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csv_files/Liumong_general_miao.csv @ 7:23dcd1b5e9c4 default tip

add keywords highlighting on searching result
author Zoe Hong <zhong@mpiwg-berlin.mpg.de>
date Mon, 16 Nov 2015 16:58:39 +0100
parents c9363a90b8b5
children
line wrap: on
line source

BOOK_ID,LEVEL1,LEVEL2,Name,PERIOD,TimeSpan:begin,TimeSpan:end,PAGE,SECTION,CONTENT,Description
00215,河南,許昌,"(民國) 許昌縣志",民國,1911,1949,207,"許昌縣志目録 24-1081 ╱ 卷一方輿 24-1081 ╱ 圖考 24-1081 ╱ 疆域 24-1081 ╱ 沿革 24-1081 ╱ 星野 24-1081 ╱ 山川 24-1081 ╱ 保甲 24-1081 ╱ 古蹟 24-1081 ╱ 附墓塚 24-1081 ╱ 土產 24-1081 ╱ 卷二建置 24-1081 ╱ 城池 24-1081 ╱ 附寨垣 24-1081 ╱ 官治 24-1081 ╱ 壇廟 24-1081 ╱ 寺觀 24-1081 ╱ 街坊 24-1081 ╱ 鎭集 24-1081 ╱ 橋梁 24-1081 ╱ 卷三籍賦 24-1081 ╱ 户口 24-1081 ╱ 賦稅 24-1081 ╱ 附經費 24-1081 ╱ 雜稅 24-1081 ╱ 鹽課 24-1081 ╱ 卷四民政 24-1081 ╱ 秩祀 24-1081 ╱ 武備 24-1081 ╱ 附警務鄉團風俗 24-1081 ╱ 宗教 24-1081 ╱ 荒政 24-1081 ╱ 惠政 24-1081 ╱ 自治 24-1081 ╱ 卷五教育 24-1081 ╱ 儒學 24-1081 ╱ 學田 24-1081 ╱ 學額 24-1081 ╱ 書院 24-1081 ╱ 社學 24-1081 ╱ 學校 24-1081 ╱ 教育局 24-1081 ╱ 附圖書舘 24-1081 ╱ 教育會講演團 24-1081 ╱ 附講約所 24-1081 ╱ 卷六實業 24-1081 ╱ 農業 24-1081 ╱ 附水利 24-1081 ╱ 林業 24-1081 ╱ 蠶業 24-1081 ╱ 漁業 24-1081 ╱ 工業 24-1081 ╱ 商業 24-1081 ╱ 出口貨物 24-1081 ╱ 卷七交通 24-1081 ╱ 驛站 24-1081 ╱ 附舘遞 24-1081 ╱ 郵政 24-1081 ╱ 電報 24-1081 ╱ 電話 24-1081 ╱ 鐵路 24-1081 ╱ 馬路 24-1081 ╱ 汽車路 24-1081 ╱ 航運 24-1081 ╱ 卷八官師上 24-1081 ╱ 宦蹟 24-1081 ╱ 姓名攷見 24-1081 ╱ 卷九官師下 24-1081 ╱ 爵封 24-1081 ╱ 鎭守 24-1081 ╱ 職官 24-1081 ╱ 卷十選舉 24-1081 ╱ 徵辟 24-1081 ╱ 科第 24-1081 ╱ 議員 24-1081 ╱ 卷十一人物上 24-1081 ╱ 前哲 24-1081 ╱ 儒碩 24-1081 ╱ 孝友 24-1081 ╱ 卷十二人物中 24-1081 ╱ 仕逹 24-1081 ╱ 長厚 24-1081 ╱ 風節 24-1081 ╱ 文苑 24-1081 ╱ 卷十三人物下 24-1081 ╱ 武功 24-1081 ╱ 忠烈 24-1081 ╱ 殉難 24-1081 ╱ 義行 24-1081 ╱ 隱逸 24-1081 ╱ 方伎 24-1081 ╱ 流寓 24-1081 ╱ 卷十四烈女上 24-1081 ╱ 卷十五烈女下 24-1081 ╱ 卷十六金石 24-1081 ╱ 卷十七藝文上 24-1081 ╱ 卷十八藝文下 24-1081 ╱ 卷十九雜述上 24-1081 ╱ 祥共 24-1081 ╱ 兵戈 24-1081 ╱ 卷二十雜述下 24-1081 ╱ 仙釋 24-1081 ╱ 志餘 24-1081 ╱ 許昌縣四 24-1081 ╱ 十保全圖 24-1081 ╱ 許昌縣位於豫省中部屬豫東道管轄東西距九十里南 24-1081 ╱ 北距中部西部均七十里東部四十二里面積四千二百 24-1081 ╱ 六十二方里東界鄢陵南界臨潁西南界襄城西界禹縣 24-1081 ╱ 北界長葛東北界洧川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下許禹分界 24-1081 ╱ 處有孝山三崗諸峰蜿蜒不絶為本縣名山潁河石梁河 24-1081 ╱ 潩河青泥河諸叵川由西北向東南斜貫之氣候温和土 24-1081 ╱ 地肥沃農産以麥豆谷為大宗領保四十村一千一百一 24-1081 ╱ 十九集市五十五 24-1081 ╱ 四十保分啚 24-1081 ╱ 東十保歌 24-1081 ╱ 張古毓伍許 24-1081 ╱ 樂齊承阜潩 24-1081 ╱ 南十保歌 24-1081 ╱ 椹潁進西樂 24-1081 ╱ 龍龍東沙思 24-1081 ╱ 西十保歌 24-1081 ╱ 吴沈由興土 24-1081 ╱ 靈逯龍靈孫 24-1081 ╱ 北十保歌 24-1081 ╱ 許陳孫小帳 24-1081 ╱ 武司韓八道 24-1081 ╱ 張潘保位於許城東部距城三十里東西距十六里南北距十四里面積一百五 24-1081 ╱ 十八里東南界古城南界臨潁西南界承恩西北界齊禮東北界毓秀伍 24-1081 ╱ 節地勢東端凸腹西端低下汪坡西北及劉大貴左右多鹻地每逢澇雨地多 24-1081 ╱ 湮没保西南有潩河環抱與承恩分界洪河黑河自北而南縱貫西部張 24-1081 ╱ 潘鎭汪坡謝庒勢如鼎立均為本保集市張潘鎭有線辮蔴繩莊商業 24-1081 ╱ 繁盛故列許四鎭之一張潘北門外有土台一座高二丈餘周圍三十餘丈世傳 24-1081 ╱ 為漢獻帝陵西門外里許有二塚西為張后塚東為潘后塚本保即以此得名 24-1081 ╱ 毓秀保位於許城東部距城三十八里東西距中部十四里南端四里 24-1081 ╱ 北端九里南北距中部十四里東端三里西端八里面積八十一里 24-1081 ╱ 東界鄢陵東北界許逯南界古城西南界張潘北與西北界 24-1081 ╱ 伍節地畧分三等曰崗曰窪曰平原金崗北自五節 24-1081 ╱ 保來至卧佛寺而愈凸俗呼為天頂柳湖坡在卧佛寺東南時多積 24-1081 ╱ 水但生尺許小柳而不生魚其他若崗丁西之坡與東偏之古潩河每 24-1081 ╱ 遇天澇輒有水患五女店為本保集市位於北邊即毓許二保 24-1081 ╱ 之分界處也領村十七 24-1081 ╱ 伍節保位於許城東部偏北距城三十四里東西距十里南 24-1081 ╱ 北距東部八里西部十一里面積八十八方里東界許逯東南 24-1081 ╱ 界毓秀南界張潘西南界齊禮西界樂許北界陳曹地 24-1081 ╱ 南高北下許鄢大道横貫南部老潩河自韓柯保來抵 24-1081 ╱ 楊橋為伍陳二保分界由楊橋東南流經小王砦北入許 24-1081 ╱ 逯境小黑河自樂許來折而南入齊禮境伍女店爲本保 24-1081 ╱ 集市位於南邉為伍毓二保分界處伍女店西北有伍女塚 24-1081 ╱ 本保即以此得名領村十九 24-1081 ╱ 許逯保位於許城東部偏北距城四十三里東西距南端六 24-1081 ╱ 里北端十里南北距東端五里西端十里面積一百零四方里東 24-1081 ╱ 界鄢陵境西界伍節南界毓秀北界許田西北界陳曹保形 24-1081 ╱ 如靴地勢低漥許鄢大道横貫南部有河流三蓮花河自 24-1081 ╱ 許田保來折而東流抵河信南流三里入鄢陵境小黑河 24-1081 ╱ 自西北而東南斜貫本保中部南部有潩水河自伍節保來 24-1081 ╱ 東南流入毓秀本保集市在中岳廟居於東部領村十九 24-1081 ╱ 樂許保位於許城東部偏北距成二 24-1081 ╱ 十里東西距十二里南北距八里面積 24-1081 ╱ 八十方里東界五節南界齊禮西南界潩河西界八龍西北界司 24-1081 ╱ 徒北界韓村東北界陳曹地勢平坦洪河經本保西南為樂潩 24-1081 ╱ 分界寺王為本保集市顔良砦西有文醜塚魯庄西有顔良 24-1081 ╱ 塚領村二十三 24-1081 ╱ 界樂許地勢平坦許鄢大道横貫之潩水河自潩河保來經本保 24-1081 ╱ 西南隅由㙮灣郭西南里許入承恩保洪河自西北來斜貫本保中部 24-1081 ╱ 小黑河自伍節保來流經本保東部有集市三曰周店曰㙮灣郭曰 24-1081 ╱ 八里營周店西有白馬塚領村二十二 24-1081 ╱ 齊禮保後張庄來抵吳灣折而東南經秋胡入臨潁境朱寺新集 24-1081 ╱ 郭集為本保鼎立三集市商業均不甚發逹北部關帝廟俗呼為 24-1081 ╱ 關公困土山處廟碑僅有土山二字餘不可考領村三十四 24-1081 ╱ 阜民保位於許城東南部距城十二里東西距北端八里南端十四里南北距十四 24-1081 ╱ 里面積一百四十四方里東與東北界承恩西與西南界沙陀南界臨潁北界潩 24-1081 ╱ 河西北界思故保形斜長地勢平坦無高岡峻嶺石梁河自沙陀保流入 24-1081 ╱ 西南部西受洗眉河洪河之水抵碾子橋折而東流入大石橋京漢鐡道斜 24-1081 ╱ 貫西部許臨大道斜貫東部梨園村草店舖為本保對峙兩小集市商 24-1081 ╱ 業均不甚發逹劉王西北附近有明曲進士之墓在焉領村二十六 24-1081 ╱ 潩河保位於許城東部俗名頂城保東西距十里南北距東端 24-1081 ╱ 十一里西端八里面積八十四方里東界齊禮東南界承恩南界阜 24-1081 ╱ 民西南界思故西界縣城西北界道德北界八龍保形東北西 24-1081 ╱ 南斜長許鄢大道横貫之地勢平坦惟南部唐岡有土嶺横長 24-1081 ╱ 五里潩河自西北來抵河灣折而東横貫本保中部河灣村潩水濴 24-1081 ╱ 廻為許十景之一縣東關有先農壇地十餘畝民國六年開為苖圃 24-1081 ╱ 試騐厰城東南隅地十餘畝民國七年開為農事試騐厰本保無集市 24-1081 ╱ 潩水兩岸居民多種菜栽藍為業因潩水易灌溉也東關外有晁 24-1081 ╱ 錯墓徐斗牛墓彭甲寅墓領村三十五 24-1081 ╱ 椹澗保位於許城西南部距城三十二里東西距十一里南北 24-1081 ╱ 距十四里面積一百二十方里東界龍曲東南界潁秀南與西南 24-1081 ╱ 界襄境西界土城北界靈井地四面低凹中部有熊陵峻 24-1081 ╱ 起髙約六十餘尺北部澗水又名洗眉河以漢赤眉在此洗眉 24-1081 ╱ 故名自土城保來抵呂橋會小泥河至椹澗鎮入龍曲保南部 24-1081 ╱ 羊截溝又名泥河發源於三崗南麓南流抵門劉坡胡黄龍池 24-1081 ╱ 折而東入龍曲椹澗鎮為蔡順拾椹於澗河故名其鎮當許襄 24-1081 ╱ 大道要衝爲夲保集市東門外有漢孝子蔡順祠即拾椹處 24-1081 ╱ 也領村三十六 24-1081 ╱ 潁秀保位於許城西南部距城三十五里東西距九里南北距 24-1081 ╱ 十四里面横一百零八里東界欒城西與西南界襄境南與 24-1081 ╱ 東南界進徳北界龍曲東北界東營西北界椹澗地平 24-1081 ╱ 坦惟西北有小土嶺髙七八尺乃熊陵之脈自西北徂東南蜿 24-1081 ╱ 蜒伏起至白雲寺稍寝潁河自襄境化保流入横貫夲保中 24-1081 ╱ 部經劉王寨河涯劉東抵姚灣折流東南入進徳保洪河横 24-1081 ╱ 流本保北界劉王寨居潁陽為本保集市姚灣東南有古城 24-1081 ╱ 遺址近亦倒圮僅存半形焉領村四十七 24-1081 ╱ 進德保位於許城南部偏西距 24-1081 ╱ 城四十里東西距二十里南北 24-1081 ╱ 距東端四里西端九里中央二 24-1081 ╱ 里面積八十一方里東界西營西 24-1081 ╱ 界襄境南界臨境及襄境北 24-1081 ╱ 界欒城西北界潁秀保之形狀 24-1081 ╱ 西端寛中部狹如蜂腰然地面 24-1081 ╱ 平坦多膏腴之地潁河自北向南 24-1081 ╱ 抵牛灣折而東流横貫夲保東 24-1081 ╱ 部流入西營柏塜寨為本保集 24-1081 ╱ 市即許臨襄之分界處以九興 24-1081 ╱ 寺門首為界元興寺在寨内西 24-1081 ╱ 西營保位於許城南部偏東距城三十五里東西 24-1081 ╱ 距十二里南北距十一里面積一百一十二方里東界臨 24-1081 ╱ 頴西界欒城南界臨潁北界沙陀西南界進德西 24-1081 ╱ 界東營地勢平坦膏腴南邊潁河自西徂東為 24-1081 ╱ 許臨之分界繁城鎮在本保西南隅當水陸大道交衝處許臨 24-1081 ╱ 二縣之界線寨垣周圍九里有奇四面環水街巷寛平商業發展 24-1081 ╱ 以辮莊為大宗漢代之受禪碑受禪台俱在寨内為許之重鎮 24-1081 ╱ 南區之大集也歇馬店有徐母墓在焉墓髙二十餘尺北面有 24-1081 ╱ 窀穸門領村三十四 24-1081 ╱ 欒城保位於許城南部偏西距城三十里東西距十二里南北距 24-1081 ╱ 東端六里西端十一里面積九十三方里東界西營西界潁秀 24-1081 ╱ 南與西南界進德北與東北界東營地勢南部凸孫周圍峻 24-1081 ╱ 起約高十餘尺餘皆平坦潁河環繞本保西界南界民國七年秋 24-1081 ╱ 河水暴漲由玉皇廟決口向東北沖淹十餘里故沃土變為沙漠 24-1081 ╱ 五穀生殖較昔日大為减色榆林鎮為本保集市街中關帝廟為欒潁 24-1081 ╱ 二保分界本保東西有欒七欒八兩古城遺跡因名曰欒城領村三十四 24-1081 ╱ 龍曲保位於許城西南部距城二十里東西距九里南北距 24-1081 ╱ 十七里面積一百三十二方里東界龍潭西與西南界 24-1081 ╱ 椹澗南界潁秀北與西北界靈井東南界東營東北界 24-1081 ╱ 孫家地勢東部有子由崗峻起七八尺以宋時蘇子由 24-1081 ╱ 舊寓於此得名餘皆平坦洗眉河自椹澗流抵水營斜貫 24-1081 ╱ 本保中部淤流日久兩岸今成沃壤長店為蘇大庄鎮當 24-1081 ╱ 許襄大道要衝為本保集市蘇子由舊寓在西門内双廟 24-1081 ╱ 楊北世傳有漢蔡順墓今僅存瓦礫不可考矣領村四 24-1081 ╱ ","    兩院為許昌十景之一民國年奉今關岳合     祀改今名   城隍廟 在縣治西南明洪武初知 州昝麟即真長宫改建   八蝔祠 在城北 二里   劉猛將軍廟 在東關外路北 雍正三年建   烈女節孝祠 在縣治西南 雍正五年建  忠義祠 在關岳廟後    黄丞相祠 在關岳 廟東     陳太邱祠 縣治東社學中 宏治五年建   蔡孝子祠 在城西椹澗店祀漢蔡順每歲四月 十五日司土者躬率僚屬往祀   昭忠祠 嘉慶八年千總 李金峰創修   土地祠 在縣署頭 門東南   馬神廟 在縣西天駟 房星之神    獄神廟 在縣 獄中   文昌閣 在城東南隅 居十景之一    奎星樓 在東南隅 城牆上 ","20卷 ╱ (民國) 王秀文修 (民國) 張庭馥纂 ╱ 民國十二年石印本"
00215,河南,許昌,"(民國) 許昌縣志",民國,1911,1949,322,"許昌縣志目録 24-1081 ╱ 卷一方輿 24-1081 ╱ 圖考 24-1081 ╱ 疆域 24-1081 ╱ 沿革 24-1081 ╱ 星野 24-1081 ╱ 山川 24-1081 ╱ 保甲 24-1081 ╱ 古蹟 24-1081 ╱ 附墓塚 24-1081 ╱ 土產 24-1081 ╱ 卷二建置 24-1081 ╱ 城池 24-1081 ╱ 附寨垣 24-1081 ╱ 官治 24-1081 ╱ 壇廟 24-1081 ╱ 寺觀 24-1081 ╱ 街坊 24-1081 ╱ 鎭集 24-1081 ╱ 橋梁 24-1081 ╱ 卷三籍賦 24-1081 ╱ 户口 24-1081 ╱ 賦稅 24-1081 ╱ 附經費 24-1081 ╱ 雜稅 24-1081 ╱ 鹽課 24-1081 ╱ 卷四民政 24-1081 ╱ 秩祀 24-1081 ╱ 武備 24-1081 ╱ 附警務鄉團風俗 24-1081 ╱ 宗教 24-1081 ╱ 荒政 24-1081 ╱ 惠政 24-1081 ╱ 自治 24-1081 ╱ 卷五教育 24-1081 ╱ 儒學 24-1081 ╱ 學田 24-1081 ╱ 學額 24-1081 ╱ 書院 24-1081 ╱ 社學 24-1081 ╱ 學校 24-1081 ╱ 教育局 24-1081 ╱ 附圖書舘 24-1081 ╱ 教育會講演團 24-1081 ╱ 附講約所 24-1081 ╱ 卷六實業 24-1081 ╱ 農業 24-1081 ╱ 附水利 24-1081 ╱ 林業 24-1081 ╱ 蠶業 24-1081 ╱ 漁業 24-1081 ╱ 工業 24-1081 ╱ 商業 24-1081 ╱ 出口貨物 24-1081 ╱ 卷七交通 24-1081 ╱ 驛站 24-1081 ╱ 附舘遞 24-1081 ╱ 郵政 24-1081 ╱ 電報 24-1081 ╱ 電話 24-1081 ╱ 鐵路 24-1081 ╱ 馬路 24-1081 ╱ 汽車路 24-1081 ╱ 航運 24-1081 ╱ 卷八官師上 24-1081 ╱ 宦蹟 24-1081 ╱ 姓名攷見 24-1081 ╱ 卷九官師下 24-1081 ╱ 爵封 24-1081 ╱ 鎭守 24-1081 ╱ 職官 24-1081 ╱ 卷十選舉 24-1081 ╱ 徵辟 24-1081 ╱ 科第 24-1081 ╱ 議員 24-1081 ╱ 卷十一人物上 24-1081 ╱ 前哲 24-1081 ╱ 儒碩 24-1081 ╱ 孝友 24-1081 ╱ 卷十二人物中 24-1081 ╱ 仕逹 24-1081 ╱ 長厚 24-1081 ╱ 風節 24-1081 ╱ 文苑 24-1081 ╱ 卷十三人物下 24-1081 ╱ 武功 24-1081 ╱ 忠烈 24-1081 ╱ 殉難 24-1081 ╱ 義行 24-1081 ╱ 隱逸 24-1081 ╱ 方伎 24-1081 ╱ 流寓 24-1081 ╱ 卷十四烈女上 24-1081 ╱ 卷十五烈女下 24-1081 ╱ 卷十六金石 24-1081 ╱ 卷十七藝文上 24-1081 ╱ 卷十八藝文下 24-1081 ╱ 卷十九雜述上 24-1081 ╱ 祥共 24-1081 ╱ 兵戈 24-1081 ╱ 卷二十雜述下 24-1081 ╱ 仙釋 24-1081 ╱ 志餘 24-1081 ╱ 許昌縣四 24-1081 ╱ 十保全圖 24-1081 ╱ 許昌縣位於豫省中部屬豫東道管轄東西距九十里南 24-1081 ╱ 北距中部西部均七十里東部四十二里面積四千二百 24-1081 ╱ 六十二方里東界鄢陵南界臨潁西南界襄城西界禹縣 24-1081 ╱ 北界長葛東北界洧川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下許禹分界 24-1081 ╱ 處有孝山三崗諸峰蜿蜒不絶為本縣名山潁河石梁河 24-1081 ╱ 潩河青泥河諸叵川由西北向東南斜貫之氣候温和土 24-1081 ╱ 地肥沃農産以麥豆谷為大宗領保四十村一千一百一 24-1081 ╱ 十九集市五十五 24-1081 ╱ 四十保分啚 24-1081 ╱ 東十保歌 24-1081 ╱ 張古毓伍許 24-1081 ╱ 樂齊承阜潩 24-1081 ╱ 南十保歌 24-1081 ╱ 椹潁進西樂 24-1081 ╱ 龍龍東沙思 24-1081 ╱ 西十保歌 24-1081 ╱ 吴沈由興土 24-1081 ╱ 靈逯龍靈孫 24-1081 ╱ 北十保歌 24-1081 ╱ 許陳孫小帳 24-1081 ╱ 武司韓八道 24-1081 ╱ 張潘保位於許城東部距城三十里東西距十六里南北距十四里面積一百五 24-1081 ╱ 十八里東南界古城南界臨潁西南界承恩西北界齊禮東北界毓秀伍 24-1081 ╱ 節地勢東端凸腹西端低下汪坡西北及劉大貴左右多鹻地每逢澇雨地多 24-1081 ╱ 湮没保西南有潩河環抱與承恩分界洪河黑河自北而南縱貫西部張 24-1081 ╱ 潘鎭汪坡謝庒勢如鼎立均為本保集市張潘鎭有線辮蔴繩莊商業 24-1081 ╱ 繁盛故列許四鎭之一張潘北門外有土台一座高二丈餘周圍三十餘丈世傳 24-1081 ╱ 為漢獻帝陵西門外里許有二塚西為張后塚東為潘后塚本保即以此得名 24-1081 ╱ 毓秀保位於許城東部距城三十八里東西距中部十四里南端四里 24-1081 ╱ 北端九里南北距中部十四里東端三里西端八里面積八十一里 24-1081 ╱ 東界鄢陵東北界許逯南界古城西南界張潘北與西北界 24-1081 ╱ 伍節地畧分三等曰崗曰窪曰平原金崗北自五節 24-1081 ╱ 保來至卧佛寺而愈凸俗呼為天頂柳湖坡在卧佛寺東南時多積 24-1081 ╱ 水但生尺許小柳而不生魚其他若崗丁西之坡與東偏之古潩河每 24-1081 ╱ 遇天澇輒有水患五女店為本保集市位於北邊即毓許二保 24-1081 ╱ 之分界處也領村十七 24-1081 ╱ 伍節保位於許城東部偏北距城三十四里東西距十里南 24-1081 ╱ 北距東部八里西部十一里面積八十八方里東界許逯東南 24-1081 ╱ 界毓秀南界張潘西南界齊禮西界樂許北界陳曹地 24-1081 ╱ 南高北下許鄢大道横貫南部老潩河自韓柯保來抵 24-1081 ╱ 楊橋為伍陳二保分界由楊橋東南流經小王砦北入許 24-1081 ╱ 逯境小黑河自樂許來折而南入齊禮境伍女店爲本保 24-1081 ╱ 集市位於南邉為伍毓二保分界處伍女店西北有伍女塚 24-1081 ╱ 本保即以此得名領村十九 24-1081 ╱ 許逯保位於許城東部偏北距城四十三里東西距南端六 24-1081 ╱ 里北端十里南北距東端五里西端十里面積一百零四方里東 24-1081 ╱ 界鄢陵境西界伍節南界毓秀北界許田西北界陳曹保形 24-1081 ╱ 如靴地勢低漥許鄢大道横貫南部有河流三蓮花河自 24-1081 ╱ 許田保來折而東流抵河信南流三里入鄢陵境小黑河 24-1081 ╱ 自西北而東南斜貫本保中部南部有潩水河自伍節保來 24-1081 ╱ 東南流入毓秀本保集市在中岳廟居於東部領村十九 24-1081 ╱ 樂許保位於許城東部偏北距成二 24-1081 ╱ 十里東西距十二里南北距八里面積 24-1081 ╱ 八十方里東界五節南界齊禮西南界潩河西界八龍西北界司 24-1081 ╱ 徒北界韓村東北界陳曹地勢平坦洪河經本保西南為樂潩 24-1081 ╱ 分界寺王為本保集市顔良砦西有文醜塚魯庄西有顔良 24-1081 ╱ 塚領村二十三 24-1081 ╱ 界樂許地勢平坦許鄢大道横貫之潩水河自潩河保來經本保 24-1081 ╱ 西南隅由㙮灣郭西南里許入承恩保洪河自西北來斜貫本保中部 24-1081 ╱ 小黑河自伍節保來流經本保東部有集市三曰周店曰㙮灣郭曰 24-1081 ╱ 八里營周店西有白馬塚領村二十二 24-1081 ╱ 齊禮保後張庄來抵吳灣折而東南經秋胡入臨潁境朱寺新集 24-1081 ╱ 郭集為本保鼎立三集市商業均不甚發逹北部關帝廟俗呼為 24-1081 ╱ 關公困土山處廟碑僅有土山二字餘不可考領村三十四 24-1081 ╱ 阜民保位於許城東南部距城十二里東西距北端八里南端十四里南北距十四 24-1081 ╱ 里面積一百四十四方里東與東北界承恩西與西南界沙陀南界臨潁北界潩 24-1081 ╱ 河西北界思故保形斜長地勢平坦無高岡峻嶺石梁河自沙陀保流入 24-1081 ╱ 西南部西受洗眉河洪河之水抵碾子橋折而東流入大石橋京漢鐡道斜 24-1081 ╱ 貫西部許臨大道斜貫東部梨園村草店舖為本保對峙兩小集市商 24-1081 ╱ 業均不甚發逹劉王西北附近有明曲進士之墓在焉領村二十六 24-1081 ╱ 潩河保位於許城東部俗名頂城保東西距十里南北距東端 24-1081 ╱ 十一里西端八里面積八十四方里東界齊禮東南界承恩南界阜 24-1081 ╱ 民西南界思故西界縣城西北界道德北界八龍保形東北西 24-1081 ╱ 南斜長許鄢大道横貫之地勢平坦惟南部唐岡有土嶺横長 24-1081 ╱ 五里潩河自西北來抵河灣折而東横貫本保中部河灣村潩水濴 24-1081 ╱ 廻為許十景之一縣東關有先農壇地十餘畝民國六年開為苖圃 24-1081 ╱ 試騐厰城東南隅地十餘畝民國七年開為農事試騐厰本保無集市 24-1081 ╱ 潩水兩岸居民多種菜栽藍為業因潩水易灌溉也東關外有晁 24-1081 ╱ 錯墓徐斗牛墓彭甲寅墓領村三十五 24-1081 ╱ 椹澗保位於許城西南部距城三十二里東西距十一里南北 24-1081 ╱ 距十四里面積一百二十方里東界龍曲東南界潁秀南與西南 24-1081 ╱ 界襄境西界土城北界靈井地四面低凹中部有熊陵峻 24-1081 ╱ 起髙約六十餘尺北部澗水又名洗眉河以漢赤眉在此洗眉 24-1081 ╱ 故名自土城保來抵呂橋會小泥河至椹澗鎮入龍曲保南部 24-1081 ╱ 羊截溝又名泥河發源於三崗南麓南流抵門劉坡胡黄龍池 24-1081 ╱ 折而東入龍曲椹澗鎮為蔡順拾椹於澗河故名其鎮當許襄 24-1081 ╱ 大道要衝爲夲保集市東門外有漢孝子蔡順祠即拾椹處 24-1081 ╱ 也領村三十六 24-1081 ╱ 潁秀保位於許城西南部距城三十五里東西距九里南北距 24-1081 ╱ 十四里面横一百零八里東界欒城西與西南界襄境南與 24-1081 ╱ 東南界進徳北界龍曲東北界東營西北界椹澗地平 24-1081 ╱ 坦惟西北有小土嶺髙七八尺乃熊陵之脈自西北徂東南蜿 24-1081 ╱ 蜒伏起至白雲寺稍寝潁河自襄境化保流入横貫夲保中 24-1081 ╱ 部經劉王寨河涯劉東抵姚灣折流東南入進徳保洪河横 24-1081 ╱ 流本保北界劉王寨居潁陽為本保集市姚灣東南有古城 24-1081 ╱ 遺址近亦倒圮僅存半形焉領村四十七 24-1081 ╱ 進德保位於許城南部偏西距 24-1081 ╱ 城四十里東西距二十里南北 24-1081 ╱ 距東端四里西端九里中央二 24-1081 ╱ 里面積八十一方里東界西營西 24-1081 ╱ 界襄境南界臨境及襄境北 24-1081 ╱ 界欒城西北界潁秀保之形狀 24-1081 ╱ 西端寛中部狹如蜂腰然地面 24-1081 ╱ 平坦多膏腴之地潁河自北向南 24-1081 ╱ 抵牛灣折而東流横貫夲保東 24-1081 ╱ 部流入西營柏塜寨為本保集 24-1081 ╱ 市即許臨襄之分界處以九興 24-1081 ╱ 寺門首為界元興寺在寨内西 24-1081 ╱ 西營保位於許城南部偏東距城三十五里東西 24-1081 ╱ 距十二里南北距十一里面積一百一十二方里東界臨 24-1081 ╱ 頴西界欒城南界臨潁北界沙陀西南界進德西 24-1081 ╱ 界東營地勢平坦膏腴南邊潁河自西徂東為 24-1081 ╱ 許臨之分界繁城鎮在本保西南隅當水陸大道交衝處許臨 24-1081 ╱ 二縣之界線寨垣周圍九里有奇四面環水街巷寛平商業發展 24-1081 ╱ 以辮莊為大宗漢代之受禪碑受禪台俱在寨内為許之重鎮 24-1081 ╱ 南區之大集也歇馬店有徐母墓在焉墓髙二十餘尺北面有 24-1081 ╱ 窀穸門領村三十四 24-1081 ╱ 欒城保位於許城南部偏西距城三十里東西距十二里南北距 24-1081 ╱ 東端六里西端十一里面積九十三方里東界西營西界潁秀 24-1081 ╱ 南與西南界進德北與東北界東營地勢南部凸孫周圍峻 24-1081 ╱ 起約高十餘尺餘皆平坦潁河環繞本保西界南界民國七年秋 24-1081 ╱ 河水暴漲由玉皇廟決口向東北沖淹十餘里故沃土變為沙漠 24-1081 ╱ 五穀生殖較昔日大為减色榆林鎮為本保集市街中關帝廟為欒潁 24-1081 ╱ 二保分界本保東西有欒七欒八兩古城遺跡因名曰欒城領村三十四 24-1081 ╱ 龍曲保位於許城西南部距城二十里東西距九里南北距 24-1081 ╱ 十七里面積一百三十二方里東界龍潭西與西南界 24-1081 ╱ 椹澗南界潁秀北與西北界靈井東南界東營東北界 24-1081 ╱ 孫家地勢東部有子由崗峻起七八尺以宋時蘇子由 24-1081 ╱ 舊寓於此得名餘皆平坦洗眉河自椹澗流抵水營斜貫 24-1081 ╱ 本保中部淤流日久兩岸今成沃壤長店為蘇大庄鎮當 24-1081 ╱ 許襄大道要衝為本保集市蘇子由舊寓在西門内双廟 24-1081 ╱ 楊北世傳有漢蔡順墓今僅存瓦礫不可考矣領村四 24-1081 ╱ ","  獄神廟 在縣獄内     祀虞士師皋陶 嵗以冬至日祭   劉猛將軍廟 在東闗外路北祀 猛將軍劉承忠    雍正三年詔旨特祀與八蜡同 謹按禮部則例神元 時官指揮能驅蝗元   亡自沉於河世稱劉猛將軍   會典通禮並同    每嵗春秋仲月上戊日與八蜡同祭    祝文 上贊帝德下惠生民時和年豐蝻蝝不興兹    值仲 春 秋 式薦明馨神其昭格庶幾鑒歆尚 饗   大王廟 在城内 西南隅 ","20卷 ╱ (民國) 王秀文修 (民國) 張庭馥纂 ╱ 民國十二年石印本"
00219,河北,刑臺,"(民國) 威縣志",民國,1911,1949,389,"卷六 333-391 ╱ 政事志上 333-391 ╱ 祀典 333-391 ╱ ","  先農壇   按先農之祀古無頒行郡國者晉建武元年詔令郡縣祀社稷先農而不言壇於   何所蓋不壇也淸世宗憲皇帝勤民務本始令郡縣舉行籍田禮敬事先農其壇   視社稷 阜平 縣志 又會典先農壇爲中祀 畿輔通志    厲壇   按厲壇每歲淸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祭無祀鬼神於本城之北郊府州稱郡   厲縣稱邑厲祭時祭吿城隍之神云云又會典厲壇爲羣祀 畿輔 通志   龍王廟   火神廟   八蜡廟   劉猛將軍廟   馬神廟   按民國以來僅孔子廟及關岳廟致祭餘祀皆暫停 ","20卷 ╱ (民國) 崔正春修 (民國) 尚希寳纂 ╱ 民國十八年鉛印本"
00237,陝西,咸陽,"(光緒) 永壽縣志",光緒,1875,1908,243,"卷五 178-247 ╱ 祀典 198-247 ╱ 學校 198-247 ╱ 崇祀 235-247 ╱ 羣祭 242-247 ╱ ","城隍廟   張志在新縣治北 火神廟   在縣城内東北乾隆五十六年知縣蔣基新建    按火神廟文昌閣同時並建文昌閣入古蹟火神廟入祀典    一則因所嘗有一則創所本無更爽塏而妥神靈踵舊增新    各從厥類至於經始落成或源或委其說具詳藝文類記中 劉猛將軍廟   在城隍廟右偏光緒六年知縣張培之重修 有碑 記 馬神廟   舊在南堡山頭乾隆四十三年知縣葉廷選拓構後移縣署大 ","15卷 ╱ (清) 鄭德樞修 (清) 趙奇齡等 ╱ 清光緒十四年刊本"
00237,陝西,咸陽,"(光緒) 永壽縣志",光緒,1875,1908,373,"卷九 359-457 ╱ 藝文 359-457 ╱ 碑 359-457 ╱ 考 359-457 ╱ 辦 359-457 ╱ 論 359-457 ╱ 詩 359-457 ╱ ","  重修劉猛將軍廟碑張培之譔   粤稽大田詩螟螣蟊賊皆蝗属而田穉無害歸功於田祖有神   春祈秋報祀典隆焉所以仰答神庥也我 朝崇祀   劉猛將軍爲驅蝗正神屢加徽號釐定典章以宣祀中外令天   下州縣官於春秋致祭以昭其䖍丙子秋余奉檄攝篆斯邑下   車謁 廟見荒殿頺垣久經傾圯即告紳耆以昌修之意嗣以   連嵗旱荒遂不果已卯夏秋之交邑有草蟲初生豐草閒延食   禾苗邑人士又有飢饉之虞余率主伯亞旅暨婦孺輩分畛撲   捕得者酬以重資乃窮一日力手足交加少壯得十餘兩老弱   僅數兩而已適見白項鳥鵲棲畝萬千翔集處草蟲爲之一空 ","15卷 ╱ (清) 鄭德樞修 (清) 趙奇齡等 ╱ 清光緒十四年刊本"
00246,山東,德州,"(光緒) 德平縣志",光緒,1875,1908,111,"卷二 90-128 ╱ 建置志 90-128 ╱ 城池 90-128 ╱ 衙署 93-128 ╱ 學校 97-128 ╱ 書院 103-128 ╱ 倉儲 106-128 ╱ 壇廟 108-128 ╱ 鄉鎮 90-128 ╱ ","東嶽廟在東門外 内有申侯祠爲明知縣申惠立 今圮碑 尙存 泰山行宫在南門外雍正三年朱爾明捐修 三月十八 日大集 三皇廟在縣治東南隅 今 圮 禹王廟在南門外雍正元年知縣李纍珠建 今 圮 劉猛將軍廟在西門外雍正五年知縣袁舜裔奉 旨建乾隆   二十九年邑民朱蕙重修  按通志神爲南宋劉宰字平國金壇人紹熙元年進士仕至  浙江東倉司幹官吿歸隱居三十年卒謚文清以正直爲神  驅蝗保穡而人以猛將軍稱之誣矣怡庵雜録載宋理宗景  定四年勅有云邇年以來飛蝗犯境漸食嘉禾民不能驅吏  不能捕賴爾神力埽蕩無餘上感其恩下懷其惠爾故提舉  江州太平興國官淮南江東浙西制置使劉錡今特勅封爲  揚武侯天曹猛將之神血食一方與通志不同竊以爲人呼  猛將軍當由猛將之訛怡庵雜録所述似爲近之因並存其 ","不分卷 ╱ (清) 凌錫祺修 (清) 李敬熙纂 ╱ 清光緒十九年刊本"
00265,河南,周口,"(民國) 商水縣志",民國,1911,1949,489,"卷十 484-501 ╱ 祠廟志 484-501 ╱ 壇壝 484-501 ╱ 廟祀附 484-501 ╱ 寺觀 484-501 ╱ ","  每嵗春秋仲月上戊日與雲雨風雷山川合祭今停 八蜡祠 舊志先在城東郭外里許後改置城北關外路東廟内   設木主八座一先嗇二司嗇三農四郵表畷五貓虎六防七水   庸八昆蟲   每嵗春秋仲月上戊日統祭今停 劉猛將軍廟 附在八蜡祠内   每嵗正月十三日冬至後三戊等日祭 火神廟 在城内西街乾隆九年段維等重修道光二十五年查   復元孫永魁等重修咸豐十一年楊文泰等重修   每嵗正月初七日祭今停 衙神廟 附在署内後樓   每嵗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今停 ","25卷 ╱ (民國) 徐家璘修 (民國) 楊凌閣纂 ╱ 民國七年刻本"
00266,河南,許昌,"(民國) 禹縣志",民國,1911,1949,901,"卷十 842-929 ╱ 祀典志 842-929 ╱ "," 不爲災也祭昆蟲謂螟蝗蝥□無害□事也謁田祖有  神祈年祈穀之必應也是皆以爲民也是索之義也且  夫義有其類類有其方以方則叶以類則歆孔氏曰朝  市之於西方祈之於東方失之矣是故勾芒祝融蓐收  玄冥各有方類故爲該也神也者必於金正方也者夫  爲社也神也者必於郊祀方也者夫卜地於南屬廟墠  閏閎榱桷昭其文也粢盛牲牷昭其物也方所以綏之  文物以舉之禮之々而類之從何明信如之以此明信  荐於鬼神致乎庥祥水里不作五風十雨有年時書吾  禹民世世有賴焉公之蕃祉又在大田之卒章矣是役  也始於辛丑九月成於壬寅二月既乙巳二月而述古  始爲之記公諱協陝西同州人由新鄭尹厯禹州所至  有美政不具論論其  建蜡廟者如此云 劉猛將軍廟 南關祀宋將劉錡清乾隆五年奉敕建每   歲十二月戊日與八蜡神同祭 城隍廟 縣治西南隅始建無考明洪武四年州判官龍 ","30卷 ╱ (民國) 車雲修 (民國) 王棽林纂 ╱ 民國二十年刊本"
00267,河南,周口,"(光緒) 鹿邑縣志",光緒,1875,1908,99,"卷三 78-118 ╱ 建置考 78-118 ╱ 城池 78-118 ╱ 圖鄉 80-118 ╱ 官署公廨 78-118 ╱ 壇廟 96-118 ╱ 銘舍 78-118 ╱ 雜建附 78-118 ╱ ","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致祭以城隍神主之舊址久圮 光緖十九年知縣于滄瀾重建 明各鄉並設 厲壇今廢 八蜡廟在東門内久廢無迹光緖十九年知縣于滄瀾重 建於文昌宫西 舊以春秋仲月上戊日 致祭乾隆十二年停祀 劉猛將軍廟舊在八蜡廟旁今與八蜡同龕雍正三年 詔旨特祀 祀猛將軍劉承忠從直隸總督李維鈞之請也 謹案禮部則例神元時官指揮能驅蝗元亡自 沈於河世稱劉猛將軍會典通禮並同又案亳州志雍正 二年兩江總督奏劉猛將軍以驅蝗著有靈異請封揚威 侯令州縣建廟是今之所祀確非劉錡不必引怡庵雜錄 自闢疑竇也至或云劉宰或云劉鋭則前賢已有非之者 附會之談益 無足辯已 乾隆十二年停八蜡祀獨祀劉猛將軍歲以 正月十三日冬至後第三戊日祭 火神廟在桂香樓北 許志云世傳 爲閼伯祠 始建未詳雍正十一年 ","16卷 ╱ (清) 于滄瀾修 (清) 蔣師轍纂 ╱ 清光緒二十二年刊本"
00267,河南,周口,"(光緒) 鹿邑縣志",光緒,1875,1908,250,"卷六上 222-260 ╱ 民賦考一 222-260 ╱ 户口 222-260 ╱ 田賦 224-260 ╱ 鹽課 222-260 ╱ 雜税 222-260 ╱ ","三兩三錢三分 四釐如今數 社稷壇祭銀七兩三分八釐 神祗壇祭銀十兩五錢五分六釐 厲壇祭銀八兩七錢九分六釐 劉猛將軍廟祭銀三兩四錢四分六釐 精忠祠祭銀三兩七錢九分二釐 遇閏加 九釐 朔望行香銀二兩八錢七分三釐 遇閏加 七釐 修理 文廟銀八兩六錢一分九釐 遇閏加一 分九釐 孤貧月糧花布銀二十三兩二錢五分九釐 遇閏加一兩 七錢四分許 志此下有鄉飲酒禮銀六兩四錢 一釐有奇現歸地丁項下解司 以上共符前數 以上存留之數一千六百三十七兩九錢四分 遇閏加八 十五兩五 ","16卷 ╱ (清) 于滄瀾修 (清) 蔣師轍纂 ╱ 清光緒二十二年刊本"
00268,河南,平頂山,"(同治) 葉縣志",同治,1861,1875,179,"卷之二 140-252 ╱ 建置志 140-252 ╱ 城池 140-252 ╱ 街道附 140-252 ╱ 廨宇 140-252 ╱ 鋪舍附 140-252 ╱ 倉厫 152-252 ╱ 學校 155-252 ╱ 書院附 140-252 ╱ 社學附 140-252 ╱ 武備 140-252 ╱ 廟壇 155-252 ╱ 祠宇附 140-252 ╱ 寺 140-252 ╱ 觀附 140-252 ╱ 寨堡附 140-252 ╱ ","國朝乾隆十九年知縣紀黄中創建寢宫四十六年知縣 蔡又甲修正殿廊房建鐘鼓樓嘉慶八年十二年道光三 年十四年知縣周南李賓陳德秀婁汭相繼重修鑄鐘鑪 二十二年知縣鹿傳洵補葺 舊縣王校尉 村各有廟 八蜡廟舊址在南門外道光十六年蝗知縣鹿傳洵禱於 神是歲蝗不爲災乃改建於城内西南隅隙地 劉猛將軍廟在八蜡廟左 忠義祠在縣治東南 文廟西偏 節孝祠舊在縣治西南今移建明倫堂西 邑厲壇在城北門外 ","10卷 ╱ (清) 陽霖倉修 (清) 歐景恬纂 ╱ 清同治十年刊本"
00268,河南,平頂山,"(同治) 葉縣志",同治,1861,1875,310,"卷之三 252-321 ╱ 禮樂志 252-321 ╱ 典禮 303-321 ╱ 職祀 252-321 ╱ 鄉飲 252-321 ╱ ","劉猛將軍廟 與八蜡同日祭 祭品如 八蜡 祭文 惟 神上贊帝德下惠生民時和年豐蝻蝝不興茲值歳暮式 薦明馨神其昭格庻幾鑒歆尙饗 旗纛神 每嵗霜降日祭 祭品 ","10卷 ╱ (清) 陽霖倉修 (清) 歐景恬纂 ╱ 清同治十年刊本"
00290,河北,滄州,"(民國) 交河縣志",民國,1911,1949,466,"卷四 448-534 ╱ 經政志 448-534 ╱ 祀典 448-534 ╱ 卹政 448-534 ╱ 舖遞 448-534 ╱ ","   修五祀罷停八蜡雍正二年立劉猛將軍廟三年於直督李    維鈞江督查弼納兩奏謂神能驅除蝗蝻頗著顯應聖諭不    以爲然後十二年復其祀順輿情也   劉猛將軍廟 在東關街外     按漢劉猛瑯琊人靈帝時爲尚書令見尚友錄王阮亭居易    錄南宋劉宰字平國金壇人紹興元年進士所到多惠政以    正直爲神驅蝗保穡降靈錄神名承忠吳川人元末授指揮    適千里飛蝗蔽野揮劍追逐須臾蝗飛境外後因鼎革自沉    於河有司奏請遂授猛將軍之號大清通禮從之朱坤靈泉    筆記云宋景定四年封劉錡爲揚威侯天曹猛將有敕書云    飛蝗入境漸食嘉禾頼爾神靈翦滅無餘汪沆識小錄謂劉    錡弟名銳殁而爲神以驅蝗江淮有功故祀之姑蘇志亦從 ","10卷 ╱ (民國) 高步青修 (民國) 苗毓芳纂 ╱ 民國五年刊本"
00291,河北,邯鄲,"(光緒) 永年縣志",光緒,1875,1908,204,"卷十 190-211 ╱ 秩祀志 190-211 ╱ ","  某官某致祭於   龍神曰惟   神德洋寰海澤潤蒼生允襄水土之平經流順廣濟   泉源之用膏雨及時績奏安瀾沾大川之利涉功資育   物欣庻類之蕃昌仰藉   神庥宜隆報享謹遵祀典式協良辰敬布几筵肅陳牲   幣尚饗   馬神廟在縣署東   土地祠在縣署大門内   劉猛將軍廟在城内東南隅雍正二年知府王允玫建 ","40卷 ╱ (清) 夏詒鈺纂修  ╱ 清光緒三年刊本"
00291,河北,邯鄲,"(光緒) 永年縣志",光緒,1875,1908,949,"卷三十七 883-994 ╱ 藝文碑記 883-994 ╱ ","  且將舉以爲屬僚勸不敢以不文辭記其事銘其功勒   諸麗牲之石以告來者 道光十 四年   重修劉猛將軍廟碑      長白長 啟 廣平 府   蓋聞廟者貌也彷彿其形容者也是以古聖人神道設   教凡世之有功德於民者莫不立廟焉高閈閎厚牆垣   實實枚枚肅如也巍巍峩峩廓如也但世代久遠風雨   摧殘不繕完修葺使之美輪美奐以大其觀瞻疇與舄   奕乎千載况義烈如將軍者忠貞延庭訓仁勇著寰區   奮武揚威臨江淮而萑苻滅迹濳移默化遍畿輔而螟   螣匿形不忍塗毒不計死生捍大災禦大患而顧不爲 ","40卷 ╱ (清) 夏詒鈺纂修  ╱ 清光緒三年刊本"
00309,湖南,長沙,"(嘉慶) 長沙縣志",嘉慶,1796,1820,2755,"拾遺 2749-2805 ╱ 全部通共壹千肆百貳拾貳頁查前志各條騎縫記 2749-2805 ╱ 頁數處間有添入又幾頁字樣者概行削去以昭畫 2749-2805 ╱ 一以杜端 2749-2805 ╱ ","   有功宋景定中建廟見蘇州府志乾隆五年奉    撫都院馮 牌開準 禮部咨稱 户部以湖北巡    撫崔 咨奉文設立劉猛將軍廟成自當春秋祭祀    以隆報享應照江神廟備辦祭品之例每年春秋二    祭共動支司庫三分耗羨銀一十四兩於乾隆五年    春祭為始統於存公册內造報部準建立在案并知    照湖南巡撫可也等因到院行司飭縣採擇潔凈之    地興修廟宇等因前縣王 會同善化縣韓 採擇    城內東長街賢良祠側官地一處估計工料造報嗣    未果 ","28卷 ╱ (清) 趙文在原本 (清) 陳光詔續修 ╱ 清嘉慶十五年刊二十二年增補本"
00324,河北,刑臺,"(乾隆) 南和縣志",乾隆,1735,1796,92,"卷三 90-140 ╱ 地理下 90-140 ╱ 壇廟 90-140 ╱ 寺觀 90-140 ╱ 鄉村 90-140 ╱ "," 章兆蕙重修康熙  年知縣李英重修 火神廟 在城外坤方附城下前臨隍萬厯壬子生員曹 附鳳建順治十二年知縣周纘祖因修城移於  古城北康熙年  復移建舊處 八蜡廟 在南門外迤東西向順治五年知縣 施鳳翼重修雍正年知縣趙松重修 劉猛將軍廟 雍正二年奉文  崇祀 廟未建附祀於八蜡廟  按降靈錄載神名承忠吳川人元末授指揮弱冠臨  戎兵不血刃盗皆鼠竄適江淮千里飛蝗遍野揮劍  追逐須臾蝗飛境外後因鼎革自沈  於河有司奏請遂授猛將軍之號 馬神廟 舊在西察院西知縣劉璋重修萬厯間知縣擢 濟遠陳大益各重修後并馬廐移建東察院乾  隆十四年知縣周章煥移馬廐於縣  堂西并廟移於馬廐前增爲三楹 ","12卷 ╱ (清) 周章焕纂修  ╱ 清乾隆十四年鈔本"
00331,安徽,蕪湖,"(民國) 南陵縣志",民國,1911,1949,565,"卷十一 555-607 ╱ 營建志 555-607 ╱ 壇廟 555-607 ╱ 附教堂 555-607 ╱ ","三皇廟 在東嶽殿東 按 今更名三皇宮 八蜡廟 縣北一里雍正乙卯年建向奉八蜡神主並劉 猛春軍像嘉慶二年知縣左輔重修 按咸豐  間廟燬同治  間捐貲重建 劉猛將軍廟 即西樂庵一名貴塘庵在縣西三里雍正 三年奉文劉猛將軍以默佑驅蝗著有靈  異蘇州府志載勅封揚威侯宜建廟䖍奉春秋報享  遵照神銜置主供奉乾隆癸巳住僧悟空倭劉猛春  軍神像嘉慶地午重修 按咸羔間燬同治年重建  光緒中迭經修葺刻有碑記地以正月十三日致祭  冬至後三地日報賽 祝文 維神夙昭勇略懋著  靈威功殄螟距惠周原隰肅明禋而備物兆嘉眖於  羔年惟茲 誕辰季冬謹以  牲帛醴齊用伸䖍祭尙饗 降福殿 崇教寺東祀唐張睢陽明萬歷癸巳知縣聶桂 芳重建訓導王廷釴捐俸十金取息春秋辦祭   按光緒三  十年重修 ","48卷 ╱ (民國) 余誼密修 (民國) 徐乃昌纂 ╱ 民國鉛印本"
00336,河南,平頂山,"(同治) 郟縣志",同治,1861,1875,241,"卷六 233-258 ╱ 祀典志 233-258 ╱ 壇壝 234-258 ╱ 廟祀 236-258 ╱ 附寺觀 233-258 ╱ ","   劉猛將軍廟 在八蜡廟内     雍正五年建相傳神名鋭宋將劉錡弟殁而為神驅    蝗江淮間有功故祀之    吕祖廟 在北關     相傳呂洞賔唐進士也詣京師應舉遇漢鍾離於岳    陽嵊吟享秋以仙訣遂修煉不出嘉慶千年封燮元    贊還四字咸豐七年加封保惠二字春秋仲月致祭    旗纛    每歳霜除日在教場致祭 ","10卷 ╱ (清) 姜箎原本 (清) 張熙瑞續修 ╱ 民國二十一年刊本"
00340,河南,漯河,"(民國) 郾城縣記",民國,1911,1949,233,"郾城縣記目録 1-1264 ╱ 圖經第一 1-1264 ╱ 疆域上第二 1-1264 ╱ 疆域中第三 1-1264 ╱ 疆域下第四 1-1264 ╱ 大事第五 1-1264 ╱ 學校上第六 1-1264 ╱ 學校中第七 1-1264 ╱ 學校下第八 1-1264 ╱ 賦役第九 1-1264 ╱ 溝防第十 1-1264 ╱ 職官上第十一 1-1264 ╱ 職官下第十二 1-1264 ╱ 封國第十三 1-1264 ╱ 科目第十四 1-1264 ╱ 藝文上第十五 1-1264 ╱ 藝文下第十六 1-1264 ╱ 金石第十七 1-1264 ╱ 耆舊一第十八 1-1264 ╱ 耆舊二第十九 1-1264 ╱ 耆舊三第二十 1-1264 ╱ 耆舊四第二十一 1-1264 ╱ 耆舊五第二十二 1-1264 ╱ 耆舊六第二十三 1-1264 ╱ 耆舊七第二十四 1-1264 ╱ 列女第二十五 1-1264 ╱ 述略第二十六 1-1264 ╱ 文徵内篇上第二十七 1-1264 ╱ 文徵内篇下第二十八 1-1264 ╱ 文徵外篇上第二十九 1-1264 ╱ 文徵外篇下第三十 1-1264 ╱ ","某年某月某日某官某致祭於 勅封黄大王神位前曰 惟 神靈鍾嵩洛術契天人禦災捍患屢奏奇勳聖朝崇 報封典聿新功侔夏后德潤生民惟茲郾邑河道支分仰 邀福佑順軌頻臻恭逢令節嘉薦用陳神其鍳之來格來 歆尚 饗 右上香讀祝三獻迎神送神行三跪九叩禮 凡祀劉猛將軍廟以每歲正月十三日及冬至後第三日 戊祭 祭品 白色帛一羊一豕一鉶二簠二簋二籩四 豆四尊一爵三 祭文 上贊帝德下惠生民時和年豐 蝻蝝不興茲值歲 始 暮 式薦明馨神其昭假庶幾鍳歆尚 鄉 右上香讀祝祭酒行一跪三叩禮 ","24卷 ╱ (民國) 周世臣纂修  ╱ 民國二十三年刊本"
00340,河南,漯河,"(民國) 郾城縣記",民國,1911,1949,239,"郾城縣記目録 1-1264 ╱ 圖經第一 1-1264 ╱ 疆域上第二 1-1264 ╱ 疆域中第三 1-1264 ╱ 疆域下第四 1-1264 ╱ 大事第五 1-1264 ╱ 學校上第六 1-1264 ╱ 學校中第七 1-1264 ╱ 學校下第八 1-1264 ╱ 賦役第九 1-1264 ╱ 溝防第十 1-1264 ╱ 職官上第十一 1-1264 ╱ 職官下第十二 1-1264 ╱ 封國第十三 1-1264 ╱ 科目第十四 1-1264 ╱ 藝文上第十五 1-1264 ╱ 藝文下第十六 1-1264 ╱ 金石第十七 1-1264 ╱ 耆舊一第十八 1-1264 ╱ 耆舊二第十九 1-1264 ╱ 耆舊三第二十 1-1264 ╱ 耆舊四第二十一 1-1264 ╱ 耆舊五第二十二 1-1264 ╱ 耆舊六第二十三 1-1264 ╱ 耆舊七第二十四 1-1264 ╱ 列女第二十五 1-1264 ╱ 述略第二十六 1-1264 ╱ 文徵内篇上第二十七 1-1264 ╱ 文徵内篇下第二十八 1-1264 ╱ 文徵外篇上第二十九 1-1264 ╱ 文徵外篇下第三十 1-1264 ╱ ","讀祝祭酒行一跪三叩禮 凡祀蜡以每歲春秋仲月十四日 祭品 白色帛一羊 一豕一鉶二簠二簋二籩四豆四尊一爵三 祭文 於 惟尊神實司歲功驅蝥歛螣五榖乃豐茲當歲禴虔具犧 牲神其保祐惠此生靈尙 饗 右上香讀祝祭酒行一 跪三叩禮 八蜡廟見於傅志云祭品儀注俱同社稷壇按 礼蜡之禮會典不戴惟事例載有乾隆十年諭 大蜡之禮自元明以來停止此典實有難於舉行之處民 間秋成之後休息貴功祀神報賽大抵借蜡之遺意以盡 共閭井歡洽之情猶有吹豳擊鼓之風亦皆聽從民便未 嘗禁止云云是八蜡廟本非明令所特祀祭社稷壇禮節 爲三跪九叩祀蜡本與劉猛將軍廟同義祭吕固 無升逄禮節宣視劉猛將軍廟傅志未可從也 凡祭名宦祠以每歲春秋中月上丁日釋奠後祀鄭渾公 ","24卷 ╱ (民國) 周世臣纂修  ╱ 民國二十三年刊本"
00343,廣西,玉林,"(光緒) 容縣志",光緒,1875,1908,316,"卷之七 302-336 ╱ 建置志 302-336 ╱ 城池 302-336 ╱ 公廨 305-336 ╱ 壇廟 311-336 ╱ ","    建三楹曰先正祠 俗呼爲 名儒祠 以祀元容州同知王念九明靖州知州伍璣吉安     同知申端瓊州同知楊繼文博羅縣丞龍璿湖廣參政楊際會庠生封潮陽     郡丞潘明臣黃安知縣秦煒高廉道監軍副使封維翰靜樂知縣盧肇華  國朝恭城教諭封安邦會寧知縣何輔世庠生封鏜處士扈國幹共十四人 邑人潘方 潮曾爲著  録略謂先正祠者所以補鄉賢之不逮也直省府州縣多有之容舊設祠於文昌  祠之右皆按省郡邑志乘人物列傳中擇其尤表著者立位祀之今又公議補入  鄉先生之可傳者因附載明僉事王貴德  國朝鉅鹿縣知  縣封昌熊養利州學正蘇五常三人俱詳紀行述登諸録内 祠今圮 文昌宮在城北後山舊本開元隆興等寺 按明統志龍興寺在縣治西北元 天歷間建明永樂間復建疑即此 道光間   改爲劉猛將軍廟咸豐間廟毁同治十一年署縣劉履安就遺址建文昌宮二座   三間光緒五年邑紳封掄英合衆捐貲增建後樓祀帝君三代於樓下其上則祀   魁星倉沮二聖左右爲書舍爲亭亭畔有花闌池沼 知縣文星 照有記 邑人集有文昌會   惜字會公租爲遞年公費 城隍廟在縣治西南十字街康熙五十三年知縣蘇霖泓創修乾隆二十六年知縣 ","28卷 ╱ (清) 易紹德修 (清) 封祝唐纂 ╱ 清光緒二十三年刊本"
00347,山東,濟南,"(乾隆) 濟陽縣志",乾隆,1735,1796,497,"卷之五 453-531 ╱ 禮樂志 453-531 ╱ 學校 453-531 ╱ 廟號 471-531 ╱ 祀典 487-531 ╱ 禮儀 453-531 ╱ ","   臘是也歲以十二月初八日致祭舊□以□□□    戊日祭今以春秋仲月□戊日祭   劉猛將軍廟 在西□□八□□□□正□□□□    建會典各郡縣□設事祠春秋□祭□□□□□    按通志以祖□□周禮祭□□□□其神為南□    劉宰字平□鉉壇人紹熙元年進士仕至浙東倉    司幹官告□隱居三十年卒謚文清以正直為神    驅蝗保穡□以猛將軍稱之為證近據浙水孝廉    盛百二□揚威侯勅為□似屬確見并質於後 ","14卷 ╱ (清) 胡德琳修 (清) 何明禮纂 ╱ 清乾隆三十年刊本"
00347,山東,濟南,"(乾隆) 濟陽縣志",乾隆,1735,1796,501,"卷之五 453-531 ╱ 禮樂志 453-531 ╱ 學校 453-531 ╱ 廟號 471-531 ╱ 祀典 487-531 ╱ 禮儀 453-531 ╱ ","   載宋景定四年三月八日揚威侯勅始知為劉武    穆公無疑意欲遇有廟之處以宋勅勒石而未逮    也謹錄之以俟修地志者之或有取焉又燕齊之    間皆稱劉猛將軍廟而江南則稱劉猛將以宋勅    觀之則江南之稱近是然竊以題為揚威侯於義    更安乾隆壬午八月秀水盛百二敬識又云癸未    之夏再遊山左益都李素伯先生見示饒陽縣志    一條云將軍諱承忠吳川人元未指揮弱冠臨戎    盜皆鼠竄江淮飛蝗千里揮劍逐之蝗皆自投境 ","14卷 ╱ (清) 胡德琳修 (清) 何明禮纂 ╱ 清乾隆三十年刊本"
00355,廣西,賀州,"(民國) 賀縣志",民國,1911,1949,527,,"   凖提菴在城内東南康熙六年通判白鰲宸修    昭忠祠在城南東向光緖十六年知縣全文炳建先是復城後賜卹    殉難官紳無專祠暫祀劉猛將軍廟因創建於此    劉猛將軍廟在臨江書院右側廟有樓向祀文昌同治十三年移祀    將軍於上 幾輔通志劉猛將軍名承忠族東矣川人元末官指揮有猛將之 號江淮畢蝗督兵逐捕蝗□殛死饅因元亡自沈河士人祀之    水府祠在東城外上關祠前有亭爲士大夫迎送之所亭今廢 祠前臨水 舊有榕□   落日縣映有紅絲直射如   垂釣絲名爲臨江晚釣    陳王行祠在城外下關光緒十三年燬後修復祠左有觀音樓    太尉祠在下關咸豐八年燬今未修復 按太射廟在河東街□今洞存據宋代趙明作□ 鰲峝嶺有太尉廟與下關太尉祠皆無存不可考    五顯廟在城外東南隅咸豐八年燬今未修復 ","10卷 ╱ (民國) 韋冠英修 (民國) 梁培煐纂 ╱ 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00357,江西,九江,"(同治) 九江府志",同治,1861,1875,475,"卷十一 456-483 ╱ 壇廟 456-483 ╱ 墓祀附 456-483 ╱ "," 文炳德化人會匪滋事被嘉慶六年原任陜西漢中府惡  廟廳同知汪銓彭澤人押糧至城固縣陣亡馬步戰兵等二  十八名嘉慶九年廵撫秦承思議定祭儀各屬承祭宫俱穿  朝服將事體制不合嗣後着改穿蟒袍補服致祭比祭賢良  祠禮降一等行一跪三叩禮咸豐間經亂尙存同治己巳關  督景福捐廉修葺一在鎭署左同冶七年鎭憲黄開榜倡首  捐建内祀前鎭馬襄愍公鎭標各營自咸豐  三年起陣亡殉難各員弁兵丁置有租石 劉猛將軍廟 在府治東二里東嶽廟左雍正十二年知府蔡學 灝知縣張思恬建廟字一重每歲春秋致祭二次 瑞昌劉猛將軍廟 在縣署後道光十五年知縣董 思誠建咸豐四年逆燬址存 彭澤劉猛將軍廟 在西門外河干道光二十六年邑人仍 關帝廟舊基新建咸豐間燬於粤逆 曾子祠 在城内八角市去府治東里許宗聖十五代孫據漢封 都鄉侯徙居九江明萬歷二十三年奉  旨建祠特  祀後祠之頭門三省堂啟聖寢室被焚 國朝康熙六年知  府陳謙推官金光房德化縣知縣張應午捐資重建乾隆十 ","54卷 ╱ (清) 達春市修 (清) 黄鳳樓纂 ╱ 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00358,江西,宜春,"(民國) 萬載縣志",民國,1911,1949,391,"卷二之三 372-435 ╱ 營建 372-435 ╱ 祠廟 372-435 ╱ 公園 372-435 ╱ 塋墓 372-435 ╱ 寺觀 372-435 ╱ 塔 372-435 ╱ ","省城萬壽宫惠民門外裹洲道光庚子縣同人堂油號捐助地基首事劉利士 等邀合縣士周倡捐并募同郡樂創建殿前戲臺兩廟複閣後爲公所左有 棧房背面馬頭合郡行旅便之 劉猛將軍廟二 城内福壽坊并祀財神三區朱溪橋 白鶴祠蓮溪橋頭合鄉眾建 雙忠廟城内武廟左側前志載爲江東廟謂秦石固行祠邑拔貢辛汝驤見其 誥軌云是雙忠廟祀唐張廵許遠有題詠 蔚烈廟二十四都二啚紫石堝祀文曲武曲 顯庸廟周家源馬蹄㘭祀魯班 康袈公園縣市郭家橋頭花園裡占地約十畝四圍有牆 大同公園大稽召角禹王宫久頺廢就遺址改闢 潭埠公園潼埠河濱  以上五起新編  死欲速析吾聞之矣從古知名之士後人登其鄧弛每不勝憑弔 ","12卷 ╱ (民國) 張薌甫修 (民國) 龍賡言纂 ╱ 民國二十九年刊本"
00361,廣西,貴港,"(民國) 桂平縣志",民國,1911,1949,2115,"卷四十 1706-2214 ╱ 列傳七 1706-2214 ╱ 文録三 2089-2181 ╱ 壇廟之文 2089-2181 ╱ 紀文四 2089-2181 ╱ 卷四九 2089-2181 ╱ ","之叛有馬公雄鎭傅公宏烈殉難爲最著及來守潯州郡始 深悉劉公守城之功與死難之烈胡公南藩謂爲張巡許遠 之在雎陽不是過也公生平居官及死難事前人紀之最詳 獨惜祠宇頽敗垣折而屋穿矣乃鳩工因舊地一新之以妥 公忠藎之神因思公率四子同日死無毫髮瞻顧光耀史乘 繼公而守是郡者復嵗以馨香報公及公子從祀公之身無 憾於生前公之靈應亦無憾於殁後矣大功既畢乃爇香一 柱拜公於階下以展敬服之忱云爾是爲記    新建潯郡劉猛將軍廟 清文       陳肇波 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古者既祭先嗇司嗇復春祈秋報 ","59卷 ╱ (民國) 黄佔梅修 (民國) 程大璋纂 ╱ 民國九年鉛印本"
00364,河南,周口,"(民國) 淮陽縣志",民國,1911,1949,248,"卷四 238-285 ╱ 民政上 238-285 ╱ 建置考 238-285 ╱ 城池 238-285 ╱ 官署 238-285 ╱ 壇廟 241-285 ╱ 財賦志 238-285 ╱ 民國丁銀徵解 238-285 ╱ 契税 238-285 ╱ 雜税 238-285 ╱ 卹政 238-285 ╱ 黨務 238-285 ╱ 實業 238-285 ╱ 自治 238-285 ╱ 交通 238-285 ╱ 郵政 238-285 ╱ 舊兵制考 238-285 ╱ 民國兵制 238-285 ╱ ","文昌宫 在城東門内 嘉慶九年知縣張世濂紳士趙萬里 等創建二十二年知縣李振翥重修   歲以春秋仲月諏吉祭二月三日加祭一次 禮同 關廟  廟制正殿南向三楹東西屋各三間又各二間殿東正房三間殿西如之山門三間東西並列兩門  前爲照壁後院正樓南向三間樓東西各三間周垣繚之前殿祭帝君後樓祭帝君三代又文廟聖  域門外一今廢新站集一又  梓潼廟在衞東小巷久廢 魁星閣 在城東南隅垣上 康熙二十年知州蕭國弼重建乾隆十九年生員王午成等募修邑 人李振綱塑像嘉慶十四年知府昌宜泰紳士趙萬里等重修光緒  十年知縣焦  思濬復修   歲以祭文廟日祭 八蜡廟 在城北門外洪福寺東偏 舊在東門外乾 隆年間移建   歲以冬至踰三戌日祭  廟制正殿南向三楹神牌八曰先嗇曰司嗇  曰百種曰坊曰水庸曰農曰郵表畯曰貓虎 劉猛將軍廟 在城北門外八蜡廟内 乾隆九年知 縣許佩璜建   歲合祭於八蜡廟中 金姑娘娘廟 在城北門外 道光六年八月增 設於八蜡廟左   歲與八蜡同日祭 ","8卷 ╱ (民國) 鄭康侯修 (民國) 朱撰卿纂 ╱ 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00374,河南,洛陽,"(民國) 新安縣志",民國,1911,1949,199,"卷二 103-220 ╱ 輿地 103-220 ╱ 位置 103-220 ╱ 沿革 105-220 ╱ 山水 103-220 ╱ 古蹟 166-220 ╱ 第二冊 103-220 ╱ ","  一在石井街東現為初級小學地址   一在清凉樹口清道光間重修   一在石寺街明萬暦清嘉慶咸豐間均重修現為第十一   小學校校址   一在横山村清康熙間建 湯王廟 在北冶鎮始建失考清嘉慶間重修   一在石井街清代屢有重修現為保衛團佔用 城隍廟 在縣治東現設為第一完全小校 火神廟 在城南門外明嘉靖間建清雍正乾隆間均重修 劉猛將軍廟 在函谷闗東清雍正間建乾隆間重修今毁 ","15卷 ╱ (民國) 李希白修 (民國) 李希白纂 ╱ 民國二十七年鉛印本"
00374,河南,洛陽,"(民國) 新安縣志",民國,1911,1949,345,"卷四 322-396 ╱ 職官 322-396 ╱ 職官表 323-396 ╱ 第四册 322-396 ╱ ","衡體節 詳宦 蹟        楊毓倬 乾隆五十八年任 見九龍廟匾額 楊懷斗 蒲城舉人乾隆五十 二年任見關帝廟碑  費 震 仁和人乾隆五十八 年任見火神廟碑 楊懷斗 乾隆五十 九年再任      徐秉懿 詳宦 蹟 ○ 鯉 姓缺嘉慶十年任 見九龍廟匾額   温汝霖 嘉慶二十三年 任見火神廟碑 張歩雲 道光元年任 見九龍廟碑     秦伯度 道光六年任見 劉漢間匾額 高槐業 大興舉人道光七年 任見芝泉書院碑  胡○○ 名缺見芝 泉書院碑 陳桂齡 粤嶠人道光十一 年任見九龍廟碑   閻應德 道光十一年任 見關帝廟碑 陳新之 萬縣舉人道光十 六年任見文廟碑   勞逢源 仁和進士道光十 八年任見文廟碑 劉家龍 進士道光三十三年 任見劉猛將軍廟碑  馮 森 詳宦 蹟 慶 安 咸豐六年任 見城隍廟碑     牛應泰 咸豐七年任 見關帝廟碑 ","15卷 ╱ (民國) 李希白修 (民國) 李希白纂 ╱ 民國二十七年鉛印本"
00374,河南,洛陽,"(民國) 新安縣志",民國,1911,1949,350,"卷四 322-396 ╱ 職官 322-396 ╱ 職官表 323-396 ╱ 第四册 322-396 ╱ ","汪藻思 道光十一年任見 侯溝闗帝廟碑   沈慶恩 大興人道光十八 年任見文廟碑 張金荃 咸豐元年任見 重修監獄碑    蔡光潾 咸豐九年任見重 修劉猛將軍廟碑  徐廷逹 字雲樵咸豐 十年署任     邢光祖 字森如咸豐十一 年署任見知縣 張金荃 同治元年再任 後陞浙江知縣    王 澐 同治三 年任 張麟書 同治六 年任       李文熊 同治八年任復 陞本縣知縣 葛兆華 詳宦 蹟        孫 珠 同治十 年任 裕 芬 同治十 年任       蕭長齡 字叙堂大興人 同治十一年任 江廷濟 同治十 二年任       蕭長齡 光緒三 年再任 伍慶雲 光緒九 年署任       鄒洛夀 光緒九 年代理 柴宗琦 字亦韓光緒 十一年任     蕭長齡 光緒十一年復 任後卒於官 ","15卷 ╱ (民國) 李希白修 (民國) 李希白纂 ╱ 民國二十七年鉛印本"
00374,河南,洛陽,"(民國) 新安縣志",民國,1911,1949,357,"卷四 322-396 ╱ 職官 322-396 ╱ 職官表 323-396 ╱ 宦蹟 353-396 ╱ 第四册 322-396 ╱ ","    汛署改把總為外委 舊 志 光緒三十二年裁 舊 志 田 科 康熙八 年任       牛興朝 洛陽人雍 正八年任 楊起鳳 洛陽人雍正 十一年任     郭蘭生 洛陽人乾 隆元年任 張 禮 洛陽人乾隆 十一年任     王巨卿 洛陽人乾隆 十四年任 許 申 滎陽人乾隆 二十二年任     孫大來 洛陽人乾隆 二十三年任 王洪智 河内人乾隆 二十四年任     何 道 河内人乾隆 二十五年任 王 柱 河内人乾隆 三十年任     王 榮 乾隆三十三年 任見火神廟碑 祝龍圖 乾隆五十九年 任見火神廟碑    向世雄 嘉慶二十三年 任見火神廟碑 張廷貴 嘉慶間任見 文昌宫碑     閻廷祥 河内人道光十八 年任見文廟碑 楊登魁 懷慶人咸 豐間任      孫徳韜 咸豐九年任見 劉猛將軍廟碑   ","15卷 ╱ (民國) 李希白修 (民國) 李希白纂 ╱ 民國二十七年鉛印本"
00395,廣西,玉林,"(光緒) 鬱林州志",光緒,1875,1908,132,,"   忽折而北爲豸嶺然後跌入城阜長二里餘附近多    叢塚塟焉上有東嶽廟劉猛將軍廟 新 增   高岡嶺城東五里自榜山至此十里突起土阜形家以    爲州城龍脉所在上建天后廟   石牛在城東八里棠梨垌石牛村有石如牛眠歲旱殺    牛祀之取血和泥塗其背即得雨 考石牛亦 見貴縣志   榜山城東北二十里左爲白鳩江右爲清灣江前爲    嶺後爲容山有石壁高十餘丈色如頳側寛數十丈    俗名掛榜山   頭嶺城東十八里在掛榜山前嶺形如頭項肩皆 ","20卷 ╱ (清) 馮德材修 (清) 文德馨纂 ╱ 清光緒二十年刊本"
00401,河南,周口,"(民國) 項城縣志",民國,1911,1949,835,,"  儀注 一獻前後行一跪三叩首禮   祝文 於惟尊神實司歲功驅蝥斂螣五穀乃豐茲當歲禴虔   具犧牲神其保佑惠此生靈 劉猛將軍廟 雍正三年  詔旨特祀與八蜡同 蔣師轍鹿邑 志云祀猛將  軍劉承忠從直隸總督李維鈞之請也謹按禮部則例神元時  官指揮能驅蝗元亡自沈於河世稱劉猛將軍會典通禮並同  又按亳州志雍正二年兩江總督奏劉猛將軍以驅蝗著有靈  異請封揚威侯令州縣建廟是今之所祀確非劉錡不必引怡  菴雜錄自闢疑竇也至或云劉宰或云劉鋭  則前賢已有非之者附會之談益無足辯已   每歲正月十三日冬至後等三戊日祭   祝文 上贊帝德下惠生民時和年豐蝻蝝不興茲值歲暮式   薦明馨神其昭格庶幾鑒歆 火神廟 在蓮溪書院西   每歲正月十三日祭 項舊以正月 初五日祭 ","32卷 ╱ (民國) 張鎮芳修 (民國) 施景舜纂 ╱ 清宣統三年石印本"
00403,河南,洛陽,"(光緒) 宜陽縣志",光緒,1875,1908,329,,"   邑厲壇 在城北關 有祭文碑    文廟    城隍廟 在城中街修於明嘉靖戊午至  國朝順治間 知縣羅爾重修乾隆辛未知縣張銓又重修至癸    酉知縣楊大崐復勸令閤邑紳耆士庻協力鳩工迄於    丙子三月竣事大殿五間獻殿三間寢樓五間東西廊    房二十間山門三間舞樓三間二層山門三間左右廣    生殿黄籙堂各三間西    厦房五間道會司所        闗帝廟 一在城内縣署 東一在城東闗    劉猛將軍廟 在城東闗雍正二年 知縣沈至德奉文建    文昌廟 在明倫堂東     火神廟 在城西關外 曰南丹宫    龍王廟 一在城西門裏一在 縣署一在夀安山頂 ","16卷 ╱ (清) 謝應起修 (清) 劉占卿纂 ╱ 清光緒七年刊本"
00427,河南,許昌,"(民國) 鄢陵縣志",民國,1911,1949,720,,"  設建設局二十一年杪裁局併科改設民生工廠 八蜡廟   施志八蜡廟在東門外雍正三年邑人周永募修乾隆五   年生員蘇元炳募貲重修乾隆十九年知縣張繩祖重修每   歳春秋上戊日統祭八神 先賢 司書 農 □表□ □□ □ 水□ 昆蛊  按   民國十六年祭廢廟改設學校 劉猛將軍廟   施志劉猛將軍廟附八蜡廟祭祀同 文獻志按續河南通   志云劉猛將軍祠相傳姓劉名鋭即宋名將劉錡弟殁而爲   神驅蝗江淮間有功雍正十二年奉文建祠黄左田壹齋集 ","30卷 ╱ (民國) 靳蓉鏡修 (民國) 王介纂 ╱ 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00430,河南,南陽,"(光緒) 南陽縣志",光緒,1875,1908,257,,"龍神廟在府城北 通 志 同治中移建府治東 故爲紫 山書院 府城隍廟在縣文廟東詳府志 明王鴻儒有重 修城隍廟記 縣城隍廟在縣治東北明建 國朝同治元年粤匪圍 城既解縣人言神實護之巡撫以 聞有 詔加封靈 顯二字並 頒德昭西鄂額遂新其廟 馬神廟在縣城隍廟西 几蜡廟在縣東北古城外 舊志 通志 劉猛將軍廟在其側今 圯待葺 乾隆二十年 詔停八 蜡祀獨祀劉猛將軍 旗纛廟在總兵署 舊志在 衛門内 蕭曹廟在府治左 舊爲通 判署 ","12卷 ╱ (清) 潘守廉修 (清) 張嘉謀纂 ╱ 清光緒三十年刊本"
00439,山東,濱州市,"(民國) 鄒平縣志",民國,1911,1949,365,,"劉猛將軍廟 在黃山   祭以春秋仲月豕首一 伏生祠   在城東北十八里祀秦博士伏生及伏生女漢晁   錯配享祠創始無徵舊志可考者自元始   祭以春秋仲月羊一豕一 元至順二年縣尹曹叔明重修   張起巖記恭秦焚滅經籍欲愚黔首黔首固未可   愚祗自愚以速滅亡而經籍之在人心者如日月   之揭乎天固亦不可得而滅也噫秦灰已冷漢業 ","18卷 ╱ (民國) 欒鍾垚修 (民國) 趙仁山纂 ╱ 民國三年修二十二年刊本"
00462,江西,撫州,"(光緒) 撫州府志",光緒,1875,1908,1069,"卷十七 1019-1074 ╱ 壇廟 1019-1074 ╱ ","  必經見理不必天地有主於使人趨善避惡已矣金碧   輝煌奪人耳目覩者靡不人人毛髮豎淋淋驚汗下也   可以徵天理之在人心者未嘗亡矣茲舉也雙峰捐俸   倡義而莊君力相其成寢堂清穆門屏巍然齋戒有室   而又飾以黝堊繚以周垣制度森嚴規模軒豁裒然一   邑奇觀神靈攸奠民休益隆猗與美哉告成萬厯庚辰   季秋之朔 劉猛將軍廟在兵備府舊址咸豐十年知縣周溯賢重修 忠義總祠在梧桐街祀殉難士民右厢附祀殉節婦女 王艾二公祠在梧桐街祀王安石艾南英 周諸二公祠在學宫之前祀明知縣周相諸大倫 ","86卷 ╱ (清) 許應鑅修 (清) 謝煌纂 ╱ 清光緒二年刊本"
00480,天津,NULL,"(民國) 靜海縣志",民國,1911,1949,599,,"劉 潤字膏亭庠生訓河新河鎭忽聞母張染疫劇遄行    於海岸捷徑經中堂窪無人迹之曠野夜入荆棘中凡八    十餘里抵家母見驚喜汗出病愈後父母殁俱廬墓三年    姊妹與諸甥依以安業設立義館助寒士膏火應試路費    嘗變產捐修文廟與文昌魁星二閣劉猛將軍廟嘉慶十    四年減河水決自備樁席率鄕人指畫堵築三日得合後    山東饑民北走獨設粥廠於唐官屯閱三月邑令孫某已    陞廣西知州因虧空羈留為彌補八百餘金又汪某丁艱    公私交迫力助數百金俾得回籍義行多類此 侯清泰武舉人道光三年歲大饑與武舉侯元泰監生侯元輝 ","不分卷 ╱ (民國) 白鳳文修 (民國) 高毓浵纂 ╱ 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00490,寧夏,玉樹,"(民國) 朔方道志",民國,1911,1949,257,"卷之五 234-299 ╱ 建置志 234-299 ╱ 壇廟 234-299 ╱ 寺觀 234-299 ╱ 保寨 234-299 ╱ ","文廟 在城東南隅  關帝廟 在城 北 文昌閣 在城西頽圮多 年現移祀書院 龍王廟 一在城西一在城西 南三十里青銅峽口 禹王廟 在城西南三十 里青銅峽口 地藏 廟 在城 西北 劉猛將軍廟 在城 西 桓候廟 在城 東北 三光廟 在城 西北 藥王廟 在城 北 老君廟 在  城 北 娘娘廟 在城 西南 名宦祠 在學 宫内 鄉賢祠 在學 宫内 劉忠壯公祠 在城南祀謚忠壯湘軍 統領劉松山字壽卿 簡勇節公祠 在 城 東南祀謚勇節統領楚 軍提督簡敬臨字紹雍 昭忠祠 在城西南蜀軍統領雷正綰黄鼎皖軍統領金運 昌奉旨合建以祀蜀皖官弁死於馬化漋之亂者 牛首寺 在城西三十 里牛首山 米谷寺 在城西 南八里 百塔寺 在城西南三十里青銅峽口共一百八 塔相傳創始於宋今尚煥然一新亦古 蹟 也   鹽池縣 ","31卷 ╱ (民國) 王之臣撰  ╱ 民國十五年鉛印本"
00495,廣西,桂林市,"(民國) 陽朔縣志",民國,1911,1949,577,,"甘將軍祠 在縣西五里天馬山下久廢 盤古廟  在縣東北五十里降村後龍尾嶺上如遇天旱附近村民皆至此祈兩廟現存 壽聖祠  在縣西二十五里金泉山下久廢 神女祠  在縣東北七十里雲源山下久廢 劉猛將軍廟 在縣署西街道光十三十四十五等年蝗災建廟奉祀清乾隆間頒賜方社效   靈四字後廢旋移白鶴祠今廢 膏澤祠 在膏澤峰下宋慶暦間邑令陶弼建且詠以詩宋乾道間縣令唐光重修並撰碑今   廢碑亦無存 茅公祠 茅公諱坤府江兵備道嘉靖三十一年征平鬼子岩等巢有功於朔立祠祀之邑人   蘇朮有記 朱侯祠 左舊學宫左祀明主簿朱攀麒成化間廣西臬憲范鏞命知縣楊綱建吴玉有記    亭宅 ","10卷 ╱ (民國) 張岳靈修 (民國) 黎啓勛纂 ╱ 民國二十五年石印本"
00497,廣西,南寧,"(民國) 隆安縣志",民國,1911,1949,217,"卷四 205-243 ╱ 建置考 205-220 ╱ 城池 205-220 ╱ 廨署 206-220 ╱ 學校 207-220 ╱ 兵防 212-220 ╱ 壇廟 215-220 ╱ 寺觀 217-220 ╱ ","鄕賢祠在文廟大成門之右 同上  高公祠在城西横街咸豐十年 案志稿誤作 二年今考正 建祀知縣高延祉左右兩廊附祀歷年殉難紳民義勇置 田八十二畝每年輸粮銀五兩一錢 參志稿 及採訪 節孝祠在城内西角雍正二年建 謝通 志 日久傾圮回治間改建高公祠祠右有節孝總坊 志稿  劉猛將軍廟在高公祠右 志稿  案在高 公節孝兩祠之間 咸豐四年知縣邱玉璋建 據碑  今毀 採訪     寺觀 觀音廟在城東一里 府志  即興隆寺 採訪  興隆寺在城東一里明傾圮康熙十年知縣杳繼甲把總 常武捐修二十一年重修復圮廢 府志  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嘉慶六年修 據寺碑  北帝廟在城西北河岸 府志  三界廟在城東北 案□誤作西 北今改正 瀕河明已傾圮康熙十年知縣查繼甲駐防把總常武捐修 同上  北帝廟在城東南七十里雷霆墟 大王廟在城東南八十里李梁村 霸羅真武廟在城南六十里 ","6卷 ╱ (民國) 劉振西纂修  ╱ 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00505,河北,保定,"(咸豐) 定州續志",咸豐,1850,1861,176,"藝文 151-254 ╱ 記 151-254 ╱ 說 151-254 ╱ 傳 151-254 ╱ 序 151-254 ╱ ","  卽殱盡嵗告有秋余感神之佑益悚然於祈祝報賽   之不可無其所也爰改建 八蜡神廟於州城之天慶觀與劉猛將軍廟相後先亦   謂保護田禾之功明神庶相與有成也正室列楹三   院門四闈垣計長五十有餘丈一律崇固神則先嗇   司嗇田畯郵表畷猫虎堤防水庸昆蟲遵禮經也肖   像以奉標以木主崇廟貌也工始於戊午二月朔越   兩月而告竣落成之日四民輻輳觀者稱樂自此朔   望謁廟必親至著爲常禮戊嵗飛蝗又作獨州境三   時不害僉以爲衆誠感孚受福不那云是役也非僅 ","4卷 ╱ (清) 汪鳴和撰  ╱ 清咸豐十年刊本"
00508,河北,石家莊,"(民國) 高邑縣志",民國,1911,1949,50,"卷一 41-77 ╱ 疆域 41-65 ╱ 沿革 41-65 ╱ 位置 43-65 ╱ 區域 44-65 ╱ ","毅公爲記淸順治十一年知縣張文熙重修乾隆間又重修邑人李績芳爲記光緒十七年知縣王 華淸又增修之民國成立廢今改設商場歸建設局管理 土地祠 在典史署東今廢 八蜡廟 在城隍廟西今廢 劉猛將軍廟 在八蜡廟西淸雍正二年建乾隆間重修今廢 關帝廟 有五一在東門外淸同治七年邑人李鳴條重修一在西門外一在南關一在北門外一 在西驛頭村西門外之廟明萬曆間知縣晋承命重修趙忠毅公爲記淸乾隆間知縣李冕移於乾 明寺西並建三代祠民國初有關岳合祀明令並祀岳武穆於内名爲武廟在西驛頭村者邑人公 建李綿芳爲記 龍王廟 在西門外二里邑人趙廷弼重修趙忠毅公爲記光緒十六年邑人焦邦選等又重修今 作第一工廠 馬神廟 有二一在城隍廟東一在縣署内東北今俱廢 倉神廟 在縣署大門内東偏今廢 文昌祠 在城上東南隅明萬曆中知縣晉承命建邑人郭實爲記淸乾隆間知縣宮書禧移於南 ","12卷 ╱ (民國) 王天傑修 (民國) 宋文華纂 ╱ 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
00517,河北,石家莊,"(民國) 元氏縣志",民國,1911,1949,36,"疆域 20-71 ╱ 附縣境全圖 20-71 ╱ ︵一︶沿革 20-71 ╱ 附城池公署官舍壇廟 21-71 ╱ 有圖 20-71 ╱ ︵︶分區圖 20-71 ╱ ︵2︶區轄村鎭表 20-71 ╱ ︵3︶附舊志里社表 20-71 ╱ ︵4︶城廂村鎭集市表 20-71 ╱ ︵四︶面積 20-71 ╱ ","  宮三間大門三間雍正十一年邑人胡文起將廟前木坊易爲石坊監生陳   濬等重修乾隆十二年重修十八年有關帝三代名字來歷碑係知縣孫坦   立咸豐九年重修有碑同治五年添修禪院大門一座過庭三間北房九間   有碑春秋仲月戊日並五月十三日祭  按乾隆志南門外舊有關帝廟崇禎十一年井陘兵備道楊本鍼捐金議修  陞任不果寄金於庫十五年知縣董有聲糾衆重修復創建正殿三間串廊  三間寢宮三間東西廊各五間大門三間僧房一  所東有園地四畝三分五釐五毫今祭拜主城内 八蜡廟 舊在東門外路南知縣劉從仁改建東嶽廟左有碑嘉慶八年道光   五年重修道光二十八年重修有碑銘在廟東墻係知縣劉寶楠撰文同治   十二年重修 劉猛將軍廟 在八蜡廟内附 馬神廟 在東門外西北隅馬廠中乾隆五十二年同治五年俱重修 東嶽廟 在東門外明初建正德十五年知縣王鼎嘉靖三十一年知縣周居   魯三十九年知縣成守節萬曆十一年知縣劉從仁天啓四年知縣臧爾令 ","不分卷 ╱ (民國) 王自尊修 (民國) 李林奎纂 ╱ 民國二十年鉛印本"
00542,河北,唐山,"(民國) 遷安縣志",民國,1911,1949,105,"凡例 9-130 ╱ 圖 9-130 ╱ 卷一至卷五 9-130 ╱ "," 神之光烈威靈或應夭時或檄吉夢或臨機而變或轉禍爲福受神之貺可謂渥矣尋徙薊門俾總兵事兼鎮重地愧亡 人  第感恩思奮抗疏爲公家忠計故輟於多議又不敢便安自營惟先重保障爲塹壘木樵接聯不絶二千里復飭部曲授中堅  諸校以諳肆擊之略一乃衆心罔奸旗鼓於茲五年所矣故烽燧將然而輒熄虜謀屢成而自伐幸得整暇躍馬而爲障徼之  設且禁科歛革虛冒率將吏歃血于壇坫令其秉心塞淵匪惟夙弊漸釐亦既狃怵其利神牖之庇盖日篤而時殷矣于是乘  風隙命將吏操畚鍾創茲祠以奠神居吉蠲而迓神馭儼然遵國制也取昔名將配之兩廡明類享也得如故事以次受脈崇  賓報也誓帥振旅類禡有地端戎紀也自茲以往繼光等務期無負此生一有犯詛自千禍適罔赦尤冀鑒此孤衷益植士愾  永弭封彊俾威稜日憺于沙漠三軍鼓舞臚驩騰歌以妥以侑永唯明神之假歌曰赫赫神明載之令典國家禋祀視昔丕顯  追惟南伐實神之靈茲率北師將犂虜庭廟字新開西郊肅肅簡帥講武于茲之陸貔貅十萬馬阜車堅有旆有旆有旗有旃  爲旌爲旅以練以組錦扛帛縿曰旒曰縷錯之物類象以天文麾下鼓之部署三軍明神在上成左或右申令止齊罔敢前後  廊廟仰止名將森森開我執事咸秉赤心志馳燕然身甘馬革毋爲神羞永光史册敢徼寵靈蠭旗不揚安攘有成天子夀昌  於萬斯年四夷賓服  翼翼帝室黄屋左纛 馬神廟  縣東南隅卽古先牧之神舊惟木主後塑以像明宏治十三年知縣張濟重建嘉靖中知縣王錫重修知縣韋文光 移置預備倉内以祀之隆慶中知縣隋府因舊址復修清康熙十一年知縣王永命修補同治十三年知縣韓耀光  復修  葺 財神廟  在縣東街路北現 設商會於廟内 八蜡廟  有二一在縣北門外里許舊在縣南明崇禎二 年知縣朱運泰移建今廢一在楊家崖在北 劉猛將軍廟  在東嶽廟東一 名蟲王廟今廢 ","20卷 ╱ (民國) 滕紹周修 (民國) 王維賢纂 ╱ 民國二十年鉛印本"
00546,河北,刑臺,"(民國) 任縣志",民國,1911,1949,158,"卷之二 123-185 ╱ 建置 123-185 ╱ 公署 133-185 ╱ 學宮 140-185 ╱ 壇廟 152-185 ╱ ","劉猛將軍廟在八蜡廟前殿雍正二年奉文建光緒十四年重   修   按通禮云祀承忠他書皆作劉宰雍正二年從總督李維鈞   請 詔特祀而碑記云劉猛將軍生前善捕蝗殁而人懷其   德奉之爲神是說也流傳已久特未詳其所據耳 城隍廟在城内東街明宣德四年縣丞章得中重建景泰七年 知縣劉譽建寢殿成化十三年知縣吳黼又崇廣之 廟基長南 北五十五 步寬南十二步中 十五步北十八步 嘉靖初年知縣陳璣捐俸建修未竟而去萬 歷八年邑人踵成之正殿旁祠前門後寢共五十九楹三十二 年重修寢殿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余鼎新九年知縣季芷乾 ","8卷 ╱ (民國) 謝昺麟修 (民國) 王億年續修 ╱ 民國四年鉛印本"
00552,河北,滄州,"(光緒) 吳橋縣志",光緒,1875,1908,396,"卷三 380-455 ╱ 建置志中 380-455 ╱ 壇廟 380-455 ╱ ","劉猛將軍廟合建在南門外東南關街路北用大王廟地基與 大王神位並祀焉同治十三年署知縣倪昌燮順輿情建   舊制八蜡廟在西關外明萬厯三年邑人李㦤建久圯劉猛   将軍廟在東南關創建莫考嵗久盡圯  國朝咸豐七年知縣金元恭改移建八蜡廟於南門外大王廟東   徧廢基移建劉猛將軍廟於城隍廟内二門西徧今合建一   廟大殿南向三間分祀三神殿前爲山門門前爲照壁繚以   周垣  謹按蜡祭始於伊耆氏而流傳既久荒遠難稽乾隆十年廷  臣有議修復者奉 持旨停罷但各府州縣舊有廟祀春秋報賽順民俗以祈神佑未   便廢撤亦有其舉之之義也 ","12卷 ╱ (清) 倪昌燮修 (清) 馮慶楊纂 ╱ 清光緒元年刊本"
00552,河北,滄州,"(光緒) 吳橋縣志",光緒,1875,1908,656,"卷六 502-804 ╱ 官政志 502-673 ╱ 職官表 502-673 ╱ 政蹟 539-673 ╱ 慶典 616-673 ╱ 祀典 616-673 ╱ 禮節 626-673 ╱ 卷七 502-673 ╱ ","劉猛將軍廟   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馬王廟   春秋仲月上戊日及六月二十三日祭         土地祠   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魁星閣   春秋仲月上丁日祭 范公祠   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12卷 ╱ (清) 倪昌燮修 (清) 馮慶楊纂 ╱ 清光緒元年刊本"
00556,河北,保定,"(民國) 新城縣志",民國,1911,1949,81,,"  八蜡廟 在南關 祀先嗇司嗇農郵春畷貓兎坊水庸昆虫   劉猛將軍廟 附八蜡廟歲春秋致祭   舊志按雍正間奉敕建廟通志載神爲南宋劉宰金壇人仕至浙東倉司幹   官卒謚文清正直爲神驅蝗保穡人以猛將軍稱之又怡菴雜錄載宋景定   四年敕封故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宫淮南江東浙西制置使劉錡爲楊威侯   天曹猛將之神蘇州府志云神名鋭錡弟殁爲神驅蝗有功景定中建廟三   說不同降靈錄則云名承志吳川人授指揮適江淮飛蝗   徧野揮劍逐境外元鼎革沈於河遂授猛將之號清因之   馬神廟 在縣署西 歲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舊志按周禮校人春祭馬祖夏祭先牧   秋祭馬社冬祭馬步盖四時各有祭焉   清邑令髙基重祭馬神祠記文云物之剛健者惟馬蓋龍之亞故曰天行莫   如龍地行莫如馬易象乾震爲龍皆又爲馬其理同也是故馬之於人其用   莫大焉上古乘馬致遠止以駕車中古戰陣咸用車郵傳乃參用騎孔子曰   置郵而傳命置爲驛郵爲馹驛者駕車馹者人跨馬也馬之用雖廣而戰陣   郵傳特重故歷代以畜牧爲要務漢初内郡之馬阡陌成羣唐開元中馬若   雲錦夫馬之蕃庶必其養之善用之舒未有不源於愛惜者也昔漢武帝發   車二百乘迎渾邪降王以民馬不具怒長安令内史汲黯諫上翻然悔之北   魏太武帝畋於河西詔以肥馬給獵騎尚書令古弼悉以弱馬給之他日復 ","24卷 ╱ (民國) 張雨蒼修 (民國) 王樹枬纂 ╱ 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00560,河北,刑臺,"(光緒) 刑臺縣志",光緒,1875,1908,230,"卷之二 154-271 ╱ 建置 154-271 ╱ 城池 154-271 ╱ 衙署 164-271 ╱ 學校 176-271 ╱ 壇廟 223-271 ╱ ","   四十六年知縣王大受天啟五年知縣葛應斗崇禎四年知縣    趙秉衡九年知縣張懋爵相繼增修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張重齡康熙三年知縣蔣昶乾隆元年知    縣徐時作重修 舊 志 嗣後修葺無考至同治八年知縣陶雲錦重    修每嵗春秋仲月同祭於山川壇每厲祭則主之    八蜡廟舊在北門內萬厯十二年知府王守誠改建西關社稷    壇西每嵗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劉猛將軍廟 通禮云祀猛將軍劉承忠他書皆作劉宰 雍正二年詔特祀從總督李維鈞請也 雍正二    年知縣戴天球建在八蜡廟中祭與八蜡同日    馬神廟在太僕寺西明末燬於火順治十六年知縣張重齡重    修康熙五十八年知縣楊文魁重修今廢祭於龍岡驛中    衙神廟在儀門外左堂三楹康熙二年知縣邵庭梧重修 ","8卷 ╱ (清) 戚朝卿修 (清) 周祜纂 ╱ 清光緒三十一年刊本"
00570,浙江,嘉興,"(乾隆) 海寧州志",乾隆,1735,1796,1457,"卷之十 1379-1463 ╱ 循吏 1415-1463 ╱ ","  兵需辦馬匹琪慎選調良解赴軍營長途絡繹無一   瘦斃 特擢慶遠知府琪益務實心行實政如治邑   時以病卒官   年五十有五   俞調元 字祇文號燮齋兆岳孫幼通敏工書法舉乾隆 丙辰鄕試初官山東登寧永阜兩場大使遇旱   蝗督捕甚力爲文禱劉猛將軍廟煌不爲災又嘗親   勘濼水漂没田禾馬驚墮水滅没數里遇土人救得   免遠近傳爲至誠所感調益昌庫大使膺特薦留東   陞用署長清令地當孔道閭閻供應一切悉罷之實   授濟陽廉能爲東省最大計卓異陞刑部奉天司主   事特旨引 見記名旋發山西補汾州府知府汾   素稱劇郡調元御僚屬士民一以開誠布公無不感   奮臨邑湫河爲患舊堤就頽調元詣臨周覽形勢倡   捐增築環城如虹籍以鞏固修葺學宮及西河書院   聚生徒其中朔朢必親課之署冀寧驛傳道清慎尢   著年六十   一卒官   陳 望 字雲曕號慕園乾隆丙辰舉人選安吉州學正 蒞任謁 文廟見頽塌甚積俸捐修并葺書院 ","16卷 ╱ (清) 戰效曾修 (清) 高灜洲纂 ╱ 清乾隆修道光重刊本"
00607,河南,周口,"(民國) 太康縣志",民國,1911,1949,104,"太康縣志總目 7-269 ╱ 卷首 7-269 ╱ 叙文 7-269 ╱ 圖片 7-269 ╱ 縣境全圖 7-269 ╱ 縣城圖 7-269 ╱ 河圖流 7-269 ╱ 修志館職員 7-269 ╱ 中山 7-269 ╱ 公園 7-269 ╱ ","  盧郭氏 耿蔣氏 張王氏 蘇李氏 馮楊氏 王孫氏 孫焦氏 王 孫氏 楊耿氏 王汪氏 李張氏 烈 婦 楊李氏 柳安氏 吕烈女 劉李氏 趙孫氏 范烈女 劉吳女 李 馬氏 張高氏 顧張氏 鄭江氏 翟汪氏 張王氏 楊南氏 王王氏 高孫氏 黄畢氏 戴李氏 張劉氏 李韓氏 烈女小劉李氏 烈女王 氏 烈女薛愛姐 烈女張桂姐 烈女軒轅氏 孝婦李郭氏 關岳合祠 民國三年奉文建按民國祀典此廟仿文廟兩廡 尙有從祀張飛等二十四人具詳通志茲不具載  劉猛將軍廟 舊 在 八蜡廟内乾隆三年知縣李綸 捐建正字三間移舉廟東今廢  二賢祠 舊在縣治東乾隆十年知縣宋士 莊移建西門内今改爲縣農會 王公祠 在文廟 後街  韓烈士祠 在北關萬歷 十一年建  顧公祠 在城南歲久傾圮僅存草 房一間覆像而已乾隆二 十五年武昌國倡率紳士鄭志麟張際恒等重建正宇 三間大門一座俱彩畫又建小房二間於西繚以牆恒   程公祠 在西大街 路北清嘉 慶六 年建  蕭公祠 二賢 祠改  郭公祠 在西大街路北清初建咸豐間重 修一次民國二十年重修一次  楊公祠 在 化 民臺東 南隅  張公祠 在西大街路北清 光緒甲辰年建  楊氏宗祠 在西大街路北 民國九年建  富公祠 在 西 門外十 方院西  劉氏宗祠 在西大街路北 民國十三年建  忠烈王公祠 在城内西南 隅縣政府街  舜帝廟 邑 中 ","12卷 ╱ (民國) 林鴻賓修 (民國) 劉盼遂纂 ╱ 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
00612,江西,上饒,"(同治) 萬年縣志",同治,1861,1875,318,"建置志 300-422 ╱ 壇廟 306-379 ╱ 卷之三 306-379 ╱ 公廨 306-379 ╱ 郡試院 306-379 ╱ 郡試館 306-379 ╱ 京城會館 306-379 ╱ 崇文堂 306-379 ╱ 興賢堂 306-379 ╱ □貴堂 306-379 ╱ 輔文堂 306-379 ╱ 田附各堂後□ 306-379 ╱ 鄉都 306-379 ╱ 市㕓 306-379 ╱ 坊巷附 306-379 ╱ ","   看黄焚十年曾識佩刀才帶得春風馬上來琴拂午    窗花氣潤箸籌前席柳營開魂辭西子湖邊月血染    南陵陌上苔怕向芝山高處望夕陽衰草不勝哀    劉猛將軍廟在 上諭亭西道光十六午蝗蟲人境    首士董士文等捐貲捕蝗邑令張宗裕有記    昭忠祠在東門正街同治三年合邑新建邑人黄維    藩劉一桂俱有記    節孝祠在東關内向係劉曰梅吳正誼胡海程奎劉    芳劉獻廷六姓共建同治七年合邑重修按邑志舊    節孝祠在學宫西南久廢所祀貞女節婦俱請入新 ","12卷 ╱ (清) 項珂修 (清) 劉馥桂纂 ╱ 清同治十年刊本"
00616,河北,保定,"(乾隆) 唐縣志",乾隆,1735,1796,130,"卷之二 111-152 ╱ 建置志 111-152 ╱ 地池 111-152 ╱ 公署 112-152 ╱ 學宫 117-152 ╱ 祀典義學附 111-152 ╱ 壇廟 128-152 ╱ 祀典附 128-152 ╱ 倉庚 111-152 ╱ 塜墓附 111-152 ╱ 義田 111-152 ╱ ","    豕一羊一帛一    劉猛將軍廟 在南城門内雍正二年奉  勅建歲久頽廢乾隆五十一年秋署知縣黄文蓮倡捐重     建有記    城隍廟     羊豕祭品帛與十哲同    闗帝廟 在菩提寺西北隅乾隆五十一年十月     疾風大作拜殿傾頽正殿西牆亦漸圮五十□     年春署知縣黄文蓮倡捐商民樂輸重建有□     春秋上戊日仲夏十三日致祭牲用大□    文昌祠 舊在常平倉内乾隆二十五年□□□ ","10卷 ╱ (清) 吳泰來修 (清) 黄文蓮纂 ╱ 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00616,河北,保定,"(乾隆) 唐縣志",乾隆,1735,1796,430,"卷之九 381-561 ╱ 藝文志 381-561 ╱ 碑記 381-561 ╱ 卷之十 381-561 ╱ 藝文志 381-561 ╱ 奏疏 381-561 ╱ 墓誌 381-561 ╱ 賦 381-561 ╱ ","   人之寃雪以今視昔吏之才識雖殊而神鑒匪遥    見微知著後先一也邑士民請紀其事夫人晝佑    夜爲禍福倚伏莫非受攝於神挈挈焉一端是録    毋乃隘甚然易有之刑罰清而民服豫之義也神    道設教而天下服觀之義也從古來耳目不經之    事往往記載流傳以聳民聽是亦驅而之善之一    術也爰叙其巓末於石今而後尙有作姦胎䯈巧    掩著以冀逃法綱者乎可以惕然省矣     重修八蜡廟劉猛將軍廟記 黄文蓮    蜡饗肇於伊者氏禮經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    注以爲所祭有八神也孔疏八蜡先嗇一司嗇二 ","10卷 ╱ (清) 吳泰來修 (清) 黄文蓮纂 ╱ 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00616,河北,保定,"(乾隆) 唐縣志",乾隆,1735,1796,431,"卷之九 381-561 ╱ 藝文志 381-561 ╱ 碑記 381-561 ╱ 卷之十 381-561 ╱ 藝文志 381-561 ╱ 奏疏 381-561 ╱ 墓誌 381-561 ╱ 賦 381-561 ╱ ","   農三郵表啜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蟲□□王    氏肅分猫虎爲二無昆蟲或疑昆蟲害苗不□秦    □□非祭昆蟲祭司昆蟲之神也功在稼穡故□    □□之我 □□正二年奉 勅特建劉猛將軍廟並著祀典降神録載神名承忠吳川    人元末授指揮弱冠從戎兵不血刃盗賊鼠竄適    江淮千里飛蝗遍野揮劍追遂須臾蝗飛境外後    因鼎革自沉於河有司奏請授猛將軍之號自其    生時已能爲民禦灾捍患殁而爲神益著靈異我    不知古之司昆蟲者何如神仗將軍之靈直可使 ","10卷 ╱ (清) 吳泰來修 (清) 黄文蓮纂 ╱ 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00616,河北,保定,"(乾隆) 唐縣志",乾隆,1735,1796,432,"卷之九 381-561 ╱ 藝文志 381-561 ╱ 碑記 381-561 ╱ 卷之十 381-561 ╱ 藝文志 381-561 ╱ 奏疏 381-561 ╱ 墓誌 381-561 ╱ 賦 381-561 ╱ ","   昆蟲母作矣唐邑八蜡廟三楹在城南百餘步歲    久漸圯南門内劉猛將軍廟棟宇傾頽不能蔽風    雨文蓮以丙子夏六月奉檄調署兹士未之任飛    蝗過境視事以後蝻孽萌生擈捕勿止爰偕僚屬    及紳士虔禱於神顧瞻廟貎惄然不安遂與正諭    石君司訓韓君署城守劉君分司馬君尉黄君謀    所以新之各捐俸錢爲之倡紳士咸樂輸得若千    金鳩工庀材計日落成蟲患遂息夫神無所不在    而廟固神所憑依也神得所憑依則降福所皆矣    繼自今田穉無害年榖順成唐民之邀福於神者    豈有涯哉因爲識其歲月而以樂輸姓氏書之□ ","10卷 ╱ (清) 吳泰來修 (清) 黄文蓮纂 ╱ 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00625,陝西,渭南,"(光緒) 蒲城縣新志",光緒,1875,1908,172,"卷五 163-179 ╱ 祠祀志 163-179 ╱ 廟 163-179 ╱ 壇 163-179 ╱ 宫 163-179 ╱ 祠 163-179 ╱ ","啟忠祠雍正三年追封王三代爲公建於關廟正殿東徧另有 圍牆 唐憲宗廟向例在城内北街關廟内遥祭 魏晉公廟在縣治南街即察院舊地乾隆五十年令寶祥建祀 魏謩舊志載謩奉差行縣巡蝗死百姓立廟據入祀典在縣南 堯村另建於此 劉猛將軍廟會典神名承忠爲元指揮能驅蝗元亡自沈於河 世稱劉猛將軍雍正二年奉 文廟祀當時未遑建附祭魏晉 公廟 龍王廟在縣治西 馬王廟在龍王廟東 名宦祠在文廟大成門左祀王阜以下十三人 ","13卷 ╱ (清) 王學禮撰  ╱ 清光緒三十一年印本"
00647,山東,濱州市,"(民國) 無棣縣志",民國,1911,1949,205,,"八蜡廟在西南關外迤北臺高一丈五尺祀先嗇司嗇水庸司農 司坊貓虎昆蟲郵表畷之神以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祭品帛一爵三羊一豕一簠簋各一籩豆各四香案一鑪鐙具祝 版供案上 祭文興農播穀禦災捍沴功被當時澤垂萬世伏願雨暘時若節 宣五氣佑我一方烝民乃粒尙饗 劉猛將軍廟在察院街北祀元指揮劉承忠歲以春秋仲月祭 將 軍 吳川人元末授指揮弱冠臨戎兵不血刃盜皆鼠竄適江淮千里飛 蝗蔽野將軍揮劍追逐須臾蝗飛境外後因鼎革自沈於河有司奏 請授猛將 軍之號 祭品帛一爵三羊一豕一簠簋各一籩豆各四香案一鑪鐙具 馬神廟在東關外迤南清順治七年重建光緒年重修會典每歲 九月初一日祭馬祖先牧馬社馬步之神今於春秋仲月上戊日 ","24卷 ╱ (民國) 侯蔭修 (民國) 張方墀纂 ╱ 民國十四年鉛印本"
00648,山東,濱州市,"(民國) 陽信縣志",民國,1911,1949,185,"卷之一 99-240 ╱ 輿 99-240 ╱ 圖 99-240 ╱ 全縣輿地總圖 99-240 ╱ 城鄉自治六區分圖 99-240 ╱ 縣立高級小學校圖 99-240 ╱ 私立高級小學校圖 99-240 ╱ 新化公學校圖 99-240 ╱ 朗秋公學校圖 99-240 ╱ 劉家閣公學校圖 99-240 ╱ 流波塢私立小學校圖 99-240 ╱ 輿地志 110-240 ╱ 疆域 111-240 ╱ 位置 110-240 ╱ 沿革 110-240 ╱ 山川 110-240 ╱ 道路 110-240 ╱ 橋梁 110-240 ╱ 城池 110-240 ╱ 建設故 110-240 ╱ 址附 110-240 ╱ 祠廟 110-240 ╱ 侯封 110-240 ╱ 坊表 110-240 ╱ 古墓 110-240 ╱ 古蹟 110-240 ╱ ","劉猛將軍廟在城内西北隅春秋二仲月致祭今廢    按王氏舊志云神為南宋劉宰字平國金壇人紹熙元年進    士仕至浙東倉司判官告歸隠居三十年卒謚文清以正直    為神驅蝗保穡而人以猛將軍稱之今考宰宋時有傳稱所    到多惠政並無捕蝗之說稱為猛將軍尤為無據朱坤靈泉    筆記云宋景定 理宗 年號 四年封劉錡為揚威侯天曹猛將有勅    書云飛蝗入境漸食嘉禾賴爾神靈翦滅無餘怡菴雜錄略    同又畿輔通志云神名承忠廣東吳川人元末官指揮有猛    將之號適江淮蝗旱督兵逐捕蝗盡殛死後因元亡自沈於    河土人立祠祀之據上諸說神當先為劉錡後乃以承忠易 ","8卷 ╱ (民國) 朱蘭修 (民國) 勞迺宣纂 ╱ 民國十五年鉛印本"
00649,山東,淄博,"(民國) 續修博山縣志",民國,1911,1949,257,,"   壇壝 祀典另詳  社稷壇 在西北郭門外西冶街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今廢第四科改作苗圃  先農壇 在東門外民初拍賣官産與常平倉同時出賣  邑厲壇 在城北郊  劉猛將軍廟 在城南大街今圮  城隍廟 在龍泉門内東偏今為公安局住址按城隍廟各廊均有 塑像後殿兼有木雕城隍行像一女行像一俗稱城隍娘    娘在昔每歲以三月二十五九月十四兩日為香火期近    縣來進香者以數萬計凡四日不絕屆期城隍行像坐八    抬綵轎由南門出雅樂導前香客擁後周巡南關大街至    永濟橋頭遙拜玉皇折回沿大街至西冶街北首致祭厲    壇返由北門入回廟其儀仗扈從俱稱威靈公考明洪武    初頒封爵府稱威靈公縣稱顯佑伯不知邑廟何緣用此 ","12卷 ╱ (民國) 王蔭桂修 (民國) 張新會等纂 ╱ 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
00649,山東,淄博,"(民國) 續修博山縣志",民國,1911,1949,453,,"  城隍位前羊豕各一左右無祀鬼 壇 下 羊豕各二飯米三石久廢 城隍廟 會典府州縣城隍廟令有司歲時致祭 按城隍之名始 周易城復于隍  然未有廟北齊幕容儼守郢州州有城隍神儼率衆事之廟自  此始唐始令天下通祀城隍各立廟張說有祭荆州城隍文宋  張丸成有祭洪州城隍文俱表崇祀之義明洪武初頒賜封爵  府為威靈公州為靈佑侯縣為顯佑伯七年改稱某府州縣城  隍之神又定廟制高廣視官署廳堂定制凡府州  縣新官蒞任特行祭告每月朔望行香旱則禱之 今廢 土地祠 歲於仲春二日以牲醴致祭每朔望行香今廢 馬神廟 會典每歲九月初一日祭馬王之神 周官牧人掌天馬 之屬春祭馬祖夏  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馬祖天駟房星也先牧始養馬  者馬社始乘馬者馬步謂神之災害於馬者祭用牲醴菓品 今   廢 劉猛將軍廟 會典各郡縣均設專祠春秋致祭 清雍正二年敕 建乾隆十二年 ","12卷 ╱ (民國) 王蔭桂修 (民國) 張新會等纂 ╱ 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
00650,山東,威海,"(乾隆) 威海衛志",乾隆,1735,1796,118,"卷之五 111-122 ╱ 典禮志 111-122 ╱ 祠祀 112-122 ╱ 公儀 118-122 ╱ 飲射 111-122 ╱ ","   海神廟 俗名龍王廟有二一在廟前一 在祭祀臺清明漁人祭以豕酒    八蜡廟 俗名蟲王廟在北門外康末年建後 改為劉猛將軍廟劉能驅蝗有求必應   江浙多祀之雍正六年奉文捐建守備   張昭因改題焉蟲起邑人祀以香楮    公儀 萬壽節 明指揮 國朝守備率僚屬具 朝服于 龍亭前行慶賀禮    元旦冬至同    接 詔勅 明指揮 國朝守備率僚屬紳衿具朝服設儀 仗出郭迎接行三跪九叩首禮至衛宇跪聽宣   讀行禮   如制 ","10卷 ╱ (清) 畢懋第原修 (清) 郭文大續修 ╱ 民國十八年鉛印本"
00656,山東,煙臺,"(民國) 萊陽縣志",民國,1911,1949,303,"輿地志 135-323 ╱ 卷一之一 135-323 ╱ 疆域 136-323 ╱ 沿革 136-323 ╱ 位置 146-323 ╱ 幅員 147-323 ╱ 形勝 148-323 ╱ 地質 149-323 ╱ 地勢 150-323 ╱ 山脈 151-323 ╱ 河流 159-323 ╱ 海岸 172-323 ╱ 氣侯 135-323 ╱ 區制 174-323 ╱ 市會 234-323 ╱ 古蹟 240-323 ╱ 名勝 252-323 ╱ 考辨 257-323 ╱ 卷一之二 135-323 ╱ 建置 278-323 ╱ 城池 278-323 ╱ 公署 280-323 ╱ 倉厫 135-323 ╱ 堤梁 287-323 ╱ 壇廟 296-323 ╱ 卷貳 135-323 ╱ ","知縣郭敏參政邢表重修民國二十年廢 劉猛將軍廟在縣署西南清雍正四年勅各省府州縣建知縣蔡 傳聲黃葆年重修民國二十年廢 藥王廟在縣西門外關帝廟西偏清康熙四十七年知縣趙光榮 建道光二十八年李鑠重修民國二十年廢 僕射廟在縣治東二十里之望石山元至元間重修明知縣張惟 邑人于大木宋迪清劉宗洛龍壽長又先後修民國二十年廢 興國講寺在縣署東南金皇統間僧德原建元至正間僧弘敬重 修尋燬於兵明正統元年僧祖靈重建民國二十年廢攺民生工 厰 三靈侯廟在縣東門外明正統六年知縣郭敏建祀唐宏葛雍周 ","3卷 ╱ (民國) 梁秉錕修 (民國) 王丕煦纂 ╱ 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00656,山東,煙臺,"(民國) 萊陽縣志",民國,1911,1949,412,"政治志 323-677 ╱ 卷二之一 323-677 ╱ 内務 323-677 ╱ 官制 324-677 ╱ 兵防 336-677 ╱ 警政 342-677 ╱ 鄉團 323-677 ╱ 户口 349-677 ╱ 自治 353-677 ╱ 選舉 356-677 ╱ 任恤 359-677 ╱ 祀典 363-677 ╱ 卷二之二 323-677 ╱ 雜税 323-677 ╱ 公欵 323-677 ╱ 卷二之三 323-677 ╱ 卷二之四 323-677 ╱ 卷二之五 323-677 ╱ 卷二之六 323-677 ╱ 物産 323-677 ╱ 卷二之七 323-677 ╱ 卷叁 323-677 ╱ ","芒風后西配祝融力牧其東西廡則歷代良醫岐伯之屬歲以春 秋二仲月上甲日致祭 劉猛將軍廟 降靈錄神為劉承忠承忠粤吳川人元末為封川副指揮弱冠臨 戎兵不血刃盜皆鼠竄適江淮飛蝗遍野承忠揮劍追逐蝗飛境 外後因鼎革自沈於河山東通志以為南宋劉宰邵晉涵柚堂筆 談以為劉武穆錡蘇州志以為武穆弟鈗皆非是明洪武初封劉 猛將軍初立廟廣川清雍正四年令天下州縣皆立廟列入祀典 歲以春秋二仲月上戊日致祭 東平王廟 漢宣帝第四子宇封東平王宇子西陽頃侯析封東萊元延祐庚 ","3卷 ╱ (民國) 梁秉錕修 (民國) 王丕煦纂 ╱ 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00669,山東,濰坊,"(民國) 壽光縣志",民國,1911,1949,437,"卷四 411-472 ╱ 營建志 411-472 ╱ 城池 411-472 ╱ 衙署 414-472 ╱ 壇廟 416-472 ╱ 局所 431-472 ╱ ","劉猛將軍廟在縣署東偏廟三楹清乾隆十一年建道光三年民 國六年繼修世傳將軍為南宋劉宰字平國金壇人紹熙元年進 士仕至浙東倉司幹官告歸隱居三十年卒諡文靖以驅蝗保穡 有功於民故取周禮祭酺之義各縣皆祀之俗呼為劉猛將軍  按王賢儀家言隨記劉猛將軍自雍正二年始列祀典因直隸  督臣李維鈞奏也神諱傳說不一有言南宋劉文靖公諱宰者  居易錄己辨其非有言元末指揮吳川人諱承忠嘗揮劍逐蝗  後殉國難者又怡菴雜錄載宋景定四年勅略云飛蝗食禾民  不能捕賴神掃蕩無餘故淮南江東浙西制置使劉錡封為  揚威侯天曹猛將之神似為可據或云彰德屬有將軍故里 文昌祠在文廟東祠東南隅為奎星閣清康熙壬辰庠生崔順德 募貲建祠自明中葉廢圯萬曆四十年知縣王國相捐俸重修南 ","16卷 ╱ (民國) 宋憲章修 (民國) 鄒允中等纂 ╱ 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00669,山東,濰坊,"(民國) 壽光縣志",民國,1911,1949,557,"卷五 472-580 ╱ 政治志 472-580 ╱ 田賦 473-580 ╱ 稅捐 472-580 ╱ 鹽法 525-580 ╱ 秩祀 530-580 ╱ 典禮 557-580 ╱ ","每歲春秋仲月丁祭後知縣遣所屬祭劉猛將軍廟並分祭王景 略墓劉文和公昭賢祠趙康敏公祠至民國十七年春始廢 每歲仲春戊日祭社稷壇仲春亥日祭先農壇春秋仲月戊日祭 風雲雷雨山川壇清明節秋七月望日冬十月朔日祭邑厲壇祭 之日以城隍主之今俱廢    典禮 立春前一日設芒神土牛於東關凡立春在十二月望後芒神所 執鞭策當牛肩在正月朔後當牛腹在正月望後當牛膝示民農 事早晚也屆立春日知縣率教官丞尉朝服儀仗詣東郊迎春各 ","16卷 ╱ (民國) 宋憲章修 (民國) 鄒允中等纂 ╱ 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00682,山東,濱州市,"(道光) 重修博興縣志",道光,1820,1850,184,"卷三 153-219 ╱ 建置志 153-219 ╱ 城池 153-219 ╱ 鄉社 153-219 ╱ 市集 153-219 ╱ 壇廟 165-219 ╱ 官署 153-219 ╱ 學宫 153-219 ╱ ","八蜡廟在東關外明知縣何釴建知縣翁兆雲重修又知縣萬雲 率生員顧昂等鄕民初儒等重修置廟田 劉猛將軍廟雍正時建在八蜡廟東道光二十年知縣周壬福重 修 通志以為祀南宋浙東倉司幹官劉宰沂州志以為祀宋武穆 公劉錡姑蘇志又以為文穆弟鋭并非饒陽縣志謂元末指揮 劉承忠吳川人弱冠從戎嘗揮劍逐蝗蝗自投境外已而 殉國難洪武時有司奏請立廟與今塑像令故通禮從之 龍王廟在東關外知縣翁兆雲重建康熙八年鄕民張鳳岐重修 城隍廟在縣治西明初建有洪武封誥碑縣丞謝斌邑民盖化林 修 國朝康熙十七年知縣萬雲五十七年知縣李元偉重修并有碑 此明制 本朝惟 壇祀詳見典禮 ","13卷 ╱ (清) 周壬福修 (清) 李同纂 ╱ 清道光二十年刊本"
00690,山東,濟寧市,"(咸豐) 金鄉縣志",咸豐,1850,1861,406,"藝文 337-426 ╱ 卷四 337-426 ╱ ","  作窮民之得存涽者鮮矣淵蒿目時艱曾討求□□□□□   請大憲究以相沿已久不果允行此其有待者二□二□□   待疚良多卽力所可爲者次第興舉不無父□要不若渠   道賦額之關于民命者□□□□□□陞以□之□我罪我   所不計已若夫志之詳□□□□子採輯之勤   他日篹輯通志此固可焉□□之備也云爾   五十二年奉詔全免山東地丁無 人丁以五十二年爲常 額續生人丁永不加賦   六十年大旱 六十一年大旱無麥 雍正元年頒 聖諭廣訓於學宮 二年建忠孝節義祠及劉猛將軍廟 三年   大有年 詔以錢糧耗銀歸公定各官養亷明年以丁銀攤入   地畝 四年水 御書生民未有四字頒學宮 六年水 七年水 八年大水 詔蠲賦九千餘兩振穀六萬三千餘石并頒給貧民葺屋銀戶一   兩五錢 九年 詔以上年濟兗東三府水災特甚加振兩月 ","12卷 ╱ (清) 李壘纂修  ╱ 清同治元年刊本"
00727,江西,南昌,"(同治) 安義縣志",同治,1861,1875,398,"卷二 358-442 ╱ 建置志 358-442 ╱ 城池 358-442 ╱ 街坊井泉塔樓亭附 358-442 ╱ 壇廟 376-442 ╱ 公廨 358-442 ╱ 試院 358-442 ╱ 坊表育嬰堂養濟院漏澤園附 358-442 ╱ ","    䘏先奠兩楹侑以酒醴佐以粢盛靈如不昧永賴肅     清千秋萬世愈顯芳名尚饗 同上  劉將軍廟 在文山書院之右舊祀宋忠臣劉錡尋廢道光   二十年知縣潘尊賢奉文飭建劉猛將軍廟遂即其址為   之改祀驅蝗正神劉猛 張志稿新增     按劉錡宋人舊志以忠臣有功西四縣邑人祀之劉猛    元人雍正二年奉入祀典道光十六年奏奉催祀二十    三年奉飭修廟咸豐八年奉加保康二字每春秋諏日    守土官具祝文香帛羊一豕一尊一爵三行二跪六叩    首禮如儀 新增  ","16卷 ╱ (清) 杜林修 (清) 彭斗山纂 ╱ 清同治十年刊本"
00734,江蘇,淮安,"(乾隆) 盱眙縣志",乾隆,1735,1796,628,"卷之十三 627-657 ╱ 廟祠 627-657 ╱ 寺觀 627-657 ╱ ","   淮瀆神廟 在彭城鄉下龜山南前有石刻淮瀆 二大字廟前有井世傳禹鎖支祁處    每五月十八日    縣官備牲帛致    城隍廟 明崇禎十四年知縣王化浹建於縣治 東中街歲無專祀附祭于山川壇知縣    郭起无有求必應    不獨禱雨為然也    火星廟 二處一在縣治南山下 一在彭家巷以時致    八蜡廟 在縣東琵琶 井以時致    劉猛將軍廟 在縣治東半邊山麓乾隆 二年奉旨修建以時致祭    馬神廟 在宣化坊 春秋致祭    義帝廟 在縣治東北霸王 城西又名懷王祠 ","24卷 ╱ (清) 郭起元修 (清) 秦懋紳纂 ╱ 清乾隆十二年刊本"
00735,山東,濟寧市,"(民國) 濟寧縣志",民國,1911,1949,102,"卷二 56-206 ╱ 法制畧 56-206 ╱ 建置篇 56-206 ╱ 城池 56-206 ╱ 街巷 56-206 ╱ 鄉集 56-206 ╱ 公署局所 56-206 ╱ 祠廟 56-206 ╱ 食貨篇 56-206 ╱ 户口 56-206 ╱ 賦稅 56-206 ╱ 雜稅 56-206 ╱ 鹽引 56-206 ╱ 雜捐 56-206 ╱ 教育篇 56-206 ╱ 廟學 56-206 ╱ 學校 56-206 ╱ 畢業學生姓名表 56-206 ╱ 實業篇 56-206 ╱ 商業 56-206 ╱ 農業 56-206 ╱ 工業 56-206 ╱ 林業 56-206 ╱ 鐵路 56-206 ╱ 汽車路 56-206 ╱ 電報 56-206 ╱ 郵政 56-206 ╱ 電話 56-206 ╱ 工廵營 56-206 ╱ 濟寧水上警察 56-206 ╱ 巡湖水警 56-206 ╱ 巡警 56-206 ╱ 武裝警察 56-206 ╱ 地方維持治安會 56-206 ╱ 縣議事會參事會 56-206 ╱ 城議事會董事會 56-206 ╱ 歷屆衆議院議員 56-206 ╱ 歷屆省議會議員 56-206 ╱ 自治各機關 56-206 ╱ 宗教篇 56-206 ╱ 佛教 56-206 ╱ 道教 56-206 ╱ 天主教 56-206 ╱ 耶穌教 56-206 ╱ 天方教 56-206 ╱ ","五龍宮 在東南隅 一天門 井泉龍廟 在南關 扃担街 馬神廟 在城西 北隅 東嶽廟 在城隍 廟迤東 漕河神廟 在 運 河北 岸 禹王廟 在南 門外 河神總祠 在運河 北岸 金龍四大王廟 在運河 北岸 劉猛將軍廟 在曾 坑涯 金 姑神廟 在東岳 廟西 天后宮 在天井 閘河北 旗纛廟 在道 署東 先醫廟 在東嶽廟西 俗稱三皇廟 公輸子廟 在城隍 廟西 宗聖祠 在廳 門口 仲子祠 在仲 家淺 任子祠 在洸泗 合流處 高子廟 在城東門 裏大街 樊子祠 舊在大關帝廟 街今移小閘口 其赧稼村舊有祠 後圯今亦擬重建 曹子祠 在運河 東岸 鄭子祠 在鄭 莊 陳子祠 原在東門裏後祠 圯移建魯橋鎭 司馬子祠 在 城 西南司 家莊 何邵公祠 在北門外 常淸觀內 白衣尙書祠 去城 十里 雙忠祠 在灌 蒙 杜文貞公祠 在南 池北 二 賢祠 在浣 筆泉 邵子祠 在邵 家集 方正學祠 在北門裏第一 高等小學校 報功祠 在南 門東 陳恭襄侯祠 在南門 外河岸 黃公祠 在南 門外 張公祠 在報功 祠東 靳文襄公祠 在天 井閘 李公祠 在游府 後街 趙公祠 在南門外河 南濟陽會館 李 公祠 在龍神 廟內 栗恭勤公祠 在龍神廟 內東樓下 朱將軍祠 在城隍 廟東院 史公祠 在南關呂 祖堂內 僧王祠 在 鐵 塔寺 東 陳公祠 在道 署東 昭忠祠 在大關帝 廟東今圯 名宦祠 在學宮內民國四年由 辦公事務所撥款重修 鄕賢祠 在學 宮內 忠義 祠 在學 宮內 孝弟祠 在學宮内民國十年由 辦公事務所撥款重修 節孝祠 在學宮西民國七年由 辦公事務所撥款重修 靳公祠 在學 宮內 學 ","4卷 ╱ (民國) 潘守廉修 (民國) 袁紹昂纂 ╱ 民國十六年鉛印本"
00736,湖北,黃岡,"(民國) 英山縣志",民國,1911,1949,213,,"八蜡廟 在南門外蕭公潭 劉猛將軍廟 在西門中正殿三楹東西廂房各一間後重三 間前門樓一座兵燹燬廢基址尙存 附錄各界本廟坐北朝南 其界前抵街心左由周人 住屋沿牆向北抵育嬰堂公基由牆向西曲轉抵馮 人住屋牆由牆曲轉向南直出抵街心相抄為界 城隍廟 在西門中正殿五間後重五間西廂房五間前門樓 三楹清乾隆二年知縣鄭重修建二十年知縣張海改建大殿 三楹遊亭三間雨棚一座乾隆四十五年知縣耿睿錫重修一 次合邑紳士同心襄贊煥然一新年遠漸就摧頺嘉慶二十四 年知縣諾穆圖勸邑紳士新修一次咸豐時歷遭兵燹前重樓 臺曁東西廊盡燬同治六年知縣張達五勸邑人捐貲修理惟 ","14卷 ╱ (民國) 徐錦修 (民國) 胡鑑瑩纂 ╱ 民國九年刊本"
00736,湖北,黃岡,"(民國) 英山縣志",民國,1911,1949,280,," 年請酌均祭祀銀兩案内三祭 關帝其銀四十七兩八錢  三分二釐九毫五絲八忽三微於丁地内撥給 本縣春秋二祭額銀四十兩除荒實徵銀二十六兩五分九釐   九毫六絲六忽四微四纎三沙一埃四纖二漠 乾隆八年請 酌均祭祀銀  兩案內 文廟春秋二祭其銀四十八兩 社稷壇 風雲  雷雨山川城隍壇 劉猛將軍廟 名宦祠 鄉賢祠 忠  義祠 節孝祠春秋二祭共銀二十一兩 邑厲壇每歲三  祭共銀四兩五錢 常雩禮 火神廟 八蜡祠 獄神祠  土地祠 春祭旂纛 秋祭霜降每歲共祭銀一十二兩二  錢内八蜡祠停止致祭其祭銀歸於社稷壇内以上祭祀銀  兩均於丁  地内撥給 鄉飮酒席額銀三兩五錢除荒實徵銀三兩二錢一分一釐三   毫八絲三忽七微七纎四沙八塵九埃七渺七漠 孤貧八名口糧布花額銀四十二兩雍正十二年奉文裁扣銀 ","14卷 ╱ (民國) 徐錦修 (民國) 胡鑑瑩纂 ╱ 民國九年刊本"
00736,湖北,黃岡,"(民國) 英山縣志",民國,1911,1949,395,,"六府修而功成既濟四序紀而用在明時佐烹飪以攸資人安 耕鑿斂烟光而無警户樂恬熙荷神貺以清寧潔明禋於牲醴 尚饗 八蜡廟歲以臘月上戊日致祭知縣官補服行一獻禮二跪六 叩首乾隆十一年奉文停祭廟亦圮今其地改建南壇 祝文具官某等敢昭告於八蜡之神曰嘉種百穀天施地生耕 耘收穫惟神之靈無災無害乂用乃成報功崇本享祀苾芬四 方九土來格來歆尙饗 劉猛將軍廟祀宋劉公綺因驅蝗宋理宗封為揚威儼天曹猛 將之神載怡菴雜錄清雍正二年飭祀每歲長至後第三戊日 ","14卷 ╱ (民國) 徐錦修 (民國) 胡鑑瑩纂 ╱ 民國九年刊本"
00737,江蘇,連雲港,"(嘉慶) 海州直隸州志",嘉慶,1796,1820,1326,"嘉慶海州直隸州志目錄 51-2131 ╱ 紀 51-2131 ╱ 宸翰紀第一 51-2131 ╱ 恩綸紀第二 51-2131 ╱ 蠲免賑貸 51-2131 ╱ 增廣學額 51-2131 ╱ 右首編 51-2131 ╱ 圖 51-2131 ╱ 輿地圖第一 51-2131 ╱ 海州合屬全圖 51-2131 ╱ 海州疆境圖 51-2131 ╱ 贑榆縣疆境圖 51-2131 ╱ 沭陽縣疆境圖 51-2131 ╱ 山川圖第二 51-2131 ╱ 海州胸山圖 51-2131 ╱ 雲臺山圖 51-2131 ╱ 贛榆縣夾谷山圖 51-2131 ╱ 子 51-2131 ╱ 贛山圖 51-2131 ╱ 沭陽縣韓山圖 51-2131 ╱ 建陵山圖 51-2131 ╱ 海州薔薇河圖 51-2131 ╱ 六塘河圖 51-2131 ╱ 贛榆縣大沙河圖 51-2131 ╱ 沭陽縣沭河圖 51-2131 ╱ 建置圖第三 51-2131 ╱ 海州城圖 51-2131 ╱ 贛榆縣城圖 51-2131 ╱ 沭陽縣城圖 51-2131 ╱ 海州官圖 51-2131 ╱ 贛榆縣官圖 51-2131 ╱ 沭陽縣官圖 51-2131 ╱ 學校圖第四 51-2131 ╱ 海州學宫圖 51-2131 ╱ 贛榆縣學宫圖 51-2131 ╱ 沭陽縣學宫圖 51-2131 ╱ 石室書院圖 51-2131 ╱ 懷仁書院圖 51-2131 ╱ 懷文書院圖 51-2131 ╱ 食貨圖第五 51-2131 ╱ 海州民竈蕩三界圖 51-2131 ╱ 板浦場圖 51-2131 ╱ 臨興場圖 51-2131 ╱ 正場圖 51-2131 ╱ 海防圖第六 51-2131 ╱ 海汛圖 51-2131 ╱ 海州營圖 51-2131 ╱ 東海營圖 51-2131 ╱ 右卷第一 51-2131 ╱ 表 51-2131 ╱ 沿革表第一 51-2131 ╱ 右卷第二 51-2131 ╱ 紀事表第二 51-2131 ╱ 右卷第三 51-2131 ╱ 職官表第三 51-2131 ╱ 州縣官屬 51-2131 ╱ 右卷第四 51-2131 ╱ 職官表第三 51-2131 ╱ 鹽官 51-2131 ╱ 武秩 51-2131 ╱ 右卷第五 51-2131 ╱ 選舉表第四 51-2131 ╱ 進士 51-2131 ╱ 明通 51-2131 ╱ 舉人 51-2131 ╱ 副榜 51-2131 ╱ 薦辟 51-2131 ╱ 拔貢 51-2131 ╱ 恩貢 51-2131 ╱ 歲 51-2131 ╱ 貢 51-2131 ╱ 右卷第六 51-2131 ╱ 選舉表第四 51-2131 ╱ 貢監 51-2131 ╱ 例仕 51-2131 ╱ 候選 51-2131 ╱ 王官 51-2131 ╱ 儒官 51-2131 ╱ 職銜 51-2131 ╱ 六品以 51-2131 ╱ 上始錄 51-2131 ╱ 吏 51-2131 ╱ 員 51-2131 ╱ 武進士 51-2131 ╱ 武舉人 51-2131 ╱ 武階 51-2131 ╱ 封贈 51-2131 ╱ 蔭襲 51-2131 ╱ 右卷第七 51-2131 ╱ 旌奬表第五 51-2131 ╱ 賜諡 51-2131 ╱ 入祠 51-2131 ╱ 忠臣 51-2131 ╱ 孝子 51-2131 ╱ 義民 51-2131 ╱ 五世一堂 51-2131 ╱ 百歲 51-2131 ╱ 右卷第八 51-2131 ╱ 旌奬表第五 51-2131 ╱ 孝婦 51-2131 ╱ 節孝 51-2131 ╱ 烈婦 51-2131 ╱ 孝女 51-2131 ╱ 貞女 51-2131 ╱ 烈女 51-2131 ╱ 右卷第九 51-2131 ╱ 考 51-2131 ╱ 輿地考第一 51-2131 ╱ 星野 51-2131 ╱ 疆域 51-2131 ╱ 形勝 51-2131 ╱ 風俗 51-2131 ╱ 物產 51-2131 ╱ 右卷第十 51-2131 ╱ 山川考第二 51-2131 ╱ 山 51-2131 ╱ 右卷第十一 51-2131 ╱ 山川考第二 51-2131 ╱ 水利 51-2131 ╱ 右卷第十二 51-2131 ╱ 山川考第二 51-2131 ╱ 古蹟 51-2131 ╱ 右卷第十三 51-2131 ╱ 建置考第三 51-2131 ╱ 城池 51-2131 ╱ 公 51-2131 ╱ 保甲 51-2131 ╱ 馬政 51-2131 ╱ 鋪遞 51-2131 ╱ 右卷第十四 51-2131 ╱ 食貨考第四 51-2131 ╱ 户口 51-2131 ╱ 田賦 51-2131 ╱ 右卷第十五 51-2131 ╱ 食貨考第四 51-2131 ╱ 雜徵 51-2131 ╱ 解支 51-2131 ╱ 右卷第十六 51-2131 ╱ 食貨考第四 51-2131 ╱ 倉儲 51-2131 ╱ 鹽課 51-2131 ╱ 右卷第十七 51-2131 ╱ 學校考第五 51-2131 ╱ 學宫 51-2131 ╱ 書院 51-2131 ╱ 右卷第十八 51-2131 ╱ 祀典考第六 51-2131 ╱ 壇廟 51-2131 ╱ 祠宇 51-2131 ╱ 右卷第十九 51-2131 ╱ 海防考第七 51-2131 ╱ 營防 51-2131 ╱ 軍丁 51-2131 ╱ 裁海復海 51-2131 ╱ 右卷第二十 51-2131 ╱ 傳 51-2131 ╱ 良吏傳第一 51-2131 ╱ 牧令 51-2131 ╱ 右卷第二十一 51-2131 ╱ 良吏傳第一 51-2131 ╱ 佐僚 51-2131 ╱ 學官 51-2131 ╱ 將弁 51-2131 ╱ 右卷第二十二 51-2131 ╱ 人物傳第二 51-2131 ╱ 列傳 51-2131 ╱ 右卷第二十三 51-2131 ╱ 人物傳第二 51-2131 ╱ 忠藎 51-2131 ╱ 孝義 51-2131 ╱ 文學 51-2131 ╱ 隱逸 51-2131 ╱ 右卷第二十四 51-2131 ╱ 人物傳第二 51-2131 ╱ 外傳 51-2131 ╱ 僑寓 51-2131 ╱ 方技 51-2131 ╱ 右卷第二十五 51-2131 ╱ 列女傳第三 51-2131 ╱ 后夫人 51-2131 ╱ ","   屋連桑柘民氣所會和絃歌隆雅化豈惟薦苾芬報賽    于焉藉   劉猛將軍廟趙開裕續志在白虎山東偏碧霞宫旁康熙   六十年六十一年屢有蝗總督查弼納飭各州縣立廟塑   像春秋祭祀今案祠祭在此廟而祈禱在蒲神廟此廟僻   陋而蒲神廟特宏整似宜更定以妥神靈   火神廟趙續志在西門内南街元季兵廢洪武二十五年   千户魏玉重建萬歷四十二年乾隆三十一年皆重修奉   文春秋有司致祭行三跪九叩首禮祠以太牢   天后宫趙續志在治内北阜民坊萬歷二十八年重建康   熙十二年六十年皆重修雍正十一年奉文有司致祭春 ","32卷 ╱ (清) 唐仲冕修 (清) 汪梅鼎纂 ╱ 清嘉慶十六年刊本"
00740,河南,濮陽,"(光緒) 開州志",光緒,1875,1908,259,"卷一 62-315 ╱ 建置志 202-315 ╱ 城池 203-315 ╱ 官署 202-315 ╱ 倉厫 214-315 ╱ 壇廟 216-315 ╱ 舖遞 202-315 ╱ ","  柳下惠祠 在州東北柳下屯舊志明萬厯間知州沈   堯中立祠建墓碑春秋特祀   寇萊公祠 在州得勝門内祀名宦春秋特祭嘉靖中   宋訓重修作記今廢   程明道祠 在興國寺西有遺井奉祀生員一人祀名   宦春秋特祭   張郭廟 在柳下屯東三里許據大隄   劉猛將軍廟 在得勝門内   阿术律大官人祠 在由義坊通志术律元人屢立戰   功世祖器重嘗稱爲大官人時開州有大獄株連千餘 ","8卷 ╱ (清) 陳兆麟修 (清) 祁德昌纂 ╱ 清光緒七年刊本"
00745,湖北,黃岡,"(乾隆) 英山縣志",乾隆,1735,1796,236,"卷之七 222-249 ╱ 典禮 222-249 ╱ 祀典 223-249 ╱ ","   祝文    具官某等敢昭告於   八蜡之神曰嘉種百榖天施地生耕耘收穫惟   神之靈無災無害又用乃成報功崇本享祀苾芬    四方之土來格來歆尚   饗   劉猛將軍廟在西門中正殿三楹東西廂房各一    間後重三間前門樓一座 祀宋劉公錡因驅蝗 宋理宗封為揚威侯   天曹猛將之神   載怡菴雜錄 國朝雍正二年飭祀每歲長至後第三戊日并正月 ","25卷 ╱ (清) 張海修 (清) 姚之琅纂 ╱ 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
00750,安徽,合肥,"(光緒) 續修廬州府志",光緒,1875,1908,1155,"卷十八 1142-1240 ╱ 祠祀志 1142-1240 ╱ 典祀 1142-1240 ╱ 民祀 1142-1240 ╱ ","   知府黃雲籌欵重建 採訪 册    劉猛將軍廟在郡威武門外歲正月十三日曁冬至後    三戊日致祭開銷祭銀三兩 嘉慶 志 咸豐間燬於兵光緒    七年知府黃雲籌欵重建 採訪 册    八蜡神廟在余公廟橋東嘉靖初知府龍誥建後移他    所不吉知縣陳琯仍還故址初築時掘得鐵蝗石餘仍    之歲得稔春秋仲月致祭 康熙 志   明龔萃肅重建八蜡祠記郡城社稷壇建城南之西而   八蜡別有專祠建城東與余忠宣公廟並峙相隔一衣   帶水風兩時若民用以饒後祀典者於神宗間徙廟德   勝門外嗣是歲不豐青烏家言嗣以祈穀宜在生方而   德勝門介西南為金火之位實克伐之象焉因與父老   子弟議更徙城東官道傍以力不逮且無具倡之者逡   巡未能也歲彌大祲蝗蝻踵接為由來所僅見者幾如   雲漢之諑焉癸亥夏三月不雨蝗乃彌甚維時令吾肥 ","100卷 ╱ (清) 黄雲修 (清) 林之望等纂 ╱ 清光緒十一年刊本"
00750,安徽,合肥,"(光緒) 續修廬州府志",光緒,1875,1908,1230,"卷十八 1142-1240 ╱ 祠祀志 1142-1240 ╱ 典祀 1142-1240 ╱ 民祀 1142-1240 ╱ ","  飫博鬭狠以及推埋害人種種不經之事靡所不為其   禍可勝言奇鳳凰頸在無為州之南濱臨大江居者以   治田為業爾來荷  聖天子之靈歲無水患屢獲有   秋衣食足而禮義生此讀書所以多也讀書既多則一   切不肖之為吾知鮮矣地舊無 文昌廟適水上浮一   神像至土人舉而觀之則 文昌也噫 文昌何緣而   至此耶抑將有人焉以文章起家為當代偉人未可知   也余治公駐此地將十年耳目所經喜其風俗善良而   有志於讀書之多也故倡論立廟祀之土木既新規制   略備行見文風之興與通都大邑爭盛豈非一方之厚   幸哉所有捐資姓名暨各項用費已由該首   事另泐一石以垂永久予故樂而為之記云    藥王廟在治東舊 文昌廟前久圮光緒元年巢邑紳    花翎提舉銜即補縣周作銘倡捐重建 采訪 册    將軍廟在襄安鎭二啚嘉慶九年丁大成建咸豐間燬    於賊同治三年丁前祐重建 採訪 册    劉猛將軍廟在北城外賊燬今重建 採訪 册 ","100卷 ╱ (清) 黄雲修 (清) 林之望等纂 ╱ 清光緒十一年刊本"
00779,江蘇,揚州,"(嘉慶) 高郵州志",嘉慶,1796,1820,396,"天章 166-2307 ╱ 輿地志卷之一 166-2307 ╱ 輿圖 166-2307 ╱ 星野 166-2307 ╱ 疆域 166-2307 ╱ 鋪舍 166-2307 ╱ 廂里 166-2307 ╱ 街巷 166-2307 ╱ 鎮市 166-2307 ╱ 㙫場附 166-2307 ╱ 建置 166-2307 ╱ 沿革 166-2307 ╱ 城池 166-2307 ╱ 公署 166-2307 ╱ 碑亭 166-2307 ╱ 倉厫 166-2307 ╱ 驛館 166-2307 ╱ 書院 166-2307 ╱ 壇祠 166-2307 ╱ 公所 166-2307 ╱ 山川 166-2307 ╱ 橋渡附 166-2307 ╱ 古蹟 166-2307 ╱ 宅墓 166-2307 ╱ 坊牌 166-2307 ╱ 廟宇附 166-2307 ╱ 河渠志卷之二 166-2307 ╱ 運河 166-2307 ╱ 下河 166-2307 ╱ 隄工 166-2307 ╱ 湖港閘洞附 166-2307 ╱ 五壩 166-2307 ╱ 源委 166-2307 ╱ 民賦志卷之三 166-2307 ╱ 户口 166-2307 ╱ 田賦 166-2307 ╱ 租税附 166-2307 ╱ 蠲免 166-2307 ╱ 舊役附 166-2307 ╱ 食貨志卷之四 166-2307 ╱ 倉儲 166-2307 ╱ 官鹽附 166-2307 ╱ 物産 166-2307 ╱ 學校志卷之五 166-2307 ╱ 規制 166-2307 ╱ 祭儀 166-2307 ╱ 經籍 166-2307 ╱ 禮器 166-2307 ╱ 學田 166-2307 ╱ 書院規條 166-2307 ╱ 典禮志卷之六 166-2307 ╱ 儀制 166-2307 ╱ 祀典 166-2307 ╱ 風俗 166-2307 ╱ 軍政志卷之七 166-2307 ╱ 兵防 166-2307 ╱ 漕運 166-2307 ╱ 屯田 166-2307 ╱ 牧馬草場 166-2307 ╱ 馬政附 166-2307 ╱ 秩官志卷之八 166-2307 ╱ 官制 166-2307 ╱ 文職 166-2307 ╱ 武職 166-2307 ╱ 宦蹟 166-2307 ╱ 選舉志卷之九 166-2307 ╱ 徵辟 166-2307 ╱ 進士 166-2307 ╱ 鄉舉 166-2307 ╱ 歳貢 166-2307 ╱ 銓選 166-2307 ╱ 封廕 166-2307 ╱ 人物志卷之十 166-2307 ╱ 列傳 166-2307 ╱ 忠烈 166-2307 ╱ 孝行 166-2307 ╱ 政事 166-2307 ╱ 文苑 166-2307 ╱ 武略 166-2307 ╱ 篤行 166-2307 ╱ 寓賢 166-2307 ╱ 列女 166-2307 ╱ 方伎 166-2307 ╱ 仙釋 166-2307 ╱ 藝文志卷之十一 166-2307 ╱ 書目 166-2307 ╱ 奏議 166-2307 ╱ 記 166-2307 ╱ 序 166-2307 ╱ 書 166-2307 ╱ 傳 166-2307 ╱ 賦 166-2307 ╱ 詩 166-2307 ╱ 雜體 166-2307 ╱ 雜類志卷之十二 166-2307 ╱ 災祥 166-2307 ╱ 軼事 166-2307 ╱ 高郵州志 366-465 ╱ ","  八蜡廟 俗名蝗王廟在州治東北海子河邊久毁 神主祀東門外茶菴 國朝雍正元年知州張德盛重建   邑人王安國撰記見藝文志   劉猛將軍廟 無專廟即祀 八蜡廟内   馬神廟 在東門外教場西有祭田四十 畝廟久廢今移在城內教場東   旗纛廟 在衛署東明武四年指揮周寵等建宣 德六年指揮湯節修嘉靖三十一年指揮   陳律王烱重建於衛㕔東北隅霜降節衛   官以羊豕祀之久廢今於教場行祭禮   以上俱   載祀典   泰山廟 即東嶽行宫在州城外東北隅宋太平興 國年間道士李守堅建應武嶽廟記見藝   文志明洪武三十年道士葛日輝宣德七年道   士王日昭正統八年道士呂宗德增修嘉靖四   十五年耆民夏新重修 國朝順治十二年宜人孫姚氏捐修康熙三十二年 ","12卷 ╱ (清) 楊宜崙修 (清) 夏之蓉纂 ╱ 清道光二十五年范鳳諧等重校刊本"
00779,江蘇,揚州,"(嘉慶) 高郵州志",嘉慶,1796,1820,803,"天章 166-2307 ╱ 輿地志卷之一 166-2307 ╱ 輿圖 166-2307 ╱ 星野 166-2307 ╱ 疆域 166-2307 ╱ 鋪舍 166-2307 ╱ 廂里 166-2307 ╱ 街巷 166-2307 ╱ 鎮市 166-2307 ╱ 㙫場附 166-2307 ╱ 建置 166-2307 ╱ 沿革 166-2307 ╱ 城池 166-2307 ╱ 公署 166-2307 ╱ 碑亭 166-2307 ╱ 倉厫 166-2307 ╱ 驛館 166-2307 ╱ 書院 166-2307 ╱ 壇祠 166-2307 ╱ 公所 166-2307 ╱ 山川 166-2307 ╱ 橋渡附 166-2307 ╱ 古蹟 166-2307 ╱ 宅墓 166-2307 ╱ 坊牌 166-2307 ╱ 廟宇附 166-2307 ╱ 河渠志卷之二 166-2307 ╱ 運河 166-2307 ╱ 下河 166-2307 ╱ 隄工 166-2307 ╱ 湖港閘洞附 166-2307 ╱ 五壩 166-2307 ╱ 源委 166-2307 ╱ 民賦志卷之三 166-2307 ╱ 户口 166-2307 ╱ 田賦 166-2307 ╱ 租税附 166-2307 ╱ 蠲免 166-2307 ╱ 舊役附 166-2307 ╱ 食貨志卷之四 166-2307 ╱ 倉儲 166-2307 ╱ 官鹽附 166-2307 ╱ 物産 166-2307 ╱ 學校志卷之五 166-2307 ╱ 規制 166-2307 ╱ 祭儀 166-2307 ╱ 經籍 166-2307 ╱ 禮器 166-2307 ╱ 學田 166-2307 ╱ 書院規條 166-2307 ╱ 典禮志卷之六 166-2307 ╱ 儀制 166-2307 ╱ 祀典 166-2307 ╱ 風俗 166-2307 ╱ 軍政志卷之七 166-2307 ╱ 兵防 166-2307 ╱ 漕運 166-2307 ╱ 屯田 166-2307 ╱ 牧馬草場 166-2307 ╱ 馬政附 166-2307 ╱ 秩官志卷之八 166-2307 ╱ 官制 166-2307 ╱ 文職 166-2307 ╱ 武職 166-2307 ╱ 宦蹟 166-2307 ╱ 選舉志卷之九 166-2307 ╱ 徵辟 166-2307 ╱ 進士 166-2307 ╱ 鄉舉 166-2307 ╱ 歳貢 166-2307 ╱ 銓選 166-2307 ╱ 封廕 166-2307 ╱ 人物志卷之十 166-2307 ╱ 列傳 166-2307 ╱ 忠烈 166-2307 ╱ 孝行 166-2307 ╱ 政事 166-2307 ╱ 文苑 166-2307 ╱ 武略 166-2307 ╱ 篤行 166-2307 ╱ 寓賢 166-2307 ╱ 列女 166-2307 ╱ 方伎 166-2307 ╱ 仙釋 166-2307 ╱ 藝文志卷之十一 166-2307 ╱ 書目 166-2307 ╱ 奏議 166-2307 ╱ 記 166-2307 ╱ 序 166-2307 ╱ 書 166-2307 ╱ 傳 166-2307 ╱ 賦 166-2307 ╱ 詩 166-2307 ╱ 雜體 166-2307 ╱ 雜類志卷之十二 166-2307 ╱ 災祥 166-2307 ╱ 軼事 166-2307 ╱ 高郵州志 766-865 ╱ ","  廟文廟 文昌閣 奎星閣 以上祭儀俱 詳學校志    關帝廟 春秋二仲知州帥屬官前一日省牲次 日五鼓祭三代殿各以羊一豕一籩豆    十六行三獻禮兩跪六叩首祭正殿奏樂以    牛一羊一豕一籩豆十六行三獻禮三跪九    叩    首    城隍廟 每歲五月十五日以羊一豕一果供 十二致祭三進爵行一跪三叩首禮    火星廟 每歲六月二十三日以羊一豕一果 供十二致祭行三獻禮兩跪六叩首    劉猛將軍廟 每歲正月十三日及冬至後第三 戌日以羊一豕一致祭行三獻禮    一跪三    叩首    眞武廟 每歲春秋以羊一豕一致 祭行三獻禮一跪三叩首    大王廟 禮同上  ","12卷 ╱ (清) 楊宜崙修 (清) 夏之蓉纂 ╱ 清道光二十五年范鳳諧等重校刊本"
00811,江蘇,常州,"(乾隆) 武進縣志",乾隆,1735,1796,408,"武進縣志目錄 78-1999 ╱ 卷首 78-1999 ╱ 序 78-1999 ╱ 舊序 78-1999 ╱ 凡例 78-1999 ╱ 目錄 78-1999 ╱ 纂修姓名 78-1999 ╱ 國考 78-1999 ╱ 廵幸殊恩 78-1999 ╱ 卷一疆域志 78-1999 ╱ 建置 78-1999 ╱ 星野 78-1999 ╱ 坊廂 78-1999 ╱ 鄉都 78-1999 ╱ 風俗 78-1999 ╱ 山川 78-1999 ╱ 古蹟 78-1999 ╱ 卷二營建志 78-1999 ╱ 城池 78-1999 ╱ 官 78-1999 ╱ 橋梁 78-1999 ╱ 水利 78-1999 ╱ 驛站 78-1999 ╱ 舖遞 78-1999 ╱ 兵防 78-1999 ╱ 卷三食貨志 78-1999 ╱ 户口 78-1999 ╱ 田賦 78-1999 ╱ 經費 78-1999 ╱ 學田 78-1999 ╱ 耤田 78-1999 ╱ 桑棗田 78-1999 ╱ 蘆課 78-1999 ╱ 雜稅 78-1999 ╱ 積貯 78-1999 ╱ 賑䘏 78-1999 ╱ 物產 78-1999 ╱ 卷四學校志 78-1999 ╱ 府學 78-1999 ╱ 縣學 78-1999 ╱ 書院 78-1999 ╱ 卷五禋祀志 78-1999 ╱ 壇壝 78-1999 ╱ 祠廟 78-1999 ╱ 寺觀 78-1999 ╱ 陵墓 78-1999 ╱ 卷六上官師志 78-1999 ╱ 郡職 78-1999 ╱ 縣職 78-1999 ╱ 卷六下官師志 78-1999 ╱ 學職 78-1999 ╱ 武職 78-1999 ╱ 禄秩 78-1999 ╱ 名宦 78-1999 ╱ 名將 78-1999 ╱ 卷七選舉志 78-1999 ╱ 制科 78-1999 ╱ 甲榜 78-1999 ╱ 鄉科 78-1999 ╱ 卷八選舉志 78-1999 ╱ 貢生 78-1999 ╱ 薦辟 78-1999 ╱ 議敘 78-1999 ╱ 武甲 78-1999 ╱ 武科 78-1999 ╱ 封贈 78-1999 ╱ 襲廕 78-1999 ╱ 卷九人物志 78-1999 ╱ 先賢 78-1999 ╱ 名臣 78-1999 ╱ 忠節 78-1999 ╱ 宦績 78-1999 ╱ 武功 78-1999 ╱ 卷十人物志 78-1999 ╱ 儒林 78-1999 ╱ 文學 78-1999 ╱ 隱逸 78-1999 ╱ 孝友 78-1999 ╱ 義行 78-1999 ╱ 流寓 78-1999 ╱ 方伎 78-1999 ╱ 方外 78-1999 ╱ 卷十一列女志 78-1999 ╱ 賢淑 78-1999 ╱ 義烈 78-1999 ╱ 貞孝 78-1999 ╱ 完節已旌 78-1999 ╱ 完節未旌 78-1999 ╱ 志餘 78-1999 ╱ 卷十二藝文志 78-1999 ╱ 表 78-1999 ╱ 序 78-1999 ╱ 記 78-1999 ╱ 論說議 78-1999 ╱ 書 78-1999 ╱ 文 78-1999 ╱ 先附 78-1999 ╱ 卷十三藝文志 78-1999 ╱ 詩 78-1999 ╱ 卷十四摭遺志 78-1999 ╱ ","祈晴禱雨銀一兩一錢九分九釐九毫一絲九忽 鐘鼓夫工食銀四兩四錢九分九釐六毫九絲七忽     以上各欵俱按年解蘓州藩司充餉 均編祭祀 武進均編祭祀銀共一百五十六兩四錢七分四 釐六毫二絲七忽於存留俸工項内一并報銷 府文廟        縣文廟     以上春丁祭祀各給銀二十四兩五分一釐共四十     八兩一錢二釐 秋祭陽 邑給發 社稷壇        風雲雷雨壇 劉猛將軍廟      忠義祠 節孝祠 ","14卷 ╱ (清) 王祖肅修 (清) 獻鳴球纂 ╱ 清乾隆刻本"
00811,江蘇,常州,"(乾隆) 武進縣志",乾隆,1735,1796,413,"武進縣志目錄 78-1999 ╱ 卷首 78-1999 ╱ 序 78-1999 ╱ 舊序 78-1999 ╱ 凡例 78-1999 ╱ 目錄 78-1999 ╱ 纂修姓名 78-1999 ╱ 國考 78-1999 ╱ 廵幸殊恩 78-1999 ╱ 卷一疆域志 78-1999 ╱ 建置 78-1999 ╱ 星野 78-1999 ╱ 坊廂 78-1999 ╱ 鄉都 78-1999 ╱ 風俗 78-1999 ╱ 山川 78-1999 ╱ 古蹟 78-1999 ╱ 卷二營建志 78-1999 ╱ 城池 78-1999 ╱ 官 78-1999 ╱ 橋梁 78-1999 ╱ 水利 78-1999 ╱ 驛站 78-1999 ╱ 舖遞 78-1999 ╱ 兵防 78-1999 ╱ 卷三食貨志 78-1999 ╱ 户口 78-1999 ╱ 田賦 78-1999 ╱ 經費 78-1999 ╱ 學田 78-1999 ╱ 耤田 78-1999 ╱ 桑棗田 78-1999 ╱ 蘆課 78-1999 ╱ 雜稅 78-1999 ╱ 積貯 78-1999 ╱ 賑䘏 78-1999 ╱ 物產 78-1999 ╱ 卷四學校志 78-1999 ╱ 府學 78-1999 ╱ 縣學 78-1999 ╱ 書院 78-1999 ╱ 卷五禋祀志 78-1999 ╱ 壇壝 78-1999 ╱ 祠廟 78-1999 ╱ 寺觀 78-1999 ╱ 陵墓 78-1999 ╱ 卷六上官師志 78-1999 ╱ 郡職 78-1999 ╱ 縣職 78-1999 ╱ 卷六下官師志 78-1999 ╱ 學職 78-1999 ╱ 武職 78-1999 ╱ 禄秩 78-1999 ╱ 名宦 78-1999 ╱ 名將 78-1999 ╱ 卷七選舉志 78-1999 ╱ 制科 78-1999 ╱ 甲榜 78-1999 ╱ 鄉科 78-1999 ╱ 卷八選舉志 78-1999 ╱ 貢生 78-1999 ╱ 薦辟 78-1999 ╱ 議敘 78-1999 ╱ 武甲 78-1999 ╱ 武科 78-1999 ╱ 封贈 78-1999 ╱ 襲廕 78-1999 ╱ 卷九人物志 78-1999 ╱ 先賢 78-1999 ╱ 名臣 78-1999 ╱ 忠節 78-1999 ╱ 宦績 78-1999 ╱ 武功 78-1999 ╱ 卷十人物志 78-1999 ╱ 儒林 78-1999 ╱ 文學 78-1999 ╱ 隱逸 78-1999 ╱ 孝友 78-1999 ╱ 義行 78-1999 ╱ 流寓 78-1999 ╱ 方伎 78-1999 ╱ 方外 78-1999 ╱ 卷十一列女志 78-1999 ╱ 賢淑 78-1999 ╱ 義烈 78-1999 ╱ 貞孝 78-1999 ╱ 完節已旌 78-1999 ╱ 完節未旌 78-1999 ╱ 志餘 78-1999 ╱ 卷十二藝文志 78-1999 ╱ 表 78-1999 ╱ 序 78-1999 ╱ 記 78-1999 ╱ 論說議 78-1999 ╱ 書 78-1999 ╱ 文 78-1999 ╱ 先附 78-1999 ╱ 卷十三藝文志 78-1999 ╱ 詩 78-1999 ╱ 卷十四摭遺志 78-1999 ╱ ","忽 一存秋祭忠義祠編祭銀一兩九分四釐六毫七絲三忽 二存秋節孝祠編祭銀一兩九分四釐六毫七絲三忽 一存秋祭劉猛將軍廟編祭銀一兩九分四釐六毫七絲三 忽 一存秋火神廟半編銀五錢四分七釐三毫三絲六忽 五微 一存秋祭常雩禮壇半祭編銀五錢四分七釐三毫三絲六 忽五微     以上共存節省編祭銀六兩五錢六分八釐三絲八 ","14卷 ╱ (清) 王祖肅修 (清) 獻鳴球纂 ╱ 清乾隆刻本"
00823,安徽,池州,"(嘉慶) 東流縣志",嘉慶,1796,1820,605,"志三 585-629 ╱ 營建志 585-629 ╱ 第九卷 585-629 ╱ ","諭旨義近重複事渉不經應遵停止所有撥岀祭銀仍 復歸丁壇祭祀之用毋庸另議   按八蜡祠雖已輟祀而舊載祀典恐或泥有舉莫廢   之説故備著顚末以正之 劉猛將軍廟在迎曦門外每年長至後第三戊日并正 月十三日猛將誕辰例應各致祭一次至期主祭官具 補服詣廟僉祝文起鼓三通畢引至拜位贊就位行一 跪三叩頭禮興詣神位前進香贊跪贊衆官皆跪奠帛 三獻爵讀祝文畢贊俯伏興復位再行一跪三叩頭禮 焚祝帛禮畢 ","30卷 ╱ (清) 吳篪修 (清) 李兆洛等纂 ╱ 清嘉慶刻本"
00823,安徽,池州,"(嘉慶) 東流縣志",嘉慶,1796,1820,626,"志三 585-629 ╱ 營建志 585-629 ╱ 第九卷 585-629 ╱ ","秋用當黄茂既登之 日展西成䖍報之儀 敬布几筵肅陳牲幣 火神廟祝文 惟神位正南離權司長夏六府修而功成既濟四序紀 而用在明時佐烹餁以攸資人安耕鑿歛烟光而無警 戸樂熙恬荷神貺以淸寧潔明禋於牲醴 八蜡廟文 嘉穀百種天施地生耕耘收穫惟神之靈無災無害乂 用乃成報功崇本享祀苾芬四方九土來格來歆 劉猛將軍廟祝文 惟神夙昭勇畧懋著靈威功殄螟蝗惠周原隰肅明禋 ","30卷 ╱ (清) 吳篪修 (清) 李兆洛等纂 ╱ 清嘉慶刻本"
16625,河北,秦皇島市,"(光緒) 撫寧縣志",光緒,1875,1908,288,"卷六 271-335 ╱ 壇廟 271-335 ╱ 寺觀附 271-335 ╱ ","  上徐各莊 龍王廟在西門外路南明知縣徐汝孝建後廢僅存基址   康熙七年五月知縣王文衡禱雨感應捐貲重建一在   盧各莊一在臺頭營東關北一在深河東門外一在傳   家莊一在成百莊東一在燕河莊 土地祠在縣署大門内東 八蜡廟在城外西北隅道光年重修 劉猛將軍廟在八蜡廟東每歲春秋丁祭次日祭 蟲王廟在縣北齊各莊舊名虸蚄廟 眞武廟在衞胡同西路北萬厯十五年建坊於南巷口曰 ","16卷 ╱ (清) 張上龢修 (清) 史夢蘭纂 ╱ 清光緒三年刻本"
16663,山東,濟南,"(乾隆) 歷城縣志",乾隆,1735,1796,840,"卷第十一 799-871 ╱ 建置考二 799-871 ╱ 壇廟 799-871 ╱ "," 福齊惠應龍王廟在府治西芙蓉街東雍正五年奉  㫖頒送神像於省城設祠堂祀歲時撫臣率屬致祭 岳通 志  劉猛將軍廟有二一在布政司東街一在鞭子巷   布蘭泰修建劉將軍廟記畧山左民殷土厚所慮者   惟水旱不時蝗為害我  皇上御極以來勵精圖治百神受職又  命禮司令直省地方立劉將軍廟凡以國之所重在民民之所   重在穡而害穡者莫如蝗驅蝗者莫如神也維茲省   會為六郡觀瞻尢不可不肅崇廟貌大興祀典予秉   藩山左遂將前藩司李諱成龍書院前堂改為劉將 ","50卷 ╱ (清) 胡德琳修 (清) 李文藻等纂 ╱ 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
16663,山東,濟南,"(乾隆) 歷城縣志",乾隆,1735,1796,841,"卷第十一 799-871 ╱ 建置考二 799-871 ╱ 壇廟 799-871 ╱ ","  軍廟以妥神庥其後樓仍奉李公位以誌甘棠請於   大中丞陳公商之觀察使董公僉曰宜爰出俸資   令濟郡姚守董其事肖將軍像而崇禮焉每於丁祭   次日用豕一羊一又以月朔望令地方行香凡以為   民祈福也雍正三年歲次乙已某月中浣穀旦記 據 碑   盛百二劉猛將軍廟考劉猛將軍之列祀典自雍正   二年始因直隷督臣李維鈞之奏也神諱傳聞不   一明季俞㬎野廟九歌其一為劉猛將自序云司蝗   之神也蝗背有空神常貫之以繩不使妄為害不   詳為何代人有云南宋劉文清公諱宰者即詩家所 ","50卷 ╱ (清) 胡德琳修 (清) 李文藻等纂 ╱ 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
16805,安徽,淮南,"(嘉慶) 鳳臺縣志",嘉慶,1796,1820,178,"卷第三 145-210 ╱ 營建 145-210 ╱ 城郭 145-210 ╱ 公署 145-210 ╱ 監獄 145-210 ╱ 汛舖 145-210 ╱ 倉 145-210 ╱ 厫 145-210 ╱ 書院 145-210 ╱ 津梁 145-210 ╱ 壇廟 145-210 ╱ 義 145-210 ╱ 游觀 145-210 ╱ ","坊     右津梁 文廟城西門内大街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節孝祠 附文廟側文昌宮文廟東社稷壇城内西北隅風雲 雷雨山川壇城南門外 皆州 境 先農壇城東門外 厲 壇城北門外 龍王廟城南門外 州 境 火神廟城北門 内倉巷東 明成化間建嘉靖丙寅隆慶丁卯邑人潘 雲修 本朝乾隆五十七年里人孔貴捐 施水畦一百四十個貴嘗病目 禱於神而愈云有碑記其事 八蜡廟劉猛將軍廟 城東門内大寺巷 知州張佩芳重修八蜡廟碑記畧 曰禮曰天子大蜡八先嗇也司嗇 也農也郵表也貓虎也坊也水庸也昆蟲也功加於 民祝同詞祭同處以云報焉天以生物之功分寄於 ","12卷 ╱ (清) 李兆洛纂修  ╱ 清嘉慶十九年刻本"
16806,廣東,中山,"(光緒) 香山縣志",光緒,1875,1908,321,"卷六 244-354 ╱ 建置 244-354 ╱ 城池 244-354 ╱ 公署 248-354 ╱ 學校 261-354 ╱ 壇廟 302-354 ╱ ","邑人於葬所立廟 康熙十三年海冦 攻城嘗顯靈護救 七仙廟在鳳山左主帥 廟在月山陰南陽廟三山廟俱在蔴洲街新廟在澳門蓮峯 山 同上 祝志云邑多淫祀舊志所載如七仙三山等廟誕 甚兹姑存舊文云云今仍其例凡採訪册所載概不增入 劉猛將軍廟在 萬壽宫左側道光間知縣陸孫鼎將更衣 所改建 採訪 册 神能驅蝗元亡自沈於河雍正二年奉 旨祀 猛將軍元指揮劉承忠於各府州縣 大淸 會典 但侯祠在翠微郷西萬厯乙卯邑人建祀知縣但啟元久圮 故址尙存 採訪册 但侯德政碑記粤東以南濱海而遥爲 香山縣治稱嶺海巖邑第土瘠人稀民疲財困勞 心撫字而哀鴻徧野伏莽盈眸令其邑者實難但侯以洪都 名士奉命來莅兹土甫下車卽問民疾苦恤民孤寡堅持清 白所措事業有古遺愛風禁蠹耗而寛秋夏之征輸飭營哨 而免水陸之抽掠禱雨而應天格其誠折獄而獄息人服 其公其間善政難一一舉又東南一帶枕控滄溟大海民間 煑海爲鹽一時利之國初設立鹽場竈排二十户竈甲數十 户分爲上下二栅詳令築煑鹽上以供國課下以通民用 年來滄桑屢變斥鹵盡變禾田而課額永難消豁竈民有一 ","22卷 ╱ (清) 田明曜修 (清) 陳澧纂 ╱ 清光緒刻本"
16842,江蘇,南京,"(同治) 續纂江寧府志",同治,1861,1875,171,"卷之四 147-172 ╱ 祠祀 147-172 ╱ ","陳嘉德為募貲成之 武廟舊在北門内今移建正街中 文昌宮在 文廟右同治四年建 倉聖廟未建 劉猛將軍廟在東門外光緒五年建 龍神廟在西門同治八年建 湖神廟在固城湖同治八年知縣楊福鼎捐建 名宦鄕賢忠孝祠皆新建 忠義祠在城隍廟廊左祀殉難諸人即昭忠祠也       節婦祠在城隍廟廊右 遺愛祠在賓陽門外光緒五年建  ","15卷 ╱ (清) 蔣啓勛修 (清) 汪士鐸纂 ╱ 清光緒六年刊本"
16842,江蘇,南京,"(同治) 續纂江寧府志",同治,1861,1875,233,"卷之七 218-264 ╱ 建置 218-264 ╱ ","文昌宫在文廟右同治四年建 劉猛將軍廟在縣治東門外光緒五年重建 大王廟在縣治襟湖門外□□年閒捐建 龍王廟在縣治西門同治八年建 湖神廟在縣治固城湖口同治八年知縣楊福鼎捐建 城隍廟在縣治察院西同治八年知縣楊福鼎捐建 許公祠在縣學明倫堂左同治八年建祀知縣許心源 遺愛祠在賓陽門外光緒五年捐建    陵墓 明太祖陵在府治朝陽門外鍾山之陽道光中修之同治十二年 修建守陵房屋三閒安設栅欄以禁樵牧 晉卞忠貞公墓在府治冶城山西同治十年修之光緒中重修祠 ","15卷 ╱ (清) 蔣啓勛修 (清) 汪士鐸纂 ╱ 清光緒六年刊本"
16843,江蘇,常州,"(民國) 金壇縣志",民國,1911,1949,103,"卷三 88-144 ╱ 建置志 88-144 ╱ 城池 88-144 ╱ 公署 91-144 ╱ 壇廟 100-144 ╱ ","畝九釐五百二十三號塘二分七釐五毫五百四十號田三分九釐又塘一分 八釐五毫五百四十四號田一畝三分五釐四毫五百四十五號地二分三釐 三毫五百四十九號田一分五釐四百七十九號田 一畝三分五釐四毫又四分四百七十八號塘二分 邑人虞光表有記 劉猛將軍廟在縣文明門外太虛觀旁乾隆五年建道士趙繼元出祖遺屋三 間基址助之後移拱極門外白業亭咸豐十年燬於賊光緒七年知縣夏宗彝 重建 思湖白龍之神廟在縣南十里大澤洲上舊傳有白龍見於此唐建宋紹聖三 年封紹澤敏應公龍母為嘉惠夫人崇中封孚惠王嘉定間封龍母為上善 夫人十二年咸淳八年累增順應靈濟孚惠王明洪武初稱思湖白龍之神燬 於兵知縣陳炳泰重建 李邑侯專祠在城隍殿左同治四年奉 敕建祀卹贈道殉節知縣李淮並以 同殉之族子候甫府知事廷銓城守千總金詔縣丞沈世樑祔焉每歲丁祭日 ","12卷 ╱ (民國) 馮煦纂修  ╱ 民國刊本"
16845,江蘇,徐州,"(同治) 徐州府志",同治,1861,1875,1778,"卷十四 1772-1818 ╱ 祠祀攷 1772-1818 ╱ ","  山縣 舊在靴尖阜已廢見萬厯 聞州志今在社稷壇後 沛縣 在夏鎭城東北 隅運河西岸 邳州 舊 志  在下邳驛  東今廢 宿遷縣 在縣西北皂河集名安瀾龍王廟又一在 埠子集嘉慶十六年里人公建旁有龍潭  禱雨  輒應 雎甯縣 在縣署西北同 治十一年重修 劉猛將軍廟 銅山縣 在城南雲龍山下神諱錡宋江淮浙江 制置使景定四年敕封揚威侯天曹猛  將天神敕内有飛蝗犯禁宵旰懷憂賴爾神  力掃蕩無餘等語雍正十三年奉 旨祠祀 蕭縣 在縣南門 外雍正十  二年建  今重修 碭山縣 在城隍廟東南隅乾隆三 十二年邑令劉王璦重建 豐縣 在縣東 北隅 沛縣  在縣南護  城隄外 宿遷縣 在城 北 睢甯縣 在北 門外 八蜡廟 銅山縣 舊志在雲龍 山下今廢 蕭縣 舊志在縣東 里許今廢 豐縣 在縣治 西北   邳州 在新城 北門外 玉皇廟 銅山縣 有三一近夾河一在 垞城一在黃鍾集 蕭縣 在白茅山頂明知 縣康煒建嘉慶閒  邑人徐岷  等重修 碭山縣 在城東 隅郭外 豐縣 有二一在縣東門外 一在趙莊集北迤東 沛縣 有 四 ","25卷 ╱ (清) 吳世熊修 (清) 劉庠纂 ╱ 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16848,江蘇,蘇州,"(同治) 蘇州府志",同治,1861,1875,4017,,"蘇州府志卷第三十六目錄  壇廟祠宇一   府社稷壇       先農塘           風雲雷雨境內山川城隍神壇   常雩         八蜡   郡厲壇        府城隍廟   文昌宮        關帝廟   火神廟        劉猛將軍廟   旗纛廟        龍神廟   風神廟        呂祖廟 ","150卷 ╱ (清) 李銘皖修 (清) 馮桂芬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6848,江蘇,蘇州,"(同治) 蘇州府志",同治,1861,1875,4038,,"劉猛將軍廟在太陽宫東 地隸長 洲縣 舊在中街路宋仙洲巷宋景   定間建  前志云相傳神姓劉名銳即宋名將劉錡之弟殁 而為神怡庵雜錄則云宋景定間封劉錡為揚威侯  天曹猛將之神竟以劉錡為猛將今考畿輔通志劉猛將軍  名承忠廣東吳川縣人元末官指揮江淮蝗旱督兵逐捕後  因元亡自沈於河土人祀之 會典云雍正二年奉     旨祭劉承忠於各省府州縣神能驅蝗世稱劉猛將軍據此  則神當為劉承忠非劉錡兄弟也今靈巖山盈豐莊有宋景  定二年封猛將神敕亦係好事者僞撰不足憑又考松江府  志引王阮亭說以劉猛將軍為  宋劉漫堂則更矯誣不足信矣  國朝雍正二年 詔有司歲冬至後第三戍日及正月十三日致祭乾隆八年知   府覺羅雅爾哈善修自為記咸豐十年圮同治十一年巡撫   張之萬移今所 竹堂寺 故址    案猛將今為鄉村祭賽之神    村落間到處有廟不盡載 ","150卷 ╱ (清) 李銘皖修 (清) 馮桂芬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6848,江蘇,蘇州,"(同治) 蘇州府志",同治,1861,1875,4329,,"蘇州府志卷第三十八  壇廟祠宇三                     崑山縣社稷壇     先農壇   風雲雷雨境內山川城隍神壇   邑厲壇        城隍廟   文武廟        火神廟   劉猛將軍廟      龍王廟   卜將軍廟       陸氏三賢祠   衞文節公祠      忠孝先生祠   忠義祠        總節孝祠 以上 祀典 ","150卷 ╱ (清) 李銘皖修 (清) 馮桂芬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6848,江蘇,蘇州,"(同治) 蘇州府志",同治,1861,1875,4334,,"  邑厲壇        城隍廟           文帝廟        關帝廟   火神廟        劉猛將軍廟   呂祖廟        龍王廟   煥靈廟        靈惠廟   東嶽廟        馬王廟   巫公廟        淸權祠   吳公祠        白蘇二公祠   楊王二公祠      王公裦忠祠   錢公裦忠祠      殉節紳民總祠 ","150卷 ╱ (清) 李銘皖修 (清) 馮桂芬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6848,江蘇,蘇州,"(同治) 蘇州府志",同治,1861,1875,4338,,"  林公祠        劉公祠           陳公祠        陶晚閒先生祠   蔣節婦祠       徐節婦祠   王節婦祠       張節婦祠   昭文縣社稷壇     先農壇   風雲雷雨境內山川城隍神壇   邑厲壇        城隍廟   文帝廟        關帝廟   呂祖廟        劉猛將軍廟   周孝子祠       許公祠 以上 祀典 ","150卷 ╱ (清) 李銘皖修 (清) 馮桂芬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6848,江蘇,蘇州,"(同治) 蘇州府志",同治,1861,1875,4340,,"  吳江縣社稷壇     先農壇           風雲雷雨境內山川城隍神壇   邑厲壇        城隍廟   文昌殿        關帝廟   火神廟        劉猛將軍廟   太湖廟        甘泉祠   顧公廟        吳孝子祠   三賢祠        沈公祠   宮傅周公祠      凌公祠   節孝祠 以上 祀典       金龍四大王廟 ","150卷 ╱ (清) 李銘皖修 (清) 馮桂芬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6848,江蘇,蘇州,"(同治) 蘇州府志",同治,1861,1875,4348,,"  朝嘉慶八年知縣李汝棟建 道光癸卯坿祀陳忠愍 公像於中見張潛之記 咸豐十   年燬同治九年邑人何顧絢張國俊重建兩邑合祭  案前 志崑山  關帝廟舊在馬鞍山曇花亭下明萬曆間建新陽舊在卜山  前崑新兩縣志云文帝祠在馬鞍山陽舊在清眞觀宋涥熙  元年道士瞿守眞建 國朝嘉慶六年改建一在芙蓉  嶺西康熙三十五年巡撫湯斌撤淫祠政建今並廢 火神廟在馬鞍山西南麓妙喜庵右 國朝雍正十年 敕建嘉慶十五年重修咸豐十年燬同治六年重建兩邑合祭 劉猛將軍廟在薦嚴寺左舊在馬鞍山頂 國朝雍正十二年   重修後移今所咸豐十年燬今權在薦嚴寺設祭兩邑合祭 龍王廟在馬鞍山南麓道光十年知縣沈炳垣倡建兩縣合祭   咸豐十年燬今移陳公祠設祭 ","150卷 ╱ (清) 李銘皖修 (清) 馮桂芬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6848,江蘇,蘇州,"(同治) 蘇州府志",同治,1861,1875,4399,," 牖民之道也夫祭不欲數數則煩祠不可壞  壞則簡請以告之邑人而為令誦之是為記 文帝廟在阜城門內致道觀 毎祭編銀 十二兩 咸豐十年燬今權於紫   金街武廟致祭 關帝廟在西門内嶽廟右舊在縣北三元堂明天順間移建今   所 國朝康熙十三年糧守道遲日震重修前建門樓并置   祀田十四畝乾隆十一年常熟縣知縣張耀璧重修五十四   年知縣裴元長重修咸豐十年燬今在紫金街武廟致祭 火神廟在縣治西北炳靈公廟後 地隸 昭文 乾隆五十九年糧道安   盛額重修咸豐十年燬權移前殿與炳靈公合祀 劉猛將軍廟在西門外湖濱 ","150卷 ╱ (清) 李銘皖修 (清) 馮桂芬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6848,江蘇,蘇州,"(同治) 蘇州府志",同治,1861,1875,4449,," 隲下民仁育義正千五百年而祠廟遍於天下非至德神感  何以與此二十有五年太原康先生為茲邑宰越二年因邑  人之請聿修故廟更廣其制殿後立寢門門北樓五楹東西  廂各三楹又北為齋㕔廟制備焉既成爰命起鳳書其事勒  諸石并誌其  有事於廟者 呂祖廟在賓湯門外總管廟内 劉猛將軍廟在五渠村    案前志此後有至德廟在縣東南梅里平    墟乃無錫縣梅里非昭文之梅李也誤 周孝子廟在儒學後南經堂 許公祠在迎春門外華滙放生池祀明祭酒許士柔舊在阜成   門外 國朝順治間子瑶建後廢乾隆間移建今所 以上 祀典 劉太尉廟在縣東徐市祀宋江淮制置使劉錡 龔立本縣志明 嘉靖甲寅倭將 ","150卷 ╱ (清) 李銘皖修 (清) 馮桂芬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6848,江蘇,蘇州,"(同治) 蘇州府志",同治,1861,1875,4459,," 富樂輸褒然充帑承事者度用鳩工物萃材良凡五易月而  落成門殿宮廡宏厰偉麗視舊加隆神妥威揚翼孚捍衛烝  庶其有依乎嗚呼唐湖如沼賊勢方張鯨奔鯢視目何全吳  之有睢陽無沮天下其免於鼙鼓之羶乎東南畿輔賴以保  全近免陵寢之驚遠寛宵旰之慮功在海防幽明競偉茲在  幽者民得自展其圖廟食百世以為之報而在明者則刻在  民心播在民口竟以没没民力不能達於天閽神庸弗之鑒  乎神能自毁以庇民必知神之不安於自享而忘同事之功  也旌别彰癉有功食報時其風雨屢其豐年戢其兵喪保其  土宇則天之紀國之制於是昭矣巍乎廟堂郁乎香火與金  湯斯相永  乎是為記 文昌殿在縣學中 關帝廟在劉猛將軍廟内舊在縣治西 國朝雍正三年知縣   徐永祐修咸豐十年燬同治中移建今所 火神廟在北塘巷永定橋東 國朝雍正十一年知縣趙軒臨 ","150卷 ╱ (清) 李銘皖修 (清) 馮桂芬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6848,江蘇,蘇州,"(同治) 蘇州府志",同治,1861,1875,4460,,"  改張王廟建 案前志張王廟祀廣德祠 山之神元至正十二年建 震澤縣合祭 編銀一 兩九分  五  釐 劉猛將軍廟在東門內仙里橋南震澤縣合祭同治三年重修 太湖廟在垂虹亭南祀太湖之神 俗稱松陵廟 亦名龍王堂 舊在江之南醋   坊橋側宋祥符間建紹興十五年賜額永利元至元三十年   千戸杜福重建明宣德十年知縣賈忠再建萬曆十四年知   縣江鍾廉移建今所 國朝順治二年燬康熙二年重建咸   豐十年燬同治六年重建兩邑合祭歲以春秋二仲上庚日   致祭  案前志云神即水平王然考 國朝嘉慶十六年詔 蘇湖二州祭佑民衍澤太湖之神神姓王名天英明之  長興縣人載在祀典所宜確  遵而乃别祀水平王誤矣 ","150卷 ╱ (清) 李銘皖修 (清) 馮桂芬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6854,江西,NULL,"(光緒) 江西通志",光緒,1875,1908,6154,"卷七十三 6144-6256 ╱ 建置略 6144-6256 ╱ 壇廟 6144-6256 ╱ ","  始有宮迨今何啻千年營繕之功不一而獨祥符政和   得傳以其有記故也然則朱君之為是役績用章灼如   是欲不記得乎朱君字本初受道於龍虎山中而從張   仁靖眞人扈直兩京最久學有原委嘗著輿地圖二卷   刊石於上清   之三華院云 明萬歷十三年重修十七年有人劚地得    金龍玉簡今藏鐵柱宮   國朝順治初年郡紳熊文舉修同治十三年闔省紳商重    修 府 志    藥王廟在磨子巷文昌宮右今名三皇殿 府 志    劉猛將軍廟一在省城隍東偏祀司蝗神雍正二年始    列祀典 謹案神舊傳為南宋劉宰或云元指揮劉永忠 沂州府志以為宋劉錡王鏊姑蘇志作劉銳劉   錡之   弟 道光四年兩江總督陶澍奏請修廟  御賜神參秉畀額始建於此一在百花洲東湖書院右咸豐八    年布政使龍啟瑞建 府 志 ","180卷 ╱ (清) 曾國藩修 (清) 劉繹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16854,江西,NULL,"(光緒) 江西通志",光緒,1875,1908,6243,"卷七十三 6144-6256 ╱ 建置略 6144-6256 ╱ 壇廟 6144-6256 ╱ ","   劉猛將軍廟在文昌先代殿後道光二十八年建 府 志    孚澤廟在北門外祀漢鄧禹耿弇咸豐六年燬今重建   謝志   府志    聖堂廟在西門外祀許眞君及馬明王明萬歷年閒建   國朝咸豐六年兵燬今重建 府 志    萬壽宮在藥王廟右乾隆五十六年建道光二十一年    邑人捐建增建諶母閣天花宮 府 志    懷功祠在城隍廟右祀明按察副使吳一貫南昌府知    府李承勛以平瑪瑙山賊功祠之 謝 志    遺愛祠 舊作二 令祠 在東門內一祀明知縣葉重光有萬年    樂利之碑一祀應汝稼以立水次倉便民漕運故合祀    焉雍正五年知縣黃天球修改今名乾隆六年重修 謝 志 ","180卷 ╱ (清) 曾國藩修 (清) 劉繹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16854,江西,NULL,"(光緒) 江西通志",光緒,1875,1908,6430,"卷七十五 6356-6482 ╱ 建置略 6356-6482 ╱ 壇廟 6356-6482 ╱ ","   同治五年邑紳王如瀚重建 府 志    城隍廟在縣西歲久圮康熙五十六年知縣王坦重建    咸豐閒燬於寇同治十年復建 謝志 府志    龍神廟在南門外即關帝廟舊阯乾隆五十三年建道    光閒圮於水移建觀音閣右咸豐閒燬 府 志    火神廟在下西坊六一祠左乾隆四十九年建 縣 志    劉猛將軍廟在城隍廟右道光二十三年知縣馮詢建    咸豐閒寇燬 府 志    東嶽廟在南坊 府 志    天后宫在下西坊道光閒建 縣 志    汾陽王廟在治南祀唐郭子儀   國朝雍正三年知縣胡仁濟重建咸豐閒燬同治九年重 ","180卷 ╱ (清) 曾國藩修 (清) 劉繹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16854,江西,NULL,"(光緒) 江西通志",光緒,1875,1908,6515,"卷七十六 6482-6598 ╱ 建置略 6482-6598 ╱ 壇廟 6482-6598 ╱ ","   厲壇在朝天坊 謝 志    關帝廟舊在協和門外道光四年知縣李雲倡捐改建    於城隍廟西咸豐六年燬同治十二年重建 府 志    文昌廟在大成殿左嘉慶二十四年教諭項鑒訓導李    芳秋建道光二十年移建明倫堂後二十四年仍舊阯   府   志    城隍廟在縣南攀桂坊道光三年知縣李雲重修咸豐    六年燬同治二年知縣徐允倫重建 謝志 縣志    劉猛將軍廟在學東北道光二十一年建 縣 志    三陸祠在縣治舊名二陸祠宋淳熙中建祀陸九韶九    淵淳祐閒遷槐堂書院之前元末廢明天順六年巡按    呂洪即舊阯建祠增祀九齡易今名以傅子雲楊简配 ","180卷 ╱ (清) 曾國藩修 (清) 劉繹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16854,江西,NULL,"(光緒) 江西通志",光緒,1875,1908,6526,"卷七十六 6482-6598 ╱ 建置略 6482-6598 ╱ 壇廟 6482-6598 ╱ ","   先農壇在迎春門外演武廳前 縣 志    神祇壇在文昌門外 縣 志    厲壇在拱辰門外 縣 志    關帝廟在治北街之西乾隆十五年知縣梅長遇創建    後燬於寇咸豐十年知縣周溯賢重建 府 志    文昌廟在兵備府故阯劉猛將軍廟前舊設位文昌門    閣上嘉慶八年邑人黎中輔等建於明倫堂後咸豐三    年邑人高銘勳等擴之旋燬於寇十年知縣周溯賢遷    建今所 府 志    城隍廟在治東隅 舊作治 東北 咸豐六年燬知縣周溯賢捐    建 府 志    龍神廟在余家陂咸豐九年知縣周溯賢捐建 府 志 ","180卷 ╱ (清) 曾國藩修 (清) 劉繹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16854,江西,NULL,"(光緒) 江西通志",光緒,1875,1908,6527,"卷七十六 6482-6598 ╱ 建置略 6482-6598 ╱ 壇廟 6482-6598 ╱ ","   劉猛將軍廟在兵備府道光十六年建寇燬咸豐十年    知縣周溯賢建 府 志    許眞君廟在永豐社道光十六年邑人建 府 志    周諸二令合祠在學舍外舊有周令祠在行按察司左    祀明知縣周相諸令生祠即今阯迹俱湮没嘉慶九年    邑人黎中輔等合祠 謝志 縣志    忠義總祠在梧桐街咸豐八年知縣周溯賢建祀殉難    士民三百餘人右廂祀殉難婦女二百餘人置祀田 縣 志    七烈祠在麻溪祀明正德初死節陳忠妻周氏及娣姒    王氏女金玉等七人 縣 志    節孝祠在預備倉前 謝 志    節孝總祠在萃秀門内道光三十年邑人王寅亮等建 ","180卷 ╱ (清) 曾國藩修 (清) 劉繹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16854,江西,NULL,"(光緒) 江西通志",光緒,1875,1908,6530,"卷七十六 6482-6598 ╱ 建置略 6482-6598 ╱ 壇廟 6482-6598 ╱ ","   旗纛廟在懹德坊花園内舊在千户所堂後明宣德中    改今阯嘉靖中知府鄧文憲重建 府 志    劉猛將軍廟在縣城隍廟東偏道光十五年建 縣 志    黄司空廟在北關三總祀陳都督黄法舊在城南久    燬徙今處 谢 志    忠協廟在府治東祀唐張巡 謝 志    麻姑廟在麻姑山唐開元中道士鄧紫陽隠此及遷化    遺奏立廟宋咸平中賜名仙都觀元豐中崵今名 謝 志    顔魯公祠在麻姑山祀唐刺史顔眞卿宋紹興中知軍    胡舜舉建 谢 志    管樞密祠在府治北祀宋知軍管師仁 謝 志    十賢祠在府學左舊在仙都觀宋紹興閒蔡延世建祀 ","180卷 ╱ (清) 曾國藩修 (清) 劉繹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16854,江西,NULL,"(光緒) 江西通志",光緒,1875,1908,6663,"卷七十七 6598-6704 ╱ 建置略 6598-6704 ╱ 壇廟 6598-6704 ╱ ","   劉猛將軍廟在文山書院右道光二十年知縣潘尊賢    奉文建 府志 縣志    龍神廟在縣北三十里舊為聖水古廟廟前有塘水四    時不溢不竭中有神魚四足修尾遇旱禱雨輒應同治    十年巡撫劉坤一奏請封號  敕加普濟并  御書德周澤洽額以賜 府志 劉坤一疏略南康詂安義縣三 十里之高山向有聖水堂即龍神祠祠   前數武有湫水深莫測春夏不溢秋冬不涸有神魚四   足修尾常伏不動遇大旱地方官潔誠致祭魚自浮出   禱雨立應事載府縣志書同治五年亢旱異常徧禱群   神迄無感應因委員前往迎取神魚至省即有風雲隨   之而來甫經入城大雨如注不致成災猶以為事之偶   然本年亢旱情形幾與五年相同復委員迎取神魚到   省即連曰大雨四野霑足萬姓歡呼群以為龍神之感   應合詞禀經藩司詳請具奏前來臣查例載各直省志   乘所載廟祀正神實能禦災捍患有功德於民者請     旨刺封今龍神屢著靈應疊沛甘霖轉歉為豐實 ","180卷 ╱ (清) 曾國藩修 (清) 劉繹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16854,江西,NULL,"(光緒) 江西通志",光緒,1875,1908,6668,"卷七十七 6598-6704 ╱ 建置略 6598-6704 ╱ 壇廟 6598-6704 ╱ ","   今燬 謝志 府志    龍神廟在湓浦門外萬壽宫右雍正十一年知府胡式    瑗建咸豐閒燬巡道蔡錦青重建 謝志 府 志 縣志    劉猛將軍廟在縣治東東嶽廟之左雍正十二年知府    蔡學顥知縣張思恬建 縣 志    東嶽廟在府治東即唐景星書院舊阯 謝 志    許眞君廟在西門外大新門内 府 志    吕祖廟在煙水亭 府 志    匡君廟在南臨驛前祀匡俗兄弟 謝 志    九江王英布廟在福星門外 謝 志    廬山使者廟在德化縣唐開元十九年敕建 謝 志    陶九相公廟在九龍灣明正德中九江大旱有僧謂湖 ","180卷 ╱ (清) 曾國藩修 (清) 劉繹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16854,江西,NULL,"(光緒) 江西通志",光緒,1875,1908,6686,"卷七十七 6598-6704 ╱ 建置略 6598-6704 ╱ 壇廟 6598-6704 ╱ ","   劉猛將軍廟在縣署後道光十五年知縣董思誠建 府 志    許眞君廟在東嶽廟左養濟院前 府 志    謝安廟在金城鄉 謝 志    顯濟廟在泰安鄉白龍泉側宋嘉泰閒建賜額顯濟祀    漢槐里侯萬修宋元明俱有封敕 謝志 府志 謹案 謝志又列槐里侯祠   重出   今刪    楊東山廟在治南祀唐禮部侍郎楊復仁 謝志 謹案 縣志作丁公   祠以公舊寓丁溪也   名嗣復亦與謝志異    元次山祠在瀼溪倉城墩宋蘇軾過此賦詩明嘉靖中    知縣洪鈞偲合祀元蘇更名二賢祠後知縣駱秉韶補    祀王梅溪梁尙忠補祀周元公更名四賢祠久圮知縣    陳韶移建於縣東陶家嶺葉公祠後為五賢祠葉公名 ","180卷 ╱ (清) 曾國藩修 (清) 劉繹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16854,江西,NULL,"(光緒) 江西通志",光緒,1875,1908,6695,"卷七十七 6598-6704 ╱ 建置略 6598-6704 ╱ 壇廟 6598-6704 ╱ ","  國朝咸豐三年寇燬同治八年重建 府 志   東嶽廟在北門外咸豐閒燬 縣 志    龍神廟在十三都富陽嶺下有泉大旱泉出水渾三曰    内必雨一在小孤洑磯頭 縣 志    英烈廟在縣北清涼寺左唐貞觀閒創祀梁昭明太子    蕭統宋嘉定甲申賜號英烈相傳清涼寺乃統棲隱之    地因立廟   國朝咸豐三年燬十一年重修 謝志 縣志    劉猛將軍廟在西門外河濱道光二十六年仍關帝廟    舊阯新建咸豐閒燬 府志 縣志    金龍四大王廟在金剛料 縣 志    三閭大夫祠在小孤洑咸豐三年寇燬十年遊擊鄥世 ","180卷 ╱ (清) 曾國藩修 (清) 劉繹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16854,江西,NULL,"(光緒) 江西通志",光緒,1875,1908,6707,"卷七十八 6704-6824 ╱ 建置略 6704-6824 ╱ 壇廟 6704-6824 ╱ ","  未嘗作禍作福以恐動此邦之人超然與世相絕此邦   平時無香火之奉一有阜乾之苦無所控白輒相與致   禱而龍君初不以平日為懷應其所求霑足優渥千倉   萬箱上以供百官有司之俸下使家人婦子懽忻怡愉   以享終歲之飽焉而龍君方撝而不有復退藏於寂寞   深渺之中民亦忘龍君之賜自以為吾耕墾之功爾嗚   呼龍君其亦可謂賢矣某食君之祿衣君之衣官列侍   從位上大夫而退思平生無分毫利澤以補斯民是以   私有愧於國家而仰慕龍君之   德謹以區區薄奠少見意焉   國朝同治十年知縣陳蔭昌重建 縣 志    龍母祠在廣化寺左水旱疾疫及艱嗣者輒禱於此同    治五年捐修 謝志 縣志    劉猛將軍廟在縣城隍廟左 府 志    南嶽行祠在城西瑞應坊祀南嶽神 謝 志    梅將軍祠在東山麓祀漢臺侯梅鋗 謝 志    庾將軍祠在水南玉池坊舊土城内祀漢將軍庾勝今 ","180卷 ╱ (清) 曾國藩修 (清) 劉繹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16854,江西,NULL,"(光緒) 江西通志",光緒,1875,1908,6759,"卷七十八 6704-6824 ╱ 建置略 6704-6824 ╱ 壇廟 6704-6824 ╱ ","   水府廟在東門外明洪武閒知縣宫好禮建萬歷閒重    修 府 志    許眞人廟在北鄕黄屋鉗乾隆閒邑進士宋應桂建 府 志    東嶽廟舊在治東 府 志    劉猛將軍廟在城内鯨音閣 府 志    王需巖祠在東門外祀宋隱士邑人王鴻 府 志    阮周二公祠在錦繡坊今圮 府 志    王公祠在灌嬰城西祀元同知王榮忠 府志 元陳至 方記雩都古漢   縣也江之西列郡十一而贛居上游贛屬邑州二縣八   而雩都居要地曾文定所謂今贛州據吳之背扼粤之   項領雩都則又贛州之咽喉也自漢唐及宋率為重鎮   按其由川訪其營壨千數百年荒基廢阯蓋猶有可考   者皇元混一區夏承平且及百年文教迭興武備浸弛   淮寇伺隙造妖流毒江右郡縣鼎沸瓦解莽為邱墟為   民牧者何所逃其責哉當是時守一郡為江西之後障   者唯贛而已據一方為贛之右臂者則以有今貳守王 ","180卷 ╱ (清) 曾國藩修 (清) 劉繹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16854,江西,NULL,"(光緒) 江西通志",光緒,1875,1908,6803,"卷七十八 6704-6824 ╱ 建置略 6704-6824 ╱ 壇廟 6704-6824 ╱ ","  國朝乾隆初復移今所 謝志 府志    文昌廟在城内東南隅即文昌閣舊阯嘉慶六年建同    治十年同知王大枚修 廳 志    城隍廟在文昌山路口舊在山下明萬歷八年知縣劉    世懋改建於儒學左   國朝康熙閒復移建於此 謝志 府志    火神廟在東郊一里外同治九年同知王言綸修 府 志    龍神廟在火神廟側初在文昌山頂乾隆五十二年葉    道中建嘉慶二十一年移廳署前舊總鋪地道光二十    年復移下歷堡同治九年同知王言綸移建今所 府 志    劉猛將軍廟在文昌山昭忠祠側咸豐九年同知邱文    光建 府 志 ","180卷 ╱ (清) 曾國藩修 (清) 劉繹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16854,江西,NULL,"(光緒) 江西通志",光緒,1875,1908,7692,"卷八十九 7650-7704 ╱ 經政略 7650-7704 ╱ 祀典 7650-7704 ╱ ","   廬岳祠祭銀二兩七錢五分八釐    陳氏義祠祭銀二兩六錢四分    劉猛將軍廟祭銀二兩二錢八分六釐八毫        徳安縣 文廟祭銀五十五兩四錢六分五釐八絲 神祇壇祭銀二十六兩八錢   關帝祭銀四十兩   文昌帝君祭銀二十六兩    瑞昌縣 文廟祭銀五十五兩四錢六分五釐八絲 神祇壇祭銀二十六兩八錢   關帝祭銀四十兩 ","180卷 ╱ (清) 曾國藩修 (清) 劉繹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16856,江蘇,南京,"(光緒) 溧水縣志",光緒,1875,1908,543,"卷八 532-557 ╱ 典祀志 532-557 ╱ 壇壝 532-557 ╱ 廟制 535-557 ╱ ","嶽降崧生之會馨香感格興水源木本之思式肇明禋用光彝典 尙祈神鑒享此清芬 以上每歲 均頒祭日 倉聖廟未建 祀字祖黃帝史官倉氏頡以周史籒秦程邈王次仲 漢史游許慎祔祀同治中升列群祀春秋上丁官祭 火神廟在小東門外雍正十三年定制秩祀 每歲季夏二 十三日致祭 咸豐六 年燬同治十年邑紳士勸捐重建 上江兩縣志曰火神之有廟者 昭明光顯離德位南報燧人之 功也民閒别祀熒 惑火星非祀典 八蜡廟未建 八蜡之有廟者報本返始一日之澤其由來者遠也 按八蜡廟定制每歲冬至後第三戌日致祭溧水舊 無此廟當俟議建或 即於先農壇舉行 劉猛將軍廟在小西門外雍正二年定制秩祀 每歲正月十三 日誕辰致祭 咸 豐閒燬未建 上海縣志曰案禮部則例載神劉姓名承忠元時官 指揮能驅蝗元亡自沈於河世稱劉猛將軍 國朝 ","22卷 ╱ (清) 傅觀光修 (清) 丁維誠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6857,安徽,NULL,"(光緒) 重修安徽通志",光緒,1875,1908,1971,"卷五十四 1967-2013 ╱ 壇廟 1967-2013 ╱ ","   火神廟在樅陽門內    劉猛將軍廟舊在城東江畔為八蜡廟雍正七年遵建祀八蜡    之神 詔祀劉猛將軍因幷祀於內乾隆十年奉文停蜡祭稱劉猛將軍廟五    十二年布政使陳步瀛重修後圯於水道光三年巡撫陶澍改    建於城東帥字墩四年恭奉 御書神參秉扁額 附  陶澍記 古者八蜡有貓虎與昆蟲所謂昆蟲即 食螟螽之物猶貓虎之食鼠豕也稽之   載記如開元中貝州白鳥食蝗平州群雀食虸蚄蟲乾祐中開   封鶴鶴食蝗見於酉陽雜俎漢實錄諸書又金史載阿撒在定   武山堂肆考載蕭修在秦州元成宗在揚州皆有群鳥食蝗之   異而蛙能食蝗故禁捕載於   欽定淵鑒類圅說者謂江   淮閒俗祀青蛙即祭昆蟲之謂矣雖然昆蟲固能食螟螽而所   以能食者則非昆蟲之謂而神有以使之也如貓如虎類非人   力所能驅遣矧無知如蛙鳥者哉道光四年夏鳯郡蝗廬鳯道   戴君聰鳳陽府程君懷璟督州縣捕之甫淨已而復起閏七月   十一二日余偕藩臬諸公虔禱於省城劉猛將軍廟其時宿州   之灰古堆蝗最甚知州蘇元璐集民夫往捕但見青蛙無數食 ","350卷 ╱ (清) 吳坤修修 (清) 何紹基纂 ╱ 清光緒四年刻本"
16857,安徽,NULL,"(光緒) 重修安徽通志",光緒,1875,1908,1999,"卷五十四 1967-2013 ╱ 壇廟 1967-2013 ╱ ","   劉猛將軍廟在府治北關外    昭忠祠在府城隍廟門左嘉慶八年遵建祀陣亡兵丁陳明周    等    厲壇在府治北郊 以上壇廟所屬 縣俱如 制    東嶽廟在府治西北    楊四將軍廟在府治北門外    項王廟在府治嶧山下項羽駐軍於此    敏應廟一名梓府君廟在敬亭山麓祀廣惠王之神南宋元嘉    中建    七賢祠在敬亭山原名五賢祠祀南齊謝朓唐李白韓愈宋晏    殊范仲淹後增明張慎言姜埰為七賢祠    魯府君廟在宣城縣南五十里錢村祀唐梅知巖 隋末大亂知 巖有保障功 ","350卷 ╱ (清) 吳坤修修 (清) 何紹基纂 ╱ 清光緒四年刻本"
16857,安徽,NULL,"(光緒) 重修安徽通志",光緒,1875,1908,2014,"卷五十五 2013-2057 ╱ 壇廟 2013-2057 ╱ ","   城隍廟在府治西北    龍神廟在府城東關外    火神廟在府城福緣菴前    劉猛將軍廟在府城南石獅口    厲壇在府城北 以上壇廟所屬 縣俱如 制    旗燾廟在城北小教場 各營俱 如 制    漢逸民高獲廟在貴池縣一城西七十里一城北三十里清風    亭側均圮    孝娥廟在貴池縣東北四十里吳大帝時娥父為鐵官冶鐵不    流娥憂父刑遂投鑪中鐵乃涌溢流注娥所躡履浮於鑪時人    號曰聖姑為立廟今在流婆磯下十餘里    文孝廟在貴池縣西五里祀梁昭明太子蕭統 ","350卷 ╱ (清) 吳坤修修 (清) 何紹基纂 ╱ 清光緒四年刻本"
16857,安徽,NULL,"(光緒) 重修安徽通志",光緒,1875,1908,2021,"卷五十五 2013-2057 ╱ 壇廟 2013-2057 ╱ ","  社稷壇在府治清源門外   神祇壇在府治南津橋南   先農壇在府治東門外雍正四年遵建   文廟建置詳學校   關帝廟在府治演武場西雍正五年奉 旨追封三代公爵春秋同日祭於後殿   文昌廟在府治貢院東嘉慶六年奉 旨仿關帝廟一例致祭    城隍廟在府治東    龍神廟                         火神廟一在府治觀巷内一在采石磨盤山    劉猛將軍廟在府治三忠祠後 ","350卷 ╱ (清) 吳坤修修 (清) 何紹基纂 ╱ 清光緒四年刻本"
16857,安徽,NULL,"(光緒) 重修安徽通志",光緒,1875,1908,2029,"卷五十五 2013-2057 ╱ 壇廟 2013-2057 ╱ ","  文廟建置詳學校   關帝廟在府治和平橋東雍正五年奉 旨追封三代公爵春秋同日祭於後殿   文昌廟在府治鎭淮樓西嘉慶六年奉 旨仿關帝廟一例致祭    城隍廟在府治東北    龍王廟在府治東北    火神廟在龍王廟東    劉猛將軍廟在府治威武門外    昭忠祠                         厲壇在府治拱辰門外 以上壇廟所屬 縣俱如 制    伏羲廟在府城東山 ","350卷 ╱ (清) 吳坤修修 (清) 何紹基纂 ╱ 清光緒四年刻本"
16857,安徽,NULL,"(光緒) 重修安徽通志",光緒,1875,1908,2039,"卷五十五 2013-2057 ╱ 壇廟 2013-2057 ╱ ","   關帝廟在府治西門雍正五年奉 旨追封三代公爵春秋同曰祭於後殿   文昌廟嘉慶六年奉 旨仿關帝廟一例致祭    城隍廟在府城西門外感應坊    龍神廟在府城南門外老人橋北    火神廟在府城南門內    劉猛將軍廟在府城西門外    昭忠祠    厲壇在府城北 以上壇廟所屬 縣皆如 制    彭祖祠在鳳陽縣雲母山相傳彭祖閉氣修鍊服雲母石後人    於此立祠宋蘇軾詩空餐雲母連山盡不見蟠桃著于時 ","350卷 ╱ (清) 吳坤修修 (清) 何紹基纂 ╱ 清光緒四年刻本"
16857,安徽,NULL,"(光緒) 重修安徽通志",光緒,1875,1908,2047,"卷五十五 2013-2057 ╱ 壇廟 2013-2057 ╱ ","  學士陶穀為記其事蓋自淮南至於陳蔡許汝皆奔走奉祀景   德中建議大夫張秉奉詔益新潁上祠宇而熙甯中司封郎中   張徽奏乞爵號詔封昭靈侯石氏柔應夫人廟有穴五往往見   變異出雲或投器穴中則見於池而近歲有得蛻骨於池者   金聲玉質輕重不常今藏廟中元祐六年秋旱甚郡守龍圖學   士左朝奉郎蘇軾迎致其骨於西湖之行祠與吏民禱焉其應   如響乃益治其   廟作碑而銘之    火神廟在府治西門內    劉猛將軍廟在府治北門外    昭忠祠    厲壇在府治北門外 以上壇廟所屬 縣俱如 制    松喬祠在府治西湖上祀漢郭憲陳蕃范滂以宋焦千之明盧    翰配    四賢祠在府治西湖上祀宋晏殊呂公著歐陽修蘇軾    二程子祠舊在府治王家衚衕今移建試院西 ","350卷 ╱ (清) 吳坤修修 (清) 何紹基纂 ╱ 清光緒四年刻本"
16857,安徽,NULL,"(光緒) 重修安徽通志",光緒,1875,1908,2059,"卷五十六 2057-2083 ╱ 壇廟 2057-2083 ╱ ","  中堂頃視外澹影幽陰即出仰視嗚呼□然忽然墨雲已徧太   虛雷轟天外電掣九霄霖雨大作時朕冒烈風迅雷即詣神祠   謝神如朕所約邑中去潭多不三里餘比至潭所在山川滂沱   盈溢無不浩浩蕩蕩神乃我答不傷不溢民獲豐捻朕自去此   三十年餘若遇旱患心目朝向是方意欲詣祠而禱斯慕神之   切也遂於武十八年冬十有二月十一日特敕有司建亭宇   刻堅百著神效雲樹當   淵所以昭示澤民之驗    火神廟    劉猛將軍廟在州城    厲壇在州城北 以上壇廟所屬 縣俱如 制    漢高帝廟在州西南五里豐山側唐意高廟碑陰記云漢諸將    追項羽道經此山至今土俗以五月十七日為高帝生日遠近    畢集薦觴焉    表豐廟在州西南豐山頂祀豐山之神宋宣和五年禱雨有應    賜額表豐明武初改為豐山龍潭祠 ","350卷 ╱ (清) 吳坤修修 (清) 何紹基纂 ╱ 清光緒四年刻本"
16857,安徽,NULL,"(光緒) 重修安徽通志",光緒,1875,1908,2065,"卷五十六 2057-2083 ╱ 壇廟 2057-2083 ╱ ","  關帝廟在州城元妙觀東雍正五年奉 旨追封三代公爵春秋同日祭於後殿   文昌廟在州學東嘉慶六年奉 旨仿關帝廟一例致祭    城隍廟在州治東南    龍神廟    火神廟    劉猛將軍廟在州城    厲壇在州香泉門外 以止壇廟所屬 縣俱如 制    霸王廟在州東北四十里烏江兵燬今建屋三楹    插花廟在州東北七十里祀頭王妃虞姬    灌將軍廟在州城内漢時灌嬰有修城功州人立廟以祀今廢 ","350卷 ╱ (清) 吳坤修修 (清) 何紹基纂 ╱ 清光緒四年刻本"
16857,安徽,NULL,"(光緒) 重修安徽通志",光緒,1875,1908,2070,"卷五十六 2057-2083 ╱ 壇廟 2057-2083 ╱ ","   劉猛將軍廟在州西門外    厲壇在州城北 以上壇廟所屬 縣俱如 制    石嶺俱武廟在州南二十五里    東嶽廟在州治東南    祠山廟在州西五里橫山麓祀漢張渤    張王廟在横山西麓祝穆方輿勝覽唐顏眞卿碑云其靈蹟自    漢始著或云即張安世    四先生祠在州學元判官秦德用建祀宋司理范仲淹州守錢    公輔孫覺興祖    九烈祠在州治東南祀宋韋績王翼潘瑀李庚俊王儔趙時踐    趙時晦蔣夔朱嗣孟    三忠祠在州西五里祀宋岳飛明練子甯王叔英 ","350卷 ╱ (清) 吳坤修修 (清) 何紹基纂 ╱ 清光緒四年刻本"
16857,安徽,NULL,"(光緒) 重修安徽通志",光緒,1875,1908,2072,"卷五十六 2057-2083 ╱ 壇廟 2057-2083 ╱ ","  社稷壇在州治北   神祇壇在州治南門外   先農壇在州治東門外雍正四年遵建   文廟建置詳學校   關帝廟在州治東雍正五年奉 旨追封三代公爵春秋同日祭於後殿   文昌廟在州東南城側嘉慶六年奉 旨仿關帝廟一例致祭    城隍廟在州治東                     龍神廟在州北門外    火神廟在州治佑聖宮東    劉猛將軍廟在州治東門外 ","350卷 ╱ (清) 吳坤修修 (清) 何紹基纂 ╱ 清光緒四年刻本"
16857,安徽,NULL,"(光緒) 重修安徽通志",光緒,1875,1908,2077,"卷五十六 2057-2083 ╱ 壇廟 2057-2083 ╱ ","   龍神廟在州治東南    火神廟在州治南門    劉猛將軍廟在州治東門外    厲壇在州治北門 以上壇廟所屬 縣俱如 制    禹廟在州治夏邱書院    河神廟在州治南門外    徐偃王廟在舊州城北    朱買臣祠在州境朱山上續文獻通考宋嘉定中虹縣令舒煥   奏朱買臣靈應之跡敕賜額曰靈佑靈佑祠世傳為漢朱買臣    祠非也蕭梁時有朱買臣山為買臣故里有墓在山北    馬邵二公祠在舊州治南祀明馬斯藏邵陛今圯    顯忠祠在舊州城祀明御史李紹賢 ","350卷 ╱ (清) 吳坤修修 (清) 何紹基纂 ╱ 清光緒四年刻本"
16857,安徽,NULL,"(光緒) 重修安徽通志",光緒,1875,1908,7816,"卷一百八十七 7815-7868 ╱ 宦績 7815-7868 ╱ ","   氏寃署嘉興及湖州同知巡緝巨盜補如皋知縣飛蝗入境禱    城隍及劉猛將軍廟蝗盡入海淮徐水災發粟賑濟民沾實惠   歙縣   志    王惟修歙縣貢生授嘉禾知縣後補寶慶府城步縣到任未半    載獲巨盜三十餘案結案二百餘事補寶靖理督捕同知雍    正十二年黔苗猖獗會有寶慶靖州猺宼乘勢劫掠咸議剿滅    修獨請招降良善勒獻渠魁即以修參贊軍務其中被脅之衆    悅服投誠全活四千餘人寇平擢寶慶知府而修已卒蔭其    子崇浩 歙縣 志    吳開字來儒歙縣拔貢知陽高縣調臨晉案無留牘獄無滯囚    先是民之輸糧者吏弊百出開令民自封投櫃有數浮其實者    錄其名於簿出示某戸多銀若干令民自領又所需儀物發價 ","350卷 ╱ (清) 吳坤修修 (清) 何紹基纂 ╱ 清光緒四年刻本"
16865,江蘇,蘇州,"(乾隆) 震澤縣志",乾隆,1735,1796,246,"卷之六 235-273 ╱ 營建二 235-273 ╱ 壇廟祠 235-273 ╱ ","有司歲以五月十三神生日及春秋二仲部頒吉日致 祭 按以五月十三日神生日祭已見於明 㑹典春秋二次祭則雍正三年定也 儀物祭文如 制 祭文亦乾隆 九年新頒 廟爲明嘉靖間鴻臚寺丞吳淓建萬歴 間吳江知縣徐元重建雍正九年監生童汧童淳修并 建樓十間於内知縣鄧圭記乾隆三年賦役全書三次 祭祀銀共六十兩 按此祭品銀兩雍正八年特奉添 備于解司起存地丁欵内撥給 劉猛將軍廟祀宋將軍劉銳在吳江東門內仙里橋南 建置無考有司歲以冬至後第三戌日及正月十三日 致祭自雍正十二年始 按姑蘇志猛將姓劉名鋭 宋劉錡弟嘗封吉祥王   按廟地屬吳江而震澤致祭亦在此又按關劉二神   並我 朝所崇奉故列名宦祠前 ","38卷 ╱ (清) 陳和志修 (清) 沈彤纂 ╱ 清光緒重刊本"
16872,江蘇,無錫,"(民國) 光宣宜荊續志",民國,1911,1949,109,"凡例 24-926 ╱ 纂修姓氏 24-926 ╱ 地理志卷一 24-926 ╱ 區域 24-926 ╱ 原有區圖 24-926 ╱ 自治區 24-926 ╱ 學區 24-926 ╱ 警區 24-926 ╱ 水利 24-926 ╱ 河道 24-926 ╱ 隄閘 24-926 ╱ 交通 24-926 ╱ 道路 24-926 ╱ 津梁 24-926 ╱ 驛傳 24-926 ╱ 郵政 24-926 ╱ 電報 24-926 ╱ 汽船 24-926 ╱ 古蹟 24-926 ╱ 遺址 24-926 ╱ 名勝 24-926 ╱ 邱墓 24-926 ╱ 寺觀 24-926 ╱ 建置志卷二 24-926 ╱ 城垣 24-926 ╱ 學宫 24-926 ╱ 禮樂器 24-926 ╱ 樂舞 24-926 ╱ 學田 24-926 ╱ 丁祭樂器二局 24-926 ╱ 四祠附 24-926 ╱ 廨署 24-926 ╱ 書院 24-926 ╱ 賓興附 24-926 ╱ 祠廟 24-926 ╱ 坊表附 24-926 ╱ 經政志卷三 24-926 ╱ 户口 24-926 ╱ 選民 24-926 ╱ 住民 24-926 ╱ 賦税 24-926 ╱ 田賦 24-926 ╱ 鹽課 24-926 ╱ 釐金 24-926 ╱ 雜税 24-926 ╱ 蠲䘏附 24-926 ╱ 積儲 24-926 ╱ 常平倉 24-926 ╱ 積穀倉 24-926 ╱ 義倉 24-926 ╱ 武備志卷四 24-926 ╱ 綠營 24-926 ╱ 防營 24-926 ╱ 水師 24-926 ╱ 徵兵 24-926 ╱ 新政志卷五 24-926 ╱ 學務 24-926 ╱ 學務公所 24-926 ╱ 勸學會 24-926 ╱ 教育會 24-926 ╱ 學堂 24-926 ╱ 自治 24-926 ╱ 議事會 24-926 ╱ 董事會 24-926 ╱ ","之勳僅憑漁祭 乎為足溉矣 張王祠 俗稱祠山廟即廣惠行祠詳見前 志續建者一在和喬光緒十二年 重建一在大浦一在湯瀆一在官瀆一在沙塘港一在西 莊村一在胥村光緒二十六年里人呂謙吉陳德賢等募 建一在雲靄宣統三年建祔普照菴均隸宜興一在徐舍 鎭河南光緒十五年霞溪陸氏重建一在五賢區安定里 光緒三十年建均隸荆溪漏載者二一在筱里同治六年 里人許和文等重建一在蘭右同治十一年里人重建均 隸荆 溪 烈帝廟 即陳司徒廟見前志續建者一在開上區宣 統三年建一在開下區光緒二十八年重建 一在大埠村 光緒中建 李王廟 見前志茭瀆亦有廟明 萬歷中建前志漏載 金龍四大王 廟 在丁山鎭見前志光緒十二年重修其續建者一在祝 陵光緒十六年里人周霖募捐灰業重建一在烏溪光 緒三十年建 均隸荆溪 劉猛將軍廟 在宜興山亭區太平菴見前志 其續建者一在和橋光緒十八 年中建一在楊巷先是咸豐六年大旱蝗禱神有應建廟 祀之兵燹後重建一在大浦光緒間蝗洊集禱諸神田禾 均無恙宣統二年建隸宜 興一在大港村隸荆溪 太湖神廟 在烏溪俗穪王二相 公廟以前奉 諭旨 ","12卷 ╱ (民國) 陳善謨修 (民國) 周志靖纂 ╱ 民國九年刊本"
16873,江蘇,蘇州,"(嘉慶) 直隸太倉州志",嘉慶,1796,1820,227,"卷三 184-3885 ╱ ","年知州康基田改建文帝廟於塔院移祀眞武像供 奉樓内外加軒宇規制宏備 福吳富農龍神廟在海寧寺西州縣合祀別有廟在普 濟寺西明崇禎十五年知州錢肅樂建 天后宫在城州涇橋北舊名靈慈官元至元二十九年 海道萬戸朱旭建永樂七年由聖妃改額天妃 國朝 加封天后州縣合祀別有行宫在劉河鎭元至元間建   國朝雍正間修乾隆五年重建大殿規制益宏 劉猛將軍廟在大東門外 國朝雍正十一年奉 敕歲冬至後第三戊日凖八蜡例祭正月十三日祝釐 城隍廟在城東南隅明宏治十年卽東嶽寺改建嘉靖 ","65卷 ╱ (清) 王昶纂修  ╱ 清嘉慶七年刻本"
16873,江蘇,蘇州,"(嘉慶) 直隸太倉州志",嘉慶,1796,1820,230,"卷三 184-3885 ╱ ","東嶽廟                   福吳富農龍神廟 天后宮 劉猛將軍廟在大北門外爲縣尃祀 城隍廟 名宦祠 鄕賢祠 忠孝祠 厲壇 王文肅公祠 貞節祠 ","65卷 ╱ (清) 王昶纂修  ╱ 清嘉慶七年刻本"
16873,江蘇,蘇州,"(嘉慶) 直隸太倉州志",嘉慶,1796,1820,232,"卷三 184-3885 ╱ ","先農壇在東門外 國朝雍正十年知縣江之煒奉文 建享殿三間東西配房各一間耤田四畝九分壇基二 分殿基三分每歳耕耤日祭 八蜡壇不另建乾隆十一年知縣程國棟奉文附神牌 于先農神殿歲季冬上戊日祭 武廟在城內 火神廟在北門外 劉猛將軍廟在馬陸村 城隍廟舊在富安坊明初知縣胡永安建于縣東 國 朝康熙五十二年增擴園亭 忠義孝弟祠在縣治 ","65卷 ╱ (清) 王昶纂修  ╱ 清嘉慶七年刻本"
16873,江蘇,蘇州,"(嘉慶) 直隸太倉州志",嘉慶,1796,1820,234,"卷三 184-3885 ╱ ","田種木棉不符禮典另勘本啚乃字圩二十三號田五 畞五分近水可種禾稻詳奉批飭遷移另建 八蜡壇不另建卽先農壇設主祭祀 武廟在南門內 火神廟未建奉神位于南門外陳平廟秩祀 海神廟在南門外 國乾隆九年發帑  勅建 劉猛將軍廟 城隍廟在縣治東 節烈祠在城北門內 厲壇在北門外岡字號四十三啚壇制祭期同州   崇明縣 ","65卷 ╱ (清) 王昶纂修  ╱ 清嘉慶七年刻本"
16873,江蘇,蘇州,"(嘉慶) 直隸太倉州志",嘉慶,1796,1820,236,"卷三 184-3885 ╱ ","因經費不敷詳撥永福沙新漲蕩沙塗三十畝歲取草 利以資費用 八蜡壇不另建卽先農壇設主祭祀 武廟在縣治東北别有廟在堡鎭 文昌宮在朝陽門外東 火神廟在武廟西 龍王廟在外津橋南别有廟一在新開河北一在文成 壩 天后宮在外津橋南别有廟一在堡鎭一在六滧 劉猛將軍廟在北關外 城隍廟在縣治西北 ","65卷 ╱ (清) 王昶纂修  ╱ 清嘉慶七年刻本"
16882,江蘇,NULL,"(乾隆) 江南通志",乾隆,1735,1796,4007,"卷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二之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御製 563-19573 ╱ 卷二之二 563-19573 ╱ 世宗憲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三之一卷三之二 563-19573 ╱ 皇上詔諭 563-19573 ╱ 卷四之一 563-19573 ╱ 輿地志 563-5160 ╱ 圖説 563-5160 ╱ 第一卷至第三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總表 563-5160 ╱ 第四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表 563-5160 ╱ 第五卷至第八卷 563-5160 ╱ 星野 563-5160 ╱ 第九卷 563-5160 ╱ 疆域 563-5160 ╱ 第十卷 563-5160 ╱ 山川 563-5160 ╱ 第十一卷至第十八卷 563-5160 ╱ 風俗 563-5160 ╱ 第十九卷 563-5160 ╱ 城池 563-5160 ╱ 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一卷 563-5160 ╱ 公署 563-5160 ╱ 第二十二卷至第二十四卷 563-5160 ╱ 關津 563-5160 ╱ 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八卷 563-5160 ╱ 古都邑 563-5160 ╱ 第二十九卷 563-5160 ╱ 古蹟 563-5160 ╱ 第三十卷至第三十六卷 563-5160 ╱ 壇廟 563-5160 ╱ 第三十七卷至第四十二卷 563-5160 ╱ 寺觀 563-5160 ╱ 第四十三卷至第四十八卷 563-5160 ╱ ","   以仲春亥日行耕耤禮    郡厲壇在神䇿門外縣曰邑厲    里社鄉厲二壇在各鄉    關帝廟在府治西雍正五年奉  㫖追封三代公爵同日祭於 後殿    城隍廟一在石城門内一在府治  勅建八蜡神廟    劉猛將軍廟竝在府城聚寶門外梅岡 以上壇廟 所屬縣皆 ","200卷 ╱ (清) 君繼善修 (清) 黄之隽纂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882,江蘇,NULL,"(乾隆) 江南通志",乾隆,1735,1796,4087,"卷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二之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御製 563-19573 ╱ 卷二之二 563-19573 ╱ 世宗憲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三之一卷三之二 563-19573 ╱ 皇上詔諭 563-19573 ╱ 卷四之一 563-19573 ╱ 輿地志 563-5160 ╱ 圖説 563-5160 ╱ 第一卷至第三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總表 563-5160 ╱ 第四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表 563-5160 ╱ 第五卷至第八卷 563-5160 ╱ 星野 563-5160 ╱ 第九卷 563-5160 ╱ 疆域 563-5160 ╱ 第十卷 563-5160 ╱ 山川 563-5160 ╱ 第十一卷至第十八卷 563-5160 ╱ 風俗 563-5160 ╱ 第十九卷 563-5160 ╱ 城池 563-5160 ╱ 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一卷 563-5160 ╱ 公署 563-5160 ╱ 第二十二卷至第二十四卷 563-5160 ╱ 關津 563-5160 ╱ 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八卷 563-5160 ╱ 古都邑 563-5160 ╱ 第二十九卷 563-5160 ╱ 古蹟 563-5160 ╱ 第三十卷至第三十六卷 563-5160 ╱ 壇廟 563-5160 ╱ 第三十七卷至第四十二卷 563-5160 ╱ 寺觀 563-5160 ╱ 第四十三卷至第四十八卷 563-5160 ╱ ","   耕耤禮    郡厲壇在虎丘山前 縣曰 邑厲  里社鄉厲二壇在各    鄉保   關聖廟在府治卧龍街武狀元坊雍正五年奉  㫖追封三代公爵同日祭於 後殿    城隍廟在府治武狀元坊  勅建八蜡神廟在府城    劉猛將軍廟在府城中街仁風坊 以上壇廟所屬 縣皆如 制 ","200卷 ╱ (清) 君繼善修 (清) 黄之隽纂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882,江蘇,NULL,"(乾隆) 江南通志",乾隆,1735,1796,4410,"卷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二之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御製 563-19573 ╱ 卷二之二 563-19573 ╱ 世宗憲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三之一卷三之二 563-19573 ╱ 皇上詔諭 563-19573 ╱ 卷四之一 563-19573 ╱ 輿地志 563-5160 ╱ 圖説 563-5160 ╱ 第一卷至第三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總表 563-5160 ╱ 第四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表 563-5160 ╱ 第五卷至第八卷 563-5160 ╱ 星野 563-5160 ╱ 第九卷 563-5160 ╱ 疆域 563-5160 ╱ 第十卷 563-5160 ╱ 山川 563-5160 ╱ 第十一卷至第十八卷 563-5160 ╱ 風俗 563-5160 ╱ 第十九卷 563-5160 ╱ 城池 563-5160 ╱ 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一卷 563-5160 ╱ 公署 563-5160 ╱ 第二十二卷至第二十四卷 563-5160 ╱ 關津 563-5160 ╱ 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八卷 563-5160 ╱ 古都邑 563-5160 ╱ 第二十九卷 563-5160 ╱ 古蹟 563-5160 ╱ 第三十卷至第三十六卷 563-5160 ╱ 壇廟 563-5160 ╱ 第三十七卷至第四十二卷 563-5160 ╱ 寺觀 563-5160 ╱ 第四十三卷至第四十八卷 563-5160 ╱ ","勅建八蜡神廟     劉猛將軍廟並在樅陽門外里許 以上壇廟所屬 縣俱如 制     旗纛廟在各衛所     龍王廟在府治康濟門     東嶽廟在府治樅陽門外     棠梨廟在太湖縣西祀唐張巡     文孝廟在太湖縣治東北祀梁昭明太子     北神廟在太湖縣南六十里祀楚三閭大夫 ","200卷 ╱ (清) 君繼善修 (清) 黄之隽纂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882,江蘇,NULL,"(乾隆) 江南通志",乾隆,1735,1796,4439,"卷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二之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御製 563-19573 ╱ 卷二之二 563-19573 ╱ 世宗憲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三之一卷三之二 563-19573 ╱ 皇上詔諭 563-19573 ╱ 卷四之一 563-19573 ╱ 輿地志 563-5160 ╱ 圖説 563-5160 ╱ 第一卷至第三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總表 563-5160 ╱ 第四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表 563-5160 ╱ 第五卷至第八卷 563-5160 ╱ 星野 563-5160 ╱ 第九卷 563-5160 ╱ 疆域 563-5160 ╱ 第十卷 563-5160 ╱ 山川 563-5160 ╱ 第十一卷至第十八卷 563-5160 ╱ 風俗 563-5160 ╱ 第十九卷 563-5160 ╱ 城池 563-5160 ╱ 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一卷 563-5160 ╱ 公署 563-5160 ╱ 第二十二卷至第二十四卷 563-5160 ╱ 關津 563-5160 ╱ 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八卷 563-5160 ╱ 古都邑 563-5160 ╱ 第二十九卷 563-5160 ╱ 古蹟 563-5160 ╱ 第三十卷至第三十六卷 563-5160 ╱ 壇廟 563-5160 ╱ 第三十七卷至第四十二卷 563-5160 ╱ 寺觀 563-5160 ╱ 第四十三卷至第四十八卷 563-5160 ╱ ","  國朝雍正五年奉 㫖追封三代公爵春秋同日祭於 後殿     城隍廟在府城南門内 勅建八蜡神廟     劉猛將軍廟並在府治東 以上壇廟所屬 縣俱如 制     旗纛廟在各衞所     藺將軍廟在府城潮水門外祀隋將軍藺亮亮     鎮新安有靖難功故歙縣亦有祠祀之 ","200卷 ╱ (清) 君繼善修 (清) 黄之隽纂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882,江蘇,NULL,"(乾隆) 江南通志",乾隆,1735,1796,4474,"卷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二之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御製 563-19573 ╱ 卷二之二 563-19573 ╱ 世宗憲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三之一卷三之二 563-19573 ╱ 皇上詔諭 563-19573 ╱ 卷四之一 563-19573 ╱ 輿地志 563-5160 ╱ 圖説 563-5160 ╱ 第一卷至第三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總表 563-5160 ╱ 第四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表 563-5160 ╱ 第五卷至第八卷 563-5160 ╱ 星野 563-5160 ╱ 第九卷 563-5160 ╱ 疆域 563-5160 ╱ 第十卷 563-5160 ╱ 山川 563-5160 ╱ 第十一卷至第十八卷 563-5160 ╱ 風俗 563-5160 ╱ 第十九卷 563-5160 ╱ 城池 563-5160 ╱ 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一卷 563-5160 ╱ 公署 563-5160 ╱ 第二十二卷至第二十四卷 563-5160 ╱ 關津 563-5160 ╱ 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八卷 563-5160 ╱ 古都邑 563-5160 ╱ 第二十九卷 563-5160 ╱ 古蹟 563-5160 ╱ 第三十卷至第三十六卷 563-5160 ╱ 壇廟 563-5160 ╱ 第三十七卷至第四十二卷 563-5160 ╱ 寺觀 563-5160 ╱ 第四十三卷至第四十八卷 563-5160 ╱ ","   關帝廟在府治北門   國朝雍正五年奉 㫖追封三代公爵春秋同日祭於 後殿     城隍廟在府治西南    八蜡神廟     劉猛將軍廟俱在府治陽坡山 以上壇廟所屬 縣皆如 制     東嶽廟在府治西北祀泰山神     三皇廟在宣城學西 ","200卷 ╱ (清) 君繼善修 (清) 黄之隽纂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882,江蘇,NULL,"(乾隆) 江南通志",乾隆,1735,1796,4506,"卷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二之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御製 563-19573 ╱ 卷二之二 563-19573 ╱ 世宗憲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三之一卷三之二 563-19573 ╱ 皇上詔諭 563-19573 ╱ 卷四之一 563-19573 ╱ 輿地志 563-5160 ╱ 圖説 563-5160 ╱ 第一卷至第三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總表 563-5160 ╱ 第四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表 563-5160 ╱ 第五卷至第八卷 563-5160 ╱ 星野 563-5160 ╱ 第九卷 563-5160 ╱ 疆域 563-5160 ╱ 第十卷 563-5160 ╱ 山川 563-5160 ╱ 第十一卷至第十八卷 563-5160 ╱ 風俗 563-5160 ╱ 第十九卷 563-5160 ╱ 城池 563-5160 ╱ 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一卷 563-5160 ╱ 公署 563-5160 ╱ 第二十二卷至第二十四卷 563-5160 ╱ 關津 563-5160 ╱ 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八卷 563-5160 ╱ 古都邑 563-5160 ╱ 第二十九卷 563-5160 ╱ 古蹟 563-5160 ╱ 第三十卷至第三十六卷 563-5160 ╱ 壇廟 563-5160 ╱ 第三十七卷至第四十二卷 563-5160 ╱ 寺觀 563-5160 ╱ 第四十三卷至第四十八卷 563-5160 ╱ ","勅建八蜡神廟     劉猛將軍廟並在府東門外以 上壇廟所屬 縣皆如 制     旗纛廟在城北小教塲 各營俱如 制      漢逸民髙獲廟在府城北清風亭旁     文孝廟在府城西祀梁蕭綂又一在石埭縣崇     壽寺中     孝娥廟在府東北四十里俗名仙姑廟吴大帝     時孝娥父為鐵官冶鐵遇穢不流娥憂父刑投 ","200卷 ╱ (清) 君繼善修 (清) 黄之隽纂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882,江蘇,NULL,"(乾隆) 江南通志",乾隆,1735,1796,4526,"卷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二之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御製 563-19573 ╱ 卷二之二 563-19573 ╱ 世宗憲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三之一卷三之二 563-19573 ╱ 皇上詔諭 563-19573 ╱ 卷四之一 563-19573 ╱ 輿地志 563-5160 ╱ 圖説 563-5160 ╱ 第一卷至第三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總表 563-5160 ╱ 第四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表 563-5160 ╱ 第五卷至第八卷 563-5160 ╱ 星野 563-5160 ╱ 第九卷 563-5160 ╱ 疆域 563-5160 ╱ 第十卷 563-5160 ╱ 山川 563-5160 ╱ 第十一卷至第十八卷 563-5160 ╱ 風俗 563-5160 ╱ 第十九卷 563-5160 ╱ 城池 563-5160 ╱ 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一卷 563-5160 ╱ 公署 563-5160 ╱ 第二十二卷至第二十四卷 563-5160 ╱ 關津 563-5160 ╱ 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八卷 563-5160 ╱ 古都邑 563-5160 ╱ 第二十九卷 563-5160 ╱ 古蹟 563-5160 ╱ 第三十卷至第三十六卷 563-5160 ╱ 壇廟 563-5160 ╱ 第三十七卷至第四十二卷 563-5160 ╱ 寺觀 563-5160 ╱ 第四十三卷至第四十八卷 563-5160 ╱ ","    里社鄉厲二壇在各鄉保    關帝廟在府治演武塲雍正五年奉 㫖追封三代公爵春秋同日祭於後殿     城隍廟在府治東 勅建八蜡神廟     劉猛將軍廟俱在蕪湖縣北 以上壇廟所屬 縣皆如 制     旗纛廟在建陽衛北門内     定江神廟在府城外采石山即水府廟南唐時 ","200卷 ╱ (清) 君繼善修 (清) 黄之隽纂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882,江蘇,NULL,"(乾隆) 江南通志",乾隆,1735,1796,4551,"卷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二之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御製 563-19573 ╱ 卷二之二 563-19573 ╱ 世宗憲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三之一卷三之二 563-19573 ╱ 皇上詔諭 563-19573 ╱ 卷四之一 563-19573 ╱ 輿地志 563-5160 ╱ 圖説 563-5160 ╱ 第一卷至第三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總表 563-5160 ╱ 第四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表 563-5160 ╱ 第五卷至第八卷 563-5160 ╱ 星野 563-5160 ╱ 第九卷 563-5160 ╱ 疆域 563-5160 ╱ 第十卷 563-5160 ╱ 山川 563-5160 ╱ 第十一卷至第十八卷 563-5160 ╱ 風俗 563-5160 ╱ 第十九卷 563-5160 ╱ 城池 563-5160 ╱ 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一卷 563-5160 ╱ 公署 563-5160 ╱ 第二十二卷至第二十四卷 563-5160 ╱ 關津 563-5160 ╱ 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八卷 563-5160 ╱ 古都邑 563-5160 ╱ 第二十九卷 563-5160 ╱ 古蹟 563-5160 ╱ 第三十卷至第三十六卷 563-5160 ╱ 壇廟 563-5160 ╱ 第三十七卷至第四十二卷 563-5160 ╱ 寺觀 563-5160 ╱ 第四十三卷至第四十八卷 563-5160 ╱ ","    郡厲壇在府治拱辰門在縣曰邑厲     里社鄉厲二壇在各鄉保    關帝廟在府治和平橋東   國朝雍正五年奉 㫖追封三代公爵春秋同日祭於 後殿     城隍廟在府治東 勅建八蜡神廟     劉猛將軍廟俱在府余公廟橋東 以上壇廟所 屬州 ","200卷 ╱ (清) 君繼善修 (清) 黄之隽纂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882,江蘇,NULL,"(乾隆) 江南通志",乾隆,1735,1796,4577,"卷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二之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御製 563-19573 ╱ 卷二之二 563-19573 ╱ 世宗憲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三之一卷三之二 563-19573 ╱ 皇上詔諭 563-19573 ╱ 卷四之一 563-19573 ╱ 輿地志 563-5160 ╱ 圖説 563-5160 ╱ 第一卷至第三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總表 563-5160 ╱ 第四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表 563-5160 ╱ 第五卷至第八卷 563-5160 ╱ 星野 563-5160 ╱ 第九卷 563-5160 ╱ 疆域 563-5160 ╱ 第十卷 563-5160 ╱ 山川 563-5160 ╱ 第十一卷至第十八卷 563-5160 ╱ 風俗 563-5160 ╱ 第十九卷 563-5160 ╱ 城池 563-5160 ╱ 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一卷 563-5160 ╱ 公署 563-5160 ╱ 第二十二卷至第二十四卷 563-5160 ╱ 關津 563-5160 ╱ 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八卷 563-5160 ╱ 古都邑 563-5160 ╱ 第二十九卷 563-5160 ╱ 古蹟 563-5160 ╱ 第三十卷至第三十六卷 563-5160 ╱ 壇廟 563-5160 ╱ 第三十七卷至第四十二卷 563-5160 ╱ 寺觀 563-5160 ╱ 第四十三卷至第四十八卷 563-5160 ╱ ","    城隍廟在府治西南 建八蜡祖廟     劉猛將軍廟並在府治獨山門東五里 以上壇 廟所屬    州縣皆    如 制     旗纛廟在各衛所     龍王廟在府治獨山門東五里定遠縣東北十     五里泉塢山北亦有此廟禱雨輙應     禹廟在府治塗山頂附明劉俊重修廟記 神禹 氏功 ","200卷 ╱ (清) 君繼善修 (清) 黄之隽纂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882,江蘇,NULL,"(乾隆) 江南通志",乾隆,1735,1796,4589,"卷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二之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御製 563-19573 ╱ 卷二之二 563-19573 ╱ 世宗憲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三之一卷三之二 563-19573 ╱ 皇上詔諭 563-19573 ╱ 卷四之一 563-19573 ╱ 輿地志 563-5160 ╱ 圖説 563-5160 ╱ 第一卷至第三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總表 563-5160 ╱ 第四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表 563-5160 ╱ 第五卷至第八卷 563-5160 ╱ 星野 563-5160 ╱ 第九卷 563-5160 ╱ 疆域 563-5160 ╱ 第十卷 563-5160 ╱ 山川 563-5160 ╱ 第十一卷至第十八卷 563-5160 ╱ 風俗 563-5160 ╱ 第十九卷 563-5160 ╱ 城池 563-5160 ╱ 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一卷 563-5160 ╱ 公署 563-5160 ╱ 第二十二卷至第二十四卷 563-5160 ╱ 關津 563-5160 ╱ 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八卷 563-5160 ╱ 古都邑 563-5160 ╱ 第二十九卷 563-5160 ╱ 古蹟 563-5160 ╱ 第三十卷至第三十六卷 563-5160 ╱ 壇廟 563-5160 ╱ 第三十七卷至第四十二卷 563-5160 ╱ 寺觀 563-5160 ╱ 第四十三卷至第四十八卷 563-5160 ╱ ","㫖追封三代公爵春秋同日祭於 後殿          城隍廟在府城北 建八蜡神廟     劉猛將軍廟俱在府治     旗纛廟在府治衛所後     岳武穆廟在䝉城縣西北三十五里     忠義祠在學宫内     節孝祠在東關外 二祠各州縣 俱如 制 ","200卷 ╱ (清) 君繼善修 (清) 黄之隽纂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882,江蘇,NULL,"(乾隆) 江南通志",乾隆,1735,1796,4602,"卷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二之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御製 563-19573 ╱ 卷二之二 563-19573 ╱ 世宗憲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三之一卷三之二 563-19573 ╱ 皇上詔諭 563-19573 ╱ 卷四之一 563-19573 ╱ 輿地志 563-5160 ╱ 圖説 563-5160 ╱ 第一卷至第三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總表 563-5160 ╱ 第四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表 563-5160 ╱ 第五卷至第八卷 563-5160 ╱ 星野 563-5160 ╱ 第九卷 563-5160 ╱ 疆域 563-5160 ╱ 第十卷 563-5160 ╱ 山川 563-5160 ╱ 第十一卷至第十八卷 563-5160 ╱ 風俗 563-5160 ╱ 第十九卷 563-5160 ╱ 城池 563-5160 ╱ 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一卷 563-5160 ╱ 公署 563-5160 ╱ 第二十二卷至第二十四卷 563-5160 ╱ 關津 563-5160 ╱ 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八卷 563-5160 ╱ 古都邑 563-5160 ╱ 第二十九卷 563-5160 ╱ 古蹟 563-5160 ╱ 第三十卷至第三十六卷 563-5160 ╱ 壇廟 563-5160 ╱ 第三十七卷至第四十二卷 563-5160 ╱ 寺觀 563-5160 ╱ 第四十三卷至第四十八卷 563-5160 ╱ ","勅建先農壇在州治東門外雍正四年遵建         州厲壇在州城北在縣曰邑厲     里社鄉厲二壇在各鄉保    關帝廟在州西雍正五年奉 㫖追封三代公爵春秋同日祭于 後殿     城隍廟在譙樓西    八蜡神廟     劉猛將軍廟並在州城 以上壇廟所屬 縣皆如 制 ","200卷 ╱ (清) 君繼善修 (清) 黄之隽纂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882,江蘇,NULL,"(乾隆) 江南通志",乾隆,1735,1796,4617,"卷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二之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御製 563-19573 ╱ 卷二之二 563-19573 ╱ 世宗憲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三之一卷三之二 563-19573 ╱ 皇上詔諭 563-19573 ╱ 卷四之一 563-19573 ╱ 輿地志 563-5160 ╱ 圖説 563-5160 ╱ 第一卷至第三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總表 563-5160 ╱ 第四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表 563-5160 ╱ 第五卷至第八卷 563-5160 ╱ 星野 563-5160 ╱ 第九卷 563-5160 ╱ 疆域 563-5160 ╱ 第十卷 563-5160 ╱ 山川 563-5160 ╱ 第十一卷至第十八卷 563-5160 ╱ 風俗 563-5160 ╱ 第十九卷 563-5160 ╱ 城池 563-5160 ╱ 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一卷 563-5160 ╱ 公署 563-5160 ╱ 第二十二卷至第二十四卷 563-5160 ╱ 關津 563-5160 ╱ 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八卷 563-5160 ╱ 古都邑 563-5160 ╱ 第二十九卷 563-5160 ╱ 古蹟 563-5160 ╱ 第三十卷至第三十六卷 563-5160 ╱ 壇廟 563-5160 ╱ 第三十七卷至第四十二卷 563-5160 ╱ 寺觀 563-5160 ╱ 第四十三卷至第四十八卷 563-5160 ╱ ","    城隍廟在州治東南    八蜡神廟     劉猛將軍廟並在州城 以上壇廟所屬 縣皆如 制     姥廟在州西三十里麻湖之陽祀厯陽神母母     有先哲知厯陽將䧟為湖後人以為神因立廟     霸王廟在州東北四十里烏江     揷花廟在州東北七十里陰陵山祀魯妃即項     王之虞姬 ","200卷 ╱ (清) 君繼善修 (清) 黄之隽纂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882,江蘇,NULL,"(乾隆) 江南通志",乾隆,1735,1796,4627,"卷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二之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御製 563-19573 ╱ 卷二之二 563-19573 ╱ 世宗憲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三之一卷三之二 563-19573 ╱ 皇上詔諭 563-19573 ╱ 卷四之一 563-19573 ╱ 輿地志 563-5160 ╱ 圖説 563-5160 ╱ 第一卷至第三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總表 563-5160 ╱ 第四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表 563-5160 ╱ 第五卷至第八卷 563-5160 ╱ 星野 563-5160 ╱ 第九卷 563-5160 ╱ 疆域 563-5160 ╱ 第十卷 563-5160 ╱ 山川 563-5160 ╱ 第十一卷至第十八卷 563-5160 ╱ 風俗 563-5160 ╱ 第十九卷 563-5160 ╱ 城池 563-5160 ╱ 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一卷 563-5160 ╱ 公署 563-5160 ╱ 第二十二卷至第二十四卷 563-5160 ╱ 關津 563-5160 ╱ 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八卷 563-5160 ╱ 古都邑 563-5160 ╱ 第二十九卷 563-5160 ╱ 古蹟 563-5160 ╱ 第三十卷至第三十六卷 563-5160 ╱ 壇廟 563-5160 ╱ 第三十七卷至第四十二卷 563-5160 ╱ 寺觀 563-5160 ╱ 第四十三卷至第四十八卷 563-5160 ╱ ","    里社鄉厲二壇在各鄉保            關帝廟在州治東   國朝雍正五年奉 㫖追封三代公爵同日祭於 後殿     城隍廟在州治東 勅建八蜡神廟在建平縣善政坊     劉猛將軍廟在東門外 以上壇廟所屬 縣皆如 制     顯濟龍王廟在州治南七十里禱雨多應 ","200卷 ╱ (清) 君繼善修 (清) 黄之隽纂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882,江蘇,NULL,"(乾隆) 江南通志",乾隆,1735,1796,4634,"卷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二之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御製 563-19573 ╱ 卷二之二 563-19573 ╱ 世宗憲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三之一卷三之二 563-19573 ╱ 皇上詔諭 563-19573 ╱ 卷四之一 563-19573 ╱ 輿地志 563-5160 ╱ 圖説 563-5160 ╱ 第一卷至第三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總表 563-5160 ╱ 第四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表 563-5160 ╱ 第五卷至第八卷 563-5160 ╱ 星野 563-5160 ╱ 第九卷 563-5160 ╱ 疆域 563-5160 ╱ 第十卷 563-5160 ╱ 山川 563-5160 ╱ 第十一卷至第十八卷 563-5160 ╱ 風俗 563-5160 ╱ 第十九卷 563-5160 ╱ 城池 563-5160 ╱ 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一卷 563-5160 ╱ 公署 563-5160 ╱ 第二十二卷至第二十四卷 563-5160 ╱ 關津 563-5160 ╱ 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八卷 563-5160 ╱ 古都邑 563-5160 ╱ 第二十九卷 563-5160 ╱ 古蹟 563-5160 ╱ 第三十卷至第三十六卷 563-5160 ╱ 壇廟 563-5160 ╱ 第三十七卷至第四十二卷 563-5160 ╱ 寺觀 563-5160 ╱ 第四十三卷至第四十八卷 563-5160 ╱ ","    劉猛將軍廟並在州治東門外 以上壇廟所屬 縣皆如 制     旗纛廟在州治西門     忠義祠 節孝祠俱在學宫西 二祠屬縣 俱如 制     臯陶祠在州治北門外塔西明嘉靖間立     大成祠在臯陶祠左明成化間奉㫖孔氏流寓     應建聖祠以廣祀事     宋程知軍祠在州城北龍津之上祀宋程端中   國朝張璨重建祠記 知軍祠昔在六安城北龍津之 上明尚書郎林子華謫倅六安 ","200卷 ╱ (清) 君繼善修 (清) 黄之隽纂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882,江蘇,NULL,"(乾隆) 江南通志",乾隆,1735,1796,4643,"卷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二之一 563-19573 ╱ 聖祖仁皇帝御製 563-19573 ╱ 卷二之二 563-19573 ╱ 世宗憲皇帝詔諭 563-19573 ╱ 卷三之一卷三之二 563-19573 ╱ 皇上詔諭 563-19573 ╱ 卷四之一 563-19573 ╱ 輿地志 563-5160 ╱ 圖説 563-5160 ╱ 第一卷至第三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總表 563-5160 ╱ 第四卷 563-5160 ╱ 建置沿革表 563-5160 ╱ 第五卷至第八卷 563-5160 ╱ 星野 563-5160 ╱ 第九卷 563-5160 ╱ 疆域 563-5160 ╱ 第十卷 563-5160 ╱ 山川 563-5160 ╱ 第十一卷至第十八卷 563-5160 ╱ 風俗 563-5160 ╱ 第十九卷 563-5160 ╱ 城池 563-5160 ╱ 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一卷 563-5160 ╱ 公署 563-5160 ╱ 第二十二卷至第二十四卷 563-5160 ╱ 關津 563-5160 ╱ 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八卷 563-5160 ╱ 古都邑 563-5160 ╱ 第二十九卷 563-5160 ╱ 古蹟 563-5160 ╱ 第三十卷至第三十六卷 563-5160 ╱ 壇廟 563-5160 ╱ 第三十七卷至第四十二卷 563-5160 ╱ 寺觀 563-5160 ╱ 第四十三卷至第四十八卷 563-5160 ╱ ","    里社鄉厲二壇在各鄉保            關帝廟在州治南門   國朝雍正五年奉 㫖追封三代公爵仝日祭於後殿     城隍廟在州治西 勅建八蜡神廟     劉猛將軍廟並在州治東郊 以上壇廟所屬 縣皆如 制     禹王廟在州治桴橋口 ","200卷 ╱ (清) 君繼善修 (清) 黄之隽纂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884,安徽,合肥,"(嘉慶) 廬州府志",嘉慶,1796,1820,1092,"壇廟志 1083-1155 ╱ 第十九卷 1083-1155 ╱ ","  成龍李榮中軍參遊李應魁王定國傅安周成福艾   成祥許尚龍王賜祚張茂卿劉應志楊進忠項成德把   成功李學詩賈大第汪祿劉進管工旗牌劉承忠甲申   季春 火神廟在府治東北舊南嶽廟西歲六月二十三日致祭開   銷祭銀一兩六錢 劉猛將軍廟在郡威武門外歲正月十三日暨冬至後三戊   日致祭開銷祭銀三兩 八蜡神廟康熙志在余公廟橋東嘉靖初知府龍誥建後移   他所不吉知縣陳琯仍還故址初築時掘得鐵蝗石餘仍   瘞之歲得稔春秋仲月致祭 馬神廟二一在府治東一在縣署西自驛站歸縣後每逢誕   辰縣中致祭開銷祭銀一兩五錢 ","54卷 ╱ (清) 張祥雲修 (清) 孫星衍纂 ╱ 清嘉慶八年刻本"
16890,江蘇,鎮江,"(光緒) 續纂句容縣志",光緒,1875,1908,236,,"阿化成定兮櫜弓戢戈文治光兮受福則那 其 二 文昌後殿春秋祝文 咸豐六 年頒定 惟文昌帝君先代祭引先河之義 禮崇反本之思矧夫世德彌光延賞斯及祥鍾累代炯列宿之 精靈化被千秋為人文之主宰是尊後殿用答前庥茲值仲 春 秋 肅將祀事用申告潔神其格歆二月初三日告祭祝文惟文昌 帝君先代道備中和神超亭毒稟詒謀而克紹欽毓聖之有基 雲漢昭回際嶽降崧生之會馨香感格興水源木本之思式肇 明禋用光彜典尚祈神鑒享此清芬 以上每歲 均頒祭日 倉聖廟未建寓祭葛仙庵 謹案同治中升列群祀春秋上丁官 祭句容舊無此廟邑人士私祭者報 始制文字 之功也 八蜡廟舊在西門外未建 八蜡之有廟者報本返始 一日之澤其由來者遠也 劉猛將軍廟在西門外官路旁光緒二十一年建復 上海縣志 云案禮部 ","20卷 ╱ (清) 張紹棠修 (清) 蕭穆纂 ╱ 清光緒刊本"
16891,江蘇,揚州,"(民國) 甘泉縣續志",民國,1911,1949,738,"卷十一 717-801 ╱ 寺觀攷第十二 717-801 ╱ ","  時建一在邵伯鎮東河頭有康熙元年鐵鑪乃國初   古廟里人徐慶增有碑記勒石又有關帝樓二一在   所前一在巡檢署前同治六年重建一在陳家集北   街一在眞武廟鎭相傳為明時建一在黄珏橋鎭南   乾隆十一年重修一在楊獸醫壩一在公道橋鎭乾   隆四十六年里人黄遵先等建一在城北方家巷康   熙初建咸豐八年廟燬楊澍捐資復建又三義閣在   新城永盛街東初名關侯廟康熙四十二年僧深玉   重修增祀昭烈張桓侯因更今額 劉猛將軍廟 在南門内薛副使巷地名縉紳坊府縣 ","29卷 ╱ (民國) 綫祥保修 (民國) 桂邦傑纂 ╱ 民國十五年刊本"
16893,江蘇,揚州,"(民國) 續修江都縣志",民國,1911,1949,316,"卷四 231-397 ╱ 鹽法攷第五 231-397 ╱ ","  膳夫閠月銀二兩七錢七分八釐均奉裁節外現存   實支 社稷壇祭品銀六兩五錢六分四釐常雩壇祭 品銀一兩九分四釐厲壇祭品銀三兩二錢八  分二釐府學文廟祭品銀四十八兩一錢朔望香燭  銀二兩五錢四分八釐閠月銀九分縣學文廟祭品  銀二十四兩五分忠義祠祭品銀二兩一錢八分八  釐文廟朔望香燭銀一兩二錢八分六釐火神廟祭  品銀一兩九分四釐劉猛將軍廟祭品銀二兩一錢  八分八釐孤貧口糧銀三百七兩五錢二釐閏月加  銀十九兩九錢六分四釐卞公祠祭品銀二兩一錢  九分九釐揚州府清軍同知俸銀七十九兩一錢六  釐皂隸銀七十二兩捕快銀四十八兩門子銀十二  兩轎傘扇夫四十二兩府經歷俸銀四十兩皂隸銀  二十四兩馬夫銀六兩門子銀六兩府學教授訓導  俸銀八十五兩門斗銀二十一兩六錢廩生銀一百  六十兩閏月加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釐前志漏三  錢三字今更正本縣門子銀十二兩皂隸銀八十四  兩仵作銀十二兩馬快並草料銀一百三十四兩四  錢民壯銀二百十兩器械銀七十兩看監禁卒錢四 ","30卷 ╱ (民國) 錢祥保修 (民國) 桂邦傑纂 ╱ 民國十五年刊本"
16893,江蘇,揚州,"(民國) 續修江都縣志",民國,1911,1949,318,"卷四 231-397 ╱ 鹽法攷第五 231-397 ╱ ","  以上驛站俸工經費統支銀七千七百七十七兩六   錢三分八釐遇閠加增銀四百四兩九錢九分  此外歲支河神廟祭品銀十二兩火神廟祭品銀十  三兩七錢八分二釐昭忠祠祭品銀四兩縣城隍廟  祭品銀五兩三錢二分先農壇祭品錢七兩八錢烈  女祠祭品銀二兩劉猛將軍廟祭品銀七兩孔子誕  辰府學香燭錢二千七百三十四文吳公祠祭品錢  五千文府城隍廟龍王殿倉聖祠世公祠文公祠五  處祭品每處錢三千文火神廟正月初六祭品錢一  千五百文倉聖祠誕辰香燭錢一千五百文開漕祭  倉神祭品錢五千四百文獄神香燭錢二千三百二  十八文時憲書費銀十二兩迎春鞭春二筵等費錢  二十千文均由縣捐發至各祠歲修及元旦  慶賀用款皆由運庫撥支向不由縣承辦   應徵解漕田糧米 額徵漕糧正耗米九千九百三十九石九斗三升七合 ","30卷 ╱ (民國) 錢祥保修 (民國) 桂邦傑纂 ╱ 民國十五年刊本"
16893,江蘇,揚州,"(民國) 續修江都縣志",民國,1911,1949,838,"卷十一 820-880 ╱ 寺觀攷第十二 820-880 ╱ ","  蜡祭亦通侯國故郡邑皆有廟報本返始一日之澤   其由來者遠也雍正十二年奉 旨每歲十二月上   戊日以猪一羊一由知府率縣致祭咸豐閒廟燬光   緒十九年道士曹本性重建今寓祭於劉猛將軍廟   八蜡廟祀遂廢 城隍廟 在府治西北案八蜡之祀水庸居七水即隍   也庸即城也城隍之祀本統於蜡唐時始定有專祀   元至順二年花世輔建廟明初封郡縣城隍為侯伯   爵後釐正祀典改稱城隍之神洪武二年廟災二十   六年知府關敬禄重建正統十一年知府韓宏修成 ","30卷 ╱ (民國) 錢祥保修 (民國) 桂邦傑纂 ╱ 民國十五年刊本"
16897,江蘇,徐州,"(光緒) 豐縣志",光緒,1875,1908,1032,"卷之十四 1030-1036 ╱ 祠祀類 1030-1036 ╱ 壇 1030-1036 ╱ 廟 1030-1036 ╱ 祠 1030-1036 ╱ ","  八神知仲春   祭先農禮   劉猛將軍廟 在縣東北隅神諱錡宋淮南 江東浙江制置使景定四年 勅封揚威侯天曹猛將天神勅內有飛蝗犯禁宵旰   懷憂頼爾神力掃蕩無餘等語雍正十三年奉 旨祠祀    名宦祠 在縣學祀漢縣令牟融唐李守素宋關景仁馬 建中韓侯元縣尹劉士明知縣曾本曹仲箎闕   膺陳善裴爵高祿張叔宣教諭徽陳璜陳讓訓導   孫應旂 本朝知縣李允 教諭顧言訓導朱元夣   凡二十人其大吏   十三人與府同   鄉賢祠 在縣學祀漢酇侯蕭何綘侯周勃汾陰侯周昌 條侯周亞夫宋參知政事李若谷元學士袁遵   道丞相袁渙明瀘州知州王正兵馬指揮王獻葭州   知州胡甯靖海知縣李俊滑縣知縣李實孝子周潭   義民孫榮泗水教諭蔡彧歸德   縣丞李瓊徵士秦英凡十七人   先賢卜子祠 在縣西北五里許乾隆 二十年裔孫廷弼建 ","16卷 ╱ (清) 姚鴻杰纂修  ╱ 清光緒二十年刊本"
16898,江蘇,揚州,"(道光) 續增高郵州志",道光,1820,1850,135,"輿地 116-151 ╱ ","   年節婦雍徐氏捐錢三百千備展闢移建之用   神廟 關帝廟一在南城外道光三年僧悟道募修   城隍廟道光十六年邑人丁鋭等募修   火星廟一在城隍廟東道光九年邑人丁士達等    捐修知州劉大烈勒有碑記   康澤侯廟道光二十二年揚河通判唐汝明高寶    運河營守李勝捐修   劉猛將軍廟在東城外道光十七年欽奉 御書福佑康年扁額恭摹懸掛邑人王安國八蜡廟 ","不分卷 ╱ (清) 左輝春纂修  ╱ 清道光刊本"
16905,江蘇,常州,"(光緒) 溧陽縣續志",光緒,1875,1908,99,"卷二 82-128 ╱ 輿地志 82-128 ╱ 古蹟 82-128 ╱ 亭臺碑 82-128 ╱ 雜物 82-128 ╱ 園林 91-128 ╱ 壇廟 94-128 ╱ ","   在北堰村 重 建  一在戴埠 一在後陳村 新 增    三官廟 一在城隍廟門廡左側 即古鎮穀院 同治間修葺  一在    太清觀後 今存碑記 潘允恭譔  一在上興埠 一在戴埠    蠶神廟樹神廟在古鎮穀院内 同治間王棟宇 等設龕供奉    雷祖廟劉猛將軍廟並在太清觀後 今存前後樓各 三間供奉神位    崔府君廟在太清觀東 重 建    袁府君廟在歌岐 亂後 重建    趙明王廟在趙城 光緒四 年重建    高鄭二明王廟在北街 亂後兩次修葺按舊志載久廢 未確廟額署崇禎十一年九月   陳若楨   敬立    聖王廟 一在中段里 一在上沛埠 一在埭頭 重 建 ","16卷 ╱ (清) 朱畯修 (清) 馮煦纂 ╱ 清光緒二十三年刊本"
16926,上海,寶山,"(光緒) 寶山縣志",光緒,1875,1908,149,"營建志 129-239 ╱ 城池 129-239 ╱ 公署 136-239 ╱ 倉庾遞鋪附 129-239 ╱ 壇廟 143-239 ╱ 祠宇附 129-239 ╱ 街巷附 129-239 ╱ 義冡附 129-239 ╱ 第三卷 129-239 ╱ ","天后宮 舊在城外東南里許嘉靖末總鎭郭成把總車梁建 置田四十畝以奉香火雍正十年坍没十三年定制  秩祀移建東門外海神廟旁道光十五年風傾圮知縣  毛正坦於塘工内撥欵重修光緒三年夏爲龍風所損五  年又經塘  工局修葺 海神廟 舊在南門外里許乾隆九年知縣赵酉領帑建後移 東門外道光十五年爲風所圮知縣毛正坦於塘  工内撥欵重修光緒五  年又經塘工局修葺 風神廟 在海神廟左光緒 五年塘工局修葺 火神廟 分縣時未建雍正十三年定制秩祀六月二十三 日致祭奉神位於陳平廟後擇建於城西北隅 純陽殿  國朝乾隆五十三年因河工佑助勅封燮元贊運 演正警化純陽帝君嘉慶九年加封孚佑十五年定  制秩祀先奉神位於三皇殿東偏同  治十一年里人捐建於文昌宮東首 劉猛將軍廟 在縣署東雍正十二年定制秩祀十三年建每 歲正月十三日神誕及冬至後第三戍日致祭  咸豐七年 勅加保康封號 按神名承忠元時官指揮  能驅蝗元亡自沈於河稱劉猛將軍或作劉錡劉鋭者誤 ","14卷 ╱ (清) 梁蒲貴修 (清) 朱延射纂 ╱ 清光緒八年刻本"
16926,上海,寶山,"(光緒) 寶山縣志",光緒,1875,1908,1486,"志餘 1483-1608 ╱ 神祠 1483-1608 ╱ 節序占候方音附 1483-1608 ╱ ","察司廟 鎭南明初建祀漢夏侯樸 頗著靈異王道通有記 楊王廟 鎭南舊爲 觀音堂      石土地廟 鎭北明嘉靖間大 水得石像一座里  人爲立廟祀李靈侯 又有駙馬廟滸漕廟  徐和廟印家廟湄浦土地廟大廟北小廟 邱杜大王廟 月浦鎭宋寶慶 間譚思通募建  南邱莊廟 鎭西南祀漢杜茂 同治元年燬於寇  移建土山後 又有東嶽廟朱村廟大路口廟廟濱廟龍  家廟丁家橋廟明王廟郝家廟小廟沙堽廟朱家廟姚家  橋  廟           武廟 羅店鎭乾隆間道士 施濱元添建啟聖閣 文昌宫 鎭東咸豐十年燬於冦 同治五年里人重建 東嶽廟 眀宏治間建崇禎十 六年里人沈濬重修  車南隅有井泉甚甘洌雖大旱不涸 國朝乾隆  三十五年添建後殿戯樓里人范鑄爲文勒石 彩仙土地廟 卽副司殿雍正 間范氏建後殿  六都廟 羅店中市元時建 又有楊王廟察司廟  馬橋廟張浜廟曹王廟  趙行土地廟陶唐廟   劉猛將軍廟 盛橋鎭元十一 圖俗名三官堂 雙廟 小練祁北祀唐許遠張巡咸豐間燬里人重建  又有東嶽廟杜村廟沈家橋廟歐司徒廟 ","14卷 ╱ (清) 梁蒲貴修 (清) 朱延射纂 ╱ 清光緒八年刻本"
16929,江蘇,揚州,"(光緒) 江都縣續志",光緒,1875,1908,716,"女行旌門表第三 106-860 ╱ 上中 106-860 ╱ ","仲月部諏吉日府 城官員咸與祭 宜陵文昌樓同治三年建 禹王廟在縣治西未建寓祭於蕃釐觀后土殿 春秋仲 月上丁 知府率 屬與祭 劉猛將軍廟在安江門薛副使巷 春祭以正月十三日 冬祭以冬至後第三 戊日知府 率屬與祭 馬神廟在教塲街 旗纛廟寓祭於演武廳 霜降日參 將主祭 火神廟在三元坊後 即炎帝宮 春秋仲月亥 子吉日知府率屬與祭 瓜洲火神廟 即炎 帝宮 在由關渡口舊制狹隘同治八年總 ","30卷 ╱ (清) 謝延庚修 (清) 劉壽曾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6929,江蘇,揚州,"(光緒) 江都縣續志",光緒,1875,1908,851,"女行旌門表第三 106-860 ╱ 上中 106-860 ╱ ","五 分 赴司請領撥補荒缺銀三錢二分八釐經費由地丁 動支銀四百二十一兩三錢七分八釐閏月銀二十兩 五分四釐 社稷壇春秋祭品銀六兩五錢六分四釐 常雩壇春秋祭品銀一兩九分四釐 厲壇 清明中元下元祭品銀三兩二錢八分二釐 府學文 廟春秋祭品銀四十八兩一錢朔望香燭銀二兩五錢 八分八釐閏月銀九分 縣學文廟春秋祭品銀二十 四兩五分忠義祠春秋祭品銀二兩一錢八分八釐文 廟朔望香燭銀一兩二錢八分六釐 火神廟祭品銀 一兩九分四釐 劉猛將軍廟春秋祭品銀二兩一錢 八分八釐 鄕飮酒席銀六兩二錢一釐 協濟江甯 科場銀十二兩一錢九分七釐 謄錄生工食銀二兩 四錢八分 武場裁存銀五錢六分四釐 通省均匀 孤貧男婦七十四名口糧銀三百七兩五錢二釐閏月 銀十九兩九錢六分四釐 案河神廟呂祖祠昭忠祠 春秋祭品銀尙未定撥專款由縣會甘泉知縣捐辦   由行夫動支銀二兩四錢一分 卞公祠祭品銀二兩 一錢九分九釐 協 ","30卷 ╱ (清) 謝延庚修 (清) 劉壽曾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6930,江蘇,揚州,"(光緒) 增修甘泉縣志",光緒,1875,1908,695,,"    廪糧四十兩   齋夫十二兩     門斗十四兩四錢 膳夫六兩六錢六分六釐   文廟祭祀銀二十四兩五分一釐又香燭銀一兩二     錢八分七釐   常雩壇火神廟二兩一錢八分九釐  山川社稷  風雲雷雨 壇 劉猛將軍廟 忠孝節義祠 十兩九錢四分七釐   胡公祠 玉 魏 二將軍祠四兩三錢七分九釐   郡厲壇三兩二錢八分四釐    按新奉添設 文昌 河神 呂祖及昭忠祠春    秋二祭俱未立有專款與江都通融捐辨 ","24卷 ╱ (清) 徐成敟修 (清) 陳浩恩纂 ╱ 清光緒七年刊本"
16930,江蘇,揚州,"(光緒) 增修甘泉縣志",光緒,1875,1908,1432,,"揮姚凱修正統十二年指揮李鎧重修每歲以霜降日 致祭 嘉靖維揚志    今廟圮每歲祭於演武㕔 火神廟乾隆元年奉 旨添設在甘邑所屬三元坊舊炎帝宮於每年六月二十三 日府縣公同致祭祭銀在於江邑閑款南水關工食内 支銀四兩買備猪一羊一陳設俱由江邑報銷 劉猛將軍廟雍正十一年奉 旨建設同江都縣在於南門内縉紳坊地方毁五神廟改建 殿二進門樓一座照壁一座神龕一座並牌位每年正 ","24卷 ╱ (清) 徐成敟修 (清) 陳浩恩纂 ╱ 清光緒七年刊本"
16954,江蘇,泰州,"(光緒) 靖江縣志",光緒,1875,1908,154,," 黃事不勝書而費金則已五百矣邑父老曰神寢  之後宜搆一樓余復捐貲益地第時絀舉嬴而營  造之功不無望於繼起者至於鳩工庀材邑父老  董斯役者其勞亦不可沒余於簿書之暇月在首  秋因為  之記 劉猛將軍廟 神諱錡宋故提舉江州等處制置使以 陰驅蝗蝻功景定四年封揚威侯天曹  猛將之神歲以正月十三日神誕及冬至後第三  戊日祀之八蜡神主祔焉廟在瀾港側 國朝雍  正十三年吳侯學濓奉 勅建乾隆間圮於廟重  建嘉慶間被坍移建於寒山閘西道光十七年  御賜福佑康年匾額   火神廟 在城北玉帶河之陽通濟橋西堍山門一間 正殿三間後有法堂左右有廂舊名靈雲庵  明崇禎年建其在西來鎭中市者 國朝乾  隆二十三年達歲以六月二十三日致祭 ","8卷 ╱ (清) 葉滋森修 (清) 褚翔纂 ╱ 清光緒五年刻本"
16961,上海,松江,"(乾隆) 華亭縣志",乾隆,1735,1796,125,"卷二 118-140 ╱ 建置志 118-140 ╱ 有圖 118-140 ╱ 城池 118-140 ╱ 官署 118-140 ╱ 倉庫 118-140 ╱ 壇 118-140 ╱ 廟 118-140 ╱ 祠 118-140 ╱ 塚墓 118-140 ╱ ","   火神廟在祈雪街歲以六月二十三日致祭    劉猛將軍廟在三十六保狂涇港上歲以正月十    三日及冬至後第三戌日致祭 按將軍姓劉名銳 宋人順昌之戰爲   流矢所中而殁封揚威侯 國朝䔨正初以神有   驅蝗保稼功 詔祀之    土地廟在縣治儀門左歲以春秋上戊日致祭    倉王廟在倉城內歲以開倉日致祭   祠輔國將軍祠在縣治西南祀吳陸遜陸凱陸抗    唐陸忠宣祠宋李忠定祠在靈順行宫巷內卽唐    宋忠良祠移建祀陸忠宣䞇李忠定綱    三賢祠在縣學東北祀唐同平章事范履冰宋文 ","16卷 ╱ (清) 馮鼎高修 (清) 王顯曾纂 ╱ 清乾隆五十六年刊本"
16962,上海,南匯,"(民國) 南匯縣續志",民國,1911,1949,384,"卷八 381-429 ╱ 祠祀志 381-429 ╱ 壇 381-429 ╱ 廟 382-429 ╱ ","丁壬宮 八蜡廟 劉猛將軍廟别祀八蜡廟中如舊制  按神於同治四年七年光緒四年五年六年十三年六  次加封爲保康普佑顯應靈惠襄濟翊化靈孚劉猛將  軍 又按郷鎭猛將軍廟光緒  志謂制庫陋俱省載兹仿其例 旗纛廟今廢 城隍廟歲有修葺光緒二十六年邑人顧佐廉等度廟東 隙地建廳事齋室亭臺等三十二年宣統二年兩次修葺 廟産有啚田三百六十餘畝蘆蕩二十四畝市房十七間 二披住房十四間三啚戸冊一缺光緒三十一年司事等 創辦惠南初等小學歲撥廟租錢三百二 十千越二年停辦移充城南女校經費  于鬯記略 城隍廟左舊有餘地其東北臨水南爲軒  日問心處咸豐初有人建屋於其北屋東以長廊通諸 ","22卷 ╱ (民國) 嚴偉修 (民國) 秦錫田纂 ╱ 民國十八年刻本"
16962,上海,南匯,"(民國) 南匯縣續志",民國,1911,1949,385,"卷八 381-429 ╱ 祠祀志 381-429 ╱ 壇 381-429 ╱ 廟 382-429 ╱ "," 軒亦遊息地也髮逆竄踞軒屋悉毁廟僅存光緒庚子  司事者始議興復乃先於水上砌石岸南郷建一廳事  次營齋室後繚以垣左右爲兩亭翼對周接以廊又築  方平臺北鄕與廳事相照爲宴神奏樂之所卽問心處  視向之軒屋蓋過之矣歲時享祀之外宴飲於斯  歌詠於斯議邑事者集於斯一時羣目爲勝地云 附  邑厲壇屢有修葺每歲三祭如舊     附廟考證    關帝廟 鶴沙志云帝未加封時金 山衞志稱義勇武安王廟 文昌宫 咸豐六年 奉旨升入   中祀樂奏六成文舞六佾欽頌樂章   祝文禮節均如文廟光緒志未詳 天后宮 光緒志 作乾隆   年建据鶴沙志在縣城北門內   明洪武二十八年千戸陳斌建 八蜡廟 按八蜡廟乾 隆十一年停   祭光緒志据胡志知縣成汝舟卽猛將廟拓址構   殿而祀猛將軍以下如初今宜仍稱劉猛將軍廟 城    隍廟 按同治七年禮部飭知城隍祀列地祇幷非人 鬼嗣後不得稱公侯伯爵等字様以重祀典   按光緒志稱千戸陳盟建   盟應作銘見錢福碑記 ","22卷 ╱ (民國) 嚴偉修 (民國) 秦錫田纂 ╱ 民國十八年刻本"
16963,上海,崇明,"(民國) 崇明縣志",民國,1911,1949,124,"卷三 66-136 ╱ 地理志二 66-136 ╱ 沙狀 66-136 ╱ 村鎭 96-136 ╱ 津渡 101-136 ╱ 橋梁 104-136 ╱ 古蹟 110-136 ╱ 壇廟祠 66-136 ╱ 墓附 66-136 ╱ ","橋西北提督劉兆麒改造四十八年災江常鎭道魏荔彤營 建未果雍正六年知縣張文英重建 一在向化 鎭西市 土地祠在縣署西街道光二十二年知縣熊傳栗重建 今廢 廟屋 改自 治所 劉猛將軍廟在北門外城濠北知縣沈運泰改建嘉慶十六 年撥香火田二頃 今廢又私祀一在新 鎭沙一在盤船洪 周神廟 俗名貊貔廟又 名錫嬰王廟 在北門外城濠北改建於長安橋東 一在東阜沙 按通州志宋時有猛獸名貊貔掠食小兒爲患 有農夫周姓伺其出鋤擊之與獸俱斃里中立 廟祀焉後高宗南渡時天色昏黑見廟中出燈火爲導又夢 神送一孝子遂生孝宗因敕封爲錫胤王淸避廟諱改錫嬰   附    祠墓 忠義孝弟祠在學宮㦸門西 雍正三年唐 世涵祠改 名宦祠在學宮㦸門左 ","18卷 ╱ (民國) 曹炳麟纂修  ╱ 民國十三年修十九年刊本"
16965,上海,金山,"(光緒) 金山縣志",光緒,1875,1908,370,,"  十三日致祭 編銀一兩 九分五釐 劉猛將軍廟 在朱涇鎭靑龍橋右雍正十二年列入祀   典歲以正月十三日及冬至後第三戌日致祭 二祭共 編銀二  兩一錢  九分 旗纛廟 在衞城縣治東北 華 界 天順三年指揮西甯建每   歲霜降日本營官迎旗纛至廟行獻禮今圮 吕祖祠 在朱涇鎭釣灘庵右嘉慶十一年列入祀典十   二年知縣鄭人康捐建 二祭共銀二 兩一錢九分 三忠祠 在衞城大觀書院西偏祀副將覃聯陞副將黃   金友金山營游擊覺羅崑祿同治六年知縣趙元昂建 ","30卷 ╱ (清) 龔寳琦修 (清) 黄厚本纂 ╱ 清光緒四年刊本"
16966,上海,松江,"(嘉慶) 松江府志",嘉慶,1796,1820,1382,"卷十七 1370-1446 ╱ 建置志 1370-1446 ╱ 壇廟 1370-1446 ╱ ","  別廟 在漕涇鎭西南乾隆三十 八年知縣施恩祖重建 火神廟 在縣治東北祈雪街乾隆三十七年建歲以六   月二十三日致祭 劉猛將軍廟 在縣治東北張涇歲以正月十三日及冬   至後第三戌日致祭   按將軍劉姓銳名宋順昌之戰中流矢殁封揚威侯 國朝雍正十二年以神有驅蝗保稼功 詔祀之又按新城王阮亭以劉猛將軍爲宋劉漫堂未知   何據其說云舊江以南無蝗蝻近始有之俗祀南宋   劉漫堂劉金壇人有專祠祀之則蝗不爲災俗呼莽   將殊爲不經按趙樞密蔡作漫堂集序稱其學術本   伊洛文藝過漢唐不知   身後何以矯誣如此 吕祖祠 在披雲門嘉慶十一年 ","84卷 ╱ (清) 宋如林修 (清) 莫晉纂 ╱ 清嘉慶松江府學刻本"
16966,上海,松江,"(嘉慶) 松江府志",嘉慶,1796,1820,1423,"卷十七 1370-1446 ╱ 建置志 1370-1446 ╱ 壇廟 1370-1446 ╱ ","  縣艾榮松里人戴元勳等添建後殿知縣張敏求記 火神廟 在東門内嘉慶六年知縣趙堂重建 劉猛將軍廟 在南橋鎭雍正十二年建 呂祖祠 在南橋鎭東乾隆閒里人黃楚建楚好善設藥   室以濟病者又創呂祖祠久之有一道者化齋索紙筆   書南浦仙蹤四字續題一聯松徑落花知鶴院雲溪流   水識仙源投筆而去從此求方頗著靈驗 以上 祀典 眞武廟 在縣治東北乾隆四十三年里人戴錦石等重   建 鎭海侯廟 在縣治南門外嘉慶十二年知縣艾榮松重 ","84卷 ╱ (清) 宋如林修 (清) 莫晉纂 ╱ 清嘉慶松江府學刻本"
16966,上海,松江,"(嘉慶) 松江府志",嘉慶,1796,1820,1429,"卷十七 1370-1446 ╱ 建置志 1370-1446 ╱ 壇廟 1370-1446 ╱ ","國朝康熙中改建乾隆十二年修 龍王廟 在郡西白龍潭西禪寺内卽舊崔府君廟嘉慶   九年知府鄭濟燾改建歲以春秋二仲月辰日致祭 火神廟 同華 亭   別廟 在西門外裏館驛乾隆三 十八年知縣紀澄中建 倉王廟 在倉城歲內以開倉日致祭與華奉二縣共之   别廟 一在西新坊啚戚家衖內舊爲 華光廟嘉慶十四年里人改建 劉猛將軍廟 在集仙門外乾隆四年建五十一年知縣   謝庭薰重修置田十畝 金龍四大王廟 在西門外倉橋南明萬厯閒郡人徐肇 ","84卷 ╱ (清) 宋如林修 (清) 莫晉纂 ╱ 清嘉慶松江府學刻本"
16966,上海,松江,"(嘉慶) 松江府志",嘉慶,1796,1820,1451,"卷十八 1446-1529 ╱ 建置志 1446-1529 ╱ 壇廟 1446-1529 ╱ ","  明袁凱詩 酒正初傳內府醪南來河伯送行舠百   年祀事崇邦典半夜神光出海濤花散曉風紛爛漫   禮成春殿肅清高聖躬端爲   蒼生禱不比㝷常漢使勞 火神廟 舊在城內參府署後今在宿草禪院乾隆十七   年知縣王宗閔移建 倉王廟 在朱涇今卽常平倉祀之 劉猛將軍廟 在朱涇乾隆元年知縣王道捐建五十五   年知縣鼇圖捐修 金龍四大王廟 在掘撻涇口 呂祖祠 在朱涇嘉慶十二年知縣鄭人康捐建 以上 祀典 東嶽廟 在張堰元大德五年邑人施士亨建 ","84卷 ╱ (清) 宋如林修 (清) 莫晉纂 ╱ 清嘉慶松江府學刻本"
16966,上海,松江,"(嘉慶) 松江府志",嘉慶,1796,1820,1469,"卷十八 1446-1529 ╱ 建置志 1446-1529 ╱ 壇廟 1446-1529 ╱ ","  十九年燬於火議復舊址巡道李廷敬倡修殿後建水   神閣 劉猛將軍廟 在神隍廟東偏乾隆元年知縣褚菊書遷   羣忠祠於仁壽祠改爲今廟嘉慶十八年修 呂祖祠 在縣東南正陽道院內元至正十一年里人潘   守眞建明嘉靖二十六年燬四十五年重建潘恩記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道士張爾宿修乾隆年僧息妄募捐   重建三淸殿竝前後院嘉慶十四年巡道蔣榮昌倡建   前殿十五年定制以仙師入祀典巡道鍾琦知縣王大   同改建大門及內外殿宇有記 ","84卷 ╱ (清) 宋如林修 (清) 莫晉纂 ╱ 清嘉慶松江府學刻本"
16966,上海,松江,"(嘉慶) 松江府志",嘉慶,1796,1820,1478,"卷十八 1446-1529 ╱ 建置志 1446-1529 ╱ 壇廟 1446-1529 ╱ "," 云所奉乃少年女子殆黃姑譌爲黃婆耳  嘉慶十八年知縣方佐記仍以爲黃婆云 羣忠祠 在城隍廟東祀明本縣縣丞劉東陽建平縣縣   丞宋鼇鎭海衛指揮使武尙文浙江鎭撫吳賢鳳陽散   官丁爵士民楊鈿嘉靖四十三年知縣黃文煒建 國朝康熙年邑人曹垂璨勸修有記乾隆元年知縣褚菊   書改爲劉猛將軍廟幷祠於廟後仁壽祠內   明黄文煒記略 嘉靖癸丑歲島夷入寇者再甲寅   丙辰歲復大寇幕府先後檄公等兵之賊故狡悍多   算公等所至皆殊死戰不勝竟死丁力能舉千鈞死   于淸水窪武宋與賊巷戰死于市吳統杭卒死于黃   泥浜歲在癸丑劉佐前令治理政稱無害死于太平   寺里歲在甲寅俱累日不能收武獨爲賊刳腹出腸   賊退而過者爲之下涕鈿以一身而當登城之賊與   賊俱死城下圍遂解邑之萬命鈿實生之功不在諸 ","84卷 ╱ (清) 宋如林修 (清) 莫晉纂 ╱ 清嘉慶松江府學刻本"
16966,上海,松江,"(嘉慶) 松江府志",嘉慶,1796,1820,1498,"卷十八 1446-1529 ╱ 建置志 1446-1529 ╱ 壇廟 1446-1529 ╱ "," 鎭南徽商程履吉于乾隆三十一年移建平橋北 一  在黃渡鎭南華潮浦上乾隆十九年移建 一在金澤  康熙年建  一在沈港 土地祠 在縣儀門左 文帝廟 在盤龍塘普門敎寺東乾隆三十三年建   别廟 一在鳳谿鎭嘉慶十二年王有光募建 一在黃 渡鎭 一在金澤鎭宋時建 一在濟農倉前 武帝廟 在南門外   別廟 一在澱山湖西明洪武年道士彭素雲建 一在 南門内 一在金澤林老橋北 一在沈巷福田  庵  右 火神廟 在城内萬厯二十年知縣卓鈿建 劉猛將軍廟 在駱駝墩西北萬厯四十二年建 ","84卷 ╱ (清) 宋如林修 (清) 莫晉纂 ╱ 清嘉慶松江府學刻本"
16966,上海,松江,"(嘉慶) 松江府志",嘉慶,1796,1820,1525,"卷十八 1446-1529 ╱ 建置志 1446-1529 ╱ 壇廟 1446-1529 ╱ ","國朝康熙年修里人莫秉淸題額析治後因之 土地祠 在署儀門內 文帝廟 在城東南隅嘉慶十七年同知周垣職員沈靜   等捐建 武帝廟 在西城門内明萬厯三十八年建崇禎十年修 國朝康熙年屢經修葺爲官紳朝賀之所今仍其舊 天后宫 在西城門內乾隆五十年川沙營川將黃楷率   屬捐俸倡建 倉王廟 在城東北隅嘉慶十五年同知周垣建 劉猛將軍廟 在東門內康熙五十三年建 ","84卷 ╱ (清) 宋如林修 (清) 莫晉纂 ╱ 清嘉慶松江府學刻本"
16967,上海,浦東新區,"(光緒) 川沙縣志",光緒,1875,1908,296,,"  一在二十二保十四圖 火神殿在關帝殿左歲五月二十三日致祭 雍正十三年 列入秩祀 劉猛將軍殿在關帝殿右歲正月十三日及冬至後第三戌 日致祭 殿舊奉馬明王光緒三年因圮重建劉猛將軍廟舊 在城東隅咸豐十一年冦亂象毁奉主位以祀今重 塑移此同知陳方瀛書聯榜其楹曰遺蛻著艱貞馬走江濤 符異蹟驅蝗保耕饁鴉飛海國寓神靈跋云光緒三年夏秋 之交飛蝗自江北而南有蔽天之勢方瀛守土是邦殊以循 例飭捕不足塞責乃齋戒而禱於神嗣聞土人相傳蝗之來 者有羣鴉踵其後遂驅而之海東竟未爲害於戯是非明神 黙佑以粒我民耶會重新廟貌敬紀歲月以誌崇報之誠於 萬一爾 案禮部則例載神劉姓名承忠仕元官指揮驅蝗 有功元亡自沈於河世稱劉猛將軍 大淸會典通禮皆同 他志或作劉銳或作劉宰均誤雍正二年 列入秩祀咸豐七年  勅加保康號   一在十七保十二圖   一在二十保九圖同治十年里人張濟川等重修   一在二十保十八圖 ","14卷 ╱ (清) 陳方瀛修 (清) 俞樾纂 ╱ 清光緒五年刊本"
16968,上海,奉賢,"(光緒) 重修奉賢縣志",光緒,1875,1908,362,,"  塘内建自前朝 國朝咸豐十一年冬賊毁同治九年   秋里人夏錫榮周廷翰等倡捐重建 倉王廟在倉城每歲以冬十月開倉日致祭額編祭銀一   兩九分四釐 舊 志 火神廟附治東三官堂内每歲六月二十三日致祭額編   祭銀一兩九分四釐 舊 志 嘉慶六年知縣趙堂建宇兵燹   後像燬今改設神位 又南橋三女岡前有火神廟創   自 國初厯年香火甚盛 龍神亦附三官堂内編祭 劉猛將軍廟祀宋將軍劉鋭 國朝封中山王在南橋鎭   北十三保一區十七啚每歲以冬至後第三戌日及正 ","20卷 ╱ (清) 韓佩金修 (清) 張文虎纂 ╱ 清光緒四年刊本"
16968,上海,奉賢,"(光緒) 重修奉賢縣志",光緒,1875,1908,363,,"  月十三日委南橋巡檢司致祭雍正十二年始額編祭   銀一兩九分四釐 舊 志 同治八年里人集資重修 按劉猛 將或以  爲宋劉鋭或以爲劉鞈新城王文簡公則以爲元劉宰  據禮部則例載神名承忠元指揮能驅蝗元亡自沈於  河雍正二年 詔各直  省立廟置祭今宜遵行 本城向無是廟知縣韓佩金以   祈禱不便於光緒三年附設神像於治東三官堂内   又是亦菴即劉猛將軍廟在長浜之陽同治十年重修 天后宫在南門外春秋編祭 岳王廟在南橋鎭西三里屋僅三楹不知始於何時廟圮   同治十一年知縣王起仁倡捐重建 白沙廟在益村壩東北嘉慶十六年僧護成與里人阮逢 ","20卷 ╱ (清) 韓佩金修 (清) 張文虎纂 ╱ 清光緒四年刊本"
16969,上海,青浦,"(民國) 青浦縣續志",民國,1911,1949,209,"卷三 184-252 ╱ 建置 184-252 ╱ 城池 184-252 ╱ 衙署 186-252 ╱ 局所 191-252 ╱ 增 184-252 ╱ 倉庾 195-252 ╱ 壇廟 198-252 ╱ "," 田數 三十八保四區四十圖東南場圩二號一畝五分  九釐六毫五號一畝一分一釐七毫中場圩二十一號四  畝六分三釐七毫二十二號二畝九分八釐一毫 四十  一保一區四十五圖東聲圩六十三號二畝四分七毫又  四畝九分二毫八十七號四畝四分四釐八十八號二畝  六分八釐五毫八十九號二畝八分四毫四十三保三  區十四圖洪圩二十六號十四畝六分四釐三毫 五  十保一區二十七圖下重圩元號二畝七分二釐五毫 陳夏二公祠在廣富林見前志祠中祀事歲於上已重九兩 日舉之光宣間鄉議奉崇德縣諸生顧明徳栗主祔祀蓋亦 殉明甲申之變者也事具前志忠義傳  田數 三十八保一區三十一圖良圩元號基地一畝四  分必圩八號墓田四畝四分三毫 餘田畝數細號具載  前志西內區二十八圖圖圩九十八號一百十號於光緒  十六年換入同上圖圩一百二十六號一百三十號一百  八十六號一百八十八號四則旋  將是田撥入維新學堂參見學校    以上祀典 按前志紀壇廟列祀典者文廟别志孔宅城 隍兼列别廟餘俱從略續志於武廟文昌宫   劉猛將軍廟各爲附記蓋仍本前志崇奉一尊之意而   又竊取古訓有舉莫廢之義云耳惟猛將以生前驅蝗 ","24卷 ╱ (民國) 于定修 (民國) 金詠榴纂 ╱ 民國二十三年刊本"
16970,上海,浦東新區,"(民國) 川沙縣志",民國,1911,1949,915,,"川沙縣志卷十二  祠祀志      魯般殿 城隍廟 土地祠 五府廟 火神廟 天后宫 楊爺廟      羅神廟 施相公廟 東嶽廟 長人鄉社 ︵以上川沙市︶      岳王廟 城隍廟 劉猛將軍廟 三王廟 俞公廟 楊爺廟 施王      廟 千人社 ︵以上長人张︶      關帝廟 岳王廟 城隍城 土地祠 陳王廟 東嶽廟 競王廟      楊爺廟 白馬墩廟 財神堂 施王廟 眼母廟 劉公堂 ︵以上      高昌鄉︶      至聖宫 欽公祠 龍神祠 城隍廟 劉猛將軍廟 土地堂 魁星      閣 ︵以上八團鄉︶      劉猛將軍廟 龍王廟 欽公祠 土地堂 財神廟 海城隍廟 ︵      以上九團鄉︶      劉猛將軍廟 ︵以上横沙鄉︶ ","24卷 ╱ (民國) 方鴻鎧修 (民國) 黄炎培纂 ╱ 民國二十五年刊本"
16970,上海,浦東新區,"(民國) 川沙縣志",民國,1911,1949,916,,"     魯般殿 城隍廟 土地祠 王守廟 火神廟 天□□ 楊爺廟      羅神廟 施相公廟 陳嶽廟 長人□社 ︵︶以上□□□︶      岳王廟 城隍廟 劉猛將軍廟 三王廟 俞公廟 楊□廟 施王      廟 千人社 ︵以上長人鄉︶      關帝廟 岳王廟 城隍廟 土地祠 陳王廟 □□□ □□廟      楊爺廟 白馬墩廟 財神堂 施王廟 眼母廟 □公堂 ︵以上      高昌鄉︶      至聖宫 欽公祠 龍神祠 城隍廟 劉猛將軍廟 土地堂 □□      閣 ︵以上八團鄉︶      劉猛將军廟 龍王廟 欽公祠 土地堂 財神廟 海城隍廟 ︵      以上九團鄉︶      劉猛將軍廟 ︵以上横沙鄉︶ ","24卷 ╱ (民國) 方鴻鎧修 (民國) 黄炎培纂 ╱ 民國二十五年刊本"
16970,上海,浦東新區,"(民國) 川沙縣志",民國,1911,1949,931,,"  岳王廟 在二十保九圖小灣鎭北市祀宋岳忠武王清光緒二十六年張秉彝 張立齋集捐重修基地五分   城隍廟 在二十保九圖王家港鎮東首廟基二畝清光緒三十二年張秉彝等 興修   劉猛將軍廟 一在十七保十二圖王家宅由王姓獨力捐建 一在二十保九 圖廟屋三間清光緒五年里人沈金瀛捐資鋪甎歷年由六房修葺 一在二十保 十八圖洪楊亂後廢僅存廟基地四分   三王廟 在十七保十二圖光緒志稱十三圖咸豐間燬光緒二十五年由里人 顧榮蕊與住持僧量修集資重建廟東半埭顧泰山與郭文彪集資建造西廂廟有 田二十畝   俞公廟 在二十保四圖自清光緒十三年失火被焚僅餘西南角數椽越年餘 里人馬繼周捐資重建正殿西廂閲三四年由南匯縣奚立卿募金建造東廂等屋 ","24卷 ╱ (民國) 方鴻鎧修 (民國) 黄炎培纂 ╱ 民國二十五年刊本"
16970,上海,浦東新區,"(民國) 川沙縣志",民國,1911,1949,938,,"  劉猛將軍廟 一在八團北五甲清光緒三年徐凌雲等募修正廳庭心兩面祇 有短牆門面房屋亦三間廟基約八分坐落欽塘西二十丈內 一在八團南四甲 欽塘東顔家宅淸光緒三十二年顔理經募建基地一畝   土地堂 在八團南三甲老圩塘西脚淸光緒二十年里人顧月千購地捐資建 築   魁星閣 在八團北六甲三元宫之東南隅清同治七年張斗槎黃菊如等集捐 建造共三層上層供魁星神像中下二層作字藏    以上八團鄉   劉猛將軍廟 一在九團八甲與財神廟聯楹實係袝祀於財神廟內 一在同 甲淸光緒九年里人募金建造 一在九團一甲潘家宅後淸光緒十三年陸鶴齡 曹秀華募建 一在九團二甲黄家圈清宣統二年黃稼亭捐地二畝五分公衆醵 金建造 ","24卷 ╱ (民國) 方鴻鎧修 (民國) 黄炎培纂 ╱ 民國二十五年刊本"
16970,上海,浦東新區,"(民國) 川沙縣志",民國,1911,1949,939,,"  龍王廟 在九團五甲欽塘側創建年月失考淸光緒八年由浙紳陳煦元捐資 里人徐德佑經理重修   欽公祠 在九團五甲與龍王廟聯楹祠左廟右民國七年里人張文明等集捐 改造門面煥然一新   土地堂 在九團七甲欽塘西側清同治元年由陳紀良等募修   財神廟 在九團八甲清同治十一年龔國華金耀發等募建光緒二十三年奚 錫煥唐衛氏等重修添建門埭房屋   海城隍廟 在九團九甲︵二十二保二十七圖帶丈︶欽塘西側民國三年廟 主陳姓以廟産收入修葺有廟田二十畝及柴蕩    以上九團鄉   劉猛將軍廟 一在南字圩正北 <img n=""29""/>內挂脚清光緒十四年由葉鳴鳳汪載飛等 募建廟基八分由南字圩業戸捐助 一在老廟東首五丈民國元年由汪兆周虞 ","24卷 ╱ (民國) 方鴻鎧修 (民國) 黄炎培纂 ╱ 民國二十五年刊本"
16970,上海,浦東新區,"(民國) 川沙縣志",民國,1911,1949,986,,"  潮音庵 在九團八甲︵二十二保三圖帶丈光緒志稱九團李家盤東︶俗稱 觀音堂淸光緒三十年里人徐耀江捐資裝塑前上海縣知縣劉公郇膏像祔祀於 東次間    ︻贅錄︼     民國二十三年春廟祝黃永康央地方人士募金重建上海杜月笙君捐二千圓萬墨林    君捐一萬圓用新式建築至十月工竣成大厦一所共十七間邑人黃炎培爲題門額其中    佛像裝金新置神龕等由凌雲洲陶關興二君合捐一千圓    以上九團鄉   觀音堂 在南字圩智字 <img n=""30""/>小倉田挂脚原係劉猛將軍廟故址建于淸光緒十 六年計瓦屋兩間    以上横沙鄉  ","24卷 ╱ (民國) 方鴻鎧修 (民國) 黄炎培纂 ╱ 民國二十五年刊本"
16972,上海,松江,"(光緒) 重修華亭縣志",光緒,1875,1908,425,,"   别廟一 在十二保十六七圖甯海庵 河東宋府志作漕涇鎭西南   土地神廟舊在縣署儀門左 而 志 乾隆五十八年遷於大    堂之北左偏歲以春秋上戊日致祭 案土地廟他志 皆稱爲祠惟前   志稱廟考雲間志有趙店土地廟   然則稱廟不始於前志矣今仍之   太歲廟在府城隍廟大門内東 前 志 歲以立春日隨府致    祭   倉神廟在婁境倉城内歲以開倉日致祭 前 志   火神廟在祈雪街 前 志 乾隆三十七年建 婁 志 歲以六月二    十三日隨府致祭 案禮部則例 康熙二年祀   劉猛將軍廟在三十六保任涇港上歲以正月十三日    及冬至後第三戌日致祭 前志 謹案禮部則例將 軍名承忠元時官指揮能 ","24卷 ╱ (清) 楊開第修 (清) 姚光發纂 ╱ 清光緒四年刊本"
16973,上海,松江,"(乾隆) 婁縣志",乾隆,1735,1796,427,"卷十 422-473 ╱ 祠祀志 422-473 ╱ ","建歲以六月二十三日致祭又有廟在西門外裏館驛 乾隆三十八年知縣紀澄中建 劉猛將軍廟在集仙門外乾隆四年建相傳神姓劉名 銳即宋将劉錡弟殁為神驅蝗江淮間雍正十二年 詔有司嵗冬至後第三戌日及正月十三日致祭乾隆 五十一年知縣謝庭薰重修置田十畝 旗纛廟在縣治東南城守營演武塲順治中建每嵗霜 降日本營官迎旗纛至廟行三獻禮祭享 倉神廟俗稱倉王廟在西門外水次倉城内嵗以開倉 日致祭 縣土地祠在縣治儀門左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及新 ","30卷 ╱ (清) 謝庭薰修 (清) 陸錫熊纂 ╱ 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16974,上海,南匯,"(光緒) 南匯縣志",光緒,1875,1908,687,," 如此其望也如此顧不重歟雖我 朝未頒甲令然我  民祈永貞報福詎可後也爰命司事卽城東隅猛將  神廟恢拓舊址别構殿以祀蜡神易其名曰八蜡廟而  祀猛將神以下如初越歲乙未江南自冬及春無雨吾  邑海涯孽蟲大作生翅股若蝗食蘆殆盡驅坑之不已  人情大恐時廟工未半侯齋戒䖍禱於神率眾刻期撲  捕蟲忽陵空西遊盡殲於浦濱尋甘雨大霈殘蘆復萌  邑人感茲靈應踴躍薦貨侯不時臨視指授程度屆冬  蕆事棟宇宏敞丹青絢采巍然炳然允愜人望落成之  日邑父老設醮張樂肅將奠獻慶廟貌之維新植物之  攸賴八靈依位千秋崇饗是非明神之厥功章明曷能  使大工之立辦非吾侯敬神重農曷能使隆古祀典創  興於今兹人事旣備神用順成嘉苗歲登飄驟式遏神  之休侯之勤均不可以無紀用是礱石綴辭道宣德美  仰答顯貺  永垂後觀 劉猛將軍廟自易八蜡名而仍别祀其中雍正十二年 詔有司歲於冬至第三戊日及正月十三日致祭咸豐七 年七月 敕加保康號 禮部則例神名承忠元時官指揮 能驅蝗元亡自沉世稱劉猛將軍 ","22卷 ╱ (清) 金福曾修 (清) 張文虎纂 ╱ 民國十六年重印本"
16975,上海,青浦,"(光緒) 青浦縣志",光緒,1875,1908,274,"卷三 250-312 ╱ 建置 250-312 ╱ 城池 250-312 ╱ 衙署 253-312 ╱ 倉庾 259-312 ╱ 壇廟 266-312 ╱ "," 六號二畝四分四釐六毫 三十一圖裳字圩九號五畝  三釐五毫 靑蘭圩一百一號五畝九分七釐五毫 五  十保三區十一圖元字圩四十二號二畝九分一釐二毫   黃字圩五十一號四畝二分三釐七毫 又一百三號  一畝六分 七區十六并圖一字圩十六號二畝一分三  釐六毫 上字圩念五號二畝八分二釐七毫 下字圩  十五號一畝四分 又同號三畝七  分六釐七毫 又十七號一畝六分 土地祠在縣門左燬未建一在學宮一在漕倉附學倉同建 劉猛將軍廟在駱駝墩西北明萬厯四十二年建一在重固 南市乾隆十九年建俗稱南廟北廟道光十九年  敕賜 將軍福佑康年扁額知縣周恭壽摹獻咸豐七年奉 敕加 保康二字封號 案會典神姓劉名承忠元時官指揮能驅蝗 元亡自沈於河世稱劉猛將軍前志及府志 作宋劉 銳誤 孝弟忠義鄕賢名宦四祠皆在學宫詳學校 昭忠祠祀 ","30卷 ╱ (清) 汪祖綬修 (清) 熊其英纂 ╱ 清光緒四年刊本"
16987,浙江,紹興,"(光緒) 上虞縣志",光緒,1875,1908,2472,"卷三十一 2443-2546 ╱ 祠祀 2443-2546 ╱ "," 立廟  祀之 一在二都茅家溪一在大嶴 據採訪 册纂 周公祠在二都和尙橋北道光間知縣周鏞捕逐匪黨鄕   人感德建生祠祀之 備 稿 劉猛將軍殿在二都楊家溪 謹案 大清會典  諭各 直省建劉猛將軍廟神名承  忠元末時官指揮能驅蝗元  亡自沈於河世稱猛將軍 咸豐七年虞地徧蝗知縣   劉書田率民迎神蝗滅嗣經里人宋梁捐田為歲時祈   報之需光緒四年復著靈異知縣唐煦春作記額諸楣  記曰神姓劉諱承忠元時官指揮善驅蝗故以猛稱咸  豐七年治蝗顯應 部聞於 朝奉  旨錫封號曰  保康同治四年間復著靈異加普佑二字以神能禦烖  捍患也 朝廷既褒崇至再而服疇者尤食其德祀之 ","48卷 ╱ (清) 唐煦春修 (清) 朱士黻纂 ╱ 清光緒十七年刊本"
16990,江蘇,連雲港,"(光緒) 贛榆縣志",光緒,1875,1908,78,"卷之三 58-100 ╱ 建寘 58-100 ╱ 城池 58-100 ╱ 官 58-100 ╱ 倉庫 58-100 ╱ 壇廟 58-100 ╱ 街坊 58-100 ╱ 鄉社 58-100 ╱ 集鎮 58-100 ╱ 津梁 58-100 ╱ ","之德而侯則曰是神之力也乃蠲奉諏吉重建殿宇三楹及旁舍 門垣皆修整之春祈秋報藉肅觀瞻比年以來年穀順成家給人 足小民得優游以享豐綏之慶未始非神之佑而 實皆侯之誠有以致之也幸覩其事因為記之  劉猛將軍廟 在城南 故崇禎時蜡神廟康熙十一年俞廷瑞建 俞廷瑞重建 八蜡廟記郊特牲伊耆氏始為蜡蜡索也歲十二月合聚 萬物而索饗之也夏曰清祀殷曰嘉平秦曰臘周曰八蜡一先嗇 二司嗇三農四郵表畷五猫虎六坊七水庸八昆蟲伊耆迄秦悉 行於歲終勝國 本朝在春秋二仲名稱不同典禮或異然皆所 以報神功重農事也康熙庚戌之履端明日為余蒞贛始越三旬 而蜡詣蜡所尊俎牲牢露置荒草中顧問吏曰舊有祠地震無之 心怵焉至於八月又蜡心如之顧三年五祲不欲興事以勞民且 庶政旁午未暇也壬子之夏蝝生者畝無算蝗飛至者天四塞百 姓呼號騰沸余亦仰空無術詰旦法濬令王公意為文遣之蝗乃 負蝝與俱去不為災至於秋稍稔矣禮曰年不順成八蜡不通順 成之方其蜡乃通今既順成而廟貌不作祭仍草間誰之過與於 是上因往古聚索之時卜冬十二月吉庀材僦工命二三耆父老 督事復祠祠舊依地藏庵左壁茲東拓數武正體勢也南出亦數 武俾不壓於庵也崇以廉階示尊也環以門垣遂陰幽也祠舊惟 一像號曰蒲神殊不典茲為釐正次序而列像之主先嗇配司嗇 ","18卷 ╱ (清) 王豫熙修 (清) 張謇纂 ╱ 清光緒十四年刊本"
16991,江蘇,無錫,"(光緒) 無錫金匱縣志",光緒,1875,1908,641,"卷十二 634-730 ╱ 祠祀 634-730 ╱ 今制通祀 634-730 ╱ 本邑專祀 634-730 ╱ 本邑分祀 634-730 ╱ 子姓專 634-730 ╱ 祀 634-730 ╱ 子姓分祀 634-730 ╱ 墓 634-730 ╱ ","純陽帝君廟在無錫城隍廟殿後嘉慶十一年奉文通祀   邑人塑像于此每歲春秋二仲有司諏吉致祭用素饌   咸豐十年燬 劉猛將軍廟在惠山寺左乾隆元年兩縣奉文支帑合建   咸豐十年燬光緒三年無錫知縣裴大中興建歲以正   月中旬三日及冬至後第三戊兩邑有司致祭    右今制通祀諸壇廟 孚澤廟在縣西南軍將山宋淳熙中知縣王可大建以祀   龍神旁有龍湫禱雨輒應開禧二年賜今額 顯應廟在縣西安陽山祀周安陽侯贇舊在山北明宣德 ","40卷 ╱ (清) 裴大中修 (清) 秦湘業纂 ╱ 清光緒七年刊本"
17035,江蘇,泰州,"(咸豐) 古海陵縣志",咸豐,1850,1861,129,,"  錦欽承德被應佩恩綸默望點頭肅將稽首柱香飄鎖院赤   幢拂秋露而臨杏蕊燦南宫仙蹕御春風而至俾一榜人人   入彀看三塘個個彈冠諧暢開襟鼚軒釋褐紫誥黄麻飛殿   下襲帝眷以殊榮艾衫桃綬拜樓頭映神衣而倍煥甲乙綿   於有永升恒本自無疆虔佈悃忱幸希藻鑒謹疏   劉猛將軍廟 在鳳山右翼廵檢朱積塑像祀之   宋理宗景定四年三月八日勅曰國以民為本民實本於于   城民以食為天食尤重於金玉是以后稷教之稼穡周人畫 ","6卷 ╱ (清) 王葉衢纂  ╱ 清鈔本"
17035,江蘇,泰州,"(咸豐) 古海陵縣志",咸豐,1850,1861,130,," 之井田民命之所由生也自我皇帝祖神宗列聖相承迨兹  奕葉朕嗣鴻基夙夜愓若邇年以來飛蝗犯禁漸食嘉禾宵  旰懷憂無以為也黎元怨咨末如之何民不能袪吏不能捕  賴爾神力掃蕩無餘上惑其恩下懷其惠爾故提舉江州太  平興國官淮南江東浙西制置使劉錡今特勅封為揚威侯  天曹猛將之神爾共旬撫黎庶血食一方故勅按比即神所  受封之始也 國朝雍正十一年奉 旨自雍正十三年降  旨建立劉猛將軍廟以後蝗蝻遂不為災如未建造之州縣  勅令一體舉行蓋以能為民禦吳畝特列之祀典云 怡菴 雜錄 ","6卷 ╱ (清) 王葉衢纂  ╱ 清鈔本"
17035,江蘇,泰州,"(咸豐) 古海陵縣志",咸豐,1850,1861,137,,"在鎮東北土山一座一名玉山一名鳳凰山髙三丈周百步山   前蹊路環繞軒翔傍山為橋昂首巽方形勢似鳳故名 一   云舊有鳳集其上 上建玉山禪院 文昌樓 觀音樓   地藏殿 三官殿 羽化姜公塔 禪洞 大聖殿 三清   殿 劉猛將軍廟 德星殿 準提殿 宋三先生祠 胡   安定公祠 報德祠 報德坊 忠□堂 安攘堂 生榮   堂 瞻雲堂 節孝總坊 書院諸勝蹟 山建碧霞宫    龍王廟 在西門外上官河 ","6卷 ╱ (清) 王葉衢纂  ╱ 清鈔本"
17040,上海,金山,"(乾隆) 金山縣志",乾隆,1735,1796,187,,"  官蒞任日致祭 倉土地祠在倉署中歲以冬十月上旬開倉日致祭 學土地祠在儒學署中學官歲以春秋二仲上丁日及   新官蒞任日致祭 旗纛廟在縣署東北明洪武間指揮僉事李武建每歲   霜降日武職自演武塲迎旗至廟行三獻禮祭享 劉猛將軍廟祀宋將軍劉鋭在朱涇倉署西歲以冬至   後第三戌日正月十三日致祭自雍正十二年始 龍王廟未建每歲春秋二仲辰日於城南門外附祠舉   祭 天后宫在城南海上明洪武三十六年指揮僉事徐廣 ","20卷 ╱ (清) 常琬修 (清) 焦以敬纂 ╱ 清乾隆刊民國重印本"
17041,上海,松江,"(光緒) 松江府續志",光緒,1875,1908,118,"卷首 106-126 ╱ 宸翰 111-126 ╱ "," 宣宗成皇帝宸翰  御書福佑康年額    道光十 年 月  日  賜靑浦劉猛將軍廟 靑浦 志  文宗顯皇帝宸翰  御製詩 御門聽政述志示在廷諸臣辛亥孟秋御筆 大廷循典覲公卿  考訓親承戒滿盈愼厥修身四時懍審於出治一心明屏私 圖已兼援友盡敬愛君必澤氓宵旰勵精期共勉閑邪陳 ","40卷 ╱ (清) 博潤修 (清) 姚光發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7041,上海,松江,"(光緒) 松江府續志",光緒,1875,1908,961,"卷十 957-1035 ╱ 建置志 957-1035 ╱ 壇廟 957-1035 ╱ "," 額於京師及各直省州縣廟加封帝曾祖光昭王祖裕  昌王父成忠王並  頒春秋及五月十三日祝文  又案前志文武帝均載别廟今升入中  祀典禮嚴重民間不應私祀故謹刪焉 天后廟 在金山觜歲以春秋仲月上癸日 前志作 上辛 致祀   今移祀於婁境白龍潭北天后廟 龍王廟 舊在金山觜海塘上久圮改建於運石河北天   后廟側今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在婁境西禪寺内龍   王廟致祀 謹案婁續志 云並祀風神 火神廟 在祈雪街歲以六月二十三日致祀 謹案禮部 則例康熙  二年  祀 劉猛將軍廟 在任涇港 前志作 張涇 歲以正月十三日及冬 ","40卷 ╱ (清) 博潤修 (清) 姚光發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7041,上海,松江,"(光緒) 松江府續志",光緒,1875,1908,968,"卷十 957-1035 ╱ 建置志 957-1035 ╱ 壇廟 957-1035 ╱ ","  同治十二年重修 謹案前志載文帝廟在南橋鎭北今 據奉賢志稱在邑城肇文書院側編  銀致祭則前志所載當爲别廟  今志文武帝不列别廟故刪 武帝廟 在城西南隅咸豐十一年寇毁同治九年知縣   韓佩金王起仁倡捐重建 火神廟 在城東三官堂内咸豐年遭寇像毁今改設木   主 謹案龍王亦附三官 堂内致祀向未建廟   别廟 在南橋三 女岡前 劉猛將軍廟 在南橋鎭同治八年重修光緒三年知縣   韓佩金附設神像於城東三官堂致祀   别廟 在長濱之陽 名是亦庵 ","40卷 ╱ (清) 博潤修 (清) 姚光發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7041,上海,松江,"(光緒) 松江府續志",光緒,1875,1908,972,"卷十 957-1035 ╱ 建置志 957-1035 ╱ 壇廟 957-1035 ╱ ","火神廟 同華 亭   别廟 在裏館 驛今圮 倉王廟 案倉王向與華亭奉賢二縣共 祀自改海運後奉賢不與祭 劉猛將軍廟   别廟 一在三保廿一圖 一在廿三圖 一 在四十一保廿八圖 一在廿九圖 旗纛廟 在南演武場今圮 呂祖祠 在披雲門外城濠上光緒元年重建 以上祀典 並婁續志   謹案各壇廟與華亭縣  隨府致祭者詳注於前 金龍四大王廟 在倉橋南今圮   别廟 在白龍潭登龍橋 下同治十三年修 ","40卷 ╱ (清) 博潤修 (清) 姚光發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7041,上海,松江,"(光緒) 松江府續志",光緒,1875,1908,978,"卷十 957-1035 ╱ 建置志 957-1035 ╱ 壇廟 957-1035 ╱ ","文帝廟 武帝廟 舊在衞城内今在朱涇鎮鳳翔里 天后廟 在衞城南門外咸豐十一年寇燬同治年重建 火神廟 舊在衞城内今在朱涇鎮萬安橋 倉王廟 舊在朱涇常平倉今於太平倉致祀 劉猛將軍廟 龍王廟 在朱涇鎮文殊濱同治元年寇毁 呂祖祠 以上 祀典 護糧王廟 舊在朱涇鎭三官橋西道光十五年附祀於   龍王廟廟毁後附西三官堂 ","40卷 ╱ (清) 博潤修 (清) 姚光發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7041,上海,松江,"(光緒) 松江府續志",光緒,1875,1908,984,"卷十 957-1035 ╱ 建置志 957-1035 ╱ 壇廟 957-1035 ╱ ","火神廟 在□笠橋南道光二十七年咸豐七年先後添   建光緒六年巡道劉瑞芬重建大門戲樓 參同治 上海志 劉猛將軍廟   别廟 一在五十圖楊家 衖 一在虹安鎭 呂祖祠 在縣治東南正陽道院內道光初重修巡道潘   恭常有記光緒四年重建正殿 參同治上海志  以上祀典 眞武廟 在東城萬軍臺上咸豐四年寇毁重建後光緒   初又毁於火今建一楹供像 藥王廟 在城隍廟西今殿旁改樓爲保嬰局又供星主   像於旁屋 並今 采 ","40卷 ╱ (清) 博潤修 (清) 姚光發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7041,上海,松江,"(光緒) 松江府續志",光緒,1875,1908,993,"卷十 957-1035 ╱ 建置志 957-1035 ╱ 壇廟 957-1035 ╱ "," 捐建 謹案八蜡乾隆十一年停祭前志謂知縣成汝舟 即劉猛將軍廟拓址搆殿而祀劉猛將軍以下如  初今宜仍稱  劉猛將軍廟 東海神壇 在南門外咸豐十一年毁 謹案今權在城隍 廟致祀 又案東  海神壇據上海志舊在長人鄉明洪武十六年建  分縣後移建於此上海更建壇於天后宮内今毁 邑厲壇 在北門外光緒二年重建 城隍廟 在縣治西南同治三年重建   别廟 一在六竈 一在張江柵 一在北蔡 一在 下沙 一在沈莊 一在橫沔 一在二國 土地祠 在縣儀門右 前志作縣儀門 左兹據南匯志 文帝廟 在惠南書院左咸豐十一年毁存正殿同治十   二年知縣金福曾倡捐重建 ","40卷 ╱ (清) 博潤修 (清) 姚光發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7041,上海,松江,"(光緒) 松江府續志",光緒,1875,1908,997,"卷十 957-1035 ╱ 建置志 957-1035 ╱ 壇廟 957-1035 ╱ ","劉猛將軍廟 吕祖祠 以上祀典 謹案吕祖各邑列祀典前志載吕祖 祠在東佘山下青浦縣志則以爲土人私祀今仍  前  志 石神廟 在澱湖西祀韓蘄王部將石仔同治九年重建 太陽宫 在西門內五舍濱道光二十一年知縣錢燕桂   建 護糧王廟 在西門內同治年建 以上 通祀 陳夏二公祠 在皇甫林咸豐時祠壞邑人范祥霖修之   同治九年題準列入祀典知縣陳其元重建 五公合祠 舊在南門外城濠上咸豐十年毁光緒二年 ","40卷 ╱ (清) 博潤修 (清) 姚光發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7041,上海,松江,"(光緒) 松江府續志",光緒,1875,1908,1001,"卷十 957-1035 ╱ 建置志 957-1035 ╱ 壇廟 957-1035 ╱ ","龍王廟 在天后宮西道光十四年同知何士祁建 火神廟 在西門内武帝廟左 並川 沙志 倉王廟 案前志稱在城東 北隅川沙志未載 劉猛將軍廟 舊在城東隅光緒三年移建武帝廟右馬   明王殿舊址 以上 祀典   別廟 一在十七保十二圖 一在二十保九圖 一在 十八圖 一在二十二保廿四圖 一在八團北  五甲同治  六年重建 東嶽廟 在南門内四明橋西南同治九年重修 元壇廟 在城東隅同治三年重建 鎭海侯廟 在北門外寇毀後同治八年募建後殿及東 ","40卷 ╱ (清) 博潤修 (清) 姚光發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7041,上海,松江,"(光緒) 松江府續志",光緒,1875,1908,1017,"卷十 957-1035 ╱ 建置志 957-1035 ╱ 壇廟 957-1035 ╱ "," 並川  沙志     附壇廟考證    華亭縣天后廟 謹案禮部則例康熙二十三年加封 天后乾隆五十三年載入祀典前志   載雍正十一年入祀典乾   隆二十二年封天后俱誤  劉猛將軍廟 謹案禮部 則例將軍   名承忠元時官指揮能驅蝗元亡自沈於河雍正二   年列入祀典前志作劉銳又作雍正十二年入祀典   俱   誤  呂祖祠 謹案呂祖於乾隆五十三年封燮元贊 運演正警化純陽帝君嘉慶九年加封   孚佑前志載嘉慶十一年封燮   元贊運時旣誤而封號亦未全  五顯靈官廟 謹案 康熙   二十四年巡撫湯文正斌奏毀淫祠奉   旨永   禁此五顯廟卽文正疏中五通五顯名號不應祀於   官   署  方太守祠 案通志及華亭志祠卽報功祠也前 志旣載祠於華亭十二保十八圖又   於奉賢載報功祠在漴闕   漴闕卽十八圖也重岀  杜公祠 案華亭志及欽 善吉堂文集此 ","40卷 ╱ (清) 博潤修 (清) 姚光發纂 ╱ 清光緒九年刊本"
17042,山東,德州,"(宣統) 重修恩縣志",宣統,1908,1911,174,"卷三 143-207 ╱ 營建志 143-207 ╱ 城池 143-207 ╱ 祠祀 145-207 ╱ 學堂附 143-207 ╱ 驛傳 143-207 ╱ 亭舖 143-207 ╱ ","  知縣李本增入祀典春秋祀之   馬神廟在縣治南   火神廟在南門內   劉猛將軍廟在南門内路西   眞武廟在廣順門外宣德十年知縣馮好學建   厯亭城隍廟在城西北四十里   義祭廟在各村計一十五所各三間嘉靖十一年   知縣呂應祥奉檄建   四女祠在縣西北五十里 ","10卷 ╱ (清) 汪鴻孫修 (清) 劉儒臣纂 ╱ 清宣統元年刊本"
17046,江蘇,揚州,"(嘉慶) 揚州府志",嘉慶,1796,1820,1628,"卷二十五 1586-1680 ╱ 祠祠一 1586-1680 ╱ 江都 1586-1680 ╱ 甘泉 1586-1680 ╱ 儀徵 1586-1680 ╱ ","操九州之地已有其七之時伎窮力殫獨不忍背棄流 離顚沛之昭烈爾彼張翼德亦若是矣英魂凛凛雖死 猶生廣陵之城隍西廡舊搆祠嚴祀雲長甚 謹予是以掇王之平生衷素如是并書之 神醫廟 在太平橋今名華大王廟三國時華陀以醫神 於魏嘗視廣陵太守陳登病吳普師之陀殁普 為立廟以祀明成化間郡士馬岱以赴省試搆疾 夢神治之痊而獲雋貴顯後請以家祠敕建今廟 忠貞祠 在南門内祀晉尙書令卞壼壼嘗行廣陵相故 揚為立祠明嘉靖間裔孫有五世同居者敕書 義門表 於祠 劉猛將軍廟 在南門内縉紳坊 國朝雍 正十一年毁五神廟改建 謝太傅祠 在運司治南即太傅安故宅也内有法雲寺 乃其姑為尼所建歲久僧以寺易門額雍正 九年經臺省學使核正之祠舊有雙檜復補植建堂焉   國朝謝啟昆重修太傅祠記曰揚州於晉為廣陵 郡吾始祖晉太傅文靖公之鎭廣陵也築新城創城北 之埭後人追思之比於召伯古者有功德於民則祀之 ","72卷 ╱ (清) 阿史當阿修 (清) 姚文田纂 ╱ 清嘉慶十五年刊本"
17046,江蘇,揚州,"(嘉慶) 揚州府志",嘉慶,1796,1820,1664,"卷二十五 1586-1680 ╱ 祠祠一 1586-1680 ╱ 江都 1586-1680 ╱ 甘泉 1586-1680 ╱ 儀徵 1586-1680 ╱ ","許眞君祠 舊在羅泗牐 國朝雍正間建乾 隆十三年移於三柳河新埂西 劉猛將軍廟 在八蜡廟西 國 朝雍正二年建 梁昭明太子祠 在縣城南 見舊府志 清元眞君廟 在縣東十里所祀即二郎 神宋嘉定間運判費培建 張王祠 在黃泥灘祀唐贈揚州大都督張巡即 楚黄書院 國朝乾隆二十九年建 惠愛王廟 舊在縣之甘露鄉三城邨唐工部尙書張萬 福祠也唐書萬福莅官九州皆有惠愛而威 名特立於江淮間故有廟明隆慶間廢 國朝嘉 慶三年邑人黃濤移建於豬市街西菩提園右 康公廟 舊在縣之義城邨宋嘉定間移建於城西祀唐 咸通中江陽康令禱雨入江死者江都舊有廟 儀眞亦立廟祀之又建馬廟相 向俗呼雙廟一稱古鎭明王廟 明靈惠昭王廟 舊在縣城 南排岸西 ","72卷 ╱ (清) 阿史當阿修 (清) 姚文田纂 ╱ 清嘉慶十五年刊本"
17046,江蘇,揚州,"(嘉慶) 揚州府志",嘉慶,1796,1820,1684,"卷二十六 1680-1746 ╱ 祠記二 1680-1746 ╱ 高郵 1680-1746 ╱ 興化 1680-1746 ╱ 寳應 1680-1746 ╱ 東臺 1680-1746 ╱ ","漢更始廟 在臨 澤鎭 關帝廟 在北門月城內明嘉靖三 十年千户李芳簡修鼎建 華陀廟 在州 治西 白馬廟 在查家店祀漢 蔣忠烈王子文 劉猛將軍廟 無專祠即祀 八蜡廟內 齊亘公廟 在州西神居山舊傳南齊時有亘姓者菴於 此山煉丹種藥昇仙而去後人為立廟祀之 武寧王廟 在三垜鎭隆慶高郵志云案南史王名大威 字仁容梁簡文帝第十五子也大寶二年為 丹陽尹遇害三垜 考南史武寧王傳云大寶二 年為丹陽尹遇害不言在三垜舊志未知何據 呂祖祠 即洞陽觀在州城北門外遐觀橋東一名鍊陽 菴 國朝嘉慶十年奉  旨列入祀典通行 各 省 ","72卷 ╱ (清) 阿史當阿修 (清) 姚文田纂 ╱ 清嘉慶十五年刊本"
17046,江蘇,揚州,"(嘉慶) 揚州府志",嘉慶,1796,1820,1718,"卷二十六 1680-1746 ╱ 祠記二 1680-1746 ╱ 高郵 1680-1746 ╱ 興化 1680-1746 ╱ 寳應 1680-1746 ╱ 泰州 1716-1746 ╱ 東臺 1680-1746 ╱ ","若蜿蜒水面河尋塞淳熙中夏大旱州守萬鍾設壇以 祭甘霖隨之詔封敷澤侯敇建廟又仇湖有龍廟去州 治東北 百里 關帝廟 一在北門外一在北山寺一在南門外一在 海道東一在州治西南一在海安鎭牙橋東 白馬將軍廟 在州治北四里祀 漢蔣忠烈王子文 劉猛將軍廟 在港口 鎭南 文孝廟 在州治西宋紹興十三年建相傳梁昭明太子 嘗至此州人謂之郭西九郎以其掌火政故祀 之  二郎廟 在州 治東 武烈廟 在州治東祀 隋將陳杲仁 盧將軍廟 在北門開化院西南相傳唐 大歷中同王屋禪師自蜀來 ","72卷 ╱ (清) 阿史當阿修 (清) 姚文田纂 ╱ 清嘉慶十五年刊本"
17057,山東,青島,"(同治) 即墨縣志",同治,1861,1875,160,"卷之二 149-196 ╱ 建置志 149-196 ╱ 城池 150-196 ╱ 衙署 153-196 ╱ 壇廟 157-196 ╱ 遺愛祠附 149-196 ╱ ","國朝康熙十年遷於郭内路北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六月八日   有司致祭 劉猛將軍廟在縣治東雍正三年建乾隆年間知縣尤淑孝重修   並勒將軍封爵紀實於石道光十九年知縣秦錫九重修同治   九年知縣林溥重修   按尤公重修揚威侯廟紀實係據宋史嘉定四年三月以捕蝗   功勅封故淮南江東浙西制置使劉錡為揚威侯天曹猛將之   神定為劉錡與 大清通禮所載神為饒陽劉承忠不符宜改從通禮邑人周翕鐄   有正誤載雜稽 ","12卷 ╱ (清) 林溥修 (清) 周翕鐄纂 ╱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17057,山東,青島,"(同治) 即墨縣志",同治,1861,1875,161,"卷之二 149-196 ╱ 建置志 149-196 ╱ 城池 150-196 ╱ 衙署 153-196 ╱ 壇廟 157-196 ╱ 遺愛祠附 149-196 ╱ ","龍王廟在縣城南偏西後圮 國朝乾隆二十四年知縣尤淑孝移建南門外偏東道光十九年   知縣秦錫九移建城内與劉猛將軍廟並每歲春秋仲月六月   十三日致祭同治九年知縣林溥重修 火神廟在南郭上明嘉靖年間建每歲五月五日致祭 馬神廟二一在縣署一在西郭北每歲六月二十三日致祭 列女祠在縣北關 國朝雍正元年建設立貞烈牌位每歲春秋致祭六年知縣歐陽   大移建城内西南隅知縣何棻有碑記 安平君祠在縣西北五里許祀齊田單今圮 ","12卷 ╱ (清) 林溥修 (清) 周翕鐄纂 ╱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17057,山東,青島,"(同治) 即墨縣志",同治,1861,1875,1209,"卷之十二 1131-1220 ╱ 雜稽志 1131-1220 ╱ 寺觀 1132-1220 ╱ 方伎 1139-1220 ╱ 釋道 1142-1220 ╱ 海程 1153-1220 ╱ 拾遺 1185-1220 ╱ 辨誤 1207-1220 ╱ ","  曰記云藍公闢神路只於廟南之肆未到雲衢坊湯公乃開   至極南尤志盡歸之藍公亦藍公所不願今志據此並邑主事   范楷神路記更正記載藝文 又按神路東北隅不知何年又   為人侵占今歸張姓用形家言殊與文風有關如能仿湯公闢   神路故事邑之紳富好義者捐貲贖之誠善舉也 舊志劉猛將軍廟在縣治東雍正三年建註云知縣尤淑孝重修   并紀將軍封爵紀實於石正誤云按劉猛將軍通志以為南宋   劉宰府志則云神為南宋劉宰紹興元年進士仕至浙東倉官   告歸隱居三十年卒諡文清以正直為神驅蝗保嗇而人以猛   將軍呼之誤矣是府志雖主劉宰而又以猛將軍為誤也邵晉 ","12卷 ╱ (清) 林溥修 (清) 周翕鐄纂 ╱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17061,江蘇,鎮江,"(光緒) 丹徒縣志",光緒,1875,1908,357,,"  立廟唐先天二年重修宋紹興三年郡守胡世將重   建乾道戊子陳天麟重修明正統宏治閒俱修葺後   傾圮天啓乙丑郡守賀仲軾重修復搆前廳三閒外   建大門立漢荆王廟額每年七月五日有司致祭祝   文曰維神漢室宗親光啓炎祚封王建國潤實舊邦   時維孟秋率承懿典謹以牲帛常祭是申尙饗 道光 初是  廟并墓俱圮郡守羅琦重加繕  葺咸豐閒燬於寇今俱未復 記見藝文 劉猛將軍廟在北固山下徐州府志神諱錡宋淮南江   東浙江制置使景定四年敕封揚威侯天曹猛將天   神 敕有飛蝗犯境宵旰懷憂 賴爾神力埽蕩無遺等語  國朝雍正十三年奉 ","60卷 ╱ (清) 何紹章修 (清) 吕耀斗纂 ╱ 清光緒五年刊本"
17061,江蘇,鎮江,"(光緒) 丹徒縣志",光緒,1875,1908,413,," 餘  閒   笠庵 在山東麓崇禎己卯 郡守程珣書額石刻   大士庵 在山下其右有大悲 庵今為劉猛將軍廟   生生庵 在山後明崇禎中郡守程珣建王士正 有生生庵題名記見集中庵今久廢   蔭竹庵 舊為妙空閣在山麓 僧謹訓建庵改名   垂青庵 在大佛殿西取天 垂四面青句意    以上甘露寺 北固山見前山各樓閣堂亭見宫室 各祠見廟祠墓見陵墓餘詳後古蹟 江天寺在金山舊名澤心太平寰宇記金山澤心寺在   城西北揚子江 山水志云寺未詳創始虞集金山萬 壽閣記謂山有佛祠始建于晉明帝  時不知所據嘉慶志亦云趙孟頫  又謂創於晉元帝時未知孰是 梁天監中水陸儀   成嘗即寺修設 嘉慶志云詳符圖經謂始 於唐因頭陀開山誤也 至順鎭江 ","60卷 ╱ (清) 何紹章修 (清) 吕耀斗纂 ╱ 清光緒五年刊本"
17063,山東,濰坊,"(乾隆) 濰縣志",乾隆,1735,1796,231,"卷之二 145-273 ╱ 典禮志 181-273 ╱ 祀典 181-273 ╱ 鄉飲 181-273 ╱ ","  旗纛壇 歲以驚蟄霜降二操日祭將官主之   劉猛將軍廟 歲春秋次丁日祭   土地祠 歲春秋次丁日祭   馬神祠 歲六月二十三日祭   獄神祠 歲二月十二日獄吏致祭                           ","6卷 ╱ (清) 張耀璧修 (清) 王誦芬纂 ╱ 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本"
17079,山東,德州,"(民國) 齊河縣志",民國,1911,1949,236,"卷七 209-239 ╱ 祀典 209-239 ╱ ","  大蜡八一先嗇二司嗇三農神四郵表畷五猫虎六防七水庸   八昆虫先嗇者神農也司嗇者后稷也神農者田畯也郵表畷   者畷井田間道也謂畫疆分理若郵亭之為表於畷祀其始事   之人也貓食田鼠虎食田豕迎其神而祭之也防者謂昔為隄   防之人使吾禦水患也水庸者謂昔為澮溝洫之人使吾備   旱澇也昆蟲者謂蝗蝻螟螽蟊螣之屬有所司之人能驅除之   也伊耆氏始為蜡蜡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   夏后氏更名曰嘉平殷曰清祀周復曰大蜡秦曰臘是也歲以   十二月初八日致祭 劉猛將軍廟 在城隍廟西雍正二年奉文建立會典各郡縣均 ","34卷 ╱ (民國) 楊豫修 (民國) 郝金章纂 ╱ 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
17163,山東,青島,"(道光) 重修膠州志",道光,1820,1850,590,"卷十二 522-811 ╱ ","顯慶夫人 國朝道光二十三年加封天后父曰靈感嘉佑衍澤公母曰顯慶 衍澤夫人宮在城東南半里始建不詳康熙六十一年知州成永 建重修以後續修皆由海商不具載 劉猛將軍廟 山東通志周禮族師春秋祭酺酺與步同為人物災 害之神宋紹興中議舉酺祭蝗災則祀之今祀劉猛 將軍祭酺 之遺制也 大清通禮神為劉承忠饒陽志承忠年十八元末為封川副指揮 善逐蝗以戰死王事明洪武初封為劉猛將軍初立廟於廣川 國朝雍正四年令天下州縣皆立廟列入祀典 通志以為南宋劉 宰邵晉柚堂筆 談以為北宋劉武穆錡蘇州志以為武穆弟鈗 皆非是自明以來廟貌皆少年通禮不誤也 廟舊在城外乾隆 ","40卷 ╱ (清) 張同聲修 (清) 李圖纂 ╱ 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
17163,山東,青島,"(道光) 重修膠州志",道光,1820,1850,1514,"金石 1423-1525 ╱ ","也予何力之有而可為多詞以貪功乎然當修葺之日而思永終 之譽庶令後之覽者不以為踵事增華而循名以責實凡夫牧民 之吏講學之師從遊之士莫不思為政立教之本會友輔仁之義 而上下交相勉以自勉也則亦爲記者區區之意所不能無厚望 也夫庸書其詞如左以應董事者之請道光十五年歲次乙未閏 六月膠州知州丹徒戴屺撰 重葺劉猛將軍廟並置歲修田記略曰秦漢以來廟祀日增然必 以其有功德則祀之劉猛將軍以驅蝗獨著將軍生當季晚而廟 貌廣立徧天下豈不以功在生民能捍大患興大利哉膠邑將軍 廟殿三楹門一楹廟西屋三閒繚以周垣自乾隆十四年前任朱 ","40卷 ╱ (清) 張同聲修 (清) 李圖纂 ╱ 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
17166,山東,聊城,"(道光) 東阿縣志",道光,1820,1850,315,"卷之八 291-324 ╱ 祠祀 291-324 ╱ 壇廟 291-324 ╱ 寺觀 291-324 ╱ ","六年知縣鄭廷瑾捐修乾隆三十二年知縣 李大純重修道光七年知縣李賢書重修 會典郡縣均設歲時致祭 祭以春秋二仲月遵照部頒日期又以六月初一日慶祝致祭 朔望行香祭品用牲醴蔬菜果品承祭官行二跪六叩頭禮 八蜡廟 在城東門 外少岱山 會典郡縣均設歲時致祭 祭品用牲醴麵餅果品承 祭官行一跪三叩頭禮    按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一先嗇二司嗇三農神四郵表畷五貓虎六防七水庸    八昆蟲先嗇者神農也司嗇者后稷也農者田畯也郵表畷者綴井田間道也謂    畫疆分理若郵亭之為表於綴祀其始事之人也貓食田鼠虎食田豕迎其神而    祭之也防者謂昔為隄防之人使吾禦水患也水庸者謂昔為澮溝洫之人使    吾備旱澇也昆蟲者謂蝗蝻螟螽蟊螣之屬有所司之神能驅除之也又伊耆氏    始為蜡蜡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祭之也夏后氏更名曰嘉平殷曰清祀    周復曰大蜡秦曰臘是也歲以十二月初八日致祭今以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劉猛將軍廟 在北門内廟三間丹墀前照壁一座又前 大門一間道光五年署知縣吳怡重修 ","24卷 ╱ (清) 李賢書修 (清) 吳怡纂 ╱ 清道光九年刊本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17167,山東,濰坊,"(乾隆) 昌邑縣志",乾隆,1735,1796,184,"卷四 166-194 ╱ 祀典 172-187 ╱ ","  邑人張勿吝孫乾元同修   祭用春秋仲月上丁日   土地祠 在大門内甬道西祭 用春秋仲月上戊日   獄神廟 在儀門西祭用春 秋仲月上戊日   馬王廟 在縣治内祭用春 秋仲月上戊日   劉猛將軍廟 在縣治東南二十五里羊山雍正三 年知縣袁霯奉文新建祭用春秋   仲月上戊日按周禮族師春秋祭酺酺與步   同為人物災害之神宋紹興中議舉酺祭蝗虫   為災則祀之今之祀劉亦□酺之遺制也神為   南宋劉宰字平國金壇人紹熙元年進士仕至   浙東倉司幹官告歸隠居三十年卒謚文清以   正直為神驅蝗保穡而人以猛將軍呼之誤矣   見郡   志 ","8卷 ╱ (清) 周來邰纂修  ╱ 清乾隆七年刊本"
17170,山東,淄博,"(民國) 齊東縣志",民國,1911,1949,144,"卷二 99-233 ╱ 建置 99-233 ╱ 沿革 99-233 ╱ 疆界 102-233 ╱ 城池 112-233 ╱ 公署 116-233 ╱ 學校 121-233 ╱ 壇廟 143-233 ╱ ","馬神廟 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八蜡廟 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劉猛將軍廟 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龍王廟 奉部頒日期致祭  土地祠 春秋仲月上已日祭  芒 神 立春日祭  旗纛神 □蟄霜降日在演武場故们致祭      右列壇廟今俱廢祀且自清光緒十九年河決城陷廟址久己無     存此外又有玉皇廟三官廟東嶽廟大王廟增福廟太尉廟三星 ","6卷 ╱ (民國) 梁中權修 (民國) 于清泮纂 ╱ 民國二十四年石印本"
17171,山東,濟南,"(道光) 長清縣志",道光,1820,1850,644,,"   有天廐星則馬神亦天神也周官牧人掌天馬之屬    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注謂馬祖    即房星先牧始養馬馬社始乘馬馬步為馬災害者    故皆祀之則馬神之有祀由來久矣詩經吉日維戊    既伯既禱即祭馬祖也故今春秋二祭亦用戊日○    今廟在縣治東里甲驛内歲二月二日六月二十四    日九月九日冬    至日四次致祭    八蜡廟 在南郭外歲十二月上戊日致祭舊志  案會典郡縣均設歲時致祭    祭品 帛一 爵一 羊一 豕一 鉶一 簠簋    各一 籩豆各四 酒罇一    案八蜡之祭一先嗇二司嗇三農神四郵表綴五貓    虎六防七水庸八昆蟲其義詳禮記郊特牲夏名嘉    平殷名清祀周名大蜡秦名    臘歲以十二月初八日祭   劉猛將軍廟 殿三間南向在南門内街東 春秋仲月與山川壇同日祭    祝文   維某年 月 日長清縣知縣某姓名等致祭於 ","16卷 ╱ (清) 舒化民修 (清) 徐德城纂 ╱ 清道光十五年刊本"
17177,山東,濰坊,"(乾隆) 諸城縣志",乾隆,1735,1796,159,"志一 87-175 ╱ 總紀二卷 87-175 ╱ ","詔免康熙六十年并今年被災錢糧 詔將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一年分年帶徵未完錢糧 停徵一年 廣生員額七名 詔旌節婦李祐妻楊氏門 甲 辰 二年春正月丁丑致仕兵部右侍郎王度昭卒 詔建忠孝祠節義祠 詔建劉猛將軍廟 秋有年 冬冰結如花 乙 巳 三年 詔錢糧耗羨銀歸公作各官養廉 春 詔將康熙五十八年至雍正元年帶徵錢糧從雍正元 ","46卷 ╱ (清) 宫懋讓修 (清) 李文藻等纂 ╱ 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
17177,山東,濰坊,"(乾隆) 諸城縣志",乾隆,1735,1796,270,"志二 181-472 ╱ 總紀上 181-472 ╱ ","也城隍廟在西寧門内稍南祭以五月十五日創建無 考明萬歷三年知縣趙楫始拓其規制更新之有邱橓 碑土地祠在縣治内儀門東祭以二月八月上戊日並 二月初二日馬神廟在廄内祭以六月二十三日獄神 廟在獄内祭以二月八月上戊日八蜡廟在城後創建 於明嘉靖三年萬歷七年知縣李觀光增修有陳碑 劉猛將軍廟在北極臺下祭以二月八月上戊日雍正 二年 兪直隸總督之請詔天下立廟按畿輔通志引降靈錄 云神名承忠吳川人元末授指揮弱冠臨戎兵不血刃 ","46卷 ╱ (清) 宫懋讓修 (清) 李文藻等纂 ╱ 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
17178,山東,煙臺,"(乾隆) 掖縣志",乾隆,1735,1796,177,"卷一 100-209 ╱ 壇廟 169-182 ╱ ","   於漏澤園之北   旗纛廟 守備署後今圯   太公廟 城東北演武塲   劉猛將軍廟 城西關外雍正三年新建   水神祠 城西北三里掖河右岸即五龍廟宋元豐    間建   火神祠 城南門外掖河上一名火神閣   官衙三祠    土地祠 縣署儀門東 ","8卷 ╱ (清) 張思勉修 (清) 于始瞻纂 ╱ 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
17178,山東,煙臺,"(乾隆) 掖縣志",乾隆,1735,1796,347,"卷二 209-385 ╱ 祀典 289-356 ╱ ","    米飯各一石    羹湯各一筩     冥衣數百具   旗纛壇歲以驚蟄霜降二操日祭將官主之    陳設     帛一       羊一     豕一   太公廟 歳以春秋上庚日祭將官主之   劉猛將軍廟 歲以正月十三日六月初九日祭□    按南宋劉宰以正直為神能驅蝗保穡故祀之都 ","8卷 ╱ (清) 張思勉修 (清) 于始瞻纂 ╱ 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
17179,山東,威海,"(光緒) 文登縣志",光緒,1875,1908,259,"卷四 247-355 ╱ 祠廟 247-271 ╱ ","丈枯魚之骨搆鯉堂即此廟有鐵刀高丈許重百斤精緻工巧非近代 物父老傳從海上來嗚嗚有聲因取置廟中   邑諸生于觀貞鯉堂古力歌  紫氣上騰貫斗牛乃云得之東海陬洪波浩蕩任泳游芥浮不用撐鐵舟鯨魚作梁刀更古練影照人風  颼颼父老驚詫兒童喜狐鼪奔避惶吚嚘遙憶發硎軒猛氣飛入貝闕恣冥捜長鯨宵遁失顔色蒲牢欲  吼愁虔劉淋漓血染靈鰲頭岱輿圓嶠沈荒幽龍公海若不敢睡逡巡扶出天吳流此刀入世經幾秋號  風嘯雨無時休神物自是不易得問誰鑄者慚風歐黑虎搖尾鞭赤鯉銅龍張口吞金虬今取供漢壽亭  侯寶光俠氣生兜鍪卓樹案邊似莝斧塵蒙座右如缺銶赳赳武客或操弄轉胸滾背努睛眸刀出由從  荒莫考徒喧野語傳謬悠鑌鐵銷沈日月古百練剛化繞指柔截蛟剸  象棄莫用胡與鐘鼎相匹儔涿鹿一旦飛蚩尤嗟哉寶刀誰同仇 吕祖祠在文山廟内 國朝嘉慶九年 勑封燮元贊運純陽演正警 化孚佑帝君列於祀典各省原有廟宇令地方士民自行供奉 劉猛將軍廟在城隍廟西雍正二年 勑各省建廟三年知縣王一夔 捐俸建歲一祀咸豐七年加保康二字舊志將軍能驅蝗有求必驗 ","14卷 ╱ (清) 李祖年修 (清) 于霖逢纂 ╱ 清光緒二十三年修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
17188,山東,東營,"(民國) 續修廣饒縣志",民國,1911,1949,170,"輿地志 52-227 ╱ 建置三 145-227 ╱ 城池 145-227 ╱ 公廨 145-227 ╱ 學宫 52-227 ╱ 壇廟祠宇 145-227 ╱ 堤橋 145-227 ╱ 善堂公園 145-227 ╱ 坊表 145-227 ╱ ","土穀祠 在縣治東今廢 火神廟 在八蜡廟東創建無考相傳肇自明清代歷有修葺 眞武廟 在城隍廟西嘉靖二十八年邑人裴輔等建萬曆七年   知縣崔汝孝重建抱廈四楹於殿前今殿存廈廢 龍神廟 舊在東門外元至正四年邑人程鵬建明天順六年知   縣狄惠遷於城隍廟東今改為民生工廠 劉猛將軍廟 在關帝廟後清雍正二年建今廢 董孝子祠 在城西太和莊後裔按時致祭 兒內史祠 在城西五里明成化五年知縣馬亮建十六年知縣   沈清以舊制卑隘買地三畝重修堂寢增建東西廂而肖像其 ","28卷 ╱ (民國) 潘萊峯修 (民國) 王寅山纂 ╱ 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17188,山東,東營,"(民國) 續修廣饒縣志",民國,1911,1949,438,"政教志 252-1151 ╱ 禮俗十 252-1151 ╱ 祭祀典禮 252-1151 ╱ 婚喪儀式 252-1151 ╱ 鄉風習慣 252-1151 ╱ 方言農諺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读取数据错误 252-1151 ╱ ! 252-1151 ╱ ","眞武廟 舊制知縣以時致祭 劉猛將軍廟 舊制春秋仲月與神祇壇同日致祭   按以上各祠除名宦鄕賢孝義節孝外餘俱載祀典守土之官   歲時致祭儀文繁簡有差自民國成立破除迷信無謂祭祀天   然歸於淘汰惟祀孔典禮關乎社會風俗人心道德遽議廢止   國内輿情驟難融洽十八年明令將祀孔改為紀念儀式蓋取   與時變通之義也按紀念孔子秩序單演講唱歌其所以宣傳   孔子讚揚孔子者無微不至較之以前俎豆虛文不更愈乎果   能人人提倡孔子學說效法孔子言行社會風俗不難丕變是   謂眞尊孔豈必俎豆樂舞云乎哉 ","28卷 ╱ (民國) 潘萊峯修 (民國) 王寅山纂 ╱ 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17190,山東,聊城,"(光緒) 陽穀縣志",光緒,1875,1908,559,"卷之十二 478-565 ╱ 藝文 478-565 ╱ 卷之十三 478-565 ╱ 藝文 478-565 ╱ ","嶷性至孝友及長留心經世學讀書五行俱下延安李靄山觀察奇其文語 經圃公曰君家伯子才氣俶儻且身不逾中人而聲若洪鐘他日必為偉器 遂與訂婚而去公以道光庚子登順天賢書乙巳成進士以知縣即用纖掣 山東戊申補蒙陰縣縣當衝差務劇繁民尤健訟公寛猛兼施案無留牘凡 涉訟者必以利害反覆譬曉往往感悔涕泣而罷每決重囚輒數日不安食 期年教化大行會邑有蟲災公親廵隴畝驅捕甚力有牧叟叩馬請曰吾鄕 患蟲實甚願賢侯為文驅之公笑曰文可驅乎叟曰昔韓文公刺潮嘗為文 以驅鱷魚蟲與魚何以異公異其言乃為文以告次日蟲盡死屬飛蝗過境 公又䖍禱於劉猛將軍廟翌日有烏數千啄之立盡城北舊有甘泉汪洋澄 澈為邑巨觀湮塞近百年公歷蒙二載泉復出於東關之下咸謂公惠政所 致云無何陽信民以抗漕滋事大吏廉知公才飛檄調公往治陽民惴惴謂 事且不測公至則開誠布公以示不疑民大帖服方公之調陽信也邑人遮 ","16卷 ╱ (清) 董政華修 (清) 孔廣海纂 ╱ 民國三十一年鉛印本"
17196,山東,淄博,"(民國) 青城續修縣志",民國,1911,1949,239,"祀典志 212-248 ╱ 文廟 212-248 ╱ 壇壝 235-248 ╱ 祠廟 212-248 ╱ 卷之三 212-248 ╱ ","劉猛將軍廟   神為南宋劉宰字平國金壇人紹熙元年進士仕至浙東倉   司判官告歸隱居三十年卒諡文清以正直為神驅蝗保稼   而人以猛將軍稱之誤矣 馬神廟   清於每歲九月初一日祭馬祖天駟房星先牧始養馬者馬   社始乘馬者馬步神之災害於馬者祭禮與社稷同 土地廟  在縣署儀門外今廢  獄神廟  在獄舍內久圮廢  文昌閣  魁星附內  ","4卷 ╱ (民國) 楊啓東修 (民國) 趙梓湘纂 ╱ 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17263,安徽,六安,"(同治) 六安州志",同治,1861,1875,338,"卷之六 310-351 ╱ 關津 316-351 ╱ 古蹟 321-351 ╱ 壇廟 328-351 ╱ ","旨歲以二月初三日聖誕為春祭秋另擇吉祭祭日承   祭官致齋一日不理刑名其儀注一如關廟  祝文曰惟神蹟著西垣樞環北極六匡厲曜協昌運  之光華累代垂靈為文人之主宰扶正久彰夫感召  薦馨宜致其尊崇茲屆仲  春秋用昭時祀鑒此精䖍 文昌帝君三代無考牌位但書文昌帝君先代神位其   祭儀與關帝後殿同  祝文曰祭引先河之義禮崇反本之思矧夫世德彌  光延賞斯及祥鍾累代烱列宿之精靈化被千秋為  文人之主宰是尊後殿用答前庥茲值  仲春秋肅將時事用申告潔神其格歆 劉猛將軍廟祀宋劉公錡為驅蝗之神宋理宗封揚威 ","60卷 ╱ (清) 李蔚修 (清) 吳康霖等纂 ╱ 清同治十一年刊光緒三十年重印本"
17263,安徽,六安,"(同治) 六安州志",同治,1861,1875,444,"卷之九 409-502 ╱ 食貨志 409-502 ╱ ","春秋二丁並三孤及各壇祠霜降旗纛祭祀共銀八十   四兩七錢 春秋二丁每丁祭祀銀二十四兩二祭共 銀四十八兩社稷壇風雲雷兩山川城隍  廟劉猛將軍廟名宦祠鄕賢祠節孝祠以上七壇祠  春秋二季每祭銀一兩五錢共二祭該銀三兩續奉  文停止八蜡祠祭祀銀一兩六錢加攤社稷壇通致  祭共銀二十二兩六錢厲壇每歲三祭每祭銀一兩  五錢共銀四兩五錢火神廟常雩禮獄神土地霜降  祭旗纛以上每歲各一祭計六祭共銀九兩六錢 和尙灘巡檢弓兵十名每名工食銀三兩共銀三十兩 馬頭汎巡檢弓兵十名每名工食銀三兩共銀三十兩 急遞舖東南北三路司兵六十二名工食共銀三百九   十七兩八錢 ","60卷 ╱ (清) 李蔚修 (清) 吳康霖等纂 ╱ 清同治十一年刊光緒三十年重印本"
17263,安徽,六安,"(同治) 六安州志",同治,1861,1875,496,"卷之九 409-502 ╱ 食貨志 409-502 ╱ 田賦 455-502 ╱ ","  一釐 文廟香燭講書額銀二兩四錢 文廟春秋二祭額銀四十八兩 武廟春秋並壽誕三祭額銀四十七兩八錢三分三釐 文昌壽誕並秋祭二祭額銀三十兩同治二年奉 旨升入中祀補春祭一季額銀一十五兩 社稷壇二   祭額銀三兩 風雷雲雨山川城隍二祭額銀三兩   厲壇三祭額銀四兩五錢 劉猛將軍廟二祭額銀   三兩 名宦祠二祭額銀三兩 鄕賢祠二祭額銀 ","60卷 ╱ (清) 李蔚修 (清) 吳康霖等纂 ╱ 清同治十一年刊光緒三十年重印本"
17274,安徽,阜陽,"(光緒) 亳州志",光緒,1875,1908,381,"卷四 366-460 ╱ 營建志二 366-460 ╱ 壇廟 366-460 ╱ 寺觀 366-460 ╱ ","水浸漫頽垣敗壁廟貎僅存守土者朔望瞻拜僅於 關帝 廟旁屋設位行禮至春秋祀典則廢而不舉者幾二十年矣 余辛巳下車瞻謁過此亟欲葺同新之以重修城垣文昌宫 劉猛將軍廟大工迭作末及舉行乙酉夏秋之間州境苦旱 民間望澤甚殷余與諸寅好䖍誠步禱日夜焦思不遑假寐 乃於七月既望之夕隱几而卧倐夢一老翁至冠裳肅穆告 余曰子欲乞雨盍北向禱之可期立應言畢不見夢亦遂覺 因思諸神像皆南向瞻禮者皆北向老翁以北向示余必非 無因越目道出城北由城西行謁 龍神像適如夢中所見 遂肅容而默禱之少頃層雲四合甘霖大沛越數日復雨隴 畝霑足輿情胥安則是神之效靈也益信矣即捐金重新之 閲一月落成廟貎煥然垣壁一新復建數椽於左側爲同僚 彚集之所嗣是祈禱輒應香火滋盛非神靈之洪澤有心默 被斯土者乎詩曰既優既渥既霑既足又曰赫赫厥聲濯濯 厥靈其聲靈豈不赫濯矣哉于是乎為記道光 五年歲次乙酉十一月知亳州事任夀世撰 火神廟在城内東北隅嘉慶二十三年知州陶琛率紳士重 修光緒四年知州王懋勲重修朔望上香歲六月二十三日 ","20卷 ╱ (清) 鍾泰纂修  ╱ 清光緒二十年刊本"
17274,安徽,阜陽,"(光緒) 亳州志",光緒,1875,1908,382,"卷四 366-460 ╱ 營建志二 366-460 ╱ 壇廟 366-460 ╱ 寺觀 366-460 ╱ ","祭用羊一豕一果實五盤帛一尊一爵三行二跪六叩禮 祝 文 維 神位正南離權司長夏六府修而功成既濟四序紀而 用在明時佐烹餁以攸資人安耕鑿斂烟光而無警户樂雍 熙荷 神貺以淸甯 潔明禋於牲醴尙饗 馬神廟在城外新馬厰内宏治中知州王沂建後改建於州 署大堂之西偏祭以春秋二仲月 祝文維 神生當於午稟 火之氣任重致遠軍國是 利時届仲口用申禡祭尙饗○按周禮春祭馬祖夏祭先牧 秋祭馬社冬祭馬步註馬祖天駟也先牧始養馬者馬社始 乘馬者馬步神之災害馬者此王禮也 今在外者率以春秋二仲月祭馬祖云 劉猛將軍廟在南門外三里雍正三年武舉修靖等倡修乾 隆三十六年知州鄭交泰重修道光四年巡撫陶㴻奏靈壁 馬山湖蝻子萌生湖大水深不可撲滅知縣黃光裕雇鴨四 ","20卷 ╱ (清) 鍾泰纂修  ╱ 清光緒二十年刊本"
17274,安徽,阜陽,"(光緒) 亳州志",光緒,1875,1908,383,"卷四 366-460 ╱ 營建志二 366-460 ╱ 壇廟 366-460 ╱ 寺觀 366-460 ╱ ","千隻唼食悉盡宿州灰古堆亦有蝗蠥知州蘇元璐馳往惟 見青蛙無數吞食靡遺不民力又懷遠西界有鳥數萬啄 飛蝗一日而盡先是巡撫率屬禱於劉猛將軍廟故有此異 上覽奏嘉悦親書神參秉扁額 命懸安慶省城劉猛將軍廟以答神貺亳州知州任壽世因 躬率紳士譚景元湯聘强廷勲等倡捐重修恭錄 御書匾額懸於正殿並敬謹書聯曰自天降康去其螟 <img n=""69""/>臨 下有赫貽我來牟雍正二年兩江總督查題劉猛將軍以驅 蝗著有靈異請封揚威侯令州縣建廟祭與八蜡同廟乾隆 十二年停八蜡獨祝劉猛將軍祭以正月十五日冬至後第 ","20卷 ╱ (清) 鍾泰纂修  ╱ 清光緒二十年刊本"
17275,安徽,合肥,"(嘉慶) 合肥縣志",嘉慶,1796,1820,279,"卷六 266-298 ╱ 田賦志 266-298 ╱ ","  十八兩八錢六分六釐 一祠祭銀二百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府 文廟香燭 銀二兩四錢 府 文廟春秋二季祭銀三兩八錢 府名宦鄉賢 祠春秋三季祭銀三兩八錢 縣 文廟香燭銀二 兩四錢 縣 文廟春秋二季祭銀四十八兩 武 廟三祭銀四十七兩八錢三分三釐 縣名宦鄉賢 祠春秋二季祭銀三兩八錢 忠孝節義祠春秋二 季祭銀六兩 社稷山川風雲雷雨等壇春秋二季 祭銀六兩 劉猛將軍廟二祭銀三兩 常雩禮祭 祀銀兩六錢 火神廟祭祀銀兩六錢 馬神大王 廟春秋二祭銀三兩 土地祠嶽神廟春秋二祭銀 三兩二錢 包余瞿蔡蔚宋孫周屠李十賢祠春秋 二祭銀十五兩 厲壇三祭銀四兩五錢 廬 州營迎喜神霜降銀三兩二錢共計十七款 一官役俸工廩糧等銀三千二百二兩五錢六分 鳳 廬 道編俸銀五十兩又員下皂隷工食銀二十四兩 本府編俸銀二十九兩又員下門役工食銀十二兩 ","36卷 ╱ (清) 左輔纂修  ╱ 清嘉慶八年修民國九年重印本"
17275,安徽,合肥,"(嘉慶) 合肥縣志",嘉慶,1796,1820,476,"卷十二 472-488 ╱ 祠祀志 472-488 ╱ ","知府和騰額重修碑記載集文 火神廟 在水酉四街南嶽廟西歲以六月二十三 日知縣主祭祭以羊豕行二跪六叩禮 劉猛將軍廟 在東門城外白衣庵西明嘉靖時知 府龍誥建今潛山廟内亦有神位歲以正月十三日 及冬至後三戌日知縣主祭祭用羊豕行二跪六叩 禮   按降靈錄神名承忠吳川人元末授指揮弱冠臨   戎兵不血刃羣盜鼠竄適江淮千里飛蝗蔽天神   揮劎逐之須臾蝗飛境外後因鼎革自沈於河有 ","36卷 ╱ (清) 左輔纂修  ╱ 清嘉慶八年修民國九年重印本"
17341,安徽,巢湖,"(光緒) 直隸和州志",光緒,1875,1908,350,"卷五 343-760 ╱ 壇廟 343-760 ╱ 古蹟 343-760 ╱ 邱墓 343-760 ╱ ","   火神廟在大西門内雲嵋墩下舊雲嵋書院旁康    熙五十五年知州李振德倡建燬於粤賊同治年    郡人仍就舊址建正殿三楹大門三楹    龍神祠在北門内元眞宫東道光十七年知州善    貴建燬於兵燹現附祀元眞宮内    蜡神廟舊在元妙觀內雍正初增祀劉猛將軍木    主乾隆十二年停蜡專祭此廟就廢乾隆五十二    年另建劉猛將軍像廟詳後    劉猛將軍廟在州治東南四牌坊左乾隆五十二    年署知州博卿額倡建立有碑記歲久就頽道光 ","40卷 ╱ (清) 朱大紳修 (清) 高照纂 ╱ 清光緒二十七年刊本"
17341,安徽,巢湖,"(光緒) 直隸和州志",光緒,1875,1908,392,"卷五 343-760 ╱ 壇廟 343-760 ╱ 古蹟 343-760 ╱ 邱墓 343-760 ╱ ","   皆燬於賊    城隍廟縣城崇儒坊咸豐八年燬於賊同治四年    邑紳蔣守謙倡建正殿四閒廂屋二閒門廂一閒    劉猛將軍廟縣城南門內道光二十五年知縣桂    林重修咸豐四年復為賊燬    火神廟縣西門外咸豐四年火於兵今建屋三閒    土地廟縣治大堂東 獄神廟在獄內    八蜡廟縣南門內 馬神廟縣治束    龍王廟在南門外一在東獄廟旁一在蒼山一在    梅山一在銅城閘俱燬於粤賊一在周家碾邑人 ","40卷 ╱ (清) 朱大紳修 (清) 高照纂 ╱ 清光緒二十七年刊本"
17341,安徽,巢湖,"(光緒) 直隸和州志",光緒,1875,1908,2315,"卷三十五 2235-2318 ╱ 貞孝 2235-2318 ╱ 孝婦 2235-2318 ╱ 孝女 2235-2318 ╱ 才媛 2235-2318 ╱ 藝文志 2278-2318 ╱ 卷三十六 2278-2318 ╱ 經 2278-2318 ╱ 史 2278-2318 ╱ 子 2278-2318 ╱ 集 2278-2318 ╱ 舊志考 2298-2318 ╱ 金石 2311-2318 ╱ 雜志 2278-2318 ╱ ","   禁扳衛碑 雍正四年 董鴻圖立   新建試院碑記 唐德 咸撰    高公橋碑記 許松佶撰舊 在和陽橋 衛龍橋碑 周棫 撰    禁官吏侵吞倉穀碑 乾隆二十八年 立在鎭西樓    鎭淮樓詩碑 乾隆三十四 年徐元撰 第一湯石刻 何飛鳳題 在香泉    和陽書院碑 何忠 相撰    梅豪亭碑 朱筠撰 在豐山    進禨亭碑 朱筠撰 在香泉    師韓額 朱筠 題    修銅城閘碑 韓錫 祚撰    劉猛將軍廟碑 博卿 額撰    修學宮碑 陳廷 桂撰     狀元橋石 陳廷 桂題    姥鎭重修武廟碑記 嘉慶年不 知何人撰    桃花橋碑 朱琳 撰     重修鳳凰橋碑 高梧 書 ","40卷 ╱ (清) 朱大紳修 (清) 高照纂 ╱ 清光緒二十七年刊本"
17342,安徽,巢湖,"(道光) 巢縣志",道光,1820,1850,158,"卷五 152-182 ╱ 輿地志五 152-182 ╱ 壇廟 152-182 ╱ 古蹟附 152-182 ╱ ","劉猛將軍廟在牛山文昌閣西乾隆八年邑令華湘建□   正月十三日及冬至後第三戊日知縣主祭用羊豕行   二跪六叩禮道光六年知縣舒夢齡禱於廟捕蝗七日   蝗盡滅乃獻額新其廟 按怡庵雜錄神為宋劉公錡因 驅蝗理宗景定年閒封為楊威  侯天曹猛將又降靈籙神名永忠吳川人元末授指揮  弱冠臨戎兵不血刃群盗鼠竄□江淮千里飛蝗蔽天  神揮劍逐之蝗飛境外後因鼎革自沈於河有司奏請  崇祀吳長元宸垣識略同云將軍主蝗蝻祀之亦八蜡  之意  也 長流閣在東門外河南岸道光二年邑人劉剛捐錢一千   緡工未成而罷七年邑紳湯兆熊獨任續修費一千三   百緡有奇又捐田租二十五石以為看燈之資 ","20卷 ╱ (清) 舒夢齡纂修  ╱ 清道光八年刊本"
17343,安徽,六安,"(光緒) 舒城縣志",光緒,1875,1908,257,"卷之九 254-264 ╱ 輿地志九 254-264 ╱ 壇廟 254-264 ╱ ","   城隍廟在縣治東明永樂中知縣程善始建嘉靖中知縣桂    懋實廓而大之   國朝咸豐中燬同治四年邑人重建八年增修廟無特祀有司    初入境先齋宿於此陳牲告神而後履任每朔望繼文廟恭    謁焉雨暘愆期素服步行祈禱    龍神祠舊在縣西南十八里周瑜城北名龍王廟明洪武初    建歲祭以五月二十五日禱雨輒應   國朝康熙六十年知縣蔣鶴鳴重修後廢光緒十五年知縣吳    雲翔因城内常平倉舊址改建春秋致祭    火神廟在城隍廟東    劉猛將軍廟在大東門外舊為八蜡祠祀先嗇司嗇農郵表 ","30卷 ╱ (清) 趙鳳詔撰  ╱ 清光緒二十三年刊本"
17343,安徽,六安,"(光緒) 舒城縣志",光緒,1875,1908,258,"卷之九 254-264 ╱ 輿地志九 254-264 ╱ 壇廟 254-264 ╱ ","   畷貓虎坊水庸八蜡之神康熙六十年知縣蔣鶴鳴募建雍    正七年並祀劉猛將軍乾隆十年奉  旨停蜡祭稱劉猛將軍廟咸豐中燬光緒三年飛蝗入境知縣周巖    禱於祠基蝗不為災捐俸於舊址重建歲祭於春秋丁祭後    額編祭銀三兩     按降靈錄神名永忠吳川人元末受指揮使嘗揮劍驅蝗     蝗飛境外元亡自沈於河因封今號又怡庵雜錄宋江淮     制置使劉琦因驅蝗理宗時封揚威侯天曹猛將之神二     說不同  大清會典主降靈錄故廟題今額    三皇廟祀伏羲神農黃帝之神舊在縣署西南元末燬明洪 ","30卷 ╱ (清) 趙鳳詔撰  ╱ 清光緒二十三年刊本"
17347,安徽,宿州,"(嘉慶) 蕭縣志",嘉慶,1796,1820,450,,"  火神廟 新增  在縣南門東偏   城隍廟府志在縣東南隅明萬歷間知縣伍維翰建 本朝順治四年知縣陳啟南修 新 增 嘉慶十六年知縣潘鎔    倡建大殿 案重修城隍廟碑記順治五年知縣祖人 勲重修康熙四十年知縣紀遴宜又重修   土地祠府志有三一在縣署儀門内一在東察院儀門    外一在城隍廟内   八蜡祠府志在縣東一里許   劉猛將軍廟府志在縣南門外雍正十二年建   名宦祠府志在縣學祀漢縣令費汎隋劉高宋張惇元    達魯花赤耶律廷瑞馬徹里完哲篤明知縣鄭恕郝 ","18卷 ╱ (清) 潘鎔修 (清) 沈學淵纂 ╱ 清嘉慶刊本"
17353,江蘇,南京,"(嘉慶) 重刊江寧府志",嘉慶,1796,1820,471,"祠廟 470-562 ╱ 第十四卷 470-562 ╱ 賦役一 470-562 ╱ 第十五卷 470-562 ╱ 賦役二 470-562 ╱ 糧運關税附 470-562 ╱ 第十六卷 470-562 ╱ ","古城隍廟在府治漢西門大街 土地神祠在諸官署内 每年二月二日諸 官各詣本祠拈香 敕封平天大帝關聖廟一在府治欽天山明洪武閒建 諸官 致祭 一在 府前順治二年知府李正茂建 本府 致祭 文昌廟在府治北 諸官 致祭 龍神廟在府治鍾山書院旁 諸官 致祭 火神廟在府治東北 諸官 致祭 敕封天后聖母碧霞靈應元君廟在府治水西門内 諸官 致祭 劉猛將軍廟在府治南門外 每年正月十三日 布政使司致祭 八蜡廟在府治南門外 每年冬至第三戌 日布政使司致祭 帝王廟在府治欽天山之陽明洪武閒建祀歷代帝王曰太昊伏 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帝金天氏帝高陽氏帝高辛氏帝 ","56卷 ╱ (清) 吕燕昭修 (清) 姚鼐纂 ╱ 清嘉慶十六年修清光緒六年刊本"
17353,江蘇,南京,"(嘉慶) 重刊江寧府志",嘉慶,1796,1820,497,"祠廟 470-562 ╱ 第十四卷 470-562 ╱ 賦役一 470-562 ╱ 第十五卷 470-562 ╱ 賦役二 470-562 ╱ 糧運關税附 470-562 ╱ 第十六卷 470-562 ╱ ","社稷壇在高淳縣治北 山川壇在高淳縣治東南 邑厲壇在高淳縣治北 鄉厲壇在高淳縣治 城隍廟在高淳縣察院西 關帝廟在高淳縣治北門内 劉猛將軍廟在高淳縣西門外 名宦祠 鄉賢祠在高淳縣儒學戟門內祀鄉賢十二人曰魏良臣吳柔勝 吳淵吳潛韓叔陽魏鏜陳九齡韓仲雍徐天衢芮城孫奏張自超 昭忠祠在高淳縣治嘉慶八年建設祀大同佐衛道徐一范    補遺 ","56卷 ╱ (清) 吕燕昭修 (清) 姚鼐纂 ╱ 清嘉慶十六年修清光緒六年刊本"
17358,安徽,安慶,"(同治) 太湖縣志",同治,1861,1875,195,"卷六 191-236 ╱ 輿地志六 191-236 ╱ 壇廟 191-236 ╱ 墓 191-236 ╱ ","   火神廟 縣西一里歲六月二十三日誕辰致祭嘉慶六 年首事李如蘭等重修李榮卿捐廟南餘基立      有碑記道光二年首事曹盛周李振錞修理復      建觀音閣首事李如恒吉在文等創建藥王殿      咸豐四年寇燬同治六年曹汝霖趙華魁曹月      先等邀捐重建有殿有山門候選縣丞馬邦祚      捐修神像 一在縣北白芒鎭嘉慶十一年祝      豐等建 一在縣北銀河三合灘道光六年里      人建 一在縣北店前河鎭 一在縣北趙家      鋪鎮 一在縣北青石河鎭同治九年衆姓捐      貲重修 一在縣西彌陀寺鎭道光六年      汪盛美倡建同治十年衆姓捐貲重修    藥王廟 縣西棠梨河明萬歷己未年建祀唐孫思邈廟 二重瓦壁皆石三百餘年屢經兵燹巍然獨存      嘉慶二年邑人李振翔      等重修有記今尙存    劉猛將軍廟 縣治南歲長至後第三戊日 正月十三日致祭今被寇燬    龍神廟 在縣北三里龍山宮祀龍王之神年久 傾頽乾隆八年知縣郭起元重建今燬 ","46卷 ╱ (清) 符兆鵬修 (清) 趙繼元纂 ╱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17358,安徽,安慶,"(同治) 太湖縣志",同治,1861,1875,474,"卷十三 441-485 ╱ 學校志三 441-485 ╱ 禮儀 441-485 ╱ ","  用伸常   祭尙饗   劉猛將軍廟儀注祭其黎明主祭官公服詣廟僉祝文就    位一跪三叩首詣神位前進香跪奠帛三獻爵讀祝文   維年月日官某致祭於 劉猛將軍之神曰惟 神夙   昭勇略懋著威靈功殄螟蝗惠周原隰肅明禋而備物   兆嘉貺於豐年惟兹誕辰季冬   謹以牲帛醴齍用伸䖍祭尙饗 復位一跪三叩首焚祝    帛禮畢   棠梨廟行二跪六叩首禮   雩祭孟夏後諏吉行常雩禮陳設儀注同社稷壇若歲間    不雨守土長吏諏宜祀之辰具祝文 隨時 撰擬 備牲牢籩豆    香帛尊爵鑪鐙之屬率屬素服祈禱行禮儀節與常祀 ","46卷 ╱ (清) 符兆鵬修 (清) 趙繼元纂 ╱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17359,安徽,淮南,"(光緒) 鳳臺縣志",光緒,1875,1908,319,"卷五 286-364 ╱ 營建志 286-364 ╱ 城郭 286-364 ╱ 公署 286-364 ╱ 監獄 304-364 ╱ 汛舖 286-364 ╱ 倉敖 286-364 ╱ 津梁 307-364 ╱ 壇廟 286-364 ╱ "," 舊  治 壇廟寺觀 文□在州城西大街名宧祠鄕賢祠忠義祠節孝祠附文廟側文 月宮在文廟東社稷壇城内西北隅風雲雷雨山川壇城南門外 先農壇城東門外 厲壇城北門外 龍王廟城南門外 州 境 火神 廟城北門内倉巷東 明成化間建嘉靖丙寅隆慶丁卯邑人潘雲 修 本朝乾隆五十七年里人孔貴捐施水 畦一百四十個貴嘗病日禱 □神而愈云有碑記其事 八蜡廟劉猛將軍廟城東門内大寺 巷 知州張鳳芳重修八蜡廟碑記畧曰禮曰天子大蜡八先嗇也 司嗇也農也郵表也貓虎也坊也水庸也昆蟲也功加於民祝 同詞祭同處以云報焉天以生物之功分寄於百物各効其能而 後天地之功乃無所闕人報天地之功並及為天地効能之百物 而後天地之功無所私廟在州治北後割州之半爲鳳臺縣境祀 時牧令同詣行禮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丙子正殿三楹灾越今 歲六月壽州國子張朝全獨力葺其災者其前三楹為饗堂州縣 土民共捐貲易而新之又為屋一祀劉猛將軍既落成乞余記其 事梁□書丹知縣亢愫篆額乾 隆四十年十月建碑在廟内 城隍廟城東門内大街 壽州知州 張□芳重 ","25卷 ╱ (清) 李師沆修 (清) 葛蔭南纂 ╱ 清光緒十九年刊本"
17361,安徽,安慶,"(乾隆) 潛山縣志",乾隆,1735,1796,245,,"     社稷同      日致祭    邑厲壇 在縣治北歲三月清明七月望十月朔請城 隍之神出主其壇無祀鬼神而分祭之制也    里社壇 四在各鄉鄉人春秋上戊日集以祀里社里 稷之神    鄉厲壇 四亦在各鄉鄉人於三月清明七月望十月 朔集以祀其鄉之無祀鬼神    關帝廟 在縣治西明洪武知縣張仁建一在舊演武 塲一在舒臺俱廢一在水吼嶺王星重建    城隍廟 在縣治東明洪武知縣張仁建萬歷衷允元 重修明末兵燬順治壬辰知縣鄭遹元復修      康熙癸卯知縣常      大忠又重新之    藥王殿 在城隍廟内東     火神殿 在城隍廟内西六月二十三日誕辰致祭     劉猛將軍廟 在五巷歲長至後第三戊日正月十 三日致祭 ","24卷 ╱ (清) 李載陽修 (清) 游端友纂 ╱ 清乾隆四十六年刊本"
17361,安徽,安慶,"(乾隆) 潛山縣志",乾隆,1735,1796,279,,"  後殿行二跪六叩首禮餘儀同   先農壇儀注 每歲 頒期 至期巳刻主祭官整朝服臨壇僉祝    文起鼓盥洗就位迎神三跪九叩首興上香奠帛行    初獻禮詣神位前跪奠帛獻爵讀祝文亞獻三獻徹    饌送神三跪九叩首興視焚祝帛禮畢 少 憩 午刻更    蟒袍詣藉田處贊起鼓農夫牽牛官扶犂九推畢 仍 少  憩   設香案望 闕謝 恩三跪九叩首禮畢   劉猛將軍廟儀注祭期黎明主祭官補服詣廟僉祝文 ","24卷 ╱ (清) 李載陽修 (清) 游端友纂 ╱ 清乾隆四十六年刊本"
17366,安徽,宣城,"(乾隆) 廣德直隸州志",乾隆,1735,1796,743,,"劉猛將軍廟李志在州西門外朝斗坊    案萬厯志有八蜡未有劉猛楊門二志并無八蜡李    志但言在朝斗坊而不詳建置之時通志於建平八    蜡書 敕建而州亦無是廟考畿輔通志引降靈錄云將軍名承    忠吳川人元末授指揮弱冠臨戎兵不血刃盜皆鼠    竄適江淮千里飛蝗蔽野揮劒追逐蝗遽出境因鼎    革自沉於河有司奏請遂授猛將軍之號南方皆祀    之雍正初北方始亦立廟 ","50卷 ╱ (清) 胡文銓修 (清) 周應業纂 ╱ 清乾隆五十九年刊本"
17366,安徽,宣城,"(乾隆) 廣德直隸州志",乾隆,1735,1796,791,,"敕建以舊雖立而久廢也 劉猛將軍廟李志在東門外文昌閣後雍正三年知縣蘇   祉設木主與八蜡神同祀 馬神廟楊志城隍廟右今燬春秋祭 未詳 其地 火神廟在城隍廟北 祠山廟楊志縣西一里許舊稱廣惠王廟每歲春秋仲月   戊日致祭明洪武十九年建萬厯十四年燬二十七年   又建正殿三間前廡五間沈一中記 東嶽廟楊志縣治西 ","50卷 ╱ (清) 胡文銓修 (清) 周應業纂 ╱ 清乾隆五十九年刊本"
17366,安徽,宣城,"(乾隆) 廣德直隸州志",乾隆,1735,1796,1288,,"  功資育物欣庶類之蕃昌仰藉 神庥宜隆報享謹遵   祀典式協良辰敬布几筵肅陳牲幣   祭品 帛一 白 色 爵三羊一豕一鉶一籩四豆四簠一簋   一 八蜡廟 劉猛將軍廟每歲正月十三日及冬至後第三   戊日知州率僚屬穿蟒袍補服致祭儀注祭品並同前 火神廟每歲六月二十三日文武官僚穿蟒袍補服致祭   儀注祭品同前 馬王廟各官祭火神畢分詣馬王廟致祭文官祭常平倉 ","50卷 ╱ (清) 胡文銓修 (清) 周應業纂 ╱ 清乾隆五十九年刊本"
17368,安徽,阜陽,"(民國) 太和縣志",民國,1911,1949,164,"卷一 56-201 ╱ 輿地志 56-201 ╱ 沿革 56-201 ╱ 附表 56-201 ╱ 强域 56-201 ╱ 道里 74-201 ╱ 經緯度 75-201 ╱ 形勝 56-201 ╱ 風俗 78-201 ╱ 地池 56-201 ╱ 區堡 92-201 ╱ 圖里畝數 56-201 ╱ 表 56-201 ╱ 集寨 56-201 ╱ 公廨 144-201 ╱ 壇廟 153-201 ╱ 附寺觀 56-201 ╱ ","  其本末鐫諸石以詔後之人侯名時夏陝西澄城縣癸   未進士 火神廟在順化門外清康熙三年建歲以六月二十三日 致祭今廢 劉猛將軍廟在太平門内舊為八蜡廟清雍正七年建祀 八蜡神並祀劉猛將軍乾隆十年罷蜡祭稱劉猛將軍廟 歲以正月十三日冬至後第三戊日致祭今廢 神名劉承 忠雍正二  年直隸總督李維鈞請祀按禮部則例神元時官指揮  能驅蝗元亡自沈於河世稱劉猛將軍會典通禮同 馬神廟在太平門内 地廣七 畝五分 明永樂間建春秋仲月上庚 日致祭久廢 ","12卷 ╱ (民國) 丁炳烺修 (民國) 吳承志等纂 ╱ 民國十四年鉛印本"
17369,安徽,亳州,"(民國) 渦陽縣志",民國,1911,1949,296,"渦陽縣志目次 7-788 ╱ 卷首 7-788 ╱ ","湯矧夏肥之蟺蜒兮作文星之光芒化僑野為瓌雅兮炳睢溪 之文章勿俾帝歸兮福此 <img n=""23""/>鄕荃既憐余之好修兮終翩然其 來翔右 送神 僧忠親王祠果敏公英翰祠清勅於立功省分建立專祠有司 春秋致祭今名二公祀 華祖廟祀後漢華佗馬忠武微時曾示靈異療忠武痼疾邑人 崇奉尤䖍 泣杖祠在義門集祀漢孝子韓伯兪清禮部頒賜祭文 以上祠祀之未見明令者又有龍王廟劉猛將軍廟舊無廟址 故不著於篇夫祀有其廢之莫敢舉也顧準諸天理人心與方 今時會之所趨縣城究不可無陳隱王祠義門集亦不可無張 睢陽祠也英靈不昧民氣斯張議禮君子當不河漢斯言也 ","16卷 ╱ (民國) 黄佩蘭修 (民國) 王佩箴等纂 ╱ 民國十四年鉛印本"
17371,安徽,巢湖,"(乾隆) 含山縣志",乾隆,1735,1796,210,"卷之三 207-249 ╱ 輿地志 207-249 ╱ 典祀 207-249 ╱ ","  城隍廟 在縣城崇儒坊南向明邑令王圴美建後屢 增修姓氏悉載碑記 大門内靈臺康熙十   七年邑候選縣丞俞爾華建歲久漸圮其孫   諸生俞瑨俞之玢於乾隆十年醵族金重修   劉猛將軍廟 在縣城南門内雍正二年九月内奉 督憲查檄建朔望守土官拈香每歲春   秋仲月致祭   案劉公諱琦宋理宗景定四年勅封為楊威侯天   曹猛將之神考史公以八字軍破兀术十餘萬衆   忠勇之氣生則殱敵死猶驅蝗宜其廟食百世耳   火神廟 在西 門外   土地祠 在縣治大 堂之東   獄神祠 在獄 内   旗纛 案明初立旗纛廟於都督府治側春祭以驚蟄 秋祭以霜降嗣後惟霜降日祭於教塲其正祭 ","16卷 ╱ (清) 梁棟修 (清) 唐燀纂 ╱ 清乾隆十三年刊本"
17371,安徽,巢湖,"(乾隆) 含山縣志",乾隆,1735,1796,278,"卷之四 249-306 ╱ 食貨志 249-306 ╱ 田賦 250-306 ╱ ","  文廟大成殿兩廡崇聖祠春秋二祭 共銀肆 拾捌兩   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名宦祠鄉賢祠忠義   祠節孝祠春秋二祭 共銀壹 拾捌兩   旗纛土地祠火神廟雩祭八蜡廟霜降獄神堂七祭   共銀壹拾壹兩貳錢乾隆十年十二月奉 旨停止蜡祭將祭銀歸併丁壇開銷   劉猛將軍廟春秋二祭 共銀 叁兩   厲壇三祭 共銀肆 兩伍錢    按舊志止載文廟及祭孤額編銀伍拾兩乾隆八    年請酌均祭銀事案內開列諸祭每年祭需銀捌 ","16卷 ╱ (清) 梁棟修 (清) 唐燀纂 ╱ 清乾隆十三年刊本"
17376,安徽,阜陽,"(乾隆) 潁州府志",乾隆,1735,1796,295,"卷之二 267-414 ╱ 建置志 267-414 ╱ 城池 268-414 ╱ 公署 274-414 ╱ 壇壝 293-414 ╱ 祠廟 293-414 ╱ 寺觀 293-414 ╱ 里集 267-414 ╱ 墳墓 267-414 ╱ ","  東以地直三丈廣□□□□□□□□□   復購大門旁民地葢殿三楹爲廣生祠    八蜡廟 北門外雍正五年奉文建歲以 春秋上已日及臘日祭各屬同    劉猛將軍廟 北門外雍正五年奉文 建祭同八蜡廟各屬同    旗纛廟 大敎塲演武後歲 以霜降日祭各屬同    火星廟 西北城上歳以六月二十三日祭各 屬同又一在東關外八蜡廟之東    馬神廟 城西北隅於春秋 上□日祭各屬同    忠義祠 學宫内歲以春秋二仲月上戊日祭各 屬同阜邑祀元李黼李冕李秉昭明通   判□士寛知州尹夢□及   死事諸賢姓氏詳人物傳    節孝祠 東門外歲以春秋二仲月上戊日祭 谷屬同阜□祠内姓氏□貞烈祠    □龍公祠 南門外祖傳神像土人掘地得之歲 以春秋仲月上句致祭□上霍邱□ ","10卷 ╱ (清) 王斂福纂修  ╱ 清乾隆十七年刊本"
17376,安徽,阜陽,"(乾隆) 潁州府志",乾隆,1735,1796,300,"卷之二 267-414 ╱ 建置志 267-414 ╱ 城池 268-414 ╱ 公署 274-414 ╱ 壇壝 293-414 ╱ 祠廟 293-414 ╱ 寺觀 293-414 ╱ 里集 267-414 ╱ 墳墓 267-414 ╱ ","  年   建    城隍廟 潁陽門内明洪武十八年縣丞孔克耕 建永樂六年知縣鄕謙萬暦二十年黄   □芳三十八年張   大□經加修葺    八蜡廟 □□ 廟後    劉猛將軍廟 同 上    旗纛廟 舊潁上所之後明洪武 四年千户孫繼逹建    火星廟 北關小街明 萬歷二年建    馬神廟 總舖 西    忠義祠 學宮 内    節孝祠 縣 東 ","10卷 ╱ (清) 王斂福纂修  ╱ 清乾隆十七年刊本"
17376,安徽,阜陽,"(乾隆) 潁州府志",乾隆,1735,1796,303,"卷之二 267-414 ╱ 建置志 267-414 ╱ 城池 268-414 ╱ 公署 274-414 ╱ 壇壝 293-414 ╱ 祠廟 293-414 ╱ 寺觀 293-414 ╱ 里集 267-414 ╱ 墳墓 267-414 ╱ ","   關帝廟 □□ 内                  城隍廟 北門 内    八蜡廟 縣北 二里    劉猛將軍廟 同 上    旗纛廟    火神廟 西門 内    馬神廟 縣西禱昌 寺之右    順濟龍王廟 縣西二里即張龍公也又有 祠在新河洲雨陽祈禱輙□    忠義祠 東門 内    節孝祠 西門 外 ","10卷 ╱ (清) 王斂福纂修  ╱ 清乾隆十七年刊本"
17376,安徽,阜陽,"(乾隆) 潁州府志",乾隆,1735,1796,306,"卷之二 267-414 ╱ 建置志 267-414 ╱ 城池 268-414 ╱ 公署 274-414 ╱ 壇壝 293-414 ╱ 祠廟 293-414 ╱ 寺觀 293-414 ╱ 里集 267-414 ╱ 墳墓 267-414 ╱ ","   社稷壇 西門 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南門 外    先農壇 東外 外    厲壇 西北城 坡外    關帝廟 城隍廟東舊有張弘 □書楚辭□詩碑    城隍廟 城東北關明洪武五年知州張文弻重 建知縣徐責謝宥知州王訢劉寜重修    八蜡廟    劉猛將軍廟 南門外雍正三年武 舉修靖等捐貲重修    旗纛廟 舊武平 街後    火神廟 北門永 和關西 ","10卷 ╱ (清) 王斂福纂修  ╱ 清乾隆十七年刊本"
17376,安徽,阜陽,"(乾隆) 潁州府志",乾隆,1735,1796,312,"卷之二 267-414 ╱ 建置志 267-414 ╱ 城池 268-414 ╱ 公署 274-414 ╱ 壇壝 293-414 ╱ 祠廟 293-414 ╱ 寺觀 293-414 ╱ 里集 267-414 ╱ 墳墓 267-414 ╱ ","   關帝廟 西門内乾隆十五年知縣成 兆豫暨矜士捐資建三代祠         城隍廟 西沙 河涯    八蜡廟 西 門    劉猛將軍廟 西 門    旗纛廟    火神廟 東郭 外    馬神廟 西 門    忠義祠 東門 内    節孝祠 北門 内    水神廟 城西沙 河涯 ","10卷 ╱ (清) 王斂福纂修  ╱ 清乾隆十七年刊本"
17376,安徽,阜陽,"(乾隆) 潁州府志",乾隆,1735,1796,314,"卷之二 267-414 ╱ 建置志 267-414 ╱ 城池 268-414 ╱ 公署 274-414 ╱ 壇壝 293-414 ╱ 祠廟 293-414 ╱ 寺觀 293-414 ╱ 里集 267-414 ╱ 墳墓 267-414 ╱ ","   □□□                   社稷壇 □□ □□    風雲□□山川壇 南門 外    兆農□ □門 □    □□ □□□ □□    □□□ 學□ 東    城隍廟    八蜡廟    劉猛將軍廟 西門 外    旗纛廟 ","10卷 ╱ (清) 王斂福纂修  ╱ 清乾隆十七年刊本"
17376,安徽,阜陽,"(乾隆) 潁州府志",乾隆,1735,1796,493,"卷之三 414-587 ╱ 食貨志 414-587 ╱ 丁口 414-587 ╱ 田賦 414-587 ╱ 蠲賑 414-587 ╱ ","   霍邱縣額銀二兩一錢六分今編銀二兩四錢    亳州額銀二兩一錢六分今編銀二兩四錢    太和縣額銀二兩一錢六分今編銀二兩四錢    城縣額銀二兩一錢六分今編銀二兩四錢    以上六州縣共支給銀一十四兩四錢    春秋祭祀丁壇祠廟原額銀三百九十六兩   春秋丁祭原額銀三十八兩八分五釐今加增   共銀四十八兩社稷山川風雲□□□□□□   劉猛將軍廟名宦鄉賢忠義節□祠原額銀十   五兩一錢三分今加增共銀二十二兩□錢   神常雩禮獄神土地祠喜神旗□共   銀九兩六錢厲壇銀四兩五錢    阜陽縣額銀六十六兩今編銀八十四兩七錢 ","10卷 ╱ (清) 王斂福纂修  ╱ 清乾隆十七年刊本"
17381,安徽,滁州,"(民國) 全椒縣志",民國,1911,1949,124,"全椒縣志目錄 51-1107 ╱ 卷首 51-1107 ╱ 脩志職名 51-1107 ╱ 序跋 51-1107 ╱ ","有東嶽廟一六跕市街有東嶽廟一陳家淺街有東嶽廟一 陡山坊有東嶽廟一又富安巷坊有西嶽廟一孫王坊有西 嶽廟一 劉猛將軍廟舊爲八蜡廟在東門太平橋下清雍正七年遵 建祀八蜡神并祀劉猛將軍乾隆十年奉文停蜡祭稱劉猛 將軍廟咸豐兵燹毁 龍神廟在城内西隅淸光緒初縣令朱根仁建并祀劉猛將 軍及風雲雷雨之神今圮以外赤石埠坊有龍王廟一青龍 廟一後河地方有龍王廟一西觀圩河邊有龍王廟一石沛 橋坊有龍王廟一大墅街有五龍宫一 ","16卷 ╱ (民國) 張其濬修 (民國) 江克讓纂 ╱ 民國九年刊本"
17384,安徽,六安,"(乾隆) 霍邱縣志",乾隆,1735,1796,137,"卷之三 121-164 ╱ 建置 121-164 ╱ 城池 121-164 ╱ 公署 125-164 ╱ 壇壝 131-164 ╱ 寺觀 133-164 ╱ 市鎮 121-164 ╱ ","  銀山寺 戚家畈保寺建山巓周圍茂林修竹北有 滴水岩一名天橋其水自穴岀陰晴如瀑   布數十里外登高   望之若疋練然   汪家寺 縣西七 十里     元寶寺 縣西四 十里   仇山寺 縣西七 十里     五嶽寺 縣東七 十里   洪山寺 縣西一 百里     藍田寺 縣西一 百里   城墩寺 縣南九 十里     覺林寺 縣南一 百里   廣益寺 縣南一百 四十里    衆興寺 葉家集 西街   劉猛將軍廟 城隍廟旁知 縣丁恕重修   八蜡廟 城內知縣丁恕重修歲臘月上戊日祭乾 隆十二年奉 旨停止其祭銀一兩六錢   歸于丁壇   祭祀之用 ","12卷 ╱ (清) 張海修 (清) 薛觀光等纂 ╱ 清乾隆三十九年刊本"
17386,安徽,黃山,"(民國) 歙縣志",民國,1911,1949,222,"卷二 182-344 ╱ 勞建志 182-344 ╱ 城池 182-344 ╱ 公署 187-344 ╱ 學校 196-344 ╱ 秩祀 220-344 ╱ "," 宋知州軍事謝采伯移於山麓清乾隆四十六年知  府黄栻重建咸豐十年燬光緒中修復今又殘圮 獄神 歲一祭祭款 銀一兩六錢 旗纛   廟 在府城新安衛署經歷司後東偏明建每歲霜降日 由衛官致祭清改由徽州營參將舉行今廟燬址存 武廟 在府城東北隅天 寧寺左爲靈順廟  所改造祀漢壯繆侯關羽舊建於烏聊山萬山堂基稱義勇武安王廟清加封帝  號故亦稱關帝廟乾隆四十年移今處知府張炳記咸豐中燬同治間重建歲三  祭祭款銀四十七兩八錢三分  縣城關帝廟在學宫之西久圮 忠烈廟 在府城烏聊山上祀唐越國公汪華宋 追封王爵俗因呼爲汪王廟並稱烏聊  山曰汪王山王讀若陽唐貞觀二十三年原建於州治之西大歷十年遷烏聊山  之東峯元和三年又遷山之南阜即今處山税七畝餘歷代免徵宋政和四年賜  廟額忠顯德祐元年改忠烈清康熙十年知府曹鼎望乾隆三十六年知縣張佩  芳先後重修皆有記歲三祭祭款銀一兩六錢咸豐中燬同治二年湘軍伍彩勝  等重建並勒碑記其事今又圮址尚存廟後有玄壇廟久廢邑中忠烈  行祠最著者六所曰新館曰棠樾曰龍山曰龍閤山曰龍屏山曰信行 藺將軍   廟 在府城西門月城内祀邑人藺亮隋末亮禦寇有功自唐以來祀之其像爲一 丈夫金花帽錦袍持弓矢射西方乾隆六十年知府峻亮重修道光四年麟慶  又修之咸豐中燬址尚存又有專祠在縣南浦口亮嘗屯兵於  此今稱其地曰將軍巖祠久圮明洪武二年主簿繆仲禮重建 劉猛將軍廟  在府城隍廟内清雍正二年創建相傳神名承  忠吳川人元亡自沈於江歲二祭祭款銀三兩 通眞廟 在府城富山麓即烏聊 山下按陸錫明新安氏 ","16卷 ╱ (民國) 石國柱修 (民國) 許承堯纂 ╱ 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
17388,江蘇,徐州,"(民國) 銅山縣志",民國,1911,1949,746,"第八篇 655-786 ╱ 卷十 655-786 ╱ 建置攷上 655-786 ╱ 城池 655-786 ╱ 圩砦 655-786 ╱ 卷十一 655-786 ╱ 建置攷中 655-786 ╱ 官署 655-786 ╱ 局所 655-786 ╱ 卷十二 655-786 ╱ 建置攷下 655-786 ╱ 壇廟 655-786 ╱ 橋梁 655-786 ╱ ","  春秋合祀於山川壇餘聽官民致祭又利國驛亦有城   隍廟舊志云相傳為古彭城縣廟縣廢移此一云宋置   利國監時所建 以上道 光舊志 又汴塘圩亦有城隍廟久廢 八蜡廟   在城南雲龍山下所祀一先嗇二司嗇三農四郵表畷   五猫虎六坊七水庸八昆蟲清雍正閒奉勅建廟歲以   季冬致祭今於劉猛將軍廟合祭 劉猛將軍廟   在城南雲龍山下神諱琦宋淮南江東浙江制置使景   定四年勅封揚威侯天曹猛將天神勅內有飛蝗犯禁   宵旰懷憂賴爾神力掃蕩無餘等語清雍正十三年奉 ","76卷 ╱ (民國) 余家謨修 (民國) 王嘉詵纂 ╱ 民國十五年刊本"
17391,安徽,宣城,"(光緒) 宣城縣志",光緒,1875,1908,422,"卷十 362-479 ╱ 祠祀 362-479 ╱ 附寺觀 362-479 ╱ ","劉猛將軍廟 北關外放生池前雍正丙午奉 勅建每年 長至後第三戌日并正月十三日誕辰致祭  禮儀詳府志咸豐間燬於兵光緒三年署知縣  沈汝椿督紳士募捐重建廩生王邦杰撰記 楊四將軍廟 在北門外尹公橋明天啟四年建祀江河之 神 國朝康熙辛亥冬知縣李文敏兌運水  陽適水涸漕阻禱於神果大雨雪六晝夜漕艘畢集兌  運獲濟文敏感神助為捐俸重建自為記見藝文廟後  有雷祖閣道士萬眞  元修建乾隆間重修 陵陽土地廟 陵陽山北麓府治後相傳宋建炎間知府張 果夜夢神告曰我陵陽山土地也明日午有  大水漂没城郭公可抵橫澗遇老人宜丏免之果如期  抱民籍至澗一老人横笛乘牛來水亦暴至懇告不得  請遂抱籍入水死城得不没郡人德張公尤德祀感奉  祀不衰 國朝來屢著靈應香火益盛順治初道官高  必進復募建三清閣關帝殿於廟後邑人劉維仁記  乾隆六年同知祝宣又於舊廟左重建大殿門樓 ","40卷 ╱ (清) 李應泰修 (清) 章綬纂 ╱ 清光緒十四年刊本"
17399,安徽,蚌埠,"(光緒) 重修五河縣志",光緒,1875,1908,287,"卷五 278-381 ╱ 建置志 278-381 ╱ 學宫 278-381 ╱ 禮制儀節附 278-381 ╱ ","   朔望地目官詣廟上香遇旱澇於廟内設壇祈禱    龍神在城東北元帝廟內歲於春秋二月上戊日致祭遇    旱同城文武官步行致禱    火神廟在城東在三里南 嘉慶六年 里民重修 歲於六月神誕日致    祭牲用少牢 廟左有殿奉 禹王 故俗稱水火廟云    劉猛將軍廟在縣治北雍正五年奉文建日久傾圯嘉慶    六年三月知縣王啟聰率典史李恆并衿耆等鳩工重修    正殿三楹門樓一座週以繚垣 令城隍廟道 士司啟閉 歲以正月十    三日冬至後第三戊日地方官偕同城文武官致祭牲用    少牢 ","20卷 ╱ (清) 頼同宴修 (清) 俞宗誠纂 ╱ 清光緒二十年刊本"
17399,安徽,蚌埠,"(光緒) 重修五河縣志",光緒,1875,1908,364,"卷五 278-381 ╱ 建置志 278-381 ╱ 祀典 290-381 ╱ 學宫 278-381 ╱ 禮制儀節附 278-381 ╱ ","劉猛將軍廟 在縣治北文昌宮西咸豐八年廟燬僅遺基地    待建 按將軍為元指揮劉承忠元亡自沈於河 神能    驅蝗世稱劉猛將軍每歲正月十二月十三日頭尾二祭    祭品儀節與火神同 增祝文 保康普佑劉猛將軍之神曰維 神夙昭勇略懋著靈威功殄螟蝗惠周原隰肅明禋而備物兆    嘉貺於豐年維茲 誕辰 季冬 謹以牲帛醴齏用申䖍祭尚 饗 龍神廟 自移縣治後無力重建春秋祭祀均假他廟設神主    致祭 按會典所載龍神有四東海 顯仁龍神南海    昭明龍神西海 正恆龍神北海 崇禮龍神皆於雍正 ","20卷 ╱ (清) 頼同宴修 (清) 俞宗誠纂 ╱ 清光緒二十年刊本"
17399,安徽,蚌埠,"(光緒) 重修五河縣志",光緒,1875,1908,963,"卷十七 935-991 ╱ 藝文志 935-991 ╱ 書籍 935-991 ╱ 碑記 935-991 ╱ 傳序 935-991 ╱ 論賦 935-991 ╱ ","  墜進諸生於庭而詢之僉曰城之東舊有義學久缺修葺   恐時代久遠鞠為茂草矣咸思有以振興之余閱舊志義   學之創也前明凌公一躍實首其事一躍字溟南幼為邑   多士冠恂恂謙謹萬間由恩貢筮仕河南武安縣令多   惠政解組歸出千金助修黌官費繼復立義學誘掖後進   焉但當時基址經明季兵燹後業已無考迨及我  朝康熙三十三年前邑令郅公玠以許姓入官房屋改建中   堂瓦屋三楹爽塏軒敞為諸生肄業之所其前草房三間   南一間可達前庭又前大門三間臨市口其餘庖湢房舍   咸備乾隆二十八年前令羅公金齋復修之迨余蒞茲邑   則又不克完整矣余因偕廣文言琯香商所以鼎新而永   久之者琯香與予各捐廉俸鳩工庀材閱月落成舊尙有   義學田三十畝坐落潼東下湖士甚瘠兼屢遭淮水衝激   没為沙淤每歲計其所入不及一緡遇膏火給發則邑令   捐二十四金以濟之庶克垂之永久云夫學殖也不殖將   落譬之樹木不能不禁其黃落也栽而培之則顚木有由   檗矣吾願後之宰斯土者加   意扶持之而勿使失墜也可    重建劉猛將軍廟記        邑令  王啟聰 衡陽  ","20卷 ╱ (清) 頼同宴修 (清) 俞宗誠纂 ╱ 清光緒二十年刊本"
17400,安徽,宣城,"(嘉慶) 旌德縣志",嘉慶,1796,1820,316,"旌德縣志目錄 24-1563 ╱ ","   德彌光延賞斯及祥鍾累代烱列宿之精靈化被千秋緯人    文之主宰是尊後殿用答前庥茲值仲 春 秋 肅將時事用申告    潔   神其格歆尙    饗  劉猛將軍廟 在縣北 三里    禮儀每年長至後第三戌日幷正月十三日   猛將誕辰例應各致祭一次至期主祭官具補服詣廟僉祝文    起皷三通畢引至拜位贊就位行一跪三叩頭禮興詣   神位前進香贊跪贊衆官皆跪奠帛三獻爵讀祝文畢贊俯伏    興復位再行一跪三叩頭禮焚祝帛禮畢 ","12卷 ╱ (清) 陳炳德修 (清) 趙良 ╱ 清嘉慶十三年修民國十四年重刊本"
17400,安徽,宣城,"(嘉慶) 旌德縣志",嘉慶,1796,1820,318,"旌德縣志目錄 24-1563 ╱ ","   祛吏不能捕賴爾神力掃蕩無餘上感其恩下懷其惠爾故    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淮南江東浙西制置使劉錡今特敕    封為揚威侯天曹猛將之神爾其甸撫黎庶血食一方故敕    按此即神所受封之始也 國朝雍正十一年奉  上諭自雍正二三年降旨建立劉猛將軍廟以後蝗蝻遂不為災若 未建造之州縣飭令一體舉行蓋以能為民禦災故特列之祀典    云    按猛將軍之為劉制置使夫人知之考歙縣志則以為元    末揮使劉承忠也弱冠臨戎兵不血刃值江淮旱蝗揮劍    追逐蝗飛境外元亡自沈于江有司奏請遂有猛    將軍之號檢元史未見其人錄之以廣異聞可也   三皇廟 ","12卷 ╱ (清) 陳炳德修 (清) 趙良 ╱ 清嘉慶十三年修民國十四年重刊本"
17402,安徽,六安,"(光緒) 霍山縣志",光緒,1875,1908,502,"卷之六 436-502 ╱ 秩官志 436-502 ╱ 爵秩 436-502 ╱ 職官 437-502 ╱ 宦積 436-502 ╱ 卷之七 502-544 ╱ 祠祀志 502-544 ╱ 壇廟 502-544 ╱ 塋墓附 502-544 ╱ ","霍山縣志卷七 祠祀志 寺觀塋墓 附 新纂 社稷壇舊在城西郊後遷文明門外日南壇道光十七年   知縣謝菼重修 碑記 王制日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 祀今之州縣位不過大夫而治地之廣  袤近乎諸侯以故祠壇廟壝之制略備霍山為古六分  縣舊有社稷壇在南門外壇之左為劉猛將軍廟創自  嘉慶三年有先農壇在東門外地苦低濕余於丁酉嘉  平月捧檄來此孟陬十三日遵修祀典於將軍廟二月  舉行耕藉並祀先農瞻拜之餘廟則傾圮如醉翁榱桷  垂垂欲墮社稷壇則沮洳泥淖不能行禮余心怦怦焉  擬捐俸興修而邑有一二好義者探余意而樂為之輸  其時儒學之大工未竟城垣之登築將興四顧盱衡莫  可假手懷寗錢茂才鈞余分校江南所薦士也於規方  之學頗精乃偕方學博枚代余度地鳩工不辭勞瘁是 ","15卷 ╱ (清) 秦達章修 (清) 何國佑纂 ╱ 清光緒三十一年刊本"
17403,安徽,安慶,"(民國) 宿松縣志",民國,1911,1949,301,,"豐三年復燬於寇 朱志 鄔志 同治志稿  道會司 並見 宗教 在靈泉觀後久廢 朱志 鄔志  察院行臺在治東半里正廳五楹東西有序扁曰察吏安民廳 後有六合亭亭東有肅僚貞度二軒亭後有肅清堂堂後有珠 玉軒皆三楹東西有庖湢室前為儀門為轅門計二十餘閒明 末俱燬清順治中知縣孫繼文仍舊址重建正廳後堂各三楹 中穿堂左右從房前為儀門轅門共十餘閒康熙九年知縣朱 維高修續圮以其廢址置預備倉後宇一重中為劉猛將軍廟 西為忠義節孝祠東及前倉屋數閒或假作棲流所不無混雜 之嫌道光初年倉廢廟亦就穨乃公請遷徙忠義節孝祠神人 嗣是各得所云 朱志 鄔志 採訪册  行署在治西半里即郡守李遜所建書院後假為行署明萬歷 ","56卷 ╱ (民國) 俞慶瀾修 (民國) 張燦奎纂 ╱ 民國十年刊本"
17403,安徽,安慶,"(民國) 宿松縣志",民國,1911,1949,767,,"  歲春秋二祭知縣以霜降日祭於演武廳操演民壯武弁以   驚蟄及霖降日祭於營署後旗纛廟操演兵丁祭用羊一豕   一帛一祝一香燭酒果具先期致齋一日吉服 武弁用 戎服 行三   獻禮儀注與社稷壇同 朱志 鄔志    祝文 維神正直無私指麾軍士助揚威武皆仗神功某等欽 承簡命守禦茲土惟茲︵仲春季秋︶謹以牲醴庶品  用伸常祭尙饗     鄔志案黃帝出軍訣曰牙旗者將軍之精一軍之形侯凡   始豎牙旗祭以剛日纛謂旗頭也太白陰經曰人將中營   建纛天子六軍故用六纛氂牛尾為之在左騑馬首唐宋   元皆有旗纛祭明初春用驚蟄秋用霜降以都督為獻官   題主曰軍牙之神六纛之神後停春祭國初州縣仍舉二   祭江南通志各府有旗纛廟查會典出師凱旋行祭纛禮   又每歲九月朔日致祭今州縣俱於驚蟄霜降二日祭之    劉猛將軍廟舊在治東察院中道光八年移祀北門城樓一在 治西三十里珠寶寨光緒壬寅建丙午里紳吳梓楠斐章子攀 ","56卷 ╱ (民國) 俞慶瀾修 (民國) 張燦奎纂 ╱ 民國十年刊本"
17404,安徽,池州,"(乾隆) 池州府志",乾隆,1735,1796,746,"卷第十 716-760 ╱ 山川志 716-760 ╱ 銅陵 716-760 ╱ ","豐資嶺在縣東四十里唐時豊資鄕也 寺背山在城内西街背山有寺名崇福後易為 祝聖寺 舊寺 杯渡 禪師建宋淳 熙七年賜額 旁為劉猛將軍廟 大江南至大通南岸為貴池縣界北至荻港為太平府繁昌縣 界江中聚沙成洲因有大小夾江近西岸為大江宋書所謂鵲 外也近東岸為夾大通夾銅陵夾 縣西 十里 臙脂夾 縣東北 六十里 而丁洲 小湖之間為小江宋書所謂鵲裏也又與鵲頭相近者江曰鵲 江岸曰鵲岸其洲曰荷葉洲 亘大通 河内 横港磯 舊有太 白樓 曹韓洲 在 縣 西門外其沙嘴若圓 邑中必有掇高第者 丁家洲 在縣東北十五里應即古鵲洲也 宋孫虎臣為元平章阿合馬擊敗 ","58卷 ╱ (清) 劉權之修 (清) 張士範纂 ╱ 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
17404,安徽,池州,"(乾隆) 池州府志",乾隆,1735,1796,1159,"卷第十八 1157-1289 ╱ 秩祀志 1157-1289 ╱ ","劉猛將軍廟在八蜡廟後以正月十三日冬至後戊日致祭雍 正八年奉文建廟祭用羊一豕一 將軍名永忠臨川人元末官 指揮弱冠臨戎平賊盗見江 淮患蝗仗劍揮逐蝗盡飛出境後殉元末難自沉 於河有司奏請遂授猛將軍之號 見降神錄 忠孝祠在西街察院西雍正七年立 節義祠舊在齊山寺左圮乾隆二十八年後裔公建於丁家巷 後裔監生 陳菘捐基 青陽縣社稷壇在縣西横山隴制與府同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門外 九郎墩另有雨壇旱 則禱焉方俗所尊也 先農壇在東門外壇殿庫倉門垣俱如府制 籍田四畝九分 ","58卷 ╱ (清) 劉權之修 (清) 張士範纂 ╱ 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
17404,安徽,池州,"(乾隆) 池州府志",乾隆,1735,1796,1160,"卷第十八 1157-1289 ╱ 秩祀志 1157-1289 ╱ ","厲壇在縣北門外 城隍廟在縣市北    唐費冠卿青陽城隍廟謝雨   青嶂廟前滴酒白龍湫上氣如蒸一聲霹靂驚風雨萬頃   秋田水溢塍 關帝廟在西門內新街口正殿三間後殿三間門樓如制 劉猛將軍廟在城內察院西 銅陵縣社稷壇在縣西舊學基之左制如府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南門外迎春亭前 ","58卷 ╱ (清) 劉權之修 (清) 張士範纂 ╱ 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
17404,安徽,池州,"(乾隆) 池州府志",乾隆,1735,1796,1161,"卷第十八 1157-1289 ╱ 秩祀志 1157-1289 ╱ ","先農壇在縣東鰲首山左 籍田四畝九分 厲壇在縣北門外一里 城隍廟在縣治東 關帝廟在東郊鰲首山正殿三間又殿一間祀 三代前為門 劉猛將軍廟在祝聖祠旁 石埭縣社稷壇在縣西門外二里制與府同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門外二里舒溪南岸之東 先農壇在縣東門外壇制同府 籍田四畝九分 厲壇在縣北門外一里 ","58卷 ╱ (清) 劉權之修 (清) 張士範纂 ╱ 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
17404,安徽,池州,"(乾隆) 池州府志",乾隆,1735,1796,1162,"卷第十八 1157-1289 ╱ 秩祀志 1157-1289 ╱ ","城隍廟在縣治東 關帝廟在原府館舊址正殿三間後殿三間前為廊房門樓  劉猛將軍廟 建德縣社稷壇在縣北門外半里壇制如府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門外二里 先農壇在縣東門外壇制同府 籍田四畝九分 厲壇在縣北銅魚山頂 關帝廟在儒學東前後殿門垣俱如制 劉猛將軍廟在西關外 ","58卷 ╱ (清) 劉權之修 (清) 張士範纂 ╱ 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
17404,安徽,池州,"(乾隆) 池州府志",乾隆,1735,1796,1163,"卷第十八 1157-1289 ╱ 秩祀志 1157-1289 ╱ ","東流縣社稷壇在縣東門外壇制彷府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東門外稍南 先農壇在東門外壇制如府 籍田四畝九分 厲壇在縣北郊 城隍廟在縣治西北 關帝廟在城北原喻義書院改建前後殿門樓俱如制 劉猛將軍廟在西門外 忠義孝弟祠在察院左祀 陳廷相 宋益宗 邢守義 陳嘉心 蘓光翰 宋正 洪國召 陶養賢 江有鯉 以上俱孝子 何希良 汪淶 金繼爵 歐陽溯 羅宣 汪景 以上俱義民 ","58卷 ╱ (清) 劉權之修 (清) 張士範纂 ╱ 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
17405,安徽,阜陽,"(道光) 阜陽縣志",道光,1820,1850,263,"卷三 246-298 ╱ 建置志 246-298 ╱ 城池 247-298 ╱ 諸鄉 252-298 ╱ 祀地 246-298 ╱ 官 246-298 ╱ 羣所 246-298 ╱ ","劉猛將軍廟北門外雍正五年建嘉慶九年重修 八蜡廟北門外雍正五年建嘉慶九年重修 旗纛廟東門外大教場演武廳後 馬神廟在縣西北 土地祠在縣署儀門東 松喬祠在西湖上祀漢郭憲陳蕃范滂宋焦千之明盧 翰萬歷 遵用 代字 中通判郭蒙吉建 獄神祠在獄内 倉神祠在倉内 名宦祠在文廟内 ","24卷 ╱ (清) 周天爵修 (清) 李復慶等纂 ╱ 清道光九年刊本"
17406,河北,滄州,"(民國) 南皮縣志",民國,1911,1949,106,"卷二 103-172 ╱ 輿地志下 103-172 ╱ 壇廟 103-172 ╱ 撮影 103-172 ╱ 圖 103-172 ╱ ","  撰碑記 見金 石 民國十六年邑人修葺二十年廢改女校 劉猛將軍廟 即八蜡神在城隍廟二門外西清 知縣張曾份撰記有石嵌東壁 亦改女校 馬神廟舊在府舘西與八蜡並列清順治二年知縣白龍昇移   建預備倉西 神路係鄉官張國禎宅 以瀛南坊左右基易換 龍神廟舊在西門外明崇禎八年知縣簡仁瑞移建風雲壇後   榜曰靈雨壇 河神祠在泊頭鎭北清康熙十一年河水東溢知縣馬士瓊竭   誠懇禱水即西歸民免陷溺因而剏建 高烈婦祠在半壁店祀吳茂才妻士紳有燕臺風化卷大宗伯   東阿于愼行爲序 甘棠遺愛祠在瀛洲書院内祀前邑令王允中李正華左之禎 ","14卷 ╱ (民國) 王德乾修 (民國) 劉樹鑫纂 ╱ 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
17406,河北,滄州,"(民國) 南皮縣志",民國,1911,1949,1676,"卷十三 1641-1773 ╱ 故實志中 1641-1773 ╱ 影圖 1641-1773 ╱ 撮影 1641-1773 ╱ "," 教務其三時既飽以德既醉以酒致力于神備腯咸有神之  聽之式榖以女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動則有成民和力普爰  得我所樂  土樂土 重修劉猛將軍廟記   乾隆三十三年五月知南皮縣皖江張曾份書  南皮城隍廟西地不數武劉猛將軍廟在焉斷垣頽瓦其基  僅存亦不知其所建始夫郊圻之封百里百姓以億萬計嵗  事不常水旱疾疫昆虫之菑有不焉司事者其聰明正直  詰戎伏奸以死王事而又以捕蝗保其疆宇去其螟螣及其  蟊賊時無菑害蓋自元明以來州縣之祀將軍者五百年矣  事無關於民而祈禱是崇謂之淫祀淫祀無福若夫祀典所  載神明之所憑依而摧敗零落蒿萊不翦壇坫不修粢盛酒  醴之奉不潔嗚呼誰之責與余既率士民葺城隍廟而新之  即以衆力鳩乃工庀乃料以奉將軍而申祀事  屋不數椽不事雕繪毋費民財焉將軍其鑒之 重修悟明祖師祠堂碑記   嘉慶二年春張奎震撰 ","14卷 ╱ (民國) 王德乾修 (民國) 劉樹鑫纂 ╱ 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
17407,安徽,宣城,"(嘉慶) 涇縣志",嘉慶,1796,1820,815,"卷九 798-854 ╱ 壇廟 798-854 ╱ ","  後殿祝文祭引先河之義禮崇反本之思矧夫世德彌光延賞   斯及祥鍾累代炯列宿之精靈化被千秋偉人文之主宰是尊   後殿用答前祗兹值仲 春 秋 肅將時事用申告潔神其格歆 火神廟在城隍廟左舊係樂只祠 國朝雍正間建祭以六月二 十三日 錢 志 乾隆三十八年知縣那澄令僧募化重修兼修後堂樓 寢 採訪册  劉猛將軍廟舊在縣北五里幕山借用圓通菴基 國朝雍正二 年兩江總督查題劉猛將軍以驅蝗著有靈異請封揚威侯令州 縣建廟供奉十三年建歲以正月十三冬至後第三戊日祀與八 蜡同廟乾隆十二年停八蜡獨祀劉猛將軍 錢鄭 二志 今移建縣東一 里迎春亭先農壇之左 採訪册  ","32卷 ╱ (清) 李德淦修 (清) 洪亮吉纂 ╱ 民國三年重印本"
17408,安徽,亳州,"(民國) 重修蒙城縣志書",民國,1911,1949,130,"卷二 90-149 ╱ 建置志 90-149 ╱ 沿革 90-149 ╱ 城池 95-149 ╱ 公署 97-149 ╱ 鄉圖 102-149 ╱ 集鎮 105-149 ╱ 津梁 111-149 ╱ 壇廟 128-149 ╱ ","  火神廟在文明街明嘉靖年間建每歲六月二十三致祭正月初七日致祭   龍王廟在北關外大王廟前兵燹後知縣朱名璪新蓋草房一間每歲春秋二仲   月辰日致祭   八蜡廟在西門外玉皇廟西兵燹後知縣朱名璪新蓋草房一間門樓一座每歲   春秋二仲月上戊日致祭   劉猛將軍廟塑像於八蜡廟內雍正五年頒行每年冬至後第三戊日並正月三   日致祭   馬王廟舊在縣治東南學宮後建縣治東在縣署內粤匪捻匪焚毀每歲春秋二   仲月上庚日祭   祺纛神每年霜降日祭於演武㕔皆衣紅   土地祠一在學宮內一在縣署内每歲□□□□□□祭   名宦祠在戟門東每歲春秋二仲□□□□□□□□□ ","12卷 ╱ (民國) 汪箎修 (民國) 于振江纂 ╱ 民國四年鉛印本"
17410,河北,保定,"(民國) 徐水縣新志",民國,1911,1949,175,"徐水縣新志目錄 13-858 ╱ 建置記 128-225 ╱ 巷四 128-225 ╱ 城垣 128-225 ╱ 縣署 130-225 ╱ 倉厫 133-225 ╱ 管獄員署 134-225 ╱ 監獄 135-225 ╱ 街道 137-225 ╱ 里社 138-225 ╱ 驛舍 140-225 ╱ 橋梁 141-225 ╱ 壇廟 147-225 ╱ 宫觀 128-225 ╱ 園舘 128-225 ╱ ","  一也司嗇二也農三也郵表啜四也貓虎五也坊六也水庸   七也昆蟲八也孔疏云王肅分貓虎爲二無昆蟲鄭注以昆   蟲合貓虎者昆蟲不爲物害亦是其功或疑昆蟲害苗不當   祭似王說爲優不知祭之者非祭昆蟲乃祭主昆蟲者也鄭   孔之說何害又考古祭八蜡在十二月近代則於春秋祀之   蓋取春祈秋報之意今廢 劉猛將軍廟在南關萬壽寺旁清乾隆二十四年知縣謝昌言   創建按雍正間奉敕建劉猛將軍廟通志載神爲南宋劉宰   金壇人仕至浙東倉司幹官告歸卒諡文清以正直為神驅   蝗保穡後人多以猛將軍稱之又夏津志雜錄所載神名劉 ","12卷 ╱ (民國) 劉延昌修 (民國) 劉鴻書纂 ╱ 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
17416,河北,保定,"(民國) 涿縣志",民國,1911,1949,116,"地志 62-235 ╱ 第一卷 87-131 ╱ 經緯 87-131 ╱ 沿革 87-131 ╱ 位置 87-131 ╱ 面積 87-131 ╱ 山脈 87-131 ╱ 河流 87-131 ╱ 附溝洫 87-131 ╱ 氣候 87-131 ╱ 地質 87-131 ╱ 關隘 87-131 ╱ 名勝 87-131 ╱ 古蹟 87-131 ╱ ","張相公廟 在城隍廟東南今已改設育才中學校 劉猛將軍廟 在城隆廟東偏今已拆廢 城内火神廟 在北門大街因縣治人烟輳集時患回祿里民聯爲水曾名之曰吉 祥幷建會舘舘仙建正殿三楹祀火神 竇公祠 在城内西北隅相傳禹鈞故里也今祠圮古槐尚存 盧敏肅公祠 在城内大街東丁市口内道光十七年遵例建會典凡大臣飾終予 諡者給墓碑建立專祠 費由藩司給領 龍王廟 在北郭淸乾隆二十四年重修 五龍宮 在北郭 雲居寺 在城東北隅今圮有浮圖高二十餘丈僅存 智度寺 在雲居寺南今圮有浮圖高二十餘丈僅存 慧化寺 在縣治西北隅今圮有石佛一尊甚名貴現移存於民衆敎育舘 西禪寺 在縣東郭 龍泉寺 在縣南郭 ","18卷 ╱ (民國) 宋大章修 (民國) 周存培纂 ╱ 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17421,浙江,嘉興,"(光緒) 嘉興府志",光緒,1875,1908,1027,"卷十 958-1085 ╱ 壇廟一 958-1085 ╱ 祠祀附 958-1085 ╱ ","   始祖聽雪徵君建燬于匪今改建鳳喈橋鎭   孫氏嘉勝祠 在宿字圩祀國子生孫成倫 有董其 昌碑記 今廢   魁星閣 在縣治東道光七年方璿方璣謝丕勳捐建十    七年邑紳公同捐修同治中重修   劉猛將軍廟 俗稱南皋峯廟在治東南三里白苎堰橋    下祀劉猛將軍賴以驅蝗衛穀雍正二年列入祀典毎    歲正月十三日誕祭冬至後第三戊日致咸豐七年  勅加保康號 案禮部則例載神劉姓名承忠元時官指揮能驅 蝗元亡自沉於河世稱劉猛將軍 大清會典通   禮皆同舊志   作劉琦誤   關帝廟 在新篁鎭六如庵舊名古廣蓮庵道光辛卯里 ","88卷 ╱ (清) 許瑶光修 (清) 吳仰賢纂 ╱ 清光緒五年刊本"
17421,浙江,嘉興,"(光緒) 嘉興府志",光緒,1875,1908,1083,"卷十 958-1085 ╱ 壇廟一 958-1085 ╱ 祠祀附 958-1085 ╱ ","  功德祠 在縣治北香花坊建于明祀邑人之殁而無主    者咸豐十年兵燬同治四年邑人周士恒等重建并集    資置田十畞零 顧福仁作 記石   陳氏毓秀祠 在楓涇鎮蕣塘浜雍正十二年建祀唐陳    熺咸豐十年燬同治重建有田一千三百餘畞   程氏宗祠 在秀南里嘉慶十八年程廷璵建祀晉新安    太守程元譚咸豐元年燬於火同治十二年重建并創    義莊計田一千餘畞   劉猛將軍廟 在四八區腰涇村咸豐間兵燬未建 詳嘉 興南   臯峯   廟 ","88卷 ╱ (清) 許瑶光修 (清) 吳仰賢纂 ╱ 清光緒五年刊本"
17423,江蘇,揚州,"(民國) 三續高郵州志",民國,1911,1949,444,"祠祀志 443-491 ╱ 祀典 443-491 ╱ ","著加保蔭二字封號並欽賜神佑常昭匾額二十九 年知州洪槃撥寶慶寺田十畝入廟以香火光緒三 十年道士花開第重建大樓客㕔 康澤侯廟俗稱七公殿內附三公七賢祠 詳見嘉慶 增修志 光緒二十九年知州槃捐廉四百千並邑人施助 重修大殿及三公祠等處 劉猛將軍廟俗稱蝗王廟光緒十三年僧悟來重建 大殿中殿山門各五間廂屋六間廊房二間嗣僧心 鐙增建前殿 眞武廟在北門外東街鍊陽庵内見前志 ","8卷 ╱ (民國) 胡爲和修 (民國) 高樹敏纂 ╱ 民國十一年刊本"
17436,河北,邯鄲,"(民國) 邯鄲縣志",民國,1911,1949,336,"卷六 299-379 ╱ 風土志 299-379 ╱ 宗教 299-379 ╱ 釋道 299-379 ╱ 耶蘇 299-379 ╱ 天主 299-379 ╱ 回 299-379 ╱ 民生 301-379 ╱ 衣 301-379 ╱ 食 301-379 ╱ 住 303-379 ╱ 行 299-379 ╱ 禮俗 304-379 ╱ 冠 304-379 ╱ 婚 305-379 ╱ 喪 299-379 ╱ 祭 308-379 ╱ 歳時禮俗 299-379 ╱ 秩祀 299-379 ╱ 典禮 299-379 ╱ 坿土語 299-379 ╱ ","馬神廟 舊在縣治東北後移建叢臺驛内驛廟俱廢 祭以二八月上戊日 倉神廟 皮場廟 神姓張名森主瘍疾之不治者廟在東門甕城 内已廢歲以仲秋月八日致祭 福神祠 宜門 外左 獄神祠 在禁 獄内 僧忠親王祠 賢良祠 趙王祠 在城東二十里  孚佑帝君廟 即黄梁夢吕翁祠  劉猛將軍廟 廢  八蜡廟 舊在城西三里許知縣張第改建北關學步橋北清乾隆 六年知縣方宏禮改建叢臺下祭以二八月上戊日今廢 三賢祠 董公祠 向公祠 ","17卷 ╱ (民國) 楊肇基修 (民國) 李世昌纂 ╱ 民國二十八年刊本"
17436,河北,邯鄲,"(民國) 邯鄲縣志",民國,1911,1949,363,"卷六 299-379 ╱ 風土志 299-379 ╱ 宗教 299-379 ╱ 釋道 299-379 ╱ 耶蘇 299-379 ╱ 天主 299-379 ╱ 回 299-379 ╱ 民生 301-379 ╱ 衣 301-379 ╱ 食 301-379 ╱ 住 303-379 ╱ 行 299-379 ╱ 禮俗 304-379 ╱ 冠 304-379 ╱ 婚 305-379 ╱ 喪 299-379 ╱ 祭 308-379 ╱ 歳時禮俗 299-379 ╱ 秩祀 299-379 ╱ 典禮 299-379 ╱ 坿土語 299-379 ╱ ","然太清鵝黄道服寶鍔耀精岳陽雲繞洞庭波明婆心憫世既廣 錫類之仁法雨濟時宜肅明禋之典兹屆仲 春 秋 禮宜告祀謹以糗 餌果實庶品式陳明薦尚 饗   劉猛將軍廟典禮 歲以春秋仲月戊日守土官具祝文 隨時 撰拟 香帛羊一豕一尊一爵 三陳設祠内如式質明制服詣祠行禮儀節與祭龍王廟同   八蜡廟典禮 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祝辭曰維某年月日某官某致祭於 八蜡之神曰惟 神篤佑農事克護嘉穀爲民立命萬世永賴今 ","17卷 ╱ (民國) 楊肇基修 (民國) 李世昌纂 ╱ 民國二十八年刊本"
17437,河北,滄州,"(民國) 青縣志",民國,1911,1949,244,"卷之四 175-279 ╱ 古蹟 175-279 ╱ 山川 175-279 ╱ 城鎮 175-279 ╱ 堤壘 210-279 ╱ 祠墓 216-279 ╱ 壇廟 228-279 ╱ ","列祀典淸乾隆十一年停止廟在城内觀音堂西嘉慶八年知縣沈 聯芳重修 劉猛將軍廟 將軍諱承忠元末授指揮勇於捕蝗以戰死王事明 洪武封爲劉猛將軍淸康熙五十七八年間蝗災屢見守道李維鈞 默禱有應因題請令各州縣建廟春秋奉祀永爲民佑廟在八蜡廟 前同治十一年知縣張濟康重修一在雙莊窠康熙末知縣元照建 龍神祠 在縣東北明初建 奎星閣 在東南隅城上乾隆三十四年知縣趙士傑建同治六年 知縣鄭驤重修今圮按奎星爲二十八宿之一今寒露節子初三刻 十一分之中星孝經援神契奎主文昌故閣少建於東南隅 娘娘廟 在城東北衞河濱乾隆四十六年典史石漋重修一在興 ","16卷 ╱ (民國) 萬震霄修 (民國) 高遵章纂 ╱ 民國二十年刊本"
17438,河北,廊坊,"(民國) 文安縣志",民國,1911,1949,240,"卷之二 226-254 ╱ 土地部 226-254 ╱ 建置志 226-254 ╱ 衙署 226-254 ╱ 倉儲 232-254 ╱ 廟宇 236-254 ╱ ","勾芒神祠 在化寺内今廢 玉皇閣 在城西北隅清同治五年知縣曹大俊重修今廢 劉猛將軍廟 在城西北隅八蜡廟内淸咸豐七年奉旨加號保康歳時   致祭有碑記 秦公生祠 在三大士菴南祀前淸邑令秦公世禎今廢 崔公生祠 在三大士菴北祀前淸邑令崔公啓元今廢 八蜡廟 在城内西北隅 增福堂 在作新門內 通明寺 在縣署西唐儀豐二年創建東附城壕南臨正街西挨古道北   倚通衢大定二年重修今廢 馬神廟 在城内西北隅 百子廟 在城内西北隅 ","16卷 ╱ (民國) 陳楨修 (民國) 李蘭增纂 ╱ 民國十一年鉛印本"
17439,河北,滄州,"(乾隆) 滄州志",乾隆,1735,1796,243,"卷之四 236-321 ╱ 祠祀 236-259 ╱ 壇壝 236-259 ╱ 祠廟 241-259 ╱ 寺觀附 236-259 ╱ ","   洫澮川以道    水曰水庸 貓七 食田 鼠者 虎八 食田 豕者 每臘月一日     致祭此禮前缺嘉靖中始舉行之   龍王廟 在東關外明建 國朝城守禦永寧移建    舊廟北凡遇亢旱州官詣廟祈禱 一建在仵龍    堂   藥王廟 在州治東之狼臺明初建萬歷中運使張    雲翼重修每歲四月二十八日各官詣廟行香    一在舊城東關之狼臺 一在本州城北五里   馬神廟 在州治東明建 國朝重修本州祭   劉猛將軍廟 在州治内 國朝乾隆三年知州□ ","不分卷 ╱ (清) 胡淦總修 (清) 莊日榮等纂修 ╱ 清乾隆八年刊本"
17449,河北,石家莊,"(乾隆) 祁州志",乾隆,1735,1796,132,"卷之二 95-159 ╱ 建置 95-159 ╱ 地池 95-159 ╱ 公署 99-159 ╱ 學校 104-159 ╱ 鄉飲 95-159 ╱ 禮附 95-159 ╱ 壇廟 128-159 ╱ 津渡 95-159 ╱ ","   刁顯祖曰按各壇分方列位皆有取義先農當爲    東壇東作之義也風雲雷雨山川城隍爲南壇南    訛之義也社稷爲西壇西成之義也厲壇爲北壇    朔易之義也所以重農報本而使鬼有所歸乃不    爲厲之義也   八蜡廟 在東關北額 設春秋二祭   劉猛將軍廟 在東關北額 設春秋二祭   乾隆十七年知州黄正緣倡捐創建   火神廟 在儀門外左額 設春秋二祭 ","8卷 ╱ (清) 張萬銓撰  ╱ 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
17450,河北,保定,"(光緒) 定興縣志",光緒,1875,1908,101,,"羊執豕紛爾爲兒童好語出含飴今 年迓得來年禧天子萬壽民無饑 劉猛將軍廟在南郭雍正二年祀 神名劉 承忠 馬神廟一在治南康熙十一年知縣張其珍重修一在縣 署左驛内 乾隆 志 同治十一年知縣彭虞孫重修 土地祠在署内寅賓館後康熙十一年知縣張其珍重修 乾隆 志   學校 學署明倫堂在大成殿後東有長衛門曰儒學 東 向 西行轉 北入儀門 南 向 正堂三楹左有進德右有修業二齋各三楹 堂壁有扁科貢題名元中統時縣尹王居敬建洪武四年 ","26卷 ╱ (清) 張主敬修 (清) 楊晨纂 ╱ 清光緒十六年刊本"
17450,河北,保定,"(光緒) 定興縣志",光緒,1875,1908,202,,"  厲壇每歳清明七月望十月朔先期具牒投城隍廟神   至日薄暮知縣率僚屬請城隍神主其壇榜祭無祀鬼   神如制 八蜡廟 劉猛將軍廟 馬神廟 土地祠以上均於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楊忠愍祠在河陽渡北天啟中撫臣張鳳翔題建知縣王   永吉董其事中憲高攀龍題曰世師堂康熙二年水囓   祠圮知縣謝榮昌移建北河店巡司舊基上每歲縣官 ","26卷 ╱ (清) 張主敬修 (清) 楊晨纂 ╱ 清光緒十六年刊本"
17459,陝西,咸陽,"(宣統) 涇陽縣志",宣統,1908,1911,264,"卷五 260-265 ╱ 秩祀 260-265 ╱ 大祀 260-265 ╱ 中祀 261-265 ╱ 羣祀 262-265 ╱ ","樓兩廊  東嶽廟在城外東北隅 同治元年燬僅留鐵像八尊  劉猛將軍廟在八蜡廟 側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八蜡廟在東郭門外 祭日同上  名宧祠在櫺星門東 光緒十一年邑紳吳念昔捐修  鄕賢祠在櫺星門西 忠孝祠在明倫堂東 光緒十一年邑紳柏森捐修  節義祠在忠孝祠後 已上均逢春秋丁祭日致祀  昭忠祠 歲以春秋仲月例頒日期致祭光緒二十九年七月 十五日都察院題奏奉旨創建三十四年邑人周 斯億集資監修   ","16卷 ╱ (清) 周斯億撰  ╱ 清宣統三年鉛印本"
17471,陝西,漢中,"(光緒) 定遠廳志",光緒,1875,1908,498,"卷十一 400-504 ╱ 學校志三 400-504 ╱ 陳設 469-504 ╱ 儀注 400-504 ╱ 樂章 400-504 ╱ 禮器 425-504 ╱ 樂器 427-504 ╱ 學額 432-504 ╱ 書籍 434-504 ╱ 教條 400-504 ╱ 學地 445-504 ╱ 書院 447-504 ╱ 田錢 400-504 ╱ 考棚 455-504 ╱ 義學 456-504 ╱ 卷十二 400-504 ╱ 祀典志一 400-504 ╱ 壇 400-504 ╱ 廟 467-504 ╱ 祠 475-504 ╱ ","祀典崇新茲届仲 春 秋 敬薦豆馨惟望 神靈黙佑心曜含精上 報懷柔之 聖世下錫康吉於蒼生刲牲酹酒 神其格諸尙 饗 劉猛將軍廟在禹王宮右祀元指揮使劉承忠承忠於元亡後 自沈於河其神能驅蝗世稱劉猛將軍 共四間道光十六年同 知謝長年建記載藝文 國朝雍正二年列入祀典各府㕔州縣建廟以祀道光四年 御書神參秉畀四字匾額咸豐四年 勅封保康劉猛將軍八年 御書嘉穀蒙庥四字頒省製額㳟懸同治四年 加封普佑二字每嵗春秋守土官諏吉致祭届期具祝文 隨時 撰擬 ","26卷 ╱ (清) 余修鳳撰  ╱ 清光緒五年刊本"
17471,陝西,漢中,"(光緒) 定遠廳志",光緒,1875,1908,505,"卷十三 504-525 ╱ 祀典志二 504-525 ╱ 民祀 504-525 ╱ ","文公廟在文廟禮門左同知馬允剛建 三義廟在南關 嘉慶二十四年同知 馬允剛捐資重修 藥王廟在㕔西二里許 殿宇四間道光二十三年眾建同治間 同知汪兆侗重修光緒四年同知余修 鳳捐錢九十二千置常業一 分在廟門首供香火嵗修 禹王宫在北鬥外演武㕔前 殿前敬供  萬嵗牌左右爲朝 房中爲屏門前為大門共十三間 圍墻照壁悉備嘉慶十 九年同知馬允剛建 一在响硐子 道光間湖廣籍首人汪守 曂余國鳳柯道詢方光發 等積貲建有常 業供嵗修香火 一在中楮河五塊石 嘉慶間湖廣客民集貲 建今圯有常業議修復 一 在下楮河 道光 初建 楊泗將軍廟在劉猛將軍廟右 共六間前爲官㕔道光 十六年同知謝長年建 吉星祠在城東平溪山 共十三間嘉慶二十二年同知馬允剛 建半圯光緒四年同知余修鳳補修並 ","26卷 ╱ (清) 余修鳳撰  ╱ 清光緒五年刊本"
17475,湖南,郴州,"(同治) 桂東縣志",同治,1861,1875,192,"卷三 178-249 ╱ 建置 178-249 ╱ 城池 179-249 ╱ 公署 182-249 ╱ 壇廟 189-249 ╱ 亭路 178-249 ╱ 陬堰 178-249 ╱ 義塚 178-249 ╱ ","   側       劉猛將軍廟 祀乾元 宮殿左   城隍廟 在城外西南角後棟三間左右耳房一前為 廟爲亭爲墀為歌臺左翼自街以内並街外    店半閒右翼厢房並西北角園一所廟後橫過    十二弓左丁字街直出至大街止二十六弓廟    門内中截十四弓半門前大    街九弓牧地祀租八石七斗   財神廟 在關帝廟 崇聖祠左側   三閭祠 通志在城南半里許漚江岸灞 與牧地對祠宇荒塌遺址存   三侯祠 有二俗稱三聖郴州舊志載漢高祖遣安國 侯王陵絳侯周勃舞陽侯樊噲至郴爲義帝    發喪後人義之因祀焉一在城內東北隅明洪    武二年邑人建何朝英施鐘一有記界址前後 ","20卷 ╱ (清) 劉華邦修 (清) 郭岐勛纂 ╱ 清同治五年修民國十四年重印本"
17475,湖南,郴州,"(同治) 桂東縣志",同治,1861,1875,552,"卷六 519-602 ╱ 秩祀 519-602 ╱ 卷七 519-602 ╱ ","   陳設祝版一 有 架 帛一 白 色 爵三鉶一簠二簋二籩四    豆四羊一豕一酒罇一鐙二鑪一香槃一果實五    儀注前期齋戒前一日省牲至日各官朝服行禮   前後三跪九叩三獻飮   福受胙儀與關帝廟同    祝文恭惟尊神正位離明體隂用陽配坎福民有    功民社祀典崇新茲屆仲 春 秋 敬薦豆馨惟望神靈    黙佑心曜精上報懷柔之 聖世下錫康吉於蒼生刲牲酹酒神其鑒此一誠   保康普佑劉猛將軍廟 同治四年加封今號  ","20卷 ╱ (清) 劉華邦修 (清) 郭岐勛纂 ╱ 清同治五年修民國十四年重印本"
17476,湖南,婁底,"(同治) 新化縣志",同治,1861,1875,1071,"卷第十二 1031-1072 ╱ 政典志二 1031-1072 ╱ 國朝 1031-1072 ╱ ","  東北隅石基三四處崩塌女牆半毁知縣關培鈞提志局錢一   千六百餘緡補修關培鈞有祀見建置志 十一月修劉猛將軍廟成   咸豐十一年以捕蝗餘費修賓興公所兼祀蝗神議者以事不   類改卜蝗神廟於南台上十一月告成   十年修節孝貞烈總坊   在教諭署前用志局錢一千五百六十餘緡   十一年春三月知縣關培鈞修縣志成 彚 旌列女   凡五百有六人  新化縣志卷十二終 ","35卷 ╱ (清) 關培鈞修 (清) 劉洪澤纂 ╱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17476,湖南,婁底,"(同治) 新化縣志",同治,1861,1875,1082,"卷第十三 1072-1095 ╱ 祠祀志 1072-1095 ╱ ","經始庀材焉必取其良築墉焉必取其固捐紳商之財盡工農之 力董其事者為李明昭上含澤源晏圭瑞上舍貽琳既勤既慎夙 夜罔忽風雨無聞數月而廟成凡治役者罔不體我侯卹民澹災 之心而致力於神嗚乎生民晝夜賴水火之功固植其體幹以生 神明以成德業而可忘之乎在水雖無專享而龍神江神何莫非 水之支别至於火則闕而不祀可乎况乎火之為神也在天有熒 惑以緯之在人有淳耀惇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之祝融氏以配 之又已歷百世祀不衰先   高宗朝復有廷議省檄以興建 州邑之長固宜奉命為謹聿新斯廟以大庇斯民而吾新邑悠忽 不舉者幾九十年其閒亦嘗更歷循良令長公勤士紳而卒未能 以修建是廟為言逮至火災疊起而始憬然甚矣民之難與圖始 也嗚乎無吾胡侯之仁與李晏二君之能則我新化之民至今不 獲蒙福祉也是烏可不記 道光二十五年十月五日 劉猛將軍廟在城外南台 舊附祀火神廟右咸豐八年飛蝗入境 捐費捕蝗將捕蝗存款建賓興公館於 館內祀蝗神議者謂事不類今建廟南台上專祀蝗神屋宇地基 園土係買孫氏業其改作䜿造仍用賓興會項按照磨銜陳能瑄 監 修 禜祭視水所湧集之城門官設主致祭稱城門之神 名宦祠附文廟左所祀古今二十人晉高平令文斤宋知新化縣 ","35卷 ╱ (清) 關培鈞修 (清) 劉洪澤纂 ╱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17486,湖南,衡陽,"(同治) 衡陽縣志",同治,1861,1875,389,,"火神祠 民俗曰 赤帝宮 後龍祠一日牲少牢祠在西門内五十 步乾隆廿年巡撫檄建嘉慶七年定祀典朝服九叩首 八蜡祠及劉猛將軍廟以春秋二仲月初四日牲少牢 劉將軍者或曰宋將劉錡以驅蝗祀為正神祠在望湖 門外易賴街康熙五十年知縣高清出資建並出俸銀 備牲醴 呂祖閣祀唐道士嘉慶十一年巡撫檄建以春秋二仲 月 二月廿二日 八月十二日 籩豆各十祠在南門内 昭忠祠舊在北門外羅漢寺右同治十一年縣人彭玉 麟請巡撫奏建新祠于關廟右春秋二仲月祠之牲少 ","12卷 ╱ (清) 羅慶薌修 (清) 彭玉麟纂 ╱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17488,湖南,張家界,"(同治) 續修慈利縣志",同治,1861,1875,63,"續修慈利縣志目錄 59-358 ╱ 卷首 59-358 ╱ 序文 59-358 ╱ 修志姓氏 59-358 ╱ 凡例 59-358 ╱ 目錄 59-358 ╱ 宸翰 59-358 ╱ 卷之一 59-358 ╱ 星野一 59-358 ╱ 分星圖 59-358 ╱ 天文考 59-358 ╱ 星占 59-358 ╱ 地輿二 59-358 ╱ 山川城池圖 59-358 ╱ 舖塘道路圖 59-358 ╱ 九谿形勢分圖 59-358 ╱ 聖宫文武廟圖 59-358 ╱ 衙署考棚圖 59-358 ╱ 建置沿革三 60-358 ╱ 歷代史考 60-358 ╱ 表 60-358 ╱ 疆域四 60-358 ╱ 路程 60-358 ╱ 界址 60-358 ╱ 坊廂 60-358 ╱ 都區分撥地名 60-358 ╱ 卷之三 60-358 ╱ 山川五 60-358 ╱ 峯 60-358 ╱ 巖 60-358 ╱ 洞 60-358 ╱ 澧水 60-358 ╱ 漊江 60-358 ╱ 溪澗 60-358 ╱ 原泉 60-358 ╱ 堰塘 60-358 ╱ 城池六 60-358 ╱ 縣城 60-358 ╱ 九谿營坡 60-358 ╱ 附古城 60-358 ╱ 坊表 60-358 ╱ 街恭 61-358 ╱ 九谿附 61-358 ╱ 鄉市 61-358 ╱ 津梁七 61-358 ╱ 官渡 61-358 ╱ 義渡 61-358 ╱ 礄梁 61-358 ╱ 公署八 61-358 ╱ 縣署 61-358 ╱ 學署 61-358 ╱ 捕署 61-358 ╱ 汛署 61-358 ╱ 行署 61-358 ╱ 廵司 61-358 ╱ 營署 61-358 ╱ 附演武塲 61-358 ╱ 卷之四 61-358 ╱ 户口九 61-358 ╱ ","   秩祀十三     歷代奉祀因革舉畧  配祀從祀位圖     崇聖祠位圖  各殿祭品陳設儀注     禮器  樂器  名宦祠  鄉賢祠     忠義孝弟祠  節孝祠  文昌廟     武廟  壇壝  龍神祠  火神廟     城隍廟  劉猛將軍廟  邑厲壇 以上分載 祭品儀注   卷之六    典禮十四     慶賀禮  迎讀詔書  宣講聖諭 ","14卷 ╱ (清) 稽有慶修 (清) 魏湘纂 ╱ 清同治八年刊本"
17488,湖南,張家界,"(同治) 續修慈利縣志",同治,1861,1875,594,"户口 358-1145 ╱ 養濟院 358-1145 ╱ 普濟堂 358-1145 ╱ 育嬰堂 358-1145 ╱ 田賦十 358-1145 ╱ 丁糧 358-1145 ╱ 田産 358-1145 ╱ 地塘 358-1145 ╱ 玖釐餉 358-1145 ╱ 首墾 358-1145 ╱ 起運 358-1145 ╱ 存留 358-1145 ╱ 屯賦 358-1145 ╱ 京摃 358-1145 ╱ 班匠 358-1145 ╱ 另派 358-1145 ╱ 雜稅 358-1145 ╱ 積儲十一 358-1145 ╱ 常平 358-1145 ╱ 社穀 358-1145 ╱ 倉厫 358-1145 ╱ 學校十二 358-1145 ╱ 學宫 358-1145 ╱ 考棚 358-1145 ╱ 書院 358-1145 ╱ 書籍 358-1145 ╱ 學額 358-1145 ╱ 鄉會貢生廪生資 358-1145 ╱ 義學 358-1145 ╱ 學田 358-1145 ╱ 撿字公項 358-1145 ╱ 武廟田地 358-1145 ╱ 卷之五 358-1145 ╱ 秩祀十三 358-1145 ╱ 歷代奉祀因革舉畧 358-1145 ╱ 配祀從祀位圖 358-1145 ╱ 崇聖祠位圖 358-1145 ╱ 各殿祭品陳設儀注 358-1145 ╱ 禮器 358-1145 ╱ 樂器 358-1145 ╱ 名宦祠 358-1145 ╱ 鄉賢祠 358-1145 ╱ 忠義孝弟祠 358-1145 ╱ 節孝祠 358-1145 ╱ 文昌廟 358-1145 ╱ 武廟 358-1145 ╱ 壇壝 358-1145 ╱ 龍神祠 358-1145 ╱ 火神廟 358-1145 ╱ 城隍廟 358-1145 ╱ 劉猛將軍廟 358-1145 ╱ 邑厲壇 358-1145 ╱ 以上分載 358-1145 ╱ 祭品儀注 358-1145 ╱ 卷之六 358-1145 ╱ 典禮十四 358-1145 ╱ 慶賀禮 358-1145 ╱ 迎讀詔書 358-1145 ╱ 宣講聖諭 358-1145 ╱ 迎春 358-1145 ╱ 耕籍 358-1145 ╱ 護救日月 358-1145 ╱ 釋菜入學 358-1145 ╱ 書院啟館 358-1145 ╱ 朔望行香 358-1145 ╱ 鄉飲儀注 358-1145 ╱ 附圖 358-1145 ╱ 武備十五 358-1145 ╱ 兵制 358-1145 ╱ 塘汛 358-1145 ╱ 舖遞 358-1145 ╱ 俸廉兵餉 358-1145 ╱ 器械 358-1145 ╱ 關隘 358-1145 ╱ 職官十六 358-1145 ╱ 文職 358-1145 ╱ 九谿衛文職 358-1145 ╱ 九谿衛武職 358-1145 ╱ 附官 358-1145 ╱ 弁 358-1145 ╱ 麻寮所武職 358-1145 ╱ 卷之七 358-1145 ╱ 名宦十七 358-1145 ╱ 政績 358-1145 ╱ 九谿衛名宦 358-1145 ╱ 生祠 358-1145 ╱ 選舉十八 358-1145 ╱ 進士 358-1145 ╱ 舉人 358-1145 ╱ 副車 358-1145 ╱ 武科 358-1145 ╱ 選㧞 358-1145 ╱ 恩歲貢 358-1145 ╱ 附九谿衛貢 358-1145 ╱ 歷代薦辟 358-1145 ╱ 廪增附捐職 358-1145 ╱ 例貢監捐職 358-1145 ╱ 誥贈 358-1145 ╱ 世襲 358-1145 ╱ 蔭襲 358-1145 ╱ 卷之八 358-1145 ╱ 人物十九 358-1145 ╱ 名臣 358-1145 ╱ 宦業 358-1145 ╱ 忠義 358-1145 ╱ 孝友 358-1145 ╱ 文苑 358-1145 ╱ 武功 358-1145 ╱ 隱逸 358-1145 ╱ 善士 358-1145 ╱ 耆壽 358-1145 ╱ 列女二十 358-1145 ╱ 節孝 358-1145 ╱ 貞女 358-1145 ╱ 賢媛 358-1145 ╱ 壽婦 358-1145 ╱ 卷之九 358-1145 ╱ 風俗二十一 358-1145 ╱ 冠 358-1145 ╱ 婚 358-1145 ╱ 喪 358-1145 ╱ 祭 358-1145 ╱ 歲時 358-1145 ╱ 雜占 358-1145 ╱ 物産二十二 358-1145 ╱ 蔬 358-1145 ╱ 水 358-1145 ╱ 竹 358-1145 ╱ 藥 358-1145 ╱ 花 358-1145 ╱ 草 358-1145 ╱ 獸 358-1145 ╱ 鳥 358-1145 ╱ 魚 358-1145 ╱ 昆蟲 358-1145 ╱ 流寓二十三 358-1145 ╱ 古蹟二十三 358-1145 ╱ 古樹 358-1145 ╱ 卷之十 358-1145 ╱ 仙蹟二十五 358-1145 ╱ 景物二十六 358-1145 ╱ 寺觀二十七 358-1145 ╱ 陵墓二十八 358-1145 ╱ 祥異二十九 358-1145 ╱ 續修慈利縣志 558-657 ╱ ","   祭品 帛一白色□ 同社稷壇 儀注    祝文    致祭於 城隍之神曰惟 神德聰明功隆捍禦壯金湯於千載    崇墉表畿甸之規節風甫於四時和會佐歲功之叙    禍滛福善顯呈有赫之靈威阜物康民默相無私之    化育 神庥庇應祀典宜昭敬揀日時肅陳牲幣馨    香惟德鑒格在兹尙饗   劉猛將軍廟 在城西一坊 廂城隍廟右   拔 神元時人諱承忠官指揮世稱 劉猛將軍雍   正二年 諭各省建廟咸豐七年以 神廟祀有年 ","14卷 ╱ (清) 稽有慶修 (清) 魏湘纂 ╱ 清同治八年刊本"
17488,湖南,張家界,"(同治) 續修慈利縣志",同治,1861,1875,615,"户口 358-1145 ╱ 養濟院 358-1145 ╱ 普濟堂 358-1145 ╱ 育嬰堂 358-1145 ╱ 田賦十 358-1145 ╱ 丁糧 358-1145 ╱ 田産 358-1145 ╱ 地塘 358-1145 ╱ 玖釐餉 358-1145 ╱ 首墾 358-1145 ╱ 起運 358-1145 ╱ 存留 358-1145 ╱ 屯賦 358-1145 ╱ 京摃 358-1145 ╱ 班匠 358-1145 ╱ 另派 358-1145 ╱ 雜稅 358-1145 ╱ 積儲十一 358-1145 ╱ 常平 358-1145 ╱ 社穀 358-1145 ╱ 倉厫 358-1145 ╱ 學校十二 358-1145 ╱ 學宫 358-1145 ╱ 考棚 358-1145 ╱ 書院 358-1145 ╱ 書籍 358-1145 ╱ 學額 358-1145 ╱ 鄉會貢生廪生資 358-1145 ╱ 義學 358-1145 ╱ 學田 358-1145 ╱ 撿字公項 358-1145 ╱ 武廟田地 358-1145 ╱ 卷之五 358-1145 ╱ 秩祀十三 358-1145 ╱ 歷代奉祀因革舉畧 358-1145 ╱ 配祀從祀位圖 358-1145 ╱ 崇聖祠位圖 358-1145 ╱ 各殿祭品陳設儀注 358-1145 ╱ 禮器 358-1145 ╱ 樂器 358-1145 ╱ 名宦祠 358-1145 ╱ 鄉賢祠 358-1145 ╱ 忠義孝弟祠 358-1145 ╱ 節孝祠 358-1145 ╱ 文昌廟 358-1145 ╱ 武廟 358-1145 ╱ 壇壝 358-1145 ╱ 龍神祠 358-1145 ╱ 火神廟 358-1145 ╱ 城隍廟 358-1145 ╱ 劉猛將軍廟 358-1145 ╱ 邑厲壇 358-1145 ╱ 以上分載 358-1145 ╱ 祭品儀注 358-1145 ╱ 卷之六 358-1145 ╱ 典禮十四 358-1145 ╱ 慶賀禮 358-1145 ╱ 迎讀詔書 358-1145 ╱ 宣講聖諭 358-1145 ╱ 迎春 358-1145 ╱ 耕籍 358-1145 ╱ 護救日月 358-1145 ╱ 釋菜入學 358-1145 ╱ 書院啟館 358-1145 ╱ 朔望行香 358-1145 ╱ 鄉飲儀注 358-1145 ╱ 附圖 358-1145 ╱ 武備十五 358-1145 ╱ 兵制 358-1145 ╱ 塘汛 358-1145 ╱ 舖遞 358-1145 ╱ 俸廉兵餉 358-1145 ╱ 器械 358-1145 ╱ 關隘 358-1145 ╱ 職官十六 358-1145 ╱ 文職 358-1145 ╱ 九谿衛文職 358-1145 ╱ 九谿衛武職 358-1145 ╱ 附官 358-1145 ╱ 弁 358-1145 ╱ 麻寮所武職 358-1145 ╱ 卷之七 358-1145 ╱ 名宦十七 358-1145 ╱ 政績 358-1145 ╱ 九谿衛名宦 358-1145 ╱ 生祠 358-1145 ╱ 選舉十八 358-1145 ╱ 進士 358-1145 ╱ 舉人 358-1145 ╱ 副車 358-1145 ╱ 武科 358-1145 ╱ 選㧞 358-1145 ╱ 恩歲貢 358-1145 ╱ 附九谿衛貢 358-1145 ╱ 歷代薦辟 358-1145 ╱ 廪增附捐職 358-1145 ╱ 例貢監捐職 358-1145 ╱ 誥贈 358-1145 ╱ 世襲 358-1145 ╱ 蔭襲 358-1145 ╱ 卷之八 358-1145 ╱ 人物十九 358-1145 ╱ 名臣 358-1145 ╱ 宦業 358-1145 ╱ 忠義 358-1145 ╱ 孝友 358-1145 ╱ 文苑 358-1145 ╱ 武功 358-1145 ╱ 隱逸 358-1145 ╱ 善士 358-1145 ╱ 耆壽 358-1145 ╱ 列女二十 358-1145 ╱ 節孝 358-1145 ╱ 貞女 358-1145 ╱ 賢媛 358-1145 ╱ 壽婦 358-1145 ╱ 卷之九 358-1145 ╱ 風俗二十一 358-1145 ╱ 冠 358-1145 ╱ 婚 358-1145 ╱ 喪 358-1145 ╱ 祭 358-1145 ╱ 歲時 358-1145 ╱ 雜占 358-1145 ╱ 物産二十二 358-1145 ╱ 蔬 358-1145 ╱ 水 358-1145 ╱ 竹 358-1145 ╱ 藥 358-1145 ╱ 花 358-1145 ╱ 草 358-1145 ╱ 獸 358-1145 ╱ 鳥 358-1145 ╱ 魚 358-1145 ╱ 昆蟲 358-1145 ╱ 流寓二十三 358-1145 ╱ 古蹟二十三 358-1145 ╱ 古樹 358-1145 ╱ 卷之十 358-1145 ╱ 仙蹟二十五 358-1145 ╱ 景物二十六 358-1145 ╱ 寺觀二十七 358-1145 ╱ 陵墓二十八 358-1145 ╱ 祥異二十九 358-1145 ╱ 續修慈利縣志 558-657 ╱ ","   詣東山長在西對拜雙禮官命生童拜山長四禮山    長命生童拜官四禮坐茶官按名賞給紙筆告退    朔望行香禮    每月朔望正印官率屬具禮服分詣 文廟 關帝廟 文昌廟曁   火神廟   龍王廟   劉猛將軍廟 ","14卷 ╱ (清) 稽有慶修 (清) 魏湘纂 ╱ 清同治八年刊本"
17492,湖南,株洲,"(同治) 醴陵縣志",同治,1861,1875,286,"卷五 277-291 ╱ 典禮志 277-291 ╱ 祀典 277-291 ╱ ","  附廟內歲修祀田 契買丁家坊   田六石 買下坊境田壹石四斗   天后宫 係福建會館在治西湯家巷每歲春祭三 月二十三日秋祭九月初九日屆期致祭   劉猛將軍廟 舊無專廟今以城隍廟中進之東官廳爲之初湖 南無蝗害雖祀始雍正二年而郡屬鮮專祠道光   乙未秋七月大湖以北飛蝗蔓延由岳郡至長沙明年丙申   撫軍裕泰始建廟於長沙之城南越咸豐丁巳蝗復至遂及   醴陵農民呼籲幸旋撲滅不成災於是立木主以祀之春秋   報賽歲以爲常   按劉猛將軍之神考諸載籍有謂爲宋紹興閒名將劉錡者   以景定四年會勑封天曹猛將又有謂神爲劉錡之弟名鋭   者王貽上居易錄則謂南宋劉宰爲蝗神宰金壇人有專祠   往祀之則蝗不爲災俗呼爲莽將諸說所舉皆劉姓惟猛與   莽不同迄恭讀  大淸會典載爲元指揮使劉承忠稱猛   將軍禱蝗有應雍正二年奉  勑祀之垂諸 令甲自當   以會典   爲定 ","14卷 ╱ (清) 徐淦修 (清) 江普光纂 ╱ 清同治九年刊本"
17493,湖北,荊門,"(光緒) 荊州府志",光緒,1875,1908,1037,"卷二十七 1022-1112 ╱ 祠祀志一 1022-1112 ╱ 典祀 1033-1112 ╱ "," 其捷效也公以神之德無不在而思所以為憑依之地神之道  無不全而思所以為帡幪之本江漢沮漳楚之望也祝融則南  方之正次鏡理相宜合形輔勢亨由於困為一方請命於百靈  舊易以新俾不日落成夫千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則一柱高  承九霄之露而十笏遙開五瑞之圖天降時雨山川出雲豈僅  顧侯之善徵潞公之貴兆為相待而有驗哉夫效職受饗默佑  乎 盛世者神明之事也鳩工庀材仰達乎穹窿者走望之忱  也太守李公郡丞張公分猷宣化咸有成績時具言觀察之致  力於民者盡爰致力於神  者如此其詳也是為記 劉猛將軍廟在縣治西土主廟旁祀宋將軍劉承忠將軍弱冠從   戎曾揮剱驅蝗有功於民雍正年間加 封保康荆郡向無專   祠道光十五年蝗蝻為災次年蝻孽復萌知縣黄肇愈建 名宦祠 鄉賢祠 忠義孝弟祠 並見 學校 ","80卷 ╱ (清) 倪文蔚修 (清) 顧嘉蘅纂 ╱ 清光緒六年刊本"
17493,湖北,荊門,"(光緒) 荊州府志",光緒,1875,1908,1052,"卷二十七 1022-1112 ╱ 祠祀志一 1022-1112 ╱ 典祀 1033-1112 ╱ 民祀 1038-1112 ╱ ","劉猛將軍廟在縣治南 旗纛神 軍牙六纛霜降 日武員致祭 城隍廟在縣治東順治間知縣楚煌修康熙間知縣趙希階重建 火德祠舊在東門外康熙間知縣楊春星重建 文昌祠在縣治東 龍神祠在縣城東南 忠孝祠在縣治南 節義祠在縣治西 名宦祠 鄕賢祠 並見學校以上 參施志縣志    按公安壇廟今移新城志稱縣治皆舊縣也 ","80卷 ╱ (清) 倪文蔚修 (清) 顧嘉蘅纂 ╱ 清光緒六年刊本"
17493,湖北,荊門,"(光緒) 荊州府志",光緒,1875,1908,1066,"卷二十七 1022-1112 ╱ 祠祀志一 1022-1112 ╱ 典祀 1033-1112 ╱ 民祀 1038-1112 ╱ ","劉猛將軍廟在縣治前道光乙未建 以上 縣志 忠義孝悌祠在學宮右雍正二年建 節孝祠在大南門外雍正二年建 名宦祠 鄉賢祠 並見學 校施志    民祀 東岳廟一在縣西楚望山一在楊林市 南嶽廟在龍蓋山 馬伏波廟在楊林口 漢昭烈廟在縣西南繡林山下   明許宗魯石首昭烈廟詩 永安宫裏龍髯斷石首山頭寢廟孤 三峽風煙沈王氣千年營壘識雄圖 ","80卷 ╱ (清) 倪文蔚修 (清) 顧嘉蘅纂 ╱ 清光緒六年刊本"
17493,湖北,荊門,"(光緒) 荊州府志",光緒,1875,1908,1092,"卷二十七 1022-1112 ╱ 祠祀志一 1022-1112 ╱ 典祀 1033-1112 ╱ 民祀 1038-1112 ╱ "," 生向蹙故余方以成民是務則致力於神者為後圖矣既幸年  歲屢豐灾祲不作民稍稍遂其生矣始偕一二同官議興厥工  適荆府魏大人勘隄至邑忻然捐俸獎助而士民復爭趨之遂  不越數月而訖工時在辛未之秋也廟成為殿為序為樓為門  凡五所為廟祀之具亦略備其于壯麗何有庶帝靈爽式憑已  也嗟乎松邑陵谷之變不知凡幾毋論關廟蕩為邱墟即孔廟  亦鞠為茂草為前令始更新之而余適承其後已幸有成功今  茲廟雖創始於余踵事增華固有望於來者爰書建廟之意刻  於石且使民曉然知關廟與孔廟同重非浮屠  老氏之宫等也觀感興起不有厚望於松人哉 文昌廟在縣治東初邑中未建專廟春秋二仲祀文昌於奎文閣   同治五年知縣鍾溶創建 文昌閣一在岳龍山咸豐八年建一在朱家舖同治四年建 城隍廟在縣治西明成化間建乾隆己丑知縣姜起濚重修嘉慶   戊寅知縣王有壬重修道光丙午知縣陸錫璞重修 劉猛將軍廟在城隍廟東偏 ","80卷 ╱ (清) 倪文蔚修 (清) 顧嘉蘅纂 ╱ 清光緒六年刊本"
17494,湖北,襄樊,"(光緒) 襄陽府志",光緒,1875,1908,562,"襄陽府志目錄 15-694 ╱ 建置志二 515-563 ╱ 卷弟七 515-563 ╱ 祠祀 515-563 ╱ ","   城隍祠在州署西    劉猛將軍廟在眞官殿    比干祠在州西五里宋時其後裔有居均者知州楊因立    祠祀焉    威烈廟在州北一里祀唐均州刺史姚簡簡在均有惠政    後隱武當卒勅封威烈王立廟祀之明知州范大儒重建    昭忠祠在北門内光緒元年署知州王培厚創修    襄陽府志卷弟七 ","26卷 ╱ (清) 恩聨修 (清) 王萬芳纂 ╱ 清光緒十一年刊本"
17507,湖南,常德,"(光緒) 桃源縣志",光緒,1875,1908,737,"卷之五 690-809 ╱ 祀典志 690-809 ╱ 壇祭考 690-809 ╱ 社稷壇 690-809 ╱ 雲雨風雷山川城隍壇 690-809 ╱ 先農壇 690-809 ╱ 常 690-809 ╱ 雩壇 690-809 ╱ 厲壇 690-809 ╱ 禜祭城門祈晴禮 690-809 ╱ 各祝文附 690-809 ╱ 廟祭考 690-809 ╱ 關帝廟 690-809 ╱ 文昌廟 690-809 ╱ 附倉聖祠 690-809 ╱ 奎星樓 690-809 ╱ 各祀 690-809 ╱ 典廟 690-809 ╱ 附迎春儀注 690-809 ╱ 附救護日月食儀注 690-809 ╱ 鄉飲考 690-809 ╱ 儀注 736-809 ╱ 樂譜 690-809 ╱ 御製樂章 690-809 ╱ 附鄉射儀 690-809 ╱ ","  嶠禦大災捍大患翊 熙朝而妙用無方春獻祠秋獻嘗執豆   籩而鑒觀有赫新廟弈弈來格祈祈尙 饗 劉猛將軍奉祀保康宫每歲春秋擇吉祭祀行二跪六叩禮 劉   猛將軍者治蝗神也元季劉承忠官指揮能捕蝗元亡自□於   河百姓立廟祀之號劉猛將軍雍正二年  敕各省建立劉猛將軍廟道光十五年湖南旱蝗一時府州縣立廟   幾徧咸豐七年  敕封保康劉猛將軍同治四年加  封保康普佑劉猛將軍 馬王廟 在縣署西圍牆外馬號內立廟致祭   按周官校人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隋時以   四仲月致祭唐宋因之明洪武元年令天下衞所立旗纛廟二 ","17卷 ╱ (清) 余良棟修 (清) 劉鳳苞纂 ╱ 清光緒十八年刊本"
17531,江蘇,淮安,"(光緒) 淮安府志",光緒,1875,1908,121,"卷三 110-150 ╱ 城池 110-150 ╱ 公署 119-150 ╱ 壇廟 121-150 ╱ 鄉 110-150 ╱ ","龍亭 西門對岸一在 故沙河閘上  皇華廳 西門外舊為淮陰驛官廳 康熙中改建增置石岸   壇廟 社稷壇 南門 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南門 外 先農壇 社稷壇東南 鄕寘有藉田 四畝 餘 厲壇 北門 外 淮安衛厲壇 東門外與大 河衛同處 鄉厲壇 在各 鄕 府 城隍廟 漕院 東 縣城隍廟 淮北 東里 淮安衛城隍廟 東門 内 大河衛 城隍廟 新城 内 都土地祠 漕院 西 八蜡神廟 東門 外 劉猛將軍廟 八蜡 廟内 淮瀆廟 新城北門外 一在羅家橋 禹王廟 高良 澗 關帝廟 北角樓隄 下又四門 四營各 一廟 大王廟 城 外 龍王廟 一在東門外一在新 城北一在龍興寺前 馬神廟 城 西 南  旗纛廟 在各 營 都天廟 一在河下 一在河北 天后宫 城西南隅一在 察院西一在新 城  風伯祠 天后 祠内 東嶽廟 城東一在 新城内 文昌宫 漕院東一 在新城内 孚佑 ","40卷 ╱ (清) 孫雲錦修 (清) 吳昆田纂 ╱ 清光緒十年刊本"
17531,江蘇,淮安,"(光緒) 淮安府志",光緒,1875,1908,154,"卷四 150-211 ╱ 城池 150-211 ╱ ","縣署在城東北隅 典史署在縣署儀門內 教諭署在 學宮内 沙溝司巡檢署在沙溝 上岡司巡檢署在上 岡鎭 本清溝司後 改駐上岡 遊擊署在城北 守備署在縣署西 演武㕔在北門教 場   壇廟 社稷壇 西門 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東門 外 先農壇 西門外置有 藉田四畝九 分  厲壇 北門 外 城隍廟 東門 內 八蜡廟 附先 農壇 劉猛將軍廟 本在 北門 外移建 東門外 火神廟 城東 北 海神廟 東門 外 東嶽廟 西門外今 名泰山廟 天妃 廟 北門 外 龍王廟 東門 外 金龍大王廟 西門 外 關帝廟 舊在城南 後移成北 ","40卷 ╱ (清) 孫雲錦修 (清) 吳昆田纂 ╱ 清光緒十年刊本"
17531,江蘇,淮安,"(光緒) 淮安府志",光緒,1875,1908,1031,"卷十七 995-1038 ╱ 民賦 995-1038 ╱ ","兩四錢八分六釐實該銀二十七兩三分四釐皂隸二名 工食銀十二兩内除缺銀一兩七錢八釐實該銀十兩 二錢九分二釐弓兵三名工食銀十八兩内除缺銀 二兩五錢六分二釐實該銀十五兩四錢三分八釐 龍王兼永清閘閘官員下 奉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内除 缺銀四兩四錢八分六釐實 該銀二十七兩三分四釐皂隸二名工食銀十二兩内 除荒缺銀一兩七錢八釐實該銀十兩二錢九分二釐 祭祀項下 府學文廟祭祀銀二十四兩五分一釐香燭銀 一兩二錢八分七釐閏月銀三分縣學文廟祭 祀銀四十八兩一錢二釐香燭銀二兩五錢七分四釐閏 月銀六分文昌宮祭祀銀二兩一錢八兮九釐社稷壇銀 二兩一錢八分九釐山川壇銀二兩一錢九分忠義祠銀 二兩一錢九分節孝祠銀二兩一錢九分魁星亭銀二兩 一錢八分九釐河神祠銀二兩一錢八分九釐火神廟銀 一兩九分五釐常零祠銀一兩九分四釐劉猛將軍廟銀 二兩一錢八分九釐邑厲 壇銀三兩二錢八分四釐  雜支項下 武舉場應銀六 錢四分八釐淮揚 道座船水手二名工食銀十四兩四錢内除缺銀二兩 四分九釐實該銀十二兩三錢五分一釐本府座船水手 ","40卷 ╱ (清) 孫雲錦修 (清) 吳昆田纂 ╱ 清光緒十年刊本"
17539,河北,保定,"(民國) 清苑縣志",民國,1911,1949,98,,"馬神廟 城隍廟西  土地祠 一城隍廟東一縣治西  風神廟 城隍廟西  雷神廟 東門外  劉猛將軍廟 縣治東  龍王廟 一南門外一城西南十里宋元祐六年修  龍母宫 北門外前有八角井清道光間直督納重修      小聖廟 南門外  三皇廟 縣治西明萬歷五年建  眞武廟 北門甕城  三元宫 東門甕城  ","6卷 ╱ (民國) 金良驥修 (民國) 姚壽昌纂 ╱ 民國二址三年鉛印本"
17545,江蘇,徐州,"(咸豐) 邳州志",咸豐,1850,1861,131,,"俸銀十三兩七錢零通前存留之數應得銀一千四百 七兩二錢三分九釐除前各款俸工支銷外餘銀九十 一兩九錢七分八釐另於雜支項下銷算 大凡驛站俸工共為銀四千二百九十四兩四錢七分 是為存留之數通前起解之數共銀三萬一千七百七 十兩一錢五分二釐符前地丁徵收之數 少一 釐 其雜支項下九十一兩九錢七分八釐開銷如左   文廟二祭銀四十八兩一錢二釐   劉猛將軍廟二祭銀二兩一錢八分八釐   山川壇二祭 ","20卷 ╱ (清) 董用威修 (清) 魯一同纂 ╱ 清咸豐元年刻本清光緒二十一年重刻本"
17548,江蘇,蘇州,"(乾隆) 吳江縣志",乾隆,1735,1796,194,"卷之七 185-215 ╱ 營建二 185-215 ╱ 壇廟祠 185-215 ╱ ","劉猛將軍廟祀宋將軍劉銳在東門內仙里橋南建置無考有司歲以冬至後第 三戌日及正月十三日致祭自雍正十二年始 劉猛將軍之名銳見 姑蘇志詳集文篇   按震澤劉猛將軍之祀亦在此又按關劉二神並   本朝所崇奉故列名宦祠前 名宦祠祀唐王仲舒宋李問向子韶石公轍元寗玉張顯祖明夏原吉周忱况鍾 孫鼎朱勝陳選李遷梧劉時俊蔣弘憲 國朝劉定國霍勲傅臘塔張泰交于成 龍馬鳴珮郎廷極邵嗣堯余正健張元臣許汝霖張榕端陳鵬年郭琇徐士林祠 舊在學儀門外今遷大成門左建置詳學校篇有司歲以祀文廟日致祭舊額每 祭編銀三兩三分三釐祝文日於皇列神江海之傑耀迹清時宣徽笠澤維惠維 威而明而哲倮者迪安蹙者導悅餒者遺粒棼者歸節遺愛耿耿芳功 <img n=""7""/>2循良 之風百世不滅我酒維馨我牲維潔神之聽之昭假㫼㫼 按此祝文 亦喻時撰   葉燮曰按祀典所載上自先師廟下至土地祠皆編入會計所謂國之大事惟 ","58卷 ╱ (清) 陳 ╱ 清乾隆修民國年間石印本"
17551,江蘇,無錫,"(民國) 江陰縣續志",民國,1911,1949,412,"卷八 404-434 ╱ 秩祀 404-434 ╱ 廟 404-434 ╱ ","  三百元於東首隙地建正屋三間殿後地臺一座左右   客房兩間費不足由邑人捐助竣工 劉猛將軍廟坐落基址見前志光緒三年經董向宸等集   資重建二十三年邑令劉有光詳準巡撫奎俊題奏奉   旨給福庇群黎額其分廟附後 以上各廟遵前志例官 為致祭者序列於前非  官祭而廟食  民間者列後   一在雙牌六保秦涇橋東堍光緒十二年里人仲甫泉    花霽園等捐資重建   一在天慶門外本前明吉祥菴故址宣統元年蔣惠岡    顧保仁等集資重建 ","28卷 ╱ (民國) 陳思修 (民國) 繆荃孫纂 ╱ 民國九年刊本"
17552,江蘇,蘇州,"(民國) 吳縣志",民國,1911,1949,1943,"卷三十三 1934-2017 ╱ 考 1934-2017 ╱ 輿地考 1934-2017 ╱ 壇廟祠宇 1936-2017 ╱ "," 來設火政修火令周亦有司烜氏其職綦重後世火政既不復修祀事亦鳥可忽也國家  懷柔百神凡先農八蜡靡不報享而火神秩在祀典吳郡為東南要津地大俗龐金閶門  内外居民百萬家室宇櫛比貨物充牣人浩攘而氣炎鬱歲常有火災為民患余自松江  調繁是邦涖事半載朝夕鞅掌思欲竭盡厥職以和上下迓天庥凡在墜典次第舉行郡  故有火神廟在清嘉坊舊制卑隘不稱近歲雖擴其址久未即功當祭無以妥神乃偕二  三僚屬相與勸率涓吉鳩工庀材更擇紳士鄭培基汪令燉張鳳翔張士麟俾董其事群  情踴躍衆力競赴閲四月告成正殿三楹高視舊倍之廣闢三之二其前增築觀臺兩旁  為樓各三楹又於左方建文昌閣以應文明之象修梁高棟材實甓堅丹雘既煥翼然改  觀矣余維禮凡有功德於民及能為民禦災捍患則祀之火主烹飪人一日不可無厥德  大矣祀之所以報本若懼其為患而思以徼福苟政教不修神詎歆哉自今以往治人事  神不懈益虔庶幾閭閻太和災癘不作明靈昭  格永佑此方余之願也謹記大略以示來兹 劉猛將軍廟在中街路仁風坊北 今名宋 仙洲巷 宋景定間建初名揚威侯祠加封吉祥王故亦名   吉祥庵清雍正二年始列入祀典乾隆八年知府覺羅雅爾哈善修 雅爾哈善 自為記 咸豐十年   圮光緒中里人重建一在盤門營内名猛將南廟明永樂間建嘉靖三十三年燬隆慶初   里人劉鳳倡衆重建一在閶門外江村橋西名吉祥王廟宋建元末明兵入吳燬僧如石   重建一在横塘名猛將行祠建置無考明萬曆二年修四十六年郡人徐如珂重建一在   洞庭東山之楊灣建置無考    按猛將今為鄉村祭賽之神其廟村落橋亭    到處有之不能悉載今擇其最著者錄之 ","80卷 ╱ (民國) 曹允源纂 (民國) 李根源纂 ╱ 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
17552,江蘇,蘇州,"(民國) 吳縣志",民國,1911,1949,2021,"卷三十四 2017-2074 ╱ 考 2017-2074 ╱ 輿地考 2017-2074 ╱ ","  秋二仲月及五月十三日致祭一在齊門外洋涇塘岸為蘇州府照磨督造貢磚時祀事   之所創建無考一在滸墅鎮南興賢橋為榷使祀事之所有香火田三十畝榷署所置明   景泰中建萬曆四十四年榷使張大猷修錢謙益為作碑銘清順治十年榷使馮達道重   修 自為 記 乾隆四十九年榷使四德重修 自為 記 道光七年榷使文祥重修咸豐十年燬同治   中里人重建    按神歷代崇奉至清而典禮尤隆凡城市鄉鐡廟祀殆徧兹    錄其著名者數處皆官為致祭之所其民間所祀概省不載 火神廟在吳縣境與吳縣合祭 已詳 吳縣 一在圓妙觀 詳寺 觀 一在滸墅鎮崇福橋南為榷使祀事   之所明萬曆二十八年榷使陳宁建 南京吏部尚 書□成記 清乾隆五十六年榷使徵瑞修 自為 記 道   光七年榷使文祥重修 太陽宫在舊子城基正覺寺右為蘇州府與附郭三縣統祀之所清同治十一年巡撫張之   萬重建 劉猛將軍廟在太陽宫東為蘇州府與附郭三縣統祀之所清雍正二年詔有司歲冬至後   第三戊日及正月十三日致祭舊在吳縣境 已詳 吳縣 同治十一年巡撫張之萬移建今所即 ","80卷 ╱ (民國) 曹允源纂 (民國) 李根源纂 ╱ 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
17552,江蘇,蘇州,"(民國) 吳縣志",民國,1911,1949,2022,"卷三十四 2017-2074 ╱ 考 2017-2074 ╱ 輿地考 2017-2074 ╱ ","  竹堂寺故址其在滸墅鎮準支關項致祭者有三處一在廟庵浜一在鳴鳳坊衖一在茶   亭弄 按相傳神名其說不一有以為宋南渡名將劉錡者如怡庵雜錄所云宋景定間封 劉錡為揚威侯天曹猛將而常慕馮班從其說其題揚威侯廟詩注云廟祀宋將劉  信叔 信叔為 錡之字 然考宋史錡傳封順昌公非揚威侯也又考理宗本紀景定年中殊無封劉  錡為揚威侯天曹猛將之事是以猛將為劉錡不足信一也有以為錡之弟名銳者如姑  蘇志所云猛將名銳乃錡之弟嘗為先鋒陷敵然考宋史劉錡傳有姪曰氾無弟銳之名  是以猛將為錡之弟銳不足信二也有以為宋别一劉銳者考宋史自有劉銳端平三年  知文州死元兵難詔立廟賜諡今之猛將疑即此神然文州今陝西文縣則又與吳地無  涉是以猛將為劉鋭不足信三也今考畿輔通志劉猛將軍名承忠廣東吳川縣人元末  官指揮江淮蝗旱督兵逐捕後因元亡自沈於河土人祀之又會典曰雍正二年奉旨祭  劉承忠於各省府州縣神能驅蝗世稱劉猛將軍據此則神為劉承忠非劉武穆兄弟及  劉文州  可知也 龍神廟在舊子城基為蘇州府祀事之所清雍正六年敕建賜號福吳富農龍神同治十一   年巡撫張之萬重建 風神廟在舊子城基太陽宫右為蘇州府祀事之所清同治十一年巡撫張之萬建 舊無廟 嘉慶十  七年布政司慶保移像五龍堂題曰風伯龕詳見道光府志按蘇州府城為巡撫榷使藩  司學使臬司糧道駐節之地凡隸屬蘇州府祀事者如吳縣境之社稷壇風雲雷雨境内  山川城隍神壇文廟火神廟吕祖廟及長洲縣境之先農壇文昌宫關帝廟劉猛將軍廟  龍神廟風神廟天后宫皆由巡撫主祭或委司道致祭每歲春秋二祀均由撫轅排定日  期故篇中所言府祀事  者由巡撫主裁居多 ","80卷 ╱ (民國) 曹允源纂 (民國) 李根源纂 ╱ 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
17555,江蘇,無錫,"(嘉慶) 重修宜興縣志",嘉慶,1796,1820,62,"卷一 20-152 ╱ 營建志 54-75 ╱ 城垣 54-75 ╱ 公署 55-75 ╱ 倉庫 55-75 ╱ 壇廟 56-75 ╱ 鋪舍 54-75 ╱ ","  簪纓弗替例得附書 劉猛將軍廟在西城外臨西氿乾隆元年邑人公建嘉慶 元年重修 張王廟在西門外乾隆三十七年重建六十年道士卜正 安募化重修 東嶽廟在西門外乾隆五十九年邑令阮升基募修 英濟王廟在西門外祀唐中丞張公巡乾隆四十七年建  按廟即舊聖王廟故基邑令趙錫  禮毀聖王廟後人即其地改建 東坡書院乾隆四十五年宜令袁知移建於西城外會眞 庵西原委具詳學校志中命兩邑士子以時課文其地 ","4卷 ╱ (清) 阮升基修 (清) 寧楷纂 ╱ 清嘉慶二年刻本"
17561,江蘇,常州,"(嘉慶) 溧陽縣志",嘉慶,1796,1820,368,"卷四 356-475 ╱ 輿地志 356-475 ╱ 壇廟 356-475 ╱ ","  著本草黄帝咨于岐伯而内經作著之玉版左次孫思   邈右次韋慈藏則世稱藥王者也側十名醫三皇時之   岐伯雷公洎泰扁□漢淳于意張仲景魏董陀晉王叔   和皇甫謐葛洪唐李景和為之配今陸君廟像首及三   皇伏羲虵身嶙首渠肩達脇奯日朱衡翁鬣龍脣龜齒   葉掩體手玉圖文八卦神農宏耳牛頸龍颜大脣手藥   草黃帝附函挺朶修髯花瘤袞冕服次孫思邈曾醫龍   子出千金方于龍藏者左蜡龍右踞虎次韋慈藏左特   一丸右蹲黑犬具像侍如式餘皆龕之兩麃繪圖惟肖   余嘉夫是舉也稽古典文為民興祀其宅心也慈其集   事也勞特為臚摢始末磨石殿垣令修謁士衆知所瞻   仰有異于空王梵刹苦空清寂之為而陸君鼎始及箘   邑鳩工諸姓氏亦   藉兹俾以不朽也 雍正四年修葺又有廟在西門外紫    霄宮側    馬神廟在西門外一里蓋明制鄕有群牧故立廟祀之    今以每年六月二十三日致祭    劉猛將軍廟在城隍廟後雍正間奉文於每年正月十 ","16卷 ╱ (清) 李景嶧修 (清) 史炳纂 ╱ 清嘉慶十八年修光緒二十二年重刻本"
17561,江蘇,常州,"(嘉慶) 溧陽縣志",嘉慶,1796,1820,1620,"卷十六 1527-1660 ╱ 雜類志 1527-1660 ╱ 瑞異 1527-1660 ╱ 紀聞 1533-1660 ╱ 疑辨 1580-1660 ╱ 補遺 1616-1660 ╱ ","   重九日橋下鉅族周姓耆壽秀茂治具祠内以落之要    余同年生吳繭雪費古心狄陶隣諸公追陪閣上雖風    急難久坐弗計也念曩昔之風烈覩今兹之偉觀余故    樂志其盛且使後之令斯邑者過而考馬    驅蝗神廟世稱劉猛將軍廟舊志未詳韓門綴學云近    代劉猛將軍之祀不知其所自來康熙二十五年湯文    正公由江甯巡撫擢大宗伯瀕行疏毀吳下五通五顯    劉猛將軍五方賢聖等淫祠勒石上方山且通行直省    矣至康熙五十八年直隸總督李維均為守道時復祀    之自云五十九年扶乩䖍請降靈至雍正二年以其事    上聞降靈之言曰元指揮吳川劉承忠其言荒誕無徵 ","16卷 ╱ (清) 李景嶧修 (清) 史炳纂 ╱ 清嘉慶十八年修光緒二十二年重刻本"
17565,江蘇,鎮江,"(光緒) 重修丹陽縣志",光緒,1875,1908,104,"卷之二 93-117 ╱ 山水 93-117 ╱ ","御書萬世永賴四大字勒碑於墩迄道光癸已甲申間   林文忠撫吳奏請修復舊閘陶文毅開府兩江同時   駐節愛其山川建平臺一座廣廈數層前題望雲臨   水之軒 文毅  後題集思廣益之齋 文忠  湖心亭改為太白   亭 李蘭卿 觀察題 舊有劉猛將軍廟忠義祠名宦生祠 陶林 諸君   佛殿僧房廊曲榭無不光澤桂花開時香聞數里   臺前荷花不種自生十里五里遷徙靡常放舡西駛   略道人墩望墩上金碧輝煌間以竹樹幾合金焦   為一景粤寇西來遂成灰燼惟 御碑巋然獨存 漑 田  濟運詳  下水利 ","36卷 ╱ (清) 劉誥修 (清) 徐錫麟纂 ╱ 清光緒十一年刻本"
17565,江蘇,鎮江,"(光緒) 重修丹陽縣志",光緒,1875,1908,426,"卷之十一 421-449 ╱ 祠祀 421-433 ╱ "," 正殿後殿捐市房十楹供祭隆慶三年知縣焉豸重  修正殿兩廊七賢祠康熙四十二年知縣張經重修  雍正五年知縣魏化麟重修咸豐十年燬光緒四  年邑宰帥遠煒邑紳徐錫麟夏錫鵬等募捐重建 火神廟 向在凝眞觀光緒三年邑人周 雲錦捐資重建於普寗寺後 劉猛將軍廟 在湖心亭季冬 上戊日祭今廢 關帝廟 在北門外明姜鋐湯道衡建 國朝雍正年奉  旨追封曾王父光昭公王父裕昌公聖父成  忠公春秋仲丁五月十三日聖誕有司用太牢祭乾  隆元年僧湛圓悟眞募修咸豐十年燬同治三年移  於城内沈  家橋北 三義閣 在轉河南岸祀漢昭烈帝及武帝張桓侯一名 城霞閣董其昌書明天啓二年建崇禎六年旁  建文峰  塔今圮 東嶽廟 一在縣東宋貢士談從龍捐地建明正統間燬 道士唐初請湯應泉等重建 國朝康熙四十 ","36卷 ╱ (清) 劉誥修 (清) 徐錫麟纂 ╱ 清光緒十一年刻本"
17566,江蘇,無錫,"(光緒) 江陰縣志",光緒,1875,1908,820,"卷七 804-888 ╱ 秩祀 804-888 ╱ 壇壝 804-888 ╱ 廟 812-888 ╱ "," 翼始稱崇報惟公之守睢陽以疲卒數萬嬰孤墉抗方  張之虜鯁其喉牙俾不得搏食東南牽制首尾賊遂潰  於梁宋之地大小數百戰雖力盡乃死而唐全得江淮  財用以濟中興江南諸郡亦偃然賴以安堵公之功眞  可謂死事定國者矣愚考頃歲辛未壬申間悍賊搆亂  於河北流劫山東諸郡縣我皇上命將董師出擊賊賊  奔潰鼠竄越徐邳守者弗能禦乃突過河據太和官軍  攻城戰弗利賊遂入河南境脅掠動數萬河南大窘天  子震怒調發各鎭兵馬誅斬始定其間戕戮人生膏血  草野殆以數十萬計慘不可言向使有公一人督軍截  下邳賊豈至是哉以此况彼引喻利害雖顓祠祗祀千  萬世可也稽諸祀典於義為大彼歲時札瘥邦人咸禱  罔不應兹豈細故哉公在唐贈揚州大都督國朝贈  如之外有東平忠靖之號蓋後人崇奉私祝之意云 火神廟在花園巷舊屬紫金菴後改今廟雍正十三年奉   文於六月二十三日致祭咸豐十年廟燬今重建 劉猛將軍廟在南外駐節亭右雍正三年知縣祁文瀚奉 ","30卷 ╱ (清) 盧思誠修 (清) 季念詒纂 ╱ 清光緒四年刻本"
17570,湖北,黃岡,"(光緒) 黃州府志",光緒,1875,1908,632,"卷之五 617-679 ╱ 建置志 617-679 ╱ 壇廟 630-679 ╱ 羣廟附 617-679 ╱ ","  德也於是合眾捐貲移建於赤壁之左爲屋三重最後位鎭   江王像繚以磚垣翼以迴廓門以司啟閉木石夫役用鏹六   百有奇經始於己酉春夏之交閲五月落成捐貲諸姓氏例   得誌諸石抑余聞有功德於民及禦大災捍大患則祀之非   是族也不在祀典江吞吐百川風波怪變神能鎭以安屬俾   舟之人不知風波之惡而涉險如夷其報功也固宜顧楚中   所傳江神有何三王丁山王以及晏公蕭公時人與鎭江並   祀其事均不可考豈辨方定位分疆而理歟柳傳聞異辭歟   夫幽明之故難言矣太上先成民其次辨之其次因   之爲附記於此以諗來者乾隆五十四年八月刻石    劉猛將軍廟一在清淮門内鄧將軍廟一在城西五十里鴕    鶡洲祀元指揮劉承忠以能驅蝗世稱劉猛將軍雍正八年    奉文建乾隆閒知縣邵豐鍭移建團風鎭咸豐閒兵燬 同治 四年   封號   普佑 光緖六年鎭民重修   東嶽廟在城南校場側同治二年光緒八年先後重修   南嶽廟在漢川門内高阜兵燬 ","40卷 ╱ (清) 英啓修 (清) 鄧琛纂 ╱ 清光緒十年刊本"
17585,江蘇,鎮江,"(乾隆) 句容縣志",乾隆,1735,1796,303,"卷第四 254-405 ╱ 古蹟志 254-405 ╱ 名勝 254-405 ╱ 塚墓 284-405 ╱ 祠廟 300-405 ╱ 寺觀 254-405 ╱ 宫院 254-405 ╱ 庵堂 254-405 ╱ ","  年邑令周仕重建今廢移置在縣治東偏士地廟右雍正四   年令拖廷瓚以寅賓館改建     按寅賓館於順治十六年令王玉汝重修改以敬作所     舊額為示我周行其庭聯曰徐榻日頻下澹臺風自高     二語極為藴藉今館雖廢錄此以待文學之吏復為興     起云 季子廟在縣東四十五里池屬延陵孔子題其墓曰嗚呼有吳   延陵季子之墓又異苑云句容延陵季子廟前有井嘗沸     按此碑在丹陽道中引至此恐誤 劉猛將軍廟正縣治西門外坐北朝南正每三間祀宋劉侯祈   禳蝗蝻甚靈神之威赫實鎭一方雍正四年令施廷瓚建 張王廟在縣南十里福祚鄉南鈐塘俗稱為祠山大帝帝佐禹 ","10卷 ╱ (清) 曹襲先纂修  ╱ 清乾隆修光緒重刊本"
17585,江蘇,鎮江,"(乾隆) 句容縣志",乾隆,1735,1796,543,"卷第六 468-546 ╱ 學校志 468-546 ╱ 學宫 468-546 ╱ 書院 524-546 ╱ 祀典 533-546 ╱ 祭器 468-546 ╱ 樂器 468-546 ╱ ","  行二跪六叩首禮乾隆三年新頒 龍王廟春秋二仲月辰日祭行二跪六叩首禮廟在縣治東隅   馬疲岡 火神廟每歲六月二十三日聖誕致祭行二跪六叩首禮廟在   縣治 常雩壇在先農壇内例於四月擇日祭行二跪六叩首禮 古八蜡神於臘月上戊日祭行二跪六叩首禮 劉猛將軍廟每歲長至後第三戊日并正月十三日誕辰各祭   一次行一跪三叩首禮廟在縣治西郊 邑厲壇於二月清明以代上元七月望之中元十月朔之下元   先牒城隍至日如制迎城隍出臨以祭無祀鬼神主祭官行   四拜禮 ","10卷 ╱ (清) 曹襲先纂修  ╱ 清乾隆修光緒重刊本"
17588,江蘇,鹽城,"(民國) 阜寧縣新志",民國,1911,1949,197,"卷二 50-206 ╱ 地理志 50-206 ╱ 經緯度 50-206 ╱ 氣侯 50-206 ╱ 地質 50-206 ╱ 岡阜 185-206 ╱ 水系 56-206 ╱ 沿革 115-206 ╱ 疆域 116-206 ╱ 附插花 116-206 ╱ 城垣 50-206 ╱ 圍砦 120-206 ╱ 村莊 128-206 ╱ 坊表 173-206 ╱ 井塘 176-206 ╱ 名蹟 179-206 ╱ 祠墓 191-206 ╱ ","晏公廟 在縣治射河南岸海牆頭祀宋平浪侯晏敦復明成化間邑人劉盛與姪 翰同建 參舊 志 今圮 顯佑廟 亦稱龍王廟在北沙祀宋弟子員鍾先 淮陰人生孝宗淳間徳祐元年 以捍災弭患封顯佑龍君元代行 海運建 廟於此 大王廟 祀南宋諸生謝緒 緒行四讀書金龍山下死於國 難後封河神稱曰金龍四大王 廟在縣治射河南岸明 崇禎護運副將黃昆圃建清順治十五年海防同知咸大猷移於文峰舊址嘉慶五 年運使曾燠重修又大套大通口孟工衛灘七巨港九套沈家灘北沙樊家橋童家 營蘇家嘴裴家橋楊家集東溝益林新河口均有之 劉猛將軍廟 在縣治蜡廟内 按劉猛將軍名字里居史傳無考諸家記載互有 異同據鹽邑志云將軍名承忠吳川人元末官指 揮弱冠臨戎盜皆奔竄適江淮飛蝗千里常揮劍逐飛蝗鼎革後自沉於 河有司奏請授猛將軍之號則各地多祠將軍於蜡廟内固有所本 劉公祠 在縣治西射陽橋左祀明海防同知劉復初後改為玉皇閣 舊 志 何公祠 在北沙鎭龍君殿側祀明山陽知縣何際可 舊 志 余公祠 祀明海防同知余猶龍今不詳其處 參舊 志 ","20卷 ╱ (民國) 焦忠祖修 (民國) 龐友蘭纂 ╱ 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17589,湖南,永州,"(光緒) 零陵縣志",光緒,1875,1908,236,"卷三 233-263 ╱ 祠祀 233-263 ╱ 壇廟 233-263 ╱ ","春秋祭後學官致祭用少牢一跪三叩首 三叩六叩 者皆補服 武廟高山寺右側 國朝迭加封號曰忠義神武靈佑仁 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關聖大帝同治四年升入中祀 設樂舞祭以二月八月及五月十二日如 文廟儀同日 祭後殿光昭王裕昌王成忠王如崇聖祠儀 文昌宫在文星街同治四年升入中祀頒發樂章春祭二 月三日秋祭部頒日期儀與武廟同後殿亦如之 龍王廟芙蓉舊館側二月八月辰曰祭用少牢無樂舞餘 同武廟 火神廟在東山下唐公廟左側祭期後龍王廟一日儀同 劉猛將軍廟在縣署西側二月八月及正月十三日祭用 少牢二跪六叩首 ","15卷 ╱ (清) 嵆有慶修 (清) 劉沛纂 ╱ 清光緒修民國補刊本"
17589,湖南,永州,"(光緒) 零陵縣志",光緒,1875,1908,247,"卷三 233-263 ╱ 祠祀 233-263 ╱ 壇廟 233-263 ╱ ","黑神廟在北門外司馬塘同治初 勅封彰威將軍 王公祠祀 國初總兵王君弼同治初 封普護將軍 李公祠祀 國初知縣李如淓在縣署右側 李公治縣明 決廉愼以憂 去民畱之不得乃建祠祀之道光甲午知府林倬奎改祠 為劉猛將軍廟咸豐丙寅邑人復祀公於 乾元宮内 蔣孝子祠祀 國朝孝子蔣應黌在唐公廟内 梅孝女祠有二一在府治萬石山一在縣署知府王宸有 記 宸於癸卯之秋來守永州 <img n=""15""/>署後有梅姑祠甚靈異凡 蒞兹土者必䖍肅瞻拜而後居焉宸撰吉入署瞻拜既 畢即檢府志而考之闕如也詢之土人多蠢蠢無知既聞 有老吏年且暮能道其由來召而叩之云府署之舊基梅 家莊也梅氏有女以孝聞長勿字事父母終年讓其地以 爲署當時有曹娥之稱守土者感之立祠於署居民之薰 其德而善良者咸以不能酬賽為觖望乃於署之後繚垣 而隔之且通其道於衢郡人香火不絶有求輒應遂俗傳 以為聖云吁以孝女之事親奉上即求之土大夫且不易 得殁而為神理固然也獨怪夫徵古者之没没也噫我知 之矣當桂五之奔西粤也備兵於此軍書旁午非舊事之 多煙即作者之未備耳無足怪也余守永二載感靈爽之 ","15卷 ╱ (清) 嵆有慶修 (清) 劉沛纂 ╱ 清光緒修民國補刊本"
17589,湖南,永州,"(光緒) 零陵縣志",光緒,1875,1908,684,"卷九 576-741 ╱ 人物 576-741 ╱ 忠義 576-741 ╱ 儒林 601-741 ╱ 文苑 625-741 ╱ 仕蹟 649-741 ╱ ","大鵾乾隆乙酉拔貢大鳴嵗貢大鵬大鴻皆讀書有名 周廷高字東郊號畏葊進賢鄉人乾隆辛酉拔貢考取左 □覺羅教習與修輯經史議敘判直隸開州起父艱補兩 □鹽運司經歷署西安府鹽捕同知年七十謝病歸卒年 八十一初雍正六年廷高以孝友端方之舉膺六品時母 蚤殁獨迎養其父勤職愛民能推其孝思仕開州有冒至 聖裔孔姓者行跡可疑搜其懷得數訟曰此敝民善刀筆 者也據供移曲阜知其詐重懲之河決陽武口廷高冒雨 行要害報大吏曰水當至某處其捍禦當於某處大吏如 其言堤既成旦日水至皆如所擬明年蝗旋捕旋生廷高 爲文禱劉猛將軍廟翌曰蝗盡死復大雨滌其腥穢其官 鹽場也有報旱不□□□建高奉臺檄履勘得其實某官 ","15卷 ╱ (清) 嵆有慶修 (清) 劉沛纂 ╱ 清光緒修民國補刊本"
17597,陝西,西安,"(光緒) 藍田縣志",光緒,1875,1908,415,,"  六畝劉全忠一分六釐以供香火有碑記 龍神廟在南關外門樓三間左石遊廊六間正殿三間道   光十六年知縣胡元煐因馮林寨新街鎮等處水患創   建自後灞河東徙又有龍王廟在灞河西岸明嘉靖中   因水患建今圯又縣東南九十里有大龍廟 劉猛將軍廟在縣南關外門樓三間左右遊廊六間正殿   三間道光十六年知縣胡元煐奉文創建又有廟在縣   東南七十里新店舖道光十六年四月十一日知縣胡   元煐奉檄堵商州飛蝗馳赴界牌設 神位竭誠禱告 ","4卷 ╱ (清) 袁廷俊撰  ╱ 清光緒元年刊本"
17597,陝西,西安,"(光緒) 藍田縣志",光緒,1875,1908,934,,"口漂失房屋牲畜無筭余捐廉撫卹兼捐給復地畝工本 錢文請免民屯更粮日勞勞于履勘清丈間而城工之議 又寢當是時歲比不登飢民攘?東街舖户王懷欣不戒 于盗居民恐余脩城之志益决弗詢弗謀倡捐一千二百 金脩北門城樓并磚牆一百七十丈費不足則稱貸益之 工未訖功又以歲歉救飢集捐銀萬五千金親歷四百八 十七村庄散給一萬五吉七百七十八户兼奉檄堵禦商 蝗創建 劉猛將軍廟竭四十五日之力沿鄉搜查並無 飛蝗竄入自春徂秋刻無暇晷而城工之議又寢至九月 ","4卷 ╱ (清) 袁廷俊撰  ╱ 清光緒元年刊本"
17598,湖南,永州,"(同治) 江華縣志",同治,1861,1875,167,"卷二 154-218 ╱ 建置 154-218 ╱ 城池 154-218 ╱ 公署 157-218 ╱ 壇廟 164-218 ╱ ","   年邑令李    海觀重修    龍王廟 舊附建 武廟三公祠後咸豐 閒燬於賊今附祀於祠之左廡        劉猛將軍廟 舊在南闕外咸豐閒燬於 賊其基現建申明亭    馬王廟 舊在縣治西同治四年遊 擊羅開榜移建縣治前    忠義祠 在學宫櫺星 門内左旁    節孝祠 在學宫櫺星門内右旁以上 二祠均道光五年附建    黄溪廟 在黄史署左祀護國眞人 嘉慶閒零陵商民合建    天后宫 在東關外半里許係 福建啇民客館    聖帝廟 在縣南一里祀盤古帝 舜又亭路村亦有是廟 ","12卷 ╱ (清) 劉華邦修 (清) 唐爲煌纂 ╱ 清同治九年刊本"
17598,湖南,永州,"(同治) 江華縣志",同治,1861,1875,582,"卷六 486-586 ╱ 典祀 486-586 ╱ 典禮 486-586 ╱ 秩祀 514-586 ╱ ","   保康普佑劉猛將軍廟 同治四年加封今號     城隍廟 春秋仲月上戊日合祭於風雲雷雨山川 壇内陳設儀注詳壇祭擇日專祭仍用祝    文         祝文維神德懋聰明功隆捍禦壯金湯於千載     崇墉表畿甸之規節風雨於四時和會佐歲功     之敘禍滛福善顯呈有赫之靈威阜物康民默     相無私之化育神庥庇應祀典宜昭敬揀日時     肅陳牲幣馨香唯德鑒格在兹    忠義孝弟祠 雍正六年奉文祀已故忠義孝弟建 祠設主堂廡門樓牌坊如制每歲春 ","12卷 ╱ (清) 劉華邦修 (清) 唐爲煌纂 ╱ 清同治九年刊本"
33619,天津,NULL,"(光緒) 重修天津府志",光緒,1875,1908,2655,"卷三十四 2624-2724 ╱ 考二十五 2624-2724 ╱ 經政八 2624-2724 ╱ 祀典 2624-2724 ╱ ","   八蜡神廟 在城內觀音堂西舊在西門外後移    建嘉慶八年知縣沈聯芳重修    劉猛將軍廟 一在八蜡神廟前同治十一年知    縣張濟康重修 一在雙莊窠知縣元照建    魁星閣 在東南角城上乾隆三年知縣趙士傑    建    天后廟 一在城東北衛河濱乾隆四十六年典    史石漋重修 一在興濟鎭南 一在林缺屯大    道西 俱同 上    名宦祠 在學宮 前 志 祀明興濟知縣王宏毅錢貫 ","54卷 ╱ (清) 沈家本修 (清) 徐宗亮纂 ╱ 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
33619,天津,NULL,"(光緒) 重修天津府志",光緒,1875,1908,2673,"卷三十四 2624-2724 ╱ 考二十五 2624-2724 ╱ 經政八 2624-2724 ╱ 祀典 2624-2724 ╱ ","   劉猛將軍廟 在八蜡廟内乾隆三年知州陸福    宜建光緒十三年知州駱孝先重修 州志 稿    四大王廟 一在南關河岸 前 志  一在西門河岸   同   上  一在鹽廠河岸 州 志    火神廟 一在西關河岸明閔可權建 前 志 席官商    重修 明李觀光重修火神廟記節錄郡舊有火神 祠建于河之滸廟貌僅丈許廟之外離圍垣   亦僅丈許垣之外無隙地相沿匪一旦暮矣君子   曰廟以妥神神將依也廟宇之太狹在瞻禮不便   堊甍之太淺則觀望不肅妥神之謂何而神將安   所依哉會雲中席子官商隱於滄每橋梁道路之   傾圮及祠宇觀刹之頽廢往往出囊橐而修葺之   無少恡蓋亦饒於資而好義者一日謁若祠而歎   曰火之為穹壤用至廣而其神最尊即令狄梁公   經略毀淫祠亦當在崇祀之列乃坐視其淺陋若 ","54卷 ╱ (清) 沈家本修 (清) 徐宗亮纂 ╱ 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
33619,天津,NULL,"(光緒) 重修天津府志",光緒,1875,1908,2693,"卷三十四 2624-2724 ╱ 考二十五 2624-2724 ╱ 經政八 2624-2724 ╱ 祀典 2624-2724 ╱ ","   元年知縣張思温移建    馬神廟 一在縣署東南明宏治十一年主簿武    世威增修   國朝順治十七年把總侯有功重修 一在縣署內    康熙九年朱鸞鷟建    八蜡神廟 在馬神廟東康熙十年縣人王持憲    重建    劉猛將軍廟 在八蜡神廟左雍正二年建    天后宮 在東門外小北街    火神廟 在大南門外關南舊在城内舊街北明 ","54卷 ╱ (清) 沈家本修 (清) 徐宗亮纂 ╱ 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
33619,天津,NULL,"(光緒) 重修天津府志",光緒,1875,1908,3955,"卷四十四 3916-4054 ╱ 傳六 3916-4054 ╱ 人物四 3916-4054 ╱ 國朝 3946-4054 ╱ ","   鄉勤學猶昔雜集詩歌甚夥惜皆不傳 縣 志    劉潤字膏亭庠生訓蒙甯河新河鎭忽聞母張染    疫劇遄行於海岸捷徑經中堂窪無人迹之曠野    夜入荆棘中凡八十餘里抵家母見驚喜汗出病    愈後父母殁俱廬墓三年姊妹與諸甥依以安業    設立義館助寒土膏火應試路費嘗變產捐修文    廟與文昌魁星二閣劉猛將軍廟嘉慶十四年減    河水決自備椿席率鄉人指畫堵築三日得合後    山東饑民北走獨設粥廠於唐官屯問三月邑令    孫某已陞廣西知州因虧空羈留為彌補八百餘 ","54卷 ╱ (清) 沈家本修 (清) 徐宗亮纂 ╱ 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
35002,山東,濟南,"(道光) 濟南府志",道光,1820,1850,1535,"卷十八 1492-1628 ╱ 祠祀 1492-1628 ╱ 寺觀附 1492-1628 ╱ ","  牲用少牢府縣官主之  劉猛將軍廟舊有二一在布政司東街今廢 今之金姑娘娘廟即 其址金姑亦驅蝗之神   一在鞭子巷雍正二年布政使布蘭泰奉  勅建以前藩司李成龍書院前堂改為之饒陽縣志謂是元末指揮諱   承忠吳川人弱冠從戎盜鼠竄嘗揮劍逐蝗蝗自投境外已而   殉國難沈於河明洪武時有司奏請立廟沂州府志以為宋劉   武穆公錡盛百二引怡菴雜錄載宋景定四年勅略云邇年以   來飛蝗犯境漸食嘉禾民不能祛吏不能捕賴爾神力埽蕩無   餘爾故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淮南江東浙西制置使劉錡今   特勅封為揚威侯天曹猛將之神以為稱武穆公者有據然各   郡廟貎並為弱冠之容則饒陽志為是故通禮從之按通禮致 ","72卷 ╱ (清) 王贈芳修 (清) 成瓘纂 ╱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35002,山東,濟南,"(道光) 濟南府志",道光,1820,1850,1560,"卷十八 1492-1628 ╱ 祠祀 1492-1628 ╱ 寺觀附 1492-1628 ╱ "," 倉神之禮羊一豕一果實十盤壺爵鑪鐙具主祭官朝服率陪祀官   行三跪六叩禮上香三獻爵燎楮帛如儀  神迹祠通志在縣南二十八里龍盤山上劉宋濟南太守蕭承之立   蓋仿古郊禖之義  劉猛將軍廟在城隍廟東雍正年奉文建道光十二年知縣吳璋修  名宦祠在文廟大成門東祀元縣尹尚才英李惟肅明縣丞賴原裕知   縣劉顯宗張慶李燦韓福趙瀛李臣之茅國縉張企程董復亨   李養志典史丁文禮知縣馮錢宏謨萬世顯 國朝知縣史   在篇毛邑  鄉賢祠在文廟大成門西舊名四文公祠祀唐梁國公房元齡宋處   士廉復元濱國公張養浩齊國公劉敏中齊國公張起巖明户 ","72卷 ╱ (清) 王贈芳修 (清) 成瓘纂 ╱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35002,山東,濟南,"(道光) 濟南府志",道光,1820,1850,1566,"卷十八 1492-1628 ╱ 祠祀 1492-1628 ╱ 寺觀附 1492-1628 ╱ "," 八蜡廟在北門外北極廟之左縣志上戊祭以羊一豕一□  劉猛將軍廟在黃山乾隆十三年知縣雷豫建有碑嘉慶閒知縣董   大醇李文耕相繼重修  名宦祠祀元縣尹陳野仙明知縣薛瑞李瑞張書翁愈祥  國朝布政使蘇宏祖按察使徐旭齡總督直隸山東河南李蔭祖朱   昌祚御史原任知縣劉慧  鄉賢祠祀漢博士伏勝宋集賢院學士參知政事范仲淹右諫議大   夫贈禮部尚書周起元國子監司業張臨明贈文林郎夏縣知   縣陽城縣主簿孫文澤固原州知州成已河南巡撫張一元封   大理寺卿張一亨贈奉政大夫寧武兵備道張奇策 國朝贈   文林郎贈雲南羅次縣知縣沂水縣訓導馬翀漢補靈璧縣知 ","72卷 ╱ (清) 王贈芳修 (清) 成瓘纂 ╱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35002,山東,濟南,"(道光) 濟南府志",道光,1820,1850,1578,"卷十八 1492-1628 ╱ 祠祀 1492-1628 ╱ 寺觀附 1492-1628 ╱ ","  河各邑以上二祠即通禮遣官致祭  惠濟祠河神廟之禮牲牢品物儀注均與  龍神廟同  馬神廟舊在三皇廟西久迷其處今為馬王樓在新治東偏以春秋   仲月上戊六月二十三日祀  八蜡廟在范公祠西康熙三十八年知縣董衍祚建乾隆五十四年   劉汝薰朱夢庚呂斯慎等修以春秋仲月上戊祀  劉猛將軍廟  名宦祠祀金縣令張萬公元縣尹王懋德劉仁智孟居敬杜翺明知   縣邱文聰薛方趙沄山東布政使贈太常卿張秉文 國朝贈   光祿大夫明巡察御史宋學朱巡撫都御史楊廷耀總督朱昌 ","72卷 ╱ (清) 王贈芳修 (清) 成瓘纂 ╱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35002,山東,濟南,"(道光) 濟南府志",道光,1820,1850,1583,"卷十八 1492-1628 ╱ 祠祀 1492-1628 ╱ 寺觀附 1492-1628 ╱ "," 城隍廟在縣治東明洪武二年建成化嘉靖閒知縣張恕馬負圖曁   邑人李泰何敏道伊銘畢夔耿溫等修  東嶽廟在城東三十里索鎭天順中邑人李通重修  龍王廟一在索鎭一在大寨  馬神廟在索鎭  八蜡廟在城西南半里康熙六年邑人畢自修等重修  劉猛將軍廟在南關東乾隆二十年知縣張若本建  齊桓景一公祠通志在縣治東戲馬臺  轅固祠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轅固村授經臺前嘉慶十年建  華佗祠在索鎭邑人于允昱建  三賢祠在縣東北五十里錦秋湖上祀周魯仲連漢諸葛孔明果蘇 ","72卷 ╱ (清) 王贈芳修 (清) 成瓘纂 ╱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35002,山東,濟南,"(道光) 濟南府志",道光,1820,1850,1588,"卷十八 1492-1628 ╱ 祠祀 1492-1628 ╱ 寺觀附 1492-1628 ╱ "," 劉猛將軍廟縣志不言其地  晏公廟通志在城東門外  名宦祠祀明孟僎許謙夏唐  鄉賢祠祀明尹綸房守士王澤霈王宮臻郝絅郝焜欒惲孫夢桂張   廷謨姜一鵠 國朝趙允振趙瑞晉潘明祚徐紹先孫之恒玉   隆熙劉之棟張冠  忠孝祠祀朱銳趙維魚侯承恩馬朝才張天質張涓秦著王從禮翟   艾李從敏  節孝祠姓氏詳列女志  周經歷祠在北關祀明鹽運司經歷署齊河事周淳  厲壇在城西北一里地七分七釐 ","72卷 ╱ (清) 王贈芳修 (清) 成瓘纂 ╱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35002,山東,濟南,"(道光) 濟南府志",道光,1820,1850,1590,"卷十八 1492-1628 ╱ 祠祀 1492-1628 ╱ 寺觀附 1492-1628 ╱ ","  鎮康熙二十三年重修知縣余為霖記  龍王廟在東嶽廟旁康熙二十四年知縣余為霖祈雨屢應修  大王廟即河神廟在東嶽廟西  馬神廟在迎旭門外東嶽廟東祈雨屢應  八蜡廟在神祗壇內  劉猛將軍廟在南門外  名宦祠祀明知縣鄭敏姚顯杜漸楊玉潤主簿岳倫  鄉賢祠祀元王文華明耿通喬瑾孫珉馬龍江騰蛟張夢鯨 國朝   張夢蛟張惟養張翼飛  忠義孝弟祠姓氏未詳  節孝祠姓氏詳列女傳 ","72卷 ╱ (清) 王贈芳修 (清) 成瓘纂 ╱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35002,山東,濟南,"(道光) 濟南府志",道光,1820,1850,1592,"卷十八 1492-1628 ╱ 祠祀 1492-1628 ╱ 寺觀附 1492-1628 ╱ "," 龍王廟在南關外  城隍廟在文廟西明宏治十四年鑄銅像邑人黄流有記  馬神廟舊在察院行館西後移縣署東  八蜡廟在西關外  劉猛將軍廟在西關外八蜡廟東  名宦祠祀元縣尹杜溥明知縣劉文莊教諭王省訓導李孟貞 國   朝知縣薛之彬贈大學士明故官宋學朱兵部尚書 闕 姓 隆祖贈   工部尚書明故官韓承宣總督朱昌祚李蔭祖巡撫郎永清李   鈵學道趙申喬施閏章徐烱布政使陳極新衛既齊侯居廣蘇   宏祖王用霖分守濟東道宋廣業按察使任墪吳毓珍督糧道   朱廷貞 ","72卷 ╱ (清) 王贈芳修 (清) 成瓘纂 ╱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35002,山東,濟南,"(道光) 濟南府志",道光,1820,1850,1595,"卷十八 1492-1628 ╱ 祠祀 1492-1628 ╱ 寺觀附 1492-1628 ╱ "," 龍神廟在縣治西南  馬神廟在縣署西北隅  八蜡廟在東門内  劉猛將軍廟在八蜡廟東  名宦祠祀元縣尹劉事義趙杞明知縣李泰梁驥濟南同知王重賢   知縣周卿茆士亨宋儒堯允和訓導王守道知縣蕭文璧  鄉賢祠祀金馬驤明劉綱鄭曇馬魁孫徳昌李守正于躍淵劉中立   楊堪劉士驥邵周達  忠義孝弟祠祀邢表韓有志韓永昌孫承慶張學詩張思恭管大韶   韓之良劉波傅成陳孟珂馮章于宣王玘韓昌榖王茂勛  節孝祠姓氏詳列女志 ","72卷 ╱ (清) 王贈芳修 (清) 成瓘纂 ╱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35002,山東,濟南,"(道光) 濟南府志",道光,1820,1850,1597,"卷十八 1492-1628 ╱ 祠祀 1492-1628 ╱ 寺觀附 1492-1628 ╱ "," 城隍廟在縣治東康熙二十五年知縣陳齊永重修有記  龍王廟在北門外  龍女廟通志在東門外禱雨輒應  馬神廟在西街  八蜡廟在西郭外  劉猛將軍廟在縣西 關帝廟內  名宦祠祀元縣尹田壽李載明知縣劉文教諭張頎  國朝知縣鄭雍  鄉賢祠祀明常州府知府高復河間府知府許侃眞定府知府馬錫   貴州參政趙簡吏科都給事中邢如黙永平府通判馬廷荆  忠義孝弟祠姓氏未詳 ","72卷 ╱ (清) 王贈芳修 (清) 成瓘纂 ╱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35002,山東,濟南,"(道光) 濟南府志",道光,1820,1850,1600,"卷十八 1492-1628 ╱ 祠祀 1492-1628 ╱ 寺觀附 1492-1628 ╱ "," 劉猛將軍廟在南門内街東  名宦祠在崇聖祠後祀杜世昌趙文昌俞謙牛友月  鄉賢祠與名宦同祠祀張綱李綱李良張旂張其忠張其孝李思恭   李治已魯欽朱純曹鈇于茂先董國瓚石廷柱  忠義孝弟祠在學宮前所祀未詳  節孝祠在學宮前雲路左姓氏詳列女志  豐施侯廟祀殖綽郭最今廢  耿弇廟在縣東二十里知縣張嘉會移置東郭外今廢  嚴公祠在縣西五十里祀元魯國公嚴實  俞莊襄公祠在社學西今廢改建常平倉  鄭公祠祀明總兵邑人鄭起鼇在北鄉中保張宏誼為碑 ","72卷 ╱ (清) 王贈芳修 (清) 成瓘纂 ╱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35002,山東,濟南,"(道光) 濟南府志",道光,1820,1850,1602,"卷十八 1492-1628 ╱ 祠祀 1492-1628 ╱ 寺觀附 1492-1628 ╱ "," 眞武廟在北門內明嘉靖四年知縣周桐建  城隍廟在縣治西始建不詳康熙十一年冬大殿頺覆知縣史颺廷   修又買隙地繚之以垣  東嶽廟在學宮後明知縣甘元雋建又天齊廟二在鄉  龍王廟在西門外明嘉靖辛亥知縣孫昺建  馬神廟在府館東康熙十年知縣史颺廷重修  八蜡廟在將軍廟內  劉猛將軍廟在西門内  名宦祠祀明孫昺宋文明南拱極翟棟國朝王三元  鄉賢祠祀漢東方朔禰衡三國管輅晉劉實南北朝劉峻元張佑明   邢端石維屏藺剛中 國朝盧運昌康懋采康廉采谷資生王 ","72卷 ╱ (清) 王贈芳修 (清) 成瓘纂 ╱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35002,山東,濟南,"(道光) 濟南府志",道光,1820,1850,1605,"卷十八 1492-1628 ╱ 祠祀 1492-1628 ╱ 寺觀附 1492-1628 ╱ "," 天妃廟在南回營西即天后廟詳長山  河神廟在西關河上祀衛河神  昭惠廟即古二郎廟在小西門内  旗纛廟在南教場  馬神廟在州署東安德馬驛  倉神廟在州倉内一在北厰曰厫神  入蜡廟在南七里鋪  劉猛將軍廟在西關大西門外  名宦祠舊在學官 今儒學署 即其故址 萬歷四十三年知州馬明瑞移建董子   祠於西門外醇儒書院而以其舊之西建名宦祠祀漢平原太   守蕭望之平原文學匡衡太守伏湛趙熹午原相史弼陳紀晉 ","72卷 ╱ (清) 王贈芳修 (清) 成瓘纂 ╱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35002,山東,濟南,"(道光) 濟南府志",道光,1820,1850,1610,"卷十八 1492-1628 ╱ 祠祀 1492-1628 ╱ 寺觀附 1492-1628 ╱ ","  三里一在城北二十里一在城西北二十里  關帝廟一在南門外一在西門外  文昌祀于學宮  火神廟在縣治南新街  城隍廟在縣治西明嘉靖二十二年邑人許鸞等修右都御史邑人   葛守禮有記雍正十二年知縣楊師栻重修  龍王廟在南郭外西偏  馬神廟在縣署西北  八蜡廟在南關外  劉猛將軍廟在西門外  名宦祠祀黄庭堅張汝霖姚文臨年富張敷李恕王鏜朱冕申惠龔 ","72卷 ╱ (清) 王贈芳修 (清) 成瓘纂 ╱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35002,山東,濟南,"(道光) 濟南府志",道光,1820,1850,1613,"卷十八 1492-1628 ╱ 祠祀 1492-1628 ╱ 寺觀附 1492-1628 ╱ ","  朝康熙閒燬三十一年重建邑人朱泗濱撰碑  文昌閣在儒學左水門上康熙二十三年邑人董訥重修  火神廟在南門外迤東三里  城隍廟在縣治西明宏治十八年知縣朱良正德十年知縣陶成嘉   靖元年邑人荆泰康熙二十一年知縣李瑢二十五年邑人董   調乾隆元年知縣張祖臯並修皆有碑  龍王廟在縣南二十里青陵冢下有湫  馬神廟舊在太僕寺行署東後移建於演武場  八蜡廟在神祇壇東  劉猛將軍廟在北關汛臺之南乾隆中知縣黄懷祖建  名宦祠祀漢平原太守蕭望之伏湛趙熹平原相史弻唐平原太守 ","72卷 ╱ (清) 王贈芳修 (清) 成瓘纂 ╱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35002,山東,濟南,"(道光) 濟南府志",道光,1820,1850,6569,"卷六十六 6527-6679 ╱ 藝文二 6527-6679 ╱ 歴城 6527-6679 ╱ 國朝文章邱文 6527-6679 ╱ ","   劉猛將軍廟考           國朝  盛百二 劉猛將軍之列祀典自雍正二年始因直隸總督臣李維鈞之奏 也神諱傳聞不一明季俞㬎野廟九歌其一為劉猛將自序云司 蝗之神也蝗背有空神常貫之以繩不使妄為害初不詳為何代 人有云南宋劉文清公諱宰者即詩家所稱漫塘先生居易錄已 辨其非矣饒陽縣志謂是元末指揮諱承忠吳川人弱冠從戎盗 皆鼠竄嘗揮劍逐蝗蝗自投境外已而殉國難沉於河明洪武時 有司奏請立廟沂州府志以為宋劉武穆公諱錡姑蘇志則以為 諱鋭乃武穆公之弟而堅瓠集中所採怡菴雜錄載有宋景定四 年三月八日勅略云邇年以來飛蝗犯境漸食嘉禾民不能袪吏 不能捕賴爾神力掃蕩無餘爾故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淮南江 ","72卷 ╱ (清) 王贈芳修 (清) 成瓘纂 ╱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35003,山東,濟寧市,"(道光) 濟寧直隸州志",道光,1820,1850,179,"卷一 134-192 ╱ 大事志 156-192 ╱ "," 詔建忠孝節義祠及劉猛將軍廟 建獨山湖隔堤昭陽      堤石牐十二及三空橋二 三年大有年  詔以錢糧耗銀歸公定各官養廉  欽頒聖諭廣訓於學宮 四年以丁賦攤入地畝 欽差      勘議南旺獨山馬踏湖地增修堤堰牐壩支      河添斗門牐板 五年裁館夫減白夫里甲      馬及馬夫青夫 七年總河還駐濟甯 十      一月盗宋五宋六作亂尋伏誅 八年六月      大水奉  旨賑濟并給貧民葺屋銀户一兩五錢 改兖甯道分巡 ","10卷 ╱ (清) 徐宗幹修 (清) 許翰纂 ╱ 清咸豐九年刻本"
35003,山東,濟寧市,"(道光) 濟寧直隸州志",道光,1820,1850,948,"卷五 879-1118 ╱ 秩祀志 932-1077 ╱ 壇廟 932-1077 ╱ 祠祀 932-1077 ╱ 陵墓 932-1077 ╱ ","   劉濟川有重建魯橋牐水神廟記劉□吕    上先張希曾僧安柱修於嘉靖三十六年    劉猛將軍廟 在曾坑崕雍正二年奉文建十二年 令有司於冬至後三戊日正月十三    日致    祭     按劉猛將軍之列在祀典自雍正二年始從     直隸總督李維鈞之請也或云曾封中天王     然神之諱傳聞不一始蘇志以為宋武穆公     錡之弟鋭弱冠成神或云元指揮吳川劉公     承忠見饒陽縣志本泰州牧唐君扶鸞錄而     以為武穆者居多堅瓠集載恰菴雜錄宋理     宗景定四年三月八日敕略云邇年以來飛     蝗犯境賴爾神力埽蕩無餘爾故提舉江州     太平興國淮南江東浙西制置使劉錡今特     勅封為揚威侯天曹猛將之神似為可據然     今廟貌皆為弱冠之容未知何故見盛百二     抽堂筆談又按蘇州府志云劉猛將軍宋景     定間建廟簡志通志南宋劉宰字平國金壇     人紹興元年進士仕至浙東倉司幹官卒諡 ","10卷 ╱ (清) 徐宗幹修 (清) 許翰纂 ╱ 清咸豐九年刻本"
35003,山東,濟寧市,"(道光) 濟寧直隸州志",道光,1820,1850,1004,"卷五 879-1118 ╱ 秩祀志 932-1077 ╱ 壇廟 932-1077 ╱ 祠祀 932-1077 ╱ 陵墓 932-1077 ╱ ","   復祀壇水旱癘疫之灾雪霜風雨之不時於□    乎禜之邑民慕義何處不勉為之結社建醮誰    信修睦董德仁倡其事從之者百餘人焉士子    講求典禮淫祀必黜正神則敬而遠之以不違    俗者率鄉人以祭神如在之誠以不從俗者示    鄕人以天遠人邇之道醵錢辦物聊當歲時伏    臘之樂所剩餘貲施之廟以圖其久勒之碑以    明其義而敬神之道遠神之義兩得之矣嘉慶    癸酉三月記    有碑 增輯    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 萌山之下    八蜡廟 無考○按縣志云在獨坐山前 ○劉猛將軍廟在八蜡廟左    文昌祠 在學東順治三年邑人高斗光建○按明 嘉靖四十年知縣韓文黌重建教諭李相     記有     碑    火神廟 在西 門外 ","10卷 ╱ (清) 徐宗幹修 (清) 許翰纂 ╱ 清咸豐九年刻本"
35003,山東,濟寧市,"(道光) 濟寧直隸州志",道光,1820,1850,3262,"卷十 3249-3331 ╱ 雜稽志 3249-3331 ╱ 雜錄 3249-3331 ╱ 卷末 3249-3331 ╱ ","   正統八年十一月初五日也公主二長卽順德    大長公主歸駙馬石璟次永淸公主未歸卒祔    后葬玉泉山之陽英宗皇帝即位勅禮部曰昔    我皇考□御之日母后胡氏讓位於我母后孫    氏皇考已從所志就間别宫厥後母后胡氏遺    榮慕道益尙淸虛優游有年以至令終朕於時    幼冲不敢固違其志已尊諡静慈仙師而凡祭    葬之儀亦惟是稱皆所以成其志也朕今思之    母后之志雖成而為子之心終有未盡爾禮部    會羣臣仍議上皇后尊諡令所司修葺陵寢如    制蓋欲因其志之所安而致尊崇庶幾於禮於    情兩盡而無憾也於是禮部尙書姚 等議上    尊諡為恭讓誠順康穆静慈章    皇后 前志陵墓記胡榮墓下    諸祖金鄉柏風臺歌 探禹穴兮懷禹兮陟洛水兮 思洛兮上鳳臺兮憶鳳凰兮    偉哉先生之    風一何長兮    俞㬎劉猛將軍廟歌 蝗東飛東州處處淸苗稀蝗 西下西州禾盡餘赤野民皇 ","10卷 ╱ (清) 徐宗幹修 (清) 許翰纂 ╱ 清咸豐九年刻本"
35004,山東,菏澤,"(道光) 鉅野縣志",道光,1820,1850,277,"卷之二 230-286 ╱ 編年志 230-286 ╱ 自春秋至 230-286 ╱ 國朝 271-286 ╱ 災祥附 230-286 ╱ ","先師孔子五代 二年 詔建忠義孝弟節孝二祠並劉猛將軍廟 頒  聖諭廣訓至儒學是年升濟寕爲直州鉅野爲屬增學     額二名 三年追 封關聖三代公爵 詔以錢糧耗銀歸公定各官養廉春正月庚午日月合     璧 四年以丁賦攤入地畝春三月知縣蔡賜     嬴新建忠義孝弟祠是年十二月癸酉黄河澄     清上下一千三百里前後三日為從來未有之     瑞春二月 ","24卷 ╱ (清) 黄維翰纂修 (清) 袁傳裘續纂修 ╱ 清道光二十六年續修刻本"
35004,山東,菏澤,"(道光) 鉅野縣志",道光,1820,1850,545,"卷之八 512-651 ╱ 秩祀志 512-651 ╱ 例祭各廟 512-651 ╱ 例祭各祠 512-651 ╱ 例祭各壇 512-651 ╱ 境内祠廟寺觀附 512-651 ╱ 卷之九 512-651 ╱ ","   會典郡縣均設嵗時致祭祭以春秋二仲月遵照    部頒日期又以六月初一日慶祝致祭祭品用牲    醴蔬菜果品主祭官行二跪六叩首禮朔望行香 八蜡廟 東門外 劉猛將軍廟東     會典郡縣均設嵗時致祭 祭品用牲醴麫餅果品 主祭官行一跪三叩首   禮       按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一先嗇二司嗇三農神    四郵表畷五貓虎六防七水庸八昆蟲先嗇者神    農也司嗇者后稷也農者田畯也郵表畷者畷井    田間道也謂畫疆分理若郵亭之爲表於畷祀其 ","24卷 ╱ (清) 黄維翰纂修 (清) 袁傳裘續纂修 ╱ 清道光二十六年續修刻本"
35004,山東,菏澤,"(道光) 鉅野縣志",道光,1820,1850,547,"卷之八 512-651 ╱ 秩祀志 512-651 ╱ 例祭各廟 512-651 ╱ 例祭各祠 512-651 ╱ 例祭各壇 512-651 ╱ 境内祠廟寺觀附 512-651 ╱ 卷之九 512-651 ╱ ","  八蜡之神曰惟   神功贊化育祀肇陶唐聲靈赫濯俎豆馨香兹當仲   春   秋 牲醴敬將伏祈格佑自天降康尙 饗 劉猛將軍廟 城東八蜡廟西嵗以春秋仲月上 戊日致祭祭品祭儀俱同八蜡    按周禮族師春秋祭酺酺與步同爲人物災害之    神宋紹興中議舉酺祭蝗蟲爲災則祀之今之祀    劉亦祭酺之遺意也神爲南宋劉宰字平國金壇    人紹熙元年進士仕至浙東倉司幹官告歸隱居    三十年卒諡文淸以正爲神驅蝗保穡而後世    以猛將軍稱之人皆疑其誣近據浙水孝亷盛百 ","24卷 ╱ (清) 黄維翰纂修 (清) 袁傳裘續纂修 ╱ 清道光二十六年續修刻本"
35005,山東,聊城,"(光緒) 高唐州志",光緒,1875,1908,629,"卷之四 593-680 ╱ 祠廟考 593-680 ╱ ","  素饗之侯圖躍謹薰沐齋戒恭率僚屬土民䖍   謝已成之恩慈復冀將來之德澤務期五日風   十日雨無失其時三年耕九年蓄歲書大有來   歆來格用鑒微誠舊志藝文   會典郡縣均設歲時致祭按郊特牲云天子大   蜡八一先嗇二司嗇三神農四郵表畷五貓虎   六防七水庸八昆蟲祝辭曰土反其澤水歸其   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祭品用帛一白色爵   三羊一豕一鉶一簠一   簋一籩四豆四酒罇一   劉猛將軍廟在城西南里許舊名除蝗廟在平原    驛南劉瑞撰碑 國朝嘉慶二年重修知州陳    籍撰碑記 略云詩曰琴瑟擊鼓以迓田祖秉 炎火無害我田稚八蜡之祀由來久    矣高唐八蜡廟居南關外其西則有劉將軍    廟甲寅夏正入 覲北上攝篆李君幸有同 ","8卷 ╱ (清) 周家齊修 (清) 鞠建章纂 ╱ 清光緒三十三年刻本"
35010,山東,濟寧市,"(民國) 濟寧直隸州續志",民國,1911,1949,424,"卷七 408-461 ╱ 學校志 408-461 ╱ 廟學 408-461 ╱ 義學附 408-461 ╱ 書院 414-461 ╱ 學堂 421-461 ╱ ","城隍廟 在縣治東宜統三 年知縣李滎瑞悠 八蜡廟 在東郭外宣統三 年邑紳李鳴山修    嘉祥縣 馬神廟 在縣治東咸豐九年 知縣胡鳴秦重修 劉猛將軍廟 在獨坐山前 八蜡廟左 旗纛廟    魚臺縣 春秋閣 在郎横頭 内祀關帝 東嶽廟 在縣治 東北隅 泰山行宮                             ","24卷 ╱ (民國) 潘守廉修 (民國) 袁紹昂纂 ╱ 民國十六年鉛印本"
35015,山東,聊城,"(嘉慶) 東昌府志",嘉慶,1796,1820,729,"卷十 720-775 ╱ 食貨三 720-775 ╱ 倉儲 720-775 ╱ 卹政 720-775 ╱ 鹽課 720-775 ╱ 卷十一 720-775 ╱ 秩祀上 720-775 ╱ 壇廟 720-775 ╱ ","  年改為龍神廟 劉猛將軍廟 山東通志雍 正二年建 火神廟在府治東南 土地祠在府治内 都土地祠在東關大街竹竿巷西明永樂間勅封今名   屢若靈應 顓頊廟在府城西北二十里萬歷十七年聊城縣知縣   韓子廉重修 太公廟在龍灣明郡人李隆王彦忠曹元趙臣謝氏建 廣源王廟在府城南祀三閭大夫康熙己丑署東昌府 ","50卷 ╱ (清) 嵩山修 (清) 謝香開纂 ╱ 清嘉慶十三年刻本"
35015,山東,聊城,"(嘉慶) 東昌府志",嘉慶,1796,1820,744,"卷十 720-775 ╱ 食貨三 720-775 ╱ 倉儲 720-775 ╱ 卹政 720-775 ╱ 鹽課 720-775 ╱ 卷十一 720-775 ╱ 秩祀上 720-775 ╱ 壇廟 720-775 ╱ ","土地祠在縣署康熙四十九年知縣盧承瓉重修 火神廟在西門內 龍女祠山東通志在縣西古堤禱雨輒應 文昌閣在北城上 魁星祠在城上東南隅明知縣汪美建 劉猛將軍廟山東通志雍正二年建 太公廟在城北二十五里太公村 鄭元操祠山東通志元操名松金正隆末同知博州禦   盗有功縣人為立祠文廟中今廢併入名宦祠 ","50卷 ╱ (清) 嵩山修 (清) 謝香開纂 ╱ 清嘉慶十三年刻本"
35015,山東,聊城,"(嘉慶) 東昌府志",嘉慶,1796,1820,749,"卷十 720-775 ╱ 食貨三 720-775 ╱ 倉儲 720-775 ╱ 卹政 720-775 ╱ 鹽課 720-775 ╱ 卷十一 720-775 ╱ 秩祀上 720-775 ╱ 壇廟 720-775 ╱ ","馬神廟移建縣治內 劉猛將軍廟山東通志在東門 濟瀆廟一統志在茌平縣東故臨邑界 炳靈公廟元一統志在縣治廣平鎭  按碑記宋祥符中加岱岳帝號爵其子為炳靈  公廟不知建於何代其重修則大觀二年也 二孟廟在邑西南四十里祀孟子及孟嘗君丁懋儒有   記 魯仲連祠在東關街北一在三鄕貢士路遵正重修 馬周祠知縣屠緗移建學西 ","50卷 ╱ (清) 嵩山修 (清) 謝香開纂 ╱ 清嘉慶十三年刻本"
35015,山東,聊城,"(嘉慶) 東昌府志",嘉慶,1796,1820,762,"卷十 720-775 ╱ 食貨三 720-775 ╱ 倉儲 720-775 ╱ 卹政 720-775 ╱ 鹽課 720-775 ╱ 卷十一 720-775 ╱ 秩祀上 720-775 ╱ 壇廟 720-775 ╱ ","八□廟在崇明關外 劉猛將軍廟在城南 馬神廟在馬厰東 渰山廟在渰山鄉即莘縣之弇山 火星廟在紫微宮之西南 土地祠在縣治儀門東 冉子祠在王叚村墓側 重建冉子祠在縣治内明訓導徐節建  彭時先賢冉子仲弓祠記略仲弓墓在今冠縣西北  二十里王叚村自宋元以來墓側有祠以致時祀歲 ","50卷 ╱ (清) 嵩山修 (清) 謝香開纂 ╱ 清嘉慶十三年刻本"
35015,山東,聊城,"(嘉慶) 東昌府志",嘉慶,1796,1820,764,"卷十 720-775 ╱ 食貨三 720-775 ╱ 倉儲 720-775 ╱ 卹政 720-775 ╱ 鹽課 720-775 ╱ 卷十一 720-775 ╱ 秩祀上 720-775 ╱ 壇廟 720-775 ╱ ","  修 八蜡廟在北門外 劉猛將軍廟在八蜡廟西雍正十二年知縣謝士柱建 馬神廟在縣治東北 龍王廟在北門外西 孚應通利王廟山東通志在城西二里今為河所湮有   碑 火星廟在西門内街北 漳神廟在城西南四十里雍正四年封惠濟漳河之神 ","50卷 ╱ (清) 嵩山修 (清) 謝香開纂 ╱ 清嘉慶十三年刻本"
35015,山東,聊城,"(嘉慶) 東昌府志",嘉慶,1796,1820,768,"卷十 720-775 ╱ 食貨三 720-775 ╱ 倉儲 720-775 ╱ 卹政 720-775 ╱ 鹽課 720-775 ╱ 卷十一 720-775 ╱ 秩祀上 720-775 ╱ 壇廟 720-775 ╱ ","劉猛將軍廟在城西南里許雍正十一年建 除蝗廟在平原驛南劉瑞撰碑 龍王廟在州治西 馬神廟二一在州署西宣德六年建一在魚邱驛左 齊别廟在州境內按齊莊公被弑祝佗父祭於高唐高   唐有齊别廟故往祭之至復命不脫弁而死於崔氏 晉文公祠在州署西公出亡奔齊嘗舍於此後人立祠 東方朔祠在州東北十里碑尚存  閻復東方朔祠記略漢大中大夫東方公負出倫之  材自以不逢三代之隆卷舒隨俗從容大隱淵兮其 ","50卷 ╱ (清) 嵩山修 (清) 謝香開纂 ╱ 清嘉慶十三年刻本"
35017,山東,德州,"(道光) 武城縣志續編",道光,1820,1850,98,,"  劉猛將軍廟道光二十一年邑人王峋劉煥文王    如水等重修    考降靈錄猛將軍名承忠吳川人元末授指揮    弱冠臨戎兵不血刃盗皆鼠竄適江淮千里飛    蝗遍野揮劔追逐須臾蝗飛境外後因鼎革自    沈於河有司奏請遂授猛將軍之號    捕蝗錄 神驅蝗保穡者也故 以捕蝗要政附記之     蝗之所自起    蝗之起必先於大澤之涯及驟盈驟涸之處背    人以蝗為蝦子所變而成確不可易在水長盈 ","14卷 ╱ (清) 厲秀芳纂修  ╱ 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35019,山東,菏澤,"(光緒) 新修菏澤縣志",光緒,1875,1908,139,,"萬夀宫在書院前街南 向社稷壇舊有今廢 風雲 雷雨山川壇在西關外 先農壇在東關 厲壇在城 東北里許 郡城隍廟在城內西北隅 正統間知州范 希正建自順治 至道光間修葺者八光緒五年曹州鎮王 正起知府樊希棠知縣凌夀柏重修有碑 廟之東偏爲 縣城隍廟 乾隆二十年知縣柏壯建自是修葺 者三光緒五年與郡城隍廟同修  馬神 廟在東北隅 明景泰五年判 官令狐嘉建  八蜡廟在城東隅 康熙 十一 年知州佟 企聖捐建  土地祠在府治内 道光間知府潘尚楫修 咸豐二年知府陳光緖 置祭田四十七畝義地四畝 又同治間知府趙新重修  金龍四大王廟在南關 外 劉猛將軍廟在城內東隅 旗纛廟在演武場左 文昌祠在文廟東 明知州范希正建 國朝道 光戊申知府李天錫復建  濟瀆 ","18卷 ╱ (清) 凌壽柏修 (清) 葉道源纂 ╱ 清光緒十一年刻本"
35019,山東,菏澤,"(光緒) 新修菏澤縣志",光緒,1875,1908,760,,"之名為與善堂之東爲談經齋 前有蒲桃 盤拏甚古 其後拜石軒 庭中巨石屹立卽所云山長房也在春風堂後者曰好 問齋皆余以意名之周公重建之功不可没而潘君好 義不惜重費以成完美又烏可以不書與善堂之西有 井井前有舊碑卧草中表裏無字當是周公所遺欲刻 而未成者遂令工磨礲以爲之記    重修劉猛將軍廟碑記 乾隆五 十二年   王績著 熙圍  菏邑劉猛將軍廟建於雍正二年知曹州事朱公 諱  維 鈞迄今六十餘載失時不葺棟宇傾圮正殿不足蔽風 而大門圍墻俱鞠爲茂草余於乙巳夏來宰是下 ","18卷 ╱ (清) 凌壽柏修 (清) 葉道源纂 ╱ 清光緒十一年刻本"
35020,山東,德州,"(嘉慶) 禹城縣志",嘉慶,1796,1820,123,"禹城縣志目錄 6-497 ╱ 圖考卷之一 6-497 ╱ 星野志卷之二 6-497 ╱ 疆域志卷之三 6-497 ╱ 沿革 6-497 ╱ 疆界 6-497 ╱ 形勝 6-497 ╱ 編户 6-497 ╱ 河渠 6-497 ╱ 井泉 6-497 ╱ 古蹟 6-497 ╱ 塜墓 6-497 ╱ 建置志卷之四 6-497 ╱ 城池 6-497 ╱ 衙署 6-497 ╱ 公 6-497 ╱ 學校 6-497 ╱ 武備 6-497 ╱ 壇廟 6-497 ╱ 倉庫 6-497 ╱ 驛舖 6-497 ╱ 街市 6-497 ╱ 橋梁 6-497 ╱ 坊表 6-497 ╱ 官厰 6-497 ╱ 食貨志卷之五 6-497 ╱ 丁徭 6-497 ╱ 田賦 6-497 ╱ 官田 6-497 ╱ 積貯 6-497 ╱ 起運 6-497 ╱ 存留 6-497 ╱ 兵餉 6-497 ╱ 恤典 6-497 ╱ 稅課 6-497 ╱ 鹽課 6-497 ╱ 物產 6-497 ╱ 造作 6-497 ╱ 典禮志卷之六 6-497 ╱ 秩祀 6-497 ╱ 公事 6-497 ╱ 風俗 6-497 ╱ 官守志卷之七 6-497 ╱ 封爵 6-497 ╱ 職官 6-497 ╱ 循良 6-497 ╱ 選舉志卷之八 6-497 ╱ 辟舉 6-497 ╱ 科第 6-497 ╱ 貢監 6-497 ╱ 學額 6-497 ╱ 職員 6-497 ╱ 武科第 6-497 ╱ 武職 6-497 ╱ 封贈 6-497 ╱ 恩廕 6-497 ╱ 人物志卷之九 6-497 ╱ 官蹟 6-497 ╱ 武功 6-497 ╱ 忠義 6-497 ╱ 孝友 6-497 ╱ 懿行 6-497 ╱ 儒林 6-497 ╱ 隱逸 6-497 ╱ 方技 6-497 ╱ 耆壽 6-497 ╱ 流寓 6-497 ╱ 列女 6-497 ╱ 藝文志卷之十 6-497 ╱ 書籍 6-497 ╱ 文類 6-497 ╱ 詩類 6-497 ╱ 災祥志卷之十一 6-497 ╱ 外志卷之十二 6-497 ╱ 寺觀 6-497 ╱ 釋道 6-497 ╱ 摭軼 6-497 ╱ ","十二月八日劉猛將軍廟雍正十一年入祀典或曰 劉宰宋紹興時人或曰劉錡宋理宗時以驅蝗著靈 蹟封揚威侯天曹猛將之神故稱猛將軍也祭日同 八蜡馬神廟祀馬祖先牧馬社馬步詳見周官祭日 九月一日旗纛廟祭日同馬神又霜降驚蟄日祭火 神廟祭日六月十三先醫廟祭日春二月冬十一月 上甲右祭品俱少牢其為他邑所無而獨崇於兹土 者曰禹廟無特祀朔望行香    公事 □□節設儀仗具朝服先一日習儀於萬壽宮至日 ","12卷 ╱ (清) 董鵬翺修 (清) 牟應震纂 ╱ 清嘉慶十三年刻本"
35026,山東,德州,"(民國) 續修平原縣志",民國,1911,1949,220,"卷之四 178-222 ╱ 祠祀志 216-222 ╱ 凡二 216-222 ╱ 條 216-222 ╱ 壇壝 216-222 ╱ 祠廟 217-222 ╱ ","  王彥章 軍中號王鐵槍五 代鄆州蠹昌人                  狄青 字漢臣宋 四河人   劉琦 字信叔宋 德順軍人   郭侃 字仲和子儀 之後元時人   常遇春 字伯仁封鄂國公諡忠武 追封開平王明懷□人   藍玉 封凉國公 明定遠人   周遇吉 諡忠武明 錦州衛人 城隍廟 在西門□路北光緒七年重修有邑人劉 寶鼎碑記見藝文現為縣立中學校址 劉猛將軍廟 今廢舊址亦為縣 立中學之一部 火神廟 現為蓮花池村立 初級小學校址 ","12卷 ╱ (民國) 曹夢九修 (民國) 趙祥俊纂 ╱ 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35028,山東,淄博,"(乾隆) 博山縣志",乾隆,1735,1796,74,"卷二 58-81 ╱ 祀典 73-81 ╱ "," 祭雍正三年 詔今天下郡縣春秋祀關帝以大牢又追崇三代設  位於後殿為啓  聖祠一體致祭 社稷壇 在西北郭門外西冶街 後祭以春秋仲月上戊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祭以春秋仲月上戊日 會典各府州縣風雲雷雨山川城  隍之神共一壇設三神位風雲  雷雨居中山川居左城隍居右 先農壇 在東門外每歲仲春 亥日致祭行耕耤禮 邑厲壇 在城北郊每歲清明日七月十 五日十月朔日祭以城隍主之 劉猛將軍廟 在城南大街春秋致祭按通志將軍姓 劉名宰謚文清金擅人南宋紹熙元年  進士正直為神驅蝗保穡  雍正五年令郡縣均設    以上俱載祀典 ","10卷 ╱ (清) 富申修 (清) 田士麟纂 ╱ 清乾隆十八年刻本"
35029,山東,德州,"(乾隆) 德州志",乾隆,1735,1796,1184,"卷十一 1162-1212 ╱ 叢記 1162-1212 ╱ 古蹟 1163-1212 ╱ 祠廟 1179-1212 ╱ 冢墓 1162-1212 ╱ 物產 1162-1212 ╱ ","  旗纛廟 自南教場外一在北門內   藥王廟 自柴市東外舊廟在河西五里庄   馬神廟 自州署外舊廟在南門外官驛街   東嶽廟 自參將署後外舊廟在河西八里庄   奎星樓 本在南門城上順治九年建康熙十八    年移於學東   三皇廟 在小鍋市南   劉猛將軍廟 在城西   晏公廟 在小西門南 ","12卷 ╱ (清) 王道亨修 (清) 張慶源纂 ╱ 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35030,山東,煙臺,"(乾隆) 萊州府志",乾隆,1735,1796,339,"卷四 308-355 ╱ 祀典 324-355 ╱ "," 帛各一豕各一羊  各一籩豆各八 八蜡廟 在城南三里舊為公館明嘉靖三 年知府郭五常改立八蜡神位曰  先嗇曰司嗇曰先農曰郵表畷曰猫虎曰防曰水庸曰百種  歲以臘日致祭天啟四年修乾隆四年知府嚴有禧侶捐重  修   劉猛將軍廟 在西關外雍正三年新建歲春秋有司致祭  按周禮族師春秋祭酺酺與步同為人物  災害之神宋紹興中議舉酺祭蝗虫為災則祀之今之祀劉  亦祭酺之遺制也神為南宋劉宰字平國金壇人紹熙元年  進士仕至浙東倉司幹官告歸隱居三十年卒謚文清以  正直為神驅蝗保穡而人以猛將軍呼之誤矣附誌於此 文   昌祠 在府學東南每春秋仲 月上丁日學官致祭 太公廟 在城東北演武塲之東 每歲春秋上庚日將官  致  祭 旗纛壇 在守備署之北每驚蟄 霜降二操日將官致祭 勾芒神壇 在城東春塲内 每立春前日有  司迎春  致祭 土地祠 道府縣衙門俱有之每春 秋致祭今節朔望拜謂 魁星樓 在府東南 城上每歲  秋仲月上丁  日學官教祭 馬神祠 在府治西 每歲致祭 火神祠 在城南掖河 上每歲致祭 水神祠  在城西北三里宋元  豐時建每歲致祭 龍神廟 在城西北三里宋元豐持建元 至順間禱雨有應太守馬文□ ","16卷 ╱ (清) 嚴有喜纂修  ╱ 清乾隆五年刻本"
35030,山東,煙臺,"(乾隆) 萊州府志",乾隆,1735,1796,343,"卷四 308-355 ╱ 祀典 324-355 ╱ "," 安縣知縣戴祚昇  處士李瑜共十人 忠義祠 在學 宫內 節孝祠 在敬一 亭東北 城隍廟 在州 治西  南順治十二年知  州李芝蘭重修 州厲壇 在城 東 關帝廟 在東郭外 迎春臺上 八蜡廟 在 城  西北雍正三年  知州姚廷槐修 劉猛將軍廟 即在八 蜡廟内 火神廟 在州西郭䨇鳯 橋南以上祀典  並同  掖 疈辜廟 在州北 一里 龍神廟 在州北二十五里大豁口謂之 龍祠一在大澤山萬歷三十年  知府龍文明禱  雨有應捐建    遺祠附   王將軍祠 在州西䨇鳯橋唐將軍王 君适征遼殁此因為立祠 張公祠 在州東祀明 知州張福 昌邑縣   社稷壇 在城西 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 門外 先農壇 在城東三里  以上各壇  規制祀日  典禮同府 ","16卷 ╱ (清) 嚴有喜纂修  ╱ 清乾隆五年刻本"
35030,山東,煙臺,"(乾隆) 萊州府志",乾隆,1735,1796,344,"卷四 308-355 ╱ 祀典 324-355 ╱ ","  先師廟 規制詳學 校祭視掖 崇聖祠 規制見學 校祭視掖 名宦祠 祀明知縣陳文 縣丞高伯行訓  導徐文鴻  共三人 鄉賢祠 祀漢隱士逄萌宋參知政事辛次膺元孝 子王公達明寧波府知府王璡鞏昌府推  官邢瓘岳州府知府孫夢豸凡七人增祀明太保刑部尙書  謚忠宣公黄福户部侍郎譚溥巡撫甘肅副都御史馮緒舉  人史載勳代州知州史欽明確山縣知縣殉難李治躬永清  縣知縣殉難贈監察御史高維岱程蕃府知府朱璡 國朝  吏都郎中張志禧兵科  給事中黄運啟共十人 忠義祠 在學 官内 節孝祠 在城 內 城隍廟 在 縣  治南明洪武三年縣丞程福山建嘉靖三十一年邑御史翟  瓚重修萬歷五年知縣侯鶴齡重修規模大備有碑記崇正  十五年知縣劉丕基重修 國朝  順治十七年知縣黨丕祿重修 邑厲壇 在城北 一里 關帝廟 在 縣  治南延眞觀故址明萬  歷中建國初相繼重修 八蜡廟 在城南久廢康熙十一年知 縣許全臨因□蝗屢見捐俸  修  建 劉猛將軍廟 在濰水旁以上 祀典並同掖 龍神廟 在縣東山南嘉 靖三十七年建    遺祠附 ","16卷 ╱ (清) 嚴有喜纂修  ╱ 清乾隆五年刻本"
35030,山東,煙臺,"(乾隆) 萊州府志",乾隆,1735,1796,347,"卷四 308-355 ╱ 祀典 324-355 ╱ "," 傑重修 國朝康熙六年邑諸生王鳯翼陳祝豐  等重修七年地震傾圮貢生陳震元重修有碑記 邑厲壇 在 北  門  外 關帝廟 在縣治東相傳北海解圍時點將 於此肖像甚古元天歷二年重修 八蜡廟 在社稷 壇左康  熙五年知縣  侯抒素重建 劉猛將軍廟 在東門外以上 祀典並同掖 龍神廟 在東 門外    遺祠附   大禹祠 在城北六十 里禹王臺上 晏子祠 在城東北明正統七 年知縣馬敏重修 孔北海祠  在縣治東宋政和四年太守安陽韓浩通判汶陽慕容若禔  建祠三間祀北海相孔融又西建堂五間祀鄉賢逄紛庸譚  郎宗鄭康成甄宇徐房徐幹淳千恭王衰王閭吕元簡禽慶  王修杜松贇牟融周澤王儀是儀韓熙載公沙穆邴原王听  逄萌管寧郎顗高構孫崧劉敏元撫張允濟三十人皆繪  像標其門曰北海祠㮄其堂曰論古堂主簿劉杲卿為記成  化十四年知縣宋紹東重修合為五間增人名宦漢朱邑杜  密唐竇琰李邕趙居貞宋許中宣楊美張燾韓浩共九人與  孔融並繪像於堂之上列紛譚諸賢於  兩璧又名曰名賢祠春秋有司致祭 北海專祠 在城内海 道司西明 ","16卷 ╱ (清) 嚴有喜纂修  ╱ 清乾隆五年刻本"
35030,山東,煙臺,"(乾隆) 萊州府志",乾隆,1735,1796,349,"卷四 308-355 ╱ 祀典 324-355 ╱ "," 舉人袁學古太僕寺寺丞高廸主事于從政贈知府高應辰  贈大學士高夢說完縣知縣高翮岳州知府李元芳贈按察  使宋之曾大名知州趙慎修寧夏道匡鐸西河知縣高衍慶  諸生厚恪河南驛傳道高鏘進士趙傚吏科給事宋可久進  士趙開成 國朝封翰林院編修法寰廣東布政使朱可發  贈廣西提學道王子信湖州府同知趙泰甡侍讀趙文煚贈  吏科給事中宋又山贈户科給事中王柱今廣西提學道王  如辰贈副都御史高  贈參議趙祥麟贈懷遠將軍趙懷  慎鹿邑知縣殉難紀勳贈僉事高  鑣福建提學道高日聰共四十七人 忠義祠 在學 宫內 節孝祠 在 南  門  內 城隍廟 在城外正西明洪武八年知州趙禮建嘉靖二十 五年邑人千户匡大倫重修萬歷十七年參政姜  繼增重修僉事匡鐸復  捐地闢門以拓其制 州厲壇 在城北明洪武八年知州 趙禮建門齋厨庫悉備 關   帝廟 在東門外萬 歷二年建 八蜡廟 在東門外明天順六年知州董鼐 重建隆慶六年知州趙廷芝重修   劉猛將軍廟 在西 關外 火神廟 在城東南一里以 上祀典並同掖 天妃廟 在州治 正東有  司春秋  致祭 海神閣 在城東南明天順六年知州董鼐建萬歷 四年知州樓樹中復其祭田春秋致祭 ","16卷 ╱ (清) 嚴有喜纂修  ╱ 清乾隆五年刻本"
35030,山東,煙臺,"(乾隆) 萊州府志",乾隆,1735,1796,353,"卷四 308-355 ╱ 祀典 324-355 ╱ "," 田凡十二人增祀明交趾布政使辛曜都指揮僉事王眞伊  陽縣知縣盧繼宗監察御史欒鳯太原府通判楊良臣鹽山  縣縣丞王邦直兵部尙書贈太保黄嘉善禮部侍郎兼翰林  院學士周如砥高平縣知縣黄作孚延安府同知孫繩武巡  按湖廣監察御史黃宗昌諸生王曦如 國朝封江南按察  使南皮縣知縣藍再茂臨淮縣知縣藍深諸生孫兆禧通政  司經歷周日熙湖廣布政使藍潤湖廣總督贈通議大夫郭  琇廣東廣南韶道周日燦陝西靖遠道周鴻圖共二十人   忠義祠 在學 宫內 節孝祠 在城 北關 城隍廟 在縣治東北明洪武二十 年縣丞楊泰中建宏治二  十年知縣張聞重修嘉靖九年  邑人監章鳩里民重修有碑記 邑厲壇 在城北明洪武四年 知縣王思彦創建成  化二十三年知縣張聞增神厨  九間門一座圍垣三十丈二尺 關帝廟 在東郭雍正十三年 邑人藍中玳等重修   八蜡廟 在城東明嘉靖十五年署縣事侯廷訓 創建有記四十三年知縣湯明善重修 劉猛將軍廟  在縣  治東 火神廟 在縣治南明嘉靖間 建以上祀典並同掖 龍王廟 在南門 外偏西    遺祠附 ","16卷 ╱ (清) 嚴有喜纂修  ╱ 清乾隆五年刻本"
35032,山東,濱州市,"(咸豐) 武定府志",咸豐,1850,1861,414,"卷之九 406-448 ╱ 壇壝 406-448 ╱ 寺觀附 406-448 ╱ ","   青城縣   社稷壇 在城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   先農壇 在東門外雍正四年知縣許宣奉文剏建   城隍廟 在縣治北街   邑厲壇 在城北   八蜡廟 在城西   劉猛將軍廟 在教塲東北隅   文昌祠 在學宫内   馬神廟 在東門内 ","38卷 ╱ (清) 李熙齡修 (清) 鄒恒纂 ╱ 清咸豐九年刻本"
35032,山東,濱州市,"(咸豐) 武定府志",咸豐,1850,1861,417,"卷之九 406-448 ╱ 壇壝 406-448 ╱ 寺觀附 406-448 ╱ ","  關帝廟 一在城內西北隅康熙間知縣周䖍森重    建邱天民重修一在北關   馬神廟 一在牧馬塲一在西關馬厰衚衕西   劉猛將軍廟 在城內西北隅通志周禮族師春秋    祭酺酺與步同為人物災害之神宋紹興中議舉    酺祭蝗蟲為災則祀之今之祀劉亦祭酺之遺制    也神為南宋劉宰字平國金壇人紹熙元年進士    仕至浙東倉司幹官告歸隱居三十年卒諡文清    以正直為神驅蝗保穡而人以猛將軍稱之誣矣   玉皇閣 在城東南五里臺高二丈明邑紳董邦政 ","38卷 ╱ (清) 李熙齡修 (清) 鄒恒纂 ╱ 清咸豐九年刻本"
35032,山東,濱州市,"(咸豐) 武定府志",咸豐,1850,1861,441,"卷之九 406-448 ╱ 壇壝 406-448 ╱ 寺觀附 406-448 ╱ ","  文昌祠 在學宫南雍正十三年知縣張模築高臺    建閣其上   魁星樓 在城東南隅道光二十四年紳士重修   關帝廟 在縣治西銅像金飾順治四年知縣陰應    節鑄立   劉猛將軍廟 在北門外惠果院前殿 今 圮   馬神廟 在南門外迤東 今 圮   火神廟 在南關   五龍王廟 在布德門外   太公祠 在縣東姜牙店祀太公望 ","38卷 ╱ (清) 李熙齡修 (清) 鄒恒纂 ╱ 清咸豐九年刻本"
35036,山東,菏澤,"(民國) 單縣志",民國,1911,1949,270,"卷一 200-289 ╱ 地理志 200-289 ╱ 沿革 203-289 ╱ 星野 206-289 ╱ 晷度 200-289 ╱ 疆域 214-289 ╱ 道里 221-289 ╱ 山川 233-289 ╱ 社保 257-289 ╱ 古蹟 263-289 ╱ 陵墓 200-289 ╱ ","  甘冽與此微有不同   箕堌在城北里許髙丈餘大五六丈上有八蜡   廟劉猛將軍廟   吳堌堆在城西四里南北長十餘丈高一二丈土   人言始於秦時語無所據   劉堌堆在城北白浮圖東四里餘高約三丈面積   六七畝土深黑望之若有山嵐氣    附陵墓    唐陳子春墓在城西北五里俗稱陳祖墓相傳 ","24卷 ╱ (民國) 項葆禎修 (民國) 李經野纂 ╱ 民國十八年石印本"
35036,山東,菏澤,"(民國) 單縣志",民國,1911,1949,571,"卷四 519-606 ╱ 禮樂志 566-606 ╱ 秩祀 566-606 ╱ 禮囂 566-606 ╱ 賓興 566-606 ╱ 鄉飲 566-606 ╱ 日月食 566-606 ╱ ","  仍聽各縣舊   習 風雨於雷山 川 壇 劉猛將軍廟 歳 以         以上歳以春         秋二仲上戊   春秋二仲吉 日致祭後有説         致         祭     邑厲壇 歳以淸 明日及         先農壇 歳以仲 春亥日   七月望日十 月朔日致祭         致祭祭後行         藉禮 火神廟 歳以人 日六月         城隍廟 歳以春 秋二仲   十三日 致祭         吉日致祭後         有説 八蜡廟 歳以春 十四日         二賢祠 歳以春 秋二仲   十四日 致祭         吉日         致祭    馬神廟 歳以秦 秋二仲 ","24卷 ╱ (民國) 項葆禎修 (民國) 李經野纂 ╱ 民國十八年石印本"
35038,山東,德州,"(乾隆) 夏津縣志",乾隆,1735,1796,325,,"  也閉藏之月萬物各已歸根復命聖人欲報其神之有   功者故求索而享祭之也夏后氏更名嘉平殷曰淸祀   周復曰大蜡秦曰臘是也歲以十二月八日設祭今春   秋致祭雖異於古而欽崇之禮則視昔有加焉   劉猛將軍廟在八蜡廟之右 二廟基址東西一十九歩 南北六十二步共地四畆  九分  八毫 雍正十一年知縣方學成捐建致祭行香皆與八   蜡廟同○按通志神爲南宋劉宰字平國金壇人光宗   紹熙元年進士仕至浙東倉司幹官告歸隱居三十年   卒諡文淸以正爲神驅蝗保穡雍正十一年奉  上諭自雍正二三年降 ","10卷 ╱ (清) 方學成修 (清) 梁大鯤纂 ╱ 清乾隆六年刻本"
35038,山東,德州,"(乾隆) 夏津縣志",乾隆,1735,1796,326,," 旨建立劉猛將軍廟以後蝗蝻遂不爲災若未建造之州縣   飭令一體舉行盖以能爲民禦災故特列之祀典云 考 怡  庵雜錄載宋理宗景定四年三月八日皇帝勅曰國以  民爲本民實比於干城民以食爲天食尤重於金玉是  以后稷教之稼穡周人畫之井田民命之所由生也自  我皇祖神宗列聖相承迨兹奕葉朕嗣鴻基夙夜愓若  邇年以來飛蝗犯禁漸食嘉禾宵旴懷憂無以爲也黎  元恣怨末如之何民不能袪吏不能捕頼爾神力掃蕩  無餘上感其恩下懷其惠爾故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淮南江東浙西制置使劉錡今特勅封為揚威侯天曹  猛將之神爾其甸撫庶血食一方故勅按勅文係制置  使劉錡與通志倉司劉宰名號官爵俱不同並識於此  以俟  再考   邑厲壇在拱宸門外少東高二尺四寸周圍五丈五尺   前岀陛三級有垣有門南向明洪武間縣丞陳榮建天 ","10卷 ╱ (清) 方學成修 (清) 梁大鯤纂 ╱ 清乾隆六年刻本"
35041,山東,德州,"(乾隆) 平原縣志",乾隆,1735,1796,178,"卷之五 172-182 ╱ 祠祀志 172-182 ╱ 凡二 172-182 ╱ 條 172-182 ╱ 壇壝 172-182 ╱ 祠廟 172-182 ╱ ","  設位於風雲壇東 劉猛將軍廟 國朝雍正二年奉文建立迄無專祠乾隆十二年知縣黃懷祖始   捐建於北關汎臺之南 有碑記 見藝文 毎歳冬至後第三戌日致祭  按省志神為南宋劉宰字平國金壇人紹興元年進士仕至浙東倉司幹官吿歸隱居三十年  卒諡文淸以正直為神驅煌保穡又甞考怡菴錄載宋理宗景定四年三月八日勅曰國以  民爲本民實比於干城民以食爲天食尤重於金玉是以后稷教之稼穡周人畫之井田民命  之所由生也自我皇祖神宗列聖相承迨茲奕葉朕嗣□基夙夜惕若邇年以來飛蝗犯禁漸  食嘉禾宵旰懷憂無以為也黎元咨怨末如之何民不能祛吏不能捕賴爾神力掃蕩無餘上  感其恩下懷其惠爾故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宫淮南江東浙西制置使劉錡今特勅封為揚威  侯天曹猛將之神爾其甸撫黎庶血食一方特勅按此勅封號與今  崇祀尊稱正合若劉文淸似未聞有猛將之稱也並識之以俟再考 馬神廟舊在太僕寺行臺東明萬歴十五年知縣劉思誠移建於   演武塲右久圮今在縣署東北隅康熙七年知縣張聯芳修舊 ","10卷 ╱ (清) 黄懷祖修 (清) 黄光熊纂 ╱ 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35041,山東,德州,"(乾隆) 平原縣志",乾隆,1735,1796,507,"卷之十 440-619 ╱ 藝文志 440-619 ╱ 條 440-619 ╱ 凡三 440-619 ╱ 書目 440-619 ╱ 碑記 444-619 ╱ 序賦 444-619 ╱ 散附 440-619 ╱ ","筆爲之記且鐫諸石使後之瞻禮是廟者亦將有鑒於斯云乾隆 元年莫春中浣    新建劉猛將軍廟記      知縣湮陽黃懷祖 國家 列聖相承太和翔洽普天率育歲不能災顧猶致力于神爲民防   患雍正二年 諭天下州縣建驅蝗劉猛將軍廟祭以歲臘戍日原邑奉行雖久   迄無專祠余涖任四載始卜吉于北關創殿三楹又一年乃築   垣闢門黝堊丹雘奉神升座修祀事焉神所憑依其在是矣可   無文以紀之乎粤稽捕蝗之令始于唐開元初時中外咸以違 ","10卷 ╱ (清) 黄懷祖修 (清) 黄光熊纂 ╱ 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35042,山東,淄博,"(乾隆) 青城縣志",乾隆,1735,1796,500,,"   重修蜡神廟記      仁和  張薇垣 青城東北隅有神祠曰將軍廟春秋之祀汎弁主之 令勿與也予履任後按縣志知為劉猛將軍廟以在 教塲之側有將軍之號故相沿為營汎所祀之神其 祠上漏旁穿已將就圯謀新之而未果道光甲辰秋 邑有螟黙禱不為灾心甚感竦爰於乙巳三月捐貲 重修顏其額曰蜡神廟以正其譌考之禮蜡祭八曰 昆蟲母作螟蝗之類皆食稼者母作而起也詩曰田 祖有神秉炎火是蜡神即田祖也猛將之稱不知 ","12卷 ╱ (清) 王鳳修 (清) 戴文熾纂 ╱ 清乾隆二十四年刻本"
35043,山東,德州,"(乾隆) 武城縣志",乾隆,1735,1796,146,,"   司火之神 按水火各司其神宜分不知何日合 爲一祠非禮不經未能遽易姑據現   在志   之   馬神廟在東關每歲九月初一日致祭   旗纛廟㑹典每歲九月初一日祭軍牙六纛之神    考本縣舊志並未建廟   八蜡廟在北關每歲祭以十二月初八日 按順治 六年邑   志廟在北關今已   圮廢方謀重建   劉猛將軍廟在南關外雍正十一年知縣王殿顯    奉 旨新建春秋致祭 按通志神爲南宋劉宰字平國金 壇人紹熙元年進士仕至浙東倉 ","14卷 ╱ (清) 駱大俊纂修  ╱ 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35091,安徽,宣城,"(嘉慶) 宣城縣志",嘉慶,1796,1820,321,"卷十 310-377 ╱ 祠祀 310-377 ╱ 附寺觀 310-377 ╱ "," 章國光記天聖中知州清河張某重修梅詢記景德初  知郡裴章請改封廣惠王元豐五年邑人陳熙等重修  袁抗記宣和乙巳夏潦旋大旱郡守管某祈於神如禱  侍其鋐記元贈忠烈顯正福祐廣惠王明洪武卒亥封  敬亭山之神列  祀南京十王廟 東平廟 凡四一在縣治東北大街曰高廟 國朝嘉慶丁 卯重修一在縣治西北東岳廟左嘉慶丙寅重修  一在南薰化門外廟岡上有祀田十二畝一在陽德門  外東直街乾隆五十年重修並祀唐忠臣張巡歲以七  月誕辰邑  人賽祭 劉猛將軍廟 北闗外放生池前雍正丙午奉 建每年 長至後第三戊巳并正月十三日誕辰致  禮儀詳  府志 楊四將軍廟 在北門外尹公橋明天啟四年建祀江河之 神 國朝康熙辛亥冬知縣李文敏兑運水 ","32卷 ╱ (清) 陳受培修 (清) 張燾纂 ╱ 清嘉慶刻本"
35137,江蘇,南京,"(乾隆) 江寧新志",乾隆,1735,1796,543,,"城隍廟在上邑石城門內 福吳富農龍神廟雍正 年奉 旨建在上邑錢厰橋 八蜡神廟 劉猛將軍廟俱雍正 年奉 旨建於聚寶門外梅岡 火神廟在内橋灣 天后廟舊曰天妃宮在上邑儀鳯門外明初中使渡海風   濤中賴天妃顯獲永樂十四年勅建斯宮據山枕城殿   宇華峻廊廡悉繪海中靈異有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 ","26卷 ╱ (清) 袁枚纂修  ╱ 清乾隆十三年刻本"
35198,山東,德州,"(光緒) 陵縣志",光緒,1875,1908,501,"卷十二 470-528 ╱ 祀典志 470-528 ╱ 附寺觀增 470-528 ╱ ","    月合聚萬物而祭之也夏后氏更名嘉平殷曰清祀周復大蜡泰漢曰     臘以十二月致祭後世定以上旬八日牲用少牢川縣主之    劉猛將軍廟 在西門内雍正間立按山東通志周禮族師春秋祭酺酺     與步同為人物災害之神宋紹興中議舉酺祭蝗蟲為災則祀之今之     祀劉亦祭酺之遺制也饒陽縣志謂是元末指揮諱承忠吳川人弱冠     從戎嘗揮劍逐蝗蝗自投境外已而殉國難沈於河明洪武時有司奏     請立廟沂州府志以為宋劉武穆公錡盛百二引怡菴雜錄載宋景定     四年勅略云邇年以來飛蝗犯境漸食嘉禾民不能袪吏不能捕賴爾     神力掃蕩無餘爾故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官淮南江東浙西制置使劉     錡今特勅封為揚威侯天曹猛將之神以為稱武穆公者有據然各郡 ","22卷 ╱ (清) 沈淮修 (清) 李圖纂 ╱ 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35198,山東,德州,"(光緒) 陵縣志",光緒,1875,1908,525,"卷十二 470-528 ╱ 祀典志 470-528 ╱ 附寺觀增 470-528 ╱ ","   神光燭兮梓潼之阿化成耆定兮橐弓戢戈文治光兮受福則那 其二     劉猛將軍廟 咸豐七年奉 上諭劉猛將軍為驅蝗正神廟祀有年尙無封號 敕封保康同治四年伊犁將軍明緒奏伊犁地方    神靈顯應蝗不為災請晉加 封號奉 旨加封普佑     祠廟                        關帝廟 在北門内咸豐九年知縣傳以凝重修    文昌廟 同治六年知縣樊維垣修 ","22卷 ╱ (清) 沈淮修 (清) 李圖纂 ╱ 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35198,山東,德州,"(光緒) 陵縣志",光緒,1875,1908,921,"卷十七 734-975 ╱ 金石志 734-975 ╱ 四增 734-975 ╱ ","  誥封奉直大夫知陵縣事調諸城知縣加六級海虞者庭趙王槐拜譔   勅授文林郎知陵縣事加四級蓉鏡杜安詩書丹    碑高五尺寛二尺五寸篆額六寸正書分四格格十六行行八字    重修關帝廟並改建劉猛將軍廟碑記   邑侯蓉鏡杜公來蒞茲土秉要釐繁與時休息廣察輿情凡今所不便安及   前所願欲而不得者明斷於心立罷行之先後緩急惟宜是視既二載悉治   境内就法度政治人和遂謀致神乃招邑人而告之曰   國家明德恤祀無不咸秩矧列載   令典敢有弗恪   關帝聰明正直歷代尊奉顯號有加二仲升香擬諸 ","22卷 ╱ (清) 沈淮修 (清) 李圖纂 ╱ 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35202,山東,濟寧市,"(光緒) 泗水縣志",光緒,1875,1908,376,,"  邑厲壇 在縣城北一里許會典每歲清明日七月    十五日十月初一日祭無祀鬼神於城北郭府為    郡厲壇縣為邑厲壇   八蜡廟 在城北門外按儀禮郊特牲云天子大蜡    八一先嗇二司嗇三農神四郵表畷五貓虎六防    七水庸八昆蟲伊耆氏始為蜡夏后氏曰嘉平殷    曰清祀周復曰大蜡秦曰臘歲以十二月初八日    致祭會典州縣均設八蜡廟歲時致祭   劉猛將軍廟 在北門外與八蜡廟鄰   馬神廟 在縣署東會典每歲九月初二祭馬王之 ","15卷 ╱ (清) 趙英祚修 (清) 黄承艧纂 ╱ 清光緒十八年刻本"
35204,山東,濟寧市,"(光緒) 魚臺縣志",光緒,1875,1908,111,,"   加賦   雍正二年  詔建忠孝節義祠及劉猛將軍廟 建獨山湖隔隄昭陽    隄石牐十二及三空橋二 三年  詔以錢糧耗銀歸公定各官養廉 欽頒聖諭廣訓於學宫 四年以丁賦攤入地畝 勘議    獨山湖增修堤堰牐 五年裁館夫減白夫里    甲馬及馬夫青夫 八年六月大水奉  旨賑濟併給貧民葺屋銀户一兩五錢 九年奉  旨以上年濟兖東三府水災特甚加賑兩月又截漕二十 ","4卷 ╱ (清) 趙英祚纂修  ╱ 清光緒十五年刻本"
35206,山東,濰坊,"(嘉慶) 昌樂縣志",嘉慶,1796,1820,129,"卷二 119-141 ╱ 總紀下 119-141 ╱ ","□ □ 二年春 詔建忠孝祠節孝祠劉猛將軍廟 秋有年 冬冰結 花 知縣朱宏仁立義學置田 學舍在營邱故 城地二十畝 乙 巳 三年頒 聖諭廣訓至學 釐定名宦鄕賢祀典 詔錢糧耗羡銀歸公作各官養廉 夏四月 詔將康熙五十八年至雍正元年帶徵錢糧從二年起 限分作八年帶徵 丙 午 四年頒 御書生民未有額懸 大成殿 ","32卷 ╱ (清) 魏禮焯修 (清) 閻學夏纂 ╱ 清嘉慶十四年刻本"
35206,山東,濰坊,"(嘉慶) 昌樂縣志",嘉慶,1796,1820,140,"卷二 119-141 ╱ 總紀下 119-141 ╱ ","仲 和  增修常平倉 十間貯 採買穀  改建先農壇 始立八蜡 廟劉猛將軍廟 建於先農 壇兩旁  創修營陵書院 秋有年   九月朔檄帶底夫挖黄河積淤 增廣歲科試生員 歲試增廣五 名科試七名 戊 午 三年邑輪免錢糧 仍徵 積欠 乙 丑 十年重修文昌閣 秋旱蝗害稼 戊 辰 十三年重修明倫堂   總紀下卷二終 ","32卷 ╱ (清) 魏禮焯修 (清) 閻學夏纂 ╱ 清嘉慶十四年刻本"
35206,山東,濰坊,"(嘉慶) 昌樂縣志",嘉慶,1796,1820,181,"卷六 173-185 ╱ 建置考 173-185 ╱ ","一中門一厨房一垣周十餘丈嘉慶二年知縣魏禮焯 新建 雍正二年 詔建忠義祠節孝祠劉猛將軍廟今忠義祠僅有其地 節孝祠乾隆五十五年邑人捐修而未竟其工劉猛將 軍向無專廟祗設牌於玉霄宮之川堂嘉慶二年乃 因東門外天齊廟廢基改建先農壇始立劉猛將軍廟 及八蜡廟於其中三年建忠義祠三楹於啟聖祠後 關帝廟在南關東閣之西郭門曰長樂上有文昌閣閻 太史世繩敬業堂即其地 ","32卷 ╱ (清) 魏禮焯修 (清) 閻學夏纂 ╱ 清嘉慶十四年刻本"
35206,山東,濰坊,"(嘉慶) 昌樂縣志",嘉慶,1796,1820,217,"卷七 185-219 ╱ 典禮考 185-219 ╱ ","十曰風雲雷雨山川壇 祭期同 社稷壇 十一曰勾芒壇每歲迎春日致祭 十二曰先農壇每歲春仲月部定日期致祭 十三曰八蜡廟每歲致祭同社稷壇 十四曰城隍廟 明洪武間 封顯佑伯 每歲春秋祭 雲雷雨壇迎 城隍神配享清明中元十月朔祭厲壇迎城隍神主享 朔望有司拜謁 十五曰厲壇每歲清明中元十月朔榜無祀鬼神祭之 十六曰劉猛將軍廟歲春秋次丁日祭 十七曰土地祠 祭期 同上 ","32卷 ╱ (清) 魏禮焯修 (清) 閻學夏纂 ╱ 清嘉慶十四年刻本"
35206,山東,濰坊,"(嘉慶) 昌樂縣志",嘉慶,1796,1820,285,"卷十一 255-357 ╱ 藝文考 255-357 ╱ ","                 魏禮焯 八蜡之祀所從來久遠會典郡縣均設歲時致祭凡以 重農事為民捍患禦災也雍正二年 詔天下州縣特建 劉猛將軍廟蓋專為蝗災設從直督李維鈞之請也皆 有司之不可忽者邑素無專祠設木主於别廟祭之殊 失典禮 焯  既修先農壇成相其兩旁隙地各建三楹於 左右其東為 八蜡西為 劉猛將軍先天神而後地 祗也從乎其類皆所以重民事也今特記其立廟之始 與其所以並建於兹壇之故俾後之君子修明祀事者 ","32卷 ╱ (清) 魏禮焯修 (清) 閻學夏纂 ╱ 清嘉慶十四年刻本"
35211,山東,濟南,"(民國) 濟陽縣志",民國,1911,1949,255,,"  建何年重修幾次均無可考云 魁星閣 舊志在城西南隅距櫺星門數十武因城為臺架閣其   上係萬歷三十一年縣令李柷建乾隆二十七年縣令胡德琳   因邑中科第不振將屆百年爰採衆論用形家言移置城東南   隅以扶文脈是歲得一副車為先兆云嘉慶年間縣令李若琳   重修 馬神廟 舊在察院西後移縣署東距馬廠數十武久廢 八蜡廟 在西關外久廢 劉猛將軍廟 在西關外八蜡廟東雍正十一年新建今廢 土地祠 在縣署儀門西乾隆二十七年縣令胡德琳重修今廢 ","20卷 ╱ (民國) 盧永祥修 (民國) 王嗣鋆纂 ╱ 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35213,山東,淄博,"(民國) 臨淄縣志",民國,1911,1949,411,"卷九 370-413 ╱ 建置志 370-413 ╱ 城池 370-413 ╱ 公署 372-413 ╱ 祠廟 380-413 ╱ 倉庫 411-413 ╱ 監獄 411-413 ╱ 義冡 370-413 ╱ ","十四年知縣張汝雨重修四十五年知縣李長春移縣治東北 見 舊 志及咸 豐府志 即學宫故址也 劉猛將軍廟在縣北門内後殿祀齊太公   按此廟舊志及咸豐府志均不載疑即所謂武成王廟改建者   倉庫 永平倉在縣署西南今廢為苗圃 參照舊 縣志 庫在縣署舊大堂東偏    監獄 監獄在縣署西南有雜居室十一間獨居室看守室值宿室各一 間四周有内外圍牆外牆髙丈餘係青甎砌成監房四圍安有石 ","35卷 ╱ (民國) 舒孝先修 (民國) 崔象穀纂 ╱ 民國九年石印本"
35216,山東,德州,"(民國) 續修臨邑縣志",民國,1911,1949,55,,"   祀先嗇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昆蟲   劉猛將軍廟 附八蜡廟 歲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今    廢    按雍正間奉敕建廟通志載神為南宋劉宰金壇人仕至    浙東倉司幹官卒謚文清正直為神驅蝗保穡人以猛將    軍稱之又怡菴錄載宋景定四年敕封故提舉江州太平    興國宮淮南江東浙西制置使劉錡為揚威侯天曹猛將    軍之神    蘇州府志云神名銳錡弟殁為神驅蝗有功景定中建廟    三說不同降靈錄則云名承忠吳川人授指揮 適江淮 ","4卷 ╱ (民國) 崔公甫修 (民國) 王樹枬纂 ╱ 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35217,山東,濱州市,"(民國) 重修博興縣志",民國,1911,1949,305,"卷五 302-315 ╱ 祠祀志 302-315 ╱ 壇壝 302-315 ╱ 祠廟 304-315 ╱ ","之七曲山仕晉戰没人為立廟唐明皇西狩追封左丞僖宗入蜀 封濟順王宋咸平改封英顯又按文昌六星在北斗前為天之六 府道家謂上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元加號為輔 元開化文昌宮額學校祀之歲以二月初三日神誕致祭舊志翁 兆雲率生員賈琮 鄉民顧乾等共建 嘉慶間詔祀三代於殿後以制未備今祀於殿 東偏室 火神廟祀祝融在西北隅建始失年嘉慶間知縣楊廷桂重建 馬神廟祀房星在縣署東康熙五十七年知縣李元偉重建 土地祠在縣儀門東 按通禮不戴土地祠而有后土 之祀惟有興築之事乃致祭 八蜡廟在東關外明知縣何鍵建知縣翁兆雲重修又知縣萬雲 率生員顧昂等鄕民初儒等重修置廟田 劉猛將軍廟雍正時建在八蜡廟東道光二十年知縣周壬福重 ","17卷 ╱ (民國) 張其丙修 (民國) 張元鈞纂 ╱ 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35219,山東,煙臺,"(乾隆) 福山縣志",乾隆,1735,1796,152,"卷之二 105-176 ╱ 地理志 105-176 ╱ 建置 107-176 ╱ 沿革 108-176 ╱ 疆域 110-176 ╱ 山川 113-176 ╱ 附堤渠 105-176 ╱ 海口島 105-176 ╱ 城池 128-176 ╱ 縣治 131-176 ╱ 附公署倉厫 105-176 ╱ 諸司等項 105-176 ╱ 街巷 105-176 ╱ 保社 140-176 ╱ 鎮集 105-176 ╱ 舖舍 144-176 ╱ 壇壝 146-176 ╱ 廟寺 149-176 ╱ ","   文翰志雍正九年道人郝德玘募修大殿東    西兩配殿及三門寢宫十王殿官㕔戲樓    陰主廟 在磁山之下八主居四代有修葺其舊 基險隘屢被山水衝壞傾圮 國初邑    人王道增捐貲移建於山之東北較舊制    宏整有記見文翰志邑制祀典七月七日行    劉猛將軍廟 附在福聖寺内東偏乾隆三年立     馬神廟 在邑西關明成化間千户王鈺建 國 朝康熙十二年知縣羅愽加建捲棚于    其    前    八蜡廟 在風雲雷雨壇下久廢     文昌祠 舊在大成殿東北隅明天順間知縣段 堅建萬歷間知縣吉士賚改置閣南案    山巓 國朝康熙間張大本重葺雍正間又    建祠於泮池東見學宫 ","12卷 ╱ (清) 何樂善修 (清) 王積熙纂 ╱ 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35219,山東,煙臺,"(乾隆) 福山縣志",乾隆,1735,1796,240,"卷之三 176-246 ╱ 文治志 176-246 ╱ 學宫 177-246 ╱ 附社學學田射 176-246 ╱ 圃 176-246 ╱ 祀典 196-246 ╱ ","  會典每歲春二月冬十一月上甲日致祭正列   伏羲神農軒轅左右四配勾芒風后祝融力牧   東廡僦貸季岐伯鬼俞區伯高俞跗少俞桐君   雷公馬師皇伊尹扁鵲倉公淳于意張機十四   人西廡華陀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巢元方孫思   邈韋慈藏王砯錢乙朱肱李杲劉完素張元素   朱彥修十四   人   劉猛將軍廟   會典各郡縣均設專祠春秋致祭按周禮族師   春秋祭酺其遺制也通志神為南宋劉宰字平   國金壇人光宗紹興元年進士仕至浙東倉思   幹官告歸隱居三十年卒謚文清以正直為神   驅蝗保穡雍正年間列入祀   典   正武廟 ","12卷 ╱ (清) 何樂善修 (清) 王積熙纂 ╱ 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35220,山東,煙臺,"(乾隆) 海陽縣志",乾隆,1735,1796,197,"卷之四 144-198 ╱ 祀典 190-198 ╱ ","  忠孝祠 現在 請建   節義祠 現在 請建   火神廟 在縣 南門   海神廟 在縣南 三里   劉猛將軍廟 在縣治             北二里     ","8卷 ╱ (清) 包桂纂修  ╱ 清乾隆七年刻本"
35221,山東,煙臺,"(乾隆) 棲霞縣誌(光緒)棲霞縣續志",乾隆,1735,1796,196,"卷之二 183-231 ╱ 建置志 183-231 ╱ 公署 185-231 ╱ 附社倉各鄉官基 183-231 ╱ 學宫 183-231 ╱ 祠宇 183-231 ╱ 演武塲 183-231 ╱ 舖逓 183-231 ╱ 義塚 183-231 ╱ ","先農壇在東門外雍正六年奉文建壇外地五畝所出供春秋   粢盛餘變價解司 關帝廟在城西北郭外明鄕官郝晋創建乾隆十八年知縣衛   萇重修朔望行香於此 劉猛將軍廟在西北郭外關帝廟旁雍正四年奉文建 忠義祠在學宮大成殿東雍正三年建係尊經閣舊址 節孝祠在西門裡雍正三年建乾隆十七年知縣衛萇重修   ","10卷 ╱ (清) 衛萇纂修 (清) 于如川續纂 ╱ 清光緒五年刻本"
35222,山東,淄博,"(乾隆) 淄川縣志",乾隆,1735,1796,402,"卷二 260-412 ╱ 建置志 260-412 ╱ 城池 261-412 ╱ 公署 274-412 ╱ 學校 288-412 ╱ 祀典 392-412 ╱ ","  五貓虎六防七水庸八比出按先嗇者神農也司   嗇者后稷也農者田唆也郵表畷者井田間道也   謂畫疆分理若郵亭之為表扵畷祀其始事之人   也貓食田鼠虎食田豕迎其神而祭之也防者謂   昔為隄防之人使吾禦水災也水庸者謂昔為畝   澮溝恤之人使吾備旱潦也昆虫者謂蝗蝻螟螽   蟊螣之屬有所司之神能驅除之也嵗以十二月   初八日祭 劉猛將軍廟 郡縣均設春秋致祭通志神為南宋   劉宰金壇人紹元年進士仕至浙東倉司幹官 ","8卷 ╱ (清) 張鳴鐸修 (清) 張廷寀纂 ╱ 民國九年石印本"
35222,山東,淄博,"(乾隆) 淄川縣志",乾隆,1735,1796,408,"卷二 260-412 ╱ 建置志 260-412 ╱ 城池 261-412 ╱ 公署 274-412 ╱ 學校 288-412 ╱ 祀典 392-412 ╱ ","  成龍重修大殿及大門前志未詳今補註 龍神廟 在東關北歲時致祭列在祀典邑令謝公   洙重修按舊志龍神廟在城西北鐘頭灣今不列   祀典附記於此 劉猛將軍廟 邑令盛公百二柚堂筆談云劉猛將   軍之列祀典自雍正二年始因直隸總督臣李維   鈞之奏也神諱傳聞不一明季俞㬎野廟九歌其   一為劉猛將軍自序云司蝗之神也蝗背有空神   常貫之以繩不使妄為害初不詳為何代人有云   南宋劉文清公諱宰者即詩家所稱漫塘先生居 ","8卷 ╱ (清) 張鳴鐸修 (清) 張廷寀纂 ╱ 民國九年石印本"
35224,山東,濰坊,"(咸豐) 青州府志",咸豐,1850,1861,1947,"卷二十六 1943-2036 ╱ 營建考 1943-2036 ╱ ","殿之右康熙間知府張連登建後知府陶錦改建於關帝 廟後俱有碑記 劉猛將軍廟在東嶽廟内乾隆五十四年知府李濤建 八蜡廟舊在武成王廟内明嘉靖四十四年知府杜思買 松林書院南民地更新建之    案乾隆十二年停八蜡之祀祀猛將軍故列其次 昭忠祠在關帝廟内 城隍廟一在府城西門外南陽水北岸一在府城西南隅 今所祀也說見古蹟考 國朝康熙五十五年知府陶錦重修有碑記 ","64卷 ╱ (清) 毛永柏修 (清) 李圖纂 ╱ 清咸豐九年刻本"
35224,山東,濰坊,"(咸豐) 青州府志",咸豐,1850,1861,2591,"卷三十七 2554-2614 ╱ 名宦傳 2554-2614 ╱ ","禱於劉猛將軍廟蝗盡向西南而去邑中無賴乘間擾民 思凝悉治以法不少貸豪猾斂迹性好詩書每與諸生講 藝亹亹不倦遊其門者多掇巍科遷正安州知州 朱華國河南祥符人進士乾隆十五年知安邱縣發伏摘 奸民皆懾服 裴宗錫山西曲沃人乾隆十六年由濟南府同知擢知靑 州爲政持大體不以苛察爲明正身率屬人莫敢欺尤好 接引文士延安邱進士嚴錫綏主講松林書院凡遇課期 必親臨扃試一時肄業諸生常數十百人數年之間登賢 書貢成均者十餘人二十二年調濟南靑人攀轅遮留樹 ","64卷 ╱ (清) 毛永柏修 (清) 李圖纂 ╱ 清咸豐九年刻本"
35232,山東,煙臺,"(道光) 重修蓬萊縣志",道光,1820,1850,189,"卷之三 166-206 ╱ 文治志 166-206 ╱ 學校 188-206 ╱ 試院 180-206 ╱ 書院 183-206 ╱ 社學附 166-206 ╱ 祀典 187-206 ╱ ","   城隍合祭陛級與社稷壇同門從南八壇設木王    三一書風雲雷雨之神居中一書本府境内山川    之神居左一書本府城隍之神居右壇東爲齋房    神厨宰牲庖庫燎在壇内東南今圯祭以春秋仲    月上已日    牲帛如制    先農壇 在縣東門外 歲祀如制    八蜡廟 舊址在赤山明嘉靖六年知府游漣移置陽 關之西亭去郡城五里許崇禎五年毁移置    西關祭以    季冬八日    劉猛將軍廟 軍門宅財神廟東知 縣秦易捐建歲一祭    龍王宮 畫橋西永樂五年 建祭以春秋仲月    電神廟 東關外乾隆五十二年定期每年六 月祭自嘉慶七年祭以春秋仲月 ","14卷 ╱ (清) 王文燾修 (清) 張本纂 ╱ 清道光十九年刻本"
35235,山東,菏澤,"(光緒) 曹縣志",光緒,1875,1908,450,"卷六 414-454 ╱ 祠祀志 414-454 ╱ 祀典 414-454 ╱ 祠廟 418-454 ╱ 寺觀 432-454 ╱ 㙮附 414-454 ╱ ","劉猛將軍廟 在縣署東鼓樓街北光緒八年 知縣史銘鏞典史馮耀南重修 龍王廟 舊在鎮川門内光緒八年知縣史銘鏞 典史馮耀南移建於 文廟東路北 火神廟 在城東南隅傳堂街光緖十年 知縣陳嗣良典史馮耀南重修 姚楊二公祠 在縣署南路東祀知縣姚國旃千 總楊雲漢嘉慶二十二年建 忠親王祠 在隅首東路北同治四年知縣湯 鋐建修邑人袁廣捐施基址 奎星樓 光緒八年知縣何式珍典史 馮耀南移建於東南城角上 瞻雲樓 在阜民門内玉帶河橋上南向祀文昌帝君北向 祀觀音菩蕯光緒十年知縣陳嗣良典史馮耀南   勸捐   創建 文峯㙮 舊在望岳門北傾圮多年光緒十年知縣陳嗣良 典史馮耀南移建於望岳門南高七級内懸一鍾   每朔望晨暮令   守門者撞之 ","18卷 ╱ (清) 陳嗣良修 (清) 孟廣来纂 ╱ 清光緒十年刻本"
35237,山東,泰安,"(光緒) 東平州志",光緒,1875,1908,77,"凡例 74-121 ╱ 全圖 74-121 ╱ ","一舊志載學校祠祀於聖賢封號概行闕略從祀先賢   先儒僅列姓名未詳朝代籍貫甚至劉猛將軍廟祀   元指揮劉承忠通禮具有明文而志沿稱劉宰承譌   襲謬疏漏頗多至關聖代有加封文昌亦加追祀其   誤不容不正其缺尤不容不補我又祠祀二字未能   賅括今改為典禮謹依 大清會典通禮二書凡通行於州縣者錄之庶覽者得   以尊時而考禮云 一職官一項與疆域選舉志家皆立表以分次第庶考   其年月得以一目了然舊志分條紀載體裁不免稍 ","27卷 ╱ (清) 左宜似修 (清) 盧崟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35237,山東,泰安,"(光緒) 東平州志",光緒,1875,1908,629,"卷第九 582-645 ╱ 典禮考 582-645 ╱ 朝賀 583-645 ╱ 接詔 584-645 ╱ 受朔 586-645 ╱ 迎春 586-645 ╱ 耕藉 588-645 ╱ 鄉飲 582-645 ╱ 鄉射 582-645 ╱ 鄉約 593-645 ╱ 祭儀 599-645 ╱ 祝辭禮樂 582-645 ╱ 舞器均附 582-645 ╱ 救護 582-645 ╱ ","利成將享隆神旣居歆荅光訓桂籍長稽煥人文德寓 綏安神功駿自時中乂咸尊廟食於萬斯年昭泰運文 昌帝君前代祝詞曰 惟某年月日某官致祭於文昌帝君之前代曰祭引先 河之義禮崇反本之思矧夫世德彌光延賞斯及祥鍾 累代炳列宿之精霛化被千秋爲人文之主宰是尊後 殿用荅前庥兹值仲 春 秋 肅將時事用伸吿潔神其槄歆 尙饗餘陳設器數及行禮儀節均與關帝廟後殿同 劉猛將軍廟每春秋地方官具祝文 隨時 撰擬 香帛羊一 豕一尊一爵三陳設廟中如式質明守土正官一人朝 ","27卷 ╱ (清) 左宜似修 (清) 盧崟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35237,山東,泰安,"(光緒) 東平州志",光緒,1875,1908,2232,"卷第二十三 2192-2260 ╱ 大事記 2192-2260 ╱ ","五十九年知州李繼唐續修州志 雍正二年 詔建忠孝節義祠及劉猛將軍廟 三年大有年 詔以銀糧耗銀歸公定各官養亷 欽頒聖諭廣訓於學宫 四年以地丁攤入地畝 欽差勘議南旺安山馬湖地增修堤堰牐支河添 斗門牐板 八年六月大水奉 ","27卷 ╱ (清) 左宜似修 (清) 盧崟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35239,山東,煙臺,"(光緒) 海陽縣續志",光緒,1875,1908,302,"卷三 236-309 ╱ 學 236-309 ╱ 校 236-309 ╱ 兵 236-309 ╱ 防 236-309 ╱ 驛 236-309 ╱ 遞 236-309 ╱ 見前 236-309 ╱ 誌 287-309 ╱ 專 287-309 ╱ 錄現額 287-309 ╱ 秩 287-309 ╱ 祀 287-309 ╱ 第三册 287-309 ╱ ","   兮橐弓戢戈文治光兮受福則那 後殿    祝文 祭引先河之義禮崇反本之思矧夫世德彌 光延賞斯及祥鍾累代炯列宿之精靈化被   千秋偉人文之主宰是尊後殿用答前庥兹   值仲 春 秋 肅將祀事用申告潔神其格歆尙饗   奎星樓 見前誌補 錄祝文    祝文 維神聰明天賦智慧性成日星雲漢極其章 明銀鈎鐡畫煥乎精瑩主持文運聖道干城   茲值仲 春 秋 禮有常獻   謹潔牲醴伏維尙饗   劉猛將軍廟 見前誌補 錄祝文    祝文 惟神生為名將系出漢宗寵天曹之顯秩爵 威揚之上封調雨暘以敷天下驅蝗蝻以庇 ","10卷 ╱ (清) 王敬勛修 (清) 王兆騰纂 ╱ 清光緒六年刻本"
35240,山東,濟寧市,"(光緒) 嘉祥縣志",光緒,1875,1908,176,"卷之一 76-178 ╱ 祀典志 170-178 ╱ 先賢祠 170-178 ╱ 神廟 175-178 ╱ ","  無專祀每春秋二仲月合祭於風雲雷雨山川壇清   明七月望十月朔等日主祭於邑厲壇部頒祝文 龍王廟 在北門内春秋仲月與風雲雷雨山川壇同日 祭雍正五年疊加封號州縣立廟著爲祀典 火神廟 在西關外每歲 六月十三日祭 八蜡廟 在獨坐山前東關内周曰大蜡秦曰臘歳 以十二月祭今以春秋二仲月上戊日祭 劉猛將軍廟 在八蜡廟左與八蜡祭 同雍正二年八祀典 吕祖閣 在城内萌山 陰春秋仲月  日祭 馬神廟 在五賢祠西毎歳春秋仲月上戊日祭會典毎九 月初一日祭又以六月二十三日慶祝致祭 元帝廟 在五賢祠左明正德間流賊剽掠縣官祈神陰助 比賊至城下見金甲神人無數不敢犯而去城頼   以保蓋神威庇佑云因建   閣於此春秋仲月致祭 衙神廟 在縣 署 ","4卷 ╱ (清) 章文華修 (清) 官擢午纂 ╱ 清光緒三十四年刻本"
35244,山東,泰安,"(光緒) 肥城縣志",光緒,1875,1908,283,,"  羊豕各一果品五盤制帛一色赤尊一爵三香燭承   祭官朝服行三跪九叩禮上香奠帛讀祝三獻爵送   神望燎均如儀   祝文   惟神令司赤帝德炳離眀届此良辰爰脩專祀鍳茲   特典綏我烝民尙饗   八蜡廟 八蜡一先嗇二司嗇三農四郵表畷五貓虎六 防七水庸八昆蟲   舊在塔山上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蘇廷舉改建於   城東僉事袁士奇撰碑今移西南郭   祭儀   歲以十二月上戊日致祭祭品羊一豕一鉶一簠簋   各一籩豆各四酒尊一制帛一白色承祭官行一跪   三叩禮   劉猛將軍廟   在城西南郭雍正六年建   春秋仲月與神祗壇同日祭祭儀祭品同各壇   舊傳神爲南宋浙東倉司幹官劉宰字平國金壇人   或曰非也神爲南宋淮南江東浙西制置使劉錡字 ","10卷 ╱ (清) 凌紱曾修 (清) 邵承照纂 ╱ 清光緒十七年刻本"
35249,山東,煙臺,"(光緒) 增修登州府志",光緒,1875,1908,448,"增修登州府志目錄 101-3794 ╱ 序文姓氏凢例 101-3794 ╱ 輿圖列在卷前 101-3794 ╱ 疆域志 101-3794 ╱ 卷之一星野 101-3794 ╱ 道里 101-3794 ╱ 卷之二沿革 101-3794 ╱ 卷之三山川 101-3794 ╱ 卷之四古蹟 101-3794 ╱ 卷之五物産 101-3794 ╱ 卷之六風俗 101-3794 ╱ 營建志 101-3794 ╱ 卷之七城池 101-3794 ╱ 卷之八龍亭 101-3794 ╱ 卷之九公署 101-3794 ╱ 倉厫 101-3794 ╱ 卷之十學校 101-3794 ╱ 祀典附 101-3794 ╱ 書 101-3794 ╱ 院試院附 101-3794 ╱ 卷之十一廟壇 101-3794 ╱ 祀典 101-3794 ╱ 卷之十二軍壘 101-3794 ╱ 公所 101-3794 ╱ 卷之十三海防 101-3794 ╱ 兵事 101-3794 ╱ 卷之十四驛傳 101-3794 ╱ 卷之十五寺觀 101-3794 ╱ 仙釋 101-3794 ╱ 卷之十六橋梁 101-3794 ╱ 食貨志 101-3794 ╱ 卷之十七鄉都 101-3794 ╱ 坊市 101-3794 ╱ 卷之十八户口 101-3794 ╱ 卷之十九地丁 101-3794 ╱ 耗羡 101-3794 ╱ 卷之二十雜税 101-3794 ╱ 卷之二十一鹽法 101-3794 ╱ 卷之二十二海運 101-3794 ╱ 卷之二十三水旱豐饑 101-3794 ╱ 祥孽 101-3794 ╱ 職官志 101-3794 ╱ 卷之二十四前秩 101-3794 ╱ 卷之二十五文秩一 101-3794 ╱ 卷之二十六文秩二 101-3794 ╱ 卷之二十七文秩三 101-3794 ╱ 卷之二十八文秩四 101-3794 ╱ 卷之二十九文秩五 101-3794 ╱ 卷之三十文秩六 101-3794 ╱ 卷之三十一文秩七 101-3794 ╱ 卷之三十二文秩八 101-3794 ╱ 卷之三十三文秩九 101-3794 ╱ 卷之三十四文秩十 101-3794 ╱ 卷之三十五文秩十一 101-3794 ╱ 卷之三十六武秩上 101-3794 ╱ 卷之三十七武秩下 101-3794 ╱ 選舉志 101-3794 ╱ 卷之三十八薦辟 101-3794 ╱ 卷之三十九進士 101-3794 ╱ 卷之四十舉人 101-3794 ╱ 卷之四十一貢生 101-3794 ╱ 卷之四十二恩賜 101-3794 ╱ 卷之四十三文職 101-3794 ╱ 卷之四十四武進士 101-3794 ╱ 卷之四十五武舉 101-3794 ╱ 卷之四十六武職 101-3794 ╱ 卷之四十七封贈 101-3794 ╱ 卷之四十八廕襲 101-3794 ╱ 忠節志 101-3794 ╱ 卷之四十九忠上 101-3794 ╱ 卷之五十忠下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一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二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三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四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五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六 101-3794 ╱ 卷之五十七節七 101-3794 ╱ 卷之五十八節八 101-3794 ╱ 卷之五十九節九 101-3794 ╱ 卷之六十節十 101-3794 ╱ 藝文志 101-3794 ╱ 卷之六十一經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二史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三子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四集部 101-3794 ╱ 增修登州府志 401-500 ╱ ","   安上禆國祚下益民生茲屆仲 春 秋 謹以剛鬛柔    毛牲帛醴虀粢盛庶品式陳明薦尙饗   八蜡廟 舊在赤山明嘉靖六年知府游璉移置陽 關之西亭距城五里崇禎五年燬於兵後   移於西關泰山行宫東偏内祀八神一先嗇二   司嗇三百種四農五郵表畷六貓虎七防八水   庸一說有昆蟲而無百種一說分猫虎爲二而   無昆蟲 按會典民閒秋成之後休息農功祀   神報賽借蜡之遺意以盡其閭井歡治之情猶   有吹豳擊鼓之風皆聽從民便蓋以先嗇司嗇   日月山川皆祀於各壇   廟故不復舉行惜祭也   劉猛將軍廟 在財神廟東雍正三年知縣秦易建 一祀 按神名承忠元時官指揮   能驅蝗元亡自沈於河世稱劉猛將軍雍正   二年敕各省建廟咸豐七年加保康二字 ","69卷 ╱ (清) 方汝翼修 (清) 周悦讓纂 ╱ 清光緒刻本"
35249,山東,煙臺,"(光緒) 增修登州府志",光緒,1875,1908,458,"增修登州府志目錄 101-3794 ╱ 序文姓氏凢例 101-3794 ╱ 輿圖列在卷前 101-3794 ╱ 疆域志 101-3794 ╱ 卷之一星野 101-3794 ╱ 道里 101-3794 ╱ 卷之二沿革 101-3794 ╱ 卷之三山川 101-3794 ╱ 卷之四古蹟 101-3794 ╱ 卷之五物産 101-3794 ╱ 卷之六風俗 101-3794 ╱ 營建志 101-3794 ╱ 卷之七城池 101-3794 ╱ 卷之八龍亭 101-3794 ╱ 卷之九公署 101-3794 ╱ 倉厫 101-3794 ╱ 卷之十學校 101-3794 ╱ 祀典附 101-3794 ╱ 書 101-3794 ╱ 院試院附 101-3794 ╱ 卷之十一廟壇 101-3794 ╱ 祀典 101-3794 ╱ 卷之十二軍壘 101-3794 ╱ 公所 101-3794 ╱ 卷之十三海防 101-3794 ╱ 兵事 101-3794 ╱ 卷之十四驛傳 101-3794 ╱ 卷之十五寺觀 101-3794 ╱ 仙釋 101-3794 ╱ 卷之十六橋梁 101-3794 ╱ 食貨志 101-3794 ╱ 卷之十七鄉都 101-3794 ╱ 坊市 101-3794 ╱ 卷之十八户口 101-3794 ╱ 卷之十九地丁 101-3794 ╱ 耗羡 101-3794 ╱ 卷之二十雜税 101-3794 ╱ 卷之二十一鹽法 101-3794 ╱ 卷之二十二海運 101-3794 ╱ 卷之二十三水旱豐饑 101-3794 ╱ 祥孽 101-3794 ╱ 職官志 101-3794 ╱ 卷之二十四前秩 101-3794 ╱ 卷之二十五文秩一 101-3794 ╱ 卷之二十六文秩二 101-3794 ╱ 卷之二十七文秩三 101-3794 ╱ 卷之二十八文秩四 101-3794 ╱ 卷之二十九文秩五 101-3794 ╱ 卷之三十文秩六 101-3794 ╱ 卷之三十一文秩七 101-3794 ╱ 卷之三十二文秩八 101-3794 ╱ 卷之三十三文秩九 101-3794 ╱ 卷之三十四文秩十 101-3794 ╱ 卷之三十五文秩十一 101-3794 ╱ 卷之三十六武秩上 101-3794 ╱ 卷之三十七武秩下 101-3794 ╱ 選舉志 101-3794 ╱ 卷之三十八薦辟 101-3794 ╱ 卷之三十九進士 101-3794 ╱ 卷之四十舉人 101-3794 ╱ 卷之四十一貢生 101-3794 ╱ 卷之四十二恩賜 101-3794 ╱ 卷之四十三文職 101-3794 ╱ 卷之四十四武進士 101-3794 ╱ 卷之四十五武舉 101-3794 ╱ 卷之四十六武職 101-3794 ╱ 卷之四十七封贈 101-3794 ╱ 卷之四十八廕襲 101-3794 ╱ 忠節志 101-3794 ╱ 卷之四十九忠上 101-3794 ╱ 卷之五十忠下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一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二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三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四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五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六 101-3794 ╱ 卷之五十七節七 101-3794 ╱ 卷之五十八節八 101-3794 ╱ 卷之五十九節九 101-3794 ╱ 卷之六十節十 101-3794 ╱ 藝文志 101-3794 ╱ 卷之六十一經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二史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三子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四集部 101-3794 ╱ 增修登州府志 401-500 ╱ ","  康熙十二年知縣李蕃改建於   此内有魁星樓又一在黃山館   關帝廟 在縣治後千 户韋勝建   天后宮 在南關又一在龍 口一在黃河營   八蜡廟 在社稷 壇西   劉猛將軍廟 在八蜡 廟後   火德廟 舊在南門樓明萬厯閒 知縣李秩移建北關   真武廟 在北門樓又一在城西 五里一在城北李家疃   東嶽廟 在城隍廟西元初主簿王收建     至元九年縣尹孔思問重修   龍王廟 在東城門樓又一在黄山 館一在龍口一在㟂屺島 ","69卷 ╱ (清) 方汝翼修 (清) 周悦讓纂 ╱ 清光緒刻本"
35249,山東,煙臺,"(光緒) 增修登州府志",光緒,1875,1908,462,"增修登州府志目錄 101-3794 ╱ 序文姓氏凢例 101-3794 ╱ 輿圖列在卷前 101-3794 ╱ 疆域志 101-3794 ╱ 卷之一星野 101-3794 ╱ 道里 101-3794 ╱ 卷之二沿革 101-3794 ╱ 卷之三山川 101-3794 ╱ 卷之四古蹟 101-3794 ╱ 卷之五物産 101-3794 ╱ 卷之六風俗 101-3794 ╱ 營建志 101-3794 ╱ 卷之七城池 101-3794 ╱ 卷之八龍亭 101-3794 ╱ 卷之九公署 101-3794 ╱ 倉厫 101-3794 ╱ 卷之十學校 101-3794 ╱ 祀典附 101-3794 ╱ 書 101-3794 ╱ 院試院附 101-3794 ╱ 卷之十一廟壇 101-3794 ╱ 祀典 101-3794 ╱ 卷之十二軍壘 101-3794 ╱ 公所 101-3794 ╱ 卷之十三海防 101-3794 ╱ 兵事 101-3794 ╱ 卷之十四驛傳 101-3794 ╱ 卷之十五寺觀 101-3794 ╱ 仙釋 101-3794 ╱ 卷之十六橋梁 101-3794 ╱ 食貨志 101-3794 ╱ 卷之十七鄉都 101-3794 ╱ 坊市 101-3794 ╱ 卷之十八户口 101-3794 ╱ 卷之十九地丁 101-3794 ╱ 耗羡 101-3794 ╱ 卷之二十雜税 101-3794 ╱ 卷之二十一鹽法 101-3794 ╱ 卷之二十二海運 101-3794 ╱ 卷之二十三水旱豐饑 101-3794 ╱ 祥孽 101-3794 ╱ 職官志 101-3794 ╱ 卷之二十四前秩 101-3794 ╱ 卷之二十五文秩一 101-3794 ╱ 卷之二十六文秩二 101-3794 ╱ 卷之二十七文秩三 101-3794 ╱ 卷之二十八文秩四 101-3794 ╱ 卷之二十九文秩五 101-3794 ╱ 卷之三十文秩六 101-3794 ╱ 卷之三十一文秩七 101-3794 ╱ 卷之三十二文秩八 101-3794 ╱ 卷之三十三文秩九 101-3794 ╱ 卷之三十四文秩十 101-3794 ╱ 卷之三十五文秩十一 101-3794 ╱ 卷之三十六武秩上 101-3794 ╱ 卷之三十七武秩下 101-3794 ╱ 選舉志 101-3794 ╱ 卷之三十八薦辟 101-3794 ╱ 卷之三十九進士 101-3794 ╱ 卷之四十舉人 101-3794 ╱ 卷之四十一貢生 101-3794 ╱ 卷之四十二恩賜 101-3794 ╱ 卷之四十三文職 101-3794 ╱ 卷之四十四武進士 101-3794 ╱ 卷之四十五武舉 101-3794 ╱ 卷之四十六武職 101-3794 ╱ 卷之四十七封贈 101-3794 ╱ 卷之四十八廕襲 101-3794 ╱ 忠節志 101-3794 ╱ 卷之四十九忠上 101-3794 ╱ 卷之五十忠下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一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二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三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四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五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六 101-3794 ╱ 卷之五十七節七 101-3794 ╱ 卷之五十八節八 101-3794 ╱ 卷之五十九節九 101-3794 ╱ 卷之六十節十 101-3794 ╱ 藝文志 101-3794 ╱ 卷之六十一經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二史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三子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四集部 101-3794 ╱ 增修登州府志 401-500 ╱ ","  修雍正閒又建祠於學宫之東   而致祭焉又一在南案山上   關帝廟 在縣治南眀洪武元年建 永樂天順崇禎閒累修   天后宮 在煙臺 海口   八蜡廟 在縣南 一里餘   劉猛將軍廟 在福聖寺内 國 朝乾隆三年建   火德廟 在縣南門上明嘉靖年閒建知縣宋 大奎崇禎閒知縣吳聞詩各重修   真武廟 在縣治後城上眀成化間建 國朝   順治乾隆閒累修又一在芝陽山   雷神廟 在芝陽 山上   東嶽廟 在縣西北一里明永樂閒建萬厯 三十六年 國朝乾隆四年累修 ","69卷 ╱ (清) 方汝翼修 (清) 周悦讓纂 ╱ 清光緒刻本"
35249,山東,煙臺,"(光緒) 增修登州府志",光緒,1875,1908,466,"增修登州府志目錄 101-3794 ╱ 序文姓氏凢例 101-3794 ╱ 輿圖列在卷前 101-3794 ╱ 疆域志 101-3794 ╱ 卷之一星野 101-3794 ╱ 道里 101-3794 ╱ 卷之二沿革 101-3794 ╱ 卷之三山川 101-3794 ╱ 卷之四古蹟 101-3794 ╱ 卷之五物産 101-3794 ╱ 卷之六風俗 101-3794 ╱ 營建志 101-3794 ╱ 卷之七城池 101-3794 ╱ 卷之八龍亭 101-3794 ╱ 卷之九公署 101-3794 ╱ 倉厫 101-3794 ╱ 卷之十學校 101-3794 ╱ 祀典附 101-3794 ╱ 書 101-3794 ╱ 院試院附 101-3794 ╱ 卷之十一廟壇 101-3794 ╱ 祀典 101-3794 ╱ 卷之十二軍壘 101-3794 ╱ 公所 101-3794 ╱ 卷之十三海防 101-3794 ╱ 兵事 101-3794 ╱ 卷之十四驛傳 101-3794 ╱ 卷之十五寺觀 101-3794 ╱ 仙釋 101-3794 ╱ 卷之十六橋梁 101-3794 ╱ 食貨志 101-3794 ╱ 卷之十七鄉都 101-3794 ╱ 坊市 101-3794 ╱ 卷之十八户口 101-3794 ╱ 卷之十九地丁 101-3794 ╱ 耗羡 101-3794 ╱ 卷之二十雜税 101-3794 ╱ 卷之二十一鹽法 101-3794 ╱ 卷之二十二海運 101-3794 ╱ 卷之二十三水旱豐饑 101-3794 ╱ 祥孽 101-3794 ╱ 職官志 101-3794 ╱ 卷之二十四前秩 101-3794 ╱ 卷之二十五文秩一 101-3794 ╱ 卷之二十六文秩二 101-3794 ╱ 卷之二十七文秩三 101-3794 ╱ 卷之二十八文秩四 101-3794 ╱ 卷之二十九文秩五 101-3794 ╱ 卷之三十文秩六 101-3794 ╱ 卷之三十一文秩七 101-3794 ╱ 卷之三十二文秩八 101-3794 ╱ 卷之三十三文秩九 101-3794 ╱ 卷之三十四文秩十 101-3794 ╱ 卷之三十五文秩十一 101-3794 ╱ 卷之三十六武秩上 101-3794 ╱ 卷之三十七武秩下 101-3794 ╱ 選舉志 101-3794 ╱ 卷之三十八薦辟 101-3794 ╱ 卷之三十九進士 101-3794 ╱ 卷之四十舉人 101-3794 ╱ 卷之四十一貢生 101-3794 ╱ 卷之四十二恩賜 101-3794 ╱ 卷之四十三文職 101-3794 ╱ 卷之四十四武進士 101-3794 ╱ 卷之四十五武舉 101-3794 ╱ 卷之四十六武職 101-3794 ╱ 卷之四十七封贈 101-3794 ╱ 卷之四十八廕襲 101-3794 ╱ 忠節志 101-3794 ╱ 卷之四十九忠上 101-3794 ╱ 卷之五十忠下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一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二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三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四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五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六 101-3794 ╱ 卷之五十七節七 101-3794 ╱ 卷之五十八節八 101-3794 ╱ 卷之五十九節九 101-3794 ╱ 卷之六十節十 101-3794 ╱ 藝文志 101-3794 ╱ 卷之六十一經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二史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三子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四集部 101-3794 ╱ 增修登州府志 401-500 ╱ ","  八蜡廟 舊在城南三里明萬厯三十七年    知縣李同寅改建於山川壇前   劉猛將軍廟 在縣治 西北   火德廟 在南關外康熙七 年知縣胡璘重建   真武廟 在北門外明成化十 一年主簿王冕重修   旗纛廟 在演武 場内   東嶽廟 在縣治西俗 名天齊廟   龍王廟 在翠屏 山東   馬神廟 在縣治北又一 在演武亭後   土地祠 在縣治内又一 在學宫久廢 ","69卷 ╱ (清) 方汝翼修 (清) 周悦讓纂 ╱ 清光緒刻本"
35249,山東,煙臺,"(光緒) 增修登州府志",光緒,1875,1908,471,"增修登州府志目錄 101-3794 ╱ 序文姓氏凢例 101-3794 ╱ 輿圖列在卷前 101-3794 ╱ 疆域志 101-3794 ╱ 卷之一星野 101-3794 ╱ 道里 101-3794 ╱ 卷之二沿革 101-3794 ╱ 卷之三山川 101-3794 ╱ 卷之四古蹟 101-3794 ╱ 卷之五物産 101-3794 ╱ 卷之六風俗 101-3794 ╱ 營建志 101-3794 ╱ 卷之七城池 101-3794 ╱ 卷之八龍亭 101-3794 ╱ 卷之九公署 101-3794 ╱ 倉厫 101-3794 ╱ 卷之十學校 101-3794 ╱ 祀典附 101-3794 ╱ 書 101-3794 ╱ 院試院附 101-3794 ╱ 卷之十一廟壇 101-3794 ╱ 祀典 101-3794 ╱ 卷之十二軍壘 101-3794 ╱ 公所 101-3794 ╱ 卷之十三海防 101-3794 ╱ 兵事 101-3794 ╱ 卷之十四驛傳 101-3794 ╱ 卷之十五寺觀 101-3794 ╱ 仙釋 101-3794 ╱ 卷之十六橋梁 101-3794 ╱ 食貨志 101-3794 ╱ 卷之十七鄉都 101-3794 ╱ 坊市 101-3794 ╱ 卷之十八户口 101-3794 ╱ 卷之十九地丁 101-3794 ╱ 耗羡 101-3794 ╱ 卷之二十雜税 101-3794 ╱ 卷之二十一鹽法 101-3794 ╱ 卷之二十二海運 101-3794 ╱ 卷之二十三水旱豐饑 101-3794 ╱ 祥孽 101-3794 ╱ 職官志 101-3794 ╱ 卷之二十四前秩 101-3794 ╱ 卷之二十五文秩一 101-3794 ╱ 卷之二十六文秩二 101-3794 ╱ 卷之二十七文秩三 101-3794 ╱ 卷之二十八文秩四 101-3794 ╱ 卷之二十九文秩五 101-3794 ╱ 卷之三十文秩六 101-3794 ╱ 卷之三十一文秩七 101-3794 ╱ 卷之三十二文秩八 101-3794 ╱ 卷之三十三文秩九 101-3794 ╱ 卷之三十四文秩十 101-3794 ╱ 卷之三十五文秩十一 101-3794 ╱ 卷之三十六武秩上 101-3794 ╱ 卷之三十七武秩下 101-3794 ╱ 選舉志 101-3794 ╱ 卷之三十八薦辟 101-3794 ╱ 卷之三十九進士 101-3794 ╱ 卷之四十舉人 101-3794 ╱ 卷之四十一貢生 101-3794 ╱ 卷之四十二恩賜 101-3794 ╱ 卷之四十三文職 101-3794 ╱ 卷之四十四武進士 101-3794 ╱ 卷之四十五武舉 101-3794 ╱ 卷之四十六武職 101-3794 ╱ 卷之四十七封贈 101-3794 ╱ 卷之四十八廕襲 101-3794 ╱ 忠節志 101-3794 ╱ 卷之四十九忠上 101-3794 ╱ 卷之五十忠下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一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二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三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四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五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六 101-3794 ╱ 卷之五十七節七 101-3794 ╱ 卷之五十八節八 101-3794 ╱ 卷之五十九節九 101-3794 ╱ 卷之六十節十 101-3794 ╱ 藝文志 101-3794 ╱ 卷之六十一經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二史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三子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四集部 101-3794 ╱ 增修登州府志 401-500 ╱ ","  關帝廟 在縣西門外明萬厯二十九年知    縣蔡夢齊建又一在城隍廟東   八蜡廟 在縣西三里馬山上 明成化十五年建   劉猛將軍廟 在縣治 西南   火德廟 在南門上順治五年 知縣石可章重修   眞武廟 在城隍廟東又 一在北門外   旗纛廟 在演武亭 後今廢   東嶽廟 在縣治 西南   龍王廟 在縣南二 十五里   馬神廟 在縣西南 馬山埠 ","69卷 ╱ (清) 方汝翼修 (清) 周悦讓纂 ╱ 清光緒刻本"
35249,山東,煙臺,"(光緒) 增修登州府志",光緒,1875,1908,475,"增修登州府志目錄 101-3794 ╱ 序文姓氏凢例 101-3794 ╱ 輿圖列在卷前 101-3794 ╱ 疆域志 101-3794 ╱ 卷之一星野 101-3794 ╱ 道里 101-3794 ╱ 卷之二沿革 101-3794 ╱ 卷之三山川 101-3794 ╱ 卷之四古蹟 101-3794 ╱ 卷之五物産 101-3794 ╱ 卷之六風俗 101-3794 ╱ 營建志 101-3794 ╱ 卷之七城池 101-3794 ╱ 卷之八龍亭 101-3794 ╱ 卷之九公署 101-3794 ╱ 倉厫 101-3794 ╱ 卷之十學校 101-3794 ╱ 祀典附 101-3794 ╱ 書 101-3794 ╱ 院試院附 101-3794 ╱ 卷之十一廟壇 101-3794 ╱ 祀典 101-3794 ╱ 卷之十二軍壘 101-3794 ╱ 公所 101-3794 ╱ 卷之十三海防 101-3794 ╱ 兵事 101-3794 ╱ 卷之十四驛傳 101-3794 ╱ 卷之十五寺觀 101-3794 ╱ 仙釋 101-3794 ╱ 卷之十六橋梁 101-3794 ╱ 食貨志 101-3794 ╱ 卷之十七鄉都 101-3794 ╱ 坊市 101-3794 ╱ 卷之十八户口 101-3794 ╱ 卷之十九地丁 101-3794 ╱ 耗羡 101-3794 ╱ 卷之二十雜税 101-3794 ╱ 卷之二十一鹽法 101-3794 ╱ 卷之二十二海運 101-3794 ╱ 卷之二十三水旱豐饑 101-3794 ╱ 祥孽 101-3794 ╱ 職官志 101-3794 ╱ 卷之二十四前秩 101-3794 ╱ 卷之二十五文秩一 101-3794 ╱ 卷之二十六文秩二 101-3794 ╱ 卷之二十七文秩三 101-3794 ╱ 卷之二十八文秩四 101-3794 ╱ 卷之二十九文秩五 101-3794 ╱ 卷之三十文秩六 101-3794 ╱ 卷之三十一文秩七 101-3794 ╱ 卷之三十二文秩八 101-3794 ╱ 卷之三十三文秩九 101-3794 ╱ 卷之三十四文秩十 101-3794 ╱ 卷之三十五文秩十一 101-3794 ╱ 卷之三十六武秩上 101-3794 ╱ 卷之三十七武秩下 101-3794 ╱ 選舉志 101-3794 ╱ 卷之三十八薦辟 101-3794 ╱ 卷之三十九進士 101-3794 ╱ 卷之四十舉人 101-3794 ╱ 卷之四十一貢生 101-3794 ╱ 卷之四十二恩賜 101-3794 ╱ 卷之四十三文職 101-3794 ╱ 卷之四十四武進士 101-3794 ╱ 卷之四十五武舉 101-3794 ╱ 卷之四十六武職 101-3794 ╱ 卷之四十七封贈 101-3794 ╱ 卷之四十八廕襲 101-3794 ╱ 忠節志 101-3794 ╱ 卷之四十九忠上 101-3794 ╱ 卷之五十忠下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一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二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三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四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五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六 101-3794 ╱ 卷之五十七節七 101-3794 ╱ 卷之五十八節八 101-3794 ╱ 卷之五十九節九 101-3794 ╱ 卷之六十節十 101-3794 ╱ 藝文志 101-3794 ╱ 卷之六十一經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二史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三子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四集部 101-3794 ╱ 增修登州府志 401-500 ╱ ","  厲壇八十   一處今廢   文昌宮 在東南城上明崇禎閒建 國朝嘉慶二 十五年重修其南爲魁星樓康熙初建   關帝廟 在州門内東街又一在東 門月城内明洪武七年建   天后宮 在州北十里元至元 四年建至大四年修   八蜡廟 舊右州西門内後移於山川 壇東今附祀劉猛將軍廟內   劉猛將軍廟 在州治東嘉慶初 知州愛星阿建   火德廟 在州南門 月城內   旗纛廟 在演武 場内   東嶽廟 在州東關明 萬厯閒修 ","69卷 ╱ (清) 方汝翼修 (清) 周悦讓纂 ╱ 清光緒刻本"
35249,山東,煙臺,"(光緒) 增修登州府志",光緒,1875,1908,478,"增修登州府志目錄 101-3794 ╱ 序文姓氏凢例 101-3794 ╱ 輿圖列在卷前 101-3794 ╱ 疆域志 101-3794 ╱ 卷之一星野 101-3794 ╱ 道里 101-3794 ╱ 卷之二沿革 101-3794 ╱ 卷之三山川 101-3794 ╱ 卷之四古蹟 101-3794 ╱ 卷之五物産 101-3794 ╱ 卷之六風俗 101-3794 ╱ 營建志 101-3794 ╱ 卷之七城池 101-3794 ╱ 卷之八龍亭 101-3794 ╱ 卷之九公署 101-3794 ╱ 倉厫 101-3794 ╱ 卷之十學校 101-3794 ╱ 祀典附 101-3794 ╱ 書 101-3794 ╱ 院試院附 101-3794 ╱ 卷之十一廟壇 101-3794 ╱ 祀典 101-3794 ╱ 卷之十二軍壘 101-3794 ╱ 公所 101-3794 ╱ 卷之十三海防 101-3794 ╱ 兵事 101-3794 ╱ 卷之十四驛傳 101-3794 ╱ 卷之十五寺觀 101-3794 ╱ 仙釋 101-3794 ╱ 卷之十六橋梁 101-3794 ╱ 食貨志 101-3794 ╱ 卷之十七鄉都 101-3794 ╱ 坊市 101-3794 ╱ 卷之十八户口 101-3794 ╱ 卷之十九地丁 101-3794 ╱ 耗羡 101-3794 ╱ 卷之二十雜税 101-3794 ╱ 卷之二十一鹽法 101-3794 ╱ 卷之二十二海運 101-3794 ╱ 卷之二十三水旱豐饑 101-3794 ╱ 祥孽 101-3794 ╱ 職官志 101-3794 ╱ 卷之二十四前秩 101-3794 ╱ 卷之二十五文秩一 101-3794 ╱ 卷之二十六文秩二 101-3794 ╱ 卷之二十七文秩三 101-3794 ╱ 卷之二十八文秩四 101-3794 ╱ 卷之二十九文秩五 101-3794 ╱ 卷之三十文秩六 101-3794 ╱ 卷之三十一文秩七 101-3794 ╱ 卷之三十二文秩八 101-3794 ╱ 卷之三十三文秩九 101-3794 ╱ 卷之三十四文秩十 101-3794 ╱ 卷之三十五文秩十一 101-3794 ╱ 卷之三十六武秩上 101-3794 ╱ 卷之三十七武秩下 101-3794 ╱ 選舉志 101-3794 ╱ 卷之三十八薦辟 101-3794 ╱ 卷之三十九進士 101-3794 ╱ 卷之四十舉人 101-3794 ╱ 卷之四十一貢生 101-3794 ╱ 卷之四十二恩賜 101-3794 ╱ 卷之四十三文職 101-3794 ╱ 卷之四十四武進士 101-3794 ╱ 卷之四十五武舉 101-3794 ╱ 卷之四十六武職 101-3794 ╱ 卷之四十七封贈 101-3794 ╱ 卷之四十八廕襲 101-3794 ╱ 忠節志 101-3794 ╱ 卷之四十九忠上 101-3794 ╱ 卷之五十忠下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一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二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三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四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五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六 101-3794 ╱ 卷之五十七節七 101-3794 ╱ 卷之五十八節八 101-3794 ╱ 卷之五十九節九 101-3794 ╱ 卷之六十節十 101-3794 ╱ 藝文志 101-3794 ╱ 卷之六十一經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二史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三子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四集部 101-3794 ╱ 增修登州府志 401-500 ╱ ","  熙四十二年道   光十五年累修   關帝廟 在縣西南明永樂十二年建萬厯四年 國朝康熙閒累修又一在呂家集一在文   登營一在縣   東四十里   八蜡廟 舊在縣東南五里明萬十四年知縣李 需光移於文山之陽四十八年復移於城   南 國朝康熙   三十年重修   劉猛將軍廟 在縣西雍 正三年建   真武廟 在七里湯又一在陡埠一在威海司 明宣德四年建嘉靖二十八年重修   旗纛廟 在演 武場   東嶽廟 在縣東又一在文 山上一在西門外 ","69卷 ╱ (清) 方汝翼修 (清) 周悦讓纂 ╱ 清光緒刻本"
35249,山東,煙臺,"(光緒) 增修登州府志",光緒,1875,1908,481,"增修登州府志目錄 101-3794 ╱ 序文姓氏凢例 101-3794 ╱ 輿圖列在卷前 101-3794 ╱ 疆域志 101-3794 ╱ 卷之一星野 101-3794 ╱ 道里 101-3794 ╱ 卷之二沿革 101-3794 ╱ 卷之三山川 101-3794 ╱ 卷之四古蹟 101-3794 ╱ 卷之五物産 101-3794 ╱ 卷之六風俗 101-3794 ╱ 營建志 101-3794 ╱ 卷之七城池 101-3794 ╱ 卷之八龍亭 101-3794 ╱ 卷之九公署 101-3794 ╱ 倉厫 101-3794 ╱ 卷之十學校 101-3794 ╱ 祀典附 101-3794 ╱ 書 101-3794 ╱ 院試院附 101-3794 ╱ 卷之十一廟壇 101-3794 ╱ 祀典 101-3794 ╱ 卷之十二軍壘 101-3794 ╱ 公所 101-3794 ╱ 卷之十三海防 101-3794 ╱ 兵事 101-3794 ╱ 卷之十四驛傳 101-3794 ╱ 卷之十五寺觀 101-3794 ╱ 仙釋 101-3794 ╱ 卷之十六橋梁 101-3794 ╱ 食貨志 101-3794 ╱ 卷之十七鄉都 101-3794 ╱ 坊市 101-3794 ╱ 卷之十八户口 101-3794 ╱ 卷之十九地丁 101-3794 ╱ 耗羡 101-3794 ╱ 卷之二十雜税 101-3794 ╱ 卷之二十一鹽法 101-3794 ╱ 卷之二十二海運 101-3794 ╱ 卷之二十三水旱豐饑 101-3794 ╱ 祥孽 101-3794 ╱ 職官志 101-3794 ╱ 卷之二十四前秩 101-3794 ╱ 卷之二十五文秩一 101-3794 ╱ 卷之二十六文秩二 101-3794 ╱ 卷之二十七文秩三 101-3794 ╱ 卷之二十八文秩四 101-3794 ╱ 卷之二十九文秩五 101-3794 ╱ 卷之三十文秩六 101-3794 ╱ 卷之三十一文秩七 101-3794 ╱ 卷之三十二文秩八 101-3794 ╱ 卷之三十三文秩九 101-3794 ╱ 卷之三十四文秩十 101-3794 ╱ 卷之三十五文秩十一 101-3794 ╱ 卷之三十六武秩上 101-3794 ╱ 卷之三十七武秩下 101-3794 ╱ 選舉志 101-3794 ╱ 卷之三十八薦辟 101-3794 ╱ 卷之三十九進士 101-3794 ╱ 卷之四十舉人 101-3794 ╱ 卷之四十一貢生 101-3794 ╱ 卷之四十二恩賜 101-3794 ╱ 卷之四十三文職 101-3794 ╱ 卷之四十四武進士 101-3794 ╱ 卷之四十五武舉 101-3794 ╱ 卷之四十六武職 101-3794 ╱ 卷之四十七封贈 101-3794 ╱ 卷之四十八廕襲 101-3794 ╱ 忠節志 101-3794 ╱ 卷之四十九忠上 101-3794 ╱ 卷之五十忠下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一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二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三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四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五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六 101-3794 ╱ 卷之五十七節七 101-3794 ╱ 卷之五十八節八 101-3794 ╱ 卷之五十九節九 101-3794 ╱ 卷之六十節十 101-3794 ╱ 藝文志 101-3794 ╱ 卷之六十一經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二史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三子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四集部 101-3794 ╱ 增修登州府志 401-500 ╱ ","  關帝廟 舊在南門樓嘉慶八年知 縣曾選達移建於東門内   天后宮 在縣東召石山下又 一在石島一在裏島   八蜡廟 在縣北 門外   劉猛將軍廟 在縣北 門上   火德廟 在縣 城内   真武廟 在縣 城内   龍王廟 一在縣城內 一在興龍山   曰主祠 在縣東十里成山之陽元大德閒建秦祀 八神之七武帝禮日成山宣帝成山祠日   卽   此 ","69卷 ╱ (清) 方汝翼修 (清) 周悦讓纂 ╱ 清光緒刻本"
35249,山東,煙臺,"(光緒) 增修登州府志",光緒,1875,1908,483,"增修登州府志目錄 101-3794 ╱ 序文姓氏凢例 101-3794 ╱ 輿圖列在卷前 101-3794 ╱ 疆域志 101-3794 ╱ 卷之一星野 101-3794 ╱ 道里 101-3794 ╱ 卷之二沿革 101-3794 ╱ 卷之三山川 101-3794 ╱ 卷之四古蹟 101-3794 ╱ 卷之五物産 101-3794 ╱ 卷之六風俗 101-3794 ╱ 營建志 101-3794 ╱ 卷之七城池 101-3794 ╱ 卷之八龍亭 101-3794 ╱ 卷之九公署 101-3794 ╱ 倉厫 101-3794 ╱ 卷之十學校 101-3794 ╱ 祀典附 101-3794 ╱ 書 101-3794 ╱ 院試院附 101-3794 ╱ 卷之十一廟壇 101-3794 ╱ 祀典 101-3794 ╱ 卷之十二軍壘 101-3794 ╱ 公所 101-3794 ╱ 卷之十三海防 101-3794 ╱ 兵事 101-3794 ╱ 卷之十四驛傳 101-3794 ╱ 卷之十五寺觀 101-3794 ╱ 仙釋 101-3794 ╱ 卷之十六橋梁 101-3794 ╱ 食貨志 101-3794 ╱ 卷之十七鄉都 101-3794 ╱ 坊市 101-3794 ╱ 卷之十八户口 101-3794 ╱ 卷之十九地丁 101-3794 ╱ 耗羡 101-3794 ╱ 卷之二十雜税 101-3794 ╱ 卷之二十一鹽法 101-3794 ╱ 卷之二十二海運 101-3794 ╱ 卷之二十三水旱豐饑 101-3794 ╱ 祥孽 101-3794 ╱ 職官志 101-3794 ╱ 卷之二十四前秩 101-3794 ╱ 卷之二十五文秩一 101-3794 ╱ 卷之二十六文秩二 101-3794 ╱ 卷之二十七文秩三 101-3794 ╱ 卷之二十八文秩四 101-3794 ╱ 卷之二十九文秩五 101-3794 ╱ 卷之三十文秩六 101-3794 ╱ 卷之三十一文秩七 101-3794 ╱ 卷之三十二文秩八 101-3794 ╱ 卷之三十三文秩九 101-3794 ╱ 卷之三十四文秩十 101-3794 ╱ 卷之三十五文秩十一 101-3794 ╱ 卷之三十六武秩上 101-3794 ╱ 卷之三十七武秩下 101-3794 ╱ 選舉志 101-3794 ╱ 卷之三十八薦辟 101-3794 ╱ 卷之三十九進士 101-3794 ╱ 卷之四十舉人 101-3794 ╱ 卷之四十一貢生 101-3794 ╱ 卷之四十二恩賜 101-3794 ╱ 卷之四十三文職 101-3794 ╱ 卷之四十四武進士 101-3794 ╱ 卷之四十五武舉 101-3794 ╱ 卷之四十六武職 101-3794 ╱ 卷之四十七封贈 101-3794 ╱ 卷之四十八廕襲 101-3794 ╱ 忠節志 101-3794 ╱ 卷之四十九忠上 101-3794 ╱ 卷之五十忠下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一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二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三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四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五 101-3794 ╱ 卷之五十一節六 101-3794 ╱ 卷之五十七節七 101-3794 ╱ 卷之五十八節八 101-3794 ╱ 卷之五十九節九 101-3794 ╱ 卷之六十節十 101-3794 ╱ 藝文志 101-3794 ╱ 卷之六十一經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二史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三子部 101-3794 ╱ 卷之六十四集部 101-3794 ╱ 增修登州府志 401-500 ╱ ","  文昌宫 在學宫東書院前道光十六年知 縣鄧肇嘉建魁星樓在東南城角      關帝廟 在縣東 門上   天后宮 在縣南 三里   八蜡廟 在縣北 望石山   劉猛將軍廟 在縣北 望石山   火德廟 在縣南 門上   旗纛廟 在演 武場   馬神廟 在縣東 門內   土地祠 在縣治 大門東 ","69卷 ╱ (清) 方汝翼修 (清) 周悦讓纂 ╱ 清光緒刻本"
35289,安徽,蚌埠,"(嘉慶) 懷遠縣志",嘉慶,1796,1820,325,"卷四 261-373 ╱ 志弟四 261-373 ╱ 祠祭志 261-373 ╱ 秩祀 261-373 ╱ 羣祀 261-373 ╱ 附古墓 261-373 ╱ ","  紀者因併及之 又文昌閣在老西門 龍亢文昌閣在集後街東乾隆元年湯敬建立嘉慶十六年闔鎭 重修又奎星閣在集西後街 洛河梓潼帝君閣舊志云在洛河鎭監生柴紹英有記 劉猛將軍廟附祀城隍廟之後嵗以正月十三日及冬至後三戊 日知縣主祭以羊一豕一行二跪六叩禮 怡庵雜錄江淮淛置使 劉錡因驅蝗理宗封揚 威侯天曹 猛將之神   按降靈錄神名承忠吳川人元末授指揮使弱冠臨戎群盗鼠   竄飛蝗蔽天揮劍遂之蝗飛境外後因鼎革自沉於河說與怡   菴雜錄異 ","28卷 ╱ (清) 孫讓修 (清) 李光洛纂 ╱ 清嘉慶二十四年刊本"
35290,安徽,黃山,"(嘉慶) 太平縣志",嘉慶,1796,1820,147,"典禮 144-158 ╱ 二卷 144-158 ╱ "," 香步詣行香儀如初數日不雨改設壇於重興寺禱求有應具  牲醴報祭凡祈雨行香各官俱便㡌素服祈晴俱吉服  日  月 食 知縣曁各官詣大堂陰陽生報初虧某刻幾分詣初虧神 牌前行一跪三叩禮僧道振金鼓兩廊繞轉救䕶報食甚  詣食甚神牌前如前行禮報復圓詣復圓神牌前行三跪九叩  禮畢謝闕行三跪九叩禮畢散班日食各朝服月食常服    秩祀 元旦 知縣曁文武各官朝賀畢俱蟒袍補褂詣 文廟 文昌帝君廟 玉帝閣 關帝廟行三跪九叩首禮  東嶽觀 忠烈廟 城隍廟俱行三跪六叩禮 都土地祠  周公祠俱一跪三叩每月朔望行香儀同 正月十三日祭 劉猛將軍廟 陳設帛爵羊豕菓蔬 祀儀行一跪三叩禮 舊祀 八蜡神乾隆十二年奉文專祀現與八蜡同龕 二月上丁曰祭 文廟並 崇聖祠 詳見 學校 同日祭 名宦祠 陳設帛爵羊一豕一菓蔬十 祀 儀行一跪三叩禮讀祝畢再行一 ","12卷 ╱ (清) 曹夢鶴修 (清) 孔傳薪纂 ╱ 清嘉慶十四年刊本"
35290,安徽,黃山,"(嘉慶) 太平縣志",嘉慶,1796,1820,218,"田賦 209-233 ╱ 雜稅 209-233 ╱ 藉田 209-233 ╱ 馬田囚田附 209-233 ╱ ","  内 文廟 崇聖祠春秋二祭銀肆拾捌兩 文廟每年香燭銀貳兩   肆錢 武廟春夏秋三祭銀肆拾㭍兩捌錢叁分貳釐嘉慶九年新頒 文昌帝君春秋二祭銀叁拾兩山川壇社稷壇劉猛將軍廟名宦   祠鄕賢祠忠義祠節孝祠每祭各壹兩伍錢春秋二祭共銀貳   拾壹兩厲壇每祭壹兩伍錢春秋冬三祭共銀肆兩伍錢八蜡   神火神常雩禮獄神土地霜降旗纛共七祭每祭銀壹兩陸錢   共銀拾壹兩貳錢周恭節祠春秋二祭共銀壹兩伍錢 俸工銀壹百捌拾捌兩肆分 知縣俸銀肆拾伍兩 内  扣解微員荒缺俸銀肆兩壹錢㭍分叁釐 ","12卷 ╱ (清) 曹夢鶴修 (清) 孔傳薪纂 ╱ 清嘉慶十四年刊本"
35290,安徽,黃山,"(嘉慶) 太平縣志",嘉慶,1796,1820,318,"壇祠 315-320 ╱ 五卷 315-320 ╱ ","周公祠 縣治西祀太常少卿周怡 天啟二年 勅賜諡㳟節 節烈祠 縣南山川壇右祀已旌未旌節烈婦 女祭田捌又陳劉氏助租拾肆秤 忠烈廟 城南蔡小妹捐基建造 祀唐睢陽太守張廵 八蜡神廟 東嶽觀後堂祭一先嗇二司嗇三農四 郵表畷五猫虎六坊七水庸八昆虫 劉猛將軍廟 東嶽觀與八蜡同龕舊與八蜡俱在西門外三義殿 祭乾隆年間知縣金琢章移雍正二年兩江總督查  題劉猛將軍以驅蝗著有靈異請封揚威侯奉 勅令州縣建  廟供奉 桉降神錄載神名承忠吳川人元末授指揮弱冠臨  戎兵不血刄盗皆鼠竄適江淮千里飛蝗遍野揮劍追  逐蝗飛境外後因鼎革自沉于河有劉猛將軍之號 吕祖師廟 縣儀門東社倉基址嘉慶 十一年頒祭十三年建 名公祠 縣西初爲知府及宦生祠主政黃訓記嘉靖間知縣劉元 凱以宋令孫覺明令張瀚並祀名三公祠後士民以劉並  入祠改今名 國朝康熙戊戌典史唐禹際重建雍正六  年以明令張廷榜童學賢 國朝令王鄰三公並祀焉 張公祠 縣治西名公祠東祀知縣張廷榜 祠圮址存有張公井遺澤未冺也 ","12卷 ╱ (清) 曹夢鶴修 (清) 孔傳薪纂 ╱ 清嘉慶十四年刊本"
35293,安徽,安慶,"(民國) 潛山縣志",民國,1911,1949,428,"卷七 374-437 ╱ 學校志 374-437 ╱ 祀典 374-437 ╱ 羣祀 374-437 ╱ ","城隍廟 在縣治東市明知縣張仁衷允元及順治壬辰康熙癸 卯鄭遹元常大忠俱先後建廟迭燬於兵至光緖年以 闔邑 建復 土地祠 在縣署東一在西城孔道大南門外便民門外及東關 廂北門内俱有之每歲春秋仲月初二日致祭舊邑志 載行四 拜禮 龍神祠 設主於關岳廟内每歲 春秋仲月辰日致祭 關帝廟 在縣治西明洪武間知縣張仁建一在舊演武塲一在 舒臺俱廢一在水吼嶺王星重建毁於兵燹光緒年間 經駐嶺之天堂巡儉吳集和 倡修並於前重建復演戲樓 劉猛將軍廟 在五顯巷歲正月十三日 及長至後第三戊日致祭 將軍廟 在大南門外 今廢存址 藥王殿 在城隍 廟内 ","30卷 ╱ (民國) 吳蘭生修 (民國) 劉廷鳳纂 ╱ 民國九年鉛印本"
35298,安徽,銅陵,"(乾隆) 銅陵縣志",乾隆,1735,1796,218,,"孔子即知帝 公者轉悖公之志也奉之爲 聖非諛非誣又豈失其所爲尊者哉 城隍廟 在縣治東洪武三年知縣彭克修建正統元年知縣商賓建建成化二十一年主簿 徐鑑剏立兩廡正門廡肖神像門塑神馬見碑記正德九年知縣莫輝重建萬歷十   三年知縣熊藎臣率邑民崔大祐袁滋潘可期等募建三十三年義民袁滋建前殿雨   廊後宮東岳祠百子堂下壇廟并砌石塑像知縣熊想官撰碑記廟内像龕生員陳際   治先世族衆所造累葉增修康熙五十二年大殿災邑廩生葉仙根建陳際治   復同族裝像置龕兩座并塑左右像演廟臺募衆建廟前巷門樓民人張昱建 劉猛將軍廟 在祝聖寺旁三間雍正十年知縣冉瑾建每歲多 至戌日及正月十三誕日祭豕一羊一帛三爵三 火神 邑未建廠每歲六月二十三日在神隍 廟設本主致祀豕一羊一爵三帛三 喜神 旗纛神 與喜神向俱縣祭乾隆 甲子奉文移營祭祀 獄神 每歲八月十三日用豕一羊一獄 内祭祀 已上三神無廟有祀    以上通祀 靈祐王廟 在銅官山麓 神張姓寛名爲潯陽太守蕭齊時廟食兹土唐中和間陰有助戰 功觀察使裴肅奏封保勝侯乾貞三年加公爵宋紹興元年賜廟額名昭惠成   八年增爵封靈祐王廟屢圮元邑人陳振新之大定間頂伯重建明成化間袁思瑰復   建立石坊萬歷十年邑民吳人傑袁浙助募重建知縣態藎臣捐貲落成吳仲建横應   并助田畝崇禎十六年左兵得城相傳神顯靈異知孫鄭允升命張鳴鴻等移廟西惠   溪有巨木浮江自至資造標棟亦一異也康熙間徐紱重修山九公廟徐紱建六月十 ","14卷 ╱ (清) 朱成阿修 (清) 史應貴等纂 ╱ 清乾隆二十二年修民國十九年鉛印本"
35301,安徽,黃山,"(同治) 祁門縣志",同治,1861,1875,274,"卷九 268-336 ╱ 輿地志 268-336 ╱ 壇廟 268-336 ╱ 祠堂 268-336 ╱ ","城隍廟 舊在治西重興寺側徙西隅崇法院故址萬厯十 八年知縣祝以庭重建崇正十三年知縣邊舉建  汪邦域謝大資等經理廟始大萬厯縣志康熙府縣志  同康熙五十二年置田立祀教諭徐緒振序之有碑見  道光縣志同治九年知縣周溶  奉撥茶釐公項重修規模如舊 火神廟 在秀墩街雍正十三年後州縣皆照京師以六月 二十三日致祭嘉慶十五年知縣張慶曾勸修咸  豐甲寅後毁於兵同治八年  知縣周溶撥茶鹽釐項重修 劉猛將軍廟 在五里牌雍正二年兩江總督查題劉猛將 軍驅煌靈異請封揚感侯令用縣廟祀乾隆  十五年停蜡祭祀劉猛將軍按怡庵雜錄劉錡宋封揚  感侯隆靈錄神名承忠吳川人同治壬申短縣周溶建 □烈廟 祀趙國公汪□□□厯十年建在礽山之陽元□ 慶二年縣尹□居信重建至元三年趙士元改建  於重興寺右明洪武四年正祀興勅稱越國汪公之神  令有司春秋致祭成化嘉靖間正街汪滂楂山汪循邑  人王可進等相繼修葺嗣廟地被佔滂循竭力圖復一  至捐軀一至蕩旌見各舊志并桐陽山房稿乾隆五十 ","36卷 ╱ (清) 周溶修 (清) 汪韻珊纂 ╱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35301,安徽,黃山,"(同治) 祁門縣志",同治,1861,1875,284,"卷九 268-336 ╱ 輿地志 268-336 ╱ 壇廟 268-336 ╱ 祠堂 268-336 ╱ ","  文昌廟祭祀銀三十兩 春秋二祭每 祭十五兩   山川社稷二壇祭祀銀六兩 春秋二祭 毎祭三兩   劉猛將軍廟祭祀銀三兩 春秋二祭毎       祭一兩五錢   邑厲壇祭祀銀四兩五錢 春秋冬三祭毎 祭一兩五錢   土地祠祭祀銀一兩六錢 春 祭   火神廟祭祀銀一兩六錢 夏 祭   常雩禮祭祀銀一兩六錢 夏 祭   春祭喜神祭祀銀一兩六錢 春 祭   霜降旗纛祭祀銀一兩六錢 秋 祭   獄神壇祭祀銀一兩六錢 夏 祭 ","36卷 ╱ (清) 周溶修 (清) 汪韻珊纂 ╱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35301,安徽,黃山,"(同治) 祁門縣志",同治,1861,1875,1769,"卷三十六 1749-1795 ╱ 雜志 1749-1795 ╱ 祥異 1749-1795 ╱ ","  四年己未近郭有虎患   五年庚申九月蝗至邑西若坑十八都十九都二十都   皆有之知縣華申伯祭劉猛將軍廟蝗被鳥啄遂息    知縣華申伯祭劉猛將軍文畧  國以民為重民以食為天迎猫虎勤保護之功畀炎火  盡燒除之法祁門小邑僻處一隅土瘠而民實勞山童  而田多石禾稼方納於場國蝥賊忽入乎邊疆某日省  諸心時思其故豈慿權藉勢敢行貪冒之風抑聽訟察  情尙少仁慈之政或催科之增其虐或興作之不以時  或未防胥役之侵漁或偶有刑法之濫及一身有罪百  姓無關不妨降禍於我躬何必移災於民食恭惟尊神  載在祀典保此農功比八蜡之神同大田之祖不忒有  司之祭固宜輔其德而助其威既食此土之毛更當禦  其灾而捍其患伏願靈祇赫濯神貺彌覃一種不遺四  陬皆靖特申斬禱仰冀雄威勿處冥  漠以無聞敢竭精誠而來格謹告 ","36卷 ╱ (清) 周溶修 (清) 汪韻珊纂 ╱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35305,江西,新餘,"(民國) 分宜縣志",民國,1911,1949,758,,"  維 神贊襄天澤福佑蒼黎佐靈化以流形生成永賴乘氣機而鼓盪温肅   攸宜磅礴高深長保安貞之吉憑依鞏固實資捍禦之功幸民俗之殷盈仰   神明之庇護恭修歲祀正值良辰敬潔豆籩祗陳牲幣尚 饗 厲壇 在縣北門外明洪武初立 鄉厲壇 在各鄉都三十五所今廢 劉猛將軍廟 在縣東門外先農壇右清道光十六年知縣曾興仁建有記民   國九年江西官産處派委將廟屋全行公賣歸入私業惟屋外餘基仍行保   存   曾記云粤稽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   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其典有五而有一如此即為報 ","16卷 ╱ (民國) 蕭家修修 (民國) 歐陽紹祁纂 ╱ 民國二十九年石印本"
35305,江西,新餘,"(民國) 分宜縣志",民國,1911,1949,759,,"  祀誠以行誼必不可沿祀之乃能久也今觀於猛將軍益信謹按神名永忠   劉其姓吳川人元末授指揮弱冠臨戎兵不血刃群盗鼠適江淮千里飛   蝗蔽天神揮劍逐之須臾蝗飛境外元亡自沈於河有司奏請崇祀歲以正   月十三日及冬至後三戊日祭之即周禮蜡祭時也故大清會典載雍正二   年諭各直省建劉猛將軍廟每歲守土官各具祝文香帛羊一豕一樽一爵   三陳設祠内如式朝服行禮道光四年皖江蝗灾閏七月宫保陶雲汀制軍   時撫是邦禱於神廟適宿州之灰古堆蝗最盛知州蘇元璐集民夫往捕但   見青蛙無數食蝗且盡又烏雀數萬名曰練朋鶡在淮西界食蝗均一日而   盡既得道府報因以其事據實入告聖心欽感御書匾額懸之神廟詩田祖   有神秉炎火夫秉者人而歸之於神言神之能使也然則蛙烏之來非 ","16卷 ╱ (民國) 蕭家修修 (民國) 歐陽紹祁纂 ╱ 民國二十九年石印本"
35333,湖南,邵陽,"(光緒) 邵陽縣志",光緒,1875,1908,138,"卷五 136-169 ╱ 祠祀 136-169 ╱ 文廟 136-169 ╱ 關廟 136-169 ╱ 文昌 136-169 ╱ 社稷 136-169 ╱ 常雩 136-169 ╱ 先農 136-169 ╱ 厲 136-169 ╱ 壇 136-169 ╱ 神祗 136-169 ╱ 城隍 136-169 ╱ 龍神 136-169 ╱ 火神 136-169 ╱ 劉猛將軍 136-169 ╱ 名宦 136-169 ╱ 鄉賢 136-169 ╱ 忠義孝弟 136-169 ╱ 節孝貞烈 136-169 ╱ 附召伯濂溪等祠 136-169 ╱ ","側龍神廟即在其左别院劉猛將軍廟在其右 鄒漢勲邵 陽重修龍 神火神劉猛將軍廟記郡城南隅有泉曰濂泉甘冽甲郡 內昔人祀龍神於此雍正五年頒龍神三像於直省令守 土大臣䖍誠禱祀於是天下水泉池澤之神少有靈異者 咸得列於祀典而水旱之有禱也於龍神禮尤重邵陽舊 有龍神詞二龍山之龍湫與此濂泉是已龍山雖在宋賜 廟額歷元明相沿祈禱不絕而濂泉近在城内獨專龍神 之饗云火神廟舊在郡治之南蓋 國初新建厯久摧頽 康熙癸巳移神像與龍神共龕垂幃以别之是時龍神火 神咸為無文之秩固未有專尊也不廿年而有守土䖍奉 龍神之詔書則龍神獨尊遲之又久至乾隆時湖南廵撫 陳文恭公始檄所屬以春秋仲月上戊祀火神而火神亦 為典祀於是一廟之中神有二尊或日廟居正南高顯之 地於以宅火神也宜或日廟在濂泉之側爲龍神之舊不 可移也郡城之東有砥柱磯焉舊有五顯祠所謂康濟廟 也廟側有注生夫人祠相傅為先媒神明季通守霍公於 此弗無子獲所請囚崇斯祠我 朝湯文正公奏除五通 淫祠而五顯以疑似沐注生夫人祠亦虚乾隆壬午之庶 郡伯鄭公以注生廢詞下臨資水之深潭謂可宅龍神因 移奉於此自得吾邵龍神不在濂泉而在資事之□而火 神始專有此廟焉治乎道光之初砥柱之龍神廟南爲風 ","10卷 ╱ (清) 黄文琛纂修  ╱ 清光緒二年刊本"
35338,湖南,衡陽,"(同治) 酃縣志",同治,1861,1875,614,"卷九 547-635 ╱ 祀典 547-635 ╱ 位次 547-635 ╱ 祀儀 561-635 ╱ 祭器 566-635 ╱ 樂器 568-635 ╱ 舞譜 573-635 ╱ 陳設圖 547-635 ╱ 秩 547-635 ╱ 祀 573-635 ╱ 典禮附 547-635 ╱ ","天顔 九重之甘露和風 德洋洣浦凡兹喜氣悉荷  神庥謹將事以告䖍冀 神明之昭鑒 尚饗    劉猛將軍廟 未建就鎮武殿安設   保康普佑劉猛將軍神脾    每歲春秋奉頒日期致祭    陳設祭品如式印官主之 咸豐八年奉頒  御書嘉榖蒙庥匾額敬謹懸掛    土地祠    印官春秋致祭香帛牲醴如式行二跪六叩首禮    每月朔望印官詣祠行香             ","20卷 ╱ (清) 唐榮邦修 (清) 楊嶽方纂 ╱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35339,湖南,張家界,"(民國) 慈利縣志",民國,1911,1949,320,"卷十一 315-361 ╱ 祠祀第八 315-361 ╱ 附外 315-361 ╱ 教 315-361 ╱ 寺觀表上下 315-361 ╱ ","劉猛將軍廟在城隍廟右 以上祀 均廢 名宦祠在文廟左祀晉范泰王裕之王匪陳頵王鎭惡劉宋檀道濟梁胡僧佑樊文皎許 懋宋雲景從陳世卿徐如晦元翁元臣樊益也先海牙貫子索山馬明葉守禮林鍾杜述 黃夢舟楊威劉長春奚玄綬蕭怡昺尹湯賓葉占榮淸洪承疇高彙旃李蔭祖丁思孔郭 琇吳琠李輝祖楊宗仁額倫忒趙申喬潘宗洛李發甲薄有德郎永清 鄕賢祠在文廟左祀元楊輈張兌明楊雄蕭忠皇甫賢夏震王宏趙廉陸海褚文憲蕭位 朱成文丁璿周叙翟鎣徐純皇甫國彥于應陳 忠義孝弟祠在名宦祠左祀宋陳寧國元張杏孫明杜世壽姚士俊朱思濟卓永熙卓成 鸞李應祥 節孝祠在鄕賢祠右祀元一人明十人清百八十四人 黃公祠祀明知縣夢舟 以下士 民私祀 奚公祠祀明知縣玄綬 ","20卷 ╱ (民國) 田興奎修 (民國) 吳恭亨纂 ╱ 民國十二年鉛印本"
35366,河南,三門峽,"(民國) 陜縣志",民國,1911,1949,987,"卷二十四 956-1009 ╱ 掌 956-1009 ╱ 故 956-1009 ╱ ","右上香讀祝三獻迎神送神行三跪九叩禮 凡祭大王廟以每歲十二月十四日 祭品 白色帛一羊一豕一菜一棹葷五素果五 飯五饃五 祭文 維某年某月某日某官某致祭於 勑封黄大王神位前曰惟 神靈鍾嵩洛術 契天人禦災捍患屢奏奇勳聖朝崇報封典聿新功侔夏后德潤生民惟茲陜邑河道支 分仰邀福佑順軌頻臻恭逢令節嘉薦用陳神其鑒之來格來歆尙 饗 右上香讀祝三獻迎神送神行三跪九叩禮 凡祀劉猛將軍廟以每歲正月十三日及冬至後第三日戊祭 祭品 白色帛一羊一 豕一鉶二簠二簋二籩四豆四尊一爵三 祭文 上贊帝德下惠生民時和年豐蝻蝝不興茲值歲 始 暮 式薦明馨神其昭假庶幾鑒 歆尙 饗 右上香讀祝祭酒行一跪三叩禮 凡祀邑厲壇以每歲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前期具香燭知縣公服詣城隍廟以祭 厲告 城隍之神 牒文 某官某為祭無祀孤魂事某等遵依功令於某年某月某日 ","26卷 ╱ (民國) 歐陽珍修 (民國) 韓嘉會纂 ╱ 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35369,河南,NULL,"(乾隆) 續河南通志",乾隆,1735,1796,642,"輿地志 344-887 ╱ 輿圖 344-887 ╱ 第一卷 344-887 ╱ 沿革 344-887 ╱ 第二卷之第四卷 344-887 ╱ 星野 344-887 ╱ 第五卷 344-887 ╱ 疆域附形勢 344-887 ╱ 第六卷 344-887 ╱ 山川 344-887 ╱ 附關津橋梁 344-887 ╱ 第七卷之第十卷 344-887 ╱ 城池 344-887 ╱ 第十一卷 344-887 ╱ 公署 344-887 ╱ 第十二卷 344-887 ╱ 壇廟 344-887 ╱ 第三十卷这第十五卷 344-887 ╱ 陵墓 344-887 ╱ 第十六卷 344-887 ╱ 寺觀 344-887 ╱ 第十七卷 344-887 ╱ 古蹟 344-887 ╱ 第十八卷之第二十卷 344-887 ╱ ","  藻宫南陽先生心忡忡引茲盛典任厥躬卜地城隅   計□弓召匠庀材以鳩工經始不日輸奐終神妥馨   蔿饗饎豐更闢講堂選棫芃造爾小子解翳矇蒙以   養正曰聖功作人之澤維君庸崇墉屹屹有巽峰奎   文列宿映蒼穹君併峙閣何寵嵸祝士有文振國風   似君高義誠罕逢樹標畸行俾後宗歲在作噩與旃   伐石鐫   泐永勿礱   性善祠 在府城北關外相傳為滕文公過宋見孟子處 歷代修以祀孟子明末燬於宼康熙四十二年   署府葉於喬   立碑記其處     雷將軍廟 在府舊城南三 里祀唐雷萬春   劉猛將軍廟 鹿邑縣在八蜡廟旁雍正三年 建其餘州縣皆附祀八蜡廟内   八蜡祠 寧陵縣祠在西關乾隆五年知縣李綸建柘城 縣祠向在縣東乾隆二十年知縣張鵬九改建   城内虞城縣祠在縣北關外舊附祀華公廟雍   正十三年知縣張元鑒建其餘州縣詳前志   褒忠祠 在府城祀宋南京留守淩唐佐明歸德府檢校 董倫柘城舉人陳聞詩祠在協忠廟後康熙二   十年知府胡國佐重修更建别   室祀明李乙亥壬午死節諸人 ","80卷 ╱ (清) 阿思哈修 (清) 嵩貴纂 ╱ 清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35369,河南,NULL,"(乾隆) 續河南通志",乾隆,1735,1796,647,"輿地志 344-887 ╱ 輿圖 344-887 ╱ 第一卷 344-887 ╱ 沿革 344-887 ╱ 第二卷之第四卷 344-887 ╱ 星野 344-887 ╱ 第五卷 344-887 ╱ 疆域附形勢 344-887 ╱ 第六卷 344-887 ╱ 山川 344-887 ╱ 附關津橋梁 344-887 ╱ 第七卷之第十卷 344-887 ╱ 城池 344-887 ╱ 第十一卷 344-887 ╱ 公署 344-887 ╱ 第十二卷 344-887 ╱ 壇廟 344-887 ╱ 第三十卷这第十五卷 344-887 ╱ 陵墓 344-887 ╱ 第十六卷 344-887 ╱ 寺觀 344-887 ╱ 第十七卷 344-887 ╱ 古蹟 344-887 ╱ 第十八卷之第二十卷 344-887 ╱ ","續河南通志卷之十四   輿地志    壇廟二     彰德府   八蜡廟 林縣在東關乾隆四年知縣 丁永琪修其餘各縣俱仍舊   劉猛將軍廟 在府城南關雍正十年建安陽縣廟在北 關雍正十年建湯陰縣廟在八蜡廟右臨   漳縣廟在八蜡廟右林縣廟在八蜡廟右武安縣廟   在八蜡廟西乾隆三年知縣蔣光祖建渉縣廟在城   東雍正十年建内黃縣廟在八   蜡廟右乾隆三年知縣李湞建   馬神廟 安陽縣廟二一在南關一在縣治東南湯陰縣 廟在城隍廟東南臨漳縣廟在縣治西林縣廟   在縣西南黄華書院東武安縣廟二一在城   東聚金山一在縣治西内黃縣廟在縣治東   五龍廟 有三一在安陽城内西北隅歲以八月八日祭 元許有任五龍廟碑記龍於天地間為物最神 ","80卷 ╱ (清) 阿思哈修 (清) 嵩貴纂 ╱ 清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35369,河南,NULL,"(乾隆) 續河南通志",乾隆,1735,1796,663,"輿地志 344-887 ╱ 輿圖 344-887 ╱ 第一卷 344-887 ╱ 沿革 344-887 ╱ 第二卷之第四卷 344-887 ╱ 星野 344-887 ╱ 第五卷 344-887 ╱ 疆域附形勢 344-887 ╱ 第六卷 344-887 ╱ 山川 344-887 ╱ 附關津橋梁 344-887 ╱ 第七卷之第十卷 344-887 ╱ 城池 344-887 ╱ 第十一卷 344-887 ╱ 公署 344-887 ╱ 第十二卷 344-887 ╱ 壇廟 344-887 ╱ 第三十卷这第十五卷 344-887 ╱ 陵墓 344-887 ╱ 第十六卷 344-887 ╱ 寺觀 344-887 ╱ 第十七卷 344-887 ╱ 古蹟 344-887 ╱ 第十八卷之第二十卷 344-887 ╱ ","    衛輝府   濟瀆廟 有三一在府城西北二里許一在 新鄕縣西一在延津縣三官廟西   黑麓廟 有五一在府城西順城關禱雨有應一在新鄕 縣二十里張門村一在輝縣東北五十里黑   山下一在獲嘉縣東北大王村   即二仙廟一在延津縣晉村   劉猛將軍廟 在府城南關雍正三年知縣高輯建獲嘉 縣廟舊附城隍廟内規制狹小乾隆十九   年知縣吳喬齡改建於福善寺   其餘各縣廟皆附祀八蜡廟内   馬神廟 在府城城隍廟東汲縣附郭廟同新鄕縣廟在 城隍廟東輝縣廟在太僕寺前獲嘉縣廟在縣   治東淇縣廟在縣治西延津縣廟在大覺寺   東濬縣廟在東大街滑縣廟廢太僕寺改建   小龍王廟 在府城西關康 熙三十一年建 九聖廟 在汲縣東馬 頭嘉靖年建   藥王廟 在汲縣城西北隅康熙間通判湯維新建乾 隆十九年知府王祖晉倡捐修整並擴大之   三皇廟 在汲縣城東北隅 一在北關倉上 蠶姑廟 在汲縣天 平東官庄 ","80卷 ╱ (清) 阿思哈修 (清) 嵩貴纂 ╱ 清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35369,河南,NULL,"(乾隆) 續河南通志",乾隆,1735,1796,707,"輿地志 344-887 ╱ 輿圖 344-887 ╱ 第一卷 344-887 ╱ 沿革 344-887 ╱ 第二卷之第四卷 344-887 ╱ 星野 344-887 ╱ 第五卷 344-887 ╱ 疆域附形勢 344-887 ╱ 第六卷 344-887 ╱ 山川 344-887 ╱ 附關津橋梁 344-887 ╱ 第七卷之第十卷 344-887 ╱ 城池 344-887 ╱ 第十一卷 344-887 ╱ 公署 344-887 ╱ 第十二卷 344-887 ╱ 壇廟 344-887 ╱ 第三十卷这第十五卷 344-887 ╱ 陵墓 344-887 ╱ 第十六卷 344-887 ╱ 寺觀 344-887 ╱ 第十七卷 344-887 ╱ 古蹟 344-887 ╱ 第十八卷之第二十卷 344-887 ╱ ","    光 州                   劉猛將軍廟 州及各縣俱 附祀八蜡廟 光武廟 在考滑 州城   五龍廟 在州東 二里     蓼侯祠 在固始東關祀臯 陶知州楊汝楫建   丁孝子祠 在固 始縣     馬神祠 在固 始縣   清源眞君廟 在息縣南關 即白龍王廟 䨇河廟 在商城縣 南八十里       ","80卷 ╱ (清) 阿思哈修 (清) 嵩貴纂 ╱ 清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35369,河南,NULL,"(乾隆) 續河南通志",乾隆,1735,1796,3014,"藝文志 2839-3495 ╱ 賦 2839-3495 ╱ 第六十九卷之第七十卷 2839-3495 ╱ 詩 2839-3495 ╱ 第七十一卷之第七十五卷 2839-3495 ╱ 疏 2839-3495 ╱ 第七十六卷 2839-3495 ╱ 贊頌銘策論辦考傳 2839-3495 ╱ 第七十七卷 2839-3495 ╱ 序跋 2839-3495 ╱ 第七十八卷 2839-3495 ╱ 託 2839-3495 ╱ 第七十九卷之第八十卷 2839-3495 ╱ ","千里歌何為沙蜮自雄屬魏武掌内天子如小兒三尺輕 綃傳禁籞英雄惟有劉豫州人中游龍孔友舉當時内外 若兼謀誅曹如兔何足數三分究定豈非天高帝子孫竟 臣伍山陽一片草茫茫狐狸晝嘯兕夜舞我停單車望古 人老鴉猶作當年語    丙午夏許有蟲患七月朔日祀劉猛將軍廟是夜大     雨蟲滅神之靈也爰作歌以紀之                國朝  王應珮 南宋名帥稱劉公張韓岳氏將無同公副留守京之東平 生報國血一腔慷慨深毅儒將風順昌迎敵方洶洶棄家 梵寺積薪封□則舉火死相從天助夜雨電光紅大斫敵 ","80卷 ╱ (清) 阿思哈修 (清) 嵩貴纂 ╱ 清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35449,陝西,渭南,"(光緒) 同州府續志",光緒,1875,1908,299,"卷八 281-333 ╱ 祠祀志 298-307 ╱ ","回匪四年署知府方鼎籙捐貲修正殿光緒七年居民捐 修後殿鄭愍節公祠在府署東 朱子南軒二跋知 府余庚陽刻石 王御史 祠在縣署南劉烈生祠在城東北隅忠義孝悌祠在文廟 右 初建無考雍正七年知州任晟題名勒 碣同治八年邑紳李春源捐貲重修 劉猛將軍廟昭 忠祠在府城隍廟内 昭忠祠祀滑縣知縣强忠烈公克捷 韓城人明威將軍李振西隴州陣亡 白水人武德將軍郭德元崇陽知縣師長治韓城人華州 汛把總李登高䘏獎千總梁安國大荔人陣亡守兵王占 盛大荔殉難士民國丁 及外省客遊陣亡者 節孝祠在東街 雍正二 年設 節義祠在 倉門左 同治八年知府余庚陽就回部廢寺為之祀壬戌 心來遇難紳民婦女邑紳李春三妻呂氏捐貲知 府余邑舉人劉宗實各有記邑 紳宋佑文刊節義册詳其事實 多忠勇公祠在東街 同治 三年 ","16卷 ╱ (清) 饒應褀修 (清) 马先登纂 ╱ 清光緒七年刊本"
35449,陝西,渭南,"(光緒) 同州府續志",光緒,1875,1908,1013,"卷十五 976-1179 ╱ 文徵續録下 976-1179 ╱ ","李君與紳士之所預企也    創建劉猛將軍廟記      知縣  劉建韶 余以道光丙申十六年四月來陝維時南山一帶旱蝗上 憲委員捕治旋據禀報有神鳥啄食幾盡上憲寅感神功 飭令各府州縣建立劉猛將軍專祠神為元指揮姓劉諱 承忠能驅蝗元亡自沈於河據會典所載也嗣湯敦甫先 生攝陝撫冬月無雪禱於神果得雪乃書匾額頒發各府 州縣越次年丁酉余署寶雞縣事則寶雞已建有祠矣是 年冬涖韓檢查縣卷蓋久已奉札以歲歉民無餘力尙未 ","16卷 ╱ (清) 饒應褀修 (清) 马先登纂 ╱ 清光緒七年刊本"
35460,陝西,咸陽,"(光緒) 武功縣續志",光緒,1875,1908,18,,"載康海六祠捐錢三百五十千權子母為祭物經久費其有裔者 各頒胙 後稷祠咸豐間增修式廓於舊有碑其西厓半道光初邑人建呂 仙洞舊俗祠與姜嫄城隍諸廟歲設添油會三遠近男女填溢城 郭甚喧闐焉惟呂仙以求方治病無曰無之光緒十四年知縣張 勸省油數輸穀儲以備荒易會名為積粟捐錢一百四十千權子 母歲以倡輸俾會得久遠焉 關帝廟道光八年邑人重修光緒十四年知縣張重修 劉猛將軍廟在北關唐太宗祠北橫六丈二尺五寸從四丈三尺 正殿三間門一道光二十七年邑人創建 諸壇壝地詳前志歲久盡廢光緒十四年知縣張重修既置僦房 大王廟址文廟東南 其西南舊僦房也 諸壇文廟文昌宮歲修禮樂器用胥取資焉 ","2卷 ╱ (清) 張世英修 (清) 巨國桂纂 ╱ 清光緒十四年刻本"
35474,陝西,安康,"(光緒) 洵陽縣志",光緒,1875,1908,158,"壇廟 156-170 ╱ 寺觀附 156-170 ╱ 第七卷 156-170 ╱ ","新舊知縣更代造冊移新任接管 城隍廟在縣城東北隅明成化年間知縣王延齡倡建嘉 靖萬厯年間知縣李珍閻龍續修康熙十二年知縣陳元 賓重修嘉慶二十年知縣周元位重修二十五年知縣張 琛增修考校同治十二年知縣林元薌改建樂樓 先農祠在東壇後正房三間耳房一間卽祈穀耕藉之所 雍正五年知縣譚宣建今房廢址存 八蜡祠舊在駱駝嶺上明知縣蔣昺建乾隆四十七年知 縣鄧夢琴重修道光十六年知縣張籛改建於城東北隅 劉猛將軍廟在縣城東北隅道光十六年知縣張籛建 ","14卷 ╱ (清) 劉德全修 (清) 郭焱昌纂 ╱ 清光緒二十八年刻本"
35474,陝西,安康,"(光緒) 洵陽縣志",光緒,1875,1908,159,"壇廟 156-170 ╱ 寺觀附 156-170 ╱ 第七卷 156-170 ╱ ","龍王廟在劉猛將軍廟側咸豐六年知縣楊承恩建 文昌閣在縣城北邊有魁星像乾隆四十五年知縣鄧夢 琴建咸豐時改建魁星樓因有文昌宫乃拆此閣用其材 忠義祠在縣城西門礮臺上嘉慶六年知縣嚴如熤建今 毁陜安兵備道李翺爲之記曰 嘉慶庚申激浦嚴君如熤 以制科  廷對特簡來 陝次年春宰洵陽所厯山鄕率民結寨保衞復於縣治之 西南築礮臺爲複城設守具臺上建義烈祠中祀本邑士 民禦賊捐軀者其遇害之貞女烈婦別祀於北而以胥役 之因公被戕者附祀南室旣落成請余爲之記余曰吁是 可謂得教民之先務矣自丙辰歲白蓮敎倡亂南山於今 六年洵之民慘死於兵燹者十之六七其地山多賦薄半 係客民占居伐木墾山野無艱食而人鮮固志妖氛猝起 强者操戈以從弱者伏首就脅魚貫纍纍賊悉擁爲前驅 官軍一至則先試鋒鏑豈盡民之無良歟抑平日禮義不 講激勸不行以致昧昧焉從賊而死官斯土者可不怵然 ","14卷 ╱ (清) 劉德全修 (清) 郭焱昌纂 ╱ 清光緒二十八年刻本"
35503,山東,NULL,"(雍正) 山東通志",雍正,1722,1735,5188,"卷二十一 5170-5300 ╱ 秩祀 5170-5300 ╱ "," 平殷曰清祀周復曰大蜡秦曰臘  是也歲以十二月初八日致祭 附劉猛將軍廟   各郡縣均設專祠春秋致祭 按周禮族師春秋祭酺 酺與步同為人物災害  之神宋紹興中議舉酺祭蝗蟲為災則祀之今之祀  劉亦祭酺之遺制也神為南宋劉宰字平國金壇人  紹熙元年進士仕至浙東倉司幹官告歸隱居三十  年卒諡文清以正直為神驅蝗保檣而人以猛將軍  稱之誣矣  謹正之   先醫廟   會典先醫廟每歲春二月冬十一月上甲日致祭正   列三皇伏羲神農軒轅左右四配勾芒風后祝融力 ","36卷 ╱ (清) 岳濬修 (清) 杜詔纂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5503,山東,NULL,"(雍正) 山東通志",雍正,1722,1735,5203,"卷二十一 5170-5300 ╱ 秩祀 5170-5300 ╱ ","  濟南府   風雲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並在府城外 趵突泉南 先農壇 在 府  城東  郊 文廟 在府治西北歷城 縣學在縣治東北 崇聖祠 府學在大門内 東縣學在聖殿  東  北 名宦祠 鄉賢祠 府縣學俱 在二門外 忠孝祠 節義祠 俱 在  縣學  外 賢良祠 在大明 湖南 龍王廟 在府治西 芙蓉街東 城隍廟 在府 治東  北   關帝廟 在府治 西北 火神廟 在府城 南門外 旗纛廟 馬神廟  俱在府城南  門外演武場 八蜡廟 在府城 東郊 劉猛將軍廟 在布政 司東街 郡   歷壇 在府城東北一里 以上 壇廟各州縣俱設詳通祀 眞武廟 在府城北門 内大明湖上 ","36卷 ╱ (清) 岳濬修 (清) 杜詔纂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5526,浙江,嘉興,"(光緒) 嘉興縣志",光緒,1875,1908,371,"卷六 356-394 ╱ 壇廟 356-394 ╱ 祠宇附 356-394 ╱ ","  劉猛將軍廟 俗稱南臯峯廟在治東南三里白苧堰橋下    祀劉猛將軍賴以驅蝗衛穀雍正二年列入祀典每歲正    月十三日誕祭冬至後第三戊日致祭咸豐七年  勅加保康號 許 志 光緒三年蝗不爲災知府許瑶光轉詳巡撫梅啟   照奏請  勅賜?魚昭瑞額 知府許瑶光嘉興南臯廟保康善佑猛將軍紀 靈碑光緒三年夏大江南北飛蝗蔽野侵入禾   境闔境震懼考猛將軍劉名承忠吳川人元時官指揮能   揮劔驅蝗雍正二年列入中祀咸豐七年加封保康同治   五年加封普佑郡城東三里南臯廟奉神有年素昭靈應   乃率屬籲禱蝗竟入海不爲灾爰據紳惰援道光四年江   蘇巡撫陶舊案詳請題奏給匾五年六月廿三日蒙撫憲   海專摺具奏九月三十日准禮部咨開祠祭司案呈光緒   五年八月初一日奉  上諭梅啟照奏神靈顯應請頒   匾額一摺浙江嘉興府東門外向有南臯峯廟供奉劉猛 ","37卷 ╱ (清) 趙惟崳修 (清) 石中玉纂 ╱ 清光緒三十四年刻本"
35669,湖北,武漢,"(光緒) 武昌縣志",光緒,1875,1908,289,"卷五 254-305 ╱ 通禮 254-305 ╱ ","   豕一果實五盤禮神制帛 赤 色 罇一爵三知縣率僚屬入廟行    三跪九叩禮祝辭曰惟   神令司赤帝德炳離明屆此良辰爰修專祀鑒兹特典綏厥蒸    民尙   饗 新 纂   吕祖舊封演正警化孚佑純陽帝君嘉慶十年十一月奉 旨加封爕元贊運四字於演正等字之上各省府州縣歳以春秋    二仲月辛日致祭陳設果品核桃棗荔枝圓眼栗各一盤饅    首五盤餅四盤高頂一盤印官曁僚屬補服行二跪六叩首    禮 新 纂   猛將軍劉承忠雍正二年 勅直省建劉猛將軍廟每歳春秋守土官具祝文 隨時 擬撰 香帛羊一 ","26卷 ╱ (清) 鍾銅山修 (清) 柯逢時纂 ╱ 清光緒十一年刊本"
35671,江蘇,蘇州,"(民國) 鎮洋縣志",民國,1911,1949,38,,"福吳富農龍神廟在普濟寺西明崇禎十五年知州錢   肅樂建今毁 天后宮在劉河鎭北澛漕口舊名靈慈宫元至正二年   建清乾隆五年重建道光十四年江蘇廵撫林則徐   重修光緒年大殿燬别有廟在新鎮咸豐十年寇燬 劉猛將軍廟在大北門外咸豐年毁光緒三年重建 孝烈祠祀明孝子陸安烈婦鍾氏在四都四啚張圩清   乾隆五年知州王師旦詳憲具題奉旨旌表敕建專   祠今圯廢    以上秩祀 ","11卷 ╱ (民國) 王祖畲纂  ╱ 民國八年刊本"
35678,山東,青島,"(道光) 重修平度州志",道光,1820,1850,409,"卷八 367-451 ╱ ","複從舊說為是李志八蜡廟在城外西北隅 劉猛將軍廟雍正三年詔天下州縣各設專祀春秋致祭通志周 禮族師春秋酺祭宋紹興中議舉酺祭蝗蟲為災則祀之此其遺 制也饒陽志載劉猛將軍名承忠吳川人元末為指揮弱冠從戎 嘗揮劍逐蝗蝗自投境外已而元亡以殉國難死洪武時有司奏 請立廟祀之故揑塐皆作少容 大清通禮曰祀劉承忠於吳川通志以為祀南宋浙東倉司幹官 劉宰沂州志以為祀宋武穆公劉錡姑蘇志以為文穆弟劉鋭並 非按 大清通禮有劉猛將軍而無八蜡之祀故州縣多祀將軍於八蜡 ","27卷 ╱ (清) 保忠修 (清) 李圖纂 ╱ 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35678,山東,青島,"(道光) 重修平度州志",道光,1820,1850,410,"卷八 367-451 ╱ ","廟李志劉猛將軍廟正室三間官廳三間門外立屛牆在八蜡廟 内道光二十五年知州保忠重修 城隍廟城隍廟祀可考者莫先於蕪湖城隍廟建於吳赤烏二年 禱於城隍以濟軍者莫顯於北齊慕容儼之鎭郢州敗梁侯瑱任 約水陸二軍唐李陽冰縉雲城隍廟記謂祀典無之蓋漢晉以來 郊祀禮志皆無明文故先儒謂既有國社侯社不應復有城隍宋 後城隍之祠始遍郡縣明洪武二年封天下城隍王公侯伯四等 州為鑒察司民城隍靈佑侯秩三品縣為鑒察司民城隍靈佑伯 秩四品三年定廟制視官署廳堂守令主其祀膠水縣由縣升平 度州神號亦遷伯為侯 ","27卷 ╱ (清) 保忠修 (清) 李圖纂 ╱ 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35678,山東,青島,"(道光) 重修平度州志",道光,1820,1850,1466,"卷二十六 1424-1468 ╱ 記一 1424-1468 ╱ 大事 1424-1468 ╱ ","知之不決民知之吾陰以察其議論亦所謂仕而學也而又何以 不亟亟為堂自前明崇禎五年燬於兵十年通判朱逸宏權州事 重建迄今二百年中間廢興無可考 要之因仍之日久矣記之以詒來者 更戒亭 綱目宋高宗紹興二 年頒戒石銘於州縣 註以黄庭堅所書戒石銘頒於州縣令刻石文曰爾奉爾禄民膏 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容齋隨筆曰書蜀孟昶官箴語也後代 因之  國朝為戒亭雍正間修至是圮槤易以 石坊書其陽曰用顧畏于民碞陰曰堅白自矢 移建節孝祠置 旌表總坊冬十月緩征舊賦 二十五年春知州保忠重修劉猛將軍廟州民蘭種玉妻一産三 男夏五月大旱蝗秋重修州志 二十六年夏五月有雹六月地震請旌州民張元明年一百歲五 世同堂 二十七年秋七月太白經天大有年 ","27卷 ╱ (清) 保忠修 (清) 李圖纂 ╱ 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35688,河北,石家莊,"(乾隆) 束鹿縣志",乾隆,1735,1796,309,"卷五 264-327 ╱ 典禮志 264-327 ╱ 朝賀 266-327 ╱ 祀典 270-327 ╱ ","  劉猛將軍廟    劉猛將軍神名承忠吳川人元末授指揮壯歲    詰戎奸盗歛戢適江淮飛蝗千里揮劍逐之有    猛將軍之號雍正二年總督李維鈞以神靈蹟    顯著奏請所在官司秩祀以春秋戊日得 旨允行 見畿輔 通志    按劉猛將軍不見正史通志所據乃靈異錄葢    岀自道藏或曰神諱宰字平國金壇人宋紹興    中進士仕至浙江東倉司幹官告歸隱居三十    年卒諡文淸以正直爲神能驅蝗保穡有功于 ","14卷 ╱ (清) 李文耀修 (清) 張鈡秀纂 ╱ 清内府本"
35712,河北,刑臺,"(乾隆) 平鄉縣志",乾隆,1735,1796,101,"卷二 72-109 ╱ 地理上 74-109 ╱ 疆域 74-109 ╱ 形勝 78-109 ╱ 建置沿革 79-109 ╱ 城池公署倉庫郵舖城 72-109 ╱ 鎮市集里社鄉村附 72-109 ╱ 壇廟 97-109 ╱ 祠坊 72-109 ╱ ","節孝祠三間在縣前西首 八蜡廟舊在縣大門内萬歴十五年知縣路蛟移置福    勝寺東廟三楹有垣有門 劉猛將軍廟久廢 附主八蜡廟中  玉皇廟在西北城上    康熙元年知縣張應麟重建    乾隆八年知縣苟系林重修 關帝廟在學宫東南明萬歴十七年知縣路較改建於    學宫西北有都御史南和朱正色廬江知縣邑人 ","不分卷 ╱ (清) 楊乔纂修  ╱ 清内府本"
35829,安徽,池州,"(乾隆) 東流縣志",乾隆,1735,1796,613,,"   每歲致祭一次   劉猛將軍廟雍正  年奉 旨奉祀今祀於西    門外大王廟後殿    每歲春秋上戊日致祭    附   忠潔祠祀三閭大夫在南街坐東靣西左右俱民    房横直僅丈許不能容住持每朔望日士民各    進香燭端陽自初一至初五神會衆盛或扛至    江次投角黍卜水之大小以占歲稔亦以弔屈 ","不分卷 ╱ (清) 修  ╱ 清内府本"
35831,安徽,池州,"(乾隆) 貴池縣志續編",乾隆,1735,1796,64,"卷第二 58-72 ╱ 建置類 58-72 ╱ 城池 58-72 ╱ 學校 61-72 ╱ 秩祀 64-72 ╱ 祥異附 58-72 ╱ ","   秩祀    壇廟之載在祀典歷年新設皆經制所宜詳者其祠    墓或紀遺愛或重鄉賢傳曰有功德於民者則祀之    不其然歟抑亦鄉先生殁而可祭於社百世之下聞    者興起其有禆風教何如也   先農壇 在城東三里百牙山 後雍正六年奉建   關帝三代廟 在西街關帝廟後 雍正八年奉建   八蜡廟 在城南石獅口雍 正十二年奉建   劉猛將軍廟 在八蜡廟後雍 正十一年奉建   縣城隍廟 在縣治左康熙三十 二年前令梁國標建 ","8卷 ╱ (清) 謝錫伯修 (清) 汪延霖纂 ╱ 清内府本"
35834,安徽,宣城,"(乾隆) 績溪縣志",乾隆,1735,1796,530,"祀典志 482-568 ╱ 卷之五 482-568 ╱ 分防 482-568 ╱ 學祀 484-568 ╱ 官祀 514-568 ╱ 邱墓附 482-568 ╱ ","劉猛將軍廟 在西門内每正月十三日冬至後第三 戌日致祭乾隆九年奉文派祭銀叄兩   儀注 每至期主祭官具補服詣廟僉祝文起鼓三通畢引 至拜位贊就位行一跪三叩頭禮興詣 神位前進  香贊衆官皆跪奠帛三獻爵讀祝文畢贊府  伏興復位再行一跪三叩頭焚祝帛禮畢   祝文   維年月日具官某致祭於 劉猛將軍之神曰惟 神夙昭勇略懋著靈威功殄螟蝗惠周原隰肅明禋而備物   兆嘉貺於豐年維兹誕辰季冬謹以牲帛醴齊用伸䖍   祭尚  饔    按宋理宗景定四年三月八日敕曰國以民爲本民實本  於干城民在食爲天食尤重於金玉是以后稷教之稼穡  周人畫之井田民命之所由生也自我皇祖神宗列聖相  承迨兹奕棄朕嗣鴻基夙夜惕若邇年以來飛蝗犯禁漸 ","10卷 ╱ (清) 較陳錫修 (清) 趙繼序纂 ╱ 清内府本"
35834,安徽,宣城,"(乾隆) 績溪縣志",乾隆,1735,1796,531,"祀典志 482-568 ╱ 卷之五 482-568 ╱ 分防 482-568 ╱ 學祀 484-568 ╱ 官祀 514-568 ╱ 邱墓附 482-568 ╱ "," 食嘉禾宵肝懷憂無以爲也黎元恣怨末如之何民不能  袪吏不能捕賴爾神力掃蕩無餘上感其恩下懷其惠爾  故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宫淮南江東浙西制置使劉錡今  特封爲揚威侯天曹猛將之神爾其甸撫黎庶血食一方  故勅此即神所受封之始也○國朝雍正十一年奉  上諭自雍正二三年降 旨建立劉猛將軍廟以後蝗蝻  途不爲災若未建造之州縣飭令一體舉  行葢以能爲民禦灾故特列之祀典云 表忠祠 在南門外明萬 十二年奉 旨建祀遼府左長史 程通春秋有司舉祀乾隆九年奉文歲派祭銀一兩  六  錢    ","10卷 ╱ (清) 較陳錫修 (清) 趙繼序纂 ╱ 清内府本"
36408,江蘇,常州,"(光緒) 武進陽湖縣志",光緒,1875,1908,405,,"十五兩四錢五釐 千總俸工并隨幫廩工銀三十七兩六錢五 分九釐 量斛束包夫工食銀七十二兩 裁存經費節省充餉 銀三千九百九十三兩七錢四 釐以上皆有隨正七分耗銀 江安糧道額編漕項正銀一千八 百六十一兩九錢八分一釐耗銀一百三十兩三錢三分九釐 額 撥 漕項銀一百五十一兩二錢七分 過江六升米折銀七百九十 九兩五錢六分四釐 鳳陽麥折銀九百十一兩一錢四分七釐 以上皆有隨 正七分耗銀 留支項下額編祭祀銀一百五十九兩四分九釐閏月銀六分 府 文 廟春祭銀二十四兩五分一釐香燭銀一兩二錢八分七釐閏月 加銀三分 縣文廟春祭銀二十四兩五分一釐香燭銀一兩二 錢八分七釐閏月加銀三分 常雩壇祭銀五錢四分七釐 火 神廟祭銀五錢四分七釐 社稷壇春祭銀一兩九分五釐 風 雲雷雨壇春祭銀一兩九分五釐 劉猛將軍廟春祭銀一兩九 分四釐 忠義祠春祭銀一兩九分五釐 節孝祠春祭銀一兩 九分五釐 厲壇 都城隍三祭共銀四兩三錢八分 三皇祠  府土地祠 縣土地祠 商子祠 烈帝廟 蘇文忠公祠 范 ","30卷 ╱ (清) 王其淦修 (清) 湯成烈纂 ╱ 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36408,江蘇,常州,"(光緒) 武進陽湖縣志",光緒,1875,1908,412,,"一百三十七兩八錢四分三釐 額撥漕項銀一百六十兩一錢三 分 過江六升米折銀八百四十 四兩三錢六分六釐 鳳陽麥折銀九百六十 四兩六錢八分九釐以上皆有隨正七分耗銀 留支項下額編祭祀銀六十九兩二錢八分五釐閏月銀六分 府 文 廟秋祭銀二十四兩五分一釐香燭銀一兩二錢八分七釐閏月 加銀三分 縣文廟秋祭銀二十四兩五分一釐香燭銀一兩二 錢八分七釐閏月加銀三分 常雩壇祭銀五錢四分七釐 火 神廟祭銀五錢四分七釐 社稷壇秋祭銀一兩九分五釐 風 雲雷雨壇秋祭銀一兩九分五釐 劉猛將軍廟秋祭銀一兩九 分四釐 土地祠春秋祭銀二兩一錢八分九釐 忠義祠秋祭 銀一兩九分五釐 節孝祠秋祭銀一兩九分五釐 劉文靖公 祠春秋二祭銀二兩一錢九分 厲壇 都城隍祭銀共四兩三 錢八分 忠義祠增祀明末殉難臣民秋祭銀一兩 九分四釐 貞孝節烈總祠秋祭銀一兩九分五釐 額編官役俸 工銀一千八百十八兩九分四釐閏月銀一百十兩二錢八分三 釐 本府通判俸銀二十四兩五錢四分 知事俸銀十二兩 本 縣知縣俸銀四十五兩 縣學訓導俸銀四十兩 主簿俸銀 ","30卷 ╱ (清) 王其淦修 (清) 湯成烈纂 ╱ 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36408,江蘇,常州,"(光緒) 武進陽湖縣志",光緒,1875,1908,557,,"風神閣祀風神在武進子城廂一圖府城隍廟內 雷神廟祀雷神凡二一在武進子城廂一圖府城隍廟内一在陽 湖中右廂鹿苑名雷祖廟 土地祠祀后土神凡二一在武進縣署一在陽湖縣署 社學祀文昌在武進鳴鳳鄉張墅橋 營田廟祀五榖神在陽湖左廂迎春橋西明宏治閒巡撫周忱建 國朝嘉慶十三年知府將榮昌重修道光十五年重修光緒三年 重建 劉猛將軍廟祀驅蝗神猛將軍劉承忠在陽湖左廂營田廟內嘉 慶十三年建道光十五年重修十七年蝗不為災巡撫陳鑾奏奉 ","30卷 ╱ (清) 王其淦修 (清) 湯成烈纂 ╱ 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36410,江蘇,泰州,"(民國) 續修興化縣志",民國,1911,1949,176,,"續修興化縣志卷一 與地志 卷一之九     祠祀   按前志祠祀門載山川社稷壇風雲雷兩壇先農壇厲壇文廟文   昌宮關帝廟火星廟龍神廟都天廟劉猛將軍廟范公祠胡公祠   凌公祠景腎祠遺愛祠韓公祠崇德祠宗公祠仰止祠奮忠祠陳   孝子祠貞孝節烈總祠宗貞女祠陳節孝祠三貞祠俱官祭載在   祀典文廟關帝廟文昌宮城隍廟土地祠俱地方官朔望拈香至   清末典禮未廢民國三年政事堂頒禮制館所定祭天典禮俾各   地方於每年冬至一體致祭是年又頒行祀孔典禮 載學 校志 關岳合   祀正殿中間南向兩位 按本邑合祀時在大關帝廟 正殿中間設岳忠武王位 ","15卷 ╱ (民國) 李恭簡修 (民國) 魏儁纂 ╱ 民國三十三年鉛印本"
36410,江蘇,泰州,"(民國) 續修興化縣志",民國,1911,1949,183,,"城隍廟 見前志光緒十年知縣劉德澍以禱雨 輒應詳蒙奏請奉勅賜加神號顯佑 文昌祠 在學宮東見前志光緒十三年邑人陳玉倫同子士杰 集貲興修並拓地殿西增屋二楹額其中曰存心堂 劉猛將軍廟 舊在滄浪里蜋蜡殿東光緒十八年 知縣劉德澍改鴻寄園立廟專祀 宗公祠  一在學宮東一在百花洲祀明宗考功臣先僅存破屋兩間光緒十八年修丹 徒謝庭蘭記云興化南城外有百花洲子相宗公讀書處也厥後公服官閩疆  禦寇有功以勞卒官歸葬於是洲過其地者往往仰公遺風慕不置然歲久屋字傾  欹墓田不治至於今荒烟斷蔓求其處且不易尋近某某集貲重新公之墓祠既成邑  人士往而遊觀者相屬於道顧予竊有感焉夫公嫻於文詞詩章之美推為騷壇巨擘  然公之聲華照耀千古豈獨詩篇之盛哉蓋公詩有所以美者人則不推究其故也孟  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公之生平氣節振俗考其時椒山楊公忤奸而死公率同志  往哭權奸怒屏斥於外適逢寇亂公文員而鼓勵衆士戰賊饜勝寇因遠遁凡此皆公  之直氣為之也皆公讀書時所養之者也倘公無是氣微特公之為人無所著見於後  即勉學步追逐詩人又豈能傳後代而不朽哉吾乃今知本原有足恃也今之新公墓  祠所以動邑中仰止之思以示公讀書之處凡公之震耀於世皆公讀書有得之驗而  朝夕手一編終歲吚晤者其亦可以興也予時從客往觀爰歸而書此光緒歲次癸巳  某月  日也 ","15卷 ╱ (民國) 李恭簡修 (民國) 魏儁纂 ╱ 民國三十三年鉛印本"
36410,江蘇,泰州,"(民國) 續修興化縣志",民國,1911,1949,184,,"張宋二公祠 舊分二祠在教諭嘗内光緒二十一年邑人陳玉綸成占春捐貲改建 學宫東南隔隙地好義者助成之知縣劉德澍記云余承乏興邑有年  矣歲辛卯於城南鴻寄園改建劉猛將軍廟是冬雪時降明年蝗患除爰增樓廟之東  偏名曰慶雪重農事也因念邑中古迹蕪没者多凡有關治化者當以次修舉顧力未  逮焉甲午夏邑紳陳君翰卿成君梅叔謀建祠合祀張宋二公二公者明安吉張先生  養性我朝長洲宋先生實穎皆賢學師也舊各有祠而圯基皆隘且僻廼改卜學宫附  城隙地貲遺小民之久假者顧皆奇貨居白余理之得遷讓量秋興工構堂三楹龕其  中奉二公栗主並祀焉其行實各具舊碑久委榛莽中今徙置龕左右啓西垣合桃李  園而署門以額明年再集貲東拓增書舍一椽南向異以廊廊竟峙以亭背亭循堞以  西躡步月臺而眺焉其西與慶雪樓相望烟樹迷濛若即若離其東則百花洲為宗考  功讀書處崇祠煥然一新修者縱目之餘遠收近攬滄浪雲物舉以供是祠之勝觀信  夫地之興必有其時抑前之久棄無顧者固留為二公肸蠁區耶余維諸路立學置官  自宋始國朝因明制縣設教諭訓導副之重是官者謂為治化本原所繫茲二公者邑  人戴而祠之廢則又興俾其祀之數百年而勿替也此其入人之深必有在矣不然秉  鐸兹土者衆矣獨二公乎哉於戲士之息游於斯撫陳碣景遺徽必且仰止低徊默契  其教思無窮之意雖百世下若有得焉者而徒曰擴登臨娱心目祠有當焉否耶余感  是祠之有裨世教而二君然重興不擾於公私而蕆其事且將以補吾之所未逮也  爰文以誌之至其規畫之周纖悉咸備則陳君哲圑偉臣之力實多宜附書焉步月臺  者明訓導李公良知遺迹前二年偉臣修復  實是彼先導臺前植桃李又稱桃李圜云 ","15卷 ╱ (民國) 李恭簡修 (民國) 魏儁纂 ╱ 民國三十三年鉛印本"
36410,江蘇,泰州,"(民國) 續修興化縣志",民國,1911,1949,768,,"局設南城外劉猛將軍廟電綫由城西沿途豎桿接通高郵於民國 三年四月成立劉莊電報附設郵政局内先是地方發生緊要輒赴 泰州或高郵兩處方通電信往返風雨仍多阻滯至是直接通電邑 人便之    電話 民國二十三年部令郵政電報合局辦公江蘇省建設廳亦於是時 發展江北電話交通事業本縣交換所即設電局内凡上海南京鎮 江各處均可通話旋於是年呈準城鄉電話得與長途電線銜接計 有大垜中堡戴家窰北安豐劉莊五處二十八年省長途電話交換 所設縣府大門西首 ","15卷 ╱ (民國) 李恭簡修 (民國) 魏儁纂 ╱ 民國三十三年鉛印本"
36411,江蘇,泰州,"(光緒) 泰興縣志",光緒,1875,1908,465,"縣志十一 380-1114 ╱ 經制志第二之一 380-1114 ╱ 典禮 448-508 ╱ 縣志十四 448-508 ╱ 經制志第四 448-508 ╱ ","觀五十七年二月住持不戒寢宮殿宇復付劫灰存者僅 前之半爾前宰莫令廷魁倡議捐修規條粗立未及舉事 而去今王令兆熊以名進士起家來涖茲邑歲乙卯余奉  簡命校士江南王令襄事省闈即識其有文學政事才 泰濱於江民俗敦厚自沐學道愛人之化比來政通人和 年榖時熟顧斯廟之久廢不振也迺進邑之紳士謀舉是 役衆議僉協相率爭先董事者自具斧資捐助者悉按田 畝庀工必慎鳩材必良民不傷財事不淹晷是斷是度不 日而成始於嘉慶紀元之十一月至二年九月而工竣以 積歲因循未舉之事費省於前功倍於舊宏整瑰瑋巋然 一新非藉司民牧者規畫精詳經理盡善曷克致此觀於 一事而王令之以實心行實政者舉可知己行見默邀呵 護時和歲豐俾邑之民頌樂利於無疆報馨 香於奕禩而賢宰甘棠之蔭亦垂不朽云 祭如前儀 祝 辭 曰惟神德懋聰明功隆捍禦壯金湯於千載崇墉表江甸 之規節風雨於四時和會佐歲功之敘禍淫福善顯呈有 赫之靈威物阜民康默相無私之化育神庥丕應祀典 宜昭茲屆嘉辰肅陳牲幣馨香惟德鑒格在茲尙饗 凡歲孟春旬有三日季冬下戊日祭劉猛將軍廟廟在縣 ","26卷 ╱ (清) 楊激雲修 (清) 顧曾烜纂 ╱ 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36419,江蘇,宿遷,"(民國) 泗陽縣志",民國,1911,1949,800,"志三 769-877 ╱ 河渠上 769-877 ╱ 泗水 769-877 ╱ 黄河 769-877 ╱ 運河 769-877 ╱ 六塘河 769-877 ╱ 卷十 769-877 ╱ "," 公樸齋來守斯土甫下車經理庶政綱舉目張宵旰勤勞  不遺餘力凡此皆為吾民造宰福也其年夏霪雨兼旬災  徵已見公率僚屬詣城隍廟祈晴焚疏自實至誠相感旋  放䂀輪謝神之日公周覽廟庭前後三進大半傾頽其尤  甚者正殿兩廊樑棟欹側瓦礫滿地公惻然久之當召城  董議重修因頻年荒歉民力未紓事不果踰年歲稔公申  前議捐廉若干為之倡又勸幕賓各捐若千其不足者則  由城董募化之欵既有着鳩工庀材土木大興歷數月而  蕆事今則巍巍廟貌煥然一新過其門者咸曰非汪公之  功不至是是不可以不記中華民國七年八月泗陽紳商  學敬  立 劉猛將軍廟   按降靈錄神名承忠吳川人元末授指揮掃蕩群冠適江   淮飛蝗遍野將軍揮劍追逐須臾盡出境外後因鼎革沈   於河有司奏授猛將軍之號世遂以其神主蝗邑故有廟   在北門外清雍正二年建久圯今遺像在火神廟中 大王廟 八此外體仁市洋河市順德市崇河南 鄉崇河北市恩福市恩福中鄉各一 ","25卷 ╱ (民國) 李佩恩修 (民國) 張相文纂 ╱ 民國十五年鉛印本"
36420,江蘇,淮安,"(光緒) 盱眙縣志稿",光緒,1875,1908,182,,"龍王廟四一在斗山一在淮河沿一在治西南官莊山 一在治東南東廟山 嘉澤龍王廟在縣治西南嘉山上禱雨輒應 元沈嗣政 嘉澤龍潭 碑記嘉之為山多勝概奇迹惟此靈泉一泓澄澈在崇 岡峻嶺之巓龍神居其間或遇旱有禱輒應慶元丙辰 部使者有請於朝賜號嘉澤緣廟宇未備藏諸里社今 刻石祠下以永其傳且識龍之靈應久而益顯云時嘉 泰元年三月十六日訓武 郎招信縣令沈嗣政立石 白龍潭廟在縣治東南雲山上 火星廟二一在縣治南山下一在彭家巷 劉猛將軍廟在縣治東半邊山麓 八蜡廟在縣治東琵琶井 ","17卷 ╱ (清) 王錫元修 (清) 高延第纂 ╱ 清光緒十七年刻本"
36421,江蘇,南京,"(光緒) 六合縣志",光緒,1875,1908,207,,"殿三間後殿三間兩廊十二間畫廊十八間嘉靖二十二年黎循 典改作前殿後殿各五間知縣董邦政禱驅蝗疫皆應萬歷四十 一年知縣張啟宗重新廟貎建登良戢宄兩石坊於廟門東西並 造石獅子二座父老相傳謂神即英布也 國朝咸豐三年粤逆竄南門外將攻城嚮暮橋南鼓噪忽見城上 有九江王神燈旗號賊懼退大吏狀於 朝 賜額曰靈應八年廟燬同治三年經河中協鎭王顯發捐建大殿 五間儀門三間十二年知縣邵順國倡建前樓上下五間兩廡廊 房十八間砌整石台級十數層十三年周錦堂捐貲建痘神殿三 間光緒三年知縣方紹曾捐建劉猛將軍廟三間即八蜡廟是也 五年邑紳徐承祖建東廊房八間餘待建查乾隆間道會何念兹 置香火田二一在東王廟堡屯種四十六石六斗一在中所集堡 ","8卷 ╱ (清) 謝廷庚修 (清) 賀廷壽纂 ╱ 清光緒十年刻本"
36428,江蘇,南京,"(民國) 高淳縣志",民國,1911,1949,346,"卷第六 326-349 ╱ 祀典志 326-349 ╱ ","里社壇明洪武八年每里立一壇祀土穀二神今廢 土地祠在縣儀門左春秋致祭 劉猛將軍廟雍正十一年建在縣東賓陽門外知縣官主祭   元時官指揮能驅蝗世稱劉猛將軍 道光四年總督陶澍奏   撲捕蝗蝻一案 上諭覽奏實深欽感頒發福佑康年四字匾額咸豐同治光緒年   間曡加保康普佑顯應靈惠字樣光緒三年七鄉重建并祀八   蜡神   記云劉猛將軍之神治諸蟲不使害稼澤被民生載在祀典所   謂有功德於民則祀之也雍正年間蝗不為災邑侯錢公汝恭   就既毁之淫祠而興建之塑像供奉並因八蜡分治諸蟲立位   以祀嗣後境内偶遇蟲傷祈禱輒應道光年間棟宇朽敗邑侯 ","28卷 ╱ (民國) 劉春堂修 (民國) 吳壽寛纂 ╱ 民國七年刻本"
36428,江蘇,南京,"(民國) 高淳縣志",民國,1911,1949,850,"卷第十四 763-852 ╱ 寺觀志 763-852 ╱ ","泗洲菴縣東七十里光緒三十四年孫姓重建 敷佑堂縣南二十里二班村光緒十五年建 泰伯廟城東後街中碼頭道光間水圮民國四年吳姓重建 蛇王廟縣西南二十五里保勝圩相傳地故多蛇有神啖之患遂   息 一宿菴縣東門外劉猛將軍廟後舊為五顯廟歲久傾圮各緇流   公建以為來城棲息之所遂改今名光緒二十三年重建 習静菴縣南二十里順治間建後更名青雲菴咸豐間兵燬宣統   元年王李周史各姓重建 龍盛菴縣東南四十里花山吳家村賊燬民國六年重建 嚴家灣亭縣西二十里向有渡卞姓設現合併於姚家渡 宗三廟縣西北十七里宏治四年分界楊姓建嘉慶年間楊鼎梓 ","28卷 ╱ (民國) 劉春堂修 (民國) 吳壽寛纂 ╱ 民國七年刻本"
36429,江蘇,淮安,"(民國) 續纂清河縣志",民國,1911,1949,49,,"橋 均光緒 年建 劉猛將軍廟在西門外 光緒間知縣 侯紹瀛建 曾公祠 在南門外校場 一在西壩關帝廟内 祀兩江總督曾 文正公國藩俱 光緒 年建 文公祠在洋浮橋南 祀漕督文彬 光緒七年建 黎公祠在西門 內行臺東 祀漕督黎文肅公培 敬光緒十二年建 章公祠在游府街 祀淮 揚鎮 總兵章合才光 緒二十年建 張公祠在河北大橋口西 祀漕督張文 達公之萬光 緒三十 年建 陳公祠在南地藏庵後 祀提督陳國瑞宣統二 年建 按陳字慶雲應 城人精悍能以少擊衆每戰著紅色短後衣旗幟皆赤 望之若荼火初從袁端敏公甲三軍積功至游擊駐高 郵防粤匪吳勤惠檄援清淮同治元年二月初五日捻 首李成渡鹽河逼清江土圩都統德楞額望風返奔陳 以數百人迎戰衆寡懸絕捻圍之數匝陳怒馬圍歕 筒火箭驟發如風雨捻潰走踞衆興陳追躡營其旁復 請益以舟師晝夜攻劫捻始遠遁復隸僧忠親王洊晉 總兵記名提督後以微眚遣戍伊犁論者寃之平居禮 ","16卷 ╱ (民國) 劉橒壽修 (民國) 范昆纂 ╱ 民國十七年刻本"
36430,江蘇,鹽城,"(光緒) 鹽城縣志",光緒,1875,1908,172,"卷二 159-219 ╱ 輿地志下 159-219 ╱ 岡阜 159-219 ╱ 津梁 162-219 ╱ 壇廟 167-219 ╱ 邱 159-219 ╱ ","緒間知縣張振鐄先後續修案火神在天為火星在人 為炎帝祝融吾學錄曰會典及通禮止載 京師祭火 神之儀今省會及府州縣歲以春秋仲月守土官諏 吉致祭弭災患以安閭井亦為民祈福之一端也 劉 猛將軍廟 東門外乾隆甲子知縣黃垣建邑人沈儼有 記後圮同治八年知縣陳蔭培重建改稱八 蜡廟案八蜡之祭始於伊耆見於禮記鄭康成謂先嗇 一司嗇二農三郵表畷四猫虎五防六水庸七昆蟲八 也蔡邕獨斷蜡也者索也祭日索此八神而祭之也字 林作䄍廣雅釋詁䄍祭也此與後世所祀劉猛將軍無 涉今合而一之非是沈儼建劉猛將軍廟記謂神之生 時里居及受封何代史傳無考今考徐州府志沂州府 志謂為宋制置使劉武穆公錡景定四年勅封為揚威 侯天曹猛將之神說本褚人稼堅瓠集引怡庵雜錄而 山東通志泰安府志臨邑縣志謂為南宋之金壇劉文 清公宰王士正居易錄以為宋詩人劉漫塘王鏊姑蘇 志翟灝通俗編引汪沆識小錄以為劉錡弟劉鋭臨邑 志又云神名承忠吳川人元末官指揮弱冠臨戎盗皆 奔竄適江淮飛蝗千里揮劍逐之須臾蝗飛境外後因 鼎革自沈於河有司奏請授猛將軍之號說本降神錄 ","17卷 ╱ (清) 劉崇照修 (清) 陳玉樹纂 ╱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
36430,江蘇,鹽城,"(光緒) 鹽城縣志",光緒,1875,1908,173,"卷二 159-219 ╱ 輿地志下 159-219 ╱ 岡阜 159-219 ╱ 津梁 162-219 ╱ 壇廟 167-219 ╱ 邱 159-219 ╱ "," 國朝會典通禮及禮部則例皆云神為劉承忠諸說 紛紜皆不足據建德志載雍正三年定例每年長至後 第三戊日并正月十三日劉猛將軍誔辰均致祭上海 志所載同伍祐場新興場皆有劉猛將軍廟光緒七年 建  天后宮 北門外二里舊志曰天妃廟萬歷八年知縣 楊瑞雲建 國朝乾隆六年重修後由海船 商人陸續修建分為東西兩廟神係宋林氏女莆田縣 湄洲人元明累封天妃 國朝康熙二十三年加 封 天后詳見天后志光緒十九年夏四月邑人築堰扞 潮潮益盛漲埽幾不保群犇禱於廟獲轉危為安 金 龍四大王廟 在西門外康熙三十五年知縣曾昌進建 南洋岸北洋岸上岡鎭伍祐場皆有之會 典載神為宋浙人緒密縣志引明徐渭四 大王傳係會稽諸生宋亡赴水死後為河神 海神廟 一 在 東門外一在淮濆港考會典祀東海於萊州 府又祀海神於江蘇寶山縣鹽邑非祀所也 東嶽廟 一 在 西門外一在伍祐場一在上岡鎮一在北龍港一在新 洋村考會典東嶽泰山祀於山東泰安府他州縣非祀 所也然廟貎遍天下自宋世 已然見密縣志引讕言長語 馬王廟 在遊擊署東案周 官校人春祀馬祖 ","17卷 ╱ (清) 劉崇照修 (清) 陳玉樹纂 ╱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
36435,江蘇,蘇州,"(乾隆) 長洲縣志",乾隆,1735,1796,218,"卷六 209-254 ╱ 壇祠 209-254 ╱ ","  侯 本朝順治九年 勅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雍正五年 勅封神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增設神牌於後殿歲   春秋二仲月吉日及五月十三日致祭乾隆十二年巡撫安   寧題 準動支地丁銀六十兩照舊辦理 不在均 編數内 劉猛將軍廟在中街路宋仙洲巷宋景定間建 本朝乾隆八年知府覺羅雅爾哈善修 有 記 地隸吳縣三縣並祭   於此乾隆十二年巡撫安寧題 ","34卷 ╱ (清) 李光祚修 (清) 顧詒録纂 ╱ 清乾隆十八年刻本"
36438,江蘇,宿遷,"(民國) 重修沭陽縣志",民國,1911,1949,124,"卷之一 39-175 ╱ 輿地志中 60-147 ╱ 建置 61-147 ╱ 城池 61-147 ╱ 官 61-147 ╱ 善堂 61-147 ╱ 鄉鎮 61-147 ╱ 集市 61-147 ╱ 圩砦 61-147 ╱ 津安 60-147 ╱ 道路 61-147 ╱ 古蹟 61-147 ╱ 壇廟 61-147 ╱ 寺 60-147 ╱ 觀 60-147 ╱ 會所 61-147 ╱ ","將之神爾其甸撫黎庶血食一方故敕 王 詡謁劉猛將軍廟感南渡時事詩見詩徵 彤華宫 在東城門外 數武張志作 火星廟唐州志作火神廟乾隆四十年道士仲 禮順光緒十四年道士周季春皆募化重修 龍王廟 張志在治 西五里張 家溝沭水至此分流廟臨水口每旱禱雨必應唐州志作龍神廟 今案廟内有小石塔一座勒張邑侯示詞歷叙始建重修年月 張邑侯示詞欽加同知銜署沭陽正堂張為給示勒石嚴禁事切 治西分水龍王廟始於唐慈雲閣古刹也乾隆間開前沭河改分 水龍王廟是也年久倒塌經信士劉巖公募化重修一次並無檀 越至嘉慶十年前縣林公龍光求雨有感見廟坍塌捐廉重修草 殿山門客屋竪旗杆一對立匾留名經善士衍濱周翁倡捐紳商 典舖錢六十千文重修南廊至道光十二年廟宇傾圮僧托鉢五 ","16卷 ╱ (民國) 戴仁修 (民國) 錢崇威纂 ╱ 民國間鈔本"
36438,江蘇,宿遷,"(民國) 重修沭陽縣志",民國,1911,1949,1476,"卷之十四 1299-1557 ╱ 詩徵 1299-1557 ╱ 五言古 1300-1557 ╱ 七言古 1323-1557 ╱ 五言律 1430-1557 ╱ 七言律 1438-1557 ╱ 五言絶 1299-1557 ╱ 七言絶 1299-1557 ╱ 非沭陽人詩 1299-1557 ╱ ","漾微波部民遠愧經師席計吏重開進士科敢冀輇材邀特賞此 行僂指本無多 勝遊辜負少年場不共機雲入洛陽自古太平需黼黻當今切務 豈文章夢中花管春含笑壁上青萍夜吐芒十丈紅塵驅馬去官 聲到處說循良 陸公多不忍人之政竟以 此失上官意因事罷去    謁劉猛將軍廟感宋南渡時事      王 詡 ","16卷 ╱ (民國) 戴仁修 (民國) 錢崇威纂 ╱ 民國間鈔本"
36445,江蘇,蘇州,"(光緒) 吳江縣續志",光緒,1875,1908,157,"卷五 149-174 ╱ 營建四 149-174 ╱ 祠祀 149-174 ╱ 家祠附 149-174 ╱ ","火神廟存 龍神廟 甘泉龍神廟並毁同治九年重建甘泉一祠成分官致祭如 故 先蠶廟在盛澤鎭 劉猛將軍廟仍在仙里橋咸豐七年七月奉 敕加將軍保 康二字封號 案禮部則例載神姓劉名承忠元時官指揮能 驅蝗元亡自沈於河世稱劉猛將軍查 大清 會典通禮皆同 前志作劉鋭誤 城隍廟設像祀本縣城隍之神壇祀遵典禮廟祀從民望也 乾隆時知縣龍鐸修廟於廟東偏築園曰共怡别詳園第嘉 道來修治無考同治二年六月大兵下吳江髣髴見神旗雲 中指麾殺賊六年九月初七日經禮部議奏内閣典籍擬進 ","40卷 ╱ (清) 金福曾修 (清) 熊其英纂 ╱ 清光緒五年刻本"
36458,江蘇,泰州,"(咸豐) 重修興化縣志",咸豐,1850,1861,174,,"都天廟 分八蜡廟地 國朝康熙 間建道光二十七年重修 劉猛將軍廟 在八蜡殿東 國朝 知縣周際華重建 范公祠 太平里祀宋范文正仲淹知縣陳垓初建於舊 學宫左明正德中改建嘉靖中遷建於此 國  朝嘉慶三年知縣顔崇槼重修宋主簿葉大發記云  盛德必百世祀文正范公天聖間嘗宰興化遺德在  民永久弗忘寶慶乙酉邑令漫翁陳君垓始創祠堂  附於學之左歲久圮敝凜乎將壓淮東總管陸君元  齡攝令年餘慨然捐錢市木甓徹而新之以舊祠在  大成殿東與廟並峙未協於禮乃徙堂基與齋堂並  郡太守姜公聞而嘉之亦遣木材相其成凡為屋三  楹前序稱是規模視昔高敞工三旬畢堊飾具備邑  庠士友舉酒慶成大發時以簿職兼領學事諗於衆  □昔文正公為秀才已有澤民之志每謂士當先天  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初為西溪監即請於  朝築捍海堰為承楚泰三州民田無窮之利小官時  志慮力量已如此異時勳名滿宇宙皆自此發之觀  大節必於細行觀立朝必於平日前輩謂士自一命 ","10卷 ╱ (清) 梁園隷修 (清) 鄭之僑纂 ╱ 清咸豐二年刊本"
36459,江蘇,徐州,"(光緒) 睢寧縣志稾",光緒,1875,1908,271,"卷六 238-340 ╱ 建置志 238-340 ╱ 城池 238-340 ╱ 公署 248-340 ╱ 倉庾 258-340 ╱ 壇廟 260-340 ╱ 橋 238-340 ╱ 渡 238-340 ╱ "," 商富集貲修理並捐廉以為之倡各商富皆欣然樂從於是  庀材鳩工剋期集事不數月而告成舊者新之缺者補之廟  貌莊嚴頓還舊觀余乃告於衆曰雎濱黃而臨運水之為患  不可勝言已自黃河改道斥地千里雨少則無禾雨多則傷  稼今則曰雨而雨曰暘而暘神又何私於雎乎神所憑依將  在德矣聞前劉公之治雎也勸民敦孝弟重農桑抑明勁之  風明禮讓之義於是天人相應大有頻書余雖不敏未嘗不  以前人之治為法顧古今人不相及兩載以來僅能修廢舉  墜為苟完之計而於風俗未有移易深以為愧幸兵氣全  銷豐年屢慶願四民勤加修省於以仰答神麻豈不美歟 劉猛將軍廟 並附祭八蜡神牌    在縣北門外乾隆五十一年知縣陳朝汲重修道光十五年   知縣劉輿權重修 神諱錡宋江淮浙江制置使景定四年敕 封揚威侯天曹猛將天神敕内有飛蝗犯  禁宵旴懷憂賴爾神力掃蕩無餘等語雍正十三年奉 旨  祠祀乾隆知縣陳朝汲重修劉猛將軍廟碑記神舊有廟久  圮無片瓦隻椽存治斯土二三年始議興修子赧甚鳴呼人  倩易懈久則相忘習故狃常不警不動事緣壬子五月初二 ","18卷 ╱ (清) 侯紹瀛修 (清) 丁顯纂 ╱ 清光緒十二年刊本"
36459,江蘇,徐州,"(光緒) 睢寧縣志稾",光緒,1875,1908,272,"卷六 238-340 ╱ 建置志 238-340 ╱ 城池 238-340 ╱ 公署 248-340 ╱ 倉庾 258-340 ╱ 壇廟 260-340 ╱ 橋 238-340 ╱ 渡 238-340 ╱ "," 日午後偕幕中諸友閒坐忽覩飛蝗接翅勢極駭人予即時  出署傳跟役四五從騎二巡查村莊親覩農佃預開深溝以  備撲蝗幸是年不為災粱菽無一損者皆神賜也秋後各社  保甲以修神廟請擇期二月十三日鳩工十一月初八日落  成計費錢二百七十五千七百有零貫捕廳方同鄉熹舉董  其事嗚呼捍災禦患保赤心誠疾痛切身始呼父母余益報  甚然吾思之矣當是時民心恐懼予勢倉皇每至村莊慶庶  遮道請謂吾勤且儉出入不纖毫累民諸社須親臨勿他代  彼飮食住宿害將甚於蝗也嗚呼凡事之委人者可以思矣  道光知縣劉輿權重修八蜡廟劉猛將軍廟碑記防患者民  力捍患者神功雎邑八蜡廟劉猛將軍廟在城東北隅歲久  傾圮余莅任茲邑甫欲修未果歲乙未鄰境憂旱蝗余禱於  神而祠之復周巡四境率鄕民而為之防已而四境宴然鄰  境亦無至者又聞諸父老云蝗至界蝦蟆輒出食之人皆以  為神信乎非神之力不及此也然神豈私於雎邑哉其亦由  民風樸厚無詐無虞故神降之康而為之捍患歟吾願斯民  之永保此心也吾尤願斯民之無忘斯勤也思患預防常如  今日庶神常為之捍患而使防患者之能預防也夫秋月農  事畢因率鄉民重修茲廟  工既竣爰濡筆而為之記 ","18卷 ╱ (清) 侯紹瀛修 (清) 丁顯纂 ╱ 清光緒十二年刊本"
36459,江蘇,徐州,"(光緒) 睢寧縣志稾",光緒,1875,1908,362,"卷七 340-398 ╱ 古蹟志 340-398 ╱ 寺觀邱墓附 340-398 ╱ ","福壽庵 五閣王廟 天后行宫 即福建 會館 劉猛將軍廟 即洞庭 會館 關帝水火二神總廟 即山西 會館 花廟   以上俱在大李集 王家庵   在大李集西南數里                荆山寺 ","18卷 ╱ (清) 侯紹瀛修 (清) 丁顯纂 ╱ 清光緒十二年刊本"
36465,江蘇,泰州,"(道光) 泰州志",道光,1820,1850,342,"卷十二 338-368 ╱ 祠祀 338-368 ╱ 坊表附 338-368 ╱ "," 火有陳鎮碑記姜堰鎮城隍行宮  乾隆二十七年里人丁利淵建 火星廟 舊在州治西南經武橋明崇禎間知州陳素   移建北門外觀音堂歲以六月二十三日致祭 土地祠 在州治南 劉猛將軍廟 在東門內萬壽宫旁雍正十二年奉  旨以歲冬至後第三戊日 如無第三戊日 即周第二戊日 及正月十三日致祭    一在港口鎭 案怡庵雜錄謂神即劉錡載有景定 四年揚威侯勑降靈錄謂神為劉永  忠吳川人元末授指揮使嘗㑮劍驅蝗蝗飛境外元  亡自忱于河因封此號 大清會典主降靈錄之說 呂祖祠 在州治西南嘉慶十一年後奉文春秋致祭 元帝廟 在南門外俗名南天滋廟一在港口鎭 ","36卷 ╱ (清) 王有慶修 (清) 陳世鎔纂 ╱ 清光緒三十四年補刻本"
36466,江蘇,泰州,"(民國) 續纂泰州志",民國,1911,1949,496,"卷之十 448-562 ╱ 鹽法 448-562 ╱ 官塩棧附 448-562 ╱ 卷之十一祠祀 448-562 ╱ 坊表附 448-562 ╱ 第四本 448-562 ╱ ","范公祠 在北門外徐家橋西王草巷祀宋范文正公   舊為佛隆庵故址同治五年州牧桂迓衡改建今設   景范學堂於内 田畝載學堂一在海安 鎮見前志碑記載藝文 泰山行宫 在州治西前志祠祀門作泰州山廟州人   呼為奶奶廟 按在園雜志泰山碧霞元君則曰頂   上奶奶清口之惠濟祠曰奶奶廟他處凡元君行宫   皆以奶奶稱之俗称有自來矣 劉猛將軍廟 在城東見前志   知州陳廷棟劉猛將軍新祠碑記   神治泰於陰余治泰於陽陰陽氣相表裏咸欽承上 ","35卷 ╱ (民國) 鄭輔東修 (民國) 王貽牟纂 ╱ 民國八年刻本"
36466,江蘇,泰州,"(民國) 續纂泰州志",民國,1911,1949,730,"卷之十八 692-740 ╱ 寺觀 692-740 ╱ ","五神廟 在海安鎮牙橋東碑記載藝文 關帝廟 在海安鎮牙橋東碑記載藝文 都天廟 在海安鎮徐家壩東 東嶽廟 在海安鎮東門外明奉國將軍陳良建東偏   為陳氏家庵 劉猛將軍廟 在海安鎮鳳山右翼少府朱積塑像記   之 大墩廟 在海安鎮東十里 以上海安考古錄參新采  侯王廟 一在甯鄉一在花家莊西地名神潼關土人   相傳名將侯必成防倭駐兵處 以上新采  ","35卷 ╱ (民國) 鄭輔東修 (民國) 王貽牟纂 ╱ 民國八年刻本"
36478,安徽,阜陽,"(同治) 潁上縣志",同治,1861,1875,139,"建置 116-159 ╱ 卷之二 116-159 ╱ 城池 117-159 ╱ 諸鄉 116-159 ╱ 公署 129-159 ╱ 養濟 116-159 ╱ 院附 116-159 ╱ 壇廟 134-159 ╱ ","   謹按文昌六星屬於斗魁史記天官書所謂載筐六星也    祀文昌必祀魁星如有事於泰山先配林也潁上有閣舊    名奎祀號曰奎神是以二十八宿之奎當之矣奎爲武庫    主兵又主溝瀆祀爲文星名實乖亂故正之又按嘉慶六    年太常寺奏請州縣皆立文    昌廟祭儀與祭關帝廟同    嶽神廟 在獄 内    瓮牖間評令州縣立皋陶廟以時祀之皋陶理官也州縣    獄所當祀者是祀皋陶於獄久矣按摯仲泠祀皋陶議謂    自東漢祀於廷尉寺後人祀於刑署非所以崇    皋陶今州縣祀於獄視刑署尤褻理宜更之    劉猛將軍廟 乾隆十七年縣令許晋建瓦 屋三間於城隍社室西偏    八蜡廟 在城 西北    謹按乾隆十二年停八蜡之祀獨祀    劉猛將軍故以列劉猛將軍廟之次 ","12卷 ╱ (清) 都龍錫修 (清) 李道章等纂 ╱ 清同治九年修光緒四年補刊本"
36586,湖南,邵陽,"(道光) 寶慶府志",道光,1820,1850,4309,,"膝又沒股又進將沒臋黝暗不可入投以石深不可測噌?嘡嗒 一人言如數十人言大甕中相閧應當是時令然炬編筏以進當 得竟其勝以道途閒驟難治具遂返既去為邑人士道其勝且冀 假地主一償舊願李生蘭辠摇手曰嘻險境也土人夜過巖下每 有鬼物擊逐日暮結隊始敢過先生休矣幸自愛余漫應曰諾當 歎武陵源自是五柳寓言如其有其地則漁父出語外閒人固當 迷路不復人仙境余既悔向者之失言他日治貝獨游償入洞中 公不復為外人語也 按穿巖有二一在縣東小溪邨去縣一百 二十里即湖南通志所 載之穿巖也通志未誤 有白沙鋪 在縣東二十里縣東 北通邵陽東安官路 有沙埠渡 太平渡官渡香爐渡 渡側有石 似香爐 石鵝渡 皆在夫 夷水中 有一渡橋官橋 俱 跨 白沙 江 有百壽亭峰佳亭 在峰 佳山 洪廟香泉禪院 在石鵝 巖上 劉猛將軍廟 廟下有將軍石 在夫夷水中 石鶴廟 大姓鄧氏唐氏翟氏 新塘邨 其小邨落有雙江口河上衝門開石寨 子衝相子坪郭家衝胡家田凡編期四 在縣東十五里廣 八里袤十二里東界東安之巴頭 由茶亭子上水字脚逕 茅坪越雷劈嶺通巴頭 南界東 安 由雙江獲逕半邊山河上衝門開石 循篁竹山越紫花坪通東安之鹽井 西南界水頭西界石橋北 界大白東北界黄龍 有白沙江 出紫 花坪 又有雷劈水注焉 出雷 劈嶺 又 ","143卷 ╱ (清) 黄宅中修 (清) 鄧顯鶴纂 ╱ 清道光二十七年修民國二十三年重印本"
36586,湖南,邵陽,"(道光) 寶慶府志",道光,1820,1850,5183,,"昭融佑我生民固已彰彰矣夫豈緣乎地因乎人始昭其赫涩哉 然地不處其勝人不竭其誠則神弗棲而靈不著城之南隅左爲 濂泉右為天池居於鎭邊六亭之閒處邵城之巓而為一郡之勝 地久矣舊有祠祀龍神也康熙癸巳更增祀火神殆謂坎離配享 水火旣濟以示兼也去年郡伯鄭公遷龍神於高廟資水深潭之 上就水位也謂此祠居南方高明之地宜以祀火神而火神於是 乎有專廟焉特萬祠自宋以夾傍山結簼既隘且偏非所以妥神 而城中之荷神庥安堵無驚者遂群然有擴大而增修之議謂非 神之默啓地之醞釀而人乃有此不能自已之心得歟爰就其基 而高廣之為堂三楹位火神之像於中昭特享也為聽事三楹官 紳之朔望贈拜者於以休暇焉左爲茶室右爲齋廚處僧衆尸瀧 埽也有陪堂有士神祠周之以垣護之以石門嚴守衛也夜以舞 樓答神庥也約費干緡有奇而廟貎輝煌神光焜耀鐘鼓鑪臺盃 盤椅棹罔弗備焉抑亦維紤丕茖矣余至其地住僧促徹索余吉 以為記余不敢以不文辭夫鬼神之因乎其時相乎其地顯乎其 人者又豈一火神哉我郡伯鄭公首修文廟而濂溪祠康濟廟文 昌閣皆以次昭美備大神庥今火神又爲其續矣嗟乎天下之向 善特無有倡之者夫豈無從之者哉標準旣立而衆志趨之乃如 響斯應以天下為善抑何難哉斯役也募貲費者若而人肩□度 者若而人督工匠任出入者若而人例得備書坤隆二十入年上 又一月三日 鄒漢勳邵陽重修龍神火神劉猛將軍廟記郡城 南隅有泉日濂泉甘冽甲郡內昔人祀龍神於此我   世宗 憲皇帝雍正五年頒龍神二像于直省令守土大臣皮誠禱祀於 是天下水泉池澤之神少有靈異者咸得列於典祀而水旱之有 ","143卷 ╱ (清) 黄宅中修 (清) 鄧顯鶴纂 ╱ 清道光二十七年修民國二十三年重印本"
36586,湖南,邵陽,"(道光) 寶慶府志",道光,1820,1850,5189,,"余與首事齋戒具牲酒以祭神且鑒庚申錢之火災使鄕之老人 祝焉老人曰火在人心無庸祝也余曰何謂也老人曰火於人屬 心火易防也人心之火不易防也夫人心之火其初幾希閒耳 於氣而為暴焉於動靜而為燥焉排下而逼上僨驕不可制汝 第知奥竈之求而不反而求之方寸安知無之燎原不甚於祝 融回祿之為災乎古之君子養心火於未而喜怒哀樂皆中乎 節喜怒哀樂在物並非有芥蒂之伏火以擾於心而心亦自有光 大之真火以照耀其閒火不形而火亦不熄非祝融回祿之所禍 也其不能養火者情不能自定而火伏焉欲不能自足而火伏焉 血氣筋力不能自守而火又伏焉清夜平旦之中始焰焰而厥攸 灼者亦非祝融回祿之所福也夫神聰明正直操其禍福 之權者也無事祝爲也余嘉其言如神之告之故記之 寶慶劉 猛將軍廟在城内火神廟側 道光十五年 建記見上 新化劉猛將軍廟在城 内火神廟中 道光二 十年建 馬王廟凡二一在邵陽城內協鎭左 康熙府 志云馬 王廟在城内乾隆府志云馬王廟在協鎭左廟後為軍器局 按 明制立旗纛廟於京師都督府後以都督為獻官春用驚蟄秋用 霜隆致祭所祭者七日軍牙之神曰六纛之神曰五方旗神曰主 宰戰船正神曰金鼓角鐃礮神曰弓弩飛鎗飛石之神曰陳前陳 後神衹五昌等衆又令王國於國内天下衛所於公署後皆立旗 纛廟王國遣武官致祭衛所以指揮使初獻僚屬亞獻終獻凡旗 皆藏於府庫祭則設之 國朝京師有旗纛殿有祭紅衣發貢砲 之禮祭日設紅衣發貢砲八處凡關帝軍牙六纛城隍土地馬王 ","143卷 ╱ (清) 黄宅中修 (清) 鄧顯鶴纂 ╱ 清道光二十七年修民國二十三年重印本"
36587,安徽,黃山,"(道光) 歙縣志",道光,1820,1850,218,"卷二 165-273 ╱ 營建志 165-273 ╱ 城池 166-273 ╱ 公署 170-273 ╱ 學校 176-273 ╱ 秩祀 213-273 ╱ ","  祭祭欵銀一兩六錢 劉猛將軍廟在府城隍廟内歲二祭祭欵銀三兩 降神錄云神名 承忠吳川人元  末授揮使弱冠臨戎兵不血刃適江淮千里飛蝗徧野揮劍追  逐蝗飛境外後鼎革自沉于江有司奏請遂授猛將軍之號雍  正二年奉   敕建廟 獄神歲一祭祭欵銀一兩六錢 世忠廟在篁墩祀陳鎭西將軍郢州刺史重安縣公贈開府儀同   三司諡忠壯程靈洗歲二祭乾隆十二年停蜡祭欵銀一兩六   錢知縣劉育申明補祭 忠烈廟在烏聊山祀唐忠武將軍越國公汪華旁侍四像爲漢毛   甘唐汪節二將軍 甘歙人節績溪人與公雖異 世特以有功及材武故祀之 宣城長史汪鐵 ","10卷 ╱ (清) 勞逢源修 (清) 沈伯棠纂 ╱ 清道光八年刻本"
36587,安徽,黃山,"(道光) 歙縣志",道光,1820,1850,813,"卷八 686-1979 ╱ 人物志 686-1979 ╱ 勳績 686-1979 ╱ 宦蹟 686-1979 ╱ 忠節 686-1979 ╱ 儒林 686-1979 ╱ 文苑 686-1979 ╱ 材武 686-1979 ╱ 孝友 686-1979 ╱ 義 686-1979 ╱ 行 686-1979 ╱ 士林 686-1979 ╱ 遺逸 686-1979 ╱ 列女 686-1979 ╱ 方技 686-1979 ╱ ","  吳華孫字冠山篁南人煒姪雍正庚戌進士翰林院編修乾隆   六年任福建學政武平人鄧美生爲劉祿麟所殺棄屍於水縣   令反加屍主三木觀者大鬨爭投瓦礫縣令不得首惡則拘素   不快之生監二人非刑拷訉皆誣服議大辟或謂華孫宜劾敎   官則自免吏議華孫咈之抗章言二生狀 詔覆訉二生得免死子綬詔通政使司通政使陝甘學政恩詔寕   紹台兵備道覃詔翰林院編修皆有政聲能世其家學   汪亮卿字步庾上路人貢生雍正七年選授嘉興府通判雪秀   水民婦吳胡氏署嘉興及湖州同知巡緝巨盜以靖閭閻補   如臯縣知縣時有飛蝗入境亮卿詣城隍廟及劉猛將軍廟䖍 ","10卷 ╱ (清) 勞逢源修 (清) 沈伯棠纂 ╱ 清道光八年刻本"
36605,福建,福州,"(民國) 長樂縣志",民國,1911,1949,1879,"卷二十四 1819-1890 ╱ 列傳四 1819-1890 ╱ 循績 1819-1890 ╱ ","  誼士貧不能赴禮部試者贐之同郡許利賓卒於某縣任内見三   為經紀其喪代完虧帑遣僕護其柩眷以歸其孤貞幹因受業於   門後成進士見三晚年潛心五子之學著學宮景仰篇四卷全史   輯要二卷同治八年在籍守制邑令彭光藻聘修縣志服闋之官   尋以分校鄕闈積勞成疾差竣而卒年六十有四 林調陽榜名秋奇字燮軒一字瘦山洞湖人咸豐己未亞魁同治乙   丑進士授安徽鳳臺知縣未涖任調望江值兵燹後元氣未復調   陽下車郤額餽鋤積猾理寃振滯撫卹瘡痍重建來僊書院捐修   化龍橋方公堤劉猛將軍廟百廢具舉暇則論文講學雖日與邑   諸生群聚衙齋然無敢干以私者丁卯歲荒以籲請减征獲譴虧 ","30卷 ╱ (民國) 孟昭涵修 (民國) 李駒纂 ╱ 民國六年鉛印本"
36698,湖南,長沙,"(光緒) 善化縣志",光緒,1875,1908,975,"卷之十四 910-1034 ╱ 秩祀二 910-1034 ╱ 厯代封祀 910-1034 ╱ 國朝勒祀 910-1034 ╱ ","   一同治十三年公接日昇堂卯田杜㜑塘水田陸石又接易     正邦小洞菴寺灘水田壹石册名日昇堂完納民正餉銀     一兩二錢六分七釐南北照科永作每年春秋祭費    又省城晏家塘街有朗公廟因道光十八年災疫流行士紳     由小洞迎 神來城全活甚衆遂建祠祀之此分祠之始     叢慶咸熙集慶遐齡及衆姓等倡捐均置有民屋經管收     租慶祝   劉猛將軍廟 在天心閣下祀元指揮使劉承忠    每歲祭期由縣擇日申報委見任道員致祭陳設祭品禮儀    與城隍廟祀同    謹案承忠當元亡時自投於河没而為神能驅蝗患雍正二 ","34卷 ╱ (清) 吳兆熙修 (清) 張先掄纂 ╱ 清光緒三年刻本"
36698,湖南,長沙,"(光緒) 善化縣志",光緒,1875,1908,976,"卷之十四 910-1034 ╱ 秩祀二 910-1034 ╱ 厯代封祀 910-1034 ╱ 國朝勒祀 910-1034 ╱ ","   年列入祀典乾隆五年奉文頒行各直省建立廟宇因營建    地基相度未妥湖南又向無蝗患是以數十年祀典缺然道    光十五年七月飛蝗入境人心駭懼祈禱有靈巡撫裕泰乃    擇舊城南書院廢址建祠地方官春秋致祭咸豐七年九月    飛蝗蔽天巡撫駱秉章飭委員紳設局捕挖遺卵是冬因無    大雪次年春末夏初蝻子蔓生徧野士民惶怖叩禱於神撫    憲復委員紳刻日收捕幸蒙神 助驅除盡淨歲獲有秋士    民懽忭呈懇 題請封號奉 旨敕封保康二字並頒 御書嘉穀蒙庥題額 劉猛將軍廟記 道光十六年巡撫裕泰撰 在祭法日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   之舊害之切於民生者莫甚於蝗此捍禦之神所以必臚諸   祀典也伏讀 大清會典載有元指揮使劉承忠世稱猛將 ","34卷 ╱ (清) 吳兆熙修 (清) 張先掄纂 ╱ 清光緒三年刻本"
36698,湖南,長沙,"(光緒) 善化縣志",光緒,1875,1908,2213,"卷之二十九 2183-2263 ╱ 古蹟 2183-2263 ╱ 金石文 2183-2263 ╱ 金石器 2183-2263 ╱ 園亭 2183-2263 ╱ 第宅 2183-2263 ╱ 古木 2183-2263 ╱ 名墓 2183-2263 ╱ ","  又分高等升嶽麓精舍生潭人號為三   學生劉輔之重建復建於晦菴後廢    惜陰書院 在靈官渡左 舊為陶公祠明嘉靖閒知縣吕廷 爵塑公像於中顔為惜陰書院知   府蔣宏徳推官翟臺恢其制中為明道堂堂前墀百步建亭   於中曰洗心兩旁有池繞砌石欄亭後建祠五閒祀公木主   登高阜為聚英樓樓後為廣仁堂左右隙地分兩翼建號舍   六十閒集諸生肄業其中堂右為望嶽樓八窗玲瓏樓前為   望嶽亭亭左右有田數坵前為塘西抵屋北抵墈南抵藩店   今悉壅淤居民任意侵填為己地樓右有小塘塘右有倉三   閒儲學租置田八百三十畝以贍學者郡人李棠劉應峰有   記萬歷閒詔毁書院知府牛可麟力請得免知縣馮應鼇移   眞西山主合祀於中知府吳道行知縣陳一鑒重修集十三   學庠生肄業月給廪餼時登儁升朝者數十人知縣陳宏乘   復修後廢改為陶公祠   餘俱拆毁田亦迷失    舊城南書院 在南城天心閣下舊都司署 乾隆十一年巡 撫楊錫紱改建   書院八十閒顔曰城南書院道光元年巡撫左輔移建妙高   峰卜故址其天心閣下基地道光十六年改建劉猛將軍廟   餘地改為民屋皆   歸書院管理收租 ","34卷 ╱ (清) 吳兆熙修 (清) 張先掄纂 ╱ 清光緒三年刻本"
36698,湖南,長沙,"(光緒) 善化縣志",光緒,1875,1908,2279,"卷之三十 2263-2354 ╱ 祠廟 2263-2354 ╱ 詩附 2263-2354 ╱ ","   朗公廟 在上晏家塘横街 詳秩 祀    劉猛將軍廟 在天心閣下 詳秩 祀    關聖古殿 在南正街 郡城南洗腳橋相傳 帝入長沙頓 宿處乾隆四十九年衆姓重修年久   碑記漫漶不可復識嘉慶庚申學使吳省蘭見其額曰古關   聖殿改為關聖古殿並上扁聯致敬廟前棟為帝殿後為觀   音堂前山門右鋪屋二閒被營卡借□嘉慶十九年經前府   張斷令捐錢入廟生息作香火將鋪屋二間讓作卡房抵横   職為界其牆垛樓房仍歸廟管廟後房屋六   間歸廟收租以資香火四抵均有甎牆為界    文昌閣 在東學巷 詳秩 祀    甘露禪林 在東學巷 原名七星廟一名西陵宮光緒元 年尼僧超凡精廉價置合建供佛    眞文忠祠 在天妃宮左 詳秩 祀     以上十四鋪     附載 咸豐十一年十二月長善兩邑紳士唐劉解張饒五 姓價買僧贊元自置之業地名興隆山佛國寺廟宇 ","34卷 ╱ (清) 吳兆熙修 (清) 張先掄纂 ╱ 清光緒三年刻本"
36700,湖南,益陽,"(同治) 益陽縣志",同治,1861,1875,1017,,"  死於水火盗賊者有被人取財而逼死者有被人强奪妻   妾而死者有遭刑禍而負屈死者有天災流行而疫死者   有為猛獸毒蟲所害者有為飢餓而凍死者有因戰國而   損身者有因危急而自縊者有因牆屋傾頽而□死者有   死後無子孫者魂無所依最堪憐憫或依草附木或作妖   為怪徘徊星月之下悲號風雨之中今迎 尊䄂以主此   祭謹設壇於城北兹當 月□元具備牲體羮飯耑祭本   邑關境無祀鬼神等衆靈其不昧來享此祭尙饗    叩首 興 復位 唱  徹饌 送神 贊  一跪三叩首 興 唱     焚祝帛馬 禮畢 退    保康普佑劉猛將軍廟在城內貓嘴村咸豐七年  勅封保康劉猛將軍八年高科雲等將宗祠下首地基及趙家塘    地基捐作祠基知縣燕晉督邑人魏澤湘等捐修廟宇並    置買魏學修迎風橋横塘冲田一石為歲修之資是年前    巡撫駱秉章奏請 ","25卷 ╱ (清) 姚念楊修 (清) 趙裴哲纂 ╱ 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36704,江西,景德鎮,"(同治) 樂平縣志",同治,1861,1875,551,"卷首 75-1920 ╱ 建置志 451-635 ╱ 卷二 451-635 ╱ 城池 451-635 ╱ 壇廟 463-635 ╱ 試院附 451-635 ╱ 育嬰堂養濟院漏澤到附 451-635 ╱ ","   遑計奉祀余非能諒公者也非能報公之功者也生也    父之母之没也神之為翥山捍大患也宜祀之不第為    翥山捍大患也尤宣祀之其所憑依其所自為而已是    為記咸豐癸丑寇燬同冶戊辰合邑重建    劉猛將軍廟在南門外關帝廟北寇燬未修    昭忠祠在儒學東祀邑令李公仁元及陣亡諸士勇咸    豐己未闔邑紳耆鼎建    尙義祠在北鄕八澗橋村咸豐己未克和局紳耆公建    監生王宅仁等捐田八十九畝一分六釐入祠供祭祀    合祀防剿死事紳勇    昭忠祠在北鄕沿溝村咸豐己未四知局紳耆公建監    生楊起瑚等捐田五十一畝零入祠供香火合祀防剿 ","10卷 ╱ (清) 董萼榮修 (清) 汪元祥纂 ╱ 清同治九年刻本"
36710,湖南,長沙,"(同治) 瀏陽縣志",同治,1861,1875,553,"卷之九 545-581 ╱ 祀典一 545-581 ╱ 社稷壇 545-581 ╱ 先農壇 545-581 ╱ 八蜡神劉 545-581 ╱ 猛將軍附 545-581 ╱ ","  酺此昆蟲列於八蜡所由來鄭氏以漢法說經後儒時   有異議而蜡祭八神卒莫之或易者以其切於民事有   合於禦灾捍患之義非徒墨守鄭說也近代舉廢不一   前明以來自畿甸兩河以及荆揚閒府州縣率皆有八   蜡之祭秦氏蕙田所謂八蜡之行相沿民閒者原未嘗   絕也我 朝雍正二年   兪臣工之請   詔   建劉猛將軍廟官爲致祭謹按將軍名承忠元時官指   揮能驅蝗元亡自沈於河後以禳蝗有應遂列祀典雍   正十二年又奏准八蜡廟所在郡縣以臘月上戊日致   祭於是各屬祭劉猛將軍者多就八蜡廟為位以祭謹   按五禮通考載方氏觀承說昆蟲之祀蓋其禦昆蟲者   則劉猛將軍之祭宜也蜡祭合聚索饗鄭氏謂祭皆同   處則劉猛將軍之從祀八蜡又宜也咸豐丁巳靑綬備   位瀏陽夏秋之交飛蝗自北來地方素所未經咸愕眙   莫措靑綏所輯除蝗備考一帙適成以商邑人士並親   歴四鄉依法督辦蝗患少息於是大中丞駱公取其書   聞於 朝並通行各州縣旁及鄰省其弁言簡端尤以   頻年兵災徵求無藝惻然於沴厲之所自生思所以爲   感召天和之本時則迤北諸省患此且連歲矣幸皆隨   時殄滅未大害我   皇上敬天勤民厪恫於在 ","24卷 ╱ (清) 王汝惺修 (清) 鄒焌杰纂 ╱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36710,湖南,長沙,"(同治) 瀏陽縣志",同治,1861,1875,758,"卷之十二 749-783 ╱ 祀典四 749-783 ╱ 祠廟 749-783 ╱ ","    縣西祠廟    關帝廟 善蹟市一道光七年建·百嘉山一·施家衝 一·石塘衝一曰石塘庵·朝天橋一嘉慶閒   建·渡頭市一·石迴觜   一·周家坪一曰彭嘉庵    文昌廟 嘏田段一内爲社倉·普蹟大陽山下一·許 家衝一·西滿倉側一前有魁星閣咸豐八年   建       龍王廟 普蹟市一·百嘉山四曰紅 龍殿白龍殿青龍殿黃龍殿    觀音廟 在紗帽港亦 曰慈雲閣    許眞君祠 普蹟市一· 棖冲市一    劉猛將軍廟 在水 圍段    温惠孚祠 普蹟市一舊名公望廟明萬歷時鑾 建·履道衝蕭家坪一·雞首洲一 ","24卷 ╱ (清) 王汝惺修 (清) 鄒焌杰纂 ╱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36738,湖南,永州,"(民國) 祁陽縣志",民國,1911,1949,106,,"慶七年定祠典三跪九叩首 八蜡祠見爲劉猛將軍廟以春秋二仲月初四日牲少牢劉將軍 或曰宋劉錡舊志以爲元指揮使劉承忠元亡自沈于河皆謂猛 勇能驅蝗雍正二年定祀典縣官出俸備牲醴祠在黄道門内牌 樓街右側 吕祖祠祀唐道士吕嵓嘉慶六年頒定春秋二祭以二仲月 二月 廿二 日八月 十二日 籩豆各十祠在瀟湘樓右 昭忠祠清嘉慶八年敕州縣各立祠祀弁勇亡者祁尙無祠凡 陣亡祔主郡城昭忠祠同治九年邑人唐協和歐陽利見儗建于 濂溪祠側與孝子祠節婦祠並春秋二仲月祀之牲少牢今無 ","11卷 ╱ (民國) 李馥纂修  ╱ 民國二十年刻本"
36745,湖南,岳陽,"(同治) 平江縣志",同治,1861,1875,1029,"平江縣志目錄 31-1235 ╱ 序 31-1235 ╱ 凡例 31-1235 ╱ 目錄 31-1235 ╱ ","終獻禮畢 贊  復位 唱  徹饌 助獻二名舉饌出殿唱 左右門由東西階下 送神跪 主祭 官以 下皆唱 跪 二跪六叩首 贊  興 唱  讀祝者奉祝 司帛者奉帛 各 詣燎所 望燎 復位 禮成 祝文曰惟 神德洋寰海澤被蒼生允襄水土之平經流順軌 廣濟泉源之用膏雨及時績奏安瀾占大川之利涉功資育物 欣庶類之蕃昌仰藉 神庥宜隆報享謹遵祀典式協良辰敬 布几筵肅陳牲幣尙饗 劉猛將軍廟在龍王廟左咸豐七年蝗未成災署知縣鄧爾昌 詳建祀元指揮使劉承忠承忠於元亡後自沈於河其神能驅 蝗世稱劉猛將軍 ","55卷 ╱ (清) 張培仁修 (清) 李元度纂 ╱ 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36748,湖南,株洲,"(同治) 茶陵州志",同治,1861,1875,351,"卷十一 301-376 ╱ 祀典 301-376 ╱ 秩祀 301-376 ╱ 陳設圖 301-376 ╱ 典禮 301-376 ╱ ","   以生輝山城之壁壘維新郊圻永靖四序之雨啺時若豐    稔頻書兵民遵道路而歡欣頑蠢戴 恩威而感怀南城之民安物阜喜溢 天顔 九重之甘露和風 德洋洣浦几兹喜氣悉荷   神庥謹將事以告虔冀 神明之昭鍳尚饗    土地祠 在州治頭門左    印官春秋致祭香帛牲醴如式行二跪六叩首禮   劉猛將軍廟 未建就崇福寺後殿安設 神牌每嵗春秋 ","24卷 ╱ (清) 福昌修 (清) 譚鍾麟纂 ╱ 清同治十年刻本"
36749,湖南,衡陽,"(光緒) 衡山縣志",光緒,1875,1908,1192,"卷十八 923-1197 ╱ 祀典 923-1197 ╱ 分壇祀禮廟祀禮 923-1197 ╱ ","   每歲春秋擇日邑紳詣祠致祭陳設儀注與   鄴侯祠同    祝文    於惟   兩公唱酬嶽地倡絕學於東南振斯文於西北紹先    聖之眞諦洵後學之津梁祀典宜隆俎豆維新以   擇之林先生   洞山尹先生配尚饗   劉猛將軍廟 ","45卷 ╱ (清) 李惟丙修 (清) 文嶽英纂 ╱ 清光緒元年刻本"
36749,湖南,衡陽,"(光緒) 衡山縣志",光緒,1875,1908,1287,"卷十九 1197-1298 ╱ 壇廟 1197-1298 ╱ ","   千文   劉猛將軍廟在縣治南門外火神廟左或謂為宋紹    興名將劉錡於景定四年勅封天曹猛將又謂名    銳為劉錡弟後為神驅蝗有功景定中建廟  大清會典元指揮使劉忠承世稱猛將軍驅蝗有驗雍正    二年  勅各直省府州縣廟祀咸豐八年  御書嘉穀蒙庥扁額 國朝章學淵始建劉猛將軍廟記天下郡縣之得祀劉   猛將軍也始於  國朝雍正年閒而衡山之有 ","45卷 ╱ (清) 李惟丙修 (清) 文嶽英纂 ╱ 清光緒元年刻本"
36761,湖南,永州,"(光緒) 永明縣志",光緒,1875,1908,844,,"讀祝位前跪 陪祭官皆跪 讀祝文 讀畢仍 安原位 三叩 興 贊  復 位 唱  行亞獻禮 如前 儀 亞獻禮畢 贊  復位 唱  行終獻禮 如前 儀 終獻 禮畢 贊  復位 唱  徹饌 助獻二名舉饌出殿唱 左右門由東西堦下 送神跪 主祭以唱 下皆跪 二跪六叩首 贊  興 唱  讀祝者奉祝 司帛者奉帛 各詣燎所 贊  望燎 贊  復位 贊  禮成 祝文曰惟 神德洋寰海澤被蒼生允襄水土之平經流順軌 廣濟泉源之用膏雨及時績奏安瀾占大川之利涉功資育物 欣庶類之蕃昌仰藉 神庥宜隆報享謹遵祀典式協良辰敬 布几筵肅陳牲幣尙饗 劉猛將軍廟在北城內城隍廟右祀元指揮使劉承忠承忠於 ","50卷 ╱ (清) 萬發元修 (清) 周詵詒纂 ╱ 清光緒三十三年刻本"
36768,江西,贛州,"(同治) 南康府志",同治,1861,1875,634,"卷七 574-762 ╱ 建置 574-762 ╱ 壇壝祠廟 574-762 ╱ 崇善堂育嬰堂養濟院普濟堂漏澤園附 574-762 ╱ 亭閣樓臺 574-762 ╱ ","旨敕加封號並懇 御書匾額以光廟貌等因謹奏    城隍廟在城内東北隅明正德間通判蔡讓建嘉靖三十    七年知縣高暘重修耆民龔顯義周道文等添建寢宮   國朝康熙七年知縣陳㻶軍修自記 文載 縣志 乾隆五十二年知    縣鞠偉倡募合邑士民重修咸豐四年合邑重修六年燬    於兵九年重建    劉將軍廟在文山書院之右舊祀宋名將劉錡尋廢道光    二十年知縣潘尊賢奉文飭建劉猛將軍廟即其址改建    以祀    馬王廟在縣署東側咸豐六年燬 ","24卷 ╱ (清) 盛元纂修  ╱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36771,江西,九江,"(同治) 星子縣志",同治,1861,1875,291,"山川志 105-663 ╱ 山 105-663 ╱ 峰 105-663 ╱ 嶺 105-663 ╱ 谷 105-663 ╱ 巖 105-663 ╱ 墩 105-663 ╱ 洞 105-663 ╱ 石 105-663 ╱ 坳 105-663 ╱ 峽 105-663 ╱ 崖 105-663 ╱ 湖 105-663 ╱ 溪 105-663 ╱ 洲 105-663 ╱ 潭 105-663 ╱ 源 105-663 ╱ 井 105-663 ╱ 泉 105-663 ╱ 澗 105-663 ╱ 池 105-663 ╱ 港 105-663 ╱ 塘 105-663 ╱ 三卷 105-663 ╱ 建置志上 105-663 ╱ 城池 105-663 ╱ 壇廟 105-663 ╱ 公廨 105-663 ╱ 倉儲 105-663 ╱ 街 105-663 ╱ 坊 105-663 ╱ 堤 105-663 ╱ 圩 105-663 ╱ 橋梁 105-663 ╱ 四卷 105-663 ╱ ","   一重殿後二重左右各建客廳三間外建臺頭門及廟前    店   廟   産 民田十五畝五分五釐坐落二都道前胡家又田四畝坐     落樂平中坂額納七折光榖共貳拾肆石肆斗九升九合     又兼管大德堂田叁畝二畝坐一都一畝坐北門外每年     額納官桶光榖三石五斗五升又地一畝坐北門外姜家     壠每年額納豆租七斗   風神廟劉猛將軍廟舊未建道光十二年知府何增元始將縣 ","14卷 ╱ (清) 藍煦修 (清) 曹徵甲纂 ╱ 清同治十年刻本"
36775,江西,上饒,"(同治) 饒州府志",同治,1861,1875,582,"卷四 519-637 ╱ 建置志 519-637 ╱ 城池 519-637 ╱ 壇廟 532-637 ╱ ","民母祠在四都祀明參政蒼梧吳公廷舉由饒擢廣東民感惠   政遂立生祠正德庚辰知縣白繡塑公像增創拜亭湛太史   若水有記 許公生祠在永安街饒雙峰書院後祀明兵備副使許廷光正   德間知縣白繡從土民呈請鼎建 忠義祠在城北眞武山下明正德十年都憲秦越建祠以祀姚   源死事諸臣嘉慶二十一年合邑移建吳許二公祠後 王公祠祀前知縣王萬鑒在關帝廟左 劉猛將軍廟在 上諭亭西知縣張宗裕有記 昭忠祠在東門正街同治三年合邑新建 ","32卷 ╱ (清) 錫德修 (清) 石景芬纂 ╱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36782,江西,吉安,"(民國) 廬陵縣志",民國,1911,1949,1356,"卷十三 1301-1425 ╱ 禮典志 1301-1425 ╱ 祠廟 1301-1425 ╱ "," 府哉直傳之其人書之壁以著意亮如昌黎所過昭丘茅屋者  楚俗也矧是鄉是廟又有功德可紀實甚宜乃歌曰大風起兮  故鄉馬渡江兮甲若電光長彗吾劍兮截若横靈祠兮鼓鼓舉  旗風兮偃旗雨柳行行兮莫予敢侮孝子兮忠臣孝有鬼兮忠  有神過故居兮大息飄頓首兮天  門將軍歸兮日晚壺椒漿兮道遠 劉將軍廟在縣左舊爲知府林逢春祠 案雍正十一年奉文祀 袪蝗之神直省府州縣  各建劉猛將軍廟知府張坦  讓知縣吳蘭成因即祠改廟 水府廟 舊名英佑廟 俗稱老官廟 在關外南街迴龍橋北祀水神蕭天任 案天 任元  時臨江人修道爲水神廣顙修髯人呼蕭老官每瞑坐遊神江  湖間救覆舟明永樂三年尸解後以顯神捄航海官舟詔封英  佑侯事詳郭子章志施閏章  碑廬陵有廟自明正統始 火神廟二一在西門外山川壇前明萬厯十二年建一在南關外 大街謝坡厰九壠巷口 惠佑廟在府城南十里神岡山山舊名翠峯郡人建廟祀陳太守 劉竺因名神岡山南唐保太中封明惠侯宋天聖中通判蔣堂作 ","28卷 ╱ (民國) 王補纂 (民國) 曾燦材纂 ╱ 民國九年刻本"
36783,江西,上饒,"(同治) 廣豐縣志",同治,1861,1875,314,,"   繚以周垣每歲三月上辛日致祭咸豐八年燬于匪同治    六年奉文復築   厲壇在永豐門外北郊制與山川社稷壇同每歲清明中元    十月朔日索無祀鬼神主以城隍祭之 前 志   城隍廟在治西元大德間建明嘉靖辛酉知縣斯正重建自    為碑記萬歷間改創如今制 國朝康熙辛未知縣傅而保重修自為記乾隆五年知縣詹廣    譽率紳士輸助重建道光十九年知縣葉濟英倡捐復建   劉猛將軍廟舊在治西即忠節祠故址改建合祀六侯道光 ","10卷 ╱ (清) 雙全修 (清) 顧蘭生纂 ╱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36785,江西,九江,"(同治) 德化縣志",同治,1861,1875,694,,"  章瀚垟發廖泰瑃夏廷濟史善紹劉俊敏宋裕猷例得   附書其捐助之姓氏書於别石以垂永久焉 龍王廟在萬壽宫之右雍正十一年署知府事胡式瑗建   廟宇一重每歲春秋致祭二次 劉猛將軍廟在縣治東二里許東嶽廟之左雍正十二年   知府蔡學顥知縣張思恬建廟宇一重每年春秋致祭   二次 曾子祠在城内八角市去縣治東里許宗聖十五代孫據   漢封都鄕侯徙居九江明萬歷二十三年奉旨建祠特 ","54卷 ╱ (清) 陳鼒修 (清) 吳彬纂 ╱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36785,江西,九江,"(同治) 德化縣志",同治,1861,1875,996,,"  陸兩玖錢陸分捌釐 岳王祠並岳太夫人岳夫人墓   共祭銀壹拾兩捌錢叄分陸釐 曾子周濓溪二祠共   祭銀㭍兩㭍錢陸分肆釐 陶靖節祠祭銀貳兩捌錢   㭍分陸釐廬 岳四仙亭祭銀貳兩㭍錢伍分捌釐   陳氏義祠祭銀貳兩陸錢肆分 劉猛將軍廟祭銀貳   兩貳錢捌分陸釐捌毫外縣 文廟祭銀不敷動支公   項銀壹拾陸兩備祭 關帝品儀銀肆拾兩 春冬鄉   飲酒禮銀壹拾貳兩叁錢 縣歲貢酒禮銀貳兩伍錢    迎賀舉貢及科舉入學等銀壹拾㭍兩肆錢叁分叄 ","54卷 ╱ (清) 陳鼒修 (清) 吳彬纂 ╱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36786,江西,九江,"(同治) 彭澤縣志",同治,1861,1875,208,"卷三 184-224 ╱ 建置 184-224 ╱ 城垣 184-224 ╱ 公署 188-224 ╱ 保甲 192-224 ╱ 坊表 199-224 ╱ 郵傳 202-224 ╱ 廟祠 205-224 ╱ 義塚 184-224 ╱ "," 歲旱鄉人徧禱弗應夜夢神告曰吾梁太子蕭統也受  命食此方福此民災旱吾當禦之今得請於帝雨將至  矣及寤雷雨大作嘉定甲申賜號英烈元末兵廢明初  重修有客題壁云碧瓦籠烟翠朱門映日開萬團金作  棟干片玉堆階帝重親書額臣欽手篆碑眞心荻社稷  風雨應時來咸豐三年賊燬十一年重修 關帝廟 一在驛子嶺一在項家山名城樓古刹一在九都 女兒橋寨口朱勉子孫建立 三閭大夫祠 在小孤洑咸豐三年燬於賊咸豐十年水營 遊擊鄔世遴移建於龍津寺左 劉猛將軍廟 在西門外河干道光二十六年閤邑仍關帝 廟舊基新建咸豐間賊燬 東嶽廟 在北門外咸豐 間賊燬   屈原相公廟 在九都梅源  濂溪祠 在九都橋亭蓮山公晚居廬山蓮花峰下嘗葬鄭 太君於九江三起山卒葬太君墓左子孫因家九  江後一支遷居彭澤橋亭村立祠祀公明周任賢尚賢  國朝周之偉生員旂等皆承祀焉 土地祠 一在衙前百歲坊一在儒學門內其衙前者係邑 令王廷藩率鄉約王暄程子燦洪曙初等重建 將軍廟 一在一都縣東十五里廟係社户衆姓建基係陶 姓捐一在陶峰尖後圮陽張二姓遷建百頃宅左 ","18卷 ╱ (清) 趙宗耀修 (清) 歐陽壽纂 ╱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36788,湖南,岳陽,"(同治) 臨湘縣志",同治,1861,1875,147,"卷三 141-179 ╱ 建置志 141-179 ╱ 城池 142-179 ╱ 公廨 143-179 ╱ 壇廟 146-179 ╱ ","   十八年知縣張明儒重修今圯    先農壇在北門外雍正五年知縣吳覲宸動項建    厲壇在北門外一里    武廟在東門外太和山後祀東嶽舊名崇眞觀    文昌廟在北門内魚衡山同治十二年重建    奎星樓舊在蕭家巷對面今移建營防嶺    火神廟在南門外正街之左    龍王廟在南門外湖畔    劉猛將軍廟有學宫西    城隍廟在文昌廟左    宋太尉劉錡祠有三一在學宫東一在城陵磯一在 ","13卷 ╱ (清) 恩榮修 (清) 熊興傑纂 ╱ 清道光十八年刻本"
36796,江西,南昌,"(同治) 南昌府志",同治,1861,1875,1156,,"   火神廟 在磨子巷乾隆七年巡撫陳宏謀拓地重建春    秋致祭南新二縣合辦五十一年醵資重修同治七年南    昌紳士劉千潯倡捐重修 舊志 縣志    旗纛廟 在惠民門内都司署以霜降日致祭 舊 志 今在    巡撫署内 新建 縣志    天后宫 在府治左雍正年間建春秋致祭乾隆四十三    年知縣伍孝魁五十一年知縣雷汾清先後修葺嘉慶六    年奉部添設天后父母神牌八年知縣吳元吉建後殿崇    祀并修葺大殿道光元年知縣李蔭樞重修 新建 縣志    藥王廟 在磨子巷文昌宮右 舊 志 後改爲三皇殿 新 增    劉猛將軍廟 在省城隍廟東偏道光四年兩江總督陶    澍因捕蝗禱神一日全盡奏請修廟 ","66卷 ╱ (清) 許應鑅修 (清) 曾作舟纂 ╱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36796,江西,南昌,"(同治) 南昌府志",同治,1861,1875,1315,,"   關帝殿 在古廟前雍正三年知縣黄天球建乾隆間署    縣黑夏時修後爲先代殿道光十三年知縣張師吉十七    年知縣林漢喬重修咸豐十一年兵燬    劉猛將軍廟 在文昌先代殿後道光二十八年建咸豐    十一年兵燬同治六年知縣陶黼昌重修    藥王廟 在東門外康熙三十七年知縣毛䮖建五十五    年知縣李作仁修道光二十一年重修咸豐六年兵燬    萬壽宮 在藥王廟右乾隆五十六年建道光二十一年    邑人勸捐重建右增建諶母閣天花宮咸豐六年兵燬    庫神祠 一在縣署大堂東庫一在糧㕔署側亦稱華光    廟    節孝祠 舊在城隍廟左移建觀光集側祀本邑節孝諸 ","66卷 ╱ (清) 許應鑅修 (清) 曾作舟纂 ╱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36802,江西,贛州,"(同治) 定南廳志",同治,1861,1875,497,"壇廟 443-504 ╱ 亭 443-504 ╱ 樓 443-504 ╱ 閣 443-504 ╱ 寺 443-504 ╱ 觀 443-504 ╱ 庵 443-504 ╱ 瑩墓 443-504 ╱ ","  火神廟在東郊一里許同治九年署同知王言綸修   龍王廟舊在㕔署外東片道光十年爲遷建書院改故    廟爲書院頭門移建廟於城外東郊火神廟側署同    同知王言綸修並捐廉二十千文存公興質舖生息    每千每月二十四文爲本廟及火神廟油燈之費   眞君廟在㕔治南門外道光二十九年士民醵金創建伯    洪堡蕭姓没入官山塲油稅每年撥四十斤歸廟爲   神座前香燈之需按月廟祝在㕔署支領   劉猛將軍廟在文昌山右昭忠祠側咸豐九年署同知 ","8卷 ╱ (清) 王大枚修 (清) 黄正琅纂 ╱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36833,江西,撫州,"(同治) 南城縣志",同治,1861,1875,901,"卷四之三 876-921 ╱ 壇壝 876-921 ╱ 祠廟 880-921 ╱ ","  爲之   記  侯名式敷號松石單縣人丁丑進士前翰林院庶吉士例得  并書 劉猛將軍廟 在南城縣城隍廟之東偏道光 十五年建咸豐六年宼燬 縣城隍廟 舊在縣治東南宋紹興十二年立元燬明洪武初知 縣孫文政復建本南隅程氏地嘉靖中有司奏均一   城池不應府縣分祀遂燬縣廟併祀於府程氏贖其地為   先賢祠   國朝亦合祀於縣文廟左之府城隍廟乾隆四十三年邑   侯李公維謙偕紳士捐貲始建於縣儒學東偏立有碑記   道光六年邑侯時公式敷偕紳士捐修咸豐六年宼燬同   治七年知縣陳鳴謙偕合邑紳民捐貲修復 旗纛廟 舊在千户㕔堂後明宣德三年千户胡雋改建懷德坊 花園内嘉靖十八年知府鄧文憲重建每嵗霜降營將   迎而祭之府縣   不與今廢 ","10卷 ╱ (清) 李人鏡修 (清) 梅體萓纂 ╱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36834,江西,撫州,"(同治) 建昌府志",同治,1861,1875,295,"卷二 267-489 ╱ 壇廟 281-319 ╱ ","  附 里社壇 明洪武八年建每里百户立壇一所共三百六十所 祀士榖之神歲一户輪次為會首春秋二社日祭之 鄉厲壇 明洪武八年建每里百户立壇一所共三百六十所 祭無祀鬼神歳三祭祭期與郡厲壇同按里社鄉厲  二壇各縣雖以數百數十稱然實未有壇明時村里間就  古木小邱或立小室稱社公廟或無室稱社林今各縣村  里亦往  徃有之 麻源靈豐廟 在縣西麻源第三谷顔魯公仙壇記所謂谷口 有神祈雨輒應是也山有石筍二鄉民因塑為  像神姓氏無所考或以為姓陳或以為麻姑弟或以為隱  君子南唐保大十四年知撫州方延紹重建宋天聖七年  知軍事劉希元有祈雨感應碑在廟廡下  明萬歷四十年太常寺卿左宗郢重建 八蠻廟 在南關安樂窩祀唐南霽雲近志跋云按南 霽雲史稱南蠻將軍今廟額入蠻不知何故 王侍宸祠 在元妙觀内祀 眞人王文卿 劉猛將軍廟 在縣城隍廟之東偏道光 十五年建咸豐六年寇燬 ","10卷 ╱ (清) 邵子彝修 (清) 魯琪光纂 ╱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36835,江西,撫州,"(同治) 東鄉縣志",同治,1861,1875,247,,"大成殿之用並 文昌宮 關帝廟 劉猛將軍廟撿蓋修葺均於此欵動用 據職廪徐飛 鵬監生楊廷  旭職員樂玉符何  宜賓公廪增入    計開田畝花號   一楊橋尾早田玖號計拾肆 <img n=""22""/>  一墩嘴頭早田叁號計捌 2半   一港口早田壹號計壹 3半   一城墩下早田貳號計陸 4半   一石峽坂早田四號計柒 5半 ","16卷 ╱ (清) 李士棻修 (清) 胡業恒纂 ╱ 清同治八年刻本"
36835,江西,撫州,"(同治) 東鄉縣志",同治,1861,1875,253,,"  昌後篤生神武之英善則歸親宜享尊崇之報列上公之   封爵 錫命優隆合三世以肇禋典章明備恭逢諏吉祗事薦馨尙   饗 文昌宫舊僅設位於文昌門閣上嘉慶八年舉人黎中輔等   始議於明倫堂後建為宮祀之教諭詹起濵有記咸豐三   年生員高銘勲等以地本庳薄乃崇大其規制旋為寇燬   咸豐十年知縣周湖賢遷建於兵備府實劉猛將軍廟阯   也規模觕就徐當别搆 ","16卷 ╱ (清) 李士棻修 (清) 胡業恒纂 ╱ 清同治八年刻本"
36835,江西,撫州,"(同治) 東鄉縣志",同治,1861,1875,267,,"  李士棻捐俸修葺增祀請 旌節孝 萬壽宫在永豐社道光十六年邑人邱受模等合建祀晉旌   陽令許遜嘉慶八年 勅封靈感普濟之神官為致祭祭   期以春秋仲月次丁日其右偏仍祀社神 劉猛將軍廟在兵備府道光十六年邑人合建旋為宼燬咸   豐十年知縣周溯賢就原址重建而以前堂為 文昌宫  雍正二年直隸總督李維鈞奏請所在官司以春秋戊日  □祀劉猛將軍乾隆十年廷臣議修復蜡祭奉旨停罷府  州縣舊俗仍不廢按道藏靈異錄元劉承忠吳川人官指  揮著威武略江淮飛蝗千里揮劍逐之盡殛後以王事自 ","16卷 ╱ (清) 李士棻修 (清) 胡業恒纂 ╱ 清同治八年刻本"
36835,江西,撫州,"(同治) 東鄉縣志",同治,1861,1875,286,,"黄石觀     古樓庵 翔鶴觀     漢源庵在三十三都 拱北庵   悉依舊志開載缺地者亦無從補考    香燈油燭田 附  咸豐十一年周前陞縣將徐聚英胡維甫等賠抵公項共早   田貳拾叁夫荳地肆 <img n=""27""/>歸 文昌宮 闈帝廟 劉猛將軍廟各住守之人收租為供奉香燈油燭之   用 據職廪徐飛鵬監生楊廷旭職 員樂玉符何宜賓公禀增入 ","16卷 ╱ (清) 李士棻修 (清) 胡業恒纂 ╱ 清同治八年刻本"
36835,江西,撫州,"(同治) 東鄉縣志",同治,1861,1875,288,,"   以上田捌號徐聚英出業每年毛糧肆斗過歸三十三     都尾啚關帝廟户完納 劉猛將軍廟   一汪家南邊坂早田壹號叁 <img n=""29""/>  一加塘大路下早田叁號叁 2  一官塘埂下早田叁號叁 3   以上南邊坂大路下各田徐聚英出業官塘埂田胡維     甫出業共計田㭍號每年毛糧叁斗陸升過歸三十     三都尾啚將軍廟户完納 ","16卷 ╱ (清) 李士棻修 (清) 胡業恒纂 ╱ 清同治八年刻本"
36838,江西,新餘,"(同治) 分宜縣志",同治,1861,1875,446,"卷二 413-613 ╱ 建置 413-613 ╱ 城池 413-613 ╱ 壇廟 423-613 ╱ 公廨試院附 413-613 ╱ 養濟院 413-613 ╱ ","  饗   厲壇 在縣北門外 明洪武初立   鄉厲壇 在各鄉都三 十五所今廢   劉猛將軍廟 在縣東門外先農壇右道光 十六年知縣曾興仁建有祀    曾祀云粤稽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    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灾則祀之能    捍大患則祀之其典有五而有一如此卽爲報祀誠    以行誼必不可沿祀之乃能久也今觀於猛將軍盆    信謹按神名永忠劉其姓吳川人元末授指揮弱冠    臨戎兵不血刄羣盜䑕竄適江淮千里飛蝗蔽天神 ","10卷 ╱ (清) 李寅清修 (清) 嚴升偉纂 ╱ 清同治十年刻本"
36838,江西,新餘,"(同治) 分宜縣志",同治,1861,1875,447,"卷二 413-613 ╱ 建置 413-613 ╱ 城池 413-613 ╱ 壇廟 423-613 ╱ 公廨試院附 413-613 ╱ 養濟院 413-613 ╱ ","   揮劍逐之須臾蝗飛境外元亡自沈於河有司奏請    崇祀歲以正月十三日及冬至後三戊日祭之卽周    禮蜡祭時也故  大清會典載雍正二年    諭各省建劉猛將軍廟毎歲守土官各具祝文香    帛羊一豕一尊一爵三陳設祠内如式朝服行禮道    光四年皖江蝗灾閏七月 宮保陶雲汀制軍時撫    是禱於神廟適宿州之古堆蝗最盛知州蘇元    璐集民夫徃捕但見靑蛙無數食蝗且盡又烏雀數    萬名曰練朋鶡在淮西界食蝗均一日而盡旣得道    府報因以其事㨿實久告 聖心欽感  御書匾 ","10卷 ╱ (清) 李寅清修 (清) 嚴升偉纂 ╱ 清同治十年刻本"
36846,江西,贛州,"(民國) 大庾縣志",民國,1911,1949,336,"卷之四 263-401 ╱ 秩祀志 312-387 ╱ 廟壇 312-387 ╱ ","   熙朝信盛德不可度思亦以徵世俗言城隍神事當    不盡誣也 都城隍廟 在西門内年久破壞僅存屋柱經知府黃鳴   珂兩次籌欵修葺 火神廟在縣城隍廟左同治十二年知縣陳蔭昌捐修 劉猛將軍廟 在縣城隍廟左即火神廟後楹同治十二   年知縣陳蔭昌捐修 龍王廟 在東門外廣化寺之前楹原為賓餞館雍正五   年 勅建龍王祠知縣沈懋學就斯堂供香火春秋編祭朔望 ","16卷 ╱ (民國) 吳寳炬修 (民國) 劉人俊纂 ╱ 民國八年刻本"
36851,江西,宜春,"(民國) 宜春縣志",民國,1911,1949,1074,,"  咸因傾圮咸豐八年知縣陳崑移建於宜春臺下奉公神主祀之自為   記勒石祠内 昭忠祠在府治西關帝廟左嘉慶八年建祀陣亡兵弁自元年出剿湖北   匪至八年共陣亡十一人過營把總胡金豹外委陳廷珂兵丁唐廷彩   袁上麟盧榮陞李文華俱本邑人萍鄉劉光發新喻樂平分宜歐陽景   峽江王中明俱兵丁廟今毁同治間署協鎮賀掄元改建於署後箭道   内祀陣亡諸弁 劉猛將軍廟有二一在忠毅祠左側横塘袁姓紳耆建咸豐八年飛蝗害   稼知縣陳崑設位為文以祭天遂大雨蝗皆被水漂没種類盡絕因令   建祠祀之今廢一在薦外鄉十九福圖斌興寺與諸神同祀 關馬廟在東宜陽門外湛郎橋祀關帝白馬二神後建百子庵横塘袁業   泗等及總鎮郭天才邑紳胡安榮建有徐田港青石街香火田十餘畆 ","24卷 ╱ (民國) 謝祖安修 (民國) 蘇玉賢纂 ╱ 民國二十九年石印本"
36856,湖南,湘西,"(光緒) 鳳凰廳續志",光緒,1875,1908,135,"卷四 134-247 ╱ 壇廟志 134-247 ╱ 第叁本 134-247 ╱ 艮 134-247 ╱ ","   峻道光九年戲臺燬於火次嵗重修减去磉砆二尺    餘十五年首紳議展正殿屋基遂將殿後山根鋤坦    龕庭退深一丈有奇殿外階除亦皆推放寬平與戲    臺相稱二門上添層閣移嚮北方閣前梯隥百餘左    覆高廊櫛比直接頭門門外旗杆改設石獅二座咸    豐四年祠額换書  三王廟規模局勢較前倍覺    軒閎矣   劉猛將軍廟原建冷風關側移建 呂祖閣之左祀    元指揮使劉承忠    謹接劉將軍湖南舊志謂即宋將劉錡之胞弟銳宋 ","16卷 ╱ (清) 侯晟修 (清) 黄河清纂 ╱ 清光緒十八年刻本"
36866,江西,上饒,"(民國) 重修婺源縣志",民國,1911,1949,571,"卷七 534-670 ╱ 建置 534-670 ╱ 祀典 534-670 ╱ 宫室 534-670 ╱ "," 咸豐年間賊燬現改學堂 按前後殿  祭品儀節與祭關帝同入民國後廢祀 劉猛將軍廟 廟在北門外麻窄塢口雍正二年 詔直省 俱立廟春秋致祭 按將軍為元指揮劉承  忠元亡自沈于河 神能驅蝗世稱劉猛將  軍咸豐年閒廟燬盡成荒塚待擇地重建 朱文公闕里 舊在縣南前街今改建 於東門舊察院基址   舊志闕里左有韋齋井又名虹井其坊曰明道自朱子   没後其地漸為居民所侵獨幸宋理宗賜額曰文公闕   里者其表猶存 舊沿革表据朱子實紀 賜額在度宗咸淳五年 元延祐中經理   所存之地僅四步 延祐五年文公四世孫林彬來省墓 尋遺趾為人所侵者半訟於官不克  復   五世從孫光訴於浙省閩憲者將三十年 原註按延 祐五年至  元統初將  二十年耳 而兩府始屬知州干文傳鞫之 元統元年据 舊沿革表二 ","70卷 ╱ (民國) 葛韻芬修 (民國) 江峰青纂 ╱ 民國十四年刻本"
36866,江西,上饒,"(民國) 重修婺源縣志",民國,1911,1949,850,"卷十 812-867 ╱ 食貨 812-867 ╱ 三四 812-867 ╱ 雜税 812-867 ╱ 徭役 837-867 ╱ "," 旗纛等銀一百三十九兩九錢又於乾隆六年奉文加  增文公祠祭款銀二十二兩以上共銀一百六十一兩  九錢續於乾隆九年奉文以  乾隆甲子年為始通融辦祭 部定祭款均派項下 文廟大成殿正位四配兩哲兩廡崇聖祠及配位 春秋二 祭銀四  十八兩 舊志文廟春秋丁祭每次三十兩七錢  二次共銀六十一兩四錢啟聖祠二次共銀八兩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 劉猛將軍廟 名   宦祠 鄕賢祠 忠義孝悌祠 節孝祠 以上七祠壇 春秋二祭共  銀二十二兩六錢内一兩六錢係停祭八蜡祠之銀歸  入社稷山川二壇之用 舊志社稷壇祭二次共銀七  兩山川壇祭二次共銀七兩名宦祠祭二次共銀五兩  鄕賢祠祭二次共銀五兩無劉猛將軍廟及忠義節孝  二祠又有三賢祠祭  二次共銀七兩今無 ","70卷 ╱ (民國) 葛韻芬修 (民國) 江峰青纂 ╱ 民國十四年刻本"
36888,河北,保定,"(光緒) 保定府志",光緒,1875,1908,1991,"禮政略四 1959-2014 ╱ 秩祀 1959-2014 ╱ 第三十二卷 1959-2014 ╱ ","   惟神德洋寰海澤潤蒼生允襄水土之平經流順軌廣濟    泉源之用膏雨及時績奏安瀾占大川之利涉功資育物    欣庶類之蕃昌仰藉神庥宜隆報享謹遵祀典恪按良辰    敬布几筵肅陳牲幣尙饗 火神廟每歳六月二十三日致祭   文獻通考宋仁宗慶厯中修大火祠三月九日祀之以閼   伯配徵宗崇甯元年詔天下建崇甯殿並建火德星君殿   日下舊聞天啟元年三月命太常寺   官以六月二十三日祀火德之神 劉猛將軍廟每歳春秋擇吉致祭   周禮族師春秋祭酺注以為酺者人物災害之神疏謂漢   時有蝝螟之酺神蓋以爲壇位如雩禜云文獻通考宋建   隆二年曹濮等州蝗命長史以牢禮祭之天禧元年蝻蟲   生令諸州軍於公宇設祭慶厯四年臣僚言天下螟蝗頗   為民物之害乞京師内外並修酺祭是主蟲災者酺神也   宋詳定禮儀京師築壇在國城西北若外州卽略依禜禮   儀注先擇便方除地設營攢立表施繩以代壇其致齋行   禮器物等並如小祀畿輔舊志劉猛將軍神名承忠吳川 ","79卷 ╱ (清) 李培祜修 (清) 張豫塏纂 ╱ 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36888,河北,保定,"(光緒) 保定府志",光緒,1875,1908,2183,"工政略二 2175-2251 ╱ 壇廟一 2175-2251 ╱ 清苑 2175-2251 ╱ 滿城 2175-2251 ╱ 安肅 2175-2251 ╱ 定興 2175-2251 ╱ 新 2175-2251 ╱ 城 2175-2251 ╱ 博野 2175-2251 ╱ 第三十七卷 2175-2251 ╱ ","  内洎然海隅日出之鄉咸荷帡幪羣歸燾覆於永永無極   矣工既竣謹臚敘建制之始末書而刋諸石以諗來者道   光二十三   年十月 土地祠一在府署内 舊 志 一在城隍廟東一在縣治西 縣 志 倉神廟在府治西南 壇廟 祀典 劉猛將軍廟在府治東南 雍正 通志 龍王廟一在府城南門外一在府城西南十里元元祐六年蕭 德重修一在祝澤村名龍祠元張柔重修 元尙野有 記 縣志 龍母宮在府城北門外 舊 志 明嘉靖四十二年建 國朝乾隆十四年總督那蘇圖重修廟内西南隅有八角井名 龍潭天旱不竭 壇廟 祀典 風雨神廟在城隍廟西乾隆二十四年重修 同 上 雷神廟在府城東門外 舊 志 ","79卷 ╱ (清) 李培祜修 (清) 張豫塏纂 ╱ 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36888,河北,保定,"(光緒) 保定府志",光緒,1875,1908,2218,"工政略二 2175-2251 ╱ 壇廟一 2175-2251 ╱ 清苑 2175-2251 ╱ 滿城 2175-2251 ╱ 安肅 2175-2251 ╱ 定興 2175-2251 ╱ 新 2175-2251 ╱ 城 2175-2251 ╱ 博野 2175-2251 ╱ 第三十七卷 2175-2251 ╱ ","龍王廟一在縣城北關雍正八年知縣王鈍鏳重修一在龍角 橋村萬厯三十年邑人鄭洛捐修 馬神廟在署西 八蜡廟在縣城南關乾隆二十四年知縣謝昌言重修 劉猛將軍廟在縣城南關外乾隆二十四年知縣謝昌言重修 東嶽廟一在南關宋時建明萬厯四十八年知縣周以庠修 國朝乾隆四十三年知縣張鈍重修一在商平莊一在東張豐 俱有 碑記 北嶽廟在縣署後西南 蠶姑廟在黑山村 藥王廟一在北營村東康熙十五年重修一在楊村東北乾隆 元年重修 ","79卷 ╱ (清) 李培祜修 (清) 張豫塏纂 ╱ 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36888,河北,保定,"(光緒) 保定府志",光緒,1875,1908,2223,"工政略二 2175-2251 ╱ 壇廟一 2175-2251 ╱ 清苑 2175-2251 ╱ 滿城 2175-2251 ╱ 安肅 2175-2251 ╱ 定興 2175-2251 ╱ 新 2175-2251 ╱ 城 2175-2251 ╱ 博野 2175-2251 ╱ 第三十七卷 2175-2251 ╱ ","張鎬建崇禎時邑人李定榮重修   明范士楫相蓋村八蜡廟記略張中丞名鎬嘉靖間撫宣   有聲績投老之日捐資以營茲廟率鄉人祈報迄今七十   稔矣風雨不戒老農過而心惻李孝廉定榮等謀而新之   蓋蜡祭在周以前夏曰嘉平殷曰淸祀而周以稼穡開國   特名之曰大蜡所重可知矣王者於蜡厥服冠冕而有司   皮弁素服葛帶榛杖厥牲體疈辜厥樂六樂而奏六變吹   豳頌而擊土鼓儛兵儛帔儛當其所有事聚萬物而享之   不特八神也而所重者八以其尤有功於田也雖尸及苗   虎有舉國若狂之譏然年不順成則蜡不得與其責之者   切故報之者衆爾世之治也官恪於次民嬉於野百神之   職各以所能者爲國吉祥即有戾氣或致水旱霜蝗所終   賴者㝠㝠之際寔裒益之而使不至於極敝亦不可謂非   明神力矣廟東南數十武有古井形似棗核每旱輒禱其   應如桴土人稱爲神井或神式憑焉以御以祈二義備矣 劉猛將軍廟在縣城南關 以上俱 縣志 三皇廟在縣城東北隅金大定間建元初移建縣城西南河内 村大德六年復移故址重修 據碑 記補   元閻復三皇廟碑記洪荒而下三聖人有作代羲畫八卦   成變化行鬼神神農造耒耜教以稼穡蒸民乃粒黄帝鑄 ","79卷 ╱ (清) 李培祜修 (清) 張豫塏纂 ╱ 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36888,河北,保定,"(光緒) 保定府志",光緒,1875,1908,2242,"工政略二 2175-2251 ╱ 壇廟一 2175-2251 ╱ 清苑 2175-2251 ╱ 滿城 2175-2251 ╱ 安肅 2175-2251 ╱ 定興 2175-2251 ╱ 新 2175-2251 ╱ 城 2175-2251 ╱ 唐縣 2239-2251 ╱ 博野 2175-2251 ╱ 第三十七卷 2175-2251 ╱ ","魁星樓在儒學門上明崇禎九年教諭劉顯績重修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武自安改建城上東南角臺十二年大雨 塌毁復移此 八蜡神廟在縣治東南 劉猛將軍廟合祀八蜡廟中 龍母廟在縣城北石堤明萬厯十六年創建一在縣城西門外 以上俱 縣志   明程藴隆石堤龍母廟記略邑城在平壤而諸山據其背   乃潦水之必經者乘高而下勢如游龍奔放縱横浩不可   制古人嘗爲城謀設堤以衛之久則堤決而南或云不便   者竊決之也今其水直走城下而東矣暴雨時來水聲若   怒濤震撼殊甚駭人築堤者若起自浮沙旋築旋潰水自   沙入堤焉因之余嘗私計必自古堤而南接於城址掘沙   及泉寔以堅土夾木於其中樹榆柳於其上高幾尺餘長   間里許不惟堤無可潰而且邑背豐完誠吾唐之永利也   請於邑侯而唐之父老且以不便告其愚甚已劉君名梧   者乃會家君及諸善人謀於邑城東外潦所之上上建龍 ","79卷 ╱ (清) 李培祜修 (清) 張豫塏纂 ╱ 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36888,河北,保定,"(光緒) 保定府志",光緒,1875,1908,2248,"工政略二 2175-2251 ╱ 壇廟一 2175-2251 ╱ 清苑 2175-2251 ╱ 滿城 2175-2251 ╱ 安肅 2175-2251 ╱ 定興 2175-2251 ╱ 新 2175-2251 ╱ 城 2175-2251 ╱ 唐縣 2239-2251 ╱ 博野 2175-2251 ╱ 第三十七卷 2175-2251 ╱ ","關帝廟在縣治內 文昌廟在崇聖祠前 魁星閣在城上東南隅 八蜡廟在縣城南關南明宏治二年知縣何正建 國朝康熙四十七年知縣馮哲雍正五年知縣趙用熙先後修 葺   趙用熙重修八蜡廟託略博陵舊有八蜡廟距城南數百   武傳爲鄭氏創建厯年荒圮神幾失所棲矣而欲福吾民   也得乎余自甲辰冬來蒞茲土昆蟲間作每造其廟禱焉   思更葺治而土木之約費計多金官俸寥寥鞭長不及鄭   氏後賢懼先業之就湮慨子力之不逮相與率先繕理并   募貲集事聿新廟貎厥蟲用享以十月上報賽興歌將田   祖有神穀我土女順成通蜡余與諸君子獲從黨正後   飲食醉飽以分一日之澤焉其亦先憂後樂之意也夫 劉猛將軍廟在八蜡廟後雍正二年建 龍王廟在白沙村唐時建元至正三年重修 ","79卷 ╱ (清) 李培祜修 (清) 張豫塏纂 ╱ 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36888,河北,保定,"(光緒) 保定府志",光緒,1875,1908,2262,"工政略三 2251-2317 ╱ 壇廟二 2251-2317 ╱ 望都 2251-2317 ╱ 容城 2251-2317 ╱ 雄 2251-2317 ╱ 縣 2258-2317 ╱ 束鹿 2251-2317 ╱ 高陽 2251-2317 ╱ 第三十八卷 2251-2317 ╱ ","縣王豫隆慶三年知縣李蓁春先後重修萬厯三十年知縣蔣 如萃增建廊 國朝乾隆二十年知縣郭成俊修葺併建戲樓 關帝廟在縣治西 文昌閣在縣東城上明萬厯三十年知縣蔣如苹建 國朝道光二十三年知縣梁祖綬重建 魁星閣在縣城上東南隅 龍王廟在縣城西關西南 八蜡廟在縣城南里許 劉猛將軍廟在八蜡廟内 土地祠在縣治儀門東南 馬神廟在縣治儀門東北 以上俱 縣志 ","79卷 ╱ (清) 李培祜修 (清) 張豫塏纂 ╱ 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36888,河北,保定,"(光緒) 保定府志",光緒,1875,1908,2274,"工政略三 2251-2317 ╱ 壇廟二 2251-2317 ╱ 望都 2251-2317 ╱ 容城 2251-2317 ╱ 完縣 2273-2317 ╱ 雄 2251-2317 ╱ 縣 2258-2317 ╱ 束鹿 2251-2317 ╱ 高陽 2251-2317 ╱ 第三十八卷 2251-2317 ╱ ","文昌閣在學宫東南雍正九年重修   田瑗重修文昌閣記略文昌閣厯年風雨侵損邑侯吕公   於陞任之時猶惓惓焉爰捐俸十金迨辛亥正月高陽邑   侯嚴公來署縣事初謁廟即以此閣地居文廟巽隅上應   文昌之宿慨然以重修自任顧自去歲吕公於四月内隨   薦剡入都至秋杪方歸旋遷易水邑務委積賦税雜淆矣   且高陽去完百餘里公事繁劇不亞於完公往返三邑之   間奔走不遑期僅數月不暇及此乃未幾鳩群材庀衆工   功成不日板級欄檻之摧折朽腐者易之而已堅垣墉墻   壁之破損者葺之而已完采色之漫漶湮鬰者繪之而已   明何其速也昔魯叔孫諾出使於晉所居一日必葺其墻   去之日如始至後之儒者謂其儀度可相今公之署完以   五日京兆而捐俸修廢爲完文風數世計時至暫而不以   爲暫事可諉而初不可諉因   敘事而記之以誌不忘云 八蜡廟在縣城南魏家莊 劉猛將軍廟在縣城南關 火神廟在縣城東門内 土地廟在縣治西 ","79卷 ╱ (清) 李培祜修 (清) 張豫塏纂 ╱ 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36888,河北,保定,"(光緒) 保定府志",光緒,1875,1908,2290,"工政略三 2251-2317 ╱ 壇廟二 2251-2317 ╱ 望都 2251-2317 ╱ 容城 2251-2317 ╱ 完縣 2273-2317 ╱ 蠡縣 2281-2317 ╱ 雄 2251-2317 ╱ 縣 2258-2317 ╱ 祁州 2289-2317 ╱ 束鹿 2251-2317 ╱ 高陽 2251-2317 ╱ 第三十八卷 2251-2317 ╱ ","建亭於壇前 州 志 風雷雷雨山川壇在州城南關明洪武二年建崇禎元年知州 郭應響建門坊於壇前之右 先農壇在州城東雍正五年知州王德階建 厲壇在州城北 城隍廟在縣治東南明成化十八年建萬厯十六年知州宋應 蛟重修 關帝廟在州治東 以上俱 州志 文昌宫在文廟東同治十三年知州趙秉恆重建 州續 志 八蜡廟在州城東關 劉猛將軍廟在州城東關北乾隆十七年知州黄正緣建 火神廟在州治儀門外左 ","79卷 ╱ (清) 李培祜修 (清) 張豫塏纂 ╱ 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36888,河北,保定,"(光緒) 保定府志",光緒,1875,1908,2299,"工政略三 2251-2317 ╱ 壇廟二 2251-2317 ╱ 望都 2251-2317 ╱ 容城 2251-2317 ╱ 完縣 2273-2317 ╱ 蠡縣 2281-2317 ╱ 雄 2251-2317 ╱ 縣 2258-2317 ╱ 祁州 2289-2317 ╱ 束鹿 2251-2317 ╱ 高陽 2251-2317 ╱ 第三十八卷 2251-2317 ╱ ","  於是馮孝廉扈次其事來言日公之格神凡以爲百姓神   之貺公凡以公前後所服捄俾明府清無不得殫其心而   既遥廑之又躬臨之是用冥章厥精以嘉成勞耳然則川   靈受祝而浸宅康莊驚波方軌也豈非仁人之效哉革漢   沉璧撻石而各河伯不仁王弇州過郡會日河伯不仁長   吏佐之嗟乎余不盿謂天子有不仁而吏豈其神而不仁   今余郡有仁吏神終煩我長吏乎傳稱與溺人溺淵然   則不仁甚于水也余願吏吾土爲仁吏土即溺不溺矣 劉猛將軍廟在南關河神廟東 雷祖廟在縣城東明崇頑十年知縣楊琦建 馬神廟在縣署東 土地廟在縣城内十字街明嘉靖三十五年建 國朝順治十五年重修 北嶽廟在縣城西二十里傾井村明嘉靖二十一年建 國朝康熙二年增修 藥王廟在縣城南關順治十二年知縣楊宏功建 以上俱 縣志 ","79卷 ╱ (清) 李培祜修 (清) 張豫塏纂 ╱ 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36892,河北,石家莊,"(光緒) 獲鹿縣志",光緒,1875,1908,584,,"   劉猛將軍廟碑          邑令  韓國瓚 廣靈 人    嘗讀雅田祖有神秉炎火之什而得報賽之義焉又按    祭法以勞定國則祀之以勤死事則祀之劉猛將軍之廟    夫何為者哉蓋將軍生於元季以武衛官江淮間天性純    篤愛撫黔黎維時災眚曡見兼之蝗蝻生發民乃大饑流    離溝壑心慘目傷將軍欲發粟以賑則格於成例欲上請    於朝又饑難待命仗劍疾驅以盡厥職既而殉國不顧其    命一腔忠義固宜格天心而入民隱之深矣是以江淮間    皆廟祀而奉之然在東南溼鹵之鄕未及西北高燥之地 ","14卷 ╱ (清) 俞錫綱修 (清) 曹鑅纂 ╱ 清光緒七年刻本"
36893,河北,石家莊,"(光緒) 新樂縣志",光緒,1875,1908,116,,"  蓄   水 七日庸 以泄水亦 以蓄水 八日昆蟲 螟螣之屬 害苗者也 非祭    昆蟲祭主昆蟲者也近代定以春秋蓋取祈報    之意云   劉猛將軍廟 春秋仲月上戊日祭與八蜡同行    一跪三叩禮按降神錄神名承忠吳川人元末    受指揮弱冠臨戎兵不血刃盗皆鼠竄適江淮    千里飛蝗徧野揮劍追逐蝗飛境外因鼎革自    沈於河遂授猛將軍之號   國朝雍正二年奉 勅建廟或日神諱宰字平國金壇人宋紹興中進士 ","6卷 ╱ (清) 雷鶴鳴修 (清) 趙文濂纂 ╱ 清光緒十一年刻本"
36913,河北,滄州,"(乾隆) 河間縣志",乾隆,1735,1796,251,"卷之二 225-373 ╱ 建置志 225-296 ╱ 城池 225-296 ╱ 官署 229-296 ╱ 學宫 234-296 ╱ 書籍學出 225-296 ╱ 義學 240-296 ╱ 壇廟 246-296 ╱ 寺觀附 225-296 ╱ 塜墓附 225-296 ╱ 義田 225-296 ╱ ","   疑昆虫害苖不當祭似王說為優不知非祭昆    虫乃祭主昆蟲者也近世訛八字從虫幾於僅    有昆蟲之祭矣   火神廟 在府治後   土地廟 在縣治大門内東乾隆十八年知縣鄒    雲城重建   馬神廟 一在管驛 一在縣治西瀛海驛 舊    志復有縣學西一所今廢   劉猛將軍廟 在城西隅    降神錄載神名承忠吳川人元末授指揮弱冠 ","6卷 ╱ (清) 杜甲修 (清) 黄文蓮纂 ╱ 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36913,河北,滄州,"(乾隆) 河間縣志",乾隆,1735,1796,361,"卷之二 225-373 ╱ 典禮志 353-373 ╱ 公式 353-373 ╱ 秩祀 357-373 ╱ 鄉飲 353-373 ╱ 賓興 353-373 ╱ ","   壇例   城隍廟 春秋上戊日合祭於風雲雷雨山川壇    清明中元下元日專祭   火神廟 春秋上戊日祭   馬神廟 春秋上戊日祭   土地廟 春秋上戊日祭   忠義祠 春秋上戊日祭   節孝祠 春秋上戊日祭   劉猛將軍廟 雍正九年奉文春秋致祭   八蜡廟 舊制十二月丙日一祭為祭剛近代則 ","6卷 ╱ (清) 杜甲修 (清) 黄文蓮纂 ╱ 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36915,河北,刑臺,"(乾隆) 順德府志",乾隆,1735,1796,279,"卷五 264-318 ╱ 塜墓 264-318 ╱ 壇祠 277-304 ╱ ","  八蜡祠 舊在城北門內街明知 府王守誠改建西關外   李滄溟祠 在府城內祀明 知府李攀龍   歸震川祠 在府治西祀明通判歸有光康 熙年督學王澤宏建有碑記   孫公祠 在府治西祀 明知府孫錦    邢臺縣   各壇 附本 府   城隍廟 在縣治西明知縣王以悟創建李魯生趙秉 衡 國朝知縣蔣㫤徐時作相繼重修有記   馬神廟 在太僕寺西順治年知縣張重齡重 修康熙五十八年知縣楊文魁重修   劉猛將軍廟 在八蜡祠中祀元將軍劉承忠公吳州人勇 於捕蝗康熙五十七八年間屢遭蝗蘖總督  李維均曾默祝有應 題請令各  州縣建廟春秋奉祀永為民祐 ","16卷 ╱ (清) 徐景曾纂修  ╱ 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37007,河北,刑臺,"(民國) 沙河縣志",民國,1911,1949,489,"卷十一 488-538 ╱ 志餘上 488-538 ╱ 祀典 488-538 ╱ 歲時 488-538 ╱ ","火神廟在南門甕城内 馬廟神在城隍廟西 八蜡廟在城東 劉猛將軍廟在梵愛寺東雍正時建 九龍王廟在城西度口赫山 明陳藎賦九龍廟詩湥幽蛇徑入窩來嶻嶪周遭鐼廟 臺雙壁雖分疑欲合半天似閉忽微開崖淋清滿池爲 壑洞吐洶濤石亂堆可是巨 靈經擘畫應繙神物不須猜   謹按自城隍下六廟通志均編入祀典今仍之 文廟清季升大祀崇聖祠附歲以春秋仲月上丁日行釋奠禮 名宦祠祀仕於此邦有功德者在文廟戟門左 鄉賢祠祀本縣德業著聞者在文廟戟門右   以上二祠歲以春秋仲月釋奠後致祭 忠義祠祀木縣忠義之士在訓導署左 乾隆中知縣 杜瀇改建 ","12卷 ╱ (民國) 林清揚修 (民國) 王延升纂 ╱ 民國二十九年鉛印本"
37063,安徽,安慶,"(民國) 太湖縣志",民國,1911,1949,171,"卷六 168-208 ╱ 輿地志六 168-208 ╱ 壇廟 168-208 ╱ ","火神廟 縣西一里歲六月二十三日誕辰致祭嘉慶六年首事李 如蘭等重修李榮鄉捐廟南餘基立有碑記道光二年首  事曹盛周李振諄修理復建觀音閣首事李如直吉在文等創  建藥王殿咸豐四年宼燬同治六年曹汝霖趙華魁曹月先等  邀捐重建有殿有山門候選縣丞馬邦祚捐修神像光緖八年  洪水衝圮十年知縣何榮楠同合邑紳士遷建於縣西里許法  華寺旁該廟原有王仙保洪家壠田一石二斗無憂保杜家嘴  田六斗茅草保老廟基田一斗二升又老廟基地不計片數河  西馬路口田九斗茅草保牌樓前田三斗以上共計田三石一  斗二升 一在縣北白芒鎮嘉慶十一年祝豐等建 一在縣  北銀河三合灘道光六年里人建 一在縣北店前河鎮 一  在縣北趙家鋪鎮 一在縣北寺前河鎮 一在縣北青石河  鎮同治九年衆姓捐貲重修 一在縣西彌陀寺鎮道光六年  汪盛美倡建同治十年衆姓捐貲重修光緖八年被洪水沖没  原基租  人興種 劉猛將軍廟 縣治南歲長至後第三戊日正月十三日致祭今被 宼燬光緖三年改建於城内老廳門口一進雨重計  六  間 藥王廟 縣西棠梨河明萬歷己未年建祀磨孫思□廨二重瓦壁 旨石二百餘年曩經兵燹巍然猶存嘉慶二年邑人李□  新善重修□記今尚存 一在縣  城隍廟西首光緖二十六年創建 ","40卷 ╱ (民國) 高壽恒修 (民國) 李英纂 ╱ 民國十一年活字本"
37063,安徽,安慶,"(民國) 太湖縣志",民國,1911,1949,403,"卷十三 361-411 ╱ 學校志三 361-411 ╱ 禮儀 361-411 ╱ ","禮 祝文維 神受命先化監司湖土扶植治體保陞生靈常殄惡 向遂良亦禦災而捍患合祭既薦於郊壇專祀宜䖍於廢座時 惟二月三日播植方興九月九日歲事有成謹具性體恭伸祈 告報翁伏願雨暘□若民和年豐□賦足作封疆永奠先饗 火神廟儀注 祭期明主祭官公服詣廟僉祝文盥洗就位進 香跪三叩首興眾官皆跪奠帛三獻爵讀祀文 維年月日官某致 祭於 司火之神 日惟 神位正南離權司長夏六府修而功成既濟四序紀而□ 在明時佐烹節以攸資人安耕鑿歛煙光而無皆户樂熙恬荷 神貺以清痛潔明 湮於牲醴尙饗 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焚祝帛禮畢 龍王廟儀注 春秋仲月辰日主祭官公服詣廟迎神二跪六叩 首上香奠帛行初獻禮讀祝文亞獻三獻撤饌送 神二跪六叩 首視瘞焚祝禮畢 旗纛祭 行二跪六叩首禮 春祭驚蟄日秋季霜降日出師開操 迎祀於演武場祝文維 神正直無 指麾軍士助揚威武皆仗 神功某等欽承簡命守 禦茲士惟茲仲春季秋謹以牲醴庶品用伸常祭尙饗 劉猛將軍廟儀注 祭期黎明主祭官公服詣廟僉祝文就位一 ","40卷 ╱ (民國) 高壽恒修 (民國) 李英纂 ╱ 民國十一年活字本"
37071,安徽,安慶,"(民國) 懷寧縣志",民國,1911,1949,550,,"在定武山堂肆考載蕭修在泰州元成宗在揚州皆有羣鳥食 蝗之異而蛙能食蝗故禁捕載於欽定淵鑒類函説者謂江淮 間俗祀青蛙即祭昆蟲之謂矣雖然昆蟲固能食螟螽而所以 能食者則非昆蟲之爲而神之有以使之也如猫如虎類非人 力所能驅遺矧無知如蛙鳥者哉道光四年夏鳳郡蝗廬鳳道 戴君聰鳳陽府程君懷璟督州孫捕之甫淨已而復起閏七月 十一二日余偕藩臬諸公虔禱谥省城劉猛將軍廟其時宿州 之灰古堆蝗最甚知州蘇元璐集民夫往捕但見青蛙無數食 蝗且盡又有鳥雀數萬名曰練朋?在懷遠西界食蝗均一日 而盡既得道府報因以其事據實入告聖心欽感御書神參秉 畀四大字命臣澍恭制扁額懸之於神廟先是神有祠在城東 江畔雍正七年奉勅所建乾隆中方伯陳公步瀛重修因水囓 圮焉片瓦不存道光三年澍擇基改建於城東三里帥字墩之 西前大江而後龍山左右倚層阜爲股肱至是仰蒙賜扁復擴 而大之規制益備歲以正月十三日由藩司致祭多至後三戊 日撫臣率屬報賽蓋即周禮蜡祭時也洪惟我國家斟元陳樞 太和翔洽偶有災眚旋即消殄至德之感孚無遠弗屆而百神 効命遂有莫之爲而爲者其在詩曰田祖有神秉畀炎火秉畀 者人而歸之於神者明神之能使也然則蛙鳥之來非神之爲 面誰爲天章揭之彰彰明己是安可以無紀哉神名永忠吴川 ","34卷 ╱ (民國) 朱之英修 (民國) 舒景蘅纂 ╱ 民國七年鉛印本"
37074,安徽,安慶,"(道光) 續修桐城縣志",道光,1820,1850,213,"桐城續修縣志目録 8-2036 ╱ 金鼎壽曰道光五年九月余自蒙城調桐城適 8-2036 ╱ 撫藩創修安徽通志因檄修各府州縣志而桐城前令廖君署令 8-2036 ╱ 謝君已定有成規鼎壽踵其役自愧簿書期會入廢載籍方懼不 8-2036 ╱ 克勝任頼邑之賢士大夫相助搜輯薈萃成編鼎壽忝宰是邦量 8-2036 ╱ 爲區别爲志十八表四雜記一序録一都二十四卷輿圖列於卷 8-2036 ╱ 首皆凖天下古今之公是爲一邑之公是一歸於班班可考善善 8-2036 ╱ 從長之旨未敢稍以己意輕重於其間用以備通志之採擇或有 8-2036 ╱ 當焉 8-2036 ╱ 卷首 8-2036 ╱ 輿圖 8-2036 ╱ 第一卷 8-2036 ╱ 營建志 208-243 ╱ 城郭 208-243 ╱ 衙署 210-243 ╱ 壇廟 212-243 ╱ 倉厫 208-243 ╱ 附古蹟 208-243 ╱ 金石 208-243 ╱ 第五卷 208-243 ╱ ","完固耤田 四畝五分 風雲雷雨壇 在西郭外坐西北向東南壇基寛二丈五 尺高二尺五寸周圍用大石嵌砌中用方 磚填平堦各三級壇面正中 埋石柱兩旁栽種松柏雜樹 山川社稷壇 在南郭外其制與 風雲雷雨壇同 厲壇 在北 郭外 城隍廟 在縣南 治文坊 劉猛將軍廟 在宜民 門内 文昌祠 在學 宫内 關帝廟 在 東 門 内 倉廒 預備倉一座在縣署旁共二十四閒 坍廢 改建 上樅陽鎮紅沙洲常平 倉一十四閒 坍 廢 上樅陽鎮城隍廟左社倉一十二閒 坍 廢 豐豫倉一 座在縣署西共十三閒 下樅陽鎮廒房一十二閒社倉一十三 閒漕倉署大堂三楹内屋兩進有樓有廂房 樅陽鎮倉廒六閒   湯家溝鎮倉廒四閒 孔城鎮倉廒三閒 三十里舖興國菴 ","24卷 ╱ (清) 廖大聞修 (清) 金鼎壽纂 ╱ 清道光七年修十四年刻本"
37082,安徽,六安,"(嘉慶) 舒城縣志",嘉慶,1796,1820,266,"卷九 256-270 ╱ ","旨追封   關帝之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置主後殿有    司春秋致祭   三劉祠在城隍廟東祀羹頡侯劉信報其興水利也惟    以魏刺史劉馥配饗見宋劉攽碑記後土人以明知    縣劉顯治水有功並祀焉   八蜡祠在大東門外遇有蝗災縣官親祭之祠廢已久    康熙六十年邑令蔣鶴鳴募建祠南有劉猛將軍廟   舊傳祀宋劉錡今考降靈録神名承忠吳川人元未   指揮嘗於逐宼時揮劍逐蝗蝗飛去鼎革後自況於   河有司奏   請崇祀 ","36卷 ╱ (清) 熊載陞修 (清) 孔繼序 ╱ 清嘉慶十一年刻本"
37083,安徽,六安,"(光緒) 續修舒城縣志",光緒,1875,1908,257,"卷之九 254-264 ╱ 輿地志九 254-264 ╱ 壇廟 254-264 ╱ ","   城隍廟在縣治東明永樂中知縣程善始建嘉靖中知縣桂    懋實廓而大之   國朝咸豐中燬同治四年邑人重建八年增修廟無特祀有司    初入境先齋宿於此陳牲吿神而後履任每朔望繼文廟恭    謁焉雨暘愆期素服步行祈禱    龍神祠舊在縣西南十八里周瑜城北名龍王廟明洪武初    建歲祭以五月二十五曰禱雨輒應   國朝康六十年知縣蔣鶴鳴重修後廢光緒十五年知縣吳    雲翔因城內常平倉舊址改建春秋致祭    火神廟在城隍廟東    劉猛將軍廟在大東門外舊爲八蜡祠祀先嗇司嗇農郵表 ","50卷 ╱ (清) 吕林鍾修 (清) 趙鳳詔等纂 ╱ 清光緒二十三年刊本"
37083,安徽,六安,"(光緒) 續修舒城縣志",光緒,1875,1908,258,"卷之九 254-264 ╱ 輿地志九 254-264 ╱ 壇廟 254-264 ╱ ","   畷貓虎坊水庸八蜡之神康熙六十年知縣蔣鶴鳴募建雍    正七年並祀劉猛將軍乾隆十年奉  旨停蜡祭稱劉猛將軍廟咸豐中燬光緒三年飛蝗入境知縣周巖    禱於祠基蝗不爲災捐俸於舊址重建歲祭於春秋丁祭後    額編祭銀三兩     按降靈錄神名永忠吳川人元末受指揮使嘗揮劍驅蝗     蝗飛境外元亡自沈於河因封今號又怡庵雜錄宋江淮     制置使劉琦因驅蝗理宗時封揚威侯天曹猛將之神二     說不同  大清會典主降靈錄故廟題今額    三皇廟祀伏羲神農黃帝之神舊在縣署西南元末燬明洪 ","50卷 ╱ (清) 吕林鍾修 (清) 趙鳳詔等纂 ╱ 清光緒二十三年刊本"
37101,安徽,宿州,"(康熙) 泗州直隸州志",康熙,1661,1722,89,"卷二 62-133 ╱ 建置 62-133 ╱ 城池 62-133 ╱ 公署 62-133 ╱ 壇壝 88-133 ╱ 祠廟 88-133 ╱ 保甲 62-133 ╱ ","   山川壇 在南門外春秋 仲月上巳致祭    先農壇 舊在管公店有田今在東 門外每歲仲春月亥日祭    城隍廟 春秋仲月上巳日祭虹民許昇捐田六十一畝庄 房三間坐落蔣家灣乾隆四十三年州牧劉作垣     捐田二十二畝有碑記五 十一年署知州葉蘭重修    龍王廟 在州治東南舊止正殿五間乾隆五 十二年署知州葉蘭捐建大門三間    劉猛將軍廟 在東門外署 知州葉蘭修    八蜡祠 在南門外春秋仲 月上戌日致祭    勾芒神 立春 日祭    旗纛神 霜降 日祭 ","18卷 ╱ (清) 莫之翰纂修  ╱ 清康熙三十七年刻本"
37111,安徽,滁州,"(光緒) 鳳陽縣志",光緒,1875,1908,1607,"卷十一 1570-1683 ╱ 建寞攷 1570-1683 ╱ ","劉猛將軍廟在府城西門外 正月十三日冬至後 第三日皖北道祭 府城隍廟在府城西門外感應坊明洪武初所建中都城隍廟 也 國朝康熙十年燬於火知府章欽文耿繼志踵建乾隆二十三 年知府項樟重修 有 碑 咸豐間燬於寇同治八年知府范運鵬知 縣俞熙重建後皖北道任蘭生高萬鵬相繼增修 鳳陽柳增榮 撰中都城隍 威靈王事略日王姓楊氏鍾離人元進士世亂隱居楊家村家 饒有田園與明太祖相友善元至正十二年太祖從郭子興募 里中壯士七百人歲比旱不得食貸於王贈麥穀數倉軍賴以 濟因略定遠而下嗣雖軍事倥偬每過濠必迂道視王顧問永 夕及定鼎應天召王宴勞予之官辭以勝代進上義不可仕責 以田宅辭以無子兄子為嗣家饒資産多遺之恐生浮蕩太祖 頷之有淸操亮節大可為神之褒及歸賜詩贈帛遣宮送還命 有司歲時報楊某安否歿時方造中都勅爲中都城隍威靈王 ","16卷 ╱ (清) 于萬培修 (清) 謝永泰續修 ╱ 清光緒十三年刊本"
37111,安徽,滁州,"(光緒) 鳳陽縣志",光緒,1875,1908,1613,"卷十一 1570-1683 ╱ 建寞攷 1570-1683 ╱ ","馬神廟舊在荆山麓嘉慶二十二年改建於縣署大堂 城隍廟舊在縣西南明洪武初建景泰嘉靖 國朝順治康熙乾隆疊次修建 縣志均 有碑記 同治間邑人潘湘等改 建於社稷壇北 劉猛將軍廟坿祀城隍廟之後 土地祠在縣儀門東 獄神祠在縣獄 厲壇在縣西北二里 三皇廟 即先 醫廟 在縣南 春冬仲月上甲 日知縣致祭 禹王廟在塗山巔 明祀典有司六月六日 致祭後增春秋二仲祭 相傳建於北宋前明 ","16卷 ╱ (清) 于萬培修 (清) 謝永泰續修 ╱ 清光緒十三年刊本"
37111,安徽,滁州,"(光緒) 鳳陽縣志",光緒,1875,1908,1619,"卷十一 1570-1683 ╱ 建寞攷 1570-1683 ╱ ","火神廟在州治西北倉巷明成化間建 龍王廟在南城外順治六年壽春鎮副將毛貴重建同治十三 年候補道任蘭生修 馬神廟在州治西北宣化坊明知州莊桐建 訓導柳偉 有碑記 後圮 國朝光緒八年夀春鎮總兵郭寶昌改建於東城大街 劉猛將軍廟在州治北大寺巷八蜡廟内乾隆間燬於火知州 張佩芳捐修 有碑 記 城隍廟在州治東大街乾隆三十四年州人鄭濬等修 有碑 記 四 十四年知州張佩芳嘉慶十五年知州靳天培二十四年州人 孫克依踵修 均有碑記克依復於廟東西 建屋列肆取直爲歲修之貲 咸豐間州人楊同捐 ","16卷 ╱ (清) 于萬培修 (清) 謝永泰續修 ╱ 清光緒十三年刊本"
37111,安徽,滁州,"(光緒) 鳳陽縣志",光緒,1875,1908,1629,"卷十一 1570-1683 ╱ 建寞攷 1570-1683 ╱ ","龍王廟未建祭日設主於北門元女廟 劉猛將軍廟未建亦設主於元女廟致祭 城隍廟在縣西南隅相傳周世忠顯德年建明崇禎十一年邑 人馬廩募修 有碑 記 國朝乾隆初疊修 貢士張秩新安江 傅動均撰碑記 三十年邑人募購廟田九 畝 廪生岳華 撰碑記 道光十六年邑人捐修咸豐間燬于賊同治三年 知縣裴某鳩貲七年知縣王寅清光緒十三年知縣覺羅錫光 踵修始成 生員張春元定遠生員 周儀爾先後撰碑記 土地祠一在元女廟内一在城隍廟内 獄神祠在州獄 ","16卷 ╱ (清) 于萬培修 (清) 謝永泰續修 ╱ 清光緒十三年刊本"
37111,安徽,滁州,"(光緒) 鳳陽縣志",光緒,1875,1908,1637,"卷十一 1570-1683 ╱ 建寞攷 1570-1683 ╱ ","亦捐款修之除徐侯捐俸一百五十金及士 民所輪外餘皆聶太翁鬻產出巨金成之 文昌宫在  乾隆五十一年知縣姚□□捐俸重修道光十 六年知縣孫潤教諭丁椿茂訓導汪煊縣人沈偉吕蘭坡高思 淑魏開運捐修 火神廟在南關内西隅 龍王廟在城隍廟西道光二十三年知縣許垣建 有碑 記 馬神廟在南關内東隅 劉猛將軍廟在東大街道光二十九年知縣朱□沈□教諭丁 □□典史徐□等捐貲重修 生員吕蘭 坡撰碑記 城隍廟在縣學東 ","16卷 ╱ (清) 于萬培修 (清) 謝永泰續修 ╱ 清光緒十三年刊本"
37111,安徽,滁州,"(光緒) 鳳陽縣志",光緒,1875,1908,1831,"卷十二 1683-1834 ╱ 食貨攷 1683-1834 ╱ ","誠孫以公所改建禀准開墾明陵餘荒收租撥充堂用 臨淮 官立高等小學堂在西關外借用馬公祠并購地建置 以花園湖地租及加抽鹽釐本街鋪捐藉充經費 懷遠 官立高等小學堂在城内以眞儒書院改建即撥書院 膏火爲經費并禀准抽收蹏角油捐 公立萃華兩等小學堂 在城外借用三元宮 公立養正初等小學堂在城内借用福 德祠 公立端本初等小學堂在城内借用劉猛將軍廟及元 眞觀 公立樂羣兩等小學堂在城内借用文昌街民房 定遠 官立高等小學堂在城内以曲陽書院改建 壽州 公立中小學堂在城内大寺巷以循理書院改建 公 ","16卷 ╱ (清) 于萬培修 (清) 謝永泰續修 ╱ 清光緒十三年刊本"
37115,安徽,馬鞍山,"(民國) 當塗縣志",民國,1911,1949,618,"民政志 494-3710 ╱ 官署 494-3710 ╱ 職官表 494-3710 ╱ 名宦傳 494-3710 ╱ 賦稅 494-3710 ╱ 實業 494-3710 ╱ 攝影 494-3710 ╱ 坿 494-3710 ╱ 教育 494-3710 ╱ 選舉表 494-3710 ╱ 封爵 494-3710 ╱ 司法 494-3710 ╱ 缺 494-3710 ╱ 自治 494-3710 ╱ 宗教 494-3710 ╱ 太畧 494-3710 ╱ 應增 494-3710 ╱ 祠祀 494-3710 ╱ 攝影 494-3710 ╱ 坿 494-3710 ╱ 禮俗 494-3710 ╱ 方言 494-3710 ╱ 當塗縣志 594-693 ╱ ","  任有齡推官陳時重新之適倭宼從徽甯來犯采石任守致   禱風浪突起水高數丈衝毁灌渡橋宼不能渡繞經慈湖往   江甯地方未遭糜爛人皆以為神庥云 湖神廟 在官圩東北隅天妃宫旁前清每歲夏湖水將泛之   時具牲幣守令躬祭於花津明萬曆三十六年圮於水辛亥   里人捐建壬子告成清道光二十九年亦圮於水郡守潘筠   基縣令袁青雲於咸豐辛亥捐廉重建壬子竣工明清相隔   二百四十年歲次適符亦一異事 見袁青雲上李方伯 書載官圩修防彚述 同治   五年重建天妃宮光緖初復建湖神廟 劉猛將軍廟凡四○一在三忠祠之後祀驅蝗神猛將軍劉承忠   清雍正二年飭祀咸豐兵燹廟毁光緖四年復建於府正街 ","不分卷 ╱ (民國) 魯式榖編  ╱ 民國鈔本"
37115,安徽,馬鞍山,"(民國) 當塗縣志",民國,1911,1949,1455,"民政志 494-3710 ╱ 官署 494-3710 ╱ 職官表 494-3710 ╱ 名宦傳 494-3710 ╱ 賦稅 494-3710 ╱ 實業 494-3710 ╱ 攝影 494-3710 ╱ 坿 494-3710 ╱ 教育 494-3710 ╱ 選舉表 494-3710 ╱ 封爵 494-3710 ╱ 司法 494-3710 ╱ 缺 494-3710 ╱ 自治 494-3710 ╱ 宗教 494-3710 ╱ 太畧 494-3710 ╱ 應增 494-3710 ╱ 祠祀 494-3710 ╱ 攝影 494-3710 ╱ 坿 494-3710 ╱ 禮俗 494-3710 ╱ 方言 494-3710 ╱ 當塗縣志 1394-1493 ╱ ","  設其内初級學生一班舉行畢業六次十九年遷鎭公所學   校獨立班次仍舊經費由西承天寺灘地百八十畝地方米   釐百四十元及廣教寺田租合計嵗入約四百元 公立承流坊初級小學校 民國九年本坊人士就慶城橋吕   祖廟設嗣遷劉猛將軍廟二十一年因女子職業學校停   復遷府前橋舊儒學署經費有廟會田租一百元教育局補   助八十元學生一班 公立采石女子國民學校 民國九年鎮人魯頌就其私宅設   學生一班經費由采石小學校撥充每年另由教育局補助   一百元十八年在采石司門口地址建校舍七間遷入易名   女子初級小學校十九年秋由教育局改組易名縣立第二 ","不分卷 ╱ (民國) 魯式榖編  ╱ 民國鈔本"
37172,安徽,蕪湖,"(嘉慶) 南陵縣志",嘉慶,1796,1820,285,"卷四 268-312 ╱ 營建志 268-312 ╱ 城池 268-312 ╱ 官署 274-312 ╱ 附倉廨 268-312 ╱ 壇廟 281-312 ╱ 附寺觀 268-312 ╱ ","八蜡廟 縣北一里雍正乙卯年建向奉八蜡神主 并劉猛將軍像嘉慶二年知縣左輔重修 劉猛將軍廟 卽西樂庵在縣西三里雍正三年奉文劉猛將軍 以默佑驅蝗著有靈異蘇州府志載勅封揚威侯  宜建廟虔奉春秋報享遵  照神銜置主供奉庵内 降福殿 崇敎寺東祀唐張睢陽明萬歴癸巳知縣聶桂 芳重建訓導王廷釴捐俸十金取息春秋辦祭 東嶽殿 在三皇 廟西 迎春殿 縣東二里卽舊茅將軍廟 今爲接 詔迎春之所 孚應王廟 縣東南二百步俗呼康舍人廟本東嶽下神正廟在 信州弋陽縣熙寧中顯跡信土宣和初禱旱輒應詔  封英顯侯建炎中宼侵境太尉申公奏侯有陰功加封威濟  善利主仍爲文刻石紹興三十年妖賊作郡復上侯陰功加  封威濟善利孚  應王皆信州事 晏公廟 縣北一里惠民橋下洪武 二十七年知縣周銓建 ","16卷 ╱ (清) 徐心田纂修  ╱ 清嘉慶十三年刻本"
38361,江西,贛州,"(同治) 贛州府志",同治,1861,1875,57,,"   東西官廳坊井則福壽溝金魚池龍虎井獅子二泉    祠廟寺觀則文廟武廟城西關帝廟劉猛將軍廟先    農壇社稷壇府城隍廟風神廟火神廟精忠祠張王    廟天一閣周貞恪祠靈山廟光孝寺名蹟則鬱孤臺    八境臺學校則府縣暫廣永廣之學額添修愛蓮書    院及各書院厯任之捐助膏火增廣課額並添設之    四坊義學俱檢查案牘及新舊各項縁起數目核實    詳載   一李志所載有遺漏者武事如順治間傅忠毅之入贑    請師佟陸海之遺書贑將佟國楨之暫駐贑州馬文 ","78卷 ╱ (清) 魏瀛修 (清) 魯琪光纂 ╱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38361,江西,贛州,"(同治) 贛州府志",同治,1861,1875,1024,," 崔君國榜繼之修葺後棟正殿而新造前楹一如舊式  長橑敞軒自來合郡庖人酬神會宴之所也他貿易者  亦於此報賽焉又前爲戲臺爲大門圍牆階砌一一繕  完内外漆堊煥然秩然惟地窪多池遇水漲時必浸及  故前此頻圮由基址之不固也此次兩旁墻脚深入丈  餘甃石以植其基礎堅而棟巨當可久矣或曰廟向已  兼丙於理法不合故易圮然後殿之舊貫可仍勢難悉  爲更新形家者言未知果有驗否物之成敗亦有數况  有 神坐鎭護持於其間  耶同治十一年秋九月  國朝黄憲清靈山廟詩 白 日  不刲地半山榕樹陰蒼涼得古趣蕭槭見秋心異代風  雲老禪關歲月深鳥聲自歡喜聊與散幽襟 劉將軍廟在靈山廟左祀驅蝗神道光二十年士民建 李 志   後圮於水同治十一年移建均井巷知府魏瀛有記 新 曾   魏瀛移建劉猛將軍廟記 天下之大命在穀非有以衞 護之則不成農人終歲勤動  深耕易耨既幸免於風雷旱潦之災乃有蝗焉食其根  心苗葉漫野蔽天不知幾千萬億時則有驅除淨盡使 ","78卷 ╱ (清) 魏瀛修 (清) 魯琪光纂 ╱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38362,江西,鷹潭,"(同治) 廣信府志",同治,1861,1875,541,"卷二 463-1091 ╱ 壇廟 491-584 ╱ 祠宇 513-584 ╱ ","關帝廟在縣治西一在東門内一在十字街之東一在五都讀 州一在八都一在十九都沙田一在二十九都洋口一在三十 一都一在五十一都 增連 志 城隍廟在治西 龍神祠在縣治東文昌宫左 火神廟在永豐門外石墓嶺側 倉帝廟在三十二都南潭塔右 劉猛將軍廟舊在治西道光十九年移奉城隍廟左    按降靈録將軍姓劉名永忠吳川人元末時授爲指揮使 ","12卷 ╱ (清) 蔣繼洙纂修  ╱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38363,江西,九江,"(同治) 瑞昌縣志",同治,1861,1875,360,"建置志 284-443 ╱ 城池 284-443 ╱ 壇廟 323-443 ╱ 試院坊 284-443 ╱ 表附 284-443 ╱ 育嬰堂養濟院漏 284-443 ╱ 澤園宗祠氏族附 284-443 ╱ ","  敘其畧 國朝康熙間奉  旨舉行春祭 嘉慶十三年大旱知縣趙增典史毛洪外委孫亮禱雨輒 應各捐俸銀諭邑紳耆重建 道光十五年知縣董思誠申詳上臺奉  旨舉行秋祭 咸豐五年四月兵燬 同治二年近廟九保重建後殿五年又重建前殿 劉猛將軍廟 縣署後道光十五年知縣董思誠 因蝗災建咸豐四年兵燬址存 義烈祠 舊在演武廳右明嘉靖辛酉年巡撫胡松檄瑞昌 柯談陳黄王五姓鄉兵出征撫州土寇陣亡諸人  檄縣立祠祀之  事詳忠義列傳 王太公廟 治南八里大 塘坂漢敕封 ","10卷 ╱ (清) 姚暹修 (清) 馮士傑纂 ╱ 清同治十年刻本"
38364,江西,南昌,"(同治) 新建縣志",同治,1861,1875,922,"卷首 27-5078 ╱ 序文 27-5078 ╱ 凡例 27-5078 ╱ 繪圖 27-5078 ╱ 天文志 27-5078 ╱ 禋祀 887-947 ╱ ","劉猛將軍廟在省城隍廟東偏道光年閒建 一在東湖書院 右    按山東厯城縣志盛百二考云劉猛將軍之列祀典    自雍正二年始因直隸總督李維鈞之奏也於丁祭    次日用豕一羊一又以月朔望令地方行香神諱傳    聞不一明季俞㬎野廟九歌其一爲劉猛將自序云    司蝗之神也蝗背有空神貫之以繩不使妄爲害有    云南宋劉文清諱宰者即詩家所稱漫塘先生居易    錄已辨其非饒陽縣志謂是元末指揮諱承忠吳川    人弱冠從戎盜皆鼠竄嘗揮劍逐蝗蝗自投境外已 ","99卷 ╱ (清) 承霈修 (清) 杜友棠纂 ╱ 清同治十年刻本"
38379,陝西,西安,"(民國) 續修藍田縣志",民國,1911,1949,341,"祠祀志 339-351 ╱ 第十三卷 339-351 ╱ ","晉公廟 在縣西四十里蕭家坡明嘉靖三年建又廟在縣北三十里古墓嶺西南祀唐裴唐裴度 顏魯公祠 在縣東南五十里藍橋鎭明天啓六年知府鄒嘉生建在普化寨置祭田十九畝有碑記後   改藍田公館歸敎育局 東嶽廟 在縣内東街明宣德年建弘治二年重修萬曆三十六年知縣李景登增修謝明敎記淸康熙   三十年修道光四年知縣卲琨重修又縣東十里有廟萬曆三十五年重修又縣西十里白村亦有廟 王右丞祠 在縣南四十里鹿苑寺前乾隆四十六年知縣周崧曉捐俸重建又以北曲舖山塲地畝歸   祠歲賃錢三千作歲修費道光十六年知縣胡元煐重修有棟宇重開新氣象山川不改舊容顏楹聯 宋四獻祠 在縣北五里詳芸閣學舍 韓柳祠 在北關本湘子祠萬曆三十七年知縣梁一道撤像祀文公淸康熙四十二年知縣林世榕添   柳子厚像更今名有碑記 玉皇廟 在縣東十五里普化寨淸康熙年建 劉猛將軍廟 在風神廟西又廟在縣東南新店舖俱係道光十六年知縣胡元煐建 犧母廟 在縣北三里明萬曆二十九年重修王一鳳記淸乾隆二十二年知縣周庭草記原名聖母廟 ","不分卷 ╱ (民國) 郝兆先修 (民國) 牛兆濂纂 ╱ 民國三十年鉛印本"
38379,陝西,西安,"(民國) 續修藍田縣志",民國,1911,1949,535,"叙傳 501-622 ╱ 第五門 501-622 ╱ ","岀西北隅渠底闊六尺口闊一丈五尺深或五六尺七八尺不等灌田七頃有奇利賴實大且是秋張生 四美以第八人舉於鄉咸稱修渠之舉於風水尤有裨焉邑人士㘞懇爲文記之爰述顚末以示來者時 道光十五年歲次乙未九月九日也 煐倣閘口之制業經試驗因用不敷未能 堅固此後修渠宜於向砌渠口以麻繩繫   板水小下板水大啓板置渠夫二名就近置地三十   畝以供渠夫衣食庶渠可經久而城内亦無水患    重修藍田縣城碑記                        胡元煐 道光甲午春余莅斯土閲城垣傾圮過甚亟思脩葺下衆議不果行旋調入闈理分校歸舉試事匆匆歲 暮而城工之議遂寢越明年乙未春集紳士議咸有難色并以鄉貢寥落請先修青泥渠 文昌廟暨南 北街道各工余允其請以三月朔興工首渠工次廟工次南北街道工訖六月以次告竣私冀城工可徐 圖也詎意七月二日天降猛雨冲没七盤坡等處一十八村莊淹斃男婦大小四百五名口漂失房屋牲 畜無算余捐廉撫恤兼捐給復地畝工本錢文請免民屯更粮日勞勞于履勘淸丈間而城工之議又寢 當是時歲比不登飢民攘竊東街舖户王懷欣不戒於盜居民恐余脩城之志益决弗詢弗謀倡捐一千 二百金脩北門城樓并磚牆一百七十丈費不足則稱貸益之工未訖功又以歲歉救飢集捐銀萬五千 金親歷四百八十七村莊散給一萬五千七百七十八户兼奉檄堵禦商蝗創建劉猛將軍廟竭四十五 ","不分卷 ╱ (民國) 郝兆先修 (民國) 牛兆濂纂 ╱ 民國三十年鉛印本"
38381,陝西,榆林,"(道光) 榆林府志",道光,1820,1850,240,"卷八 237-270 ╱ 建置志 237-270 ╱ 祠祀 237-270 ╱ 附寺觀 237-270 ╱ ","小馬神廟 在西 城 太白廟 在南城街舊在南城外五里有城堡同知 譚吉璁碑記乾隆三十八年移建今地 河神祠 在縣城西門外 道光五年建 劉猛將軍廟 在南 城外 名宦祠 在學 宫左 鄉賢祠 在學 宫右 忠義孝弟祠 在學宫明 倫堂左 節孝祠 在學宫明 倫堂右 范文正公祠 在城西南明宏治己酉營將劉鋭重建申請撫 軍黄黻撥置祀田大理少卿馬中錫有記今廢    ","不分卷 ╱ (清) 李熙齡纂修  ╱ 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38381,陝西,榆林,"(道光) 榆林府志",道光,1820,1850,246,"卷八 237-270 ╱ 建置志 237-270 ╱ 祠祀 237-270 ╱ 附寺觀 237-270 ╱ ","河神廟 在西 門外 劉猛將軍廟 在東 門外 外宦祠 在學 宫左 鄉賢祠 在學 宫右 忠義孝弟祠 在學 宫内 節孝祠 在學 署東 孝子祠 舊在節考祠中道光二 十年改建文昌廟西 鄭公祠 在文昌廟東明萬歷間神木道鄭友周安撫互市 番彝欵貢又捐設社倉二所里民感之立祠今廢 李公祠 在南關西康熙年間固山定西將軍李墨爾根同相傳邑 有周逆之變 朝議欲洗除之公以民淳保秦頼以生全 ","不分卷 ╱ (清) 李熙齡纂修  ╱ 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38381,陝西,榆林,"(道光) 榆林府志",道光,1820,1850,250,"卷八 237-270 ╱ 建置志 237-270 ╱ 祠祀 237-270 ╱ 附寺觀 237-270 ╱ ","文昌祠 在明倫堂西偏乾隆 五年知縣劉度昭建 魁星樓 在縣治東城隍廟南 乾隆四十七年建 關帝廟 在城内西街三 代祠在後殿 龍王廟 一在東城外康熙二十一年知縣 牛卿雲重建一在西城外二里           馬神廟 在縣東 門外 河神廟 一在城西一里 一在城西二里 劉猛將軍廟 在東 城外 名宦祠 在學 宫左 鄉賢祠忠孝祠 在學 宫右 ","不分卷 ╱ (清) 李熙齡纂修  ╱ 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38381,陝西,榆林,"(道光) 榆林府志",道光,1820,1850,255,"卷八 237-270 ╱ 建置志 237-270 ╱ 祠祀 237-270 ╱ 附寺觀 237-270 ╱ ","劉猛將軍廟 在關帝 廟西傍 東嶽廟 在白 雲山 名宦祠孝子祠 在學 宫左 鄉賢祠 在學 宫右 二忠祠 在學宫外祀宋晉寕軍知軍事徐徽言晉寕軍統制 孫昂康熙四十年知州賀勲建選貢張金佩有記 清風祠 在州西七十里殷家坬南五女川因孝女五人而名士人 鑿石肖像爲祠明嘉靖辛丑知州郭廷珪扁曰清風並題 詩勒於 祠崖 大佛寺 在州南張家坪 元至元間建 金明寺 在州西北劉家 峁元至順間建 ","不分卷 ╱ (清) 李熙齡纂修  ╱ 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38381,陝西,榆林,"(道光) 榆林府志",道光,1820,1850,260,"卷八 237-270 ╱ 建置志 237-270 ╱ 祠祀 237-270 ╱ 附寺觀 237-270 ╱ ","馬神廟 在城東 北隅 劉猛將軍廟 在墄南 壇右隅 名宦祠 在學 宫左 鄉賢祠 在學 宫右 節孝祠 向在波羅堡内乾隆十 一年移建於城東北隅               玉皇閣 在中 城街 東庵 在城東明 萬厯年建 西庵 在城西明 萬厯年建 七佛寺 在縣東門外 明正統年建 ","不分卷 ╱ (清) 李熙齡纂修  ╱ 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38403,陝西,安康,"(民國) 重修紫陽縣志",民國,1911,1949,165,"卷二 163-310 ╱ 建置志 163-229 ╱ 城池 163-229 ╱ 公署 165-229 ╱ 塞堡 163-229 ╱ ","  高三層作八角形民國五年知事許復葺而新之 又按縣   城經屢修收縮周圍璨祇二百五十三丈    公署 縣署舊志舊在城東北隅即今之大名寺 按即今劉猛將軍廟 地址俗名大寺坪 嘉靖丙辰知縣張亨甫遷今治即昔之大名寺址也明末傾圯 清順治八年知縣董巽祥建正堂三楹及内署儀門十一年知 縣李如桂建庫於堂左營書舍創東西廊各二楹康熙二年知 縣朱允治建東西史舍堂西設犴狴五年拓增書舍八年知縣 張麟化復拓基增修五十五年知縣李宏煥新修二堂六十年 ","不分卷 ╱ (民國) 楊家駒修 (民國) 陳振紀纂 ╱ 民國十四年石印本"
38403,陝西,安康,"(民國) 重修紫陽縣志",民國,1911,1949,615,"卷五 503-626 ╱ 紀事志 604-626 ╱ 㓂患 604-626 ╱ 災祥 611-626 ╱ ","   十二年壬辰夏秋陰雨傷稼大凶人相食    十三年癸巳正月至九月共晴三十三日其餘非雨則陰斗    米值錢一十六百貧民典賣兒女甚至骨肉相食    十四年甲午大有年    十六年丙申五月飛蝗入境縣令禱劉猛將軍廟蝗殞且    徙不爲害    十七年丁酉六月十二日本城河街大火     以上舊志 同治元年壬戌彗星見光芒竟天    三年甲子饑 ","不分卷 ╱ (民國) 楊家駒修 (民國) 陳振紀纂 ╱ 民國十四年石印本"
38403,陝西,安康,"(民國) 重修紫陽縣志",民國,1911,1949,646,"卷六 626-751 ╱ 藝文志 626-751 ╱ 文 626-751 ╱ 詩 626-751 ╱ ","覆于經營之始末勒諸貞珉以垂永久邑之士民入斯廟讀斯 記者尙其念之    劉猛將軍廟碑記         邑令  陳 僅 餘山  粤考昆蟲之有神著於大蜡中天之盛眚孽不形羣靈受秩聖 人先民慮患百物而爲之備祈報之文雖屢豐毋廢夫祀必有 神神必有主社之祀柱稷之祀勾龍凡有功德於其事者殁即 以神主之昆蟲之神古莫知其孰主水經浴水篇注九山有百 蟲將軍顯靈碑云將軍姓伊氏諱益字隤敳高陽氏之第二子 是漢晉以還則祀柏翳百神之職代有替興以迄於今而 ","不分卷 ╱ (民國) 楊家駒修 (民國) 陳振紀纂 ╱ 民國十四年石印本"
38406,陝西,咸陽,"(光緒) 乾州志稿",光緒,1875,1908,254,"乾州志稿目錄 20-477 ╱ 首卷 20-477 ╱ 祠祀志 251-259 ╱ 第八卷 251-259 ╱ ","關帝廟 在南門外春秋享祀如儀雍正三年追封三代一在 州治東偏 文昌宫 在狄梁公祠東卽文明書院故址乾隆戊辰倡建道 光二十九年知州常瀚重修宫之外有文昌閣不知建於何年 論者謂為大成殿巽峰舊有碣記順治十七年重修乾隆甲辰 郡紳吴玉等募修同治八年學正王時敏糾社人重新之又閣 二一在治西一在治北 吕祖祠 在南門外 關帝廟内嘉慶初年加封改為直省通 祀惟祭品不用牲牢光緒元年知州汪兆侗建 劉猛將軍廟 在東街神為元指揮劉承忠能驅蝗元亡自沈 於河雍正二年奉 旨廟祀道光十六年知州李希曾建有碑 記 ","不分卷 ╱ (清) 周銘旂纂修  ╱ 清光緒十年刻本"
38447,陝西,渭南,"(光緒) 大荔縣續志",光緒,1875,1908,245,"祠祀志 224-252 ╱ 第七卷 224-252 ╱ ","  碑記 見文 徵錄 邑紳守佑文等刋傳節義册 名闡 幽錄 具詳殉難   姓名事實共四卷 昭忠祠在府城隍廟内所祀各人具載府志 后土廟同治元年燬於兵燹六年光緒二年兩次重修 龍王廟在城東北隅光緒三年春知縣周銘旂禱雨有應   擬於城内倡修新祠旋因荒旱未果四年秋署知府饒   應祺涓吉創修有碑記 見文 徵錄 劉猛將軍廟在府城隍廟内道光十六年陜西巡撫湯金   釗題額曰靈綏多稼 崔府君廟前志在東北門外祀唐崔子玉同治元年燬於 ","不分卷 ╱ (清) 周銘旂修 (清) 李志復纂 ╱ 清光緒十一年刻本"
38466,陝西,咸陽,"(同治) 三水縣志",同治,1861,1875,96,"卷一 58-99 ╱ 縣圖 58-99 ╱ 壇廟 80-99 ╱ ","年邑人申典贍創建 城隍廟在東門内正殿饗殿寢殿川堂各五間東西兩司各七間 鐘鼓樓二座二門五間大門樓一座上有 奎星閣二門外東院 火神祠三間西院財神祠三間其創修續修各碑豎廟中序詳藝 文 龍王廟在文昌廟右正殿三間饗殿三間東西廊各三間大門三 間道光年間唐邑侯淑世因城外舊廟被河水衝壞移建於此 扶蘓廟在城東郭 康熙年間前邑侯林公逢泰創始楊公諤言 王公祚興相繼成工碑豎廟内 劉猛將軍廟舊在東郭外 先農壇之左歲久傾圮今設神牌於 城隍廟内 東獄廟在縣河東山之阿 ","不分卷 ╱ (清) 姜桐岡修 (清) 郭四維纂 ╱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38468,陝西,榆林,"(道光) 神木縣志",道光,1820,1850,179,"卷之三 136-188 ╱ 建置志上 136-188 ╱ 附舖 173-182 ╱ 舍 173-182 ╱ 壇廟 173-182 ╱ ","國朝順治十七年崔大棟康熙二十五年神木道陳光祖同知陳 昌國乾隆六年神木理事司員巴查爾同知周岐署知縣張元林 相繼重修 十王殿 在縣東龍眼山下東嶽廟西康熙二十八年建 記載 藝文  劉猛將軍廟 在城東門外蟾海寺藏經樓東偏道光十六年知 縣王致雲建修 蟲蝻廟 在城南門外十方堂東南 龍王廟 一在縣東龍眼山下一在水神殿距城二十五里石峯 數丈上建神殿峯下穴内出泉大旱不乾禱雨尤靈一在縣北邊 牆外老龍池 詳山 川  ","不分卷 ╱ (清) 王致雲修 (清) 朱壎纂 張琛增補 ╱ 清道光十一年刻本"
38469,天津,NULL,"(光緒) 武清縣志",光緒,1875,1908,94,," 春秋祝文 惟 文昌帝君先代祭引先河之義禮崇及本  之意思矧夫世德彌光延賞斯及祥鍾累代□列宿之精靈  化被千秋爲人文之主宰是尊後殿用答前庥  兹值仲       肅將時事用伸告潔神其格歆    二月初三日告祭 惟 文昌帝君先代道備中和神超亭  壽禀貽謀而克紹欽毓聖之有基雲漢昭回際嶽降崧生之  之會馨香感格與水源木本之恩式肇  明禋用光彛典尙祈神鑒享此清芬 城隍廟在縣治西  案舊制城隍與風雲雷雨山川壇合祭  春秋二祭則於壇朔望行香刖於廟 八蜡廟在城隍東每歲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案古祭八蜡在十二月今於  春秋致祭取春祈秋報之義 劉猛將軍廟在城隍廟東雍正二年定 制秩祀 ","10卷 ╱ (清) 蔡壽臻修 (清) 錢錫寀纂 ╱ 清鈔本"
38470,天津,NULL,"(光緒) 寧河縣志",光緒,1875,1908,188,"卷之三 170-255 ╱ 建置志 170-255 ╱ 凡十七 170-255 ╱ 城池 171-255 ╱ 縣治 174-255 ╱ 學宫 180-255 ╱ 壇廟 186-255 ╱ 養濟院 170-255 ╱ ","    祀之可也然今之尊關公者皆因道家之説往往     多誣知禮者宜辨之其論甚正故特筆之以示教     云   城隍廟在縣治北街馬亭三間正殿三間寢宫殿三間    東西配殿各三間偏西僧房三間建置不知何代前    明萬歴年間都督僉事陳公燮者倡衆捐修 有碑記 見藝文    乾隆二十五年知縣謝洪恩重修四十一年知縣關    廷牧倡捐修葺   劉猛將軍廟在縣治西門外昔為西佛庵乾隆七年知 ","16卷 ╱ (清) 丁符九修 (清) 談松林纂 ╱ 清光緒六年刻本"