一丈四尺深三尺八寸後斷水梁 9 闊九尺深四尺五寸兩敖共闊七尺六寸此其初制載 [115B, 232, 三十b] 1 米可近二千石交總每只止後運軍造者私增身長二         足五百石。           2 丈首尾闊二尺余其量可受三千石而運河閘口原闊 3 一丈二尺差可度過凡今官坐船其制盡同第窗戶之 4 間寬其出徑加以精工彩飾而已凡造船先從底起底 5 面傍靠檣上承棧下親地面隔位列置者曰梁兩帝峻 6 立者曰檣盖檣巨木曰正枋枋上曰弦梁前豎桅位曰 7 錨壇壇度橫木夾桅本者曰地龍前後維曰伏獅其下 8 曰拿獅伏獅下封頭木曰連三枋船頭面中缺一方曰 9 水井其下藏纜頭面眉際樹兩木以系纜者曰將軍柱     索等物。                [116A, 233, 三一a] 1 船尾下斜上者曰草鞋底後封頭下日短枋枋下日換 2 脚梁舡稍掌舵所居其上日野雞篷使風時一人坐凡                 篷巔收守篷索  3 舟身將十丈者立桅必兩樹中桅之位折中過前二位 4 頭桅又前丈余糧舡中桅長者以八丈爲率短者縮十 5 之一二其本入窗內亦丈余懸篷之位約五六丈頭桅 6 尺寸則不及中桅之半篷縱橫亦不敵三分之一蘇湖 7 六郡運米其船多過石甕橋下且無江漢之險故桅與 8 篷尺寸全殺若湖廣江西省舟則過湖衝江無端風浪 9 故錨纜篷桅必極盡制度而後無患凡風篷尺寸其則 [116B, 234, 三一b] 1 一視全般橫身過則有患不及則力軟凡船篷其質乃 2 析篾成片織就夾維竹條逐塊折疊以俟懸挂糧船中 3 桅逢合並十人力方克湊頂頭篷則兩人帶之有余凡 4 度篷索先系空中寸圓木關捩于桅巔之上然後帶索 5 腰間緣木而上三股交錯而度之凡風篷之力其末一 6 葉敵其本三葉調勻和暢順風則絕頂張篷行疾奔馬 7 若風力洊至則以次減下遇風鼓急不狂甚則只帶一             下以鈎搭扯       8 兩葉而已凡風從橫來名曰搶風順水行舟則挂篷之 9 玄游走或一搶向東止寸平過甚至卻退數十丈未及 [117A, 235, 三二a] 1 岸時捩舵轉篷一搶向西借貨水力兼帶風力軋下則 2 頃刻十余里或湖水平而不流者亦可緩軋若上水舟 3 則一步不可行也丹船性隨水若章從風故制舵障水 4 使不定向流舵板一轉一泓從之凡透尺寸與船腹切 5 齊若長一寸則遇淺之時船腹已過其梢尼舵使膠住 6 高風狂力勁則寸木爲難不可言舵短一寸則轉運力 7 怯回頭不捷凡舵力所障水相應及船頭而止其腹底 8 之下儼若一派急順流故船頭不約而正其機妙不可 9 言舵上所操柄名曰關門棒欲船北則南向捩轉欲船 [117B, 236, 三二b] 1 南則北向捩轉船身太長而風力橫勁舵力不甚應手 2 則急下一偏披水板以抵其勢凡舵用直木一根糧船                      用者 3 圍三尺爲身上截衡受棒下截界開銜口納板其中如   長丈余                   4 斧形鐵釘因拴以障水梢後隆起處亦名曰舵樓凡鐵 5 錨所以沉水系舟一糧船計用五六錨最雄者曰看家 6 錨重五百斤內外其余頭用二枝梢用二枝凡中流遇 7 逆風不可去又不可泊或業已近岸其下有石非則下            沙亦不可泊惟打錨深處   8 錨沉水底其所系聿纏繞將軍柱上錨爪一遇泥沙扣 9 底抓住十分危急則下看家錨系此錨者名曰本身盖 [118A, 237, 三三a] 1 重言之也或同行前舟阻滯恐我舟順勢急去有撞傷 2 之禍則急下梢錨提住使不迅速流行風息開舟則以 3 雲車絞纜提錨使上凡船板合隙縫以白麻斮絮爲筋 4 鈍鑿及入然後篩過細石灰和桐油舂杵成團調艌溫 5 台閩廣即用蠣灰凡舟中帶篷索以火麻稭一名綯絞                    大麻   6 粗成徑寸以外者即系萬鈞不絕若系錨纜則破析青 7 蔑爲之其血線入釜煮熟然後糾絞拽繾稟亦煮熟篾 8 線絞成十丈以往中作圈爲接彄遇阻礙可以掐斷凡 9 竹性直篾一線千鈞三峽入川上水舟不用糾絞庫繾 [118B, 238, 三三b] 1 即破竹闊寸許者整條以資接長名曰火杖盖沒崖石 2 棱如刃懼破蔑易損也凡木色桅用端直杉木長不足 3 則接其表鐵箍逐寸包圍船窗前道皆當中空闕以便 4 樹桅凡樹中桅合並數巨舟承載其末長纜系表而起 5 梁與枋牆用楠木櫧木樟木榆木槐木樟木春夏伐棧                  者久則粉蛀  6 板不拘何木舵桿用榆木榔木櫧木關門棒用椆木榔 7 木櫓用杉木檜木楸木此其大端云 8  海舟     N40349E 9 凡海舟元朝與國初運米者曰遮洋淺船次者曰鑽風 [119A, 239, 三四a] 1 船即海所經道里止萬里長灘黑水洋沙門島等處苦    鰍。                   2 無大險與出使琉球日本暨商賈爪哇篤泥等船制度 3 工費不及十分之一凡遮洋運船制視漕船長一丈六 4 尺闊二尺五寸器具皆同唯舵桿必用鐵力木艌灰用 5 魚油和桐油不知何義凡外國海舶制度大同小異閩 6 廣閩由海澄開洋洋船截竹兩破排柵樹于兩帝以抵    廣由香山奧。               7 浪登萊制度又不然倭國海舶兩帝列櫓手欄板抵水 8 人在其中運力朝鮮制度又不然至其道尾各安羅經 9 盤以定方向中腰大橫梁出頭數尺貫插腰舵則皆同 [119B, 240, 三四b] 1 也腰舵非與梢舵形同乃闊板斵成刀形插入水中亦 2 不捩轉盖夾衛扶傾之義其上仍橫柄拴于梁上而遇 3 淺則提起有似乎舵故名腰舵也凡海舟以竹筒貯淡 4 水數石度供舟內人兩日之需遇島又汲其何國何島 5 合用何向針指未昭然恐非人力所祖舵工一群主佐 6 直是識力造到死生渾忘地非鼓勇之謂也 7  雜舟     N403541 8 江漢課船身甚狹小而長上列十余倉每倉容止一人 9 臥息道尾共槳六把小桅篷一座風濤之中恃有多槳 [120A, 241, 三五a] 1 挾持不遇逆風一晝夜順水行四百余里逆水亦行百 2 余里國朝鹽課淮揚數頗多故設此運銀名曰課船行 3 人欲速者亦買之其舡南自章貢西自荊襄達于瓜儀 4 而止     [N403582] 5 三吳浪船凡浙西平江縱橫七百里內盡是深溝小水 6 灣環浪船最小者名以萬億計其舟行人貴賤來往以       曰塘船。              7 代馬車扉履舟即小者必造窗牖堂房質料多用杉木 8 人物載其中不可偏重一石偏即欹側故俗名天平船 9 此舟來往七百里內或好逸便者徑買北達通津只有 [120B, 242, 三五b] 1 鎮江一橫渡俟風靜涉過又渡清江浦溯黃河淺水二 2 百里則入閘河安穩路矣至長江上流風浪則沒世避 3 而不經也浪船行力在梢後巨櫓一支兩三人推軋前 4 走或恃繾稟至于風篷則小席如掌所不恃也     [N4035D6] 5 東浙西安船浙東自常山至錢塘八百里水徑人海不 6 通他道故此舟自常山開化遂安等小河起錢塘而止 7 更無他涉舟制箬篷如卷瓦爲上盖縫布爲帆高可二 8 丈許綿索張帶初爲布帆者原因錢塘有潮湧急時易 9 于收下此亦未然其費似侈于篾席總灑中曉 [121A, 243, 三六a]     [N403611] 1 福建清流俏篷船其船自光澤崇安兩小河起達于福 2 州洪塘而止其下水道皆海矣清流船以載貨物客商 3 梢篷船大差可坐臥官貴家屬用之其船皆以杉木爲 4 地灘石甚險破損者其常遇損則急艤向岸搬物掩塞 5 船梢徑不用舵船道列一巨招捩頭使轉每幫五只方 6 行經一險灘則四舟之人皆從尾後曳纜以緩其趨勢 7 長年即寒冬不裹足以便頻濡風篷竟懸不用云     [N403656] 8 四川八櫓等船凡川水源通江漢然川船達荊州而上 9 此下則更舟穎逆行而上自夷陵入峽挽繾者以巨竹 [121B, 244, 三六b] 1 破爲四片或六片麻繩約接名曰火杖舟中鳴鼓若總 2 渡挽人從山石中聞鼓聲而咸力中夏至中秋川水封 3 峽則斷絕行舟數月過此消退方通往來其新灘等數 4 極險處人與貨盡盤岸行半里許只余空舟上下其舟 5 制腹圓而道尾尖狹所以闢灘浪云     [N403698] 6 黃河滿篷梢其船自河入淮自淮溯汴用之質用楠木 7 工價頗優大小不等巨者載三千右小者五百石下水 8 則道頸之際橫壓一梁巨櫓兩枝兩帝推軋而下錨纜 9 稟帆制與江漢相彷云 [122A, 245, 三七a]     [N4036CB] 1 廣東黑樓船鹽船北自南雄南達會省下此惠潮通漳 2 泉則由海汊乘海舟矣黑樓船爲官貴所乘鹽船以載 3 貨物舟制兩傍可行走風帆編蒲爲之不挂獨桅雙柱 4 懸帆不苦中原隨轉美逆流馮藉繾力則與各省直同 5 功云     [N4036FA] 6 黃河秦船俗名擺造作多出韓城巨者載石數萬鈞順       子船。               7 流而下供用淮徐地面舟制首尾方闊均等倉梁平下 8 不甚隆起急流順下巨櫓兩傍夾推來往不馮風力歸 9 舟挽繾多至二十余人甚有棄舟空返者 [122B, 246, 三七b] [123A, 247, 三八a] [123B, 248, 三八b] [124A, 249, 三九a] [124B, 250, 三九b] 1  車     N403725 2 凡車利行平地古者秦晉燕齊之交列國戰爭必用車 3 故千乘萬乘之號起自戰國楚漢血爭而後日闢南方 4 則水戰用舟陸戰用步馬北膺胡虜交使鐵騎戰車遂 5 無所用之但今服馬駕車以運重載則今日騾車即同 6 彼時戰車之義也凡騾年之制有四輪者有雙輪者其 7 上承載支架皆從軸上穿斗而起四輪都前後各橫軸 8 一根軸上短柱起架直梁梁上載箱馬止脫駕之時其 9 上平整如居屋安穏之象若兩輪者駕馬行時馬曳其 [125A, 251, 四十a] 1 前則箱地平正脫馬之時則以短木從地支撐而住不 2 然則欹卸也凡車輪一曰轅俗名其大車中轂俗名長              車陀     車腦  3 一尺五寸見小戎所謂外受輻中貫軸者輻計三十片       車注。               4 其內插轂其外接輔車輪之中內集輪外接輞圓轉一 5 圈者是曰輔也輞際盡頭則曰輪轅也凡大車脫時則 6 諸物星散收藏駕則先上兩軸然後以次間架凡軾衡 7 軫軛皆從軸上受基也凡四輪大車量可載五十石騾 8 馬多者或十二挂或十挂少亦八挂執鞭掌御者居箱 9 之中立足高處前馬分爲兩班戰車四馬一糾黃麻爲               班分驂服。     [125B, 252, 四十b] 1 長索分系馬項後套總結收入衡內兩帝掌御者手執 2 長鞭鞭以麻爲繩長七尺許竿身亦相等察視不力者 3 鞭及其身箱內用二人踹繩須識馬性與索性者爲之 4 馬行太緊則急起踹繩否則翻車之禍從此起也凡在 5 行時遇前途行人應避者則掌御者急以聲呼則群馬 6 皆止凡馬索總系透衡入箱處皆以牛皮束縛詩經所 7 謂脅驅是也凡大車飼馬不入肆舍車上載有柳盤解 8 索而野食之乘車人上下皆緣小梯凡過橋梁中高邊 9 下者則十馬之中擇一最強力者系于車後當其下坂 [126A, 253, 四一a] 1 則九馬從前緩曳一馬從後竭力抓住以殺其馳趨之 2 勢不然則險道也主大車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 3 曲徑小道亦止徐兗汴梁之交或達三百里者無水之 4 國所以濟舟楫之窮也凡車質惟先擇長者爲軸短者 5 爲轂其木以槐棗檀榆用榔爲上檀質太久勞則發燒            榆。           6 有慎用者合抱棗槐其至美也其余軫衡箱軛則諸木 7 可爲耳此外牛車以載芻糧最盛晉地路逢隘道則牛 8 頸系巨鈴名曰報君知猶之騾車群馬盡系鈴聲也又 9 北方獨轅車人推其後驢曳其前行人不耐騎坐者則 [126B, 254, 四一b] [127A, 255, 四二a] [127B, 256, 四二b] [128A, 257, 四三a] [128B, 258, 四三b] 1 雇覓之鞠席其上以蔽風日人必兩旁對坐否則欹倒 2 此車北上長安濟寧徑達帝京不載人者載貨約重四 3 五石面止其駕牛爲轎車者獨盛中州兩帝雙輪中穿 4 一軸其分寸平如水橫架短衡列轎其上人可安坐脫 5 駕不欹其南方獨輪推車則一人之力是視容載二石 6 遇坎即止最遠者止達百里而已其余難以牧述但生 7 于南方者不見大車老于北方者不見巨艦故粗載之 [129A, 259, 四四a] 1  錘鍛第十卷     N4038DA 2 宋子曰金要受攻而物象曲成世無利器即船垂安所 3 施其巧哉五兵之內六樂之中微鉗錘之奏功也生殺 4 之機泯然矣同出洪爐烈火大小殊形重千均者系巨 5 般于狂淵輕一羽者透繡紋于章服使冶鐘鑄鼎之巧 6 束手而讓神功焉莫邪幹將雙龍飛躍母其說亦有征 7 焉者乎 8  治鐵     N40391A 9 凡治鐵成器取已炒熟鐵爲之先鑄鐵成砧以爲受錘 [129B, 260, 四四b] 1 之地諺云萬器以鉗爲祖非無稽之說也凡出爐熟鐵 2 名曰毛鐵受鍛之時十耗其三爲鐵華鐵落若已成廢 3 器未鏽爛者名曰勞鐵改造他器與枯器再經錘鍛十 4 止耗去其一也凡爐中熾鐵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 5 十三凡山林無煤之處鍛工先擇堅硬條木燒成火墨 6 俗名火矢揚其炎更烈于煤即用煤炭也別有鐵炭一   燒不閉穴火                 7 種取其火性內攻焰不虛騰者與炊炭同形而分類也 8 凡鐵性逐節粘合塗上黃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揮槌泥 9 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氣爲媒合膠結之後非灼紅斧斬 [130A, 261, 四五a] 1 永不可斷也凡熟鐵鋼鐵已經爐爐錘水火未濟其質 2 未堅乘其出火時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鋼健鐵言乎未 3 健之時爲鋼爲鐵弱性猶存也凡釬鐵之法西洋諸國 4 別有奇藥中華小釬用白銅末大釬則竭力揮錘而強 5 合之歷歲之久終不可堅故大炮西番有鍛成者中國 6 則惟事冶鑄也 7  斤斧     [N4039C7] 8 凡鐵兵薄者爲刀劍背厚而面薄者爲斧斤刀劍絕美 9 者以百煉鋼包裹其外其中仍用無鋼鐵爲骨若非鋼 [130B, 262, 四五b] 1 表鐵里則勁力所施即成折斷其次尋常刀斧止嵌鋼 2 于其面即重價寶刀可斬釘截凡鐵者經數千遭磨礪 3 則鋼盡而鐵現也倭國刀背闊不及二分許架于手指 4 之上不複欹倒不知用何錘法中國未得其傳凡鍵刀 5 斧皆嵌鋼包鋼整齊而後入水淬之其快利則又在礪 6 石成功也凡匠斧與椎其中空管受柄處皆先打冷鐵 7 爲骨名曰羊頭然後熱鐵包裹冷者不粘自成空隙凡 8 攻石椎日久四面皆空鎔鐵補滿平填再用無弊 9  鋤鋪 [131A, 263, 四六a]     N403A28 1 凡治地生物用鋤鋪之屬熟鐵鍛成溶化生鐵淋口入 2 水淬健即城剛勁每鍬鋤重一斤者淋生鐵三錢爲率 3 少則不堅多則過剛而折 4  鎈     N403A53 5 凡鐵差純鋼爲之未健之時鋼性亦軟以已健鋼鏩劃 6 成縱斜文理劃時斜向入則文方成焰劃後燒紅退微 7 冷入水健久用乖平入火退去健性再用斬劃凡差開 8 鋸齒用茅葉差後用快弦差治銅錢用方長牽差銷鑰 9 之類用方條差治骨角用劍面差朱注所治木末則錐                謂慮錫      [131B, 264, 四六b] 1 成圓眼不用縱斜文者名曰香差劃差紋時用羊角                末和鹽醋先塗。 2  錐     N403AA2 3 凡錐熟鐵錘成不入鋼和治書編之類用圓鑽攻皮革 4 用扁鑽梓人轉索通眼引釘合木者用蛇頭鑽其制穎 5 上二分許一面圓一而剜入傍起兩棱以便轉索治銅 6 葉用雞心鑽其通身三棱者名旋鑽通身四方而末銳 7 者名打鑽 8  鋸     N403AD6 9 凡鋸熟鐵鍛成薄條不鋼亦不淬健出火退燒後頻加 [132A, 265, 四七a] 1 冷錘堅性用差開齒兩頭銜木爲梁糾篾張開促緊使 2 直長者刮木短者截木齒是細者截竹齒鈍之時頻加 3 差銳而後使之 4  鉋     N403B0A 5 凡鉋磨礪嵌鋼寸鐵露刃秒忽斜出木口之面所以平 6 木古名曰准巨者臥准露刃持木抽削名曰推鉋圓桶 7 家使之尋常用者橫木爲兩翅手執前推梓人爲細功 8 者有起線鉋刃闊二分許又刮木使極光者名昊蚣鉋 9 一木之上銜十余小刀如蜈蚣之足 [132B, 266, 四七b] 1  鑿     N403B49 2 凡鑿熟鐵鍛成嵌鋼于口其本空圓以受木柄先打鐵                     骨爲模 3 名曰羊頭斧從柄催入木透眼其末粗者闊寸許細者   杓柄同用                  4 三分而止需圓眼者則制成剜鑿爲之 5  錨     N403B74 6 凡舟行遇風難泊則全身系命于錨戰船海船有重千 7 鈞者錘法先成四爪以次逐節接身其三百斤以內者 8 用徑尺闊砧安頓爐傍當其兩端皆紅掀去爐炭鐵包 9 木棍夾持上砧若千斤內外者則架木爲棚多人立其 [133A, 267, 四八a] 1 上共持鐵鏈兩接錨身其末皆帶巨鐵圈鏈套提起捩 2 轉咸力錘合合藥不用黃泥先取陳久壁土篩細一人 3 頻撒接口之中渾合方無微罅盖爐錘之中此物其最 4 巨者 5  針     N403BC3 6 凡針先錘鐵爲細條用鐵尺一根錐成線眼抽過條鐵 7 成線逐寸剪斷爲針先差其末成穎用小槌敲扁其本 8 鋼錐穿鼻複差其外然後入釜慢火炒熬炒後以土末 9 入松木火天豆豉三物罨盖下用火蒸留針二三口插 [133B, 268, 四八b] [134A, 269, 四九a] [134B, 270, 四九b] [135A, 271, 五十a] [135B, 272, 五十b] 1 插于其外以試火候其外針入手捻成粉碎則其下針 2 火候皆足然後開封入水健之凡引線成衣與刺鏽者 3 其質皆剛惟馬尾刺工爲冠者則用柳條軟針分別之 4 妙在于水爲健法云 5  治銅     N403C1B 6 凡紅銅升黃而後鎔化造器用砒升者爲白銅器工費 7 倍難侈者事之凡黃銅原從爐甘石升者不退火性受 8 錘從倭鉛升者出爐退火性以受冷錘凡響銅入錫參 9 和法具五成樂器者必圓成無釬其余方圓用器走釬    金卷。                  [136A, 273, 五一a] 1 炙火粘合用錫末者爲小釬用響銅末者爲大釬碎銅                      爲末 2 用飯粘和打入水洗去飯若釬銀器則用紅銅末凡錘   銅末具存不然則撒散。            3 樂器錘鉦俗名不事先鑄鎔團即錘錘鐲俗名與丁寧       鑼。          銅鼓    4 則先鑄成圓片然後受錘凡錘鉦蜀皆鋪團于地面巨 5 者眾共揮力由小闊開就身起弦聲俱從冷錘點發其 6 銅鼓中間突起降炮而後冷錘開聲聲分雌與雄則在 7 分厘起伏之妙重數錘者其聲爲雄凡銅經錘之後色 8 成啞白受差複現黃光經錘折耗鐵損其十者銅只去 9 其一氣腥而色美故錘工亦貴重鐵工一等云 [136B, 274, 五一b] [137A, 275, 五二a] [137B, 276, 五二b] [138A, 277, 五三a] 1  燔石第十一卷     N403CB6 2 宋子曰五行之內土爲萬物之母子之貴者豈惟五金 3 哉金與火相守而流功用謂莫尚焉矣石得燔而成功 4 盖愈出而愈奇焉水浸淫而敗物有隙必攻所謂不遺 5 絲發者調和一物以爲外拒漂海則衝洋瀾粘甃則固 6 城雉不煩歷候遠涉而至寶得焉燔石之功殆莫之與 7 京矣至于礬現五色之形硫爲群石之將皆變化于烈 8 火巧極丹鉛爐火方土縱焦勞唇舌何嘗肖像天工之 9 萬一哉 [138B, 278, 五三b] 1  石灰     N403D0A 2 凡石灰經火焚煉爲用成質之後入水永劫不壞億萬 3 舟楫億萬垣牆窒隙防淫是必由之百里內外土中必 4 生可燔石石以青色爲上黃白次之石必掩土內二三 5 尺掘取受燔土面見風者不用燔灰火料煤炭居會九 6 薪炭居什一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餅每煤餅一層疊石 7 一層鋪薪其底灼火燔之最佳者曰礦灰最惡者曰窯 8 滓灰火力到後燒酥石性軒于風中久自吹化成粉急 9 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凡灰用以固舟縫則桐油魚 [139A, 279, 五四a] 1 油調厚絹細羅和油杵千下塞艌用以砌牆石則篩去 2 石塊水調粘合甃墁則仍用油灰用以堊牆壁則澄過 3 入紙筋塗墁用以襄墓及貯水池則灰一分入河沙黃 4 土二分用糯粳米羊桃藤汁和勻輕築堅固永不隳壞 5 名曰三和土其余造澱造紙功用難以牧述凡溫台閩 6 廣海賓石不堪灰者則天生蠣蚝以代之 7  蠣灰     N403DB6 8 凡海濱石山傍水處咸浪積壓生出蠣房閩中曰蚝房 9 經年久者長成數丈闊則數畝崎嶇如石假山形象蛤 [139B, 280, 五四b] 1 之類壓入岩中久則消化作肉團名曰蠣黃味極珍美 2 凡燔蠣灰者執椎與鑿濡足取來藥鋪所貨牡疊煤架                蠣即此碎塊    3 火燔成與前石灰共法粘砌成牆橋梁調和桐油造舟 4 功皆相同有誤以蜆灰即蛤爲蠣灰者不格物之故也            粉。           5  煤炭     N403E08 6 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鍛煉金石之用南方禿山無草 7 木者下即有煤北方勿論煤有三種有明煤碎煤末煤 8 明煤大塊如斗許燕齊秦晉生之不用風箱鼓扇以木 9 炭少許引燃熯熾達晝夜其傍夾帶碎屑則用潔淨黃 [140A, 281, 五五a] 1 土調水作餅而燒之碎煤有兩種多生吳楚炎高者曰 2 飯炭用以炊烹炎平者曰鐵炭用以冶鍛入爐選用水 3 沃濕必用鼓鞁後紅以次增添而用末煤如面者名曰 4 自來風泥水調成餅入于爐內既灼之後與明煤相同 5 經晝夜不滅半供炊爨半供鎔銅化石升朱至于燔石 6 爲灰與礬硫則三煤皆可用也凡取煤經歷久者從土 7 面能辨有無之色然後掘挖深至五丈許方始得煤初 8 見煤端時毒氣灼人有將巨竹鑿去中李尖銳其末插 9 入炭中其毒烟從竹中透上人從其下施矍拾取者或 [140B, 282, 五五b] 1 一井而下炭縱橫廣有則隨其左右闊取其上枝板以 2 防壓崩耳凡煤炭取空而後以土填實其井經二三十 3 年後其下煤複生長取之不盡其底及四周石卵土人 4 名曰銅炭者取出燒皂礬與硫黃詳後凡石卵單取硫                款。       5 黃者其氣薰甚名曰臭煤燕京房山固安湖廣荊州等 6 處間有之凡煤炭經焚而後質隨火神化去總無灰滓 7 盖金與土石之間造化別現此種去凡煤炭不生茂草 8 盛木之鄉以見天心之妙其炊爨功用所不及者唯結 9 腐一種而已結豆腐用煤        爐則焦苦。 [141A, 283, 五六a] [141B, 284, 五六b] [142A, 285, 五七a] [142B, 286, 五七b] 1  礬石 白礬     [N403F11] 2 凡礬燔石而成白礬一種亦所在有之最盛者山西晉 3 南直無爲等州值價低賤與寒水石相仿然煎水極沸 4 投礬化之以之染物則固結膚膜之間外之永不人故 5 制糖餞與染面紙紅紙者需之其末幹撒又能治浸淫 6 惡水故濕瘡家亦急需之也凡白礬掘土取磊塊石層 7 疊煤炭餅鍛煉如燒石灰樣火候已足冷定入水煎水 8 極沸時盤中有濺溢如物飛出俗名蝴蝶礬者則礬成 9 矣煎濃之後入水缸內澄其上隆結曰吊礬潔白異常 [143A, 287, 五八a] 1 其沉下者曰缸礬輕虛如棉絮者曰柳絮礬燒汁至盡 2 白如雪者謂之巴石方藥家鍛過用者曰枯礬云 3  青礬 紅礬 黃礬 膽礬     [N403F85] 4 凡皂紅黃礬皆出一種而成變化其質取煤炭外礦石 5 俗名子每五百斤入爐爐內用煤炭餅自來風不千余   銅炭             用鼓鞁者   6 斤周圍包裹此石爐外砌築土牆圈圍爐巔空一圓孔 7 如茶碗口大透炎直上孔傍以礬滓厚罨此滓不知起                   自何世欲作 8 新爐者非舊滓然後從底發火此火度經十日方熄其   罨盖則不成。                9 孔眼時有金色光直上取硫詳鍛經十日後冷定取出            後款。          [143B, 288, 五八b] 1 半酥雜碎者另揀出名曰時礬爲煎礬紅用其中精粹 2 如礦灰形者取入缸中浸三個時漉入釜中煎煉每水 3 十石煎至一石火候方足煎幹之後上結者皆佳好皂 4 礬下者爲礬滓後爐用此皂礬染家必需用中國煎者         此盖。             5 亦惟五六所原石五百斤成皂礬二百斤其大端也其 6 揀出時礬俗又名每斤入黃土四兩入罐熬煉則成礬       雞屎礬               7 紅圬墁及油漆家用之其黃礬所出又奇甚乃即煉皂 8 礬爐側土牆春夏經受火石精氣至霜降立冬之交冷 9 靜之時其牆上自然爆出此種如淮北磚牆生焰硝樣 [144A, 289, 五九a] 1 刮取下來名曰黃礬染家用之金色淡者塗炙立成紫 2 赤也其黃礬自外國來打破中有金絲者名曰波斯礬 3 別是一種又山陝燒取硫黃山上其滓棄地二三年後 4 雨水浸淋精液流入溝麓之中自然結成皂礬取而貨 5 用不假煎煉其中色佳者入取以混石膽云石膽一名 6 膽礬者亦出晉隰等州乃山石穴中自結成者故綠色 7 帶寶光燒鐵器淬于膽礬水中即成銅色也本草載礬 8 雖五種並未分別原委其昆崙礬狀如黑泥鐵礬狀如 9 赤石脂者皆西域產也 [144B, 290, 五九b] [145A, 291, 六十a] 1  硫黃     [N404087] 2 凡硫黃乃燒石承液而結就著書者誤以焚石爲礬石 3 遂有礬液之說然燒取硫黃石半出特生白石半山煤 4 礦燒礬石此礬液之說所由混也又言中國有溫泉處 5 必有硫黃今東海廣南產硫黃處又無溫泉此因溫泉 6 水氣似硫黃故意度言之也凡燒硫黃石與煤礦石同 7 形掘取其石用煤炭餅包裹叢架外築土作爐炭與石 8 皆載千斤于內爐上用燒硫舊渣罨盖中頂隆起透一 9 圓孔其中火力到時孔內透出黃焰金光先教陶家燒 [145B, 292, 六十b] 1 一缽孟其盂當中隆起邊弦卷成魚袋樣覆于孔上石 2 精感受火神化出黃光飛走遇盂掩住不能上飛則化 3 成汁液靠著盂底其液流入弦袋之中其弦又透小眼 4 流入冷道灰槽小池則凝結面成硫黃矣其炭煤礦石 5 燒取皂礬者當其黃光上走時仍用此法掩盖以取硫 6 黃得硫一斤則減去皂礬三十余斤其礬精華已結硫 7 黃則枯滓遂爲棄物凡火藥硫爲純陽硝爲純陰兩精 8 逼合成聲成變此乾刊幻出神物也硫黃不產北狄或 9 產而不知煉取亦不可知至奇炮出于西洋與紅夷則 [146A, 293, 六一a] [146B, 294, 六一b] 1 東徂西數萬里皆產硫黃之地也其琉球土硫黃廣南 2 水硫黃皆誤紀也 3  砒石     [N404135] 4 凡燒砒霜質料似土而堅似石而碎穴土數尺而取之 5 江西信郡河地信陽州皆有砒井故名信石近則出產 6 獨盛衡陽一廠有造至萬鈞者凡砒石井中其上常有 7 濁綠水先絞水盡然後下鑿砒有紅白兩種各因所出 8 原石色燒成凡燒砒下鞠土窯納石其上上砌曲突以 9 鐵釜倒懸覆突口其下均炭舉火其烟氣從曲突內熏 [147A, 295, 六二a] 1 貼釜上度其已貼一層厚結寸許下複息火待前烟冷 2 定又舉次火熏貼如前一釜之內數層已滿然後提下 3 毀釜而取砒故今砒底有鐵沙即破釜滓也凡白砒止 4 此一法紅砒則分金爐內銀銅腦氣有閃成者凡燒砒 5 時立者必于上風十余丈外下風所近草木皆死燒砒 6 之人經兩載即改徙否則須發盡落此物生人食過分 7 厘立死然每歲千萬金錢速售不滯者以晉地菽麥必 8 用拌種且驅田中黃鼠害寧紹郡稻田必用蘸秧根則 9 豐收也不然火藥與染銅需用能幾何哉 [147B, 296, 六二b] [148A, 297, 六三a] 1  膏液第十二卷     N4041D0 2 宋子曰天道平分晝夜而人工繼晷以襄事豈好勞而 3 惡逸哉使織女燃薪書生映雪所濟成何事也草木之 4 實其中韞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馮藉木石而 5 後傾注而出焉此人巧聰明不知于何稟度也人間負 6 重致遠恃有舟車乃車得一銖而轄轉舟得一石而罅 7 完非此物之爲功也不可行矣至葅蔬之登釜也莫或 8 膏之猶啼兒之失乳焉斯其功用一端而已哉 9  油品 [148B, 298, 六三b]     [N40421D] 1 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一名萊菔子黃豆菘菜子一名            脂麻        白菜 2 爲上蘇麻形似紫蘇粒蕓苔子次之江南名茶子其樹       大于胡麻。     菜子。  高丈 3 余子如金罌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粒如胡荽子剝   子去肉取仁          取其皮爲䋖索 4 用爲下燃燈則樁仁內水油爲上蕓苔次之亞麻子陝   者                   西 5 所種俗名壁虱脂次之棉花子次之胡麻次之燃燈最   麻氣惡不堪食。           易竭。 6 桐油與樁混油爲下桐油毒氣熏人樁迪造燭則樁皮           連皮膜則凍結不清      7 油爲上蓖麻子次之樁混油每斤人白蠟結凍次之白 8 蠟結凍諸清油又次之樟樹子油又次之其光不減但                   有避香氣者 9 冬青子油又次之韶郡專用嫌其北土廣用牛油則爲          油少故列次。         [149A, 299, 六四a] 1 下矣凡胡麻與蓖麻子樟樹子每石得油四十斤萊菔 2 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甘美異常蕓苔子每石得三十            益入五髒         3 斤其耨勤而地沃榨法精到者仍得四十斤陳歷一年                    則空內而 4 無茶子每石得油一十五斤油味似猪脂甚美其枯桐   油          則止可種火及毐魚用  5 子仁每石得油三十三斤樁子分打時皮油得二十斤 6 水油得十五斤混打時共得三十三斤此須絕冬青子                  淨者。    7 每石得油十二斤黃豆每豆得油九斤吳下取油食後                  以其餅充豕糧 8 菘菜子每石得油三十斤油出清棉花子每百斤得油             如綠水         9 七斤初出甚黑濁莧菜子每石得油三十斤味甚甘美     澄半月清甚          嫌性冷滑 [149B, 300, 六四b] 1 亞麻大麻仁每只得油二十余斤此其大端其他未窮 2 究試驗與夫一方已試而他方未知者尚有待云 3  法具     N40430A 4 凡取油榨法而外有兩鑊煮取法以治蓖麻與蘇麻北 5 京有磨法朝鮮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則皆從榨出也 6 凡榨木巨者圍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爲上檀與杞 7 次之杞木爲者防此三木者脈理循環結長非有縱直     地濕則速朽               8 文故竭力揮椎實尖其中而兩頭無璺拆之患他木有 9 縱文者不可爲也中土江北少合抱木者則取四根合 [150A, 301, 六五a] 1 並爲之鐵箍裹定橫拴串合而空其中以受諸質則散 2 木有完木之用也凡開榨空中其量隨木大小大者受 3 一石有余小者受五斗不足凡開榨闢中鑿劃平槽一 4 條以宛鑿入中削圓上下下沿鑿一小孔犀一小槽使油 5 出之時流入承藉器中其平槽約長三四尺闊三四寸 6 視其身而爲之無定式也實槽尖與枋唯檀木柞子木 7 兩者宜爲之他木無望焉其尖過斤斧而不過刨盖欲 8 其澀不欲其滑懼報轉也撞木與受撞之尖皆以鐵圈 9 裹首懼披散也榨具已整理則取諸麻菜子入釜文火 [150B, 302, 六五b] 1 慢炒凡臼桐之類屬樹木透出香氣然後碾碎受蒸凡     生者皆不炒而碾蒸            2 炒諸麻菜子宜鑄平底鍋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內翻 3 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則火假交傷減喪油質 4 炒鍋亦斜安灶上與蒸鍋大異凡碾埋槽土內木爲者                     以鐵片 5 掩其上以木竿銜鐵陀兩人對舉而椎之資本廣者則   之                     6 砌石爲牛碾一牛之力可敵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 7 者則棉子之類是也既碾而篩擇粗者再碾細者則入 8 釜甑受蒸蒸氣騰足取出以稻秸與麥秸包裹如餅形 9 其餅外圈箍或用鐵打成或破篾絞刺而成與榨中則 [151A, 303, 六六a] 1 寸相穩合凡油原因氣取有生于無出甑之時包裹怠 2 緩則水火鬱蒸之氣游走爲些損油能者疾傾疾裹而 3 疾箍之得油之多訣由于此榨工有自少至老而不知 4 者包裹既定裝入榨中隨其量滿揮撞擠軋而流泉出 5 焉矣包內油出滓存名曰枯餅凡胡麻萊菔蕓苔諸餅 6 皆重新碾碎篩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 7 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諸物則一榨已盡流出不 8 必再也若水煮法則並用兩釜將蓖麻蘇麻子碾碎入 9 一釜中注水滾煎其上浮沫即油以杓掠取傾于幹釜 [151B, 304, 六六b] 1 內其下慢火熬幹水氣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數畢竟減 2 殺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捩紋其法再詳 3  皮油     N4044A6 4 凡皮油造燭法起廣信郡其法取潔淨桕子囫圇入釜 5 甑蒸蒸後傾入臼內受舂其臼深約尺五寸碓以石爲 6 身不用鐵嘴石取深山結而膩者輕重斵成限四十斤 7 上嵌衡木之上而舂之其皮膜上油盡脫骨而紛落挖 8 起篩于盤內再蒸包裹入榨皆同前法皮油已落盡其 9 骨爲黑子用冷膩小石磨不惧火煆者此磨亦從售以                  郡深山覓取  [152A, 305, 六七a] 1 紅火矢圍壅鍛熱將黑子逐把灌入疾磨磨破之時風 2 扇去其黑殻則其內完全白仁與梧桐子無異將此碾 3 蒸包裹入榨與前法同榨出水油清亮無比貯小盞之 4 中獨根心草燃至天明盖諸清油所冰及者入食饌即 5 不傷人恐有忌者寧不用耳其皮油造燭截苦竹筒兩 6 破水中煮漲不然則小篾箍勒定用鷹嘴鐵杓換油灌        粘帶。              7 入即成一枝插心于內頃刻凍結捋箍開筒而取之或 8 削棍爲模裁紙一方卷于其上而成紙筒灌入亦成一 9 燭此燭任置風塵中再經寒署不敝壞也 [152B, 306, 六七b] [153A, 307, 六八a] [153B, 308, 六八b] [154A, 309, 六九a] [154B, 310, 六九b] [155A, 311, 七十a] 1  殺青第十一卷     N40454B 2 宋子曰物象精華乾坤微妙古傳今而華達夷使後起 3 含生目授而心識之承載者以何物哉君與民通師將 4 弟命馮藉呫呫口語其與幾何持寸符握半卷終事詮 5 旨風行而冰釋焉覆載之間之藉有楮先生也聖頑咸 6 嘉賴之矣身爲竹骨與木皮殺其青而白乃見萬卷百 7 家基從此起其精在此而其粗效于障風護物之間事 8 已開于上古而使漢晉時人擅名記者何其陋哉 9  紙料 [155B, 312, 七十b]     N4045A5 1 凡紙質用楮樹一名皮與桑穰芙蓉膜等諸物者爲皮         谷樹              2 紙用竹麻者爲竹紙精者極其潔白供書文印文柬啟 3 用粗者爲火紙包裹紙所謂殺青以斬竹得名汗青以 4 煮瀝得名簡即已成紙名乃煮竹成簡後人遂疑削竹 5 片以紀事而又誤疑韋編爲皮條穿竹札也秦火未經 6 時書籍繁甚削竹能藏幾何如西番用貝樹造成紙葉 7 中華又疑以貝葉書經典不知樹葉離根即焦與削竹 8 同一可哂也 9  造竹紙 [156A, 313, 七一a]     N4045F3 1 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當筍生之後看 2 視山窩深淺其竹以將生枝葉者爲上料節界芒種則 3 登山砍伐截斷五七尺長就于本山開塘一口注水其 4 中漂浸恐塘水有涸時則用竹見通引不斷瀑流注入 5 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殻與青皮是名其中                    殺青   6 竹穰形同苧麻樣用上好石灰化汁塗將入楻桶下煮 7 火以八日八夜爲率凡煮竹下鍋用徑四尺者鍋上泥 8 與石灰捏弦高闊如廣中煮鹽牢盆樣中可載水十余 9 石上盖楻桶其圍丈五尺其徑四尺余盖定受煮八日 [156B, 314, 七一b] 1 已足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內洗淨 2 其塘底面四維皆用木板合縫砌完以防泥污造粗紙                     者不須 3 爲洗淨用柴灰漿過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鋪稻草灰   此                     4 寸許桶內水滾沸即取出別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 5 水冷燒滾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爛取出入臼受舂 6 山國皆舂至形同泥面傾入槽內凡抄紙槽上合方斗   有水碓                   7 尺寸闊狹槽視簾簾視紙竹麻已成槽內清水浸浮其 8 面三寸許入紙藥水汁于其中形同桃竹葉則水幹自               方語無定名     9 成潔白凡抄紙簾用刮磨絕細竹絲編成展卷張開時 [157A, 315, 七二a] 1 下有縱橫架框兩手持簾入水蕩起竹麻入于簾內厚 2 薄由人手法輕蕩則薄重蕩則厚竹料浮簾之頃水從 3 四際淋下槽內然後覆簾落紙于板上疊積千萬張數 4 滿則上以板壓俏繩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氣淨盡流幹 5 然後以輕細銅鑷逐張揭起焙幹凡焙紙先以土磚砌 6 成夾巷下以磚盖巷地面數塊以往即空一磚火薪從 7 頭穴燒發火氣從磚隙透巷外磚盡熱濕紙逐張貼上 8 焙幹揭起成帙近世闊幅者名大四連一時書文貴重 9 其廢紙洗去朱墨污穢浸爛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 [157B, 316, 七二b] 1 之力依然成紙耗亦不多南方竹賤之國不以爲然北 2 方即寸條片角在地隨手拾取再造名曰還魂紙竹與 3 皮精與粗皆同之也若火紙糙紙斬竹煮麻灰漿水淋 4 皆同前法唯脫簾之後不用烘焙壓水去濕日曬成幹 5 而已盛唐時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北方用切條故                  名曰板錢。  6 造此者名曰火紙荊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紙 7 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紙 8 則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爲也若鉛山諸邑所造柬紙 9 則全用細竹料厚質蕩成以射重價最上者曰官柬富 [158A, 317, 七三a] 1 貴之家通刺用之其紙敦厚而無筋膜染紅爲吉柬則 2 先以白礬水染過後上紅花汁云 3  造皮紙     [N4047A7] 4 凡楮樹取皮于春末夏初剝取樹已老者應酬奶伐去 5 以盖之來年再長新條其皮更美凡皮紙楮皮六十斤 6 仍入絕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漿塗入釜 7 煮糜近法省嗇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稿十三 8 用藥得方仍成潔白凡皮料堅固紙其縱文扯斷如綿 9 絲故曰綿紙衡斷且費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內糊窓 [158B, 318, 七三b] 1 格者曰欞紗紙此紙自廣信郡造長過七尺闊過四尺 2 五色顏料先滴色汁槽內和成不由後染其次曰邊四 3 紙邊四中最白者曰紅上紙皮名而竹與稻稿參和而 4 成料者曰揭貼呈文紙芙蓉等皮造者統曰小皮紙在 5 江西則曰中夾紙河南所造未詳何草木爲質北供帝 6 京產亦甚廣又桑皮造者曰桑穰紙極其敦厚東浙所 7 產三吳收蠶種者必用之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 8 紙凡造皮紙長闊者其盛水槽甚寬巨簾非一人手力 9 所勝兩人對舉蕩成若欞紗則數人方勝其任凡皮紙 [159A, 319, 七四a] 1 供用畫幅先用礬水蕩過則毛茨不起紙以逼簾者爲 2 正面盖料即成泥浮其上者粗意猶存也朝鮮白硾紙 3 不知用何質料倭國有造紙不用簾抄者煮料成糜時 4 以巨闊青石覆于炕面其下熱火使石發燒然後用糊 5 刷蘸糜薄刷石面居然頃刻成紙一張一揭而起其朝 6 鮮用此法與否不可得知中國有用此法煮亦不可得 7 知也永嘉蠲糨紙亦桑穰造四川薛濤箋亦芙蓉皮爲 8 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當時薛濤所指遂留名至今 9 其美在色不在質料也 [159B, 320, 七四b] [160A, 321, 七五a] [160B, 322, 七五b] [161A, 323, 七六a] [161B, 324, 七六b] [162A, 325, 七七a] [162B, 326, 七七b] [163A, 327, 一a] 1  天工開物卷之下 2  五金第十四卷     [N4048A2] 3 宋子曰人有十等自王公至于輿台缺一焉而人紀不 4 立矣大地生五金以利用天下與後世其義亦猶是也 5 貴者千里一生促亦五六百里而生賤者舟車稍艱之 6 國其土必廣生焉黃金美者其值去黑鐵一萬六千倍 7 然使釜鬵斤斧不呈效于日用之間即得黃金直高而 8 無民耳貿遷有無貨居周官泉府萬物司命系焉其分 9 別美惡而指點重輕孰開其先而使相須于不朽焉 [163B, 328, 一b] 1  黃金     [N4048E6] 2 凡黃金爲五金之長鎔化成形之後住世永無變更白 3 銀入洪爐雖無折耗但火候足時鼓鞁而金花閃爍一 4 現即沒再鼓則沉而不現惟黃金則竭力鼓鞁一扇一 5 花愈烈愈現其質所以貴也凡中國產金之區大約百 6 余處難以枚舉山石中所出大者名馬蹄金中者名橄 7 欖金帶胯金小者名瓜子金水沙中所出大者名狗頭 8 金小者名麩麥金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名面沙金大者 9 名豆粒金皆待先淘洗後冶煉而成顆塊金多出西南 [164A, 329, 二a] 1 取者穴山至十余丈見伴金石即可見金其石褐色一 2 頭如火燒黑狀水金多者出雲南金沙江古名此水源                   麗水    3 出吐蕃遶流麗江府至于北勝州回環五百余里出金 4 者有數截又川北潼川等州邑與湖廣沅陵漵浦等皆 5 于江沙水中淘沃取金千百中間有獲狗頭金一塊者 6 名曰金母其余皆麩麥形入冶煎煉初出色淺黃再煉 7 而後轉赤也儋崖有金田金雜沙土之中不必深求而 8 得取太頻則不複產經年淘煉若有則限然嶺南夷獠 9 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鐵落深穵數丈得之黑焦石下初 [164B, 330, 二b] 1 得時咬之柔軟夫匠有吞竊腹中者亦不傷人河南蔡 2 鞏等州邑江西樂平新建等邑皆平地掘深井取細沙 3 淘煉成但酬答人功所獲亦無幾耳大抵赤縣之內隔 4 千里而一生嶺表錄雲居民有從鵝鴨屎中淘出片屑 5 者或日得一兩或空無所獲此恐妄記也凡金質至重 6 每銅方寸重一兩者銀照依其則寸增重三錢銀方寸 7 重一兩者金照依其則寸增重二錢凡金性又柔可屈 8 折如枝柳其高下色分七青八黃九紫十赤登試金石 9 上此石廣信郡河中甚多大者如斗小立見分明凡足色    者如拳入鵝湯中一煮光黑如漆。        [165A, 331, 三a] 1 金參和偽售者唯銀河入余物無望焉欲去銀存金則 2 將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塊以土泥裹塗入坩鍋中硼 3 砂溶化其銀即吸入土內讓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後入 4 鉛少許另入坩鍋內勾出土內銀亦毫厘具在也凡色 5 至于金爲人間華美貴重故人工成箔而後施之凡金 6 箔每金七分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鋪物面可盖縱橫三 7 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後包入烏金紙內竭力揮椎打 8 成打金椎短柄凡烏金紙由蘇杭造成其紙用東海巨    約重八斤。                9 竹膜爲質用豆油點燈閉塞周圍止留針孔通氣熏染 [165B, 332, 三b] 1 烟光而成此紙每紙一張打金箔五十度然後棄去爲 2 藥鋪包朱用尚未破損盖人巧造成異物也凡紙內打 3 成箔後先用硝熟貓皮繃急爲小方板又鋪線香灰撒 4 墁皮上取出烏金紙內箔覆于其上鈍刀界畫成方寸 5 口中屏息手執輕仗唾濕而挑起夾于小紙之中以之 6 華物先以熟漆布地然後粘貼貼字者多秦中造皮金               用楮樹漿      7 者硝擴羊皮使最薄貼金其上以便剪裁服飾用皆煌 8 煌至色存焉凡金箔粘物他日敝棄之時刮削火化其 9 金仍藏灰內滴清油數點伴落聚底淘洗入爐毫厘無 [166A, 333, 四a] 1 恙凡假借金色者杭扇以銀箔爲質紅花子油刷盖向 2 火熏成廣南貨物以蟬蛻殻調水描畫向火一微炙而 3 就非真金色也其金成器物呈分淺淡者以黃礬塗染 4 炭火炸炙即成赤寶色然風塵逐漸淡去見火又即還 5 原耳黃礬詳     燔石卷 6  銀     [N404AF2] 7 凡銀中國所出浙江福建舊有坑場國初或採或閉江 8 西饒信瑞三郡有坑從未開湖廣則出辰州貴州則出 9 銅仁河南則宜陽趙保山永寧秋樹坡盧氏高嘴兒嵩 [166B, 334, 四b] 1 縣馬槽山與四川會川密勒山甘肅大黃山等皆稱美 2 礦其他難以枚舉然生氣有限每逢開採數不足則括 3 派以賠償法不嚴則竊爭而釀亂故禁戒不得不苛燕 4 齊諸道則地氣賽而石骨薄不產金銀然合八省所生 5 不敵雲南之半故開礦煎銀唯滇中可永行也凡雲南 6 銀礦楚雄永昌大理爲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鎮沅又次 7 之凡石山硐中有鉚砂其上現磊然小石微帶褐色者 8 分丫成徑路採者穴土十丈或二十丈工程不可日月 9 計尋見土內銀苗然後得礁砂所在凡礁砂藏深土如 [167A, 335, 五a] 1 枝分派別各人隨苗分徑橫挖而尋之上楮橫板架頂 2 以防崩壓採工篝燈逐徑施钁得礦爲止凡土內銀苗 3 或有黃色碎石或土隙石縫有亂絲形狀此即去礦不 4 遠矣凡成銀者日礁至碎者曰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 5 曰鉚其外包環石塊曰礦礦石大者如斗小者如拳爲 6 棄置無用物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襯石而不甚黑其高 7 下有數等商民鑿穴得砂先呈出土以斗量付與冶工       官府驗辨然後定稅          8 高者六七兩一斗中者三四兩最下一二兩其礁砂放                    光甚者精 9 華洩漏得凡礁砂入爐先行揀掙淘洗其爐土築巨墩   銀偏少。                  [167B, 336, 五b] 1 高五尺許底鋪瓷屑炭灰每爐受礁砂二石用粟木炭 2 二百斤周遭叢架靠爐砌磚牆一朵高闊皆丈余風箱 3 安置牆背合兩三人力帶拽透管通風用牆以抵炎熱 4 鼓鞁之人方克安身炭盡之時以長鐵叉添人風火力 5 到礁砂鎔化成團此時銀隱鉛中尚未出脫計礁砂二 6 石鎔出團約重百斤冷定取出另人分金爐一名蝦蟆 7 爐內用松木炭匝圍透一門以辨火色其爐或施風箱 8 或使交箑火熱功到鉛沉下爲底子其底已成陀僧樣                 別人爐煉又成扁 9 擔頻以柳枝從門隙入內燃照鉛氣淨盡則世寶凝然   鉛                     [168A, 337, 六a] 1 成象矣此初出銀亦名生銀傾定無絲紋即再經一火 2 當中止現一點圓星滇人名曰茶經逮後入銅少許重 3 以鉛爲鎔化然後入槽成絲絲必段槽而現以四圍其              匡住寶氣不橫溢走散  4 楚雄所出又異彼硐砂銅氣甚少向諸郡購鉛佐煉每 5 礁百斤先坐鉛二百斤于爐內然後煽煉成團其再入 6 蝦蟆爐沉鉛結銀則同法也此世寶所生更無別出方 7 書本草無端妄想妄注可厭之甚大抵坤元精氣出金 8 之所三百里無銀出銀之所三百里無金造物之情亦 9 大可見其賤役掃刷泥塵入水漂淘而煎者名曰淘厘 [168B, 338, 六b] 1 錙一曰功勞輕者所獲三分重者倍之其銀俱日用剪 2 斧口中委余或鞵底粘帶布于衢市或院宇掃屑棄于 3 河尚其中必有焉非淺浮土面能生此物也凡銀爲世 4 用惟紅銅與鉛兩物可雜入成偽然當其合瑣碎而成 5 鈑錠去疵偽而造精純高爐火中坩鍋足煉撒硝少許 6 而銅鉛盡滯鍋底名曰銀鏽其灰池中敲落者名曰炉 7 底將鏽與底同入分金爐內填火土甑之中其鉛先化 8 就低溢流而銅與粘帶余銀用鐵條逼就分撥井然不 9 紊人工天工亦見一斑云炉式並具于後 [169A, 339, 七a] 1  附:朱砂銀     [N404D21] 2 凡虛偽方士以爐火惑人者唯朱砂銀愚人易感其法 3 以投鉛朱砂與白銀等分入罐封固溫養三七日後砂 4 盜銀氣煎成至寶揀出其銀形有神喪塊然枯物入鉛 5 煎時逐火輕折再經數火毫忽無存折去砂價炭資愚 6 者貪或猶不解並志于此 7  銅     [N404D5D] 8 凡銅供世用出山與出爐只有赤銅以爐甘石或倭鉛 9 參加轉色爲黃銅以砒霜等藥制煉爲白銅礬硝等藥 [169B, 340, 七b] [170A, 341, 八a] [170B, 342, 八b] [171A, 343, 九a] [171B, 344, 九b] [172A, 345, 十a] [172B, 346, 十b] [173A, 347, 十一a] [173B, 348, 十一b] 1 制煉爲青銅廣錫參加爲響銅倭鉛和寫爲鑄銅初質 2 則一味紅銅而已凡銅坑所在有之山海經言出銅之 3 山西百六十七或有所考據也今中國供用者四自四 4 川貴州爲最盛東南間自海舶來湖廣武昌江西廣信 5 皆饒銅穴其衡瑞等郡出最下品曰蒙山銅者或入冶 6 鑄混入不堪升煉成堅質也凡出銅山夾土帶石穴鑿 7 數丈得之仍有礦包其外礦狀如姜石而有銅星亦名 8 銅璞煎煉仍有銅流出不似銀礦之爲充物凡銅砂在 9 礦內形狀不一或大或小或光或暗或如鍮石或如薑 [174A, 349, 十二a] 1 鐵淘洗去土滓然後入爐煎煉其熏蒸傍溢者爲自然 2 銅亦曰石髓鉛凡銅質有數種有全體皆銅不夾鉛銀 3 者洪爐單煉而成有與銅同體者其煎煉爐法傍通高 4 低二孔銅質先化從上孔流出銅質後化從下孔流出 5 東夷銅又有托體銀礦內者入爐煉時銀結于面銅沉 6 于下商舶漂入中國名曰日本銅其形爲方長板條漳 7 郡人得之有以爐再煉取出零銀然後瀉成薄餅如川 8 銅一樣貨賣者凡紅銅升黃色爲錘鍛用者用自風煤炭 9 此煤碎如粉泥湖作餅不用鼓風通紅百斤灼于爐內   則自盡達夜江西則產袁郡及新喻邑       [174B, 350, 十二b] 1 以泥瓦罐載銅十斤繼入爐甘石六斤坐于爐內自然 2 鎔化後人因爐甘石烟洪飛損改用倭鉛每紅銅六斤 3 入倭鉛四斤先後入罐鎔化冷定取出即成黃銅唯人 4 打造凡用銅造響器用出山廣錫無鉛氣者入內鉦今                       名 5 鑼鐲今名之類皆紅銅八斤入廣錫二斤鐃鈸銅與錫   。 銅鼓                  6 更加精煉凡鑄器低者紅銅倭鉛均平分兩甚至鉛六 7 銅四高者名三火黃銅四火熟銅則銅七而鉛三也凡 8 造低偽銀者唯本色紅銅可入一受倭鉛砒礬等氣則 9 永不和合然銅入銀內使白色頓成紅色洪爐再鼓則 [175A, 351, 十三a] 1 清濁浮沉立分至于淨盡云 2  附:倭鉛 3 凡倭鉛古書本無之乃近世所立名色其質用爐甘石 4 熬煉而成繁產山西太行山一帶而荊衡爲次之每炉 5 甘石十斤裝載入一泥罐內封裹泥固以漸砑幹勿使 6 見火拆裂然後逐層用煤炭餅墊盛其底鋪薪發火煆 7 紅罐中爐甘石鎔化成團冷定毀罐取出每十耗去其 8 二即倭鉛也此物無銅收伏入火即成烟飛去以其似 9 鉛而性猛故名之曰倭云 [175B, 352, 十三b] [176A, 353, 十四a] [176B, 354, 十四b] [177A, 355, 十五a] [177B, 356, 十五b] 1  鐵     [N404EF3] 2 凡鐵場所在有之其質淺浮土靣不生深穴繁生平陽 3 崗埠不生峻嶺高山質有土錠碎砂數種凡土錠鐵土 4 面浮出黑塊形似枰錘遙望宛然如鐵橪之則碎土若 5 起冶煎煉浮者拾之又乘雨濕之後牛耕起土拾其數 6 寸土內者耕墾之後其塊逐日生長愈用不究西北甘 7 肅東南泉郡皆錠鐵之藪也燕京遵化與山西平陽則 8 皆砂鐵之藪也凡砂鐵一拋土膜即現其形取來淘洗 9 入爐煎煉鎔化之後與錠鐵無二也凡鐵分生熟出爐 [178A, 357, 十六a] 1 未炒則生既炒則熟生熟相和煉成則鋼凡鐵爐用鹽 2 做造和泥砌成其爐多傍山穴爲之或用巨木匡圍塑 3 造鹽泥窮月之力不容造次鹽泥有罅盡棄全功凡鐵 4 一爐載土二千余斤或用硬木柴或用煤炭或用木炭 5 南北各從利便扇爐風箱必用四人六人帶拽土化成 6 鐵之後從爐腰孔流出爐孔先用泥塞每旦晝六時一 7 時出鐵一陀即出即叉泥塞鼓風再鎔凡造生鐵爲冶 8 鑄用者就此流成長條圓塊範內取用若造熟鐵則生 9 鐵流出時相連數尺內低下數寸築一方塘短牆抵之 [178B, 358, 十六b] 1 其鐵流入塘內數人執持柳木棍排立牆上先以污潮 2 泥曬幹春篩細羅如面一人疾手撒艶眾人柳棍疾攪 3 即時炒成熟鐵其柳棍每炒一次燒折二三寸再用則 4 又更之炒過稍冷之時或有就塘內斬劃成方塊者或 5 有提出揮椎打圓後貨者若瀏陽諸冶不知出此也凡 6 鋼鐵煉法用熟鐵打成薄片如指頭闊長寸半許以鐵 7 片束包尖緊生鐵安置其上廣南生鐵名墮又用破草              子生鋼者妙甚     8 履盖其上粘帶泥土者泥塗其底下洪爐鼓鞁火力到       故不速化。             9 時生鋼先化滲淋熟鐵之中兩情投合取出加錘再煉 [179A, 359, 十七a] 1 再錘不一而足谷名團鋼亦曰灌鋼者是也其倭夷刀 2 劍有百煉精純置日光簷下則滿室輝曜者不用生熟 3 相和煉又名此鋼爲下乘云夷人又有以地溲淬刀劍 4 者地溲乃石腦油云鋼可切玉亦未之見也凡鐵內有    之類不產中國               5 硬處不可找者名鐵核以香油塗之即散凡產鐵之陰 6 其陽出慈石第有數處不盡數也 7  錫     [N405056] 8 凡錫中國偏出西南郡邑東北寡生古書名錫爲賀者 9 以臨賀郡產錫最盛而得名也今衣被天下者獨廣西 [179B, 360, 十七b] [180A, 361, 十八a] [180B, 362, 十八b] [181A, 363, 十九a] [181B, 364, 十九b] 1 南丹河池二州居其十八衡永則次之大理楚雄即產 2 錫甚盛道遠難致也凡錫有山錫水錫兩種山錫中又 3 有錫瓜錫砂兩種錫瓜塊大如小瓠錫砂如豆粒皆穴 4 土不甚深而得之間或土中生脈充牣致山土自頹恣 5 人拾取者水錫衡永出溪中廣西則出南丹州河內其 6 質黑色粉碎如重羅面南丹河出者居民旬前從南淘 7 至北旬後又從北淘至南愈經淘取其砂日長百年不 8 竭但一日功勞淘取煎煉不過一斤會計爐炭資本所 9 獲不多也南丹山錫出山之陰其方無水淘洗則接連 [182A, 365, 二十a] 1 百竹爲見從山陽見水淘洗土滓然後入炉凡煉煎亦 2 用洪炉入砂數百斤叢架木炭亦數百斤鼓鞁鎔化火 3 力已到砂不即鎔用鉛少許勾引方始沛然流注或有 4 用人家炒錫剩灰勾引者其炉底炭末瓷灰鋪作平池 5 傍安鐵管小槽道溶時流出炉外低池其質初出潔白 6 然過剛承錘即拆裂入鉛制柔方充造器用售者雜鉛 7 太多欲取淨則鎔化入醋淬八九度鉛盡化灰而去出 8 錫唯此道方書云馬齒莧取草錫者妄言也謂砒爲錫 9 苗者亦忘言也 [182B, 366, 二十b] [183A, 367, 二十一a] [183B, 368, 二十一b] [184A, 369, 二十二a] 1  鉛     [N40512D] 2 凡產鉛山穴繁于銅錫其質有三種一出銀礦中包孕 3 白銀初煉和銀成團再煉脫銀沉底曰銀礦鉛此鉛雲 4 南爲盛一出銅礦中入烘爐煉化鉛先出鉛後隨曰銅 5 山鉛此鉛貴州爲盛一出單生鉛穴取者穴山石挾油 6 燈尋脉曲折如採銀礦取出淘洗煎煉名曰草節鉛此 7 鉛蜀中嘉利等州爲盛其余雅州出釣腳鉛形如皂莢 8 子又如蝌斗子生山澗沙中廣信郡上饒饒郡樂平山 9 雜銅銅劍州出陰平鉛難以枚舉凡銀礦中鉛煉鉛成 [184B, 370, 二十二b] 1 底煉底複成鉛草節鉛單入烘爐煎煉爐傍通管注入 2 長條土槽內俗名扁擔鉛亦曰出山鉛所以別于凡銀 3 爐內頻經煎煉者凡鉛物值雖賤變化殊奇白粉黃丹 4 皆其顯像操銀底于精純勾錫成其柔軟皆鉛力也 5  附:胡粉     [N4051BA] 6 凡造胡粉每鉛百斤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內 7 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鹽泥固濟紙糊甑縫安火 8 四兩養之七日期足啟開鉛片皆生霜粉掃入水缸內 9 未生霜者入甑依舊再養七日再掃以質盡爲度其不 [185A, 371, 二十三/四a] 1 盡者留作黃丹料每掃下霜一斤入豆粉二兩哈粉四 2 兩缸內攪勻澄去清水用細灰按成溝紙隔數層置粉 3 于上將幹截成瓦定形或如磊塊待幹收貨此物古因 4 辰韶諸郡專造故曰韶粉俗誤今則各省直饒爲之矣             朝粉          5 其質入丹青則白不減喳婦人頰能使本色轉青胡粉 6 投入炭爐中仍還鎔化爲鉛所謂色盡歸皂者 7  附:黃丹     [N40523E] 8 凡炒鉛丹用鉛一斤土硫黃十兩硝石一兩鎔鉛成汁 9 下醋點之滾沸時下硫一塊少頃入硝少許沸定再點 [185B, 372, 二十三/四b] 1 醋依前漸下硝黃待爲末則成丹矣其胡粉殘剩者用 2 硝石礬石炒成丹不複用醋也欲丹還鉛用蔥白汁拌 3 黃丹慢炒金汁出時傾出即還鉛矣 [186A, 373, 二五a] 1  佳兵第十五卷     [N405285] 2 宋子曰兵非聖人之得已也虞舜在位五十載而有苗 3 猶弗率明王聖帝誰能去兵哉孤矢之利以威天下其 4 來尚矣爲老氏者有葛天之思焉其詞有曰佳兵者不 5 祥之器盖言慎也火藥機械之竅其先鑿自西番與南 6 裔而後乃及于中國變幻百出日盛月新中國至今日 7 則即戒者以爲第一義豈其然哉雖然生人縱有巧思 8 烏能至此極也 9  弧矢 [186B, 374, 二五b]     [N4052D6] 1 凡造弓以竹與牛角爲正中幹質東北夷無竹桑枝木                以柔木爲之    2 爲兩梢馳則竹爲內體角護其外張則角向內而竹居 3 外竹一條而角兩接桑綃則其末刻鍥以受弦彄其本 4 則貫插接筍于竹丫而光削一而以貼角凡造弓先削 5 竹一片竹宜秋冬伐中腰微亞小兩頭差大約長二尺      春夏則朽蛀              6 許一面粘膠靠角一面鋪置牛筋與膠而固之牛角當 7 中牙接北邊無修長牛角則以羊角四接而束固以筋      之廣弓則黃牛明角亦用不獨水牛也    8 膠膠外固以樺皮名曰暖靶凡樺木關外產遼陽北土 9 繁生遵化西隆繁生臨洮郡閩廣浙亦皆有之其皮護 [187A, 375, 二十六a] 1 物手握如軟綿故弓靶所必用即刀柄與槍幹亦需用 2 之其最薄者則爲刀劍鞘室也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 3 方條約重三十兩殺取曬幹複浸水中析破如苧麻絲 4 北連無蠶絲弓統處皆糾合此物爲之中華則以之鋪 5 護弓幹與爲棉花彈弓弦也凡膠乃魚脬雜腸所爲煎 6 治多屬寧國郡其東海石首魚浙中以造白鯗者取者 7 脬爲膠堅固過于金鐵北邊取海魚脬煎成堅固與中 8 華無異種性則別也天生數物缺一而良弓不成非偶 9 然也凡造弓初成坯後安置室中梁閣上地面勿離火 [187B, 376, 二十六b] 1 意促者旬日多者兩月透幹其津液然後取下磨光重 2 加筋膠與漆則其弓良甚化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則 3 他日解釋之患因之凡弓弦取食柘葉蠶繭其絲更堅 4 韌每條用絲線二十余根作骨然後用線橫纏緊約纏 5 絲分三停隔七寸許則空一二分不纏故弦不張弓時 6 可折疊三曲而收之往者北邊弓弦盡以牛筋爲質故 7 夏月雨霧防其解脫不相侵犯今則絲弦亦廣有之塗 8 弦或用黃蠟或不用亦無害也凡弓兩弰繫彄處或切 9 最厚牛皮或削柔木如小棋子釘粘角端名曰墊弦義 [188A, 377, 二七a] 1 同琴軫放弦歸返時雄力向內得此而抗止不然則受 2 損也凡造弓視人力強弱爲輕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 3 過此則爲虎力亦不數出中力減十之二三下力及其 4 半彀滿之時皆能中的但戰陣之上洞胸徹札功必歸 5 于挽強者而下力倘能穿楊貫虱則以巧勝也凡試弓 6 力以足踏弦就地稱鈎搭挂弓腰弦滿之時推移稱錘 7 所壓則知多少其初造料分兩則上力挽強者角與竹 8 片削就時約重七兩筋與膠漆與纏約絲繩約重八錢 9 此其大略中力減十之一二下力減十之二三也凡成 [188B, 378, 二七b] 1 弓藏時最嫌霉濕霉氣先南後北嶺南谷雨時江南小          滿江北六月燕齊七月然淮揚霉氣 2 獨將士家或置烘廚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霧雨   盛                皆然不但 3 霉小卒無烘廚則安頓灶突之上稍怠不勤立受朽解   氣                     4 之患也近歲命南方諸省造弓解北紛紛駁回不        知離火即壞之故亦無人陳說本章者。   5 凡箭笱中國南方竹質北方萑柳質北邊樺質隨方不 6 一稈長二尺鏃長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條或 7 三條以膠粘合過刀光削而圓成之漆絲纏約兩頭名 8 曰三不齊箭桿浙與廣南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柳與 9 樺桿則取彼圓直枝條而爲之微費刮削而成也凡竹 [189A, 379, 二八a] 1 箭其體自直不用矯揉木桿則燥時必曲削造時以數 2 寸之木刻槽一條名曰箭端將木桿逐寸戛拖而過其 3 身乃直即首尾輕重亦由過端而均停也凡箭其本刻 4 銜口以駕弦其末受鏃凡鏃冶鐵爲之禹貢砮石乃北                  方物不適用  5 邊制如桃葉槍尖廣南黎人矢鏃如平面鐵鏟中國則 6 三棱錐象也響箭則以寸木空中錐眼爲竅矢過招風 7 而飛鳴即莊子所謂嚆矢也凡箭行端斜與疾慢竅玅 8 皆系本端翎羽之上箭本近銜處剪翎直貼三條其長 9 三寸鼎足安頓粘以膠名曰箭羽此膠亦忌霉濕故將                卒勤者箭亦時以火 [189B, 380, 二八b] 1 烘羽以雕膀爲上雕似鷹而大角鷹次之鴟鷂又次之   。      尾長翅短。          2 南方造箭者雕無望焉即鷹鷂亦難得之貨急用塞數 3 即以雁翎甚至鵝翎亦爲之矣凡雕翎箭行疾過鷹鷂 4 翎十余步而端正能抗風吹北邊羽箭多出此料鷹鷂 5 翎作法精工亦恍惚焉若鵝雁之質則釋放之時手不 6 應心而遇風斜竄者多矣南箭不及北由此分也 7  弩     [N405596] 8 凡弩爲守營兵器不利行陣直者名身衡者名翼弩牙 9 發弦者名機斵木爲身約長二尺許身之首橫拴度翼 [190A, 381, 二九a] 1 其空缺度翼處去面刻定一分稍厚則弦去背則不論               發不應節      2 分數面上微刻直槽一條以盛箭其翼以柔木一條爲 3 者名扁擔弩力最雄或一木之下加以竹片疊承其竹                      一片 4 短一名三撐弩或五撐七撐而止身下截刻鍥銜弦其   片。                    5 銜傍活釘牙機上剔發弦上弦之時唯力是視一人以 6 腳踏強弩而弦者漢書名曰蹶張材官弦送矢行其疾 7 無與比數凡弩弦以苧麻爲質纏繞以鵝翎塗以黃蠟 8 其弦上翼則謹放下仍松故鵝翎可扱首尾于繩內弩 9 箭羽以箬葉爲之析破箭本銜于其中而纏約之其射 [190B, 382, 二九b] 1 猛獸藥箭則用草鳥一味熬成濃膠蘸染矢刃見血一 2 縷則命即絶人畜同之凡弓箭強者行二百余步弩箭 3 最強者五十步而止即過咫尺不能穿魯縞矣然其行 4 疾則十倍于弓而人物之深亦倍之國朝軍器造神臂 5 弩克敵弩皆並發二矢三矢者又有諸葛弩其上刻直 6 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爲之另安機木隨手扳 7 弦而上發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則又扳木上弦而 8 發機巧雖工然其力綿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居家 9 妨竊具非軍國器其山人射猛獸者名曰窩弩安頓交 [191A, 383, 三十a] 1 跡之衢機傍引線俟獸過帶發而射之一發所獲一獸                      而已 2  干     [N405661] 3 丹干戈名最古干與戈相連得名者後世戰卒短兵馳 4 騎者更用之盖右手執短刀則左手執干以蔽敵矢古 5 者車戰之上則有專司執干併抵同人之受矢者若雙 6 手執長戈與抵戟槊則無所用之也几干長不過三尺 7 杷柳纎成尺徑圈直干項下上出五寸亦銳其端下則 8 輕竿可執若盾名中干則步卒所持以蔽矢并拒槊者 9 谷所謂傍牌是也 [191B, 384, 三十b] [192A, 385, 三一a] [192B, 386, 三一b] 1  火藥料     [N405664] 2 火藥火器今時妄想進身博官者人人張目而道著書 3 以獻未必盡由試驗然亦粗載數葉附于卷內凡火藥 4 以硝石硫黃爲主草木灰爲輔硝性至陰硫性至陽陰 5 陽兩神物查遇于無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 6 散驚而魄虀粉凡硝性主直直擊者硝九而硫一硫性 7 主橫爆擊者硝七而硫三其佐使之灰則青楊枯杉樺 8 根箬葉蜀葵毛竹根茄秸之類燒使存性而其中箬葉 9 爲最燥也凡火攻有毒火神火法火爛火噴火毒火以 [193A, 387, 三二a] 1 白砒磠砂爲君金汁銀鏽人糞和制神火以朱砂雄黃 2 雌黃爲君爛火以硼砂磁末牙皂秦椒配合飛火以硃 3 砂石典輕粉草烏巴豆配合劫營火則用桐油松香此 4 其大略其狼糞烟晝黑夜紅迎風直上與江豚灰能逆 5 風而熾皆須試見而後詳之 6  硝石     [N40571E] 7 凡硝華夷皆生中國則專產西北若東南販者不給官 8 引則以爲私貨而罪之硝質與鹽同母大地之下潮氣 9 蒸成現于地面近水而土薄者成鹽近山而土厚者成 [193B, 388, 三二b] 1 硝以其入水即硝鎔故名曰硝長淮以北節過中秋即 2 居室之中隔日掃地可取少許以供煎煉凡硝三所最 3 多出蜀中者曰川硝生山西者谷呼鹽硝生山東者俗 4 呼土硝凡硝刮掃取時牆中亦入缸內水浸一宿穢雜            或進出          5 之物浮于面上掠取去時然後入釜注水煎煉硝化水 6 幹傾于器內經過一宿即結成硝其上浮者曰芒硝芒 7 長者曰馬牙硝皆從方產其下猥雜者曰樸硝欲去雜         本質幻出            8 還純再入水煎煉入萊菔數枚同煮熟傾入盆中經宿 9 結成白雪則呼盆硝凡制火藥牙硝盆硝功用皆同凡 [194A, 389, 三三a] 1 取硝制藥少者用新瓦焙多者用土釜焙潮氣一幹即 2 取研末凡研硝不以鐵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則禍不可 3 測凡硝配定何藥分兩入黃同研木灰則從後增入凡 4 硝既焙之後經久潮性複生使用巨炮多從臨期裝載 5 也 6  硫黃(詳見燔石卷) 7 丹硫黄配消而後火藥成聲北狄無黃之國空繁消產 8 故中國有嚴禁丹燃砲撚消與木灰鳥引綿黃不入內 9 入黄即不透關丹碾黃難碎每黃一兩和消一錢同碾 [194B, 390, 三三b] 1 則立成微塵細末也 2  火器     [N4057DB] 3 西洋炮熟銅鑄就圓形若銅鼓引放時半里之內人馬 4 受驚死平地爇引炮有關捩前行遇坎方止點引之人      反走墜入深坑內炮聲在高頭放者方不喪命 5 紅夷炮鑄鐵爲之身長丈許用以守城中藏鐵彈並火 6 藥數斗飛激二里膺其鋒者爲虀粉凡炮爇引內灼時 7 先往後坐下鈞力其位須牆抵住牆崩者其常     [N405817] 8 大將軍 二將軍即紅夷之次在佛郎機水戰舟            中國爲巨物。   頭用。   9 三眼銃 百子連珠炮 [195A, 391, 三四a]     [N405823] 1 地雷埋伏土中竹管通引衝土起擊其身從其炸裂所 2 謂橫擊用黃多者引線用礬油          炮口覆以盆     [N40583D] 3 混江龍漆固皮囊裹炮沉于水底岸上帶索引機囊中 4 懸吊火石火鐮索機一動其中自發敵舟行過遇之則 5 敗然此終癡物也     [N40585B] 6 鳥銃凡鳥銃長約三尺鐵管載藥嵌盛木棍之中以便 7 手握凡錘鳥銃先以鐵梃一條大如箸者爲冷骨裹紅 8 鐵錘成先爲三接接口熾紅竭爲撞合合後以四棱鋼 9 錐如箸大者透轉其中使極光淨則發藥無阻滯其本 [195B, 392, 三四b] 1 近身處管亦大于末所以容受火藥每銃約載配消一 2 錢二分鉛鐵彈子二錢發藥不用信引嶺南制度孔口                  有用引者   3 通內處露消分厘搥熟苧麻點火左手握銃對敵右手 4 發鐵機逼苧火于消上則一發而去鳥雀遇于三十步 5 內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則銃力 6 竭矣鳥槍行遠過二百步制方仿佛鳥銃而身長藥多 7 亦皆倍此也     [N4058CA] 8 萬人敵凡外郡小邑乘城卻敵有炮力不具者即有空 9 懸火炮而癡重難使者則萬人敵近制隨宜可用不必 [196A, 393, 三五a] 1 拘執一方也盖消黃火力所射千軍萬馬立時糜爛其 2 法用宿幹空中泥團上留小眼築實消黃火藥參人毒 3 火神火由人變通增損貫藥安信而後外以木架匡圍 4 或有即用木桶而塑泥實其內郭者其義亦同若泥團 5 必用木匡所以妨擲投先碎也敵攻城時燃灼引信拋 6 擲城下火力出騰八面旋轉旋向內時則城牆抵住不 7 傷我兵旋向外時則敵人驪皆無幸此爲守城第一器 8 而能通火藥之性火器之方者聰明由人作者不上十 9 年守土者留心可也 [196B, 394, 三五b] [197A, 395, 三六a] [197B, 396, 三六b] [198A, 397, 三七a] [198B, 398, 三七b] [199A, 399, 三八a] [199B, 400, 三八b] [200A, 401, 三九a] [200B, 402, 三九b] [201A, 403, 四十a] 1  丹青第十六卷     [N405944] 2 宋子曰斯文千古之不墜也注玄尚白其功孰與京哉 3 離火紅而黑孕其中水銀白而至紅呈其變造化爐錘 4 思議何所容也五章遙降看法臨墨而大號彰萬卷橫 5 披墨得朱而天章煥文房異寶珠玉何爲至畫工肖像 6 萬物或取本姿或從配合而色色咸備焉夫亦依坎附 7 離而共呈五行變態非至神孰能與于斯哉 8  朱     [N405986] 9 凡朱砂水銀銀朱原同一物所以異名者由精粗老嫩 [201B, 404, 四十b] 1 而分也上好朱砂出辰錦今名與四川者中即孕澒然             麻陽          2 不能升煉盖光明箭鏃鏡面等砂其價重于水銀三倍 3 故擇出爲朱砂貨鬻若以升水反降賤值唯粗次朱砂 4 方以升煉水銀而水銀又升銀朱也凡朱砂上品者穴 5 土十余丈乃得之始見其苗磊然白石謂之朱砂床近 6 床之砂有如雞子大者其次砂不入藥只爲研供畫用 7 與升煉水銀者其苗不必白石其深數丈即得外床或 8 雜青黃石或間沙土土中孕滿則其外沙石多自折裂 9 此種砂貴州思印銅仁等地最繁而商州秦州出亦廣 [202A, 405, 四一a] 1 也凡次砂取來其通坑色帶白嫩者則不以研朱盡以 2 升澒若砂質即嫩而爍視欲丹者則取來的入巨鐵碾 3 槽中軋碎如微塵然後入缸注清水澄浸過三日夜跌 4 取其上浮者傾入別缸名曰二朱其下沉結者曬幹即 5 名頭朱也凡升水銀或用嫩白次砂或用缸中跌出浮 6 面二朱水和槎成大盤條每三十斤人一釜內升澒其 7 下炭質亦用三十斤凡升澒上盖一釜釜當中留一小 8 孔釜傍鹽泥緊固釜上用鐵打成一曲弓溜管其管用 9 麻繩密纏通梢仍用鹽泥塗固煆火之時曲溜一頭插 [202B, 406, 四一b] 1 入釜中通氣插處一一頭以中罐注水兩瓶插曲溜尾        絲固密              2 于內釜中之氣達于罐中之水而止共煆五個時辰其 3 中砂末盡化成澒布于滿釜冷定一日取出掃下此最 4 妙玄化全部天機也本草胡亂注鑿地一凡將水銀再           孔放碗一個盛水。      5 升朱用故名曰銀朱其法或用馨口泥罐或用上下釜 6 每水銀一斤入石亭脂即硫黃二斤同研不見星炒作            制造者          7 青砂頭裝于罐內上用鐵盞盖定盞上壓一鐵尺鐵線 8 兜底捆縛鹽泥固濟口縫下用三釘插地鼎足盛罐打 9 火三炷香久頻以廢筆蘸水察盞則銀自成粉貼于礶 [203A, 407, 四二a] 1 上其貼口者朱更鮮華冷定揭出刮掃取用其石亭脂 2 沉下罐底可取再用也每升水銀一斤得朱十四兩次 3 朱三兩五錢出數藉硫質而生凡升朱與研朱功用亦 4 相仿若皇家貴家畫彩則即同辰錦丹砂研成者不用 5 此朱也凡朱文房膠成條塊石硯則顯若磨于錫硯之 6 上則立成皂汁即漆工以鮮物彩唯入桐油調則顯入 7 漆亦晦也凡水銀與朱更無他出其澒海草澒之說無 8 端狂妄耳食者信之若水銀已升朱則不可複還爲澒 9 所謂造化之巧已盡也 [203B, 408, 四二b] [204A, 409, 四三a] [204B, 410, 四三b] [205A, 411, 四四a] 1  墨     [N405B20] 2 凡墨燒烟凝質而爲之取桐油清油豬油烟爲者居十 3 之一取松烟爲者居十之九凡造貴重墨者國朝推重 4 徽郡人或以載油之艱遺人僦居荊襄辰沅就其賤值 5 桐油點烟而歸其墨他日登于紙上日影橫射有紅光 6 者則以紫草汁浸染燈心而燃炷者也凡爇油取烟每 7 油一斤得上烟一兩余手力捷疾者一人供事燈盞二 8 百付若刮取怠緩則烟老火燃質料並喪也其余尋常 9 用墨則先將松樹流去膠香然後伐木凡松香有一毛 [205B, 412, 四四b] 1 未淨盡其烟造墨終有滓結不解之病凡松樹流去香 2 木根鑿一小孔炷燈緩炙則通身膏液就暖傾流而出 3 也凡燒松烟伐松斬成尺寸鞠篾爲圓屋如舟中雨篷 4 式接連十余丈內外與接口皆以紙及席糊固完成隔 5 位數節小孔出烟其下掩土砌磚先爲通烟道路燃薪 6 數日歇冷入中掃刮凡燒松烟放火通烟自頭徹尾靠 7 屬一二節者爲清烟取入佳墨爲料中節者爲混烟取 8 爲時墨料若近頭一二節只刮取爲烟子貨賣刷印書 9 文家仍取研細用之其余則供漆工堊工之塗玄者凡 [206A, 413, 四五a] [206B, 414, 四五b] [207A, 415, 四六a] [207B, 416, 四六b] 1 松烟造墨入水久浸以浮沉分精愨其和膠之後以搥 2 敲多寡分脆堅其增入珍料與瀨金啣麝則松烟油烟 3 增減聽人其余墨經墨譜博物者自詳此不過粗紀質 4 料原因而已 5  附 [208A, 417, 四七a] [208B, 418, 四七b] [209A, 419, 四八a] 1  曲蘗第十七卷     [N405C47] 2 宋子曰獄訟日繁酒流生禍其源則何辜祀天追遠沉 3 吟商頌周雅之間若作酒醴之資曲蘗也殞聖作而明 4 述矣惟是五谷菁華變幻得水而凝感風而化供用岐 5 黃者神其名而堅固食羞者丹其色君臣自古配合日 6 新眉壽介而宿痼怯其功不可殫述自非炎黃作祖末 7 流聰明烏能竟其方術哉 8  酒母     [N405C86] 9 凡釀酒必資曲藥成信無曲即佳米珍黍空造不成古 [209B, 420, 四八b] 1 來曲造酒蘗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遂于失傳則並蘗法 2 亦亡凡曲麥米面隨方土造南北不同其義則一凡麥 3 曲大小麥皆可用造者將麥連皮井水淘淨曬幹時宜 4 盛暑天磨碎即以淘麥水和作塊用楮葉包扎懸風處 5 或用稻秸罨黃經四十九日取用造面曲用白面五斤 6 黃豆五升以蓼汁煮爛再用辣蓼末五兩杏仁泥十兩 7 和踏成餅楮葉包懸與稻秸罨黃法亦同前其用糯米 8 粉與自然蓼汁溲和成餅生黃收用者罨法與時日亦 9 無不同也其入諸般君臣與草藥少者粉味多者百味 [210A, 421, 四九a] 1 則各土各法亦不可殫述近代燕京則以蓄苡仁爲君 2 入曲造薏酒浙中寧紹則以綠豆爲君入曲造豆酒二 3 酒頗擅天下佳雄別載凡造酒母家生黃未足視候不          酒經             4 勤盥拭不潔則疵藥數丸動輒敗人石米故市曲之家 5 必信著名聞而後不負釀者凡燕齊黃酒曲藥多從淮 6 郡造成載于舟車北市南方曲酒釀出即成紅色者用 7 曲與淮郡所造相同統名大曲但淮郡市者打成轉片 8 而南方則用餅團其曲一味蓼身爲氣脈而米麥爲質 9 料但必用已成曲酒糟爲媒合此糟不知相承起自何 [210B, 422, 四九b] 1 代猶之燒礬之必用舊礬滓云 2  神麴     [N405D75] 3 凡造神麴所以入藥乃醫家別于酒母者法起唐時其 4 曲不通釀用也造者專用白面每百斤入青蒿自然汁 5 馬蓼蒼耳自然汁相和作餅麻順或楮葉包罨如造醬 6 黃法待生黃衣即曬收之其用他藥配合則聽好醫者 7 增入苦無定方也 8  丹曲     [N405DA2] 9 凡丹曲一種法出近代其義臭腐神奇其法氣精變化 [211A, 423, 五十a] 1 世間魚肉最朽腐物而此物薄施塗抹能固其質于炎 2 暑之中經歷旬日明蠅不也近色味不離初盖奇藥也 3 凡造法用秈稻米不拘早晚舂杵極其精細水浸一七 4 日其氣臭惡不可聞則取入長流河水漂淨必用山河                    流水大江 5 者不漂後惡臭猶不可解入甑蒸飯則轉成香氣其香   可用                    6 芬甚凡蒸此米成飯初一蒸半生即止不及其熟出離 7 釜中以冷水一沃氣冷再蒸則令極熟矣熟後數石共 8 積一堆拌信凡曲信必用絕佳紅酒糟爲料每糟一斗 9 入馬蓼自然汁三升明礬水和化每曲飯一石入信二 [211B, 424, 五十b] 1 斤乘飯熱時數人捷手拌勻初熱拌至冷候視曲信入 2 飯久複微溫則信至矣凡飯拌信後傾入蘿內過礬水 3 一次然後分散入篾盤登架乘風後此風力爲政水火 4 無功凡曲飯入盤每盤約載五升其屋室宜高大防瓦 5 上暑氣侵逼室面宜向南防西曬一個時中翻拌約三 6 次候視者七日之中即坐臥盤架之下眠不敢安中宵 7 數起其初時雪白色經一二日成至黑色黑轉褐褐轉 8 代赭赭轉紅紅極複轉微黃目擊風中變幻名曰生黃 9 曲則其價與人物之力皆倍于凡曲也凡黑色轉褐褐 [212A, 425, 五一a] [212B, 426, 五一b] [213A, 427, 五二a] [213B, 428, 五二b] 1 轉紅皆過水一度紅則不複入水凡造此物曲工盥手 2 與洗淨盤簟皆令極潔一毫滓穢則敗乃事也 [214A, 429, 五三a] 1  珠玉第十八     [N405E93] 2 宋子曰玉韞山輝珠涵水媚此理誠然乎哉抑意逆之 3 說也大凡天地生物光明者昏濁之反滋潤者枯澀之 4 仇貴在此則賤在彼矣合浦于闐行程相去二萬里珠 5 雄于此玉峙于彼無脛而來以寵愛人寰之中而輝煌 6 廊廟之上使中華無端寶藏折節而推上坐焉豈中國 7 輝山媚水者萃在人身而天地莆華止有此數哉 8  珠     [N405ED5] 9 凡珍珠必產蚌腹映月成胎經年最久乃爲至寶其云 [214B, 430, 五三b] 1 蛇腹龍頷鮫皮有珠者妄也凡中國珠必產雷廉二池 2 三代以前淮揚亦南國地得珠稍近禹貢淮夷蠙珠或 3 後互市便非必責其土產也金彩蒲里路元採楊村直 4 沽口皆傳記相承之妄何嘗得珠至元忽呂古江出珠 5 則夷地非中國也凡蚌孕珠乃無質而生質他物形水 6 而居水族者吞噬弘多壽以下永蚌則環包堅甲無隙 7 可投即吞腹囫圇不能消化故獨得百年千年成就無 8 價之寶也凡蚌孕珠即千仞水底一逢圓水中天即開 9 甲仰照取月精以成其魄中秋月明則老蚌猶喜甚若 [215A, 431, 五四a] 1 徹曉無雲則隨月東升西沒轉側其身而映照之他海 2 濱無珠者潮汐震撼蚌無安身靜存之地也凡廉州池 3 自烏泥獨攬沙至于青鶯可百八十里雷州池自對樂 4 島斜望石城界可百五十里蜑戶採珠每歲必以三月 5 時牲殺祭海神極其虔敬蜑戶生啖海腥入水能視水 6 色知咬龍所在則不敢侵犯凡採珠舶其制視他舟橫 7 闊而圓多載草薦于上經過水漩則擲薦投之舟乃無 8 恙舟中以長繩系沒人腰攜藍投水凡沒人以錫造彎 9 環空管其本缺處對掩沒人口鼻令舒透呼吸于中別 [215B, 432, 五四b] 1 以熟皮包絡耳項之際極深者至四五百尺拾蚌籃中 2 氣逼則撼繩其上急提引上無命者命葬魚腹凡沒人 3 出水煮熱毳急覆之緩則寒粟死宋朝李招討設法以 4 鐵爲耩最後木柱扳口兩角墜石用麻繩作兜如囊狀 5 繩系舶兩傍乘風揚帆而兜取之然亦有漂溺之患今 6 蜑戶兩法並用之凡珠在蚌如玉在璞初不識其貴賤 7 部取而誤之自五分至一寸五分經者爲大品小平似 8 覆釜一邊光彩微似鍍金者此名璫珠其值一顆千金 9 矣古來明月夜光即此便是自晝明明簷下看有光一 [216A, 433, 五五a] 1 線閃爍不定夜光乃其美號非真有昏夜放光之珠也 2 次則走珠置平底盤中圓轉無定歇價亦與璫珠相仿 3 化者之身受含粒則不複朽次則滑珠色光而形不甚   壞故帝王之家重價購此。           4 圓次則螺蛓珠次官雨珠次稅珠次蔥符珠幼珠如粱 5 粟常珠如豌豆琕而碎者曰璣自夜光至于碎璣譬均 6 一人身而王公至于氓隸也凡珠生止有此數採取太 7 頻則其生不繼經數十年不採則蚌乃安其身繁其子 8 孫而廣孕寶質所謂珠徙珠還此煞定死譜非真有清 9 官感召也我朝弘治中一採複二萬八千兩萬       歷中一採止得三千兩不償所費。 [216B, 434, 五五b] [217A, 435, 五六a] [217B, 436, 五六b] [218A, 437, 五七a] [218B, 438, 五七b] 1  寶     [N40607B] 2 凡寶石皆出井中西番諸域最盛中國惟出雲南金齒 3 衛與麗江兩處凡寶石自大至小皆有石床包其外如 4 玉之有璞金銀必積土其上韞結乃成而寶則不然從 5 井底直透上空取日精月華之氣而就故生質有光明 6 如玉產峻湍珠孕水底其義一也凡產定之井即極深 7 無水此乾坤派設機關但其中寶氣如霧氤氳井中人 8 久食其氣多致死故採寶之人或結十數爲群入井者 9 得其半百井上從人共得其半也下吉人以長繩系腰 [219A, 439, 五八a] 1 腰帶叉口袋兩條及泉近寳石隨手疾拾入袋寶井內                     不容蛇 2 蟲腰帶一巨鈴寶氣逼不得過是急搖其鈴井上人引   。                     3 緪提上其人即無恙然已昏瞢止與白滾湯入口解散 4 二日之內不得進食糧然後調理平復其袋內石大者 5 入碗中者如拳小者如豆總不曉其中何等色付與琢 6 工鑢錯解開然後知其爲何等色也屬紅黃種類者爲 7 貓精靺羯芽星漢砂琥珀木難酒黃喇子貓精黃而微 8 帶紅琥珀最貴者名曰瑿音依此值黃紅而微帶黑然             金五倍價。       9 晝見則黑燈光下則紅甚也木難純黃色喇子純紅前 [219B, 440, 五八b] 1 代何妄人于松樹注茯苓又注琥珀可笑也屬青綠種 2 類者爲瑟瑟珠珇綠鴉鶻石空青之類空青既取內質                  其膜升打爲空 3 青至玫瑰一種如黃豆綠豆大者則紅碧青黃數色皆   。                     4 具寶石有玫瑰如珠之有璣也星漢砂以上猶有煮海 5 金丹此等皆西番產亦間氣出滇中井所無時人偽造 6 者唯琥珀易假高者煮化硫黃低者以殷紅汁料煮入 7 牛羊明解映照紅赤隱然今亦最易辨認琥珀磨至引                   之有漿   8 燈草原惑人之說凡物借人氣能引拾輕芥也自來本 9 草陋妄刪去毋使災木 [220A, 441, 五九a] [220B, 442, 五九b] [221A, 443, 六十a] 1  玉     [N40619C] 2 凡玉入中國貴重用者盡出于闐漢時西國號後代或                名別失入里或統服 3 赤斤蒙古蔥嶺所謂藍田即蔥嶺出玉別地名而後世   定名未詳                  4 誤以爲西安之藍田也其嶺水發源名阿耨山至蔥嶺 5 分界兩河一曰白玉河一曰綠玉河晉人張國鄴作西 6 域行程記載有烏玉河此節則妄也玉璞不藏深土源 7 泉峻急激映而生然取者不于所生處以急湍無著手 8 俟其夏月水漲璞隨湍流徙或百里或二三百里取之 9 河中丹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國人沒河取玉者多于秋 [221B, 444, 六十b] 1 間明月夜望河候視玉璞堆聚處其月色倍明亮凡璞 2 隨水流仍錯雜亂石淺流之中提出辯認而後知也白 3 玉河流向東南綠玉河流向西北亦力把力地其地有 4 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沒水而取者 5 云陰氣相召則玉留不逝易于撈取此或夷人之愚也 6 夷中不貴此物更流數百凡玉唯白與綠兩色綠者中   里途遠莫貨則棄而不用            7 國名菜玉其赤玉黃玉之說皆奇石琅玕之類價即不 8 下于玉然非玉也凡玉璞根系山石流水未推出位時 9 璞中玉軟如棉絮推出位時則已硬入塵見風則愈硬 [222A, 445, 六一a] 1 謂世間琢磨有軟玉則又非也凡璞藏玉其外者曰玉 2 皮取爲硯托之類其值無幾璞中之玉有縱橫尺余無 3 瑕玷者古者帝王取以爲璽所謂連城之壁亦不易得 4 其縱橫五六寸無瑕者治以爲杯斝此亦當世重寶也 5 此外惟西洋鎖里有異玉平時白色晴日下看映出紅 6 色陰雨時又爲青色此可謂之玉妖尚方有之朝鮮西 7 北太尉山有千年璞中藏羊脂玉與蔥嶺美者無殊異 8 其他雖有載志聞見則未經也凡玉由彼地纏頭回其                       俗 9 人首一歲裹布一層老則臃腫之甚故名纏頭回子其   國王亦謹不見發問其故則云見發則歲凶荒可笑之 [222B, 446, 六一b] 1 甚或溯河舟或駕橐駝經莊浪入嘉峪而至于甘州與   。                     2 肅州中國販玉者至此互市而得之東入中華卸萃燕 3 京玉工辨璞高下定價而後琢之良玉雖集京師凡玉                工巧則推蘇郡   4 初剖時冶鐵爲圓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添沙 5 部玉逐忽劃斷中國解玉沙出順天玉田與真定邢臺 6 兩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藉以攻玉永 7 無耗折既解之後別施精巧工夫得鑌鐵刀者則爲利 8 器也鑌鐵亦出西番哈密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     衛勵石中部之乃得            9 又碎不堪者碾篩和灰塗琴瑟琴有玉音以此故也凡 [223A, 447, 六二a] 1 鏤刻絕細處難施錐刃者以蟾酥填畫而後鍥之物理 2 制服殆不可曉凡假玉以砆碔充者如錫之于銀照然 3 易辨近則搗舂上料白瓷器細過微塵以白斂諸汁調 4 成爲器幹燥玉色燁然此偽最巧云凡珠玉金銀胎性 5 相反金銀受日精必沉埋深土結成珠玉寶石受月華 6 不受土寸掩盖寶石在井上透碧空珠在重淵玉在峻 7 灘但受空明水色盖上珠有螺城螺母居中龍神守護 8 人不敢犯數應人世用者螺母推出人取玉初孕處亦 9 不可得玉神推徙入河然後恣取與珠宮同神異云 [223B, 448, 六二b] [224A, 449, 六三a] [224B, 450, 六三b] [225A, 451, 六四a] [225B, 452, 六四b] [226A, 453, 六五a] 1  附瑪瑙 水晶 琉璃     [N40638D] 2 凡瑪瑙非石非玉中國產處頗多種類以十余計得者 3 多爲簪銘音扣結之類或爲棋子最大者爲屏風及卓 4 面上品者產寧夏外徼羑地砂磧中然中國即廣有商 5 販者亦不遠涉也今京師貨者多是大同蔚州九空山 6 宣府四角山所產有夾胎瑪瑙截子瑪瑙錦紅瑪瑙是 7 不一類而神木府谷出漿水瑪瑙錦缠瑪瑙隨方貨鬻 8 此其大端云試法以砑木不熱者爲真偽者雖易爲然 9 真者值原不甚貴故不樂售其技也 [226B, 454, 六五b]     [N4063CE] 1 凡中國產水晶視瑪瑙少殺今南方用者多福建漳浦 2 產山名北方用者多宣府黃尖山產中土用者多河南    銅山                   3 信陽州黑色者與湖廣興國州潘家產黑色者產北不      最美。      山。        4 產南其他山穴本有之而採識未到與已經採識而官 5 司厲禁封閉如廣信懼中者尚多也凡水晶出深山穴        官開採之類            6 內瀑流石罅之中其水經晶流出晝夜不斷流出洞門 7 半里許其面尚如油珠滾沸凡水晶未離穴時如棉軟 8 見風方堅硬琢工得宜者就山穴成粗坯然後持歸加 9 功省力十倍云 [227A, 455, 六六a]     [N406409] 1 凡琉璃石與中國水精占城火齊其類相同同一精光 2 明透之義然不產中國產于西域其石五色皆具中華 3 人艷之遂竭人巧以肖之于是燒瓴甋轉釉成黃綠色 4 者曰琉璃瓦煎化羊角爲盛油與籠燭者爲琉璃碗合 5 化硝鉛寫珠銅線穿合者爲琉璃燈捏片爲琉璃瓶袋 6 硝用煎煉上各色顏料汁任從點染凡爲燈珠皆淮北   結馬牙者。                 7 齊地人以其地產硝之敵凡硝見火還空其質本無而 8 黑鉛爲重質之物兩物假火爲媒硝欲引鉛還空鉛欲 9 留硝住世和同一釜之中透出光明形象此乾坤造化 [227B, 456, 六六b] 1 隱現于容易地面天工卷末著而出之 [228A, 457] [228B, 458] [229A, 459] [229B,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